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发布时间:2020-11-12 幼儿园工作总结爱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 给幼儿讲故事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爱孩子,他很快没有规矩;

管孩子,他很快感觉到父母不爱他。

怎么办?一爱就乱,一管就死!

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这就是这几次家长会交流的一个重点——替代惩罚的方法。

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那么,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这是大家最无奈的选择,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这里要告诉您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供您参考。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

正例(家长):“齐齐,别跑!给你个选择,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

案例: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长):“赶紧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

正例(家长):“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讲两个故事听,还是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时间讲故事。你来选吧!”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染了一大片颜色。

反例(家长):“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

正例(家长):“看沙发都花了,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泡泡演讲稿 wj62.com]

6、采取行动: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正,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

适合:相对严重的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屡教不改”的问题,需表明正确的原则

案例: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家长):“你再不专心吃饭,就干脆别吃饭了!”

正例(家长):“宝贝,专心吃饭!”,数次劝说未果,可以把桌上附近的东西拿远,说:“吃饭时候应该专心,吃完饭你可以随便玩这些东西。”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适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的行为,即“明知故犯”的行为,需要承担因此引起的后果

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车

反例(家长):“别在上面玩,都是油!听见没!是不是要我没收才行!”

正例(家长):“桌子上还有很多吃饭洒的汤和油,把小汽车都弄脏了,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

三、针对特别顽固且不易改正的习惯,可以采取相对复杂的措施:

结合案例分析理解:孩子晚上总想玩耍、说话,不愿意睡觉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如:坐在一起,问问孩子睡觉前都喜欢做什么?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如:告诉孩子妈妈每天上班很累,需要早点睡觉、得到休息。

第三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一边讨论,一边将双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记录,让孩子有受尊重感和参与决定感,更利于提高孩子日后行动的主动性。

如:(孩子)听三个故事、看会电视、翻跟头、十点睡觉……

(家长)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九点上床后可以聊会天、九点半准备睡觉……

第四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需要付诸行动。(家长也应给予适当的让步,会带动孩子主动的让步)

如:分别在各自能接受的方法上“打勾”,不能接受或者想去掉的方法上“打叉”,在双方达成共识的方法上画“五角星”

第五步: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总结达成共识的意见,双方共同努力完成。

如:我们都同意每天八点半到九点自由活动,可以讲两个故事、九点半睡觉(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冰箱上)

四、要点提示:

1、当我们发生冲突时,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而是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找一种方法,让我们的个人需求都得到尊重;

2、在气头上时,暂时不要开始“解决问题”,当自己足够冷静时再开始。再科学的语言技巧如果是叉腰瞪眼下说的都是不会有效果的;

3、挑选建议时,不要评价“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记录每个想法,让想法得到尊重;

4、当一个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贯彻不下去,可以选择回到老路,也可以选择再做计划;

5、如果孩子不愿意坐下来商量解决问题,可以用便条方式表达我们的想法:(适合相对较大的孩子)

“亲爱的**,我想听一听关于….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觉得……,我觉得…..,请告诉我你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都能接受。爱你的爸爸”

个人心得:惩罚原本是以让孩子改正问题为目的,却常常最终成为我们发泄自己情绪的借口,我们痛快了,可是孩子却受伤了。多一些对孩子的尊重、会多一份孩子对您的尊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怎么给孩子立规矩?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的规则。他们需要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他们和别人怎么相处。他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他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他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

规则在他们“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

5岁的明明坐在餐桌前,慢吞吞地吃着早点。妈妈在着急:“明明,快点,我要迟到了。再不快,妈妈被开除怎么办?”

明明好象真的不关心妈妈似的,仍在慢慢地“品尝”那点粥。

“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明明妈妈在叹气。

晚上,明明的妈妈生气地把明明的事告诉爸爸。

爸爸更加生气对明明说:“早知这样,不如不生你。”

首先,信号要明确。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明明妈妈只是告诉明明,“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她并没有传达出来。

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明明妈妈告诉明明,“我要被开除了。”可是她每天都这么说,开除这件事并没有发生。就等于说谎。孩子更不把她的话当真。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他: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他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就事论事,别贴标签。“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自己能解决的事就别再告诉配偶。明明早上吃饭慢这件事,明明的妈妈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能够自己解决。她把这件事告诉明明的爸爸,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孩子会想,我妈妈也就这么回事,能把我怎么样?她什么都得靠爸爸。

孩子的成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他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惩罚一定要及时。

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明明爸爸的话对明明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如果明明的爸爸说:“今晚你别吃肉”(假如明明爱吃肉),那效果会比这么说好得多。

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

立规矩,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的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

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

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宝宝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他吃青菜,告诉他吃青菜的好处,他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他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馅饼等,以此种方式让宝宝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他看着眼馋。有时他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好,不得病。”

有些我们看着不恰当的行为,比如,说“狠”话(“我要拿枪把他打死!”)、咬人打人,更正无数次也不见效,甚至发脾气、惩罚孩子都没有用,就干脆“冷处理”好了,多给别人道歉,少对孩子做过激反应。这些行为是阶段性的,孩子在试探自己的力量。过激的反应倒会强化他的印象,感到自己有能力激怒他人,就更不愿意放弃了。耐心等一段时间,他看着观众反应不强烈,也就索然寡味,不再“表演”了。

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你身上泼水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他,“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成年人),不要时时处处紧绷着阶级斗争的弦,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差池。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苛求完美只会把你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你对他的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慎用惩罚手段。打孩子是万万要不得的,暴力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恐惧、愤怒和仇恨的种子,也在教导孩子一切问题都可以运用暴力来解决。其他的惩罚手段也不可多用,尤其要注意,行为和惩罚之间一定要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比如,“你要是把弓箭对着别人发射,我就必须没收它,不让你玩儿,以免你伤害别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而不是威胁了又威胁,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觉得你只是在吓唬他,久之他也就不把你当回事了。曾经有几次,孩子闹着在吃晚饭之前吃甜食,我对他说,如果他现在吃甜食,就没有晚饭吃。他马上不吭声了,因为他知道,我绝对说话算数,为了一口甜食而损失晚饭,实在不划算。

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总在犯错误,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常常不知怎么办。不过也许让孩子和我们渐渐建立有秩序的规则,对孩子和我们都有益。

家长要如何给孩子立规矩效果好


随着孩子的年龄一天天的长大,家长也应该让孩子明白,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中。那家长应该怎样告诉孩子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应该怎样做,这也就是所谓的规矩。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她。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

第六,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winner前一阵子她要求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冰激凌。我对她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她不理解。我就依着她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一个星期过后,她开始咳嗽、流鼻涕,还吐了两次清水,说她“难受、不舒服”。我告诉她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

第七,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她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或是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她,“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这些规矩应该是适应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也因人而言。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常常不知怎么办。不过也许让孩子和我们渐渐建立有秩序的规则,对孩子和我们都有益。

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育儿知识:如何教孩子守规矩?


育儿知识:如何教孩子守规矩?

跟孩子约法三章,他根本就不听。屡战屡败的“守规矩大战”,让妈妈头疼不已:肯定不能让孩子继续这样下去,但该怎么办呢?

国际著名育儿专家给出一种新颖的办法——积点制度。程度制度是什么?就是孩子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积点,累积积点后可以换取奖励的过程。以这样的方式,使得孩子生活和学习变得有序、有效,是一种孩子的自我管理引导。积点制度总结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是先买一副纸牌当作积点。可以是普通的纸牌,也可以是数学课上用的纸币类。

二是写下孩子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开始时,列出每天都要做的有规律的事。一天最多五六个,内容只包括孩子的日常生活事项。比如几点起床(不要多于二次催促)、自己穿衣、自觉刷牙洗手等。列的清单要符合孩子的年龄水平,如果定的任务,连续三天都不达标,爸爸妈妈就要调整任务清单了。

三是和孩子谈谈心,让孩子列出他最想要的奖励,记录下来。当然,如果孩子列出不合适的奖励就不要答应。大部分奖励是不需要花钱的。比如多看会儿动画片、晚睡一会儿、晚起床一下……

四是给任务的特权分配积点。最简单、耗时最短的任务按一个积点计算。以此为参照,对比其他任务,根据所花时间和精力匹配相应的积点。然后再列出达到多少积点可以获得什么奖励。

只要计划是合理的,孩子的一系列行为问题就会随之减少,会有更好的事情发生。如果孩子三四次还是不愿意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调整积点,并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

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掂量怎么取舍,就会学会守规矩。

育儿知识:如何教育孩子守规矩


父母总是会给孩子们制定一些符合大人用的标准的规则。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这样的规则是不适合年幼的孩子使用的,因此会出现很多的情况。父母应该怎样给孩子们制定出适合他们的规则呢?又应该怎样让孩子们遵守制定出的规则呢?

1.制定出孩子该学习和不应该学习的规则

在孩子们遵守规则的概念之前,他们需要类似于应该怎做这件事情的规则。在教室里面找到孩子们需要遵守的规则。一般来说只有3到4条,并且已经清楚的解释了。想一下你是怎么学习的。假设你正在阅读一些如何让你的孩子遵守规则的育儿书籍。你需要读两三遍才能明白所给出的理论化的信息。你觉得你能记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反应吗?可能是不会的。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孩子们越想理解规则,反而他们记住并且遵守的会越少。有一个例外。你的孩子可能是为数不多的能够真正了解并且遵守规则的孩子之一。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就可以继续做你正在做的事情了。然而,大多数的孩子根据年龄来制定规则,这样接下来该做什么就可想而知了。一旦孩子掌握了所有的步骤,父母就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语句了。

2.父母可以使用怎样的一些简单的语句

例子一

当妈妈说让孩子们遵守规则的时候,孩子就会问妈妈,遵守这些规则是不是就像排队一样。世界上有多少规则。这些规则是不是自己都要遵守的。

例子二

当爸爸对孩子说要有礼貌的时候。孩子可能就会问爸爸,自己对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巴礼貌是不是礼貌的。

例子三

当妈妈对孩子说做正确的选择的时候。孩子可能会问妈妈,如果自己的选择都是妈妈做的话,那自己怎么学会做选择呢。妈妈是做选择的人,就应该遵守这个规则。

3.怎样有效的对你的规则进行解释

例子一

听的概念:听就意味着你打开你的耳朵,这样才能听到别人说的话,并且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你不应该插嘴。

例子二

遵守规则的概念:在你做一件事情之前,你先应该做什么,接下来又应该做什么。

例子三

礼貌的概念:不要说一些尖酸刻薄的话,要用自己的心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两种方法对于纠正和提醒孩子遵守你的规则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当孩子们没有遵守规则的时候也不要去惩罚他们,以免出现相反的效果。

相关推荐

  •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怎么给孩子立规矩?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的规则。他们需要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他们和别人怎么相处。他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他们做得过...
    2021-01-20 阅读全文
  • 老师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提及来,规矩就是规则。我们的社会形态需要规则,要是没有规则,我们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会是啥子样。给孩子订立规矩,道理也一样;不给孩子订规矩,遭到杀害的不仅是教师,更殃及孩子本身。 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
    2021-11-25 阅读全文
  • 家长要如何给孩子立规矩效果好 随着孩子的年龄一天天的长大,家长也应该让孩子明白,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中。那家长应该怎样告诉孩子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应该怎样做,这也就是所谓的规矩。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
    2021-04-02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如何教孩子守规矩? 育儿知识:如何教孩子守规矩? 跟孩子约法三章,他根本就不听。屡战屡败的“守规矩大战”,让妈妈头疼不已:肯定不能让孩子继续这样下去,但该怎么办呢? 国际著名育儿专家给出一种新颖的办法——积点制度。程度制...
    2020-08-25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如何教育孩子守规矩 父母总是会给孩子们制定一些符合大人用的标准的规则。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这样的规则是不适合年幼的孩子使用的,因此会出现很多的情况。父母应该怎样给孩子们制定出适合他们的规则呢?又应该怎样让孩子们遵守制定出的规...
    2020-09-05 阅读全文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怎么给孩子立规矩?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的规则。他们需要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他们和别人怎么相处。他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他们做得过...

2021-01-20 阅读全文

提及来,规矩就是规则。我们的社会形态需要规则,要是没有规则,我们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会是啥子样。给孩子订立规矩,道理也一样;不给孩子订规矩,遭到杀害的不仅是教师,更殃及孩子本身。 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

2021-11-25 阅读全文

随着孩子的年龄一天天的长大,家长也应该让孩子明白,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中。那家长应该怎样告诉孩子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应该怎样做,这也就是所谓的规矩。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

2021-04-02 阅读全文

育儿知识:如何教孩子守规矩? 跟孩子约法三章,他根本就不听。屡战屡败的“守规矩大战”,让妈妈头疼不已:肯定不能让孩子继续这样下去,但该怎么办呢? 国际著名育儿专家给出一种新颖的办法——积点制度。程度制...

2020-08-25 阅读全文

父母总是会给孩子们制定一些符合大人用的标准的规则。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这样的规则是不适合年幼的孩子使用的,因此会出现很多的情况。父母应该怎样给孩子们制定出适合他们的规则呢?又应该怎样让孩子们遵守制定出的规...

2020-09-05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