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材料自制许多的教玩具
发布时间:2020-11-27 幼儿园自制体育玩具与游戏 幼儿园玩具的教案 玩具的幼儿园教案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利用一些乡土材料、废旧材料自制许多的教玩具。特别是各区域中的材料,有95%以上都是老师们发挥着自己的智慧所创造出来的。如:“运动区”中,有我们利用废可乐瓶制作的高跷,有利用废旧布条作成的布绳、布飞碟、沙包等;“音乐区”中有我们利用竹子作成的各种打击乐器、用废旧布条作成的舞带、花环等;“探索区”中,有我们利用废旧纸板制作的数字卡片、利用箱包废料制作的排序材料、拼图材料;“建构区”也有我们利用乡土材料自制的各种积木等。
我班是以美术为特色的班级,在美工区自然少不了有我们教师自制的教具,“快乐印章”就是其中的一样。主要是利用废旧纸板作成不同形状的印章,如:三角形的、长方形的、椭圆形的,也有动物形的,花草等植物形的各类印章。进区后,孩子们可以利用这些印章蘸自己喜欢的水粉色彩,在纸上自由组合图形、自由创作。区域中,还有许多我们自制的展示板,展板方便又简洁,而且每一款都不一样,孩子可以自由插入作品,不用粘贴。而且我设计的这些展板有两款,一款是水果式展板,另一款是动物式展板。适合与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除了作品展示外,小班可以进行识物练习,中班可以进行识色练习,大班就可以进行造型练习。每次活动后,孩子们都会把自己的作品插上去,使孩子和墙面有了一个互动的平台,孩子成为了区域的真正主人。
老师们的智慧是无穷的,让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我们的孩子们得到更快的发展。yJS21.com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充分利用废旧材料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充分利用废旧材料”!
陶行知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理论和实践证明,创造能力如同技巧,人人都可以提高。
农村幼儿教育,必须教师要学会自我提高,找到提高的发展点,挖掘自身优势,才会带给幼儿健康的教育,要利用自然资源,继承民间传统文化,让幼儿融入社会和大自然,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地沟中心幼儿园本着整合资源环境,让幼儿教育回归本原,因地制宜地开展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为幼儿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丰富了幼儿区域内容,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一张废旧报纸、一堆小石子等农村废旧资源经孩子们的巧手制作,变成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本园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根据农村地大物博的自然特点,将特色建设的重点放在与农村有关的“八个一”(一个球、一团毛线、一根跳绳、一个呼啦圈、一个沙包、一张纸、一堆石子、一团泥、)上,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课外兴趣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
八个一”活动与课本内容完全整合在一起,让孩子快乐中成长。
比如给孩子们提供一堆泥巴,就让孩子们任意玩,孩子们会是多么的快乐,他们会以各自极富个性的“语言”去探索和创造,他们的行为与表现将会非常自然、自由和自主,反映出一个个真实的自我,他们享受着真实的“第一位”的待遇。
关于“充分利用废旧材料”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教育随笔:投放游戏材料切莫“自作多情”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是幼儿在一定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中,游戏材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投入游戏材料才能让幼儿的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呢?笔者以为,我们应当掌握适时、适量、适度的原则。
一、抓住适宜的时机
儿童需要时。自主游戏如何发展,应当随儿童的需要而定,因此,投放游戏材料最好是儿童需要时才投放。比如小一班老师在孩子刚开学时就投放了医院材料,结果无人问津;而小三班是等孩子们玩了娃娃家之后,发现娃娃生病需要医院时才添加了医院材料,结果孩子们的医院玩得风生水起,这足以说明游戏材料投放不能“自作多情”,孩子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儿童有经验时。儿童的游戏是自身经验的反映,因此,教师要仔细观察,敏锐发现儿童的现有经验,在他们获得新经验之时,及时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比如“参观超市”之后,教师提供超市货架和相应的货物,一定会引发孩子们关于超市的游戏。
儿童兴趣发生变化时。儿童的游戏兴趣会随着他们的关注点而变化,我们投放材料时不能长期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儿童兴趣点适当调整材料。小班娃娃家玩具,刚投进去时孩子们非常喜欢,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在家给娃娃做饭做菜了,老师便及时投放小推车、小菜篮等,让“爸爸妈妈”们能顺利地带着娃娃外出逛街、买菜,孩子们玩得很开心,活动范围、交往能力大大增强。
二、掌握适合的数量
小班品种少一些,数量多一些。给小班孩子投放材料时,品种不一定要多,而数量要多一些,以满足小班孩子平行游戏的需要。小班老师观察到,孩子们最喜欢磁力片、乐高、橡皮泥,还有娃娃家,因此,她们就大量投放磁力片、乐高与橡皮泥,还开辟了三个娃娃家,自主游戏时孩子们都能玩到自己喜欢的游戏,非常开心。
中大班种类多一些,数量少一些。中、大班孩子想象力更为丰富,他们能以物代物,进行替代想象,因此,中大班游戏材料可以种类多一些,而数量不一定太多。幼儿园为大班孩子们提供了很多玩沙工具,刚开始孩子们对这些材料兴趣很浓,可是,几天后,他们就不喜欢了,面对满满一池材料,没有了想象空间。当老师将这些材料都从沙池里拿掉,然后,让孩子们自由从教室边上的百宝箱中拿取各种材料时,孩子们的游戏兴趣又被激发了,游戏因材料的“少”而变得丰富又有趣!
刚投放时多一些,慢慢变得少一些。游戏材料刚刚投放时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都涌向新材料,还常常发生争执,因此,在新材料投放时一定要有足够数量,慢慢地,当孩子们对材料本身的兴趣渐渐减退,就可以减掉一些材料,让孩子们能专注其中生发游戏情节。
分类材料少一些,混搭材料多一些。我们投放材料时喜欢分类将材料投放到不同的区域,孩子们的游戏常常会受分类材料的限制,如雪花片放在建构区,孩子们就只是用其建构;丝巾放在装扮区,孩子们就只将其进行装扮游戏等。如果我们改变一下,将更多的材料放置在教室的一个墙边,各种材料分层放好,孩子们可以任意拿取,随意搭配,那么的游戏将会变得非常丰富、颇有创意。比如小雪花片,孩子们拿到娃娃家就变成了娃娃家的小饼干、小菜;拿到理发店就成了洗发时莲蓬头里喷洒下来的洗发水;拿到医院就成了撒在地上的沙毒水;有的拿到建构区就成了一条小河里潺潺流动的河水……
三、把握适度的结构
年龄小的儿童高结构材料多一些。刚入园的孩子对于游戏还比较陌生,形象的高结构材料,会给他们游戏情节提示,从而生发相应的游戏。比如小班初期娃娃家,我们可以提供一些仿真的玩具,让小朋友们自然生发娃娃家游戏。当孩子们能够驾轻就熟时,就可以投放一些低结构材料辅助游戏情节的发展。小四班老师发现孩子在给娃娃做饭时,用成品材料,做的菜总离不开煮鱼、炒青菜、胡萝卜等,于是,她果断投放一些小木块在娃娃家里,这时,孩子们的菜品一下就有了变化,不同的积木块成了各种不同的食品,饼干、蛋糕、水果沙拉、青菜、肉……
年龄稍大的儿童低结构材料多一些。中大班孩子的游戏已经可以慢慢脱离逼真的高结构材料了,避免想象空间受限。笔者见到一个大班教室里几乎没有什么高结构的材料,孩子们玩的大多是一些具有多种可能的材料、自然物等等,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人惊叹。就丝巾这样一个材料,孩子们玩出了各种各样的游戏:在娃娃家里,丝巾是娃娃睡觉时盖的被子;厨房里丝巾是妈妈的围裙;表演区里丝巾是公主长长的裙子;王子与公主的婚礼上几条丝巾连接起来成了新娘长长的婚纱;室外草地上,丝巾是孩子们野餐的垫子;运动场上丝巾是他们的赛跑终点线;丝巾还是孩子们野餐时自己的睡袋……
不同能力儿童提供不同结构的材料。材料结构高与低提供的数量不能纯粹以年龄来区分,因为同一年龄的孩子发展也有快慢,因此,对于同一年龄段不同能力的儿童,我们投放的材料也应该是结构适宜的。能力弱一些的儿童提供的高结构材料多一些,能力强的儿童则可以提供更多的低结构材料。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区域投方式”,有些区域高结构材料多一些,有些区域低结构材料多一些,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进入相应的区域。二是“百宝箱投放式”,教室里设置一个百宝箱,各种高、低结构的材料均放置其中,孩子们可以按需到百宝箱中拿取自己需要的材料。
游戏材料投放方法不是绝对的,我们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发展特点以及孩子的生活经验等情况适切投放。材料投放时的秩序、摆放方式等等也都是有考究的。作为幼教工作者不能麻木迷信所谓的权威,更不能不假思索地照搬别人的经验,要学会观察与反思,根据班情、园情适宜地投放材料,让孩子们玩出适合于他们的有意思且有意义的游戏。
自己做的玩具更好玩
咱老师和小朋友做的娃娃可赶不上我爸爸给我买的变形金刚好——这是一位幼儿在做做玩玩活动中所表露的思想情绪。虽然他的想法可以理解,有一定道理,但我仍觉得有必要“矫正”一下他以及可能其他幼儿也会有的这种情绪。我从改进喜乐瓶娃娃入手,经过一番设计并与幼儿共同努力,使得喜乐瓶娃娃变得更漂亮,更有趣——能用手操作进行活龙活现的表演了。我给幼儿示范表演了一下,惹得幼儿哈哈大笑。幼儿也都会表演了。这一来,全体幼儿包括那位变形金刚的小主人都喜不自胜,对喜乐瓶娃娃爱不释手。然后,我组织幼儿进行了一场小小的讨论,说说我们为什么要自己动手来做玩具,自己动手来做的玩具好不好,为什么好,比起爸爸妈妈给买的玩具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说,我们自己制作玩具,就可以节省钱,可以变没用的材料为有用材料。有的说,我们自己制作玩具,学习本事,就能变得聪明能干,将来长大了就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的说,买来的玩具虽然也很好,可是咱们自己做的我觉得更好,更有意思。有的颇为“偏激”地说:老师,买来的玩具都不好!都比不上自己做的好!……到这时,我才感到比较圆满地实现了组织开展这一做做玩玩活动其中德育方面的有关目的要求。
2、她会大声说话了
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郝嘉惠,她长得很漂亮,也很讨老师的喜欢,就是有一个缺点——性格内向,不和老师小朋友交流。这天,孩子的父亲气乎乎的找到了我,说孩子的书包拉链被小朋友弄坏了,跟老师说,老师不理她,我根本就不知此事,于是我问孩子什么时候告诉老师了,嘉惠说放学时,我说你的声音肯定很小,老师没听见,以后能大点声吗?孩子使劲的点了点头。一场误会过去了,我就想着怎样让孩子大声说话。一天,孩子们陆陆续续地都回家了,留下了嘉惠和雨雨,我拿出了自己喜欢的零食说:“我饿了,我要吃好吃的了,你们要吃吗?”雨雨小朋友还没等我说完就要从我的手里拿吃的了,而嘉惠小朋友在一旁站着不动,瞪着眼睛看着我手里的零食,我又问“嘉惠要吃吗?”她低下了头,默默地点点了头。于是我灵机一动装傻说到:“你到底吃不吃啊?”她用低的几乎我听不到的声音说:“要吃”“哦!要吃啊!快给你吃吧!”我夸张的口气也感染了她,她低低地说了一句“谢谢老师”。我一阵欢喜,便和她交谈起来,她终于说话了,“我也喜欢吃饼干”并且脸上有了笑容,我又连续和她说了好久的话,聊了好多的问题,聊着聊着她妈妈来接她了,这次,她大声的跟我说:“老师,再见。”看到她大声说话,妈妈激动的亲了她,并连忙向我致谢:“老师,你真有办法,让嘉惠大声说话了,谢谢!”我想每个孩子都会很开朗,只是要有一个环境,一个和家一样的环境!
3、孩子们的突发奇想
我们幼儿园的厕所离教室很远,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安全,每天上厕所时,都有老师带队领着孩子们去。来回途中,孩子们表现的很无聊,有的孩子在说话,有的边走边玩,有的打闹,秩序有点混乱。
为了让孩子们守秩序,我让孩子们说:“小手甩起来,小脚抬起来。”让孩子一边喊着一边甩着小手,抬起小脚,刚开始时走的很神气,时间久了,孩子们没了兴趣。
自制教具的妙用和耐用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自制教具的妙用和耐用”!
说到做教具,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一个话题就是利用废旧物品来制作教学材料或直接提供给幼儿使用。
因为幼儿教师都是见什么收集什么,而且从来舍不得扔东西。
确实,在一个幼儿教师的眼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利用价值。
比如说,一个大纸箱,剪一剪再用颜料刷一刷就变成了一辆漂亮的“小汽车”;一只破棉袜,洗干净画上眉眼就成了一个小木偶;碎纸片可以用来做粘贴画,空瓶子是玩水或种植必不可少的材料。
自制教具最好是开放式的,允许多种玩法和多个结果,尽量给孩子以想象、创造和表达自己的空间。
有时候,孩子看上去“错误”的结果却可能反映了成人所不可及的情感与能力。
记得有一次,我班上的昕悦给花儿们(图片)配对。
她很快就把相同的图片配好了,然后打乱了再重新做。
可是第二次,他配的每一对图片都不相同。
我问昕悦,为什么第二次与第一次不一样,她回答说:“花儿们也要交朋友啊!”这个结果远远的超出了我当初设计教学材料时的预想,而我自己从这件小事中学到的东西大概和孩子们学到的一样多!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自制教具的耐用性。
好的自制教具应该能够经得起孩子们反复使用。
如果教师总提醒孩子们“要当心”,如果孩子们在操作的过程中要花很多精力在小心翼翼不要损坏教具上,如果教师要不断地花时间去修补,这些都会使学习的效果打折扣的。
更何况,教师自己做了教具都希望能够长期保存积累。
在制作教具时要耐用实用。
不知道本文“自制教具的妙用和耐用”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小型塑料积木的多种玩的方式
本学期,我们年级组规定了大型玩具的游戏时间,我们班分到了周一和周四。话说,近阶段,我们班的孩子们开始不热衷于大型玩具了,当然啦,这是有条件的。当我们班玩西边较大的大型积木时,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大型积木上其实并没有多少小朋友,他们去哪了呢?他们都分散在四周去玩小型积木了。那个弯弯的、颜色鲜艳的塑料积木。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班的孩子们就对这个积木非常地热衷。自从我们教了他们怎么将两个积木分开后,孩子们都能自力更生,合作起来将玩具一分为二,然后你一个,我一个,玩起来。
玩的方式有很多种,随便举些例子:
1、就近期的游戏中,小恩向我炫耀,他发明了“摇摇摆摆跑步机”。那是什么样子的呢?就是将两个小型积木弯弯地靠拢放在一起,双脚踩在上面,一脚一个,然后跟着弯弯的程度,一脚一踩,积木自然而然地就前后摆动起来。小恩站在上面,兴奋地不得了,直喊:“我发明了跑步机。”脚上还不停的前后摇来摇去,双手相应地进行前后摆动,还真像那么一回事。
2、划船的游戏。方式很简单,就是小朋友做在上面,通过双脚和谐地用力往后蹬,使得“小船”缓缓向前进。你一条,我一条,多了就成“赛龙舟”了。非常的有趣。
3、走迷宫。有一次,我们集合,让孩子们从大型玩具上下来时,有个孩子看着这些小型积木喊起来:“哇,你们看,这像不像迷宫啊?”我顿时也回头看去,还真的挺像的。弯弯绕绕的积木横七竖八地放在那里。如果游戏时,孩子们按照指示,进行走迷宫,那相信也是非常好玩的。
……
无论是小型积木还是大型积木,只要孩子们玩起来,都是能达到一定的活动量的,每次都是玩的满头大汗,兴致勃勃。
自己拼插玩具
这几天我发现很多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让我帮他们拆插玩具,这不我刚让他们玩玩具,梦凡就跑到我的面前“老师,帮我把玩具拆开。
”我想孩子小,大概没有很大的劲,有些玩具插的有些紧,孩子拿不开,就随手把玩具给她拆开,可是没过多久,又有几个孩子陆续来找我帮他们拆玩具、插玩具,有的玩具拆插并不是难,引起了我的注意。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不自己玩玩具呢?
通过对孩子的观察和家长了解情况,使我大体了解了孩子请老师帮忙的原因:一是孩子在家里从小就养成了玩玩具要大人帮忙和陪同的习惯。
二是孩子想引起老师的注意。
三是想和老师亲近。
在我了解了原因后,我对孩子进行了一系列教育,首先教育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玩具,感受小朋友之间的友谊和玩玩具成功的喜悦。
其次我增加了和孩子接触的机会,让孩子们从身体到心理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护。
最后和家长进行沟通,培养孩子在家自己玩玩具的习惯。
多加一些生活材料到区域中
当我坐在果汁店看几位小朋友削水果皮时,听到旁边娃娃家的浩冉对帐篷里的俊臣说:“快递来了,快递来了。”这句话,把我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娃娃家的活动,于是侧耳倾听起来他们活动的情况。
当浩冉对着帐篷说了一遍,可是帐篷里的俊臣并没有应答他。浩冉急着往前跑几步,离帐篷更进了,又喊到:“快递到了,去拿快递。”第二次后,俊臣钻出帐篷,接着张望问道:“去哪拿快递呀!”浩冉一指:“那边啦!”
“快递来了”是今天娃娃家活动时的一个小片段,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孩子们自然的把生活事件引入到游戏活动中,让游戏更富有情境性、趣味性和生活化。从这个小片段中,我思考到几点:
1.孩子的游戏来源于生活。孩子最初的学习都来自模仿,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很容易把自己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取之于来,通过表演、角色、建构等游戏方式表现出来。因此挖掘一些孩子们充实的生活事件,如看电影、唱KTV,都是不错的游戏情境。
2.教师及时提供材料和支持游戏开展。今天的“快递来了”,让我感受到游戏情境不够深入,虽然是突发性的一个片段,但如果有一个快递包,那么游戏会更有意思,比如孩子们会拆快递包裹,然后看看寄来的是什么。教师还是要做个有心人,多贴加一些生活材料到区域中,让孩子的区域活动更加精彩。
玩具玩具我爱你
小班《幼儿用书》上有首关于爱护玩具的儿歌:玩具玩具我爱你,天天伴我做游戏,轻轻拿,轻轻放,脏了给你洗一洗,玩具玩具我爱你,做完游戏摆整齐。
我边说儿歌,边用玩具做演示,又让孩子做了几遍,孩子学得很快,玩完玩具之后也知道把玩具收起摆放好。
可是慢慢地我发现一个问题,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总是会有玩具掉到地上,还有的孩子愿意故意把玩具扔到地上;孩子自觉捡起玩具的次数很少,总是要督促好几遍才能磨磨蹭蹭的把玩具捡起。
一天孩子们收玩具的时候,我一边念儿歌,一边突发奇想,何不把儿歌改一改,把“脏了给你洗一洗”一句改成“掉到地上快捡起。”
玩具脏了一般都是由老师或家长来洗,孩子自己洗的次数很少。于是我就尝试着念了出来,孩子听完儿歌后的反应令我非常高兴,孩子们很自觉地把掉到地上的玩具捡了起来。
以后孩子们玩具掉到地上的多了,我再也不用扯着嗓子大声命令孩子捡起地上的玩具,只要一念儿歌,宝贝们会马上知道该怎样做。宝贝们在玩玩具的时候有时还会不自禁的念起来呢!
其实教育孩子并不需呀一味的疾声厉色,多动动脑,发挥一下自己的小智慧,许多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