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里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11-27 幼儿园里的故事 恐龙的故事幼儿故事 幼儿的故事幼儿园里的故事
(一)腰疼
昨天早上送宝宝上园,宝宝要和妈妈谈“早上心”,下午接宝宝,要求谈“下午心”,晚上上床睡觉,搂着妈妈的脖子要谈“晚上心”。我的个儿子呀!
从早到晚,凡是宝宝眼睛睁着的时候,想法多得不得了,话比想法更多。知道妈妈不会总是不耐烦地听自己“唠叨”,但是妈妈肯定不会拒绝和自己谈心,宝宝就变法找着借口跟妈妈说话。
在床上,宝宝放松了,回忆着一天的经历。漫无边际地和妈妈闲聊。突然,宝宝想起了一件事情。
妈妈,我今天呀,腰疼得很。
啊!哪里疼,怎么个疼法,为什么疼?
妈妈一边揉着宝宝的腰,一边紧张的问。
为什么呀?妈妈,我怕说了你会生气。
怎么会呢,赶快说,妈妈绝对不会生气,但是宝宝哪里出问题了妈妈必须知道。
奥,妈妈。哎呀……
宝宝吞吞吐吐。
快说呀!急死人了。
今天呀,中午我们老师让我坐在床上,一直坐着。坐得我腰疼的呀。
那你为什么不睡着呢,坐床上干什么,睡着多舒服呀。Yjs21.cOM
妈妈,我不能睡。老师不让睡。
啊,又是为什么呀,大中午不让睡觉干什么呀!
妈妈,因为中午我不想睡觉,老师就让我和马雨欣,还有别的不睡觉的小朋友坐着。
哈哈。原来这样呀。宝宝精力过剩,周末中午常常不睡觉。在幼儿园肯定情况也不好,打扰别人,故老师让他坐着,不满意老师的做法,绕着弯子表达他的情绪——腰疼——差点让我坐得生病了。哈哈。哈哈。妈妈就差捧腹。
(二)蛋壳里的红枣
幼儿园的体检结果出来了。好家伙,宝宝既缺铁、又缺锌。现在的孩子怎么回事。什么食品都供应充足,动不动还缺这少那,真是没有办法。怪不得小东西最近一两个月天天喊着吃瘦肉,并且每顿饭都要求吃。以后呀,可要小心,凡是孩子一段时间对什么食物特别的感兴趣,一定要留心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快补吧!锌,靠食补可能慢,干脆买了口服液。铁嘛,鸡蛋,瘦肉,红枣,绿叶蔬菜、动物肝脏、血液、芝麻酱、花生,都含有丰富的铁,可以搭配给宝宝吃。于是,开始行动。宝宝倒也吃的挺配合的。
周天让孩子吃菠菜时,告诉宝宝,菠菜里含有丰富的铁,要多吃,而且还要吃红枣,也有很多铁在里面。
妈妈。我给你说,哈哈。宝宝面带笑容眯着眼睛,前仰后合。
看着宝宝狡黠的样子,妈妈知道肯定又是搞怪的什么事情。每次宝宝说可笑的事情时,自己先乐得不行。
妈妈,我给你说,早上老师给了我两颗红枣。我把鸡蛋剥开把鸡蛋吃了,然后用蛋壳把红枣包住了,老师根本不知道。哈哈。
嗯……,怎么能这么做呢,不想吃可以还给老师,跟老师说自己不喜欢吃,下次不要发给自己。怎么能那样子去骗老师呢?
妈妈做生气状。
宝宝收起了笑容,很委屈。妈妈,我说了,可是老师每次总是发给我。我真的不喜欢吃。
幼儿园的一日三餐是营养膳食,老师发给孩子们红枣肯定是合理搭配,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孩子不喜欢吃,老师必须让吃,产生了矛盾,孩子就想出了这样,既不让老师生气,还能解脱自己的办法。
儿子从小就不爱吃枣。无论是新上市的鲜枣还是储存的干枣,都不吃。最让他听话的幼儿园的老师也不能改变他。现在他想出了这样一个最他来说“两全其美”藏匿红枣的招,妈妈真是不知道该欣赏儿子的聪明可爱的小脑袋,还是该责备宝宝。
宝宝给妈妈说了这件事情,可能心里就坦然了。看来妈妈的出面给请老师帮助解放一下儿子的思想,让他改变习惯爱上红枣,而不是把它藏起来。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如何与宝宝谈幼儿园里那些事
孩子入园后,每位家长都很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干了什么?开不开心?有没有挨欺负等等。每当聊起这些话题的时候,孩子常常是不收你的台,有木有?到底回到家后家长应该怎样和孩子沟通才能了解他一天的情况呢?下面例举了一些案例供家长们分享。
案例1
“妞妞,你今天在幼儿园表现的怎么样?老师喜不喜欢你呀?”
小编解析:
家长在对他说话时,比较多地从“应该对孩子说什么”角度出发,而很少考虑“怎样说孩子才接受”。常常忽视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知识容量、心理特点、生活经验以及社会背景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且是处在一个日益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如果家长对孩子说话的内容、方式,不能与孩子的变化相吻合,结果只能是家长的话孩子越来越不听,或者“听不懂”。
应该这样做:你可以这样和孩子说:“我猜猜看你今天在幼儿园都发生了什么事?”如果你说的不对,孩子会给你纠正过来,也会把真实的情况告诉给你。您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都做过什么了。
案例2
孩子某一天突然宣布:“我不想上幼儿园!”,我就问“淼淼,你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你觉得哪里不舒服?”。
小编解析:
因为孩子有可能在幼儿园遇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产生抵触情绪,这需要家长和老师及时沟通,帮助孩子度过难关。另一方面,孩子也有可能是身体不适而不能明确表达,就用“我不上幼儿园”来表明自己的烦躁不安。
应该这样做:
排除了以上两点具体问题,如果完全是因为孩子情绪的波动,可以让孩子在家里休息一天。但不要安排特殊的精彩活动,依旧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度过一天。并于当天晚上告诉他:“明天必须上幼儿园。”第二天如同初入园来对待。
案例3
“你怎么上课又捣乱了你?!赶紧给我改了。”
小编解析:
4-5岁这个阶段,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更倾向于得到对自己积极的评价。孩子以往建立的亲密关系、亲子间的互动以及老师对他们能力的评估会影响儿童自尊、自信的建立。
应该这样做:
可以这样说:“妈妈听老师说,班里有个孩子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旦自己听会了,就开始左邻右舍的开小会,既影响老师继续讲课,又影响周围小朋友听。'这个同学可给老师出了个大难题。”这种沟通方式更容易让孩子看清事件本身,通过引导和分析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最终实现儿童的自我调试。
案例4
“你今天在幼儿园里吃了什么饭呀?能给妈妈说说不?”宝宝说:“不知道”
小编解析:
家长每天这样问东问西的问一些她在幼儿园里的情况,当然少不了今天吃了什么啊之类的。问多了,她一定很烦。
应该这样做:
早上:“点心的一种,椭圆形的,干干的。”
“饼干?”
“不对”
“有点软软的,香香的,我们家也有的。”
“小面包!”
“答对正确!”
再来中午的:
“这个菜有三部分,一种是蔬菜,青绿色的,长长的,也可以凉拌的,昨天晚上外婆家也吃过的。”
“芹菜!”
“对,还有一种是桔黄色的,吃了对眼睛有好处的。”
“胡萝卜”
“还有一个是强壮宝宝(巧虎里学来的知识),菜菜里经常有这个的。”
“知道了,是芹菜胡萝卜炒肉丝!”
“答对正确!”
这可不是在考孩子,是宝宝在给家长猜她在幼儿园的食谱呢。妈妈们也可以参考一下哟!
幼儿园伤害事故的责任承担问题
近年来,家长和幼儿园之间官司不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时一个案子判下来,双方还都觉得委屈。那么,如果孩子真的出了事,哪些情况下幼儿园要负责任,哪些幼儿园不用负责任或者只承担部分责任呢?
幼儿园有过错才承担责任
首先,各位家长要意识到一个法律原则,那就是幼儿园承担的是过错责任,而不是监护责任。这是什么意思呢?监护责任意味着,只要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伤害事故,不管幼儿园有没有过错,都要承担赔偿等责任。而过错责任则意味着,孩子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了伤害的,如果这其中幼儿园有过错,才需要承担责任,给予赔偿,而且是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
之所以这样界定幼儿园的责任,根据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0条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作了类似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第三人侵权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应当履行监护职责,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同时亦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
所以说,如果真的出现了幼儿的伤害事故,家长要注意收集幼儿园存在过错的证据,而幼儿园方面也要尽到自己的法定义务,防患于未然,避免因自己的过错导致伤害事故。
我的育儿故事
我的育儿故事
儿子出生后,和所有的父母一样,希望儿子能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为此看了不少关于教育的书籍。虽然这些书籍在理论上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实际运用确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我想这也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吧。儿子2岁之前,自我意识还不是很强,对儿子的教育也就相对容易些,但伴随着儿子的慢慢长大,一系列教育的问题也就真实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在对儿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坚持这样一个步骤:发现问题(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寻找答案(了解发生的原因)——解决问题(采取怎样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尝试过失败的经验,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我们始终贯彻这样的原则:
第一,坚持一致性教育。我们是属于三代同堂的家庭,人多很热闹,但对于教育孩子的时候,人多就不见得是好事。在儿子出生前,我们也经常在讨论这样一件事,我们年青人工作繁忙,闲暇时间少,孩子还要靠我们父辈来带,他们是吃苦的一代,所以对待孙辈就比较娇惯,会助长孩子的倔强脾气,怎样在不伤害老人感情的基础上,来教育孩子呢?当时只是和老公在闲暇时聊起过,没有遇到实际问题,也就不了了之了。直到这样一件事情的发生,我们非常强调对儿子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要求每次饭前都必须要洗手,那天,我下班回家,桌子上已经摆满了热气腾腾的菜,听到外婆说:“晨晨,妈妈回来了,可以吃饭了。”我也习惯性地要求儿子去洗手,儿子很倔强不愿意去,他要用毛巾擦手,并表示中午奶奶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支开儿子的基础上,我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就这个问题达成了一致性,要求孩子做到什么,必须得这样做。对孩子的教育一致,这样容易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二,以正面教育为主。儿子从小到大体质比较弱,感冒咳嗽时常有,我们首先采用吃药,一般吃药就可以解决的坚决不去医院。但是在儿子两岁的时候,儿子感冒并伴有高烧,高烧三天不退,我们家人都有点紧张了,于是带着儿子来到了医院,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医院,许多把孩子养到一岁多的父母,都经历了求医就诊的揪心时刻,我们也不例外,就怕当儿子看到医生拿着尖尖的针筒时,大哭起来,到注射时,更是伸手蹬腿,嚎啕大哭,无法控制场面。不例外,当儿子看到尖尖的针筒时,因为是害怕,哭起来,双手紧紧抓住了我,该怎么办呢?我在心里悄悄地想着。很多家长会在这个时候对孩子说:“打针一点也不疼的,就像蚊子咬。”或者“打完针我们去买玩具”等等哄骗孩子,但是当针尖插入屁股一霎那,孩子就明白过来了,爸爸妈妈骗人,以后再出现类似事件,孩子就会以更厉害的哭闹来反抗。其实我们都知道打针是痛的,但是打针是为了让病快点好,这就是事实,我们为什么要骗孩子呢,于是我在儿子打针之前,轻轻对儿子说:“打针有一点点疼,但是打了针我们的病就会好了,不难受了。”我反复说了两次,儿子好像听懂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如:“宝宝你真棒!可以自己吃饭了”“收拾得真干净”等等去激励幼儿向着正方向发展。
第三,采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故事进行教育。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故事中有趣的情节、鲜明的人物、书中色彩鲜艳的图画很吸引孩子的眼球。我家宝贝也特别喜欢听故事,有些好听的故事听过一遍不行,吵着要我讲好几次。
记得在儿子3岁的时候,这时候我发现儿子“自我为中心”很厉害,不管是吃的,还是玩的都紧抓着不愿意给别人,我发现了孩子的这一现象,在了解儿子年龄特点的基础上,我们不批评,不纯粹的讲道理,而采用自然发展的原则,因为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但当发现孩子一有大方的表现,我立刻针对这一事件给于了表扬。也因为儿子特别爱听故事,我们抓住这一教育机会,我精心选择了一个与之有关的故事《孔融让梨》,和孩子一起分享。在讲故事时我用缓慢的语速讲了一遍,在讲到孔融让利的过程中,我将孔融让梨的心里变化反复强调了一下,我学着孔融的样子说:“大的给我,小的给弟弟,不行,还是小的给我,大的给弟弟吧,到底是大的给我还是小的给我呢?”第二天晚上儿子还是吵着要我讲“孔融”的故事,我将故事大概讲了一下,这下儿子不干了:“妈妈你讲错了,孔融还要想呢,是吃大的还是小的呢”,我又把孔融的心里变化加了上去;第三天又讲了一遍,儿子将这个故事深深记在了脑海里,还帮我指出了我讲得不对的地方。这天,我们家来了一个小客人,我让儿子去招待小客人,儿子很大方地拿出好吃了与小妹妹一起分享,这让我感到非常的开心,儿子变大方了。在以后的教育中,我们经常采用将故事的方法,将教育隐含的其中,效果也不错。
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只要家长们对孩子多投入一点爱,多投入一点时间,坚持与孩子多交流。每个孩子都会是冠军孩子。我相信,“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是没有错的。
小故事里培养孩子大智慧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传统的做法就是把故事读给孩子听,让孩子感到司马光很聪明,很有智慧。如果我们这样给孩子讲故事,还不如不讲的好。因为这样讲,除了让孩子感到司马光聪明外,还会在孩子的心灵竖起一道墙,让孩子感到自己很笨,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这些聪明的人难以超越,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讲这个故事。
如果我们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读给孩子听以后,因势利导的问孩子:“司马光聪明吗?”孩子肯定回答:“聪明。”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司马光为什么能想出如此巧妙的办法呢?”孩子可能回答不上来,这时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是不是因为司马光爱思考、爱动脑,才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呢?”这样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爱思考、爱动脑的观念,而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孩子的一生都大有裨益。
我们是不是还可和孩子一起讨论,是不是有比司马光更好的方法呢?
1.用一根棍子先把落水者拉出水面,再叫大人把落水者救出;
2.如果没有棍子,用绳子可以吗?
3.既没有棍子,也没有绳子,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如果孩子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是不是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身上穿的衣服可以吗?……如果我们这样启发孩子思考,放飞孩子的想象,想出更多更妙的方法,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能不智慧超群吗?
爱因斯坦在《自述》中写道:“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是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我没有被‘光是最快的’学说所禁锢,只不过比牛顿多想了一点点——如果能和光一样快,或者比光更快,该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多年坚持不懈地思考,相对论就产生了。”
孩子的教育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往往是多想一点点,往前多走一小步,一个惊人的想法、一个绝妙的智慧、一个新的发明、一个伟大的创造,也就可能诞生了。
教育是用知识做梯子,激励思考、放飞思想,让孩子的天性和身心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是用知识做笼子,把思想和身心禁锢起来,让孩子变成简单的记忆机器。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奴才。培养出智慧型的创新人才,孩子的未来才会充满希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感悟:
讲故事,重在启发孩子思考问题。不要被故事内容禁锢了孩子的思想,重在引导孩子思考问题,例如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们还可以思考:
1.等量问题。为什么石头的重量就是象的重量?
2.分解问题。大的问题不好解决,可以分解为一些好解决的小问题解决。
3.创新思维问题。问孩子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如果不用石头,用人站在船上可以吗?用人代替石头有什么好处呢?
4.我们还可以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思维模式、思维习惯的培养,远远重于知识的简单记忆。如果每位家长都能稍微用点心思,注重孩子能力培养的培养。注重孩子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孩子都可以变得智慧超群,而智慧是我们留给孩子的最好财富,是孩子可以终身享用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