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子们的言行,宽容他们的过失
发布时间:2020-12-03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孩子们对任何东西都充满好奇,对小动物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自然角里的小鱼、小蜗牛常常吸引着小朋友来给他们喂水喂食,跟他们说“悄悄话”,但有时孩子们难免会因生活经验不足而犯过失性错误,教师应对他们理解宽容,并进行引导。
区域活动时,小朋友们都快乐地游戏着,突然传来一阵吵闹声。我快步走过去弄清吵闹的原因:帅帅把蜗牛从它的“小房子”里拖了出来。没等我开口,帅帅就说:“蜗牛整天背着房子太累了,走的又很慢,我想让蜗牛歇一歇,走快一点……”我便和小朋友一起讨论蜗牛的“小房子”的用途,蜗牛离开“小房子”会怎样。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地讲述着他们从电视里看到的,从书本中了解到的有关蜗牛的“小房子”用途,明白了“小房子”对蜗牛起着保护的作用。等到小朋友们再去看蜗牛时,它身体小了许多。快到离园时,它已经干了。帅帅难为情得对我说;“老师,我是想让蜗牛歇一歇,没想到会把蜗牛弄死。我明白了,蜗牛是离不开它的“小房子”的。经历过失败后,幼儿就会修正其原有的经验结构,建构其下次成功的知识经验。
孩子们对周围的世界是敏感而充满好奇的,在他们的眼中,万物皆有灵性,但由于其知识经验有限,调控能力差,常常好心做坏事。幼儿教师要用一颗童心,一份爱心,站在孩子们的角度看待儿童世界,理解他们的言行,宽容他们的“过失”,帮助其分析“过失”的原因,引导他们去观察、了解事物、去感受世界的精彩,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赵老师教案网 zJAn56.Com]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靠近需要我给他们温暖的孩子们
小时候是听着这样的歌曲慢慢长大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长大后,切实感受到只要付出一点点爱,就能温暖身边的每个人,特别是我身边这群可爱的小天使们!
今天是新学期的体检活动,一大清早医务人员就来到了幼儿园,准备为孩子们进行体检。等到轮到我们班孩子检测视力了,面对“E字检查表”小朋友可来劲了,小手指在面前指来指去,有的指着左边小嘴巴却说是右边,急得我赶紧提醒孩子们只要指示不要念出来。
检测一直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我拿着笔坐在小朋友旁边进行记录。轮到洋洋小朋友检测了,只见她小脸涨得通红,小手一直不安的捏着衣角,我知道小女孩一定是紧张害怕了。我轻轻地靠近她,帮助她拿着遮挡眼睛的器具,温柔的告诉她:洋洋,不怕,看着叔叔,小手看到什么方向就指向哪个方向……真棒,都指对了,小眼睛可真亮呀……尽管我什么也没有做,但是我感觉到她的整个身体放轻松了,表情也不像刚才那样凝结了,很顺利的完成了这次检测。看着她把遮挡器具交给他后面的小朋友,微笑着转身离开的时候,我好像如释重负了,仿佛是完成了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
孩子的事,无小事,孩子的心理世界需要老师用心去洞悉,用心去鼓舞,用心去灌溉。很多事情,我们并不需要做很多,甚至仅仅是你靠近她一点,她就能感受到你的温暖,就能信心倍增。被人需要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洋溢幸福之中的生活是多么美好的享受,我愿意,我真的愿意,靠近,再靠近,那些需要我带给他们温暖的孩子们!孩子,温暖你我,我们快乐起航吧!
孩子们的宣言
亲爱的爸爸妈妈:能否给我点时间,有个重要的话题,要与你们交谈。
我已经告别幼小,进入了童年,不再是依赖别人的小不点,我要欢呼、我要呐喊:我要向全世界发布孩子们的宣言:我不想再做小宝贝,什么事都是妈妈管。
我不想再做娇小姐,冷不让摸,热不让粘。
我不想再做小乖乖,没有自我,没有主见,我不想再做小木偶,一举一动都是别人在拉线。
我要做小鸟,吱吱喳喳呼唤春天。
我要做小草,蓬蓬勃勃,向未来蔓延。
我要做音符,激情飞跃的表演。
我要做鼓锤,无拘无束的撒欢。
不要再让过分的担心,把我的骨骼变软。
不要再让过剩的服务,把我的手脚变懒。
不要让考试分数,把我理想的翅膀压断。
不要再让陈旧、无用的知识,把我的感觉变酸。
我要读书,获得人类群体的宝贵经验。
我要参与,留下印象鲜活的永恒瞬间!我要探索,揭开宇宙的一个个谜团。
我要玩耍,让快乐把我的日子充满。
我想去爬山,那会使我变得坚强、勇敢!我想去游泳,那会让我变得镇定与老练。
我想去郊游,感受大自然的色彩斑斓。
我想交朋友,真诚和互助让我思念到永远。
您知道吗?千姿百态的小动物,都是我的伙伴,奇奇怪怪的花草树木,都与我有亲缘。
我不喜欢栓在成人的腰带上,连过马路也把我的手来紧牵。
那多伤害我的自尊,活像个懦弱无能的小可怜。
我不喜欢太多的作业,把我自主安排的时空全部占完,既没用处,又没趣味,只是使大脑变成垃圾的保管站。
我不喜欢老师一味的讲授,枯燥乏味、好像催眠,生命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浪费生命的途径—就是浪费时间。
我不喜欢不公平的考试,把我们的自信一股脑的摧残,人的优势各不相同,怎能用一把尺子量长量短?我不喜欢空洞的说教,让我们失去独立的判断。
那会成为行尸走肉,连自己是谁都一片茫然。
还有,不要让我的头顶聚焦所有的视线,那会让我倍觉压力,不敢承担。
不要把所有的关爱都作为我的早餐,那么沉重的感情债务,我一生都无法偿还。
不要用善意的魔毯,遮住所有的困难。
那会使我变得脆弱,缺少应对不如意的经验。
不要让所有的阳光都在我眼前灿烂,那会使我忘记生活中还有黑暗。
不要让所有的鲜花都在我身边吐艳,那会让我产生幻觉,无法承受未来的雷鸣闪电。
还有,别把我的生活都一一地替我打点,那会使我失去应有的人生体验。
别把我受的伤害都看成天塌地陷,这些都是财富,为未来在进行的修炼。
别把一次失败,看成不可扭转,走过失败的桥梁,才是成功的彼岸!别把今天的享受,像古董一样展览。
播种当下的辛苦,才有未来的甘甜。
别刚掉几个的雨滴,就急着给我送伞,我需要雨的洗涤,风的摇撼。
别我打了个喷嚏,就把我送进医院。
那会使我的免疫系统,缺少应战的训练。
别逼我吃得太饱,一直到实在无法下咽。
那会使我的脏腑,分泌太多的胃酸。
我请求:妈妈,您最好不要老是唠叨,那样,我会产生听觉疲倦。
让我尽早地精神断奶,未来路上的石头只有自己来搬。
爸爸,您最好不要像个法官,动不动就把我猛烈批判,特别是不要听信小学老师的一面之词,总是对我小瞧、轻看。
奶奶,您呢?就是别太把我娇惯,那会障碍我的发展。
让我来洗衣、做饭,还有拖地、刷碗,自理能力必须从小锻炼。
爷爷,您最好别老是抱怨,这样不舒服,那样不好看,您呀,要与时俱进,永远年轻,走在时代的前沿!好了,听了我的宣言,您可能瞪大了双眼,因为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的心里有这么多经典,告诉您吧:我们有自己的生长期,我们有自己的兴奋点,我们哪,还有不同于成人的心灵、思维和情感。
不过。
此时此刻,我最想做的是补充一点:那就是我很爱您,直到永远!
孩子们在雨中嬉戏,他们玩的特开心
对于我们成人来说,下雨是一件很讨厌的事情,下雨的日子无论做什么事都感觉不方便,而且心情也不是太好,特别现在进入梅雨季节,如果不下雨的话,感觉心里很闷,要是下雨,那心情可就糟透了。可对于孩子来说,下雨天在雨中玩耍会有一种别样的乐趣。这不你看,孩子们穿着雨鞋,撑着雨伞,玩的多欢呀!
孩子们伸出小手热情地邀请小雨滴到自己的手臂上、手心里来玩,有个别孩子伸出双手欢迎小雨滴。
看小雨还来到了这里,让小树喝了个饱。
当我说让他们自己去和小雨玩一玩时
,孩子们欢呼着一下子跑开了。瞧!整个场地都是孩子们快乐地身影。
孩子们真的太喜欢下雨天,喜欢在雨中奔跑了。所以当我说“孩子们,我们回去了好吗?”时,他们竟然异口同声回答“不好!”出于对孩子兴趣的理解,我又给了他们几分钟的时间,也让他们有个要会室内的心理准备。
下雨天,没啥玩的东西,但孩子们在雨中嬉戏,他们玩的特开心!
让宽容走进我们的心田
我想,遇到问题不能只是去责备,去抱怨,而是要站在孩子和家长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尊重孩子们的意愿。让我们多一份宽容,让爱永驻我们的心间!
新的时代、新的社会赋予了我们老师新概念下的责任与义务,宽容公正成了教师对待孩子的核心原则。
“宽容是阳光、宽容是甘露、宽容是钥匙、宽容是理解。”多么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我们多一份宽容,会给孩子们带来很大的安慰和无穷的力量,让老师那种无私的爱源源不断的滋润着每位孩子的心田,我曾经尝试过、也体味过宽容给我带来的春风拂面般的暖意。
那是去年冬天,我教的是小班,因为孩子年龄小,又加上现在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天气刚刚有点冷,许多家长都纷纷来给请假说:“孩子先不来幼儿园了,来往的路上怕冻着孩子。”我想那怎么行呢?这些孩子刚来园几个月,在老师们的努力下,刚刚消除了他们入园时焦虑不安的情绪,对幼儿园的环境和各种生活学习活动也适应了,如果再间断,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我就站在家长的位置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去说服他们。并把这件事作为班里的一项主题活动,让小班的孩子们来参与讨论。有个小朋友说:“老师,我天天来上幼儿园,你能奖给我一颗小星星吗?”我听了孩子的话点点头说:“行”。孩子们高兴的跳了起来,我鼓励他们说:“咱们比一比,看谁的小星星多。”我还通过故事《北风爷爷来了》、歌曲《天气冷了我不怕》等内容渗透其中来鼓励孩子,效果还真不错,孩子们天天都喊着让家长早早的送幼儿园,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稚气的笑脸,我也开心的笑了……
我想,遇到问题不能只是去责备,去抱怨,而是要站在孩子和家长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尊重孩子们的意愿。让我们多一份宽容,让爱永驻我们的心间!
理解孩子的行为
一天幼儿洗手的时间,班级有一个小朋友洗完手,回到座位上,就在他快要坐下时,坐在他后面的另一个小朋友把他的小椅子往后一拖,他一下子坐到了地上。正好这一过程被我看见,我想教训他,因为以成人的眼光看,这明显是在捉弄。但我却发现两位当事人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坐在地上的小朋友又立刻爬起来,重新坐到椅子上,而拉椅子的这个小朋友的注意力也并未继续停留在这件事上,转而看别的东西,两位小家伙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我也就此“忽略”了这件事。事后我想,幸亏当时没有教训拉小椅子的他,这也许只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而已,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犯错误”。我选择沉默也就是“淡化”了这件事情。而如果我当时教训了他们,虽然当时可能起到了“教育效果”,但是事实上也就把这件事“强化”了。在他们幼小的心中就会形成这样的概念:原来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捉弄别人。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要明白当儿童的行为不适当的时候,并不能将此作为错误行为,也许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们正在学习新的价值、规范、标准、文化等社会规则。因此,当儿童在无意的情况下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时,教师及家长要理解儿童的行为,选择适宜的方法来对待这样的行为。
加入孩子们的行列
每次我带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时,总是担心他们会磕着、碰着,因而都会站在孩子们的旁边,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不敢有丝毫懈怠。
一天,户外活动的时间又到了,我组织幼儿来玩《给大灰狼揪尾巴》的游戏,同往常一样,我照例站在一边看着这孩子们。这时,小梦晨歪着头问我:“老师,你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玩呢?”我脱口而出:“老师跑不动了,老师年龄大了,要看着你们!”他疑惑的看着我,我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失言,赶紧改口说:“那你们愿意接受我这只大灰狼吗?”梦晨说着拉着我的手,来到了幼儿的游戏队列之中。
我的加入,立刻引起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拉我加入自己的行列,虽然被孩子们拉的团团转,但是我却感觉到自己玩得很开心,孩子们也很兴奋,没有我盯着孩子们也不一定会碰上孩子。
是啊,孩子们希望老师能成为他们的朋友伙伴,而我们经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对待孩子,难以做到真正的平等,只有加入孩子们的行列,我才会发现我们与孩子之间其实也没有什么距离。
失败也是孩子们需要的
在幼儿智慧创新游戏中,有很多活动内容是启发孩子大胆的去想象,把想象的事物画下来,也就是培养他们的发明创造能力。这样很多孩子画不出个什么形状。当老师检查的时候,他却默然的很。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不要轻易就批评孩子,应该耐心的去指导,诚心的去鼓励,把这次的失败作为一种新的动力,孩子的最大特点是:“给点阳光就灿烂”。
从古至今中外的发明家和科学家走上成功之路的经验看,都是面对失败而能够正确的对待它,何况是孩子。科学家们对待失败的共同特点是:
不畏失败。遭到失败时,他们都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从不气馁。
把失败作为一种新的动力。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都避免不了遭到失败的挫折,陷入困境。但他们都把失败作为创造的契机。
善于研究失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正是这样,他们才从失败走上成功。
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还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在一种发明
创造的失败中,往往包含着另一种发明创造的萌芽。所以,面对那些绘画创新失败的孩子老师要正确对待,失败也是他们的需要!
了解孩子们的需要与渴望
一切好的教育,从了解懂得孩子的需要开始……我们班有一个脾气特别古怪的孩子,吃饭了,他想吃就吃,他不想吃就坚决不吃;做操了,他不愿意做他就坚决不做;上课他不想听就不要听,自言自语,走来走去;他不想跟你讲话,你跟他讲他永远也不会开口讲一句话;午睡起床,他不愿意起床就不会爬起来……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我们老师弄的非常的头痛。
自由活动时,他总是拿着自己的陀螺在角落里玩,我走过去问:“我们一起玩好吗?”他朝我看了看回答到:“嗯。”我说:“怎么玩,你教我。”他一边示范一边说,轮到我玩的时候我有意不会玩,再让他教我,他也非常的高兴。在玩的过程中,我便开始跟他聊起了天:“做操的时候是不是不会做操,就不做操。”他告诉我:“我会做,我不想做。”我追问他:“为什么不想做。”他始终没有作答,我也没有追问下去,就对他说:“你想做的时候就做。”他点了点头说:“嗯”。我觉得幼儿做操,老师尽可能的引导孩子要跟着音乐节奏做操节,但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不做,也没有错,我们教师也要学会尊重孩子。
我们俩一边玩陀螺一边又开始聊另外一个话题:“那午睡起床你为什么不愿意起床。”他没有做声,我便开始猜:“让我猜猜看,你为什么不起床,你不想吃点心。”他仍然自言自语再说陀螺怎么玩。我一边学习怎样玩陀螺一边猜:“你不会折被子。”他马上“嗯”了一下。我就说:“没事的,以后我帮你折。”他就朝我点了点头。现在他午睡起床不再像以前一样不起床了。我终于找到午睡不起床的原因了,我特别的高兴,哪怕是每一次都给他折被子。
我觉得我会静下心了,继续倾听他内在的声音,寻找探索他种种的稀奇古怪的事,总有一天,我会真正的了解他。
倾听孩子内在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要与渴望,走到今天我自己作为一个老师,发现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孩子们告诉了我许多,我感激我遇见的每一个孩子,他们让我不断地成长。
以后我要坚持培养孩子应该从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做起,坚持保有谦虚的心聆听孩子内在的声音。如果你了解懂得了孩子,尊重了孩子,你不仅完成了对孩子最好的培养,你也完成了自己最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