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更需要尊重
发布时间:2020-12-07 教育孩子笔记 新生开学需要做哪些调整 幼儿园选择需要哪些准备我班李鑫瑶是个活泼的小女孩,总是围着我和我说这说那,可以说无话不说无话不谈,和我也没有拘束感。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她变了,变得沉默了,我叫她时,她总是用一种怪异的眼光看我,也不说话只是用摇头和点头来回答我的问题,上课也变得不积极了,一开始我没大在意。可这天早上,她妈妈给我打来电话说,鑫瑶在家不起床了,哭着说不上幼儿园了。这时我才意识到鑫瑶这几天的变化没那么简单,于是我就回想,到底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呢?突然我记得有天中午,我在整理卫生时,鑫瑶和另一个小朋友帮我做值日,她高兴的跑到我跟前兴致勃勃的和我说了很多事情,由于我当时心情不是很好,只是“嗯”“啊”的应付她,没和以前一样和她聊天,从那以后,她就变得沉默了,想到这里我有点内疚,真不应该敷衍她,决定向她道歉。等她到园后第一时间把她叫到办公室,跟她沟通并说老师做的不好,请原谅等之类的话,我发现她的心结慢慢打开了,又露出了甜甜的笑脸。
经过这件事我进行了自我检讨,其实孩子更需要尊重,作为老师一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然不知不觉就会伤了孩子的自尊。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孩子需要家长的尊重
你知道孩子最需要什么吗?是吃、穿、用、玩,还是知识、技术?其实,这些都不是。没错,孩子需要这些,但他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尊重。孩子虽小,但也应具有和父母平等的人格。在传统观念中,孩子是父母血脉的传承人,理所当然要从属于父母,理所当然地要唯父母之命是从。生活中,我们就常常能看看父母干涉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孩子。
在这一点上,美国的父母比我们做的更好。在他们看来,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谁,都没有权利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更不能替他做选择。甚至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要考虑是否尊重和理解了孩子的心理。拿挑食来说,中国父母大多会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多吃点蔬菜。”而美国父母大多会说:“亲爱的,你知道为什么你的皮肤会这么差吗?这都是因为蔬菜吃少了。”哪种方式更能让人接受呢,相信你心中应已有了分晓。
尊重孩子,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做起来却一点都不简单。尊重孩子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稍有不注意,就可能伤害孩子敏感的自尊。如,用不耐烦的语气和孩子说话,无故打断孩子的谈话,代替孩子回答问题……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如果你没有建立要尊重孩子的思维,就可能随时逾越“雷池”。
要在中国父母的大脑里,建立尊重孩子的思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度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部分家长思想中还残残留着封建家长制的余毒,信奉“子从父命”、“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古训,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容易感情用事,常常是情感冲淡理智,不是娇柔宠溺爱无度,就是施教言行无度。所以,要谈尊重孩子,父母应该首先“洗脑”。
1.清除头脑中的封建家长制余毒,摒弃“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等对孩子完全支使、指挥的错误观念。必须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家庭中平等的成员,而不是家长的附属品,更不是可以任意摆弄的“玩意”。当然,父母有管教孩子的义务,但这种管教应该重教轻管。在施教的过程中,应该试着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能一味地以自己的想法作为标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
2.对孩子的期望要从实际出发。如果孩子背负着那些沉甸甸的人生理想,那么他必将失去快乐的童年。孩子的人生不是你的“杰作”,也不是你的“翻版”,他应该有自己的道路。所以,在给孩子规划未来时,应顺其天性,不要逼着他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如果你有了这种思想做指导,就会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而不强迫他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只要孩子具备良好的素质基础和基本能力,即使没有达到你的目标,也能开创出一番自己的天地。
3.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但决不可走向极端。尊重孩子,一味地打骂不行,百依百顺也不行。任何事情,一旦过了度,就肯物极必反。所以,面对孩子,父母应有自控意识,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
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尊重
寒桥社区幼儿园王梅最近,去一个幼儿园进行双向交流,正巧遇到他们园在搞防震演练,这次只是每个班小范围演练。我到了一个小班,正巧听到老师喊:“孩子们,地震了,快跑。”这时,孩子们抱头钻到了桌子,这时有个孩子动作较慢,迟迟没有蹲下去,这时班主任教师大概觉得有人在参观,所以非常恼火,大步走到那个孩子身边,大声吼道:“人家都躲起来了,你怎么不蹲下,真是笨,反应迟钝,缺心眼儿。”只见孩子似乎恍然大悟,惊恐万分,低下头钻到了桌子下面,这时老师回头又刻意向我解释:“这个孩子有点傻
,缺心眼儿。”
听完后,我无奈地苦笑,心里很不是滋味。看得出来,那个孩子只是害怕,一个小班的孩子,在发生地震这样的危险时刻,难免会害怕得呆呆地站在那儿,不知道怎么做了,难道反应稍慢一点,这样就是傻?缺心眼儿?老师在泄愤之余,是否曾想过,自己的这样一句话,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怎样的伤害?
真心希望我们的老师在出言之前三思再三思,不要随意给孩子“下结论”,“笨”、“傻”、“缺心眼儿”这样的词语用在孩子的身上,是对孩子的极不尊重,即使孩子真的智障,我们也不能当着所有孩子的面对他进行嘲笑、讽刺,这样做也会对其他孩子造成消极的影响。老师们,请尊重孩子好吗?
刚插班的孩子更需要爱
国庆节后苑苑小朋友插到了我班,她适应环境较慢又比较难沟通,每次和她说话她总是显得很紧张,低着头不理你。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孩子不喜欢我吗?我很苦恼。于是我特别关注这个孩子。第二周的一次活动课上,我有了新发现:我偶然用余光扫到她时,发现她总是乐滋滋地用幸福的目光注视着我。这样的目光能不喜欢我吗?我马上给予微笑和友善的目光。但她发现我注意到了她,就马上把目光移开。午睡起床后,我给小朋友梳头时,总会有几个小女孩利用等待梳头的时间凑到我跟前说说悄悄话。这时我总会发现梳着短发的她也凑过来,在小朋友的身后享受着这份师幼间的亲密交流。当我发现她,把话题引给她时,她总是一愣,马上转身跑开了。我就把她叫回来,慢慢给她梳短短地头发,再借机会说几句话,交流地很真切,带有主动性,苑苑流露出了丝丝幸福之情。
噢,原来是这样的,孩子的经历和性格决定了她太过羞涩,难以与别人沟通。可是我已经感觉到她内心的热情及那份与老师亲近地渴望。
因此,在给孩子关爱地同时耐心地等待着机会,默默地帮助她,这样孩子才会轻松快乐地在广阔的天地里健康成长!
兴趣教育
今天清晨,当阳光洒满整个院子的时候,孩子们出操了。统一的音乐,却没有统一的编排、同样的动作。每个班级的小朋友拿着各自制作的器械——花环、扇子、哑铃…….在老师的带领下做的十分投入,十分快乐,不时的还有孩子自己的即兴表演。一切是那么有序,又那么自然;是在做操,又像是在舞蹈,在游戏,在尽情地演绎着自己的天性。
激发兴趣,让孩子在愉快情绪的支配下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是我们台后幼儿园一贯坚持的宗旨。
探索科学的乐趣
今天早上入园时,我发现李代龙身边围了许多小朋友,正玩得有声有色。我也感到新奇,大清早,李代龙又出了什么‘好招’?走近一看,原来是他带来了好玩的磁铁,我灵机一动,何不大家一起玩玩?
于是我连忙从材料袋里找来好几块磁铁,又随手在活动室里收集了一些物品,加入到孩子们中间。每件物品我都先让孩子们猜一猜能不能吸住,然后让他们试一试,把能吸住的放在一边,吸不住的放在另一边,最后让孩子们总结出能吸住的都是铁做的。随后我把发卡丢在水里,问谁能不湿手把发卡取上来。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我按他们的建议用磁铁做了一个小鱼钩去‘钩’发卡,孩子们开心极了。
接下来我又变起了魔术,在塑料小熊的肚子里装进一个铁块,放在薄板上,用磁铁在板子下面吸着小熊前进,再让小朋友猜猜这是怎么回事。孩子聪明极了
,一会就把谜底
话说“秋冻”
秋天已到,天气渐渐凉了,这句“春捂秋冻”的老话对于如今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实行起来并非易事,“春捂”还容易,要“秋冻”就舍不得了。“秋冻’,就是说自秋季开始就适当给孩子少穿一点衣服,这样到了严冬孩子才会不怕寒,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户外活动锻炼的项目不同,但那些穿得过多的儿童,稍一活动就会大汗淋漓。每天户外活动时,常见一些孩子满脸通红,头发湿漉漉的,汗水顺着发梢往下滴。当孩子活动时,如不能充分散去身上的热,就会处于“郁热”状态,使其活动能力下降,新陈代谢不良,久之,这些孩子就会既怕热又怕冷,还容易感冒。
与成人相比,孩子是怕热而耐寒的。孩子的活动量少一增加,就出一身汗。当成年人感到冷时,摸摸孩子的手并不凉。
调皮的孩子更需要鼓励
提到调皮的孩子,很多老师都会觉得头疼,尤其对我这个刚刚走出校门的新手来说,真的很难应付!刚刚接到这个班,我对每一位孩子都充满了爱心。对那些调皮的小朋友我也是非常有耐心的跟他们沟通交流。但是几个星期下来,我发现他们根本不买我的帐。甚至变本加厉起来,这些孩子往往个性强、胆子大、对自己约束能力差,吵吵闹闹的给班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的声音时常会变成“沙式比哑”。正当自己无计可施时,在一次集体教育中我偶然发现,这些孩子特别喜欢受表扬。只要我每次说要表扬谁谁谁,他们的神情就都开始专注起来。就连那些特别好动的小朋友也会安静下来。其实他们都喜欢被老师关注被别人表扬的。从这开始,我对他们施行了一套策略。那就是一旦发现他们表现好,立刻表扬,而且非常高调!渐渐的,孩子的进步非常快,我上课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大呼小叫”了。看来,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是可以有改变的。好动的孩子都是比较聪明的孩子,我们应该充分调动这些孩子好动的习性,让他们协助我们工作,给予他们鼓励与表扬,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他们安静,不要动等,这样效果可能要好一些。原来我也曾经认为,有些孩子真的就怎样怎样了,调皮孩子再怎么付出也是没有用的。但是现在,我改变了这样的想法。在他们玩劣的外表下,我已经看到了希望,跟他们在一起,现在我也真正的体会到为人师者的真谛——付出,也需要用对方法!
老师同样要尊重孩子
一天下午,王硕的父亲来接孩子。孩子边往外走边把手中的纸团像投篮似的抛向墙角的垃圾筐里,纸团进了垃圾筐又弹了出来,落在了地上。王硕没有去管它,径直地往前走。这时他的父亲皱着眉头说:“怎么能这样随地乱扔东西?”王硕的父亲弯下腰把纸团捡起来轻轻地放到垃圾筐里。这时,王硕也学着爸爸的样子把垃圾筐周围的废纸捡起来,放进了垃圾筐里。这是我从未留心过也从未意识到的教育契机。
又一天,莹莹的妈妈送女儿来幼儿园。莹莹在活动室外面边走边大声地向我问好。孩子的话音刚落,便传来了母亲对女儿的斥责:“离老师这么远喊话多不礼貌呀!”听到这句话我马上想到早晨接孩子的时候,我常常是忙着手头的事大声地漫不经心地应付着孩子:“你好!”而我从未留心也从未留意过这样做是否也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这两件看似细微的生活小事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仅仅是垃圾筐旁边的小纸团,却体现了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不良,同时教师的言行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大声地对幼儿说话、不经意地将垃圾扔在垃圾筐外面等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做孩子表率,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及卫生习惯。
我要感谢这两位家长,是他们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以至于再不会让这样的错误继续蔓延,我今后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家长教育了我,他们是我的良师。
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作品
一次美术课上,我让孩子们绘画《美丽的春天》,经过构思以后,孩子们兴致勃勃的画起来。我来回的巡视着,及时指导和帮助绘画能力差的幼儿。绘画结束后,我表扬了绘画好的幼儿,并把它们的作品贴在了墙上。这时,李华拿着他的画跑到我的面前说:“老师,老师,你看我画的好吗?给我贴上吧。”李华用渴望的眼神看着我。我接过他的画,看到他画地有些乱,便随口说了一句:“你画的太乱了,不能贴。”只见他低下了头,嘴里嘟囔着什么,不像刚才那样高兴了。我立刻意识到,这一句不经意的话,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我急忙对李华说:“老师再看一看你画的画,好吗?”我接过画,对其他孩子说:“李华画的非常认真,老师非常喜欢,老师相信他下次会画的更好,老师给他粘贴在墙上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我把李华的画贴在了墙上,李华高兴的笑了。随后,我把每个孩子的作品都粘贴在了墙上。孩子们欣赏着自己的作品,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从这件事上,使我意识到了,作为老师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作品,不管孩子画地什么样,在他们的心目中是最完美的作品,他们付出了,就应该有收获。不管他们的作品是否优秀,老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才不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尊重孩子
我们班有个小男孩,非常调皮。
日常平凡,总有小朋友告他的状。
“老师,他打我了。
”“老师,他抢我的皮球。
”……为此,我们不知教育了他多少次。
某一天,他和小朋友一起看图书。
开始时,他边看本身的书,还边给旁边的小朋友讲解,和小朋友的瓜葛很融洽。
过了一会儿,他忽然把旁边孩子的图书抢了过去。
不知道他要干啥子。
我刚想大声斥责他,可转念一想,不,看看他要干啥子。
于是,我没有大声诘问诘责他,而是走到他身旁,很随意地问:“你在干啥子呢?”他说:“她的图书坏了,我想帮她修修。
”听了这话,我才名顿开。
我鼓励了他的做法,并帮助他找到了一个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事后,我暗自庆幸,其时要是按以前主观的判断去批评他,没有尊重幼儿的观念,那必然会危险孩子的自尊。
是以,作为幼儿教师,要学会尊重幼儿。
也就是要努力做到不武断地批评或否定幼儿的设法和做法,不简单粗暴的诘问诘责幼儿,而是了解真实情况的来龙去脉,再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进步,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好老师。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孩子
春光明媚,太阳晒在身上暖洋洋的,真是一个好天气。吃完午餐,我喊道:“孩子们,要去散步了,快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可别掉队了。”散步中,男孩女孩各排一队,我两只手各牵着一排头孩子的手来到了塑胶场地上。
塑胶场地上的每一道线,在孩子们眼里,成了独木桥。我边走边说:“小心啊,要过小桥了,可不要掉下去哦!”一开始,小朋友会小心地走上“小桥”,慢慢地移动步子,对走桥游戏还算喜欢。可是,他们走了两圈后,就失去了兴趣。孩子们渐渐开始,歪歪扭扭地走着,其中队伍中间还有几个孩子走着走着就故意停下来,等到前面的小朋友已经离开一段距离,这才冲跑过去,有的孩子跑得急,把同伴推倒了。
爱跑爱跳是孩子的天性
,同时小班幼儿自我控制差,一开始我们用语言提示他们不要这样,刚开始老师的提示有点作用,孩子可以注意自己的行为,但一会儿又会跑起来。看了孩子的行为,我不禁想道:怎么样才让他们自觉地跟着慢慢散步?何不带领他们玩安静地游戏!
我对孩子们提议道:“我们玩《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好吗?”孩子们连呼:“好!”我对这个游戏的规则做了调整,把老狼追赶小兔子这一部分,变成了小兔子模仿各种静止物体的动作,这样他们玩起来就不用跑了,能避免饭后激烈运动。游戏中,我扮演大灰狼,让孩子们悄悄地跟在后面走,当我一喊:“天黑了”,孩子们就快速地变成静止物体,如石头、花、树等。然后,我则围着他们转,一边走,一边嘴里夸张地说着:“诶呀!小兔子们都在哪儿呢?”“奥!这里有一块石头,不是小兔子!”孩子们听到我的话,会偷偷地笑,保持不动很长时间。此时我们老师夸张地语言既增加了游戏情节的趣味性,也激发了孩子的耐心、挑战了孩子的好胜心。孩子们沉浸在小心翼翼的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
由于是刚刚吃过饭,从孩子的身体健康角度出发,不能带领孩子玩紧张刺激、尤其是需要奔跑追逐的激烈游戏。选择具有轻微运动量的游戏不会导致孩子由于过度奔跑而带来胃、腹的不适,又为枯燥呆板的饭后散步过程注入了趣味性、生动性。饭后散步的组织看似简单,却随处可见教育契机,蕴含着教育的大智慧。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孩子,而在认识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灵感和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