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产生暴力倾向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0-12-08 幼儿园科学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一、原因
(一)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教育方式的影响
1、镜头:文文追着小汽车在家跑来跑去,边跑还边学着小汽车“嘟嘟”地大叫,正在写方案的爸爸,一再要求文文“安静一点”,但都被文文当耳边风,爸爸生气地一把抓住文文,狠狠地在他的小屁股上拍了两下说:“叫你不听话。”
2、解读:父亲平时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教导,孩子听话时就百般惯宠,一旦孩子犯错误了就拳打脚踢,在这种“溺爱加暴力”的家庭影响下,孩子耳濡目染,在处理和同伴的关系时,也是一不如意就拳打脚踢或大喊大嚷。这不是孩子天生爱“暴力”,而是在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时,他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经验是负向的。“绝对权威,高压统治”和“过渡溺爱保护”类型的家庭都容易导致儿童“暴力”行为的产生。
3、怎样做: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不要对孩子采用恐吓、打骂的方式,这很容易让孩子“耳濡目染”,模仿家长不正确的行为。有的家长在孩子犯了错误时,往往先大声训诉,接着就是一顿痛打,从来不和颜悦色地与孩子讲道理,这不但难以让孩子心服口服,更容易把孩子引向不正确的道路。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当然,是“坏榜样”还是“好榜样”,就取决于父母的一言一行了。
4、父母不纵容:父母的溺爱与纵容也会培养或间接鼓励孩子的暴力行为,有的父母在孩子被人欺负了时说:“不要怕,你也狠狠地揍他。”此时的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传授攻击性行为,是在教孩子错误的处理方法。
不帮孩子推卸责任:在生活中有一种家长,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做家长的赶紧把他扶起来,生怕孩子哭,就踩踩地板说:“臭地板,坏地板,让宝宝摔倒了。”要是孩子碰到了桌子,家长就打打桌子说:“桌子不好,碰到宝宝了。”总之,什么都是其他人的错,孩子自身是没有责任的,什么事都怪别人,久而久之,在孩子心目中就产生了一种不良影响,什么都是人家不好,没有自己不对的,碰到一点事就怪别人,攻击别人。
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和谐正向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宽松适宜的心理、物理环境,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反之,则会通过强化加剧孩子的攻击行为表现。
父母的温情:父母对孩子的温情、适度的要求以及彼此一致的反应等能够促进孩子行为的健康发展。如父母婚姻关系好、家庭氛围融洽,对孩子采用较为一致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敏感度高、积极教养行为较多,孩子的行为也会比较健康。反之,则孩子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就较多。
(二)电视等传媒的负面影响
1、镜头:晓黎和悦悦在楼下玩游戏,两个人一个人当灰太狼一个人当懒羊羊,你追我赶的玩得可开心了。玩着玩着,只见晓黎大叫一声:“懒羊羊,我可抓到你了。”然后使劲把悦悦推倒在地上,叫道:“哈哈,有羊肉吃了。”被推倒在地的悦悦,痛的大哭起来。(hC179.coM 一起合同网)
2、解读:伴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孩子与这些传媒的接触越来越多。有些家长在孩子看电视的时候不加任何指导和选择。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给幼儿提供了样板,尤其是一些电游中的暴力动作游戏,更具有负面影响。孩子的特点是好模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后学会了“暴力”行为。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同伴的一些不良行为,也会不加分辨地模仿。
3、怎样做:做好过滤器:看起来似乎天真无邪的动画片和其他所谓的儿童节目里其实经常充斥着叫喊、威胁、推搡和打人的情景。所以,你要尽量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监督孩子所看的节目内容。如果电视节目里出现了你认为不好的内容,要和孩子谈一谈:“你看见那个孩子了吗?他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把朋友推开,那样是不对的,是不是?”及时给孩子指出不对的地方。对孩子所看的电视节目和影像作品,要进行严格的把关过滤,让孩子远离不好的内容。
4、活动多样化:孩子本来就不宜多看电视,因此,家长可准备多样的活动,让孩子自愿离开电视。如带着孩子进行一些有趣又轻松的亲子游戏,或者自己动手做一些小手工,甚至在做家务时让孩子当个“小帮手”……用一些有趣的事情,将孩子从电视机前吸引过来。
尽量少带孩子看电视:有些家长自己爱看电视,也喜欢带着宝宝一起看,觉得在自己娱乐的同时也照顾了孩子。实际上,大部分的节目都是不适合孩子观看的,里面会有许多攻击性以及暴力甚至血腥的镜头,会让没有分辨能力的孩子认为,成人世界就是这样的,这些行为是正确的。
二、五种方法巧应对
美国心理学家杰拉德?帕特森观察了一些由于家长的不正确教育方式培养了攻击性儿童的家庭内部相互作用特征,据此提出了一套家庭教育原则。这套原则的要点是:
1、不要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让步;
2、孩子反抗时,不要让自己的高压方式升级;
3、用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对付孩子的暴力行为——孩子关在他们的房间里,让他们自己平静下来;
4、监控孩子表现不好的行为,建立一套分数体系:孩子做得好,便可得到好分数、奖励或某些特许;表现不好,就得不到这些奖励。家长可以和孩子制定行为规则,让孩子参与规则的讨论;
5、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孩子表现出的亲善行为予以鼓励。积极鼓励的态度会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孩子表现出积极、关心的情感。
帕特森进行了几年的追踪,他发现,当家长采用了这一原则之后,儿童的偏常行为大大减少。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孩子的“矛盾”行为是有原因的
每天的自由活动一直深受孩子的喜爱,在这个宝贵的时间段,孩子们可以自主性的选择游戏材料,和小伙伴轻松的进行交流交往。可是,最近发现孩子们在自由活动中的常规较为混乱,有争抢玩具、吵闹、大声嚷嚷等现象,玩具玩完后不懂得自觉有序地帮忙收拾……
今天和往常一样,自由活动开始没过多久,孩子们游戏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响,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窃窃私语。我对着孩子提醒到:“找个地方轻轻的玩”“安静点”,但情况没有改变,过不了两分钟.他们又开始闹腾起来了。
这时,我特别恼火,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候会发出这么闹的声音呢?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坐在一块儿总有说不完的话。为了让孩子们稍微安静点游戏,我决定教育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
,以起警示作用。我环视了一下,看见较远的那组孩子在玩飞行棋。当我走近时,孩子们的笑脸凝固了,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张张惶恐、胆怯的脸.一副准备受罚的表情。突然,我很想知道孩子们究竟在玩什么玩得那么开心,便什么话都没说,在那组找了个空位子坐下来。一坐下来.我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原来孩子们非常喜欢玩飞行棋,可是现在飞行棋只有4个孩子玩,很多孩子也想玩,但是没有了。所以徐子恒想去玩区角材料里磁铁这份材料,他为了躲避老师的视线,居然钻在桌子底下玩磁铁,但是被潘岩阻止了,潘岩说“老师说的,自由活动的时候是玩玩自己的玩具,你不能玩区角里的材料的。”“可以,我想玩飞行棋的,但是你们不肯跟我玩,我只好玩磁铁呀。”旁边的唐忆心也说“不可以玩的”。“可以的”。“不可以的”。于是他们的争吵声越来越响。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释然了。我对孩子们说:“自由活动的时候是玩玩自己的玩具,但是有的小朋友没有玩具的时候,也是可以玩玩区角里的玩具的。但是徐子恒没有玩具的时候,你们为什么不跟他一起玩呢,他也很想玩飞行棋的。”潘岩听了我的话,对徐子恒说:“那我的飞行棋和你一起玩。”“好的”徐子恒开心的笑了。我连忙说:“你们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发生矛盾有问题的时候,自己来解决,但是声音要轻轻地,不要影响到其他小朋友。”
这一事件给了我很多启发:一方面,孩子的“矛盾”行为是有原因的,如果教师仅凭主观判断,往往会误解孩子。当我们组织了自认为很有意思的活动而孩子参与率不高时,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走到孩子的位子上去耐心地观察和了解,并及时引导和调整;另一方面,教师平时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
有意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孩子能否认真倾听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许多孩子在听他人讲话时往往心不在焉,或左顾右盼,或处理他事,或摆弄东西,或不时走动,这样最容易伤害讲话人的自尊心。这样的谈话不仅无法收到较好的效果,还会影响到双方的关系。教师要教育孩子在别人愉快的时候与他分享快乐,在别人痛苦、失落的时候与他分担痛苦和失落,这种用心与人交往的表现必然会赢得他人的好感。有些孩子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宠爱,经常在大人说话的时候插嘴,不能认真听别人说话,这些不好的习惯其实是大人造成的。我们一定要端正对孩子的态度,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其次他是一个与大人平等的人,如果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要想让孩子倾听他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我们既不能无视孩子的自尊,也没有必要把孩子当成全家的中心,什么事情都围绕孩子转。应该让孩子懂得在听别人讲话时,不要随便插嘴。安静地听别人把话说完,是对说话人的尊重。
插队的原因
每次户外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都要排队喝水,但是这一次喝水时却传来了一阵吵闹声,保温桶旁的几位小朋友喊着:“书铭你在干嘛!”我连忙赶过去,原来是书铭挡在了杯子柜前,由于书铭的个子长得又高又大把小朋友们都挡住了,后面的小朋友由于着急挤在一起乱成一团。我想把书铭拉开,他却僵在那里不肯走,还大声哭喊起来:“妈妈,妈妈!”我耐着性子对他说:“老师不批评你,只是想知道到底怎么了。”这时其他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说:“书铭不让我们拿杯子。”“他还推我!”听到孩子们纷纷告状,书铭继续大声的哭喊。“真是这样吗?你把你的理由说给大家听听吧!”听了我的话,书铭擦了擦眼泪,慢慢停止了哭喊,还略微带点哭腔地说:“我要喝水,我太渴了。”“小朋友你们渴吗?”“我们也很渴。”“小朋友们都很渴,这该怎么办呢?谁愿意让书铭排前面”。这时文静的文宣愿意让书铭排前面,我表扬了这位小朋友。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说愿意。“书铭,小朋友们对你真好!”在我的一再启发下书铭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下次也让小朋友排我前面。”这件事后,我引导孩子们讨论我们的队为什么总排不好,他们很快的找到了有人插队的原因,我们又讨论怎么才能把队排好。
通过这些活动我深切的感到:幼儿的常规习惯养成非一朝一夕,需要有重点的关注、教育,并采取多种方式去进行培养。另外,常规教育也需要变通。
不喊“到”的原因
我们幼儿园在早上孩子们吃完早点以后都会点名,点到名字的小朋友就会大声喊“到”。小朋友喊“到”可有意思了,赵环喊的“到”很不清楚,介于到和赵之间的音。石芳君喊的声音很细但很高。王耀辉喊“到”的声音又粗又大,李秉洋喊“到”的声音又细又小。杨婧涵喊“到”的时候,还会把“到”拐个弯喊,逗得小朋友们哈哈大笑。张晓坤小朋友喊完“到”以后总喜欢左右看看,看到没人注意他就立刻坐下。从小朋友喊“到”的声音里,就能知道这个孩子的性格,而且不用看就能分辨出是谁的声音。但也有的小朋友,开始喊“到”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的,是经过一番努力才喊的“到”。
我们班有个小男孩名叫王锦浩,这个小朋友个性很强,遇到他不愿做的事情就什么也不说了。这天,我点到他的名字时,他一动也不动,我连喊了三遍,他还是没有任何表示,于是我说:“咱们班没有王锦浩是吧?那我在他的名字上画个记号,今中午就不分他的饭了。”说完我偷偷看了他一眼,这一招也不管用,他还是没有任何反应。于是我又说:“王锦浩,你不会说话是吧?不喊“到”中午就不用吃饭了。”说完我又点了一遍他的名字,他还是不出一点声音,当时我的火就上来了,刚想发作但转念一想,对这样的孩子不应该批评,批评反而不管用,于是我走过去,蹲下身子对他说:“你是不是觉得害羞,不好意思喊?你跟老师一块喊好吗?”我看到他点了点头,于是我和他一起喊“到”,但这一次他的声音很低,我对他说:“下次高一点老师和小朋友就都能听到了,当我再一次点他的名字时,他终于喊的声音大一点了,他喊完以后,孩子们自觉地给他鼓掌了,我也及时表扬了他,从此以后,在喊到的时候,就能听到他响亮的声音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有些时候我们应该改变教育方式,试着和孩子谈心,消除他心中的顾虑,这样也许会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
问明原因,因势利导
每次吃点心时,幼儿总会一哄而上,争着拿饼干,有的幼儿明明嘴正吃着,手里却还要再拿一块。对此现象我教育了好多次效果都不大。一天,我看到点心是小饼干,在吃之前,我先给幼儿打“预防针”:“一会儿吃饼干的时候,要喝一口牛奶咬一口饼干,不要先在手里抓一把,要吃完一块再拿一块。”可到吃的时候,幼儿依然我行我素。等幼儿都快吃完饼干的时候,一个幼儿跑来告诉我:“老师,小羽把饼干藏在口袋里要带回家吃。”小羽是我班最胖的幼儿,胃口很好。但这次似乎太过分了,竟然还想把饼干带回家吃。如果我不制止,以后幼儿都会把班里的东西偷偷藏回家了。想到这,我连忙把小羽叫来询问:“你口袋里有没有藏饼干啊?快点拿出来!”他胆怯地看着我,手使劲攥紧口袋。我把他的手掰开,果然从他的衣袋里发现了一块饼干。“你为什么要把饼干藏到口袋里呢?”“我想给我弟弟吃。这饼干很好吃,他没有吃过。”想不到小羽还有这样一份心意,让我和同事对他又多了一层了解。小羽平时虽有些调皮,可他也非常愿意帮助人,对班里事也很关心。想起我刚才对他的误解和行为,感到有些过火了。于是,我对他说:“偷偷把饼干带回家是不对的,但是你想让弟弟分享好东西老师还是应该表扬你,这样,我们下不为例好吗?”小羽点了点头,我把饼干又塞进了他的口袋。有时,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其实背后都有其特别的想法,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过急地去给予简单的批评,而是问明原因,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和行为习惯
老师的委屈向谁倾诉?
一上班,黄老师就把大家叫到一起:***家长到园长那告状,昨天她的儿子在幼儿园被老师打出了鼻血。
其实,是这个小朋友睡午觉时自己挖鼻子出了血,生活老师还提醒家长把弄脏的枕巾拿回家洗。
然而,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就责怪老师。
还有的家长在与老师讲话的时候,用一种不屑一顾的眼神看着老师,不时冒出一两句不恭敬的语言。
面对这些委屈老师该向谁倾诉呢?孩子们读大班了,马上面临读小学的问题,可是这个班的孩子的行为习惯确实令人挠头,于是,我根据班上幼儿个人行为习惯的好坏,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否,分别与家长沟通,商榷教育孩子的问题。
没指望家长们说什么感谢的话,只希望家长们能够切实认识到孩子的行为习惯要从小抓起:只希望家长们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也是社会人,孩子同我们没什么两样,除了年龄比我们小,他们一样需要理解和尊重:然而,那么多的家长,我们不能置他们不顾,面对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坐视不管,面对不会教育孩子直至疼爱孩子的家长们我们更不能不管,所以希望籍此对家长们说:做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容易呀!孩子们习惯于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我在同孩子们的接触中教他们如何尊重父母,如何体谅老师,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宽容他人,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你用心去做了!如今的孩子只知享福在前,如今的孩子什么都懂,就是不付出行动,于是在教育中,我又采用了一系列的行为训练方式只希望家长们意识到只要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孩子们自然会好起来。
当然,我从其他教师的身上也看到一种精神:宽容,敬业,也正是这种精神感染了我,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可爱而又善良的孩子,为了孩子,没有什么不可包容的。
老师也好,家长也好,我们只是站在“拉拉队”的角度为他们加油鼓劲,同时站在参谋的角度帮他们分析问题,而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他们自己,老师和家长尊重他们,他们也要学会体谅老师,只有在这种相互尊重,共同努力的氛围中,我们的孩子才会真正改变。
倾听孩子,理解孩子
1、耐心地听一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做错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原因的。表面看是孩子忘了收好玩具,而实际上可能与老师提供的游戏时间、游戏材料有关。时间短,孩子没尽兴,自然忘了收;玩具太多,玩不过来,自然摆一地。如果仅仅归为是孩子执行游戏规则的问题,那就太冤枉孩子了。在批评之前,听一听孩子的解释,他的话会帮助你处理好这件事。
2、重视孩子的辩解:批评孩子时,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认真听,不插话,不辩解,认为这样就是承认错误、接受批评的好态度。我们不妨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让孩子说一说他的想法,吐一吐他的怨气,了解他对错误的认识程度。“你为什么抢小明的玩具?”“小刚先抢的,我后抢的。”“今天老师说你把金鱼缸的水弄洒了。”“不是的,我想给金鱼换水,丽丽碰了我一下,就洒了。”原来,在孩子的眼里,事情并不象大人想得这么简单,他们更注重过程,更看重自己的感受,更看重别人在这里面的作用。如果不听听孩子的抱怨,我们也许会忽略许多真实的东西。
3、给孩子思考的时间:批评孩子是为了减少类似事情的发生,尽可能少地再次批评,让孩子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不要把你的建议马上告诉孩子,让他想一想,错在哪儿,该怎么办,类似事件如何预防,让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
倾听孩子们的声音
某天早晨,下着雨。所以当晨间操的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我就请小朋友在活动室内做操。做着做着,我开了个小差,结果把动作做错了。耀耀第一个发现我把动作做错了,他马上大声地说:“老师,你做错了!”我一看,是平时调皮的耀耀,便没有搭理他。可谁知另外几个小朋友也接着大声地说:“老师,你做错了!”一时弄得我好尴尬。可转念一想,这不是一个教育的好机会吗。于是操做好后,我对孩子们说:“刚刚你们都说老师把动作做错了,老师确实是做错了,真对不起。可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会做错吗?”孩子们顿时七嘴八舌地猜测着原因,有的说“老师你忘记动作了”;有的说“新的操老师也不会做”……见他们讨论的声音慢慢轻下来了,我微笑着说:“因为刚才在做操的时候老师开小差了,所以把动作做错了。你们在学本领的时候绝不能开小差啊,不然也会出错的。老师保证以后不开小差了……你们也能做到是吗?”“能做到!”孩子们响亮地回答。
作为老师,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声音,要知错就改,并寻找合适的教育契机,用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