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宝宝爱随便拿人家的东西,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0-12-08 幼儿园我的爸爸妈妈说课稿 妈妈的爱说课稿幼儿园 幼儿园小班爱妈妈说课稿整理了行为习惯:宝宝爱随便拿人家的东西,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孩子有一些随意拿别人东西的粗鲁行为有时会让爸爸妈妈觉得难以忍受,虽然爸爸妈妈知道孩子现在还小,可能不明白礼貌和分享的概念,但是爸爸妈妈也要采用一些方式来教育孩子。
1.学会分享
积极践行共享和交流会减少孩子抢夺的行为,爸爸妈妈可以用语言跟孩子说明,让孩子能够把自己的食物或者其他的东西分给别人。如果你家里有几个孩子的话,你也可以让几个孩子轮流翻页阅读睡前故事,积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别人。
爸爸妈妈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如果你没有把自己的毛绒玩具给小朋友玩,那么你也无法玩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为了让孩子理解共享的意义,平时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团体活动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抢别人东西
幼儿,有时候是一至两岁的儿童,总有一种本能,会对其他孩子的玩具感觉到非常好奇,然后想到把这件玩具拿到自己这里。因为孩子现在还小,还不知道什么叫做分享。
根据美国的一个网站研究显示,爸爸妈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学会充当裁判,两个孩子如果同一时刻喜欢上同一个玩具的话,在他们一起抓住,谁都不愿意松手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现在一旁围观一下,看看孩子是不是能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无法自己解决,或者争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的话,那么你就可以适时介入并设置规则,规定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玩这个玩具,规定每人玩多长时间,然后要进行轮流交换。
3.争夺食物
如果家里面有两个孩子的话,相信很多爸爸妈妈都会注意到这样的一个现象:大一点的孩子总是喜欢抢着弟弟或妹妹的手里的零食。
这个行为对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好的,如果爸爸妈妈有经验的话,其实是能够把它变成一个学习的机会。
爸爸妈妈要跟孩子说明他抢零食的行为是错的,然后让孩子把抢到的东西及时归还。在下次分配零食的时候要给孩子和弟弟妹妹同样分量的零食,这样就不会抢来抢去了。举例来说,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一袋零食,你可以再给他一袋,然后让他拿给弟弟或妹妹。
4.远离危险品
在孩子的世界里,其实不知道这件东西是危险的还是安全的,他们对所有的东西都是非常好奇的,他们希望去触碰那些他们没有触摸过的一切东西,是否危险并不是他们所要考虑的东西。
所以,与其等到宝宝伸手去抓热平底锅或锋利的刀的时候去制止他,不如就在孩子动手之前就给孩子打好预防针,平时我们可以把锋利或热的厨房用具放在孩子拿不到的东西,并在平时的生活中跟孩子说明 “不许碰那些东西”,同时跟孩子说碰了以后会有什么可怕的后果。
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些替代品。如果孩子还是希望玩那些东西的话,你一定要跟孩子严肃地说明不让孩子触碰平底锅或刀的原因,让孩子知道“热”或“锋利”的意思。
以上就是孩子出现爱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时,爸爸妈妈要做的一些事情了,希望每位小朋友都能够学会分享。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宝宝偏爱妈妈,爸爸该怎么办?
当孩子喜欢缠着妈妈,不要爸爸时,千万别急着责备他,有可能是做爸爸的平常疏忽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而表现出的一种抗议反应;要改善父子间的亲子关 系,最好在孩子早教的过程中每天花些时间陪孩子一起玩、跟他聊天、讲故事给孩子听……,了解孩子心理想法,也让孩子了解爸爸的爱。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让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应该就不难找出原因了。回答问题时先别找理由,是或不是?有或没有?只选一个答案。
1.你每天都在孩子没睡着前回家吗?
2.你会帮孩子换尿布、泡牛奶吗?
3.每天专心陪孩子玩的时间有没有1个小时?
4.你有为他说晚安故事、陪他散步或玩球吗?
5.你常常抱他并且跟他说话吗?
6.孩子哭个不停时你会耐心的哄他吗?
如果以上几个简单的问题,你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孩子不要爸爸很正常的。说的现实些,爸爸的存在与否对孩子而言根本没有差别,因为在他的世界里,你只是一张不陌生的脸孔罢了,也许身为爸爸的你会觉得不平,每天忙着上班工作都是为了谁?
宝宝从出生到进入青少年时期前,可能是父母唯一能给时间陪他、建立亲密亲子关系的时候,如果错过,当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世界,父母想陪他也许连 机会都没有了,但是在孩子最需要的这个阶段,爸爸却常常为事业、为赚钱,用掉了所有的精神与时间,没有时间陪孩子是个事实,却也成了扼杀亲子关系的罪魁 祸首,当爸爸发现自己在孩子的心中,似乎不被重视、与孩子不亲的状况出现,想要弥补往往需要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费尽心思来引导,这对爸爸、对孩子都 将会是一种可怕的煎熬。
孩子一岁以前就已经会认人,时常出现在他面前、时常抱他、陪他说话的人,即使不是妈妈,都会成为他依赖的对象。但在这个阶段如果爸爸参与的时间不够多,孩子黏妈妈不要爸爸的情况,自然很容易就出现了。
凡凡爸爸今天难得准时下班回到家,看到正在客厅玩积木的儿子,兴致勃勃的想陪他玩,没想到当爸爸拿起积木,凡凡却马上抢走,并大叫“这是我的!”“爸爸陪你玩啊!”爸爸解释着,凡凡说:“不要”,爸爸不解,虽然平常工作忙碌,早上儿子还没醒来前就出门,回到家时儿子也已经睡着了,可是到了周末总会尽 量把工作放下,陪家人到郊外走走,为什么凡凡对爸爸似乎有点冷漠,不论做什么只要妈妈陪,自己一参与,凡凡都会拒绝甚至哭闹,令爸爸非常挫折……
其实,三、四岁时宝宝已懂得表达自己的喜好情绪,而且不会骗人,全职的妈妈对凡凡呵护有加,不论凡凡做什么都会陪在他身边,相对的,爸爸虽然会抽空 带着全家出游,但是个性并不活泼的爸爸,和凡凡之间的互动实在不多,在凡凡的世界里并没有习惯爸爸陪啊!只有在车子里时凡凡才感受到爸爸的存在,因为妈 妈不会开车,刚学会说话的凡凡,甚至会叫出租车司机“爸爸”,也许在他的认知里,会开车的都是爸爸呢!而国内孩子早教常见弊端有哪些?
除了爸爸太忙碌之外,爸爸的个性有时也会导致孩子不愿或不敢亲近,尤其是生性害羞的宝宝更容易受影响,用几个小问题可以测试一下,自己是不是那个不受欢迎的爸爸?
1.你常对着宝宝笑吗?
2.你讲话的语气是不是够温和?
3.在孩子面前你会收起一家之主的强势吗?
4.你陪宝宝时能否跟他玩在一起,还是只在一旁陪着?
5.孩子吵闹时,你可以不生气找出原因帮他解决吗?
6.你跟妈妈的感情是否融洽?
同样的,当上面这几个小问题,爸爸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又如何要求孩子跟你亲近呢?
要成为受孩子欢迎的父母是,需要用心去学习、去体验的,如果幸运的你还没有遇到这样令人头痛的状况,也千万别因此忽略了用心的重要。常常会建议忙碌的 父母们,要为自己也为孩子做一个备忘录,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自己该有什么样的准备?用什么样的心情去面对?都要事先有个书面化的规划,随时检视自 己是否做到了?随时提醒自己不能忽略孩子的成长,因为陪孩子成长是一项无法预测的挑战,一路上随时会出现状况,父母细心的去预防,将会比发现问题时再来 弥补容易多了。
行为习惯:1岁的宝宝太淘气,妈妈应该怎么做
整理了行为习惯:1岁的宝宝太淘气,妈妈应该怎么做,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要让他学会守纪律,不要前期图省力,等到孩子顽皮以后再进行教育。
教育一个小宝宝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孩子现在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好,孩子可能会听不懂你说的话,所以你的教育对他来说就可能毫无作用,或者孩子在你教育过后并不能以你期望的方式回应你。幸运的是,一致性和正强化能够帮助你灌输给宝宝一些积极的行为。
把危险物品放在合适的地方
孩子在小的时候可能会做一些你觉得“不好”的行为,其实孩子并不知道这些行为是不对的,孩子做这些行为只是为了探索环境。因此,为了避免孩子碰到一些不好的东西,你要像物品的备注说的那样:请放在幼儿接触不到的位置。
建立生活作息表
如果孩子能够知道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那么孩子可能就会更容易表现出好的行为。所以,爸爸妈妈要让孩子有一个好的生活作息时间表,比方说睡觉的时间,给孩子讲故事的时间。
在制定了计划之后,要实行一段时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就会知道一定的行为节奏,他(她)知道玩耍时可以离开房子到院子中,知道到点就要开始准备睡觉了。
使用简单的语言
在孩子一岁的时候,依旧是在发展基本的沟通技能,所以在和孩子进行对话的时候,尽量是要用一些比较简单的语言。比方说“不要摔打玩具”或者“把东西分享给小朋友”,而不是与他(她)讨论你的期望的原因。孩子现在还小,有些事情还不是非常懂。
保持一致性
如果你注意到孩子开始模仿别的小朋友的行为,你可以试着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这样孩子就会知道自己做出这些不良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慢会慢慢理解,做出什么动作,爸爸妈妈会给自己什么反应。
帮助孩子重新定向
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做错了什么的话,那么可以让他(她)重定向到一个适当的活动。如果孩子喜欢拿着笔在墙壁上乱画,那么你不妨给孩子买一本专门画画的图书,让孩子能够在上面画画。
如果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都想要同一本书,那么你可以给你的孩子不同的书,或者带孩子去其他的地方,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利用正强化
经常夸夸孩子“好样的”,或拥抱孩子。在孩子做了一些比较好的事情的时候,比方说分享玩具,那你一定要及时夸奖一下宝宝。有时候孩子可能会做很多事情来吸引你的注意力,不过绝大多数是消极的,所以你要及时纠正他,同时鼓励他做一些积极的事情。
让孩子负责任
如果你发现孩子故意把一瓶牛奶洒在了厨房地板上,那么在批评完他之后就要让他自己擦干净。这个年龄的孩子能理解简单的命令,所以爸爸妈妈要趁此教育孩子,让孩子能够养成自尊和独立的性格。
孩子的性格培养是非常漫长的,爸爸妈妈一定要有充足的耐心。
行为习惯:孩子总是喜欢顶嘴,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办
整理了行为习惯:孩子总是喜欢顶嘴,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办,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孩子顶嘴的行为让爸爸妈妈觉得非常生气,在生气的同时也会担心孩子这种脾气以后怎么和人好好相处。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要让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
爸爸妈妈首先应该找出孩子爱顶嘴的原因,然后跟孩子说明不能顶嘴的原因,要教育引导孩子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一、孩子为什么爱顶嘴
1.孩子心里苦
孩子爱顶嘴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孩子心里面有委屈。一些爸爸妈妈在对孩子进行批评的时候,并没有先了解孩子做这件事情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孩子初衷是好的,但是爸爸妈妈的不理解和不包容,就会让孩子心里产生很多的委屈,因此,就会和爸爸妈妈顶嘴了。
2.孩子不知道尊重别人
孩子爱顶嘴可能是因为孩子现在还不知道尊重别人是什么意思,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一定要告诉孩子那些才是尊重别人的行为。如果孩子不知道尊重之道,那么孩子就会变得蛮横、顶撞。
3.爸爸妈妈不信任孩子
孩子爱顶嘴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孩子得不到爸爸妈妈的信任。一些爸爸妈妈总是质疑孩子,因此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不尊重自己,不信任自己,就总会想和爸爸妈妈争辩,所以就会出现爱顶嘴的坏习惯了。
4.爸爸妈妈做了坏榜样
孩子爱顶嘴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爸爸妈妈就是喜欢和别人争论。孩子非常擅长模仿,如果爸爸妈妈没有以身作则,孩子看到爸爸妈妈的行为,就会直接模仿了。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规范好自己的行为,然后再教育孩子。
二、怎么纠正孩子爱顶嘴的行为
1.告诉孩子正确的沟通方式
爸爸妈妈要跟孩子说明正确的与人沟通的方式,包括说话的内容和说话的语气,如果孩子有顶嘴的习惯,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方式让其改正。
2.明确原因
爸爸妈妈要先搞清楚孩子爱顶嘴的原因是什么,不要委屈和冤枉孩子,否则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和性格养成有着不良的影响。
3.多和孩子交流
平时,爸爸妈妈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心平气和的和孩子交流,还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
在孩子出现顶嘴的情况后,爸爸妈妈一定要先找到孩子顶嘴的原因,然后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行为习惯:做爸爸妈妈的,千万不要有这些坏习惯
整理了行为习惯:做爸爸妈妈的,千万不要有这些坏习惯,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当我们谈论到坏习惯的时候,相信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酗酒、抽烟、赌博等等,其实坏习惯还有很多。当我们有了孩子之后,爸爸妈妈的坏习惯其实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很多爸爸妈妈可能还不自知。
有坏习惯不可怕,大家在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坏习惯,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坏习惯就更加多了。主要是因为孩子现在经验少,有时候无法真正了解意义上的对或错,所以这就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了。
如果爸爸妈妈仅仅跟孩子说:“不对!不许这样!这样是错误的!”是不行的,这样孩子还是会犯的。有的爸爸妈妈也存在着一些坏习惯,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些坏习惯正在引导孩子,因为孩子是非常擅长学习的。
1.总是开着电视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很多爸爸妈妈都会选择窝在家里面看电视,而且会一整天都开着电视,即使并没有人在看。这样是不对的,爸爸妈妈和孩子在周末的时候都会有自己要做的事情,电视机一直开着会产生背景噪音。
2.说别人坏话
可能你觉得在孩子不会说话时跟其他妈妈说脏话是没有关系的,但经过研究发现,蹒跚学步的宝宝非常容易受到周围语言的影响。不会说话的宝宝更容易记得你说的话,就算是你不经常说。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秒你的宝宝会说什么。
3.危险驾车
开车太快的爸爸妈妈请一定要放慢速度,在路上一直将油门踩到底是对孩子的安全非常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就算是你冒着触犯交通规则的危险安全地开回了家,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4.花很多时间玩手机
关于孩子和手机的问题,很多的爸爸妈妈都没有把握好。不过我们要知道的是,如果一天内超过7个小时对着手机,那么肯定会影响身体健康。
爸爸妈妈可以看一下自己使用手机的情况,如果你时不时就喜欢拿起手机,那么当孩子也开始玩手机的时候,你很难教育孩子不要玩手机,主要是因为孩子也会反驳,你在玩手机。
5.睡懒觉
一些爸爸妈妈总是喜欢睡懒觉,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坏榜样。孩子也可能会养成睡懒觉的习惯,尤其是当孩子已经上学了,再睡懒觉就非常不好了。爸爸妈妈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自己要放弃懒觉,才有立场去劝孩子早起。
6.不自信
不管你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让他有一个强大的自尊心和一个好的心理状态,所以爸爸妈妈最好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自己的身材,体重,皱纹或者其他缺点。
不然爸爸妈妈的这些言语可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听得多了,可能也会对自己的各方面感到不满意,如果自己没有及时调整的话,可能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7.爱说八卦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在高中形成的小组织毕业后依旧是会存在的。
如果各位妈妈没有办法做到和别的妈妈进行一些八卦会话,那么最好是能够放弃和这些妈妈交流。因为如果孩子看到你在和其他妈妈谈论别的孩子或妈妈的八卦,孩子可能会认为这样做是没关系的,孩子也会和别的小朋友谈论,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小八卦。
爸爸妈妈的坏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进行自我反省,尽快改掉这些坏习惯。
孩子说谎,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办
有一些研究发现,孩子说谎其实是一种比较正常的行为。有的孩子可能从两岁的时候开始,一直到12岁都会有说谎的行为出现,这个时候被称作最不诚实的时候。
专家说明,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里面,说谎率为96%;4岁孩子每两个小时说一些没有多大影响的谎话率为80%;6岁的孩子,基本上一个小时就会出现一个谎话。
如果孩子经常性说谎的话,那跟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爸爸妈妈一定要学会正确引导,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变成一个诚实的人。
孩子知道自己的谎言吗
孩子现在还小,可能并不知道自己说了谎。孩子说的一般都是随机谎言。比方说爸爸妈妈问他有没有吃掉水果的时候,孩子说吃掉了,可是他们面前的盘子仍然装满水果,因为孩子现在还不会藏起揭穿谎话的证据。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的时候,孩子会变得为了避免惩罚,或更复杂的原因而编造谎话。通过说谎的行为孩子可能会提高权力和控制感。在孩子6岁的时候,孩子会慢慢知道爸爸妈妈不可能知道全部的事情,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爸爸妈妈是不会知道的。
孩子说谎的理由
根据临床儿童心理学家塔尼亚解释,孩子说谎其实是孩子大脑发展的一个标志。孩子之所以会说谎。是因为孩子的意识当中对真相有所了解,孩子在想着另外的一种情况,然后希望自己传达的信息能够让别人相信。
事实上,一些专家觉得这是孩子处于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过程当中出现的行为,有的孩子可能还会说出“善意的谎言”。
如何让孩子不说谎
专家告诉爸爸妈妈的一个办法是,可以主动跟孩子说:“告诉我发生了什么”,然后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积极倡导诚信和透明。
第二,孩子说了真话以后,爸爸妈妈要表扬孩子,然后要鼓励并且支持他们把诚实放首位。要跟孩子说,爸爸妈妈十分喜欢你告诉我们真相。
要是爸爸妈妈搞清楚孩子在故意误导,可以跟孩子说清楚:说谎是不被认可和接受的,一定要学会说出真相,这样爸爸妈妈才会更加信任你们。
还要跟爸爸妈妈说的是,孩子听到的谎话越多、自己也会说更多的谎话。孩子平时会观察爸爸妈妈的行为。因此,爸爸妈妈不管是善意的谎言,还无关痛痒的小谎,都不能随便说。爸爸妈妈还要让孩子区分谎言的性质,特备是对于学龄前孩子。
幻想和想象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项非常正常的行为。所以,爸爸妈妈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说谎”的标签。
在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适当地夸赞一下孩子:“你的想象力很精彩!”或者“你说的这些吸引了我的注意”。特别是当孩子说出夸张、俏皮的想象,比方说“我家的宠物是恐龙”,爸爸妈妈可以询问一下孩子:是什么样的恐龙?你平时和它是怎么玩的呢?
早期教育:爸爸妈妈怎么跟宝宝沟通
整理了早期教育:爸爸妈妈怎么跟宝宝沟通,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宝宝满一岁后,才会开始有意义的口语沟通。之前,宝宝主要是采用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除了哭以外,脸部的表情、手臂与脚的摆动都算是宝宝在沟通。爸爸妈妈越了解他们的身体语言,就越能和宝宝进行交流,也越能鼓励他使用非语言的方式做有效的沟通。
非语言沟通方式
宝宝在未满15个月的时候,一般会使用6种基本的非语言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绪。??
1.哭??
哭是宝宝的本能趋势,这样能够表达出自己的不愉快。刚出生的时候,宝宝哭一般都是因为不舒服或饿了,在宝宝慢慢长大以后,哭的意义就变得多种多样了。??
2.面部表情?
宝宝脸上的表情能够表达出他的想法,包括快乐、悲伤、满足、不舒服、疲倦、害怕、寻找、生气等。??
3.手掌与手臂的挥动??
宝宝几个月之后,会逐渐开始使用手碰触他想要的东西,也可能会推开你,这时候宝宝就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了,也能够表达出自己想要什么。想知道宝宝心里在想什么,其实也不是困难事。
4.腿与脚的摆动??
宝宝躺在摇篮里的时候,偶尔会用力地踢着他的双脚,这说明孩子现在是非常高兴的。但是,有时候也表示孩子不舒服,因为爸爸妈妈要配合他的脸部表情或其他肢体语言所传达出的讯息来判断。??
5.身体动作??
要是宝宝扭来扭去想要逃离你或者睡的地方,就代表着宝宝现在不安宁或不稳定,或者是身体有哪里不舒服了。
6.身体的接触??
你抱着宝宝的时候他会觉得很舒服,会享受跟你在一起的时光。但是,如果他想要挣脱,那就代表他不想被你抱着。
你给宝宝的回应越多,就代表着你越了解他,这对宝宝来说是非常好的。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学会了解宝宝非语言沟通的方式,慢慢地你就会读懂他的话了,也可以了解他的“语言”。比方说,当你帮他换掉湿湿的尿布之后,孩子不哭了,就代表着你的行为是对的,宝宝也会增加对你的信任。
但在不同的情况下,同一个姿势可能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比方说,把玩具扔在地上的行为,宝宝有时候可能是因为兴奋、生气或痛苦,有时候可能是因为厌倦、无聊。结合脸部表情、手脚的摆动、身体的移动,你就能知道宝宝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
与新生儿非语言交流沟通的5种方式?
1.注视着他??
熟悉宝宝肢体语言的最佳方式,就是在不同情况下观察他的反应。这样你就能逐渐了解宝宝表达情绪的非语言方式。??
2.练习??
把你看到的宝宝的情绪、行为表现联系在一起。你就会发现宝宝不管做什么动作你都能知道她想要表达什么。
3.模仿他的行为??
如果你不是很清楚宝宝想要表达什么,可以模仿他的行为,然后自我感受一下。
4.说出你对他的诠释父母常常扮演的角色,你有吗???
在宝宝刚刚会说话的时候,你总是和他一起沟通吗?这里所说的沟通,不是唠叨、提醒、批评、哄骗、威胁、训斥、质问、劝告、评论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会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可以把宝宝当作自己的朋友,这样你们之间的感情就会慢慢地增进。
想想看,如果你不开心的时候,你希望别人怎么做呢?有时候你希望单独静一静,可是有时候又希望别人能跟你聊聊天。宝宝其实也是一样的。
当宝宝表达感受时,你的角色是什么???
很多人从小就被教育说,生气、失望或害怕的情绪是不好的,不要随便表达出来。所以,当宝宝出现这些情绪时,爸爸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常常扮演以下几种角色:??
指挥官:扮演“指挥官”角色的父母,希望自己能够控制宝宝,不让宝宝把负面的情绪及感受表现出来,要展现出“中规中矩”的样子,做事情不能出现错误。命令与威胁是“指挥官型”父母最常用的语言模式。??
道德家:道德家是个“应该先生”,什么话都用“应该”来开头。这种“道德家型”的爸爸妈妈总是关心宝宝是不是有“正当”的感受。
万事通:“万事通”型的爸爸妈妈总是想要告诉宝宝,自己经历了那么多,什么事情都是知道的。这些爸爸妈妈总是使用“训诫”、“劝告”、“说出理由”等方式,想让宝宝知道自己是多么的万能。??
法官:“法官”型的爸爸妈妈不给宝宝解释的机会,就判定他们的错误,他们非常重视的事情,是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宝宝是错的。??
评论家:就像法官、道德家或万事通一般,“评论家”型的爸爸妈妈总是会评价宝宝做的对不对。但是,“评论家”型的父母常用嘲笑、辩论、讽刺或戏谑的方式。??
心理学家:“心理学家”型的父母试图分析问题。他们想要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所有的细节,所以能够更好地跟宝宝沟通。但是这类的爸爸妈妈总是喜欢用诊断、分析、探询的方式,有时候不能很好地处理问题。
安慰剂:“安慰剂”型的爸爸妈妈会不想自己参与到跟情绪有关系的事件,总是轻描淡写地处理宝宝的感受。
当父母扮演以上这些角色时,虽然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有时候方式不一定妥当。??
跟他重复说“你是不是饿了”、“你不喜欢这样躺着,是吗”之类的话,这也能帮助宝宝发展。
5.与他人讨论??
跟别人说一下宝宝的肢体语言,这样你可以更加了解宝宝的情绪。??
有效的倾听与沟通??
基于相互的尊重,爸爸妈妈和孩子都希望能够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作为一个有效的倾听者,注意力要集中,包括眼神的接触,都要表达出专心倾听的讯息,有时保持沉默,有时要给宝宝回应,让宝宝知道,我们正在耐心倾听。
沟通分为封闭式反应与开放式反应。封闭式反应就是说听得人听得不是非常认真,或者虽然在听但却无法理解当事人的意思和感受,所以沟通不是非常顺利。??
开放式的反应是指倾听的人听到了对方的话,同时也能明白对方的感受,而说话者也能感受到倾听者明白他的意思。多用开放式的反应,少用封闭式的反应,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沟通。??
有时候,宝宝表达情绪非常直接,但有时候,他们的身体语言其实包含着更多的讯息,多用“眼睛”倾听宝宝的“声音”,你就会发现宝宝其实是非常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