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如何让宝宝喜欢上喝水
发布时间:2020-12-10 幼儿行为故事 喝水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宝宝游戏整理了行为习惯:如何让宝宝喜欢上喝水,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水对人的健康有重要,所以每天都要适量补充水分。很多孩子觉得水没有什么味道,不喜欢喝水,每次爸爸妈妈都要三令五申才肯勉强喝水,弄到后来,很多的孩子都开始恐惧喝水。那么,孩子不爱喝水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上喝水呢?
一、孩子不爱喝水的原因
1.从小没有养成喝水的习惯
大部分的孩子一出生都是母乳喂养,从而导致他们不喜欢喝水。一方面是抗拒奶瓶和勺子,二是由于母乳中含有非常多的水分,孩子在喝了母乳以后不会觉得口渴。水跟母乳比起来也没有什么味道,所以孩子就会养成不喝水的习惯。
2.孩子不喜欢水的味道
大家可能会注意到,孩子并非完全不喜欢喝水。主要是看喝什么水,如果给他饮料、果汁、甜品等,孩子就会很主动去喝,如果给孩子喝开水这种清淡无味的水,孩子就会抗拒。??
3.孩子不感觉口渴
孩子不爱喝水,可能是孩子没有口渴的感觉。有的孩子平时很少做运动,也不出汗,身体内的水分很充足所以就不想喝水。
4.孩子害怕尿多
孩子不爱喝水,可能是潜意识里面担心喝太多水会尿裤子、尿床而被家长责备。一些爸爸妈妈每次看到孩子尿裤子就会非常严厉地打骂,所以孩子心里感到害怕,因此就会少喝水。
二、怎么让孩子爱上喝水
1.和孩子玩喝水的比赛
想让孩子爱上喝水,爸爸妈妈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给孩子一点鼓励。比方说,如果孩子主动去喝水了,爸爸妈妈就会给孩子一点小奖励。平时在孩子面前也要多喝水,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喜欢上喝水的。
2.不给孩子乱喝“水”
想让孩子爱上喝水,平时不要给孩子喝乱七八糟的“水”,包括饮料、甜品、凉茶、冰冻水等等,这些水分没有什么营养,对孩子的正常发育也不利。
3.给孩子准备一个好看的杯子wWW.YjS21.COM
让孩子挑选一个喜欢的杯子,比方说买一个上面印有宝宝喜欢的卡通图案的杯子,或者杯子的造型比较可爱的。
水是万物之源,爸爸妈妈一定要让孩子养成爱喝水的好习惯,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行为习惯:如何教宝宝正确地如厕
整理了行为习惯:如何教宝宝正确地如厕,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良好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比如在宝宝一岁以后,针对大小便问题,爸爸妈妈就要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训练,这对于他将来的自主如厕有很大帮助。那么要如何训练孩子如厕呢?
1.耐心辅佐
想要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最缺少不了的就是爸爸妈妈的帮助了。爸爸妈妈正确的行为和态度会提高孩子学习的效率,让孩子能够更快地学会自己如厕。在刚进行训练的时候,爸爸妈妈就要停止给孩子使用尿布,不然孩子的思想是不会改变的。
爸爸妈妈要让孩子转变思想,跟孩子说明道理,然后教导孩子如何正确如厕。
在刚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孩子没来得及脱裤子就尿出来的情况,这个是正常的。教育孩子要慢慢来,不能够太着急,不要由于孩子没学会就打骂他。在训练的时候要以鼓励为主,同时积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做法。训练的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学会自己大小便了。
2.坐盆意识
训练时,首先要进行定位训练,跟孩子说明大小便的正确场所,引导孩子改变站着小便和随地大小便的习惯,让孩子养成坐盆意识。
妈妈可以预先估计孩子的排便排尿时间,提醒孩子在适合的时间坐盆,并且不能让孩子长时间坐盆,孩子结束后为孩子擦拭屁股,提醒起身。注意观察孩子情况,出现脸涨红用力的情况,询问孩子是否有大便的意愿,带领孩子到正确的地点进行排便。
3.定时排便
爸爸妈妈平时要多观察下孩子,了解孩子的排便规律,最好是能够让孩子养成定时排便和每日排便的习惯。每天提醒一下孩子排便,防止他玩得太高兴忘记了。时间长了以后,孩子就会有思维定式,想上厕所的时候就会去正确的地方了。
爸爸妈妈早一些对孩子进行良好高效的早教训练,可以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使用正确的方式,不要打骂孩子,耐心教导。让孩子慢慢调整思想,了解正确的做法,养成好的习惯。
行为习惯:如何帮宝宝改正讨人厌的行为
整理了行为习惯:如何帮宝宝改正讨人厌的行为,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爸爸妈妈过于宠爱孩子可能会让孩子养成一些讨人嫌的性格或习惯。孩子以后终究是要一个人走的,所以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讨人爱的性格。那么,孩子到底什么样的行为是讨人嫌的呢?爸爸妈妈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改正呢?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吧。
1.总是破坏东西
一些孩子毁坏欲强,总是喜欢把东西拆坏,到别人家也是这样。如果爸爸妈妈不及时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孩子以后或许会变成很危险的人物。
如果发现孩子有破坏行为,爸爸妈妈一定要正视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是故意这样做的话,那一定要对孩子进行一点小惩罚,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
2.缺乏礼貌
一些孩子见到认识的长辈不打招呼,不愿把食物和玩具跟别人分享。有的孩子还会说出骂人的话,喜欢挥舞拳头。
孩子缺少礼貌都是爸爸妈妈的教育不够,因此如果希望孩子变成一个人见人爱的人,就一定要让孩子学会礼貌,不要太溺爱孩子,告诉孩子基本的礼仪,告诉孩子该如何尊重别人。
3.动个不停
一些孩子非常喜欢动来动去,总是静不下来。在吃饭的时候,孩子会把筷子勺子弄到地上去,把饭菜撒到桌上,不好好吃饭。
孩子为什么会做出这些行为呢?是表达自己的不满?是为了让爸爸妈妈注意到自己?还是孩子的性格就是如此呢?
爸爸妈妈一定要先搞清楚孩子好动的原因,如果是为了让爸爸妈妈关注到自己的话,爸爸妈妈就要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如果孩子是因为情绪激动的话,那么爸爸妈妈首先要安抚孩子,让孩子静下来;如果孩子是性格不好,爸爸妈妈就要及时教育孩子,别让孩子太放肆。
大家都不会喜欢讨人嫌的孩子,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帮助孩子改掉这些行为,让孩子变得人见人爱。
行为习惯:如何对付爱打人的宝宝
整理了行为习惯:如何对付爱打人的宝宝,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孩子的行为问题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爸爸妈妈一定要多关注孩子这方面的问题,只有从小培养地好,才能够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品格。有时候稍不注意,让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问题的话就会造成孩子的性格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对于孩子以后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两三岁的孩子慢慢地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在会控制自己的身体以后,逐渐明白自己的小拳头是一件非常厉害的法宝,慢慢地就会开始学会“打人”这种攻击人的行为。
如果在宝宝出现打人行为以后,爸爸妈妈能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教育他的话,过了一段时间后,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会逐渐明白用自己的小拳头打人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自然而然的就不会打人了。
可是有的爸爸妈妈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对于孩子打人的行为,爸爸妈妈束手无策,那么,爸爸妈妈要怎么样应对孩子打人呢?接下来就跟大家来讲讲。
1.分析打人的原因
小孩打人一般有三种情况:打大人、打小朋友和打自己。小孩子动手打大人,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自己不开心,就想着打爸爸妈妈。第二个原因是想让爸爸妈妈注意到自己。
打小朋友是因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小朋友之间没有沟通好,对于别人的话产生了误会。或者别的小朋友没有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打自己的行为是通过自虐达到目的,要是爸爸妈妈没有及时处理,让孩子形成了习惯,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2.爸爸妈妈首要镇定
要是孩子一打人爸爸妈妈就很紧张,就像遇到了大事,不管不顾,全盘答应孩子全部要求的话,那么孩子会觉得,我打人的时候大家都会怕我,打人是很有用的,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孩子的这个行为愈演愈烈。
有的爸爸妈妈看到孩子打人的时候会很生气,可能会直接打孩子,这些都是不对的。如此一来,孩子可能会觉得打人是一件非常有用的事情!爸爸妈妈处理打人行为的模式,孩子也会无意识地开始模仿。
当孩子打人之后,爸爸妈妈最好是能够温和坚定地否认这种行为:打人是不可取的,打人是不对的。爸爸妈妈首先要控制住孩子的小拳头,然后用坚定的眼神看着他,一次,两次,每当孩子要打人的时候都这样,反复的多次的具体讲解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明白这个行为是错误的,然后不再犯。
3.说出自己的打人动机
除去表面的这些原因,可能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还会存在着其它一些原因,比方说是孩子做某件事受到了挫折,有时候孩子会因为不会画画,不会垒积木而动手打人,或是别人没有听自己的话,或者是别人闯进了自己的私人领域之类的。
爸爸妈妈在看到孩子打人的时候,要让孩子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还能够锻炼了孩子的语言。
4.发泄了剩余的精力
爸爸妈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能力,要让孩子知道,一件事情的成功不仅仅是依靠打人,还可以有其它的解决办法,孩子明白了之后便会寻找另外的方法而放弃打人。但是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在慢慢的成长,爸爸妈妈要细心的发现孩子的进步,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孩子打人是不对的,爸爸妈妈如果看到孩子打人一定要及时制止,同时耐心劝导,帮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
如何让宝宝从小喜欢学数学
数学是研究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儿童数学概念的发展是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千万不要以为数学是上学之后的事情哦,专家告诉我们,婴幼儿期是人类数学能力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宝宝0-3岁年龄段,就应该引导和启发他们接近数学、喜欢数学、学习数学了,因为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正是从这样一些基本的“细胞”开始的。
幼儿数学所涵盖层面简单地可概括为数、量、图形空间和逻辑关系四个方面。数主要是对数字的理解,如能数数、计数;量主要是对多与少的理解,如能比较一杯水与半杯水哪个多;图形空间包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空间感,如能识别圆形、三角形,能辨别前后左右等;逻辑关系主要是推理能力,如能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等特点进行分类,能比较大小、高矮、远近等。
说到这里,妈妈一定犯愁了:如何让小baby在生活中快乐轻松地学数学,觉得数学好玩呢?如何将数学学习设计成一件件宝贵而诱人的礼物,让小baby乐于获取呢?哈哈,小菜在这里教您一招,那就是:游戏!和你的宝宝玩各种数学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玩乐,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得到数学能力的培养。
下面这些游戏,可都是对培养宝宝的数学能力的“科学配方”哦!既简单又很有效。看了之后,不妨和宝宝试试吧。
适合年龄:0-1岁
刚出生的婴儿分不清自身与客体,慢慢地,就有了这种区分能力,活动的东西已经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这个年龄段的婴儿尤其喜欢颜色鲜艳的、能发出响声的物品,妈妈可以在生活中对婴儿多“灌输”一些数字。妈妈还可以把数字唱给宝宝听,培养宝宝的数感。
数字谣,唱一唱(培养数感)
妈妈可以将1-9用自己熟悉的曲调唱给宝宝听,并且边唱边拍手,这样既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又能培养宝宝的节奏感。
宝宝稍大些,大人可以唱一些有内容的数字儿歌,这里推荐一首好听易学的数字歌谣(曲调任意,只要表现出欢快的节奏就可以):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
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摇,
5像衣钩挂衣帽,6像豆芽咧嘴笑,
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道,
9像勺子能盛饭,0像鸡蛋做蛋糕。
唱的时候大人可以利用一些图片、实物、手势或动作,让孩子感受到歌谣对应的内容。虽然不满1岁的宝宝还不能跟着你唱,但他(她)对这些数字歌谣可感兴趣了。等他(她)大些,你再唱这首歌,你会发现他(她)很快就学会了,或许还会做出几个可爱的动作呢!
母婴提示:在唱数字的时候,语速尽量缓慢,吐字要清晰。
摸一摸,抓一抓(感知物体属性)
大人可准备1支香蕉、1个苹果,拿着香蕉和苹果先后在小孩眼前晃动,并说出物品的名称:“香蕉。”“苹果。”反复几次后,让孩子接触这些物品,感知物体的个别性,并给他(她)描述:“香蕉,长长的,黄黄的。”“苹果,圆圆的,红红的。”反复多次。然后,把香蕉、苹果放在桌子上,逗引孩子去抓握,不管抓到哪个,都要加以鼓励,并告诉他(她)抓到的是什么:“呀,宝贝抓到了1个苹果!”“哇,宝贝好聪明,抓到了1支香蕉!”
母婴提示:勿让孩子抓握一些过大过重或尖锐的物品,一般选择没有尖角的较轻物品,颜色亮丽的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链接:玩积木。可以和孩子一起搭积木,然后让孩子将其推倒,促进孩子理解因果关系;在收拾积木的时候教孩子数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