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该实现的是自我价值

发布时间:2021-01-04 幼儿园游戏的价值 游戏在幼儿园的价值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道德经》

读过《道德经》的朋友,对上面的这段话一定非常熟悉,那么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简单的翻译就是:生养万物却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其所能却不恃为己功,滋长万物却不主宰它们,这才是最深的德行。在这部距今两千多年的经典著作中,老子不止一次提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他想传递的是什么?

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

父母赋予孩子生命,并把这个小生命带到了人间;父母不辞辛劳悉心养育,让孩子体会到无私的爱与关怀;父母不厌其烦的谆谆教导,帮助孩子走向成人之路。的确,不可否认父母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付出了太多,但这些都无法抹杀一个事实,那就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存在,有着独立的人格和追求,他们不是家长某一项附属品。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很多家长都懂,也认可,他们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不属于自己,但是,当他们在生活中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时,却往往与之背道而驰。

孩子的选择还是家长的选择?

很多家长可能曾听到看到或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老师反馈说你家孩子和班上的差生总在一起玩,最近表现不太好。家长顿时感觉心急火燎,生怕孩子被带坏,于是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远离“坏孩子”,如果苦口婆心的劝说不管用,就会使用绝招“必须听我的话,不听就得挨打”。

很多家长可能也曾听到看到或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渐渐长大,对班里的异性同学产生了好感,不小心被家长知道后,有的家长不问缘由,不顾孩子感受,总之,不管三七二十一,棒打鸳鸯,还有的家长一哭二闹三上吊,甚至以死相逼,让孩子“回头是岸”,安心学习。

很多家长可能还曾听到看到或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的兴趣特长明明希望选择A大学的B专业,可是家长认为那是没出息、没出路、没未来的专业,于是游说孩子选择C大学的D专业,更有甚者,怕孩子不听话,悄悄做主给孩子直接填报了志愿,孩子本人却被蒙在鼓里。

类似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不少父母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没有独立的判断,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因此使用家长生养孩子的特殊权利去影响孩子,甚至主宰了孩子的重要选择。

然而,这样的家长,您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是否明白了孩子的初衷?是否了解了孩子的需求?是否尊重了孩子的意愿?是否懂得该为自己人生负责的人是孩子,而不是家长?

孩子失败家长丢脸,孩子争气家长功劳?

还有很多家长有这样一种惯性思维,他们把孩子的成功或失败和自己的颜面捆绑在一起:孩子表现的不好,被老师批评,或比别人落后,家长会感觉颜面尽失,无法面对;孩子表现的好,在各方面拔得头筹,家长则会自鸣得意,认为一切成绩离不开自己教育有方。

不用多说,这样的家长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幅作品,代表了自己的脸面,当作品被人称赞,就会风光无限,当作品创作失败,就会无地自容。

带着这种思维模式家长,如果足够幸运,“创作”出了一幅优秀的作品,那么问题似乎还好解决,可是,这么要强的家长假如不幸“创作”失败,那么,那种挫败感、甚至是一种羞耻感,就会完胜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关怀,并将家长和孩子一起拉入无限恶性循环的深渊之中。

因此,当您因为孩子的表现而感觉到丢脸时,是否该反思一下,孩子对于您来说,是什么?

亦师,亦友,如此,甚好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三句话深深的道出了父母和子女之间本该有的关系,父母不是造物主,不能主宰孩子的一切,孩子也不代表着父母的成功与失败,孩子该实现的是自我的价值,而不是证明父母的价值,因此,正确认识孩子的独立性,才能更好的建立和谐融洽,积极阳光的亲子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尊重对方人格,平等相待,亦师亦友。相信国内的家长多少都对西方的教育方式有所耳闻,为什么如今很多人推崇国外的家庭教育方式?答案也许正在于此。

举个阁主身边的例子,阁主认识一位60岁的美国大爷,在他年轻时就取得了大学学位,如今在一家跨国公司担任人力资源总监。而后,阁主认识了这位美国大爷的儿子,一个没有大学学历,几年前还没有一个稳定的职业,白天在海边冲浪,晚上在酒吧当服务员的35岁的美国小伙子。

不知道这种状况对于国内的家庭来说,是否早就已经炸开锅了?然而你猜对于美国的家庭结果如何?

在分别和他们聊过之后,阁主发现,美国大爷认为,只要孩子们有正确的是非观,能够独立生活,养活自己,一切尊重孩子们的选择。虽然有的时候他也会觉得孩子们有的想法比较疯狂,无法理解,但是最重要的是,希望孩子们开心。而美国小伙子,让阁主感到惊讶的是,他反复的说,他的父亲就是他最好的朋友,他们在一起非常开心。

如今,虽然不知道是出于生活的压力还是个人的追求,这位美国小伙子已经开始继续读书,准备考取学位,也已经找到了一份稳定的职业,于是每周用来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大概有50小时。也许你会说,35岁才开始,是不是有些晚了?但阁主用最近看到的一句话来回答你,当你自己真正想做一件事时,自律就会成为你的本能。

帮助孩子实现自我价值

父母是非常重要的家庭角色,当他们调整好自己的视角,修正错误的思维方式后,便能够强有力的帮助无知的孩子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帮助孩子在迷茫时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万万不要认为孩子还小,没有什么价值可以实现,每一步小小的积淀,都会成为他们日后成就自我的推动力。

家长的重任不在于成就孩子本身,而是在于帮助他们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世界,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小处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学会听到他们说的话,看到他们的努力,认可他们的进步;学会和他们商量,给他们建议,鼓励他们独立选择并承担结果;学会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陪伴他们一步一步的去实现。

帮助孩子实现自我价值,远远难于让孩子实现家长的价值,各位家长,你们准备好了吗?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爱可以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


爱可以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这是让孩子愿意活在这个世上的最基本的东西。

有些人认为,经常表扬孩子,孩子才会拥有自信。我觉得接受孩子比表扬孩子更重要。接受孩子,就是不管他是什么样的,我都接受你,而不是你能给我挣面子、让我高兴的时候我才接受你。当孩子知道妈妈能够接受一个完整的自己时,他才自信。

如果光表扬,滥用表扬,也会出现问题。我儿子爱玩乐高积木,他想像力非常丰富,搭的东西我和他爸都搭不出来,特别好。有一次儿子拿个大飞机过来了,问妈妈:“我搭得怎么样?”我说挺好,挺好。儿子说:“妈妈你还没表扬我呢!”我一下意识到“表扬滥用”的问题。表扬滥用就会让孩子不去注意活动本身给他带来的快乐,而是从别人的表扬中去寻找满足。我意识到我滥用表扬了,就对他说:“你搭这大飞机,搭得这么漂亮、这么好,你自己看着高不高兴啊?而且你在玩的过程中,一会儿想这么做,一会儿想那么做,最后都完成了你的想法,你高不高兴啊?”儿子说:“高兴啊!”我说:“这就是对你的奖励!”

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孩子多些包容


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孩子多些包容昨天下午放学接了孩子回来,在外面玩了一会,儿子想骑自行车,于是我走回楼下去取自行车,远远听见一女人高声在叫骂:妈XX,兔兔儿整天吵吵吵,滚回家去……,后面骂的听不懂的。门口三个孩子,我认得,一个是楼上的小女孩,另两个是隔壁楼的,都上幼儿园,一个孩子懵懵地望着一楼阳台上骂人的女人,估计也听不懂骂什么,但也知道并非善意。那女人五十上下年纪,见有大人来,转身回到屋里,推上阳台上的门,还在骂骂咧咧,大概就是因为孩子们在楼下太吵。

真是太神经了,下午5点多6点多这个时间,一般家庭都是准备晚饭时间,而且很多人是没有下班回到家的,即使家里有小孩子的,一般这个点也是在外面活动的时候。我了解的是她家没有小婴儿的,只有两个大人,经常看往外拉出的做手工加工这类的东西。

我们楼下地方还算宽敞,进出车辆不多,比较安全,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不错的活动场地。骑车,打球都活动得开。现在大都还是一个孩子,回家大人也不能全程陪伴,孩子们放学在楼下一起玩耍,总比回家盯电视,玩游戏好的多。孩子玩闹时间最长也不过两个多小时,而且不仅仅是在这个楼下,玩一会就跑开了,为什么不能对孩子多点理解和宽容呢,爱吵闹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玩的时候也不吵不叫,那还是孩子么?你至于对着孩子就这们破口大骂么?

平时在楼道,在餐厅,在公共场合,孩子们吵闹,我们都有提醒,让他们知道这是公共的地方,不能大声吵闹影响到别人,如果一个孩子,一般都比较听从,但是两个,三个孩子在一起疯玩的时候,四五岁的年龄,你的提醒,立即变成了叛逆的反抗,他们一般悄悄咬下耳朵,然后放肆的来挑衅你的权威,那就是更加大声的叫。如果亲自带孩子的父母,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都会理解一下,即使你去阻止,带他们离开这个地方,但叫声已经发出来了。

玩是孩子的天性,自由自在的玩耍,肆无忌惮的笑,一起嘻戏打闹在我看来都是正常的行为,即使有些吵闹,有些噪音,但不是在休息的时候,还是对孩子多些包容吧。

孩子不是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


父母应该在一定程度内,给孩子一些主控权。把可能出现的后果告诉他,让他自己做主。孩子会告诉你,失败的感觉比不曾尝试的感觉好,锦衣玉食无法弥补不能自己做主的痛苦。

别强迫孩子做不擅长的事

母亲,是家庭的灵魂,因为孩子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最多,母亲的情绪会严重影响家庭的气氛,影响孩子的心情。

许多女性感叹:以前孩子小的时候,白天上班,晚上带小孩,蜡烛两头烧,可是一点都不觉得累,每天天一亮便跳下床,准备开始为一家子打拼。可现在为什么孩子大了,不需要整天忙接送,工作也熟练不紧张了,反而觉得很累,提不起劲来呢?

我觉得有一个原因,是先前的“预期”和后来的“失望”带来的心理打击。孩子小时,我们期待他将来成龙成凤、光耀门楣,所以我们拼命赚钱培养他、教育他,给他最好的机会,所有的苦我们都甘之如饴,自己过去没有享受到的,一定要让孩子拥有。

但是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个性一天天明朗时,父母看到孩子不可能成为自己理想的那个人,失落之感便油然而生,不知自己哪里做错,使孩子偏离了自己设计的轨道,于是更加努力去塑造孩子。直到有一天教训孩子时,孩子顺手把父母推回去,这时父母才猛然觉醒:孩子管不住了,自己已无能为力了。只好承认“投资失败”。这时,父母的日子便过得一天比一天消沉。

这究竟是谁的错呢?父母、子女都觉得自己很委屈。父母觉得自己尽了力要做个好父母,但是失败了;孩子觉得自己也尽了力,无奈父母的要求过高,达不到。双方都对自己产生怀疑,对对方不满,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与家庭气氛的低沉。其实,我们常把得不到的想象得很好,所以痛下决心一定要得到,这是人的本性;但是在付出很大代价、短暂的虚荣烟消云散后,往往觉得所谓的光荣不过如此。可是孩子失去的童年及破裂的亲子关系已补不回来了。

当年我在美国教书时,常看到华人朋友忙得团团转,成天接送他们的孩子去做志愿服务,甚至有人叫孩子去非洲、中南美洲服务,因为这种资历容易进医学院、法学院。结果孩子申请上大学,就好像父母去打一场社会地位的肯定战一样,难怪孩子们会在作文中说“我没有自己的生活,每一分钟他们都替我安排好了”。所以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如何深深根植在每一代的父母心中,漂洋过海后仍是一样。

现在的青少年不快乐,有一个原因正如书中所说的:“不管我多努力我妈都不满意,我在他们眼中永远是个失败者。”这种话是个警讯,是青少年死亡率中自杀占首位的原因,也是抑郁症最大的成因。

曾经有位高中的辅导老师把正向心理学家马汀·塞利格曼的忧郁量表给全校学生做,结果发现有70%的学生处在忧郁症边缘。忧郁症的特征之一是沮丧,对困境无能为力时,自信心会崩溃。“有梦最美”固然很好,但是要诚实检视自己的能力,当目标定得太高时,美梦变成噩梦,会赔上自己的性命。

强迫孩子为我们的虚荣去做他不擅长的事,强迫孩子去成为他成不了的人,只会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使他丧失自信心。每个父母都认为他这样做是爱孩子,但是,当我们爱孩子爱到只想把他们变成自己的荣耀与光环时,他们本身的荣耀与光环反而会在我们的企盼中流失。请不要让孩子觉得名校和成绩是人生唯一的大事,是生命的分水岭;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看到世界不会因为大学而改变,人生比这个重要的事不知有多少。

教会孩子“不放弃”

一位小学老师跟我说,现在的孩子很容易放弃,而且对未知没有好奇心。她常常在放学后留下来四个成绩不理想的小朋友教他们数学,她说,如果其中的一个不会做这题,就会问旁边的人:“你会不会?”如果那个同学也摇头,其他两个人也不再问了,大家一致举手说:“老师,我们不会做这道题。”她问另外两个孩子:“你们根本没有做,怎么知道你们不会?”这两个学生只是耸耸肩,不想试一试自己是不是真的不会。

对于她的担忧,我也颇有同感。我在大学里见过太多这样的学生,许多明明只要动动脑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但他们常常连试都不试就喊不会,希望别人替他解决。

这种情况不能全怪孩子,多半是由于平时孩子一遇到事情,家长就急于出手相助造成的。或者是孩子一没做好,家长就批评。总之,不给孩子留时间让他自己去思考,这样孩子就不会有成就感。久而久之,他们就变得容易放弃了。

20世纪60年代有一个叫“习得性无助”的实验。一只狗,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避开电击,时间一长,它就放弃了尝试。当环境改变以后,只要跳过矮栅门,就可以逃到无电的安全地带时,它也不会去试。它已经安于逆来顺受,过去的打击使它认定自己是失败者,以后不再尝试了。通过观察大脑中的神经机制,我们发现,一个人对事情的态度,决定他大脑中区块活化的程度,而大脑的活化又决定这个人的行为。

孩子如果从小靠自己,没有大人可以依赖,长大后通常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有创造性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小时候都有做事成功的经验,很少因为做错事挨批评。一次次成功使他们有信心,敢于探索、尝试。他们在童年时多半很自由,想要做一件事时,可以一直做下去,直到完成为止,不会有人打断他。

把一件事情做完,直到成功为止的经验,对他们长大后勇于担当很重要,因为它让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心里充满“我很行”的喜悦,也感受到完成一件事后,放下负担的轻松。如果从来不曾体验这个感觉,每次做一半,要么家长动手帮忙,要么因为练琴时间到了,就中断了,孩子自然会养成动不动就放弃的坏习惯,认为反正没必要努力做。长此以往,孩子对学习也就没有动机和兴趣了。

我儿子做事时往往很不喜欢被人打断,因此,我一直注意给予儿子足够的耐心。记得儿子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饭吃到一半,我先生打电话来说飞机提早到了,叫我赶快去接他。我挂上电话,抓起儿子的手就要出门,他叫我给他两分钟,要把饭吃完,如果等爸爸回来再吃,他就不想吃了。他说,他不喜欢一件事没有做完的感觉。于是我耐心等他把饭吃完,一点也没催促。

其实,我们大人不是也不喜欢一件事情没有做完就被要求去做别的事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在教育小孩子时最有用。

“可以失败、不可以被打败”的人生观要从小建立,因为它储存在神经连接的突触上,是内隐的学习,会跟随孩子一生。

孩子对输赢成败不那么看重,就能打造坚强豁达的品格。反正永远有明天,有明天就有希望,就有机会翻盘。

现在孩子缺的是什么?


“现在孩子缺什么”,相信这个问题会让许多家长好好思考一番。是啊,不愁吃,不愁穿,各种玩具一大堆,大人围着孩子转,还缺什么呢?

缺批评和惩罚

鼓励表扬能让孩子充满自信,“拇指教育”一段时间被奉为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但过度过滥的表扬会渐渐让孩子对此麻木、失去感觉。听惯了顺耳的话,时间一长就听不得批评,即使做错了也不能批评。

因此,对孩子的言行做出正确的评价,无原则的赞美会造成孩子是非不清、骄横跋踾。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孩子只能批评不能表扬,只是表扬要掌握分寸,孩子确实经过努力取得了成绩,就要肯定赞美,注意不要泛泛夸奖,而是要明确到具体的事和行为,也不夸大其词。要给予孩子必要的纪律约束和适当的批评,如果错误比较严重,批评还可更严厉些甚至可以是惩罚,这样有助于提供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教育的不同内容,学会选择运用不同的“指头”,赞贬交替,各有侧重,既尊重孩子,有激励孩子不断进步。

缺锻炼和饥饿

体育锻炼的缺乏,衣食无忧的生活,饮食文化的繁荣,让孩子吃饱吃好的心愿,让他们没有了饥饿感,因此孩子不愿吃饭、吃得不多成了不少家长的心思。事实上,适当让孩子有饥饿感,能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正餐,吃得更香,并且养成少吃零食的好习惯,也能调节肠胃功能。当孩子偶尔提出不想吃饭或吃得太少时,勿需大惊失色。只要确定孩子身体健康没病,家长可以让他少吃点或者不吃,只要自己坚持让孩子多活动锻炼,不贪吃零食,孩子终会觉得饥饿,自己要求吃饭的。

缺劳动和自立

父母或爷爷、奶奶辈的精心照顾和疼爱,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得孩子缺少劳动和自我服务的机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苦能力差,肢体懒惰,不仅阻碍身体的发育,还会影响智力发育。建议家长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去学习必要的自我服务技能,适时的帮助和提醒,肯定鼓励的话语,耐心的等待,一定会让你的孩子学会照顾自己、管理自己的玩具物品。孩子大一点后,还可以让他在家适当的分担家庭劳务,如拣菜、修理草坪,浇水,喂养小动物,整理衣橱等,从小培养为家庭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有时可以有意识地锻炼他们,让他们参加一些野营活动,接受挑战,战胜自我,长大才能成为独立、有责任心的人。

缺正确的自我意识

几个大人围着孩子转,一味的以孩子为中心,无论是在哪种环境中,主角都是他,会让孩子产生错觉“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我是最重要的”。事实上,一旦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比如进入幼儿园,他就很有可能由主角变为配角,甚至有时会被忽视、不被重视,这时孩子可能会有失落感、挫折感。因此怎样让孩子适应其中角色的转变,调整心态以适应新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家长要学习时常进行中心点转移,不事事以孩子为先,让他适应新的变化,慢慢学会及时调整心态,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缺同伴和合作精神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孩子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没劲,没人和我一起玩。”“太闷了。”建议家长可以从同事、朋友或是邻居家的孩子中挑选年龄相仿、合得来的小伙伴,定期搞些聚会、郊游等活动,甚至还可以尝试让孩子互相在同伴家做一天小客人,这样孩子不会老是觉得寂寞,而且还可以在活动中促进交往,培养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分享、公正等社会性意识和行为,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缺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对电视、电脑、游戏机的热衷,各类兴趣班、特长班的活动,加上钢筋水泥的城市,使得现在孩子们很少有时间和机会亲近大自然,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一生下来就生活在成人精心设计好的世界里,物质虽然富有,但孩子们往往并不满足、开心,回忆起自己的孩提时代只是玩沙玩土,没有很多玩具和好吃的食物,但经常觉得很开心,至今脑海里一定还有几件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看来“在蜜罐里泡得太久就觉不出甜味了”。带孩子们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吧,光脚接触泥土,在阳光下、草地上追逐,到田梗旁认认各种蔬菜、农作物等等,相信从大自然这本教科书中,孩子们会学到很多书本上、电视里学不到的知识,受益终身。

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么,该不该打?


现代的父母,尤其是狼爸虎妈,总是喜欢打孩子,认为棍棒下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但教育专家认为,殴打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而且有些孩子由于天生敏感或自身原因,一旦殴打会影响身心健康。

经常打骂孩子有危害:

1、孩子变得懦弱

如果孩子经常被父母打骂,时间一长,孩子见到父母就会立刻产生恐惧心理,继而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2、孩子感到孤独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他们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僻、难以接近。

3、孩子逐渐学会说谎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骂。孩子为了避免承受皮肉之苦,往往会对父母说谎,避免受到责罚。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这种强化作用使得孩子的说谎变得习以为常,构成恶性循环。

4、孩子变得暴力、暴躁

父母打孩子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只会是对孩子的一种个性压抑,尤其是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变得脾气暴躁,心惊胆战,产生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不满的情绪。

这六类孩子万万不能打:

与父母关系不好的孩子。越打越疏远,越打越逆反,这种无效行为宁可不做。

孩子已经受到很大的挫折和委屈。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有限,雪上加霜的事千万别干。

过于内向的孩子。这种孩子天性敏感,处理应激能力有限,什么事都掖在心里,外表看不出来,打会加重孩子的压抑。

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要打。如有关孩子选择爱好、社交、友情等,尊重孩子的权利,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

青春期前后的女孩子不能打。女孩需要更强的自尊心,她们长成后遇到的社会压力会比男孩子大。女孩被打容易形成一种受虐倾向,以为打是一种被爱和被关怀,结果会无意识地鼓励丈夫的暴力。

打后还要让孩子自我检讨的事不要做。孩子被打以后相当一段时间一般都很窝火,可以让孩子表达他的不满,让他有个心理的缓冲。这个时候强迫他认错,等于逼迫他撒谎做假,加重他的心理创伤。

让孩子面对现实还是维持想象力


让孩子面对现实还是维持想象力记得**两三岁的时候,经常在外面玩,然后总也不肯回家,我会跟她说,你看太阳都回家了,我们也要回家了,这样明天才会有力气继续玩啊。或者家里飞来一只小虫子,**非常害怕,我会说:小虫子是来陪你的呢,不用害怕,然后**会好一点,不会那么害怕了。看见小飞虫不见了的时候她会问,妈妈,小飞虫怎么不见了,是回家了吗?肯定它也想它的爸爸妈妈了,玩累了就回家找它的爸爸妈妈了。那时候我还觉得很高兴。

可是现在**马上就要上小学了,还是这样,我却有点担心了,比如,现在家里进来了一只蜜蜂或者飞蛾之类的东西,她还是会跟我说,妈妈,蜜蜂是来我们家玩吗?为什么它不和它的妈妈们一起呢?它不会想回家吗?然后她又自言自语的说:它肯定是出来玩一会,等到吃饭的时候再回家。我告诉她蜜蜂飞到我们家可能是迷路了,可能是误闯了,还有可能是家里有什么气味让引它来的,飞蛾是因为光线的原因来的。她还是会用自己的理解去理解。我也不再说,因为说了她也不听,不当回事。

又比如有天,我们下午五点钟左右就出门去广场玩,这天的月亮出来的非常早,而被**看见了,她就问:妈妈,月亮是不是很喜欢我啊,所以我们出来玩的时间早所以月亮也出来的早啊?我告诉她,月亮是不会因为某个人而出来的早或者是晚,这是种自然的规律。她说那为什么我们很晚出来的时候它没也很晚才出来呢?现在我们这么早出来它也这么早就出来了。我说这是一种巧合,是你以前没有注意到呢!

可是不管我怎么说,她总是很固执的说月亮喜欢她,所以她走到哪跟到哪,月亮是跟着她的喜好而出现的等等,看见她的这些行为,我有点无力去解释,并不是我不想,而是她根本就没有听进去,感觉她已经进入一个自我催眠的境界里面了月亮就是喜欢她,就是围着她转的。

有时候我想,她还维持这样的心境或者对她以后写作文会有好处吧,但是扭头又觉得不对,人不能总是生活想象里啊,总要面对或者知道真正的原因吧。总之我有点无力的感觉,不知道如何去让她了解事实的真相,你面对这样的事情会如何处理呢?

相关推荐

  • 对自我实现评价 经过反复修改编辑为您编辑出了这份精选的“对自我实现评价”,使用评语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和实现个人职业规划,积极评价可以让人在工作中更加专注,做到心无旁。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2023-04-26 阅读全文
  • 关注孩子的自身价值 案例: 涛涛自控能力较差,缺乏自信,说话、做事情都比别人慢一点儿,孩子们都不喜欢和他做朋友。为此,他很不高兴,常常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故意去做一些让老师头痛的事情。比如,无缘无故就跑出来大声说话,不愿遵...
    2020-12-03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孩子的自恋与自我价值感 育儿观念:孩子的自恋与自我价值感每一个孩子刚开始都是自恋的:父母好了,是因我而好的,我是被肯定的;父母之间出问题了,是因我而起得,我是被否定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价值感在逐步的建立,有的孩子自我价...
    2020-10-19 阅读全文
  • 爱可以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 爱可以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这是让孩子愿意活在这个世上的最基本的东西。 有些人认为,经常表扬孩子,孩子才会拥有自信。我觉得接受孩子比表扬孩子更重要。接受孩子,就是不管他是什么样的,我都接受你,而不是你...
    2021-03-31 阅读全文
  • 我是有价值的作文分享 相信大伙们学习中都接触过写作文吧。通过写作既锻炼我们的动笔能力,又能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写作文后续的修改的目标是:更清晰,更直接,更鲜活。作文怎样写写的好?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是有价值的作文分享”,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我是一名中职学生,其实每次别人问我在哪里上高中的时候我都挺自卑的,仿佛...
    2024-01-12 阅读全文

经过反复修改编辑为您编辑出了这份精选的“对自我实现评价”,使用评语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和实现个人职业规划,积极评价可以让人在工作中更加专注,做到心无旁。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2023-04-26 阅读全文

案例: 涛涛自控能力较差,缺乏自信,说话、做事情都比别人慢一点儿,孩子们都不喜欢和他做朋友。为此,他很不高兴,常常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故意去做一些让老师头痛的事情。比如,无缘无故就跑出来大声说话,不愿遵...

2020-12-03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孩子的自恋与自我价值感每一个孩子刚开始都是自恋的:父母好了,是因我而好的,我是被肯定的;父母之间出问题了,是因我而起得,我是被否定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价值感在逐步的建立,有的孩子自我价...

2020-10-19 阅读全文

爱可以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这是让孩子愿意活在这个世上的最基本的东西。 有些人认为,经常表扬孩子,孩子才会拥有自信。我觉得接受孩子比表扬孩子更重要。接受孩子,就是不管他是什么样的,我都接受你,而不是你...

2021-03-31 阅读全文

相信大伙们学习中都接触过写作文吧。通过写作既锻炼我们的动笔能力,又能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写作文后续的修改的目标是:更清晰,更直接,更鲜活。作文怎样写写的好?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是有价值的作文分享”,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我是一名中职学生,其实每次别人问我在哪里上高中的时候我都挺自卑的,仿佛...

2024-01-12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