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育随笔:老师臭美
发布时间:2021-01-11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小班 小班老师教育笔记这一学期又轮到我教小班了,两周的时间,有的孩子就和我很熟了,孩子们也几乎没有哭闹的了,都会按部就班的来到幼儿园。
今天下午,在我领孩子们去小便的时候,柴一桐小朋友蹭啊蹭的来到我身边,还用手去摸我,见我对她笑了笑,马上对我说:“老师,你穿上裤袜了吗?”“啊,好看吗?”“老师臭美。”本来我想听到孩子的夸赞,没想到孩子说了这么一句,真让我意想不到,又让热哭笑不得。
秋天的天气就是这样,两头冷中间热,今天中午我换上了一套衣步裙并且穿上了裤袜,没想到孩子那么注意老师,可见老师的一言一行在孩子身上所起到的作用。
在以后的几天里我时常听到一同回说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话,比如:“老师,我不剪头发了,我要扎辫子,我很好看,是不?”“我妈妈说我和我奶奶一个模样。”
孩子,你活泼开朗,聪明大方,老师喜欢你。
又到孩子入园时
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园又开始了,每到这一天,幼儿园里真是热闹非凡,家长人来人往,孩子哭闹喧天。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这一天,因为家长和孩子在园时,孩子还高高兴兴,上这儿爬那儿,玩得不亦乐乎,只要家长一走,孩子就又哭又闹,甚至有的孩子又抓又咬,还往外跑,有的孩子还需要老师抱着她,眼泪鼻涕抹老师一身;有的孩子软硬不吃,连续不断地哭,有的哭吐了,有的哭尿了。
孩子哭闹是正常现象,毕竟幼小的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眼前的人和物都是生疏的,只能用哭来发泄自己心里的不满,别说是孩子,大人也有这样的心里。
这一茬的孩子还真让人省心,简直在我的意料之外,只有李一冉和门彦汝连续两天入园时哭,以后的时间里,只要家长送进来,孩子们就会顺利的进入教室,孩子们苦恼的现象让我多虑了。
我不得不相信,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各方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有时超出孩子的年龄范围。
祝愿所有的孩子多健健康康、安全快乐的在园度过每一天。
保护彩笔的方法YJs21.cOM
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对于涂色来说真是一大难题,有的孩子不仅人不准颜色,还把画面涂得一塌糊涂,不是涂到画面外就是把纸涂透了。对于自己的彩笔,更是看不住“门”,有的孩子的帽没了,有的孩子的彩笔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还有的几个小朋友的彩笔掺到一起。
今天,第一次让孩子接触颜色,孩子们的能力让我出乎意料之外,不少孩子认识的颜色还真不少,几个孩子都能说出红黄蓝绿,这与家长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首先让孩子涂一个红苹果,让孩子找出红色的彩笔,脱下帽放在彩笔盒里,然后把彩笔盒扣好,接着再涂颜色。
虽然孩子们第一次涂色,但我觉得要比想象中好,毕竟孩子第一次接触,比以往小班的孩子强多了。在收彩笔时,我一个一个的检查孩子的彩笔,孩子们的彩笔不但没有少,也没和其他小朋友的差。
所以,大家不妨试一下:先拿出彩笔,脱下帽放在彩笔盒里,然后把彩笔盒扣好,等用完彩笔后,再把帽扣好,整理好彩笔,最后盖好彩笔盒。这样不仅丢不了彩笔帽,还和同伴之间产掺了彩笔,还上了老师不少的力,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形成这样的好习惯,孩子们也不会喊“彩笔丢了”。
又到“毛大嫂”吹落时
每到春天,白杨树上就会吹落一地的“毛大嫂”,会让孩子兴奋好几天,孩子们把它抓在手里玩弄着,而胆小的孩子就会远远的躲着。
今年,春天晚到,刮了一晚上的风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教育随笔:老师和“小老师”
作为老师好想听见家长们谈论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歌曲。可是,我时常听见有的家长反映说,孩子在幼儿园学的东西,孩子从来不说,只有等到开放日的时候才发现,本身的孩子竟然学会了那么多的东西。为了让家长们能够对孩子在园学到的内容有所了解,为了提高孩子的积极主动性,我试用了一个新的方法,让孩子回家当“小老师”。于是,我时常让孩子在课堂上、活动中当“小老师”,带领全班孩子读童谣、背古诗,做各种表演等。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但能主动参与的总是一小部分。于是,我又利用每天离园前的一段时间帮幼儿简单的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之后布置作业——回家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当“小老师”,把每天在幼儿园里学到的知识、本领教给本身的家人,并对他们说,老师要向家长们做查询拜访,比一比谁当的“小老师”最好。
唉!这个办法还真灵。第二天早上果真有好多家长美滋滋的告诉我,昨天晚上,孩子在家给我们当小老师,教我们学唱歌、背古诗了等等。我听了家长们的反映,心里很开心,这可以说是立杆见影了吧!
孩子都有表现本身的情欲,特别是在本身的家中,他面对的是本身的亲人,心里没有任何负担,会表现的更好,这不仅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也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加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他们在当“小老师”的过程当中也会进一步的思考问题、在家人进行提问的时候也会作出相应的解答,对于幼儿问题意识的提升十分有帮助!
教育随笔:老师和小老师
为了提高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我尝试让孩子们当“小老师”。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在集体活动中我让“小老师”带领全班孩子读儿歌、古诗、讲故事、带领全班幼儿做律动、表演节目、学着模仿老师给小伙伴们提问题,学着模仿老师给小朋友提合理的要求,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但能主动参与的总是一小部分。于是,我又利用下午离园前的时间,帮助幼儿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提醒孩子们回家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当“小老师”,还要给爸爸妈妈提问题,把每天在幼儿园里学到的知识、本领教给家人,比一比谁的“小老师”当的最棒。
这个方法真不错,第二天早上就有好多家长告诉我孩子在家当小老师的表现,教学唱歌的、教古诗的,讲故事的,表演节目,每天还有问不完的问题。很高兴,初次尝试就收的这么好的效果。
当“小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孩子们都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有问题问了,也爱回答问题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教育随笔:“小老师”法
教育随笔:“小老师”法
孩子们渐渐长大了,虽然已经是大班的孩子了,但我发现,孩子们的表达能力、表现的能力还不是那样的强。每次,在活动中,我都会请小朋友来回答问题,孩子们都能明白我的意思,积极发言,但最后,许多孩子说的都不完整、清楚,我能明白孩子的意思,只是他们表达不清楚。许多家长也来反映说,孩子回家能告诉一些在幼儿园所学的东西,但是说不清楚,我们大多听不明白,有的孩子,甚至回家干脆不说。我担心,时间久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就会下降。
为了提高孩子们表达的积极性,我想了一些方法,让孩子们来当小老师。我们总会请一些能力强的幼儿来当老师的小助手,久而久之,这些小朋友就越来越能干了。这都是练习的结果。我们为何不能在班级开展争当“小老师”的活动呢?让全班的孩子都积极的参与,积极的练习。于是,这个活动就开展了起来,我经常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活动中当“小老师”,带领全班孩子读儿歌、背古诗、讲故事、猜谜语、出脑筋急转弯、唱歌、做各种表演等。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但能主动参与的总是那一小部分。于是,我又利用每天下午离园前的一段时间帮幼儿简单的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然后布置作业——回家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当“小老师”,把每天在幼儿园里学到的知识、本领教给自己的家人。许多孩子回家给家长当“小老师”,每天练习。第二天,大家都争着来当“小老师”,互相之间还比比谁当的最好。
这个办法还真不错,一段时间后,有家长来反映,孩子每天回家都会主动地要求学习故事,主动的把学的儿歌表演给我们看,还教我们学习呢。看到孩子们这样能够的表现,我很开心。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特别是在自己的家中,他面对的是自己的亲人,心里没有任何负担,会表现的更好,表达的更清楚、完整,甚至“发挥超常”。这不仅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望,也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教育随笔:班级里的“小老师”
教育随笔:班级里的“小老师”
早上早餐时间,先吃完早餐的幼儿会到玩具柜一旁自己看书。文文、花花、桐桐和然然等几位小朋友最先吃完早餐,但是他们并没有拿书看,而是坐在一旁互相说悄悄话。一会儿,文文站起来。双手背后走到这一个个小朋友面前,说到:“坐坐好!”而这几个孩子也非常配合地把手放到腿上,后背挺拔地坐好。文文走了几次之后,她指着花花说:“你来当老师!”花花便站起来,也像文文一样走来走去,并说:“坐坐好!”坐着的孩子个个脸上绽放笑容,显得很兴奋、开心,但同时也非常配合“小老师”的要求。就这样,几个孩子轮流当老师,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我发现不论是当“老师”的孩子和在一旁的孩子,他们都很专注和配合。平日里最坐不住的然然,表现的让我感到很意外。他全程非常配合“小老师”的要求,坐着的时候一动也不动。当选他当“老师”时,他开心的合不拢嘴,一直笑眯眯地走来走去。
看到这些“小老师们”,我首先反思了自己日常的言行。对于小班孩子们来说,老师就是他们最崇拜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
文文是班里各方面发展较好的女孩子,平日里也比较爱观察和模仿。这次模仿老师也是她第一个提出来的,她比较有组织与主导能力。其它孩子都听她的话,她组织的“小老师”游戏同伴很喜欢。同时,她对教师的观察与模仿很细致,表现得活灵活现。这些孩子中然然的表现很让我惊讶。平日里的然然总是坐不住,还爱惹别的小伙伴。但是在这个游戏中他坐得笔直,完全听从“小老师”的吩咐。直到选他当“小老师”,他兴奋地不得了。模仿起老师来有模有样,非常有趣。看来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游戏里,会呈现出自己专注投入的一面,孩子的兴趣是自主学习的最好动力。
回想平日里孩子们常争抢帮助老师做简单的事情,如:发毛巾、擦桌子和拿杯子等,可能也是孩子们想要亲近老师,以能够帮助老师为荣。所以才会有孩子们自发生成的“小老师”游戏,我想以后可以让孩子们轮流当“小老师”为大家服务,如发盘子、毛巾或玩具等等,激励幼儿自理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小班教育随笔:老师,领着我
又是一个春意盎然周五,孩子们的心情也和阳光般的灿烂,就在快乐的嬉戏声中,又来了一名新小朋友:小懿,快乐的心情也随之紧张起来了,上午我外出上公开课,江老师带着新来的小懿,下午我回到班上,小懿不断的躲着我,只是依赖着江老师,为了稳定小懿的情绪,还是江老师负责照顾,我便忙里偷闲翻阅小懿的入园资料,记住她父母的名字、工作单位等等,为的是和小懿有共同的话题交流。
第二天,江老师也外出上课,小懿见到陌生的我更加的抗拒进入小四班,在和家长协商好后我抱过哭泣的小懿,此时家长离开了,小懿哭着央求“老师,给我爸爸打电话”,我很肯定地说:“好,宝贝儿,我认识你的爸爸,他叫XXX,你妈妈叫XXX对吧。”小懿不哭了,很吃惊地看着我,我接着说,“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在家家悦上班对吧。”小懿和着说:“对对,就在马路边上的家家悦。”我假装拿起电话拨号:“喂,是小懿爸爸吗?哦,你在上班呀,好,下班来接小懿哈!”小懿很认真的看着我,扣上电话我对小懿说:“他们下班就来接你哈,要是来晚了,我送你去家家悦。”小懿笑了,“嗯,我跟你去。”还将小椅子搬到我旁边,小手塞到我的手里。
在一天的活动中,小懿没有哭泣她非常信任的把小手送给了我,慢慢的小家伙喜欢上了我,喜欢上了小四班,喜欢上了小四班的小朋友。新入园的幼儿在进入陌生的环境大部分都会有入园焦虑症,我们小班教师的工作如何重点之一便是解决这一问题,让孩子顺利的度过焦虑时期、喜欢上幼儿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总的来说都是以爱为基本,让孩子在爱中伸出信任的小手。
教育随笔:选择小老师
教育随笔:选择小老师
小雪一直是班上比较能干的孩子,用通俗的话说,是一个有灵性的孩子,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她都能明白老师要干什么,因此老师们都喜欢请她帮忙做点事。比如:拿东西,到别班找人或是做老师之间的传话筒等等。因为她在全班幼儿中的这种“威信”,所以我经常请她当“小老师”,负责在游戏活动时间带领大家一起做游戏,在休息时间负责“整顿”纪律。
有一天,问题出来了,这天,我照例请出小雪做“小老师”,小雪走到台前,和大家玩起了“木偶人”的游戏,她一边带着大家玩,一边不时的用眼神与不听话的幼儿对视,像个老师样的睁大眼睛盯着别人,不守规则的孩子也就不敢再动了。看到形势被她控制得很好,我就到寝室去拿点东西。就这么一会儿的功夫,教室里却传来了整齐的“徐振宇加油,徐振宇加油”的叫声。我赶快回到教室,想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见小雪就在徐振宇座位旁两人剑拔弩张,互相怒视,都有点怒发冲冠了,谁也不让谁。“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啦?”我赶紧平息了大家的情绪,准备了解事情的经过。小朋友们七嘴八舌的说起来,小雪更是大声叫着:“老师他不守纪律,不听我的话。”眼中充满了让我帮助她的目光。原来是小雪发现刘英豪自己在下面讲话,就叫他到台前“罚跳”,必须她说停的时候才能停下。刘英豪果真按照小雪的要求不停地跳了起来,这时徐振宇发出了“不要听她的话”,引起了李文丽的极大不满,她没想到还有人敢不听自己的话。她非常生气,径直去找徐振宇理论,谁知徐振宇不甘示弱:“哼!就是不听你的”,两人就争执起来,谁也不示弱,就出现了刚才的情况。
我赶紧平息事态,心想:徐振宇真烦,但是为了表示公平还是当着全班的面教育了小雪,叫她对小朋友们要好,不能用惩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果碰到难题可以请老师帮忙并让她给徐振宇道歉,小雪很委屈的样子,眼泪直打转,但她还是表示今后再也不对小朋友凶了。事情解决了,接下来到了洗手的时间,大家都在洗手洗脸,却传来了很大的哭声。不时有幼儿告诉我“小雪哭了,是徐振宇把她推倒到了地上”,看来事情还没结束,我把小雪从地上扶起来,并询问事情的原因。原来徐振宇看到小雪动手打别一个孩子,忍不住要打抱不平,一把把小雪推倒在地,小雪这次终于哭了。
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小老师”的选择不应该是随意的,不能以自己轻松为目的。应该让每个孩子都有锻炼的机会。在后面的日子里,我在选“小老师”时,不再是只选某一个人,而是注重发现谁有进步就选谁当“小老师”。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一切都要从小开始培养,这样才能会让他们更好的健康成长!
教育随笔:我做小老师
在幼儿园里,由老师做主给表现好的孩子奖励一颗小星星或者一朵小红花,已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然而,偶然的一次“意外”,却让我对这种奖励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那是一个周四的下午,我答应孩子们,如果都表现好就每人奖一面彩旗,好让他们高兴。可后来一看彩旗没几面了,这可怎么办呢?情急之下,一个想法冒了出来:今天孩子们制作了许多彩色风车,大家也很喜欢的,我何不把彩色风车、彩旗,还有上次活动后剩下的一些糖果一起作为奖品,让孩子们自己评价该如何奖励呢?结果,孩子们对这次别具一格的奖励活动表现得异常活跃、兴奋,我每举起一样奖品,他们就争着说出这个奖品应该奖给谁,为什么要奖给他,等全班都通过后我就将该奖品奖给那个孩子,然后其他孩子再说一些勉励的话,并指出不足,希望被奖的孩子下周再争取进步。
尝到了一次甜头,以后的奖励活动我都把权力交给孩子,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对好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敢于大胆地表述出来,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最主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别人的长处,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想想以前奖励孩子时,都是把决定权独揽在自己身上,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惯性思维,即老师的标准就是对的,老师说谁乖谁就是好孩子,就可以奖小星星、小红花,这其实是把孩子领进了一个误区。所以,现在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游戏活动中,我都把奖励的权利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评一评,议一议,自主决定获什么奖、奖给谁。把奖励的权利交给孩子,从而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他们也学会了互相督促,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悄悄进步了。
教育随笔:老师的“跟班”
教育随笔:老师的“跟班”
大人的脾气性格不一样,孩子们也不例外。有的孩子内向不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交流而有的孩子每天就跟在老师后面一直说个不停,和小朋友在一起更是闹个不停,还有的孩子是每天和老师交流很多但不和小朋友一起玩。
昊昊是一个上课做不到小座位上,不参加小朋友的游戏活动,不和小伙伴一起早操……只要你一眨眼,他就会和你玩“捉迷藏”,小椅子踢倒了,小朋友推一把,玩具扔一地,并且只要他能想到的就一定要想办法做到,不计后果的严重性。因此昊昊和老师形影不离。和家长交流得知:孩子在家也很顽皮,一刻也不能安静,什么东西也能破坏,也去医院看医生了,医生也没什么好办法。妈妈噙满泪珠的眼睛里充满内疚的对我说:“老师,您遇到了这样的孩子,您要多操心,多受累,实在不行,您就打他几下。”
我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孩子是家长的生命,可是我们的生命价值就是这些孩子来体现。于是,我和班里的李老师共同商量想办法改变孩子。从此开始,我走上了“陪读”之路,每天集体活动时李老师组织孩子上课,我就坐在昊霖的身边拉着他的小手,只要他想离开小椅子,我就一攥他的小手暗示他不要乱动,刚想开口说话,我就把食指放在嘴边“嘘”提示他上课不要乱说话。游戏活动、户外活动、早操我变成……了昊霖的“跟班”。区域活动时间到了,昊霖带我进入了“建筑城”,几个八宝粥筒,几个纸盒在他的手里不一会变成大卡车,不一会又变成小轿车,不一会又变成了消防车……“消防车上还没有灭火器,”昊霖出其不意的向我要灭火器。孩子的创造性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令我眼前一亮。这不是昊霖走进小伙伴的最好契机吗?“昊霖和小朋友一起造汽车好吗?”“好,这是油罐车,嘀嘀嘀……”“这是警车,哩~溜…哩~溜。”虽然昊霖一边模仿汽车的喇叭声,一边自顾自的搭汽车,但是他也没有排斥小伙伴和他一起玩。我陷入了沉思:多好的孩子啊,为什么就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呢?“老师,你牙疼吗?我给吹吹就不疼了。”他很懂事的趴在我眼前关心的问。
户外活动开始了,小朋友很开心的玩着游戏,昊霖又跑到一边,蹲在地上做着起跑的姿势,嘴里喊着一、二、三,看着憨态可掬的他我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做出了发令枪的姿势,嘴里发出“啪”的响声,孩子欢快的跑到我身边,欢呼着“耶、耶,我是冠军,我胜利了。”“冠军是和小朋友比赛才能得到,你愿意和小朋友赛跑吗?”我随机问。“好,老师我们就赛跑吧。”昊霖高兴地说。就这样我们的游戏变成了孩子的接力跑。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周过去了,两周过去了,在生活中我寻找一切机会带昊霖和小伙伴一起玩,一起游戏。就这样,慢慢的,三分钟、五分钟,昊霖不再用老师的陪伴,虽然他还是脱离集体,脱离老师,但是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提示就能回到集体。看着昊霖一点一滴的成长,老师笑了,家长笑了。
感谢“小跟班”的成长给我带来的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