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伟大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发布时间:2021-01-27 简单的幼儿故事 简单的说课稿幼儿园 做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记不起来这句名言出自哪里了,完整的好像是这样说的,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认真做,你就是赢家!在科学育儿的道路上也是如此了。昨天的文章已经给出了一套完整的科学育儿落地系统,那么剩下的其实就是坚持做了!坚持做这件事儿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挺难的,不管上拖延症也好,还是决心不大也好,总之,我觉得能够坚持常年按照科学育儿落地系统执行的家庭不会很多。但是,可能经常要下决心开始执行的人就会很多。面对这种情况,我最近从罗胖那儿学得两招,借花献佛,分享给有缘,有心的科学育儿的粑粑麻麻。第一条就是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简单的机械动作。比如,罗胖举例自己参加考试背题,开始感觉非常多,非常难背,于是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了抄3遍书,真的抄完以后,也就背的差不多了。第二条就是当众承诺,相互监督。加入一个组织,承诺完成任务,然后每天相互监督。没有完成任务的,就发红包。一直无法完成任务的,将被要求退出组织,不退门槛费用。举例,我知道有一个群叫早起的鸟儿,一些做自媒体的人,每天早上6:30起床写文章,6:30之前谁起床就去群里报道,每天有人负责考勤,6:30以后报道的,或者当天都没报到的,将会被要求发红包。这样大家相互监督和鼓励,每天几乎都早早的开始创作了。这种相互监督的效果也非常好,时间一长即得到好处,也有荣誉感。实在不能适应的,承认了自己不行的,也就慢慢退出。这样积累半年,剩下的都是坚定的实践者。都是成功者!都有变得伟大的资质!后续咱们科学育儿就是要组织这样的活动,让100万家庭科学育儿!育儿即育己,如果你能把育儿这件事儿做好,其实以后也没有什么事儿做不好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最伟大的教育,是妈妈的情绪平和


都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母亲的“母”到底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呢?

其实,好妈妈就是三个字。

第一个字是“静”。

很多妈妈眼尖,一眼能看出孩子三个问题,而且立马指出还反复强化,甚至当着更多人的面说我孩子就是什么什么不好。

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不要慌乱,为什么?因为孩子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母亲情绪不稳整个家庭就跟着翻腾,孩子是活在母亲这条船里的,一点点动静都会影响到孩子,破坏孩子的内稳态,孩子单单平息自己的内心紧张情绪就要消耗很多心理能量,还能留下多少心理能量用天学习用于自我成长呢?

第二个字是“弱”。

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

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

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就是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处处占孩子上风的母亲,孩子只有站下风,最后甘愿站下风,没有一点竞争性,也没有一点动力,极端的会追求叛逆性、破坏性来完成自我的畸形成长。

第三个字是“慈”。

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是她的慈祥、温柔、温馨、温和。

夫妻、叔伯、妯娌,一个大家庭都因为你而和睦而和谐,让人感到大海般的包容接纳,又壮观不可搅动。这就是孩子成长的宽阔的天地,这样的母亲形象就是规则,言出就是方向。

反之,在孩子面前指手划脚,不是扯着嗓门叫喊就是繃着脸唠叨的母亲,会让孩子慢慢感觉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舒适的,是有意思的,孩子会失去心中的方向,而母亲也将没有任何引导能力,变得更加抓狂。

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

今天的母亲越来越做不到“慈”了。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学习不好都是因为负面情绪困扰,很少因为智力。

家长内心的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只有孩子内心平静,才有可能吸收、沉淀、理性思考,才能远见、卓识、发现、创造,才能真正的优秀!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英语早教中的重复法则


大家都知道复习对于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从“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无不说明重复的重要性。不只是学习,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重复。比如,没有人在听第一遍时就会喜欢上一首新歌,往往是听了几遍后才逐渐找到感觉,喜欢上这首歌。

1.重复的需求

重复对新生儿来说有重要意义。当七个月大的婴儿试着伸手去拿一个吸引他的玩具,而玩具却忽然被布盖住时,他会把手收回来,而且也不会再去拿玩具。心理学家因此推测,婴儿在一岁以前没有“物体恒存”(objectpermanence)的概念,他认为东西看不见了,就不存在了。这就是为什么宝宝喜欢妈妈跟他玩Peek-a-boo(大人把脸一隐一现来逗小孩发笑的游戏),妈妈的脸庞不断出现给宝宝带来惊喜和快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天生就喜欢重复,而且会主动要求重复。在早教过程中,可以因势利导,利用重复巩固所学知识。

2.重复的句式

英语早教启蒙,建议爸妈和孩子一起阅读含有重复句式的绘本,可以帮助孩子快速掌握句式并能灵活运用。倒不一定是单纯的句型练习,比如,

Ihave two apples.

I have three hats.

I have four friends.

类似这样的纯句式练习,枯燥乏味,强迫孩子朗读背诵的话会引发逆反情绪。

我们提倡基于兴趣的早教学习,把学英语同读绘本、讲故事、看视频、做游戏结合起来。比如,很多童话故事中就有重复或相似的情节,像《三只小猪》,大灰狼先后三次吹小猪们的房子,基本是重复的情结和句式。

又比如《Goldilocksandthethreebears》,小女孩喝粥、坐椅子、睡小床都是类似的情节,句式也是做稍有变化的重复。

所有这些类似的情节和重复的句式也会让孩子兴奋和欣喜,同时,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帮助孩子掌握好句式。

3.重复的内容、不同的形式

比如,看过动画片后,还可以把动画片的音频提取出来,放在小音箱里让孩子听,既保护视力,又锻炼听力,超超很喜欢的;或者提取其中的画面和台词,自制绘本,和孩子一起阅读。

再比如,让超超练琴是件头疼的事情,练琴本来是很枯燥的事情,提起孩子练琴的兴趣是关键。我想了个办法,老师新教了首扬基歌,我就在网上找来扬基歌的Flash放给超超看;又教了弦乐小夜曲,我就在网上找来莫扎特弦乐小夜曲四重奏视频给超超看,通过不同形式的重复帮助孩子培养对音乐的兴趣,让琴童学琴之路走得相对轻松些。

4.重复的频率

按照艾宾浩斯的理论,人的遗忘有个明显的规律:先快后慢。在最初的20分钟遗忘40%,而后遗忘慢了下来,一个月内只忘记25%,详情去问度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里就不赘述了。

因此,在最初二十分钟内进行重复效果更好,但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喜好,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必强求。

5.后重复和前重复

已经学过的内容,事后进行重复强化,我叫它“后重复”;预知将学习某内容,事先给予不同形式的感性认知,我叫它“前重复”。这有点类似复习和预习。在旅游观光、参观展览、游戏娱乐的过程中,孩子无意识获得的知识,往往比有意识学习,效果更好,且不会产生逆反情绪;一旦不久后学到相关知识,他会很兴奋地喊,我上次在哪里也看到过,并不自觉地对相关知识内容产生兴趣。这就是“前重复”,或者叫“伏笔”。从这个角度来说,多让孩子出去走走、开阔眼界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综上所述,重复在早教学习中有重要意义,我们不提倡机械重复,而强调基于孩子兴趣基础上的重复、多种形式多种方式的重复。最后,如果你觉得本文还有些用处,就重复看上三遍吧:lol!

重复练习是儿童的智力体操


一个3岁的小女孩,安静地坐在房间的角落里玩耍,她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一个看似单调的活动中,将一些彩色的玻璃球一颗颗地塞到玻璃瓶中。每当一个玻璃球落下去的时候,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撞击声,这样的过程中,小女孩只是面无表情地重复一个动作,将玻璃球一颗颗地放进瓶子。母亲喊了小女孩三次,她都充耳不闻。当瓶子装满之后,小女孩把玻璃球倒出来,然后继续重复这样的动作,直到母亲进来收起瓶子,她才被迫停止游戏。

“妮妮,把瓶子收起来吧,看看妈妈给你买的花裙子。”小女孩被母亲抱起来,不情愿地看了一眼窗台上的玻璃球。但是很快就恢复了活力,精神饱满的样子。其实,母亲只想转移她的注意力,小女孩每天都要重复这个游戏,少则十几次,多则几十次,这种情况让她有些担心,而女儿却似乎对此有用不完的热情和专注。

晚上,小女孩早早地躺在床上,等着母亲给她讲“床头故事”。母亲准备给妮妮讲一个新故事,但是她非要听《金色的房子》。母亲有些吃惊,这个故事女儿已经听了十多遍了,虽然她还不认识几个字,但是已经熟悉到可以背诵了,“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

妮妮的母亲想:重复一件事情多么枯燥啊,女儿是不是患上“孤独症”了?

对于成人来说,重复操作似乎是一件苦差事,不少人都会充满疑问:“反复做事需要耐力,3岁或5岁的孩子能忍受得住吗?”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儿童本来就喜欢重复地做某一件事,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当他们碰上感兴趣的事,就会没完没了的重复地做这件事。

“重复做事”是儿童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训练活动,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幼儿特有的“常同行为”,蒙台梭利将其称为“重复练习”现象,同时,她也通过实践研究得出了儿童重复做事的必然性——为了意志力的形成。

意志力来源于选择有智力目的的活动,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即经历专注、兴趣、意志、顺从四个环节。儿童的意志力并非成人所理解的那样,可以通过后天强化训练出来。实际上,儿童的意志力形成是一个天然形成的过程,也是一种天赋的本能,它是儿童自然成长的法则。

蒙台梭利观察到,在意志力形成的第三个环节,即意志的发展,总要经历三个重要的阶段,其中最常见也是首要的阶段便是“重复练习”。

“反复操作是儿童的智力体操。”蒙台梭利用这个比较恰当的比喻说明了重复和智力的关系。儿童在玩耍一样东西时总是重复进行,在读一本书时总是重复听,在操作一样教具时总是重复几十次,这在成人的眼中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成人认为这是由于儿童的幼稚而导致的,但是这样的重复却使儿童感受到力量和独立,并使儿童达到极度的满足。实际上,如果儿童能达到重复一种活动的时候,那是因为儿童已经能够相当程度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控制到一点上。这种状态我们才把他称为注意力集中。这种集中的注意力在重复中,儿童的内心就获得了一种力量。我们把这种力量解释为控制的力量,儿童既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又能控制自身之外的物质世界。

许多父母都不难发现儿童重复练习的现象,要么是在学校,要么是在家里。但是,他们多数会表现出茫然的表情,并不知道这就是孩子意志力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正是基于“重复练习”的起点,儿童才慢慢形成了自制和自觉的能力,为进入第二个阶段打下了基础,即自由地选择自我训练的生活方式。

人们已经意识到手和语言是人类智力的两种外部表现,所以重复地听、说、读、画,以及所有重复性的劳动都是促进心智发展的运动。儿童喜欢用双手去重复做事正是他工作本能的一种表现,他们往往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对一些“基本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可以自主阅读之前,几乎每个孩子都经历过重复听故事的阶段。重复听故事,能使儿童逐渐地掌握故事中的词句,使一些好词好句在记忆中得到反复强化,并积累一定的语言经验,从而使孩子在自编故事时,把那些储存在脑海中的语词语句,迁移运用到新的故事情景中。所以,让孩子重复听故事,不但令孩子获得了有关知识信息,学习了一些语词语句,懂得了相关的道理,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为孩子提供了创造性言语表达的素材,开发了孩子的语言潜能。

让儿童为之着迷的“基本工作”还有很多,比如把瓶盖拧下来再盖上;把玩具反复地拆开、重装;打开房门再关上等。类似的重复行为都是儿童的基本行为,不具备任何目的性,它们对儿童来说都具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也是儿童进行的不够成熟的努力。“重复练习”的行为能够满足儿童特定时期的需求,也更容易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独立感。另外,驾轻就熟的工作内容更容易让儿童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这点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

然而,这些看似枯燥、简单、浪费时间的重复练习,却容易使成人与儿童之间发生冲突。成年人的思想中,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障碍,即“最大效益法则”。当他们看到孩子付出巨大的努力却收效甚微,或者一直在从事浪费时间却毫无收获的劳动时,就会忍不住想去干涉或帮助他们。

在成人看来,类似于反复把彩色玻璃球放进瓶子里的游戏是一种琐碎而毫无用处的工作,他们不能理解儿童为何对此那么热衷而痴迷。实际上,成人不理解儿童“重复”行为的根本原因是——行动的节奏。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去医院探望患病的父亲,老人中风了。当她看到父亲倔强地用颤抖的双手异常缓慢地把水杯举到唇边的时候,那种抖动的动作与父亲昔日行动自如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位母亲因为看到了这种反差,所以十分痛苦。于是,她产生了一种冲动,即帮助父亲喝水。实际上,她想设法用自己的行动节奏去代替老人的节奏,以此缓解心中的不适。但是,当她3岁的儿子充当这个角色的时候,就变得十分耐心,刚好符合老人需要的节奏。但是,一旁的母亲又产生了上面的那种冲动,因为她早已习惯了那种敏感而迅速的节奏。

当儿童在做一些重复的事情时,成人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这件事,会产生一种干预儿童的欲望。然而,这么做对儿童的心理需求不但毫无帮助,还破坏了他们喜欢做的事情,阻挠了他们自由地行动。

儿童做事情拖拉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特别是很多幼小衔接和小学生的家长,更是为此而忧心焦虑,通常听的最多的就是下面这些话:

你的动作实在太慢了,快点快点!

你这样子以后怎么办?

再不快点我就……

你能不能快点写?你的同学都比你写的快,就你写的最慢,看你明天怎么向老师交代……

你不好好学习,将来扫大街!

然后下面是咨询中得到的:

你不知道啊,要是不催他,他可以一晚上不写作业,一直玩到睡觉……

不可能的,要是不监督他,他可以磨蹭几天都不刷牙,那牙肯定蛀掉了……

他会自觉?我才不相信!

不可能的,他可以一直饿着不吃饭……

有没有感觉上面的话很熟悉?虽然上面这些话不能覆盖全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家长过分的焦虑是孩子拖拉最大的成因!

拖拉的原因:

一、催、督促

孩子的动作并非像成人一样那么迅速,并且孩子并不知道拖拉某件事情的后果是什么,当家长正在催促孩子去完成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们或许还沉静在他们自己的专注当中,而此时家长过来打破了他们的专注力,他们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修复他们的专注力,花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他们想完成的事情。

”学习“或”做某件事情“与孩子的内心之间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联系(学习兴趣),最后这种来自内部动力的联系被家长的焦虑和意志所切断,孩子的学习变成了为父母而学,而不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好奇和喜欢而学。最后孩子也吸收到了父母的负面信号:父母怕我不如别人,父母怕老师的情绪!父母怕…… 于是我也怕……

人的精神胚胎天生是向上向善发展的,如果你不催不督促孩子,让孩子去经历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他们必然知道该怎么做。但是,目前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家长用外部动力取代孩子的内部动力!

所以越是督促越是催,孩子就越拖拉,这是因为他内部天然的动力被外部家长的意志所取代,没有谁愿意活在被监督的生活中;也没有谁可以在被监督中自然成长好!

二、父母焦虑的投射源于缺乏自信

曾经有过一个20年的跟踪调查报告,那是在一所幼儿园里给孩子们做智力测试,跟踪的就是那几个智力得分最高的孩子,当然最后是20年后这些孩子都非常的有成就,自信满满,个个名牌大学毕业,最后事业有成!可结果把当年的报告拿出来一看,真是不可思议,他们根本就没有给孩子们做什么智力测试,只是挑选了其中一些智力很平常的孩子, 在幼儿园里,他们的各方面都不是最出色的。

这个跟踪报告说明了:父母投射怎样一种信号给孩子,孩子就会往这面发展!你认为孩子很好,他就会往好的方面发展!你认为你的孩子很差,他就会往差的方面发展!

很多父母很焦虑,孩子这样拖拉,将来上小学怎么办?将来上初中怎么办?将来……

不要焦虑将来,要活在当下!要回头看,孩子今天的错,源于昨天父母的态度!越是焦虑的父母,孩子接受到的负面情绪就会越多,就越可能往这个方向走。如果你成天唠叨孩子、监督孩子这里没做好,那里没做完,接下来还要做什么什么,快点快点……那么孩子必然会成为一个拖拉大王!这就是焦虑的投射,你在把你的焦虑不断地投射给孩子,孩子接受到的是你的负面信号,自然无法独立成长!更不可能把拖拉的毛病改掉。

父母的焦虑,更多的,来源于自己整个人生的经历,好好的回忆自己的童年,我们那个年代,其实很多人都害怕老师,害怕失败,害怕不如别人。而”害怕“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我们的父母没有强大的内心力量,便把他们的焦虑投射给了我们,而我们又一次的把我们的焦虑投射给了孩子。可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人会如此焦虑呢?

我想起了一位家长以前对我说的一句话,她说:你什么都不给孩子学,将来他读书发现自己不如别人,会没自信的,自信会被打击的,老师也会不喜欢的……

自信是自己内心向上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不为别人的看法或任何”风吹“所动摇!这才是自信!靠别人的认可来增添的自信,不叫自信,叫”为别人而活“! 因为自信应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掌握在别人手里!

如果你的自信或感受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你必定不是为你自己而活!就如上面这位家长一样,他给孩子报那么多兴趣班,学那么多知识,原来都是为了别人而学,因为他害怕别人的评价!害怕老师!如果他根本就不在乎任何人的评价,我想他也不会发表这样的意见。

当年我们的父母告诉我们读不好书就会怎样怎样,老师就会怎样怎样,其实没谁会把谁怎样,能把你怎样的,只有你自己!

毁掉孩子自信的,往往就是父母的焦虑。原本一个不在乎别人情绪的孩子,被父母天天唠叨“你快点呀,你看谁谁都比你快多了,你这样下去怎么办……老师要说你的……同学要看不起你的……别人会笑话你的……

接着,孩子就开始注意并害怕别人的情绪了,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小朋友会不会笑话我?我这样做别人会不会说我……完了,好端端一个孩子,最后重蹈覆辙父母的轨迹,为别人而活了……

如果我们继续把这种焦虑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最好的结果是我们的孩子也不会超越我们。(当然你要喜欢从物质经济角度上考虑,而不从人格发展的角度考虑的话,那么”爆发户“型的除外!)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正视自己内心焦虑的根源,这只巨大的魔鬼!看着它!接纳它!理解它的存在!把它转化为我们的信心!变成我们人生的养分,让它成为我们成长的奠基石,我们才不会把这种焦虑投射给孩子!我们家长,也需要成长!

当孩子有了充足的自信以后,他就不会害怕任何人的情绪!不会害怕失败!更不会害怕自己不如别人!老师的情绪算个鸟啊?自信满满的孩子会想:不会!就学贝,我学东西很快的,我会学的比他们更好的!

这样的孩子会像没有焦虑的爸爸妈妈一样,对未来充满希望!自信满满!

三、父母不习惯放手,为了不承担后果,甚至事事包办

人的精神胚胎是天然向上向善的,我始终坚信这一点!所以我对孩子一直放手,在儿子以前的幼儿园的园长眼里,是放任。可谁都知道,我的孩子像是他们眼中被放任的孩子吗?

我不赞同任何惩罚孩子的观念,除了一点: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其实这就是放手!也是很多人眼里的放任!

目前最典型的,就是家长不能忍受孩子写作业拖拉,他们用的还是老一套,督促和催!满满的”焦虑“塞满了孩子的大脑,他们哪里还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这件事情不做的后果是什么“? 他们的满心全是反抗家长的压制!讨厌读书!讨厌学校!讨厌老师,甚至讨厌同学!

”放手“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是人类本来就有向上的精神胚胎,让孩子做回自己,他就会自然的向上发展! 你的督促和催,就是一种压制,压制下的精神胚胎必定会扭曲!

不管孩子今天要写多少作业,还是他完全玩游戏去了,你都可以不用管。告诉孩子,到了9点你就睡觉,其他事情都不要做了,有的孩子可能就会睡不着,因为作业没做,他很可能会把作业做了再睡;而有的孩子,可能真的就不做了,刚开始几天他会觉得轻松,父母不管我,没关系,你就让他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几天交不了作业,他必定要自己去面对, 而面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孩子必定会思考该怎么办,这就是孩子天然的内趋力,这种力量是每个人都有的、天然的。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的自尊和天然的上进心会督促他去完成他该做的事情。当然,你也可以不信任他的这种天然的能力,那么你可以继续用你的”焦虑“杀死他的”精神胚胎“!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会在自由有爱的空间里成长到最后颓废掉! 这是不可能的!成长也需要时间,不要指望立杆见影的效果,人的一生都在成长,作为父母,我们也需要成长!

当然你也可以以爱的名义替孩子事事包办,完了之后你还可以加上一句:我不叫他刷牙,他就不去刷!

好象没了你,孩子就会一辈子不刷牙似的。(这里插个小话题,蛀牙和不刷牙没有必然的关系,父母有蛀牙的,孩子就是天天刷牙不吃糖,也会有蛀牙)

还有很多不起眼的小事情,例如吃饭啦、睡觉啦,起床啦……BALABALA……好象这些事情你不督促,孩子就一辈子不吃饭,一辈子不起床,一辈子不睡觉似的。完了之后你事事包办,等你包办习惯了,放不下手了,你还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你会觉得是孩子太依赖你了,其实是你自己不愿意放手!

切记:不要用外部的动力(家长的督促)取代内部的动力(孩子天然的动力)!

四、父母没有以身作则

父母对孩子的延迟满足 同样是孩子”拖拉“的成因,常见的情况是:父母在上网(甚至打游戏啦打的火热时),孩子喊:爸爸……妈妈……过来一下……我要……5555555……我哭了……………………

结果父母还挂在电脑上下不来,要么不回答孩子,有的父母一直对孩子说:”乖宝贝,等一下哈……“结果等到天黑都木有来……

优生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智力


在性交过程中,大约有3亿精子可能会进入阴道。

但是只有一个精子可能穿过重重障碍,使卵子受精,最终制造出一个胚胎。卵子经过大约15厘米长的、狭窄的输卵管向子宫游动,它周围的营养细胞像一串串美丽的光环围绕着它。很快,它将与精子相遇并开始受精的过程。

在以后的三天,这个小球中大约有六十个细胞。这个胚种充满液体,很快完成几次变化,随后分成三个不同的层:上层或外胚层,后来发展成为表皮、指甲、头发、牙齿、感官及神经系统;内胚层,将变成消化系统、肝、胰脏、唾液腺和呼吸系统;中胚层,最后成为真皮、肌肉、肌腱、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受精卵由一个肉眼刚刚能够看到的单细胞,重量不足百分之一克,经过短短的“十月怀胎”,就增加到3公斤上下,单重量就增长10亿倍,细胞数目增长到了100万亿个。这个过程胎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1个月:胎儿的脑部、眼睛、嘴巴、内耳、消化系统、手、脚开始发育,心脏亦开始跳动。胎儿长约半厘米。

第2个月:胎儿的面部、肘、膝部、手指及脚趾开始成形,骨骼开始强健。胎儿初有轻微动作。胎儿长约3厘米,重约1克。

第3个月:胎儿已会踢脚、握拳、转头、眯眼和蹙额。牙齿、嘴唇和生殖器开始发育。胎儿长约7厘米,重约28克。

第4个月:胎儿的头发、眼眉、睫毛、指甲、脚甲开始生长,声带及味蕾亦已长成。胎儿长约18厘米,重约113克。

第5个月:胎动愈来愈强烈,胎儿已长出头发,会吮吸拇指,身体各部分的器官逐渐成长。胎儿长约25厘米,重约224克至500克。

第6个月:胎儿已可以开闭眼睛和听到母体内的声音,手印和脚印亦已形成。这时胎儿长约29至35厘米,重约560克至680克。

第7个月:胎儿的皮肤呈红色,略带皱纹,体重较上月增加一倍,重约1。2至1。3千克,长约35厘米至42厘米。

第8个月:胎儿日渐长大,骨骼更为强健,已可听到母体外的声音。这时胎儿长约42~46厘米,重约2-2。7千克。

第9个月:胎儿发育已达完成阶段,皮肤变为软滑。它的位置下移至下腹部,并且转身,准备诞生。这时胎儿长约50~55厘米,重约2。7~3。2千克。

就爱原创:学做智慧的事


看过一个网友讲了这样一个妈妈,很受用。让我体会做一个好妈妈,智慧的是多么重要!

一个外籍的孩子,非要在国内受小学教育。结果这个孩子在班里从一年级开始一直是老师头疼的孩子,坐不住,成绩差,跟同学打架,后来发展到竟然跟老师打架。但这个问题孩子,有一个了不起的妈妈。这个孩子的妈妈一直没有放弃跟老师的“双簧”,经常买了孩子喜欢的东西交给老师,让老师奖励孩子的每一点的进步。这个妈妈给孩子请了家教,让孩子上课外班。终于,孩子考出过英语、数学满分的成绩。虽然在班上并不是最好的,但是他的进步跟他妈妈的不放弃、跟老师的配合是分不开的。我非常佩服这个“差生”的妈妈。这个孩子的妈妈意识到了问题,在自己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跟老师的配合,帮助孩子逐步适应学校的学习。

面对一去不复返的童年,与其感慨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如谁谁谁,不如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谓我和孩子一起成长就是说这个。面对新问题,不要埋怨,多动脑筋,做智慧的事。而我们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过程,都会对我们自己的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形成良好的心态和优秀的学习能力有益无害。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我正在不断的学习中。我要做智慧的事!

相关推荐

  • 什么事情都是如此的简单 放学的时间到了,每到这个时间,在幼儿园呆了一天的孩子们就会特别的兴奋,不是交头接耳的说话就是手忙脚乱的收拾东西,要不就是上厕所喝水,就在家长来的那一刻特别的乱,怎么强调纪律效果都不好,怎么办呢?这个头...
    2020-12-23 阅读全文
  • 简单就是幸福作文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作文都是一份珍贵的见证,通过写作可以提高个人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生活品质。好的作文一定要坚持写作,那些优秀的作文是怎么写出来的?“简单就是幸福作文”是我们从网络收集和整理的,请仔细阅读以下提示信息!...
    2023-08-17 阅读全文
  • 类似坚持就是胜利的励志文案不重复 【精】 “冬天花败,春暖花开。有人离去,有人归来。”在我们看一些优秀的文章时,我们不妨将看过的好词佳句摘抄记录下来,摘抄好词佳句的过程也是巩固知识的过程。你平时会收集好词佳句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类似坚持就是胜利的励志文案不重复 ,仅供可以为您提供参考。1.做一个淡淡的女子,不浮不躁,不争不抢,不...
    2022-04-02 阅读全文
  • 简单就是快乐作文模板 写作本身就是工作学习中熟知的基本手段,练习写作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写好一篇作文是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努力积累起来的。你知道该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吗?你不妨看看简单就是快乐作文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快乐是什么?快乐是动力,快乐是帮忙,快乐是进步……我觉得,快乐,就是和爸爸妈...
    2023-01-04 阅读全文
  • 党的伟大成就观后感 每当我们观看一部新的电影时,观赏作品时思维不断跳跃,感想不断变化。 经历过这次活动,将自己的体会分享给大家,通过观后感,我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关于“党的伟大成就观后感”以下是我们为您整理的一些实用资讯,大家可以一起探讨激发更多灵感!...
    2024-04-17 阅读全文

放学的时间到了,每到这个时间,在幼儿园呆了一天的孩子们就会特别的兴奋,不是交头接耳的说话就是手忙脚乱的收拾东西,要不就是上厕所喝水,就在家长来的那一刻特别的乱,怎么强调纪律效果都不好,怎么办呢?这个头...

2020-12-23 阅读全文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作文都是一份珍贵的见证,通过写作可以提高个人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生活品质。好的作文一定要坚持写作,那些优秀的作文是怎么写出来的?“简单就是幸福作文”是我们从网络收集和整理的,请仔细阅读以下提示信息!...

2023-08-17 阅读全文

“冬天花败,春暖花开。有人离去,有人归来。”在我们看一些优秀的文章时,我们不妨将看过的好词佳句摘抄记录下来,摘抄好词佳句的过程也是巩固知识的过程。你平时会收集好词佳句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类似坚持就是胜利的励志文案不重复 ,仅供可以为您提供参考。1.做一个淡淡的女子,不浮不躁,不争不抢,不...

2022-04-02 阅读全文

写作本身就是工作学习中熟知的基本手段,练习写作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写好一篇作文是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努力积累起来的。你知道该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吗?你不妨看看简单就是快乐作文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快乐是什么?快乐是动力,快乐是帮忙,快乐是进步……我觉得,快乐,就是和爸爸妈...

2023-01-04 阅读全文

每当我们观看一部新的电影时,观赏作品时思维不断跳跃,感想不断变化。 经历过这次活动,将自己的体会分享给大家,通过观后感,我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关于“党的伟大成就观后感”以下是我们为您整理的一些实用资讯,大家可以一起探讨激发更多灵感!...

2024-04-17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