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用好私房钱的新姿势
发布时间:2021-02-12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没有人愿意把私房钱问题公之于众,私房钱于婚姻关系来说是非常微妙的,可是我们家就有这么一对小冤家:孩子他爹不仅自己藏私房钱,还把这门独门秘籍演进成祖传手艺,明目张胆就教给了孩子!
上个月,还在休产假的兜妈收到单位的催缴保险通知(因为产假期间只发基本工资,而这几个毛毛完全不够缴纳我的五险一金,单位催我汇款过去)。我央求老公替我交保险。出乎我的意料,老公竟然说自己没有钱!!!哪个女人会相信老公没有私房钱呢?
老公诡秘地一笑:“我的私房钱都买羊了!”
“羊肉?”
“咳!本来不打算告诉你的,我认购了五头小羊羔,想等羊长成赚了第一桶金再给你炫耀一下呢,怕你不相信,算了,今天就给你看看吧!”老公讲的眉飞色舞,掏出手机展示给我看一个监控界面,“看到没,这个羊圈里的一群羊!”
“有五只是咱家的?”我禁不住好奇的问。
“什么是咱的?是我的,我好不容易才攒了这点钱。”老公时刻不忘宣布主权,“现在还是小羊羔,长大了能卖钱的时候,他们企业就会给我清算的。一头羊怎么也能赚一千块钱吧?”
“你的口水都快要流出来了,简直像灰太狼盯着喜羊羊!”[OK语录网 968OK.COM]
说到男人藏私房钱不过就几种用途:
1、不打乱家庭开支计划条件下满足个人爱好
2、不让对方知道的情况下偷偷孝敬自己父母
3、以备家庭、亲朋不时之需的备用金——地主家也得有余粮啊!
4、自己投资理财。到特定的时候给家人一些意外惊喜,或者投资理财成功后“炫耀”投资眼光,让对方钦佩。
5、不能说的秘密。这个大家应该都明白。
但是男人会怎样教孩子使用私房钱呢?
1、自由支配自己的私房钱,但是向别人借款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养成借钱及时、全额归还的好习惯。
上周五,兜兜学校开运动会,周四晚上爸爸带她去超市采购零食和饮品供她运动会一天享用。从超市回家,兜兜飞奔向自己的零钱包,嘴里念念有词:“五十三块八、五十三块八,我要还给爸爸五十三块八!”
以往都是我带兜兜去逛超市,虽然限制零食的总量,但是从来不用兜兜还钱,父母给孩子买几袋零食还不是理所当然吗?可是兜爸爸毫不含糊:“兜兜,你找出钱来了吗?”
“爸爸,给你五十三行不行?我没有八角钱。”
“没问题!”爸爸爽快的给兜兜免除了一部分账务,兜兜也欣喜的为自己的口欲买单,看得我目瞪口呆。
“你怎么还要孩子的钱啊?她去做直播,一期节目才赚100块钱,你这一下子就要走一大半合适吗?”我护犊子的凑过去。
“合适啊!兜兜说好了是借我的钱买东西,她会还给我的,对吧兜兜?”
“对!妈妈,这是我和爸爸的约定,不用你管!本来爸爸说让我买一般的零食,但是我看上进口食品了,爸爸说同样都是巧克力曲奇,进口的贵一倍不给我买,我说的,用我自己赚的钱,我自己买!”兜兜很自豪的宣布,“是我自己的零花钱,我自己做主!”
2、鼓励孩子通过劳动赚钱,适度储蓄的同时,鼓励孩子享受到劳动所得带来的满足感、幸福感。
“兜兜,你不是说要把钱攒起来吗?”我好奇地问。
“对啊,我就是一直攒起来的啊!但是现在我想花了!明天开运动会,我想要带一包零食去跟同学一起分享!”
“对!赚钱的目的不是为了省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消费就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爸爸对兜兜的行为给予极大的肯定。
作为妈妈,我总是习惯教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却忽视了培养孩子有序的消费习惯。
3、让儿童有爱心、有感恩的心,并将家中小爱升华为回馈社会的助人之乐
说着话,兜兜把新买的零食拆开,塞进我嘴里一大块,我还是心软,不舍得让兜兜花自己的钱,说道:“兜兜,你买的零食,是和妈妈一起吃的,妈妈帮你分担一半,给你26.5元吧?”
兜兜咯咯的笑着打断我:“不用啊,我应该给你买好东西吃,等我长大了赚到更多的钱,我还要带你去旅游呢,因为你是我的妈妈啊!这块饼干好吃吗妈妈?”
“当然好吃!我的小兜兜最知道妈妈的口味了!”
“兜兜,上次你们去做直播,妈妈和嘉丽阿姨参加的救助血液病儿童,你要不要也拿出零花钱帮助那些小朋友?”爸爸有些“得寸进尺”的要求了。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家庭比较贫穷,可是又不幸患上疾病,花光了家里全部的积蓄也不够医疗费,如果没有足够的医疗费,他们就可能…”
“可能会死吗?”
“是的。”
“好吧。”兜兜沉思良久,最终吐出这两个字的时候如释重负,那种幸福感是给自己买零食所无法企及的。
说到底,私房钱问题折射的是一个家庭对待金钱的选择态度,男人的私房钱考验的是夫妻双方的责任和诚信。孩子的私房钱折射的是父母的教育理念。
对待金钱的问题上,我们不仅仅需要教会孩子认识各种货币、信用卡;鼓励孩子用劳动赚取相应的报酬;记录收支、储蓄理财之外,我们还要培养孩子合理消费的理性思维、形成有计划管理资产的能力。
除此之外,父母还应十分注意把握好自己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行为。大多数时刻父母不必说什么就可以把花钱的决定、次序、信念及习惯等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孩子,这就是一个家庭难以泯灭的财富共性,所以家长处处都要以身作则。
举个反面的例子。邻居家是做房地产生意的,小儿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学习成绩已经没有任何下降空间了,老师劝导多次,还是一如既往的上课不听讲、放学不做作业。老师无奈的说:“睿睿,你再这样下去就考不上初中了。”
睿睿理直气壮的顶撞老师:“没事!我妈说了,我哥就学习不好,他也没有考上初中,有钱就能上!”
家长们一定要帮助孩子正确“理财”,不是放到银行、股市的理财哦!这个“理财”的意思是——教会孩子们正确理解财富,形成恰当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帮助孩子正确理财,才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家庭的和谐与长远发展,希望每个家庭都能重视这堂课。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怀抱婴儿讲究姿势
英国行为学家的一项专题研究证实,约占9成的女性在怀抱婴儿时几乎是本能地习惯于靠左侧,即把孩子抱在自已的左胳膊里。专家们发现,这种“怀抱婴儿喜靠左”的习惯古已有之。几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大量绘画和雕塑作品可证明这一点,其中最突出例子是:圣母玛利亚总是把小【耶】抱在自己的左怀,而不是右怀。
专家们分析说,这主要是由于她们从自己身体的左侧所观察到的孩子的表情,可以更直接地反映到右脑中,而众所周知,右脑是专门用于分析、判断、处理表情的。这样,母亲在照看婴儿时便更得心应手,而且会对婴儿的喜怒哀乐作出较快捷、准确的判断和反应。也有专家对此作出另外的诠释。他们认为,身处母亲左侧的婴儿可清晰地感受到母亲的心跳,从而安全感大增。还有一种解释是:当母亲怀抱孩子靠左时,较为强有力的右手便腾了出来以便能更好地应对意外情况或保护年幼的孩子。
专家指出,怀抱孩子采用的正确姿势还应包括:
1. 抱孩子时,不应该让孩子的腿蜷起来,而应该让其自然伸直,这样长大了不易成为“罗圈腿”。
2. 怀抱孩子时让孩子的胸和背脊尽可能挺直。
3. 尽可能给孩子小小的躯体以足够面积和力量的支撑,这样孩子会感到更为稳定舒适。时常有意改换抱的姿势,也会让孩子感觉舒服。
4. 婴儿在3个月大之前,抱时不要让他脸朝前,而应采用腹部贴腹部的姿势。
5. 为保障孩子安全,最好不要单手抱孩子。
6. 不足半岁的婴儿,由于骨骼、肌肉都还嫩,加上呼吸系统还不够强健有力,抱时不宜太紧,不然很容易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和呼吸顺畅。
7. 为避免孩子传染到疾病,抱孩子时大人的口鼻不宜和孩子凑得过近。
教会孩子如何使用钱财
——读《决定孩子命运的八大关键问题》(五)
美国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许多年轻人正是因为不会理财,有钱就一直花的两手空空,才让这些人很难事业有成。让孩子越早接触和学会使用零花钱,长大后就越容易赚到钱。
如今的孩子,口袋里揣着几十元或十几元零花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孩子腰包鼓了,问题就出来了。父母给孩子零花钱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购买一些学习用品。但事实上,很多孩子不懂得节俭,花钱如流水,把钱花在冷饮、零食上,花在打游戏上。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很多东西对孩子的诱惑太大,慢慢就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而且一旦家长不给孩子零花钱或孩子手头紧张时,很容易出现偷偷摸摸的不良行为。如何让孩子正确的支配零花钱呢?
记得小时候,我的口袋里总是空空如也,从来没有零花钱,也没有想过要给家里人要零花钱,我想爸妈可能是不想让我过早的接触钱币吧。书上写的“父母这样管教孩子会导致孩子长大后不懂得如何储蓄、合理使用钱财,以至于在生活上不会安排,理财能力一塌糊涂”。我认为这条观念有点过激,不如说是大部分,因为我认为我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能把自己的钱财安排妥当。
学会理财是孩子以后创造财富的基础,也是许多优秀品质的根本。那么我们应如何引导孩子让他学会合理使用零花钱、锻炼理财能力呢?
(一)让孩子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
许多家长不让孩子知道自己家的经济状况,觉得这样容易让孩子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宁可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的花费需求,即使家庭经济不景气时,也要有意隐藏,其实大可不必。家庭收入不好的就要及时告诉孩子,这样孩子就不会有攀比的心理,即使孩子想与别人攀比,做家长的也可以理直气壮的拒绝他:“我们家没有钱”。孩子的经济压力可以改变孩子的消费观,让他明白该如何花钱。
(二)给孩子的零花钱要适量
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要适量,要有一定的数目,对孩子过分的要求要坚决回绝。就像小时候,每次我帮家里买完东西,爸爸总要要回剩余的钱。一方面锻炼我的数学计算能力,另一方面怕我乱花钱。不过后来,爸爸知道我养成了回家就上交零钱的习惯,也就对我管的不紧了。反而问我:有钱花吗?这钱你自己留着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吧!虽然钱不多,怎么说也是在家长信任的情况下,有了属于自己的“小金库”。
(三)帮助孩子建立零花钱账目
在给孩子零花钱的同时,要给孩子一个帐目,让他把花的每一笔钱都记在账上。年幼的孩子不会写字,可以让孩子用简单的图形代替。家长根据孩子花费的合不合理,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四)鼓励孩子打工
鼓励有能力的孩子利用假期打工,让他们自己处理打工收入。或者鼓励孩子通过打工去完成自己的计划,比如想买一件名牌服装、新潮的自行车等。一方面在打工过程中,孩子可以体会赚钱的来之不易,知道了父母的辛苦;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再花钱方面更加珍惜了。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如果让他外出打工,家长一定是不放心的,这样家长就可以让孩子在家打工,比如说:去爷爷家干了一件什么事,受到大家的表扬,可以转挣角钱等。
用钱鼓励孩子真的有效吗?
中国有句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用实验证明。
请学生尽快用鼠标把计算机屏幕上的圆圈拖曳到一个正方形里,每拖曳一个圆圈,第一组给五毛钱,第二组给五分钱,只有第三组是被请求参加实验,没给任何报酬。结果第一组在五分钟内拖了159个,第二组101个,第三组却拖了168个。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知两个结论:第一,无报酬的请求帮忙效果可以和给付金钱的一样好;第二,钱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有那么大动力,给得不合适,效果也不好(如第二组的成绩)。
另一个实验也验证了这点。
2005年,美国四位经济学家和卡内基美隆大学实验人员接受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委托,去印度测试外在诱因,尤其是金钱对绩效的影响:是否薪水越高,表现越出色。
他们把87名印度人分成三组:一组付4卢比(相当于当地一天的工资),另外一组付40卢比(相当于两周的工资),第三组付400卢比(相当于五个月的工资),请他们做九种作业,如记忆数字、解字谜、掷飞镖,达到某个水平就可以领钱。结果发现,拿40卢比的人表现得并没有比拿4卢比的好,更令人惊讶的是,拿400卢比的人表现最差,在九种作业中,有八种低于其他两组。
研究者深感不解,不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吗?为什么不灵了?
2008年,两位瑞典经济学家把153名捐过血的人随机分成三组,请他们捐血。第一组没有酬劳;第二组可以得到50克郎的报酬;第三组也有酬劳,但是可以选择把钱捐给儿童癌症中心。结果第一组有52%的人愿意捐血,第二组只有30%,第三组有53%的人愿意捐血并把钱捐出去。
这几个实验都显示金钱非旦不是万能,有时反而误事。捐血本来是高尚的利他行为,但是一拿钱就变成卖血了。如果捐血可以帮助癌症儿童,人们又都愿意去做。人在吃饱穿暖以后,对精神层次的要求是高于金钱的。
另一个实验是请学生把一组字重新排列成一个有意义的句子,第一组成员的字重组成“冷天”等中性的句子,第二组的字组成“高薪”等跟金钱有关的句子,然后要他们做一个很难的拼图,拼不出来时可以请求帮忙。结果“冷天”组三分钟就求助了,“高薪”组坚持了五分半钟才求援。做完正要离开时,有人(另一实验者假扮的)不小心打翻一盒粉笔,“高薪”组的人视若无睹,没有帮忙捡。
很明显,金钱固然使人自立自强,却也使人不愿帮助别人。人一被金钱浸染,就变得自私自利了。
很多家长自己在小时候受过贫穷之苦,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快乐,就拼命赚钱,给孩子很多的钱,让他们不需要奋斗就有钱花。这样做其实正是消减了孩子的幸福感。
钱和肥料一样,用得对,可以长出丰硕的果实;用太多,会烧死植物;舍不得用,只会越堆越臭。过去经济学认为工作是负面,金钱是正面,现在发现正好相反,工作恰恰是保持身心健康最好的方式之一。不劳而获的东西不会长久,流过汗水的果实才最甜美。
这个道理不仅体现在教育上,也体现在社会管理上。
最近台湾当局针对一些海归学者又纷纷移民海外的情况,为挽留他们在台湾安心工作,提出学术界弹性薪资,最高可到年薪三百万的计划。虽然立意良好,但若配套措施没做好,则会变成“二桃杀三士”,反而不美。要知道,许多人回台教书并不是为了钱。台湾目前教授的薪水虽然比不上国外,但是温饱无忧。与其用钱挽住人才,不如改善台湾的科研环境,如改善计划报账流程,使教授觉得被尊重,不被一些小事情破坏心情,有大把时间能花在研究上。金钱对知识分子并不是最好的驱动力。使命感、生命的目的、人生的意义比金钱更重要。
真正使社会向前发展的是荣誉感、责任心、自我期许和成就感,金钱其实是最难激励人心的方式,它远不及这些有效。
刘墉:不强势,孩子养不成好习惯!
中国式教育:父母要用规则的手段,强化孩子良好的思考与行事的习惯
儿子刘轩小时候,因为忙于工作而忽视了他的成长,在他7岁的时候,我们全家定居到了美国纽约,来到国外的刘轩,因为环境的陌生,身边没有朋友,以致于他变得胆小自闭,内向,怕与外人沟通,作为父亲,我意识到要采取强制措施才能使他树立坚强自信的品格。于是我采取了中国的“强权”式教育方法,给儿子制订了严格的生活制度:严格作息,不准偷懒;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仅要自己洗衣服,如果父母不在家,还要自己做饭。
刘轩在母亲身边娇生惯养,突然被我强权管制,自然很不习惯,这些我都看在眼里,但如果因为孩子的不适应就打止,那么孩子永远都不会得到成长。
“强权”只是手段,孩子不是用规则就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但思考与行事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以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在他们的人生中发生作用。我们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用规则的手段,强化孩子良好的思考与行事的习惯。
有时候,我会想着不同的方法,塑造他能独当一面的能力。在他刚来美国的时候,因语言不同,不敢和同学打交道,整天郁郁寡欢。我了解后,便经常带着刘轩去看电影,在路上我总是会让他问警察、路人、卖爆米花的“现在几点了?”,刘轩就特别紧张,舌头直打结。
但经过很多次的尝试,刘轩渐渐敢于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这也印证了,我的方法是对他有效的,他也总是问我“爸爸为什么总是忘带表”,我每次都是笑笑向他道歉,有一次我忍不住告诉他:“我是要训练你放得开。如果口都开不了,怎么与人打交道,怎么能成功?”儿子这才恍然大悟。
民主式教育:规矩上做一个有原则的人,生活中应该给予孩子更多关心
由于我的强权教育,刘轩在很小的时候自己的事情就自己做了,衣服脏了,自己动手;父母不在家,饭要自己做。因此,刘轩很早就能够自己做饭,甚至烧得一手好菜,这让很多自诩独立的美国孩子都自愧不如。
在教育刘轩的过程中,我是个绝对的“中国式父亲”。儿子看电视要管;儿子打电话要限制;为了锻炼儿子的胆量,把他送到曼哈顿“毒蛇猛兽出没”的地方上中学,每天路上要花三个小时。
因为我的专制,父子关系一度很紧张。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有逆反的心理,我所认为的“叛逆”是,孩子有时候只是他们自己的心理同生理状况在作战,身体已经长大,茁壮到觉得有足够的力量可以离开父母独立;而经济上依旧需要依附,迫使他必须留下,两种力量常常打架。这个时候需要父母在身边好好耐心劝导,为了消除我的“强权”教育对他的心理影响。
为了拉近我们的关系,我也与时俱进地学会了很多儿子世界里的新事物,比如说:上网聊天、滑旱冰、穿破牛仔裤,甚至如何染绿头发。在规矩上严格是让他做一个有原则的人,在生活中的相处,就更多应该给予他关心和照顾。
我意识到,他对我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为了锻炼他的自主性,让他有独立判断、辨别的能力,在他考入哈佛大学后,我开始渐渐地收住我强权,让他更多地进行自主选择。选择专业、就业地点、婚恋情感等方面,我再也没有多做干涉。因为儿子已经是个成年人,已能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我对他说“你翅膀硬了,可以飞了”。
刘轩感受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他说:“二十一年来,我讨厌你的严加管束,二十一年后,我感谢你的宽宏大量。我该起飞了,却莫名其妙地有点舍不得。”
要在尝试中,寻找适合自己孩子成长的方法
“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传授其作为“人”在社会上生存的本领。
在儿子上中学时,不顾老母亲的抱怨,坚持为儿子选择了一所离家很远,单程需要90分钟车程的中学。
几个月后,儿子提出说,周末要与同学一起去新泽西州旅游,这让我很惊讶。90分钟的路程,使孩子的视野和心胸同离不开家的孩子不一样了。如果因为爬山危险,就不让儿子去爬山,或许刘轩在性格上就不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做为家长你要想好,是培养一只乖猫睡在你腿上,还是培育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男子汉呢?男儿就得鸿鹄高翔,不坠青云之志,“强权”教育的结果,是让儿子能够与懂得了自强自立。而民主的方式,更多的是让儿子懂得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两点都是在教育上不可或缺的。
我的小女儿刘倚帆,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我每每对她多加鼓励,让她充分独立,女孩心思细腻,感情相对脆弱,所以,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也特别注重方法。让她自己把握生活,又在某些方面严格要求,原则问题坚决不放任自流。希望女儿做个淑女的同时,又希望女儿做个女强人,“因为时代愈来愈进步,孔武有力的男生不见得吃香,娇小的女孩子照样可以统治世界”。
不过在其他方面,我管理女儿的政策却非常宽松,让她自己管自己。
有一次,都夜里两三点了,刘倚帆还在洗澡、听音乐,我只提醒了一遍,就不理了。结果第二天,刘倚帆哈欠连天地去上课,一整天也没精打采的,自然就意识到生活规律的重要性。
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教育方法也不一样。女儿可以趴在地毯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做功课,她有本事这样仍然每科照样拿A,我有什么话可说呢?女儿—边听音乐,一边上网,一边做功课,她能一心多用,且不耽误任何一方,不正好适应了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