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家教方法:给孩子决定权
发布时间:2021-03-31 幼儿家教故事 给幼儿讲故事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让孩子自己拿主意,是培养孩子自主意识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孩子尽早独立。如果爸爸们没有这种意识,什么事情都为孩子拿主意,孩子就容易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和主见性,别人说什么他都觉得有道理,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面对事情时没有自己的想法。
因此,爸爸不能太让孩子依赖自己,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让孩子从小学会做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
方法一:允许孩子发表意见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允许孩子发表意见,无论孩子的意见和想法怎么样,你都要耐心听他讲完,同时给予适当的反馈意见。如果孩子的意见很有道理,你应该表扬孩子,如果孩子的意见没道理,你也要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不对。
方法二:让孩子做主
“小事”由孩子自己安排,如过生日请哪些小朋友,到商店买什么样的衣服,选择什么玩具等。“大事”虽然孩子不能做主,但是也要让孩子参与进来,如房间的布置,可以和孩子一起筹划设计方案,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可行,则尽量采纳其建议。
方法三:教会孩子说“不”
要使孩子有主见,必须破除孩子对权威的迷信。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说不”的游戏,爸爸有意出错,让孩子挑出错误的地方。比如,爸爸说:“床头柜、桌子、椅子、香皂都是可以用的东西,都是家具。”孩子说:“不对,香皂是可以用的东西,但不是家具。”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当孩子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轻易盲从别人,模仿别人了。
方法四:和孩子一起做家庭智力游戏
爸爸可以给孩子出一个难题,让孩子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小猴子不小心掉进了一颗枯井里,该怎么办呀?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口渴?引发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父亲手记:
爸爸把决定权交给孩子,是信任孩子的表现,会给孩子更多的自信和勇气,会使孩子变得有主见。当然,这并不妨碍为孩子提出建议,使孩子的决定更科学合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观念: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育儿观念: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儿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正是什么都懂又什么都不懂的年龄.说他不懂,他话说出来,让你敬佩有加。比如,他二姨的两个孩子都比他大,却既不听话,学习也不行。二姨一来,除了诉苦,还是诉苦。他背着我们给二姨出上主意了:“是你的孩子,你总不能一个都不管吧?要不,你在他们两个当中挑一个好一点的,多用点心,好好培养,另外一个受他影响说不定也会变好的。”说他懂,有时说出话来,让人啼笑皆非。有一天,他在看完电视后,问他妈说:“合肥可有妓院?舒城没有吧?”他妈就骂他:“小孩子胡说些什么?跟你学习有关吗?”他一板一眼道:“我在想,爸爸到现在都买不起房子,是不是把钱都到妓院院里去了。”他妈跟我一说,我只有摇头的份。不管孩子是懂与不懂,我还是决定:把他自己事情的决定权交给他自己.这是几番交锋之后,才得出的决断。他想学画画,我觉得他画画没什么感觉,就硬逼着他学写作。他倒好,能三句话就是一篇,交给我了事,说完成任务了。他喜欢吃烤鸭,其他的菜不感兴趣,我就命令他不吃其他的,烤鸭也不让吃。他真就什么都不吃,光吃饭。强制来,强制去,他是什么事都要问,什么事都要大人帮着搞定,全没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我意识到代他做主的弊端和危害了。
我郑重地对他说:“从今天起,你的事情,你自己作主。我和你妈妈只给你提供参考意见。”话这样说了,也就开始这样做。一个月给他十块钱零花钱,他自己决定用场。只不过我有言在先:橡皮、铅笔等学习上的小用品,得从上面开支。言下之意,你把钱全部吃掉了玩掉了,学习受影响了可是你自己的事。兴趣班学什么,由他自己决定和报名,但在他做出决定之前,我会启发他:画画是艺术,唱歌和写作也是艺术,艺术是相互关联的,你学了这个,有可能对那个也能起到促进作用,都关注一下比单纯地只学一样是不是更好一些?我宣布:他的作业从此不检查了,是错是对,由他自己承担责任。由此带来的反应是,他变得认真和细心了,不会马虎了事,去掉了“反正还有把关的人给他收尾”的意识。穿什么衣服,穿多少衣服,什么时候做作业,看哪些课外书,无一例行地,在他做出决定或提出疑问之前,我总会提出几个方案,供他参考和选择。但最终的决定权,永远是他自己。一段时间过去,他感觉到有成就感了,感觉到自己是个小大人了,事实上,他也的确独立起来,有了属于自己的主见和思想。作为父母,我们不但感受到了难得的轻松,还偶尔当一回受教育者,聆听他的教诲。我和他妈吵嘴,他会在一旁评判道:“不就是那么那么回事么,这么这么不就行了,还吵个不可开交。你们就是这样给我做榜样的?”他评论完了,战事自然而然地结束。而且,将决定权交还给他之后,我们小家庭的民主氛围日渐浓厚,无论什么事,基本上都是举手表决,连我和妻多年未愈的抬杠争狠毛病也慢慢销声匿迹。不知有没有科学家做过研究,在快乐放松的心境下做事,其成功率和圆满程度绝对要比强制状态下高得多好得多。同样地,给予其独立思考的空间和受尊重的感觉,才智的正常发挥也好,潜能的挖掘也好,也肯定是淋漓尽致、非同一般。就像船行水上,舵由他自己掌,所要做的是,往哪个方向吹风即可。用看似无意却颇具匠心的建议引导,还需要担忧其决定是否脱离正道吗?交还的,是决定权;掌控的,是大方向!
父亲家教方法:学会听懂孩子的“潜台词”
陈江的女儿很有个性,她特别有主见,叛逆期来得很早——你越是叫她去做什么,她就越不去做,总是说“我不,就不,偏不”!
女儿还会跟陈江赌气,会跟他说:“我不爱爸爸了,我不要你!”很多爸爸都会因此生气,但陈江不会。他很有策略,每次都回答女儿说:“没关系,我知道,你说不要爸爸就是爱爸爸,你说不爱爸爸也是爱爸爸……”
女儿对陈江说:“爸爸,好热呀,我好热!”陈江就知道女儿的言外之意是说她想吃冰棍或冰激凌。于是对女儿说:“爸爸听明白了,你是想吃点凉快的东西,是吗?”就这样,爸爸获得了女儿的认同。
一个星期天,陈江带女儿外出放风筝。在开始之前,陈江对女儿说:“你去操场上放飞手中的风筝吧,玩得开心点——注意自己的安全。”“好的,爸爸,不过我该怎么做?是玩得开心点还是注意自己的安全。”
好家伙,潜台词马上抛出来了——如果你允许我开心,那么我就无法保证自己的安全;如果我必须关注自己的安全,那么我就可能玩得不开心。于是陈江只好说:“你小心点吧,安全第一,其次才是开心。”
晚上,陈江发现女儿在看《乌龙院》。于是教育了他几句,希望她要专心学习,以后再看这类的书,并为她推荐了几本她可能会喜欢看的课外书。女儿说:“爸爸,你不是说,能让人心情愉悦的书就是好书吗?”
好家伙,又是潜台词——看这些书的时候,我挺快乐的,凭啥就认定它不是好书呢?于是陈江只好说:“你得先把作业做完。”女儿很聪明,听到了潜台词是:只要我先把作业做完,就可以看《乌龙院了》。于是马上做作业去了。
我们不得不佩服孩子的这些小智慧,它似乎与生俱来地扎根于孩子的心田。因此,爸爸们千万不要小瞧年幼的孩子,他们其实很灵巧的,听他们说话时不可直白地理解,否则很容易误解孩子的意思,使你和孩子的沟通出现问题。
方法一:为孩子懂得说带有潜台词的话感到高兴
当你发现孩子说了一些带有潜台词的话语时,应该感到高兴,并认真理解孩子的话外音,而不是说:“有话就说,有屁就放,别给我拐弯抹角。”因为孩子懂得说带有潜台词的话,是聪明的表现,表明孩子懂得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说明孩子说话的时候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以及懂得体会别人的潜台词。所以,爸爸们应该高兴地赞扬孩子:“不错,你越来越会说话了。”
方法二:对孩子的话外音进行解析
学会听懂孩子的潜台词,就是当孩子讲起一件事时,不要就事件本身与他探讨,而要分析孩子的话外音。比如,当孩子对你说:“爸爸,张铭去网吧了。”其实就表明他也想去网吧,且在试探你对此的态度,所以你不能说:“张铭成绩好,自控力好,去网吧没什么。”而要表明你对未成年人上网的鲜明态度,说出上网的危害。这时孩子很可能说:“哦,是的。”也可能说:“不,我只是说说,我并不想去网吧。”
方法三:体会孩子潜台词所表达的心情
孩子回家说:“爸爸,他们都不跟我玩。”很多爸爸都会说:“他们不与你玩,你可以与他们玩呀。”但是孩子会说:“我就不与他们玩,谁让他们不与我玩的。”看看,爸爸这样说不但没有消除孩子的烦恼,还激化了孩子的不快。如果爸爸说:“哦,他们不与你玩,你很生气?”孩子会说:“是的,当然了。”孩子发现自己被爸爸理解了,他会感到欣慰。在学校与不与同学玩,不是爸爸要帮他解决的,他只是想让爸爸理解他的心情和感受。
父亲手记:
当孩子的话不再直截了当,而是委婉含蓄时,爸爸们要学会听懂孩子的“潜台词”,这样你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才能促使你和孩子的沟通更加顺畅。
教养方式 决定孩子的快乐
对于一个家庭而已,自己的孩子快乐不快乐,向来都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家长的教养方式与孩子是否匹配,决定了孩子的不快乐有多少,也决定了孩子制造快乐能力的高低。
教养方式:
1.学会了解孩子的需要,并学会尊重孩子的需要。当孩子发生什么事时,与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话不是“你干什么去了,你怎么会这样”等质问和埋怨的语气,而是探索孩子发生这件事时的内在状态,如“发生这事时,你心里怎么想的?”“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问题的出现?”
2.学会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极需被尊重,只要有可能就要慷慨地认可孩子、尊重孩子。一个自信的孩子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自然会比自卑的孩子要好。
3.学会鼓励孩子,而不只是表扬孩子。鼓励与表扬的区别在于前者更能让孩子心里充满愉快和希望。比如表扬的话:“你真棒,你真是好孩子,妈妈真为你自豪!”表扬过多会不知不觉给孩子带来压力。而鼓励的话:“没想到我儿子这次表现这么棒,只能证明一点,最近我儿子掌握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知道,都是我儿子自己靠自己的执著精神换来的,非常不简单!”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优质部分,从而从自己的行为中看到自己的力量,自信油然而生。
父母的心态决定家庭和孩子的未来
父母的心态决定家庭和孩子的未来
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成就非凡,有人却碌碌无为?关键问题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思维方式会使人产生积极心态,会使人有奋斗的目标和行动的动力;而消极的思维方式会使人产生消极心态,心态消极的人会为自己的懒惰和不作为找出各种借口。所以,人的思维方式和心态不仅决定了他一生要走的路,而且还决定了他的家庭和子女的未来走向。
对待家庭的思维方式
1.积极的人
一个心态积极的人,面对自己的家庭时会努力去经营,总是会把家庭氛围搞得有声有色。当遇到困难时,总是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如果出现错误,首先会从自身找原因。当对自己的生活状况不太满意时,积极的人会不断努力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生活现状,进而达到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
2.消极的人
一个心态消极的人,面对自己的家庭时会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态度。当自己的生活状态不好时,会埋怨自己的命不好。当家庭出现不和谐因素时,总认为自己找错了人。当看到别人超过自己时,总认为自己的时运不济。许多女性总是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老公身上,希望老公能给她带来更好的生活。而许多男性总认为自己找的老婆不出色,不能为家庭发挥作用。夫妻间发生矛盾时,从来不找自己的原因,总认为是对方的错。
对待孩子的思维方式
1.积极的人
积极的人,发现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时,会通过学习,想办法去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当孩子的学习不好时,积极的人会查找自己的原因,反思家庭教育的对错,不轻易埋怨孩子和老师。他们不会对孩子随意发火,会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改善孩子的学习状态。心态积极的人,总是能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他们会鼓励孩子去做好每一件事,并与孩子成为最好的朋友。因此,心态积极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心态也很积极,性格很阳光、很随和,他们会有很强的上进心,会立志成为有作为的人。
2.消极的人
消极的人,发现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时会对孩子发火,并表现出许多夫奈。他们会把孩子学习不好归结于孩子自己不努力和没有遇到好老师,他们从没有想过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否出现了问题。在面对孩子时,消极的人总是会看到孩子的缺点,并不自觉地处处打击孩子,使孩子丧失自信心。因此,心态消极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更多地继承了父母的消极心态,性格不好,心眼小,没有上进心,很容易叛逆。
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
1.积极的人
积极的人会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鼓励孩子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并期望孩子能更全面的发展。当孩子学习成绩不错时,他们会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尽量拓宽孩子的视野,让孩子成为有理想、有自信、有担当的人。当孩子在某一些方面出现不足时,积极的人会因势利导,寻找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并且会不断改进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因此他们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2.消极的人
消极的人在教育孩子时,总是会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他们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当孩子的学习比较好时,他们会沾沾自喜。对于孩子的未来,他们的目标就是让孩子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能当大官,发大财。当发现孩子的学习跟不上时,不从孩子和家庭教育自身找原因,总是寄希望于通过外力来帮助孩子,比如报很多补习班。当孩子的学习状态无法改善时,就埋怨自己的孩子不争气,进而怨天尤人。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如果父母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自我反省的人,他们的孩子也会在错误中不断完善自己。如果父母性格不好,脾气暴虐,他们的孩子将来不是胆小怕事,就是脾气暴燥。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许多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事方式,都会在孩子身上得到体现。
虽然每个家庭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不一样,但待人处事方式和行事风格很有可能是一样的。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不一定会有积极的心态,因此,他们也有可能会培养出不学无术、一事无成的孩子。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父母如果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并影响自己的孩子努力向上,孩子也会以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奋斗,进而逆袭,成为令人欣赏的人。
所以,在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积极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远比一个充斥着负能量和悲观情绪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性格更健全,心态更健康,更有上进心,更容易成功。
亲子关系决定孩子教育的成败
衡量孩子教育成功与否,更重要的是看孩子能否感受到愉悦和幸福,能否与周围人和谐相处,能否在亲子关系中融洽自如。
亲子关系,在青少年时期,胜过许多教育,甚至决定孩子教育的成败。据研究,如果孩子在12岁之前没有和父母建立很亲密的亲子依恋,那么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很难建立,尤其是6岁之前,如果父母没有拿出足够的精力陪孩子,亲子之间很难再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和依赖。
不妨问问自己,是否更关心孩子如何变得让自己“有面子”?是不是更希望他能考高分,却很少关注他是否快乐,有没有朋友?这些关怀的缺失,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间总是有层隔膜,孩子总是表现叛逆,总是和父母“对着干”。在孩子长大后,和父母之间“没话说”、“聊不来”。
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前提是,父母必须明白,爱是无条件的,孩子存在本身就是父母给予爱的理由。教育的艺术首先是倾听的艺术。父母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去欣赏、理解孩子的成长。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其实不然。如果你的孩子在你眼中满是缺点,那么你可能是一个很失败的父母。
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健康的人格。身为父母,不要太重视孩子外在的成功。孩子的成绩好坏,上的大学好不好,有没有找到好工作,这些外在的标准固然对家庭很重要,但是父母必须意识到,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爱和幸福的能力。
信息时代动摇了老年人的权威。过去的父母可以很傲慢地跟孩子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到了今天,反倒是孩子们经常跟父母很不屑地说“你懂什么呀!”青少年对新技术、新观念的得心应手更加映衬得父母很“老土”,是个在网络上笨手笨脚的“菜鸟”。
所以,我认为,21世纪是父母和孩子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时代。父母需要从孩子那里学习的,不仅仅是新技术新知识,还有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生活理念。学习的前提是互相尊重,尊重孩子的特性,尊重孩子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遗传决定孩子性格吗?
据说性格一半来自遗传,一半来自后天。“根本性格”是心理遗传学中性格的深层部分,即:活泼、开朗、冷静、急躁等几方面受遗传影响很多,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定论。“根本性格”的遗传,关系到家庭气氛,而一个家庭轻松民主或严肃沉闷的氛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最终性格的形成。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社会生活中接触的范围扩大,他的性格趋向社会性,受环境的影响加深。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性格为混合型,性格再开朗的孩子也有内向的时候,而急躁的孩子在处理事情中也会表现冷静的方面。
是“根本性格”不起作用了吗?不!“根本性格”是在多数情况下、在关键时候起作用。面对一个只剩一半的苹果,有的孩子会满怀感恩地想:“太好了,我还有一半苹果”,而有的孩子会不免沮丧:“就剩下这半个苹果了!”
性格开朗的人基本上一生都是性格开朗的,性格内向的人,基本上一辈子性格内向。虽然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开朗、活泼,但事实上,哪一种性格都各有利弊,不能完全决定人生。
父母决定孩子性格吗?
遗传因素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人的性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争议颇大的问题。一般理论都倾向认为,遗传因素通过气质和智力而影响人的性格。
遗传因素的作用形成的气质,按照自己的活动方式,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例如同样是助人为乐的性格特征,多血质的人在帮助人时动作敏捷、热情溢于言表,而粘液质的人则沉着冷静,情感蕴含在心。气质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所决定,所以,一开始气质就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速度。
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早已为詹森研究证明了。不论儿童是由生身父母还是由收养或寄养家庭抚养,他们和生身父母之间在智商上总有显着的相关。詹森把此归因于遗传对智力的影响。进而言之,智力和性格都受高级神经活动的特性和类型的影响,而智力对人性格形成是有作用的。
这作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人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冷静地审时度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客观规律,这样就会促使自己勇于克服困难,在艰难险阻中表现出自觉、大胆、果断和坚毅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因此大凡政治家、发明家、作家、艺术家,虽然从事不同的职业,但他们都兼有高度发达的智力、创造力和优良的性格特征。
性格不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环境是性格发展形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环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活动圈子以及工作实践来发生效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