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待人是孩子必修课
发布时间:2021-04-08 什么是教育笔记 幼儿园礼貌说课稿 幼儿园说课稿礼貌童言无忌,最真实的是孩子。可直来直去的孩子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有时在成人的看来却是没有礼貌的表现。所以,礼貌待人成为宝贝们的必修课。那么,许多父母会问,如何教育孩子说真话而又有礼貌呢?
让他感同身受
父母有自己的“圈子”:亲人、同学、同事、朋友,可是大人们的“圈子”对孩子来说,几乎是陌生的,大人之间的友情、亲情孩子们也根本无法领会。要求孩子像我们对客人发自内心地热情洋溢很难。
让孩子接受客人并且具备热情,就先要和孩子为客人的问题进行沟通。这非常重要,孩子是跟着大人的感受来表现的。就如我儿子,我用他幼儿园的小朋友做比喻,跟他说,自己和即将来作客的阿姨,关系是多么的好,当客人来时,他也就很热情了。所以,每当有客人上门,父母跟孩子说说自己和客人之间的友情,说说与客人之间的趣事,孩子就会跟着父母的感受去礼貌待客了。
学习做客人
一个巴掌拍不响,作客时,想孩子有礼貌,就必须先尊重孩子。其实孩子的世界很小,心很纯,没有任何世故、功利,因此,记得带孩子作客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说来好笑,儿子两岁前是我母亲带的。但是现在儿子对我母亲一点也不亲,因为母亲一来我家就“说”儿子的不是:不肯认真吃饭啦,挑食啦,不肯收拾玩具啦……弄得儿子十分害怕她的到来。实际上,儿子身体很健康,饿了会问我要饭吃,怎么可以要求孩子顿顿吃几大碗?父亲就不同,一来我家就开“高帽公司”:说孩子大方,什么都肯给外公吃;说孩子聪明,爱看书,还没上学就会认那么多字;认得那么多的公共汽车路线,带外公去玩头头是道,不会迷路……吃饭的时候也半碗半碗地盛,和儿子比赛谁吃得多。儿子被他哄得吃了几个半碗,出去玩半天一下午都不会喊饿。
带孩子去作客yJs21.cOM
带孩子作客是经常的事情。父母也应该教育孩子作客的基本知识。
1、要教育孩子问候他人。教孩子学会称呼、问候很重要。对于比较常见的亲人,如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孩子们都会叫。但不常见的客人,父母就应该教教孩子了,为了避免孩子叫得时候口生,或感觉别扭而不肯开口,父母最好预先和孩子“排练”一番。
2、告诉孩子到别人的家,不可以乱翻东西,翻人家的东西是不受欢迎的。
3、告诉孩子吃饭时要有修养。好吃的东西大家都喜欢,不能自己独自吃,要学会谦让。
无论作客也好,做主人也好,给孩子打支讲礼貌的预防针是十分必要的。童年学会讲礼貌,其实是为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参加亲人葬礼:孩子人生必修课
参加亲人葬礼:孩子人生必修课
上周,我的祖父安然离世,享年90岁。此前的每个周末,我都会带着孩子看望他,而今天,我也和孩子一起来做最后的告别。
走进灵堂,气氛无比压抑,祖父的遗像令到场的每个人都感到悲伤和难过,除了基本的打招呼,没有人愿意多说一句话。
我知道很多成年人都不太愿意出席这种场合,那么我为什么一定要带孩子来呢?
首先,我希望孩子明白家族的含义。
平日里,跟孩子接触最多的是爸爸妈妈,所以孩子可能认为自己只属于一个三口之家,但事实上,孩子还属于一个更大的家族,这里有孩子更多的亲人。
家族成员们会在节日里一起牵手欢笑互赠礼物,也会在葬礼上共同承担亲人逝去的痛苦。一件欢乐的事情会因家族的存在而被放大很多倍,一件悲伤的事情也会因家族的存在而被缩小很多倍。只要家族成员相互团结,任何困难都可以被克服。
其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孩子总有一天要面对死亡,与其一拖再拖,还不如早点帮孩子学会如何面对。
父母要引导孩子去思考生与死的意义,思考人类生命和植物生命有哪些不同。在真实场景下,葬礼的仪式感足以让孩子更好地明白生命的可贵,从而对生死更加敬畏。
同时,家长也应该去教会孩子葬礼的基本礼仪,帮助孩子挑选合适的着装,告诉他们如何向死者表达敬意,如何安抚情绪失控的亲人。一旦孩子做到了,他们也能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
最后,我想葬礼可以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的祖父是一名医生,他从医五十多年,救死扶伤无数,许多他的患者也纷纷来参加葬礼,在留言簿上写下对我祖父的哀思。
其中有一位患者回忆道:“当时我病情恶化,很多医生都不愿意给我做手术,怕承担风险。但是李医生却欣然答应了我的手术请求,如果不是他妙手回春,我不可能还活在这世界上,是李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听罢,在场的所有人都热泪盈眶,我提醒孩子:“也许在80年后,你也能给你的孙子讲一个故事,我们的亲人是一位杏林豪杰,他的一生悬壶济世,他是一位和平时代的英雄!”
争执,是孩子必修的一门功课
争执,是孩子必修的一门功课
小朋友之间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情,妈妈不必过于紧张,要帮助宝宝培养正确的态度与处理方式。相信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之后,宝宝会逐步适应,有所收获的。
获得心理平衡宝宝受到欺负后心里会很不舒服,立即就想讨回损失,因此动手,这是一种自卫心理。
爸爸妈妈要让宝宝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醒他不能动手打人,更不能主动去攻击别人。如果宝宝被别的孩子欺负,可以将他拉开,问问他的感受或替他说出感受,让他明白爸爸妈妈了解他的心情。接着爸爸妈妈就要做正确的引导,比如说:“他撞了你,你很疼,那你动手打了他,他不也同样会疼吗?”
当个“小绅士”面对争执,爸爸妈妈首先应正确评估事情的性质,不要看不得宝宝受委屈、流眼泪。要让他学会处处谦让,不为小事斤斤计较,这样反而会让他在同伴中获取信任与好感,赢得更多的友谊。
学会主动道歉一旦发生争执、纠纷,爸爸妈妈要及时帮助宝宝调整情绪,舒缓紧张、沮丧、愤怒的心情。待他平静下来,再与他谈话,让他认识到,不管对错,只要动手就不对。比如,妈妈可以对先动手的宝宝说:“我知道你有委屈,可的确是你先把人家推倒的,这就是你的不对。去跟小朋友道个歉,好吗?你们还是好朋友。”
制止攻击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打架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行为可追溯到幼儿期。因此,对宝宝在争执中出现的攻击行为爸爸妈妈必须坚决制止。不能怂恿宝宝施以拳脚,更不能亲自出马为宝宝讨公道。
在争执中成长爸爸妈妈既不要以“好孩子不哭”,来制止宝宝委屈流泪,也不要用“坚决站在宝宝一边”来强化他的痛苦与仇恨。压制和纵容都不可取。
争执,是孩子必修的一门功课,是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提高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宝宝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爸爸妈妈完全可以用豁达的心态看待争执,引导宝宝在争执中学会交往,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孩子入园前的必修课
一、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环境参观班级活动,观看小朋友们的上课、玩耍;瞧一瞧盥洗间、午睡房等地方;喂一喂饲养角中的小动物;玩一玩幼儿园里的大型玩具……要让孩子感觉到,幼儿园是一个美好的地方,知道小朋友在幼儿园中做什么,逐渐建立起"幼儿园"的概念。二、讲讲幼儿园的故事全家都对去幼儿园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在和邻居朋友们玩耍时,故意大声表扬某个宝宝认识的小朋友,并得出结论:"难怪呀,原来是上了幼儿园呀,宝宝如果上了幼儿园也会很棒的……"这样,宝宝对幼儿园会有一种期待的心理。把宝宝要入园当作家里的一件喜事来讨论、迎接:"我们宝宝长大了,要到幼儿园里去学本领啦!"让孩子觉得入园是件高兴的事,使等待入园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常常给孩子描述幼儿园的有趣之处,比如,上幼儿园可以认识新朋友,可以跟老学本领,可以参加各种有意思的活动等等。孩子要是任性、不听话,就对他说:"如果你表现好,才能让你进入幼儿园"。还可以利用故事和儿歌,使孩子向往幼儿园的生活。比如讲一些小动物离开妈妈独立生活的故事,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乐园,是学习本领的地方。三、玩玩"幼儿园游戏"在参观了幼儿园,了解了幼儿园里的日常要求和活动内容后,在家可以和孩玩"在幼儿园上课"等模拟游戏。这样可以使孩子了解将要在幼儿园里面对的规则,帮助他今后更易于适应。多带孩子出门接触小朋友,鼓励他主动地和他人进行语言沟通,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食物和玩具。请进来:常请小伙伴们到家里来做客,让孩子当小主人,招待好客人们。在孩子正式入园前,最好帮助孩子认识一两个同一个班级的同伴,这样,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班级里有熟悉的同伴,孩子的陌生感和不安全感便会减少很多。四、给爸爸妈妈的特别叮嘱给孩子一份安心不想与爸爸妈妈分开是很多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的主要原因。上了幼儿园以后,孩子得独自面对、处理问题,很容易产生失落、焦虑与不知所措的感觉。甚至会担心爸爸妈妈不要自己了。所以在孩子入园前,爸爸妈妈要努力和孩子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多陪孩子游戏,听孩子说话,对孩子耐心些、细心些,让孩子对爸爸妈妈的爱感到放心和安心,并告诉孩子,老师会像爸爸妈妈一样喜欢他的。相信孩子,相信老师父母特别是祖父母可能对孩子上幼儿园不放心,并在言行中有意无意地流露来。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会从大人的态度中感觉到幼儿园不是个有趣、安全的地方。爸爸妈妈应当坚信:上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一步,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多好处。孩子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只要我们给予适当的帮助,上幼儿园就会是一个快乐的事情。其次,相信老师也是很重要的。幼儿园里的老师都经过专业培训,了解幼儿的心理,其中绝大多数是很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家长的尊重、信任和配合对老师会是良好的激励。家长不可说的话:"看你这么调皮,送你到幼儿园去,叫老师好好收拾你";"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把你关起来";"唉!到幼儿园你就没这么开心(自由)了。"诸如此类的话,会让孩子感觉幼儿园很黑暗,老师很严厉,从而对幼儿园生活产生抵触甚至恐惧心理;
感恩教育是幼儿的必修课
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所享受的快乐生活,是别人用劳动和爱心创造的,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怀有感激之心。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爱与关心时,第一反应常常就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报答别人、帮助别人。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怀有感激之心。
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人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可见,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感恩教育的目标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精神生命。感恩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要让孩子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论是父母的抚养,老师的教诲,还是朋友给予他的友情以及其他人给予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知恩”之后,认识到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了多少恩惠,当以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方面的,比如一声简单的道谢。
让幼儿学会感恩,教师和家长必须是懂得感恩的人,因为老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传身教”。
教育幼儿感恩可采用移情法。幼儿年龄小,在他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因此教师和家长可以正确运用移情方法,让幼儿学会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感,控制消极行为而做出互助、分享和谦让等积极行为。如孩子在撕书时就对他说:“你把书的衣服撕破了,它多难受啊!”孩子在揪小鸟的羽毛时就说:“小鸟哭了,你再揪它,它就不和你做朋友了。”用这样的方法比训斥、责怪、打骂的效果要好得多,并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时,我们还可以给孩子讲短小精悍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使孩子明白感恩的道理。
教育幼儿感恩还可采用实践法,即让孩子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感恩,如教孩子亲自动手做一些感恩卡片,学唱一些感恩的歌曲,或是在特定的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表示感恩的小事情,从而让孩子真正学会感恩。
好词汇教育出礼貌孩子
教育出个讲礼貌聪明伶俐的小宝宝,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想让您两岁的孩子懂得做人的礼貌,那么请关注下面介绍的“魔力词汇”。这里提供的小贴士,将既满足孩子强烈的学习欲望,又扩展孩子的词汇量。
您可以告诉您的孩子,每个词语都有它神秘的力量。通过这种途径,来提高孩子学习这些词语的动力。因为孩子们都洗完自己是充满神奇的力量的。所以,告诉您的孩子,只要学会用一两个词语,就能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充满神奇的力量和魔力。而且这些充满魔力的词汇,就算孩子长大了,也会给他自己带来力量的。所有的这些词语,当幼儿宝宝或学龄前孩子使用时,都会让大人们绽放灿烂的笑容。当然,每一个也有它不同的能量:
1)、“请”字,让大人们更愿意帮助您的孩子,给他所需要的;
2)、“谢谢你!”,让大人知道您的孩子感激他所为孩子提供的帮助,也让大人更愿意继续帮助您的孩子;
3)、“打扰了”或是“请原谅”,让您的孩子能够引起正在忙碌的大人的注意;
4)、“我很抱歉”,也许是最充满魔力的词语,因为能够安抚受伤的人,无论是您的孩子无意间伤害到他人还是故意的。
当您的孩子能够感受到这些词语的魔力之后,他会经常使用它们的。
当您告诉孩子如何使用这些词语之后,您还需要继续鼓励孩子大胆的运用这些词语。当您的孩子还不会灵活运用这些词时,不要批评孩子,因为您需要多点耐心去提示您那两岁(或是三岁、四岁)的孩子如何运用这些词语。
如果您的孩子叫着:“我要喝果汁。”告诉他,如果他更礼貌点的话,您会更乐意给他他所需的,而且您的态度要坚决一些,在您的孩子停止要求之前,不要妥协。如果您的孩子改变了语调,但仍然没有说“请”字,那么就帮他纠正一下。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拿到他想要的。
然而,如果您正在接电话,而您的孩子却要跟您说话,那么如果他没说“打扰了”或是“不好意思”,就先不要回应您的孩子。如果孩子这么说了,那么您要先暂停一下电话中的内容,回应一下您的孩子,让他知道您有在听他说话,但您必需先接完电话才能跟他继续说话。
给孩子打支礼貌“预防针”
童言无忌,最真实的是孩子。可直来直去的孩子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有时在成人的看来却是没有礼貌的表现。
成人的要求可真高啊!那么,许多父母会问,如何教育孩子说真话而又有礼貌呢?
让他感同身受
父母有自己的“圈子”:亲人、同学、同事、朋友,可是大人们的“圈子”对孩子来说,几乎是陌生的,大人之间的友情、亲情孩子们也根本无法领会。要求孩子像我们对客人发自内心地热情洋溢很难。
让孩子接受客人并且具备热情,就先要和孩子为客人的问题进行沟通。这非常重要,孩子是跟着大人的感受来表现的。就如我儿子,我用他幼儿园的小朋友做比喻,跟他说,自己和即将来作客的阿姨,关系是多么的好,当客人来时,他也就很热情了。所以,每当有客人上门,父母跟孩子说说自己和客人之间的友情,说说与客人之间的趣事,孩子就会跟着父母的感受去礼貌待客了。
学习做客人
一个巴掌拍不响,作客时,想孩子有礼貌,就必须先尊重孩子。其实孩子的世界很小,心很纯,没有任何世故、功利,因此,记得带孩子作客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说来好笑,儿子两岁前是我母亲带的。但是现在儿子对我母亲一点也不亲,因为母亲一来我家就“说”儿子的不是:不肯认真吃饭啦,挑食啦,不肯收拾玩具啦……弄得儿子十分害怕她的到来。实际上,儿子身体很健康,饿了会问我要饭吃,怎么可以要求孩子顿顿吃几大碗?父亲就不同,一来我家就开“高帽公司”:说孩子大方,什么都肯给外公吃;说孩子聪明,爱看书,还没上学就会认那么多字;认得那么多的公共汽车路线,带外公去玩头头是道,不会迷路……吃饭的时候也半碗半碗地盛,和儿子比赛谁吃得多。儿子被他哄得吃了几个半碗,出去玩半天一下午都不会喊饿。
带孩子去作客
带孩子作客是经常的事情。父母也应该教育孩子作客的基本知识。
1、要教育孩子问候他人。教孩子学会称呼、问候很重要。对于比较常见的亲人,如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孩子们都会叫。但不常见的客人,父母就应该教教孩子了,为了避免孩子叫得时候口生,或感觉别扭而不肯开口,父母最好预先和孩子“排练”一番。
2、告诉孩子到别人的家,不可以乱翻东西,翻人家的东西是不受欢迎的。
3、告诉孩子吃饭时要有修养。好吃的东西大家都喜欢,不能自己独自吃,要学会谦让。
无论作客也好,做主人也好,给孩子打支讲礼貌的预防针是十分必要的。童年学会讲礼貌,其实是为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