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回答孩子难题的技巧
发布时间:2021-04-09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在回答孩子问题之前一定要了解他到底知道多少。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一些诸如性、死亡、政治类的难题,你也许应该先简单地问:你听到些什么?让你的孩子先表达自己的理解,甚至是误解,从而发现他的问题和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保持答案简单:
你给出的回答一定要适合你孩子的年纪,有时也许一句话就足够了。在他的问题背后,也许他只是担心自己的安全,所以一定要让他得到安全的保证:“警察叔叔会保护我们的”或“空中姐姐会告诉我们该如何安全地呆在飞机上的”。
·问更多的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问你关于人员受伤的新闻,你可以问:看到这么多人受伤我感到很难过,你呢?如果他在学校被欺负了,你也要让他把自己的感觉告诉你。问更多的问题,才能更了解孩子内心,他在想什么,在担心和怀疑什么?从而有针对性地回答。
·多次谈论:
你也许要做好心理准备,有时候你的孩子会重复地问你相同的问题。这表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或者他想得到更多的信息。所以在第一次回答的时候,要留一手,以便他再次问的时候再告诉他。
·认同孩子的感受:
与孩子沟通时,有一点要非常注意,那就是无论你的孩子感受是什么,你都要让他明白你是认同他的。只有他感觉到了被认同和接受,他才能真正感觉好受和解决了问题。而且如果孩子知道你认同他的感受,他们才会更愿意敞开心扉和你沟通,告诉你他更多的感受。质疑孩子所说的话,那绝对将会成为你们之间的沟通障碍。
·做一个好榜样:
做一个好的榜样,如果你总是说粗话,或者在生气的时候习惯大喊大叫,你又如何可以告诉孩子不要这样做呢?尽管有些事是大人的特权,如熬夜,去孩子们不能去的地方。但是身为家长,如果你不想孩子要学你的样的话,的确应该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而且,一个言行一致的家长还可以减少孩子心中的许多疑惑。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教育孩子讲技巧(父母心得)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会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如起床、穿衣、吃饭、上幼儿园、收拾房间等等,希望通过实现这些日常的要求来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往往由于孩子拒绝配合而变得复杂起来。有的家长为了得到孩子的配合,会采取各种方式,如哄、劝、诱导,甚至命令、威胁、贿赂、惩罚等。但这些方式往往效果并不理想。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比较妥当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要消极否定,随意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把玩具洒落一地也不去收拾时,有的父母就会说:“瞧,你把这儿弄得这么乱,我真不明白当初我干嘛要给你买这么多玩具!”当孩子为了看动画片而不理会母亲要他倒垃圾的要求时
,母亲也会说:“你没听到我跟你说话吗?真不听话!”正是在这种不经意中,父母把对孩子的不满通过他们自己的言语明确地表达了出来,而经常受到父母否定的孩子往往会拒绝听从父母的任何要求。
第二,父母对孩子所提的要求要具体明确,不要含糊、笼统。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因此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时,必须注意要求的具体明确性,要便于孩子理解。那些笼统抽象的要求会使孩子不能正确地理解父母的要求。如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会要求孩子“请收拾好你的房间”,年幼的孩子可能会理解为“把所有的东西都放进壁橱里”,而父母的要求则是“把书放进书架,衣服放进柜子,玩具放入箱子中”。因此笼统、含糊的要求极易造成儿童理解的偏差,妨碍父母与孩子的交流。
第三,父母要经常给孩子以鼓励。
幼儿由于其能力所限,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而成人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评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凡是成人所肯定、认可的行为,他们都认为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因此,父母要经常对孩子的积极行为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强化其行为动机。此外,表扬所带来的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孩子自觉地听从父母的要求,配合父母的行动。
第四,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的同时,可适当地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因为选择是权利的体现,这能使孩子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自觉地服从要求。一旦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那么他就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目标。
父母与孩子沟通技巧——表扬
生活中,孩子符合父母期望的目标时,家长往往不吝啬自己的表扬。但孩子长大,面临的困难增多,获得家长的表扬却越来越少。例如有个男孩子,上中学后,感觉功课比小学难了,每天要付出的学习时间比原来多了,在班上的名次也不再是名列前茅。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下降,妈妈开始不停地提醒“别发愣,赶快做作业”,“别看电视,赶快背单词”,“放学赶快回家,别和同学瞎玩儿”。每天,孩子不知道如何面对学习中出现的困难,但却必须面对妈妈的唠叨。考试失败了,妈妈愤怒了,“每天辛辛苦苦,管你吃,管你喝,你却拿这样的分数报答我,你把我的脸都丢光了”。妈妈的脾气越来越坏
,越来越爱唠叨,面对这些唠叨,孩子不知怎样和她沟通。一次,上课他给同学传纸条被老师留下通知了家长,终于积压了很久的家庭冲突爆发了。父亲打了他,甚至说一些很绝情的话,面对这一切,他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这时候的父母也不知该怎样帮助他。面对孩子,他们发现自己越来越束手无策,表现得越来越没有耐心。于是他们选择了几千年沿袭下来“棍棒下面出孝子”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在他们看来,“这一切都是为孩子好”。然而,孩子的心却在被深深地伤害了。
表扬是有效沟通的捷径,但功利性的表扬却会将亲情隔离。作为家长和老师应更多地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并对他的行为、品行加以赞许,而不是看中结果。批评孩子时也要讲究方法,最好就事论事,不要全盘否定,尤其是对其人品、人格的否定。
父母与孩子沟通六大技巧
在父母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
1.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要相爱
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只是把家庭当作休息和睡觉的地方,有的父母在家中说一些消极负性情绪的话,如对社会不满等,孩子在青少年时代常常感觉不到快乐,也会出现消极抑郁情绪。父母之间感情冷淡甚至出现争吵等不良家庭氛围都会给孩子的情绪带来不良影响。
2.父母要关心自己
有的父母自己有抑郁、焦虑的情绪,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无法理解孩子的思想。父母本身是一个快乐开朗的人才能用更宽容的心去理解孩子。所以,父母也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情绪。
3.父母要学会了解孩子
针对不同个性的孩子,父母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要注意,(1)花时间倾听孩子说话;(2)花时间陪孩子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4.父母要多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
父母本身固有的某种个性弱点会带到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本身的个性局限,以能够顺畅地和孩子沟通。
5.尊重孩子,并给予孩子较大的发展空间。
6.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情绪障碍,这时父母经过努力仍然与之无法沟通,可带他到医院的心理门诊咨询,如果发现是焦虑症或抑郁症,可给孩子以百优解之类的抗抑郁药物治疗。
父母向孩子表达爱的5个技巧
爱的表达,不必是随时随地口口声声“宝贝,我爱你”,这对一些人,特别是父亲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其实,表达对孩子的爱,方式不止一种,也不仅仅是说出来。不妨试试以下五种方式,用它们也可以表达对孩子的“爱”。
1.由衷地欣赏孩子
不说“我爱你”,还是有别的很多东西可以说,特别是在特定场景之下:孩子拼装成了一个乐高小汽车,“秀”给你看,对他说:“真棒!”或者“太好了!”早上起来孩子自己把衣服穿上了,也可以对他说:“真乖!越来越能干了!”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并非很好,甚至被老师批评,但是,请您告诉他:“没事,在我看来你是最棒的孩子,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棒!”
不是要让你做“父母拉拉队”没完没了地赞美夸奖孩子,而是要让孩子感到你的关注和重视。等孩子慢慢长大懂事,他自然也会明白你的赞美其实是对自己的“爱”和鼓励。他会由衷地感谢父母对自己的赞许,感谢父母对自己的爱。
2.对孩子热衷的事情表示欣赏和理解
这会让孩子格外自信和满足。即使他要看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不是你的水准,但如果每次看到灰太狼孩子都会兴奋地跳起来的话,你不妨想一下,其实你已经找到一个能和孩子走得更近、聊得更多的话题了,这多好啊。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事和话题,你们的关系慢慢变得亲密,只要你善于引导,说不定能激发孩子将喜欢的事做出大成就来呢!
哪怕只是和孩子“套近乎”,总有一天,你的孩子也会到不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年纪,那时他就会明白,儿时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会陪着自己看那些“幼稚”的东西,那是因为“爱”!
3.给孩子你的时间
这是最宝贵的东西。给他一段全心全意的时间,不必兴师动众地去动物园、科学馆之类的,一起念本书、搭搭积木、帮他吹气球、修理他的小汽车,就可以让孩子满足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了。有父母坐在旁边响应自己的需要,看自己做事情,还有比这更能让人觉得被爱包围的吗?
跟孩子一起做他喜欢的事情。周末的时候,陪他一起看碟,为大雄和哆啦A梦的穿越时空的游历喝彩,或者跟他一起游戏,让他们觉得你虽然不得不去工作,但却真心喜欢跟他们在一起度过的时光,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一切格外有价值。
4.给孩子礼物
你不想让孩子养成随时讨要礼物的习惯,但时不时地给他一个小惊喜也是不错的,尤其是在他表现不错的时候。不必都是玩具,今天能多吃一块糖果、能多要求和你玩一个小时、能开着灯睡觉都是“礼物”,哪怕是麦当劳里的儿童餐附赠玩具,带给孩子,孩子也会高兴的。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可以让他挑选一两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平时你是限制他喝饮料的,那么此时允许他选上一瓶花里胡哨的酸奶饮料,他一定会喜出望外。
给孩子的礼物不必是昂贵的,300元的遥控汽车和几块钱一个的扭蛋带来的快乐是相差无几的,关键是礼物的出处是你,而礼物源于“爱”。
5.充分体谅孩子的感受
孩子摔倒了,虽然不必每次都急着去把他扶起来,但在他确实摔痛了的时候,去帮助他一下,抱抱他,关切却不过分地问他:“痛吗?摔哪里了?”远较“宝宝自己爬起来,你要做个坚强的人”有人情味。因为孩子摔跤了,甚至摔哭了,一定是痛的,你说“不痛爬起来”,虽然意在鼓励孩子坚强独立,但却否认了孩子的真实感觉,孩子一定会反感的:我明明痛啊!妈妈是怎么了,为什么这么不在乎我?
必要的关心和关爱,其实可以让孩子更快地止住哭泣,并坚强起来:因为他的情感已经得到了承认,他知道你的疼惜,也会用自己的坚强来回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