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以排解心情
发布时间:2021-04-16 幼儿心情故事 以快乐的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以大带小活动方案提前两天,媒体都欢快地预告雨雪终于要来了。昨晚,窗外的风呼啸了一夜,为雨雪的降临做足了文章。清晨醒来,得知没有下雪,女儿照例是失落的,因为头天晚上我给她描绘了白雪皑皑的动人情景,她是怀着对雪的美妙徜徉入睡的。送女儿上学,朔风扑面,天气干冷。将近11点,雨雪开始嗖嗖而下,渐次密集。去单位的食堂吃饭,雪下得正紧,沙沙作响的小雪粒儿斜刺里飞落,地面上已覆盖了一层白。午饭后,天气预告中的大雪抑或是暴雪非但没有如约而至,连小雪粒也戛然而止了,不多久,原本敷在地上的那抹白,也消融于无形,像一个转瞬即逝的笑容,平白地让人疑惑。
心情宁静的时候,是看古代文学的良机,《史记》的严谨、厚重,《古代散文鉴赏》的博大精深、灿若辰星,无不让我叹为观止,历读千遍而不厌倦,如同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泉,清凉、醇厚。心绪遂更加平和、舒展、沉静,聆听、感悟智圣先贤那开启心智的清音,结果是往往更加痛切地感知到自身的贫乏和虚妄,更加如饥似渴地汲取,如迫切渴望饱蘸水分的海绵,期待着充盈之后的饱满。WWw.yJS21.com
心情稍显浮躁的时候,就看看鲍尔吉·原野的散文随笔,看看他的《银说话》,近距离品味胡四台那人那狗那羊那马那片草地那片溪流的绵远悠长,任凭一颗心在蒙古长调的苍凉忧伤中跌宕、浮沉、怆然。每次读鲍尔吉·原野的文章,尤其是这本《银说话》,我都会边读边想起另一个人——泰戈尔。曾经看过泰戈尔的散文诗,摘抄过《金色花》,内心里储满了惊叹:是什么样的心灵能写出这样天真烂漫、浑然天成、意境优美、格调清新的诗歌?这才是真正的天籁之音。童心!只有未经任何粉饰和污染的赤子情怀,才能写出如此纯净的诗歌。也看过不少现当代作家的散文随笔,觉得只有鲍尔吉·原野接近抑或是已经达到了泰戈尔的这种境界。有时候也读乔叶的散文,如同看一出清新活拨的偶像剧,没那么深,没那么俗,有一点点拖曳,有一点点絮叨,却说不出的熨帖,恰如轻风拂面,有着邻家女的俏皮机智,清新可人。同样能让略感疲惫略略躁动的灵魂伏贴、静谧。再或者是看看《爱你·特别关注》之类的文摘类的杂志,平和心态,和谐灵魂,避免走向偏执的死胡同。
情绪最不安最躁动的时候,索性把自己挂在网上,浏览新闻,点读博客,免费读书。目光一如心绪,百无聊赖,情无所归,茫然狂躁如困兽。每一个网页如同熙熙攘攘叫卖吆喝着的农贸市场,千军万马争渡独木桥的人才交流市场,只能让喧嚣的社会更喧嚣,躁动的灵魂更躁动。鉴于此,有时候我会刻意地疏远网络,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时间在不经意间被吸走。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解读婴幼儿心情的8大场景
爸妈们面对宝宝的一些“无理取闹”地情况真是太头疼了,你刚收拾完玩具,希望他能乖乖地去睡觉,结果他噼里啪啦又给倒了一地。你带他去逛街,出门前还还兴奋,结果一到商场,非要闹着回家。面对他们这些莫名的反映,爸妈绞尽脑汁也难以理解,有时就难免会有一些言语和动作上的小暴力。其实读懂宝宝的心思,你会觉得其实孩子真的很好对付。接下来,小编为您整理出了8大心情场景,希望可以帮助你了解在宝贝内心世界发生的一切。
场景一:母女间的小较量
孩子的行为:你1岁的孩子一进卧室就一头扑向一叠你刚刚叠好的干净衣服。你温和地对她说:“宝贝儿,别碰那些衣服。”她回头冲你笑笑。你的声音变得更加严厉了:“你离那些衣服远点儿!”她却开始用脚踢那些衣服,很开心的样子。现在,你开始大声嚷嚷了:“马上给我停下来!”孩子停了下来,明显是被你的声音吓到了。
解读宝贝心思:“如果你想让我别那么做,只要说‘不行’就可以了。我听不懂你说的什么‘你离那些衣服远点儿!’是什么意思。那个句子太复杂了。还有,为什么你不肯让我碰那些衣服呢?我明明刚才看见你也在弄他们呀,你可以,我为什么不能呢?”
更恰当的处理方法:来自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儿童行为专家NELSON教授告诉我们,1岁左右的孩子对词汇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如果你说“不要碰桌子”,孩子的大脑很容易忽略句子的前一部分,也就是说,他听到的很可能是“碰桌子”。所以,如果你想阻止他做什么事,还不如简单地告诉他:“不行!”并且重复几次——因为我们不敢确定你说一次孩子就听清楚了。要想效果再好一些,你可以找到另外一件孩子可以做的事,转移他的注意力,并满足他想找点乐子的愿望。
场景二:一场玩具保卫战
孩子的行为:和小朋友玩的时候,邻居的孩子拿起了你女儿的天线宝宝玩具。“这是我的!”她立刻尖叫着扑了过去。你告诉孩子再过5分钟就轮到她玩了。但没有人听你的,一场争夺战已经开始了。
解读宝贝心思:“让别人分享我的玩具?你疯了吧!我怎么没看到你让别人分享你的东西呢——比如你的车、你的电话,还有你的钱包!还有,你老是说‘几分钟’,‘几分钟’是什么意思?如果我先找到这个叫做‘几分钟’的东西,那它也是我的,不给别人!!”
更恰当的处理方法:小孩子往往把全部心思都集中在了自己身上,根本无法顾及其他人的感受。还有,他们对于时间,几乎没有概念。所以,改变一下战略吧。你可以这么说:“等到广播里的这首歌唱完了,就轮到你玩玩具。”同时,为了避免“战争”,你可以在孩子的小伙伴们来访前,先把他们最常争抢的玩具收起来。别太担心,孩子们总有一天会学会分享与礼貌,只是现在你还需要耐心地给他们当当裁判。
场景三:马戏演出意外前奏
孩子的行为:你计划了很久,咬牙买了昂贵的票,预备带孩子去看大马戏团的演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你自己小时候想看一场马戏的那种渴望至今还铭记在心。可是,当你们在喧闹看台的第一排就坐,演出开始的时候,孩子却开始又哭又喊,吵着要回家。
解读宝贝心思:“这里又吵又拥挤,每个人都穿着奇怪的衣服跳来跳去,就像我在动画片里看到的小怪物。我一点也不喜欢!我只想离开这里!”
更恰当的处理方法: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很多你认为会让你的孩子高兴的东西其实往往会吓着他们。如果你打算带孩子去参加某些隆重而且热闹的活动,最好多花些心思帮他做好心理准备。可以给他看一些与他将要面对的场景相同的录相、书等。耐心地给他讲讲他将会遇到些什么状况。这样,等他真正身临其境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陌生了。
场景四:遭遇一相情愿的尴尬
孩子的行为:一家人到海边玩,儿子专心地在沙滩上挖一个坑。这时,你发现了一只小螃蟹——一定能让儿子高兴得尖叫起来的东西。你试图吸引儿子的注意力,但他却毫无反应,依旧继续他枯燥的,在你看来毫无意义的挖沙游戏。
解读宝贝心思:“当我正在专心做某件事的时候,别试图用你认为有意思的东西来转移我的注意力。把心思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对我来说实在太麻烦了。”
更恰当的处理方法:当你发现了新鲜有趣的东西,当然很想跟自己的孩子分享。但小孩子却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节奏行动。他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从一件事转移到另外一件事上。如果你真的很想让他看那只小螃蟹,最好把螃蟹放进小盒子里,递给孩子,让他自己决定什么时候看。要知道,专注地玩耍可以锻炼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对他来说也很重要哦。
场景五:令人费解的执着
孩子的行为:玩“认形状”的游戏时,你18个月大的女儿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将一个三角形的积木塞进一个方形的孔里。你把那个三角从孩子手里拿走,试图演示三角应该放进三角形的孔。可是小家伙丝毫不理会,还在争抢中用一个大方块积木打了你的头。
解读宝贝心思:“如果我不是尝试过各种可能的方法,我怎么能知道那个三角不能塞进方孔里呢?我不但要学习了解我能做什么事,还得知道我不能做什么。还有,别以为我是白费力气,我是在练习我的精细动作呢。”
更恰当的处理方法:在你试图帮助孩子之前,先问问他是否真的需要帮助。如果他在拒绝你的同时又显得很焦躁,你可以试试温柔地把着他的手给他一点指引,但保证是他自己在完成“工作”。很多时候,做父母是非常需要耐心的。在你的孩子慢慢适应自己越来越能干的同时,你也需要适应自己越来越不被需要。
场景六:对浴缸的顽强抵抗
孩子的行为:女儿通常很喜欢洗澡。但是今天她却一反常态,似乎非常怕水,在你试图把她抱进浴缸时又哭又喊。
解读宝贝心思:“昨天洗澡时我发现肥皂泡泡都从浴缸底那个圆洞洞里漏走了,我很害怕自己也会从那里漏下去。”
更恰当的处理方法:当你的孩子表现得非常恐惧,请尊重他的感受。来自多伦多的儿科专家TOBIN说:“我们并不是总能了解我们的孩子,就像他们也常常觉得我们不可理喻。”孩子们会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被允许跑到街上去,跟那些漂亮的汽车打个招呼。同样对于他们突然表现出来的情绪,我们也要给他们些时间来度过难关。所以。如果孩子突然坚持不肯到浴缸里洗澡,那就暂且来一次海绵浴吧。
场景七:总是“不”字当头
孩子的行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就成了儿子最喜欢的语言。你问他:“你饿了吗?”他一边一口吃下两块小圆饼干,一边干脆地回答:“不!”。你友好地邀请他:“我们一起来跟天线宝宝做游戏吧。”“不!”他严词拒绝,同时却开始在玩具筐里寻找他最喜欢的“小波”。
解读宝贝心思:“我那么喜欢说‘不!’是因为我本来会说的词就不太多。而且,我喜欢看到我说‘不’时你生气的样子,这让我觉得自己很有权威。”
更恰当的处理方法:随便你那爱说“不”的小家伙去展现他的个人意志吧。如果你觉得他实际上很想要你提供的某个东西,你还是照旧给他,故意忽略他的拒绝。另外,换一下提问的方式也是个办法。如果问他:“你吃晚饭吗?”没有效果,倒不如说:“这盘鸡肉真香啊。我想我一口就能把它都吃光。”
场景八:成长的反反复复
孩子的行为:每次玩滑梯的时候,女儿都要求你抓着她的手帮她滑下来。但今天她却一反常态地让你靠后站,她要自己滑。而从小公园回家的路上,她却又突然不肯自己走路了,一定要你抱着她。
解读宝贝心思:“有的时候我想当大人,有时候我只想做回小婴儿。还有的时候我又想当大人又想做小宝宝。我知道你可能觉得很难理解。唉,有的时候连我自己也理解不了自己。”
更恰当的处理方法:你需要学会容忍孩子变化无常的情绪。当他把你推开的时候,不要表现得很生气。两岁多的孩子正在磕磕绊绊地学会独立,而这个时候,如果他知道你就在身边,就会表现得更加自信。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面对太多新的情感、责任和能力而觉得应接不暇--这方面,跟青春期很像。而与青少年不同的是,小宝宝语言能力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复杂感受。
以心换心,才能获得孩子的理解
以心换心,才能获得孩子的理解要说的还是上次回娘家的事,最近发现**同学越发不爱去姥姥家。以前我是一月半载的去一次,隔段时间不去心里就特别挂念二老,自大**排斥去姥姥家后,间隔的时间明显增长。上上周本来都有打算动身前往,可**小宝不想去,无奈之前因为有许给他承诺可能去科技馆也可能去姥姥家,当我最终决定姥姥家的时候,小子不愿意了,抓住妈妈说去科技馆的事数叨:妈妈说话不算数,妈妈都是大人了还骗小孩,妈妈都有孩子都这么大了还这么说话不算数”,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啊!罢了,为了在孩子心里树立诚信妈咪形象,这次我就舍了心里那份念想陪小**科技馆吧!这周末为了不让小子再有其他想法,事先我就提醒他说这个周末要去姥姥家,并且引诱他说我们可以去扒土豆、摘黄瓜……,周六小子满心期待的爽快答应。周末一早准备出发的时候这厢小子又改变主意了,“妈妈,我不想去姥姥家”我说“可以,你不去可以,可是妈妈要去,你可以跟着爸爸或者奶奶”,"不行,妈妈也不要去,我要让妈妈带我出去玩,就这一次,最后一次妈妈带去玩吧”听到这我开始脑袋冒火,事先说好的约定早都抛脑后了,开始央求耍赖,更让我想不通的是为什么他不喜欢去姥姥家呢?姥姥家并不是没有人陪着玩,有大两三岁的表姐,每次姐姐听说弟弟要去都是翘首期盼的,姥姥也是好吃好喝的招待这娃,越想越气,问他原因也不说,反正就是不想去,气头上我不分原因的一顿训斥,小子开始呜呜的哭开了~~之所以这么强烈的回家原因,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这天是父亲节,我必须要回娘家,必须要见见老爹老娘,才能把心里那颗思念的种子掐死,即使外面下着雨,我也非去不可!平静了下自己,看着哭泣的小**,心里开始软下来,拉着小子到卧室关门单独和他谈谈。首先抱了抱儿子,耐心询问,“宝贝,你是不是每天都可以见到妈妈,一块吃一块睡有妈妈的陪伴?爸爸呢?是不是也天天可以回家,每天都能见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可是妈妈呢,妈妈可是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见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妈妈长时间不见真的很想念他们,如果是你,长时间不见妈妈是不是也会非常想念妈妈?小子哽咽的憋着嘴认同的点着头,继儿我又问那宝贝愿不愿意陪着妈妈一起去看完妈妈的妈妈、爸爸(姥姥姥爷)?儿子又是点头,眼睛满是对妈妈的理解……
解读宝宝的表情密码
宝宝还不会说话,你怎么知道他这时候是高兴还是难受?是饿了还是饱了?不要着急,宝宝虽然还不会说话,但他们可以用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来表达一切。只要能破译这些身体“密码”,就能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给孩子最好的呵护。
表情:懒洋洋
密码:我吃饱了
当宝宝把奶头或奶瓶推开,将头转向一边,并且一副四肢松弛的模样,多半就是已经吃饱了,妈妈就不要再勉强人家吃东西了。
动作:喊叫
密码:烦恼
不到1岁大的宝宝,在嘈杂的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干扰,但苦于口不能言,只好用尖叫、大哭大闹表达自己的烦恼。大人可以带孩子去安静的地方散步,或是给点好吃好玩的东西让孩子安静下来。
表情:严肃
密码:缺铁
宝宝笑得很少,小脸严肃,表情呆板,这多半是体内缺铁所造成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最好连续一个星期给宝宝补铁,很快,他严肃的表情会逐步消失,代之以灿烂的笑容。
表情:笑
密码:兴奋愉快
这表示他很开心。这个时候,妈妈也不要吝啬自己的笑容,你充满爱心的回应会让孩子更安心,笑得更灿烂。
表情:爱理不理
密码:我想睡觉了
玩着玩着,宝宝的眼光变得发散,还时不时地打哈欠,头转到一边不太理睬妈妈,这就表示他困了。这时,就不要再逗孩子玩耍了。只要给他创造个安静而舒适的睡眠环境就好。
表情:瘪嘴
密码:提出要求孩子瘪起小嘴,好像受了委屈,这很可能是要开哭的先兆。当父母有经验后就会知道孩子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要求。至于孩子是肚子饿了要吃奶,或尿布湿了要人换,还是寂寞了要人逗,就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了。
表情:小脸通红
密码:大便前兆
如果看到孩子先是眉筋突暴,然后脸部发红,而且目光发呆,这是明显的内急反应,得赶紧带他便便了。不然,你就得等着收拾孩子的排泄物了!
表情:哭
密码:锻炼身体
当宝宝的哭声抑扬顿错,响亮且有节奏感时,不必担忧。那只是宝宝在告诉你:“我的身体很健康!”
表情:吮手指、吐气泡
密码:别理我
大多数宝宝在吃饱穿暖尿布干净而且还没有睡意的时候,会自得其乐地玩弄自己的嘴唇、舌头,比方说吮手指、吐气泡什么的。这时的孩子更愿意独自玩耍,不愿意别人打扰。所以,妈妈就不要去打扰人家了!
动作:乱塞东西
密码:长牙痛苦
当宝宝处于长牙期时,跟以往不一样的动作就是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塞进嘴巴,乱咬乱啃,不给就大闹,直到牙长齐之后才会停止。可以给宝宝吃一些饼干,这些食品可以帮助孩子长牙,而且也很安全。
表情:眼神无光
密码:疾病先兆
健康的宝宝眼睛总是明亮有神、转动自如的。若发现你的孩子最近眼睛黯然呆滞、无光少神,那很可能是身体不适的征兆,也许他已经患上了疾病。这时最好带孩子去看大夫,千万不要迟疑!
表情:噘嘴、咧嘴
密码:我要嘘嘘
在每次小便之前,宝宝通常会出现咧嘴或是上唇紧含下唇的表情。当宝宝出现这种表情的时候,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是把把小便,或是检查他的纸尿裤是不是应该换了。
动作:吮吸
密码:我饿了
喂食一段时间以后,宝宝的小脸再次转向妈妈,小手抓住妈妈不放。当你用手指一碰他的面颊或嘴角,他便马上把头转向你,张开小嘴做出急急忙忙寻找食物的样子,嘴里还做着吸吮的动作,这就说明孩子又饿了。赶紧给宝宝喂吃的吧!
解读孩子粗心的表现
这里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家长大学,专注K12阶段所有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关注我,您的孩子会因为你变的不一样。
孩子粗心只是一种表象。
期末考试结束后,许多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后,都会吐槽:“这孩子太粗心。”
有家长还不解,我孩子平时学习很不错啊,但考试时偏偏粗心,这到底是什么毛病?
我以前就说过,孩子粗心只是一种表象,这个表象的背后绝对透露着他学习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问题。
如果平时孩子做作业时就认真审题、一丝不苟地做,做完作业又好好检查,就不会出现粗心这样的问题。
这当中有个训练问题。
好习惯、强能力都是训练出来的。
有一名优秀的高中生的父母是这么对待孩子的粗心的:从初中起,妈妈就告诉他:粗心,就是能力差,学得不扎实的表现!
任何时候,都不要说是因为粗心没考好,也请家长不要再为孩子找这个推脱责任的借口。
细心、沉稳、脚踏实地是必备的能力。
如果具备了这些能力,偶尔丢一两分,可以理解,超过两分,就是能力还欠缺,学得不扎实。
“粗心”现象具体表现:
1、不细看条件,看错条件
2、数字结果错误。
3、推导错误。
4、缺少信心。
我认为学生粗心,其根本原因有以下两个:
1、考试粗心,坏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是学习能力还欠缺,学得不扎实。
2、学习的责任感不强。
习惯上的粗心比知识上欠缺危害更严重。
听到有家长这样批评孩子:“你不是不会做,你就是粗心大意。”
这种批评的结果,往往会让孩子心里产生潜意识:粗心只是一个小问题,至少是一个比不会更轻微的错误。
孩子有粗心的毛病,这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习惯,而是自小就养成的坏习惯。
从小学开始,学生的作业就由老师或家长检查,学生只负责完成即可。
而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只要完成任务就可以了,至于效果怎么样,那就不重要了。
02
解决粗心的方法和对策
1. 落实信息
题目本身的信息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在读取题目信息过程中联想的东西。
不能边看题边想,而应该看完题再想。
2. 心理重视
无论学生还是成年人,都知道粗心大意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和生活态度,甚至有时候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但是,有很多人就是不愿意去改。
只有真正地从内心意识到了粗心对你的危害,才会从行动上真正的体现出来。
3. 规范训练
真正形成 “不完成每一步骤就不是真正的完成”的观念。
做题时要边做边总结哪些步骤的表达是得分必须的,然而又是我在思维中一跃而过的。
比如物理题上必要的公式。
要养成精确表达的习惯,只要没完成百分之百就不算完成。
规范答题格式与步骤,答题中的粗心往往是由“眼高手低”造成的,因为想、说、写是不一样的。
-->4. 精确计算
规划使用验算纸。
平时养成在草稿上清楚、规律的表达所有信息的习惯。
如果你在平时心算练习不够,考场上不可盲目用心算,否则得不偿失。
如果一定要依靠心算节省考试的时间,那么平时就要专门练习。
验算纸并非越随意越好,中、高考中很多孩子出现的时间不够问题,多由二次运算引起,而二次运算出现的原因直接和平时使用验算纸的习惯有关。
在运算的过程中,不跳步,少心算。
5. 重视平时训练
要从平时做作业开始,一点一点的注意,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平时细致了,到考试时也不用担心。
习惯会让你细致的。
6. 考试做题要严谨
考试的时候每答完一道题,问问自己,这道题能不能保证拿分,如果能,继续做下一道,如果不能,当场检查一遍,这样就不用留检查的时间了。
但是用这种方法有个前提,做题要求准确和速度,这就要在平时练习的时候严格要求自己来提高。
7. 加强心理暗示,提高信心
不盲目自信但也不能自负。
很多学生越是临近考试,越紧张,由于紧张,造成瞬间“短路”,往往会导致一些不该错的题目出现错误,甚至一些错误都是低级的错误。
很多学生平时的时候成绩都不错,可是高考成绩差距甚大,没有发挥好的原因就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因此说每个学生都应该拥有一份自信。
当自己每犯一次粗心错误,就给自己一次惩罚,或是把毛病的原因用笔记下来,平时多看几遍,并在心里默念:一个不认真、不负责任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事业,我一定要克服它,让我学习、生活得更好,我一定能成功。粗心并不是我的专利,它控制不了我,我一定能战胜它。
8. 时间分配
如何克服粗心大意,考试中由于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在一些题目上花费的时间过多,甚至一些难度不大的题目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
考试之后,把试卷再次放到面前,觉得题目都会,就是时间不够了,甚至一些学生因为时间分配得因素导致答题卡都没有来得及涂完。
这些“会而不对”的问题,全部归纳成粗心大意导致的,也有点牵强,但是确实在考试中能避免这样的现象。
所以要合理分配时间。
解读孩子的“心灵密码”
过年时聚会增多,一些家长发现,家里要是来了客人,孩子就会出现一些“微妙变化”:一方面,孩子的表现欲被激起,喜欢在客人面前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一些孩子开始吵闹,打断家长说话,甚至可能出现一些让人尴尬的行为。孩子的这些表现,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人来疯”。本期,我们就从孩子的“人来疯”谈起,展开解读孩子不恰当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希望家长意识到,读懂孩子的“心”,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反应,并且相信孩子的自身力量,将有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来疯”背后的心理
妈妈的朋友来家里做客。五岁的小明特别兴奋,不停地在妈妈和客人身边跑来跑去,还不时地大声嚷嚷:“妈妈,我的笔找不到啦,快帮我找找。”妈妈耐心地哄着:“小明乖,妈妈和客人说话,你先自己玩。”
“噢,知道了。”小明乖巧地回到自己房间。可不到五分钟,小明又来了:“妈妈,我觉得身上痒痒,快帮我看看。”妈妈面对客人有点尴尬:“这孩子平时挺乖的,今天不知怎么了?”
很多家长把类似小明的行为,称为小孩“人来疯”,家长面对这样的孩子大多是束手无策,严厉打骂自然于心不忍,好言哄劝又难以见效。父母还会担心:下次家中来客人,孩子是否还会“人来疯”。
客人来到家中,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新鲜刺激,客人一般会夸孩子,这就会让孩子兴奋地表现自己。此时,客人往往会对孩子的行为表示宽容,但这又一次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孩子可能会闹得更凶,甚至会出现一些不适当的行为,使父母陷入尴尬的境地。
从另一面看,孩子都有表现欲,“人来疯”是可以理解的。况且有时候,有的家长只顾自己谈天说地,孩子认为自己被忽视了,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孩子可能会有所行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之所以会出现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可以归结为一个主要原因:他们希望感受自己的重要性。因此,我觉得对父母来说,首先应该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
解读孩子的四类行为
有专家经过研究,将儿童不适当的行为,按照不同目的分为四类。第一类:为获得注意。例如,“人来疯”的孩子,父母如果因此特别留意孩子,那么日后孩子可能会再以相同的行为来求得注意;如果父母用打骂的方式来回应孩子,这可能会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因为有些孩子觉得,即使得到的是负向的关注,也比被忽视好。
第二类是有些孩子在“寻求权力”。父母想要控制孩子,孩子也想表达自己的意愿。在这场父母与孩子的“对峙”中,没有赢家。因为,如果父母纵容孩子,孩子日后会变本加厉,如果父母严格控制孩子,孩子会觉得无力反抗,他们可能会放弃个人意愿,转向第三类行为,那就是“报复”。
有“报复心理”的孩子,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被拒绝和被排斥的,只有当他们伤害别人,以负面和令人反感的行为出现时,才会被“重视”。孩子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父母会觉得受到伤害,认为应当惩罚孩子,但这可能会使孩子寻找更激烈的手段来反击。如果孩子再次受到了挫败,他可能会以一种自暴自弃的行为,来寻求他人的原谅与同情。
这就是第四类行为,孩子开始自暴自弃。这些孩子往往用“我没有办法”或是“我无能为力”来保护自己,使别人不再对他存有希望,他们用“逃避”来省去责备与不安。
相信孩子的自身力量
一般来说,孩子是通过家长等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因此,父母如果能细心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正确反应,将有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前文中,我们解读了孩子的行为目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谈一下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正确反应。
首先,当孩子企图以不恰当的行为来获得父母的注意时,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视而不见”是一种应对方法。比如,孩子想要买某件玩具,父母不同意,孩子就大声哭闹,这时,父母可以对孩子的行为不作任何表态。因为,如果父母不同意买玩具,那孩子可能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如果父母去哄劝孩子,甚至满足孩子的要求,那么以后,孩子一旦愿望不能满足,就会以同样的行为来“要挟”父母;如果父母生气打孩子,过后又内疚自责,孩子则“曲线”达到了被关注、让父母心疼的目的,从而强化了孩子的哭闹行为。要明白,父母对孩子的“关注”,绝不能在孩子刻意要求得到的情形下给予。
其次,当孩子以拖拉、顶嘴等行为来对抗父母,或是发泄内心不满时,父母切忌用权威来压制孩子,因为这种“权威”可能会增加孩子对权力的欲求。此时,父母可以借助充满幽默感的语言化解危机,并通过赞扬的方式、满怀希望的语调,引导孩子有所改观。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相信孩子自身的力量。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在没有危害的前提下,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承受后果。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我成长的力量,孩子会在自然的行为结果中受到教育,从而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