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幼儿园注重爱的教育
发布时间:2021-04-25 爱的教育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阅读笔记英国幼儿园注重爱的教育
英国的教育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这与他们幼儿教育打下的根基密不可分。
消灭“城乡差别”
在访问期间,我惊奇地发现,不论城镇的孩子还是山区的孩子,他们都享受同样的呵护和关爱。幼儿园不论大小,园内配套设施齐全。给人第一印象是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尽管山区幼儿园的孩子较少,但他们也拥有城里的孩子一样的游乐设备。另外,山区幼儿园的师资素质与城里相比,毫不逊色。她们都通过正规幼师教育并获得幼师资格,且大多来自城市。所以山区的孩子成长水平与城里的孩子完全一样,彻底消除了城乡差别。政府鼓励城里的幼师到山区工作,城里的幼师也愿意为山区的孩子工作。我问过好几位老师,“你们为什么愿意来山区幼儿园工作?”她们的回答是:“为了这里的孩子能健康成长,我们愿意来帮助他们。”
能歌善舞的宝宝
复活节前,我随大学唱诗班从格拉斯哥驱车北上苏格兰高地巡访幼儿园,一路上我们参观了市区幼儿园、城镇幼儿园、乡村幼儿园和人烟稀少的山区幼儿园。所到之处,都受到幼儿园师生的热烈欢迎。唱诗班为幼儿园的小朋友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目:一首首激情振奋的音乐,一个个精彩感人的故事,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游戏,使小朋友们陶醉在无限欢乐之中。当锣鼓敲响,吉它弹起,风笛吹鸣,孩子们欢快地和大人们一起跳起热情奔放的苏格兰民间舞蹈。那悠扬的歌声,动人的舞姿,真让人惊讶,这些孩子如何从小练就了能歌善舞的本领!他们可不是人们想像中中规中矩的小绅士小淑女!
认识“LOVE”
不论是哪个幼儿园,当你步入主厅或教室时,映入眼帘的是醒目大字“LOVE”(爱)。几天来,我在幼儿园里所体会到最多的是爱的涵义。从孩子们说“对不起”、“我来帮你”、“非常感谢”、“我能做”、“我不介意”、“你碰疼了吗”、“不要哭,我们爱你”、“华人、非洲人、印巴人,都是我的好朋友”…… 我的心被天真无邪的爱所感动。
我问一位老师,“孩子们怎能知道这么多的爱?”她告诉我:幼儿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爱,我们就应给予他们最多的爱。不只是父母爱他们,老师爱他们,还有社区志愿者来爱他们,尤其是教会以各种方式来关爱他们。比如,教会的牧师常来看望他们,“唱诗班”来与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少儿组”来与他们一同交流, “爱心组”来为他们准备野餐等等。孩子们在被爱的过程中学会了爱。幼儿园以爱为教育中心,从小就栽培孩子互爱的理念,铸造孩子自信的人格,锻炼孩子社交的技能。这为他们长大后具备互尊互爱、公正刚毅、温和恩慈等优良品格奠定了坚实基础。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德国的幼儿教育注重人性化
德国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美的系统著称。可是对于儿童,严谨的德国人似乎多了些宽容,他们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甚至于对于那些在常人眼里的“问题”儿童,他们也能找出孩子闪光的一面。
下面是2个儿童教育科研工作者考察德国时看到的德国教育片断,也许能作为一个例证,帮助大家了解一种优秀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是如何深入地渗入到教育各个环节的。
随意进出的安静角
在德国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室里,都有一个独立的区域,称为安静角。
幼儿园的安静角是半开放和安全的,里面有柔软的垫子和抱枕,还有洋娃娃,3~6岁的孩子可以在里面翻跟头,也可以在里面与洋娃娃相拥,满足自己肌肤贴近的要求。
小学的安静角倾向于封闭,一般三面是柜子,一面是布帘,里面有沙发、桌子和书籍。在上课期间,如果哪个孩子想独处,可以自行进入这个区域,老师不会干涉他,但老师会格外关注这个学生,因为他的行为暴露了他心理上的需求。
我们曾经与在安静角独处的学生聊天,他们的回答是———“只想一个人呆一会儿。”其他学生也是一副见怪不怪的表情。
这种制度让我们感到非常新鲜。这种设计至少起到帮助孩子们积极面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同时也给老师提供了可观察的外部行为,为进一步的支持性帮助提供了可能。记得在一本关于德国大学精神的书中,提到了寂寞,作者认为德国大学的杰出成就与耐得寂寞有关系,而基础教育安静角的设计,其实已经把对独处的需求合理化了。独处是精神的放飞,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
圣诞节的小马
在一个特殊的小班里,10个可爱的孩子围着一位老师上泥塑课。因为圣诞节马上要来到了,老师正神采飞扬地给孩子讲耶稣在马槽里诞生的故事。桌面上摆满了各种不同造型的小马玩具,这堂课的主题就是用泥巴做一只小马。一个可爱的金发小男孩吸引了我们,他专注地摆弄着泥巴,其他孩子的嬉戏一点也干扰不了他,完全沉醉于自我世界之中。我坐在他旁边,静静地观察他的制作过程:揉、搓、拍、捏……手法熟练且很有激情。这过程显然使这个男孩快乐。半个小时过去了,小马终于做好了,小男孩笑了,得意地举起它,让我给他的小马拍照。“还有。”小男孩自言自语,又迅速地捏了一只像直升飞机般的翅膀安在小马身上。“小马又会飞了!”我不由伸出大拇指,给小男孩一个无言的赞美。
课后,这个班级的老师告诉我,这些孩子都是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儿童,经过心理医生的测试作出判断后而组成这样一个需要特殊辅导的班。这些孩子并无智力问题,他们甚至是智力超常的儿童,他们专注某样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并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与天分,但面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大脑便会出现一片空白,无法正常听老师讲课,德国教师称这种现象为“黑箱现象”。
这种教学班除了有正常教学的老师以外,还配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这些孩子经过一到两个学期有效的训练后,百分之百都可以进入正常班级学习,而做圣诞小马的那个金发小男孩便是一个很有绘画天分的孩子。积极鼓励孩子天分的张扬,而又采取措施极早纠正我们称之为“偏科”的学习行为,这是德国教育中人性化感人的一面。
英国人对幼儿的教育
英国人对幼儿的教育
对于教育孩子,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方式。中国父母有的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严厉教育,不许孩子这样,不许孩子那样;而有的父母对孩子又过度溺爱,对于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那么怎样教育孩子呢,我们不妨看看素有“绅士之国”的英国父母是怎么做的。
我们小时候父母总是以某个从来不出去乱跑的孩子作为榜样来教育我们。要乖,要听话,不捣蛋的孩子似乎更赢得父母的赞赏。可是在英国,父母们却有意地“花钱”培养孩子顽皮。每个周末都会为孩子活动,不是到某个朋友家吃饭(往往是全家出动),就是去某个小朋友的生日派对,或者是去游泳、踢球。总之,英国父母很少让孩子呆在家里看电视。
除此以外,英国父母的教育方式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陪孩子玩就是最好的家教
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有个中国人到国外去做家教,当他想要按照国内的做法准备教孩子识字的时,主人却明确告诉他:只需带孩子到附近的一个游乐场去玩就行。孩子的父亲告诉他:“陪孩子玩就是最好的家教。”
在环保游乐场,小男孩尽情地玩,而且还动手做各种环保工具,如环保餐具、环保包装袋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问很多专业的问题,而大人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保护小男孩的安全和回答他的提问。
教育笔记
我们想要孩子学知识懂道理,说教或者填鸭式的教学似乎已经成为我们主要的教育手段。这样做短期来看似乎长进很快,但枯燥无味的教学只会使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而玩乐是孩子的天性,陪玩这种家教方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很多做人的道理和有用的知识在这个寓教于乐过程中被孩子掌握。所以与其让孩子正襟危坐地听讲,不如带他出去走走或者玩玩游戏来得更有效。
英国式的兴趣小组
英国爸妈推崇孩子多“向外走”参加活动,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区俱乐部中,父母都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这些兴趣小组大多是免费的,而且没有强制的教学计划,参加这个小组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玩乐中结识朋友,同时培养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兴趣。
自由、独立,娱乐为主是英式“兴趣班”重要特点,孩子在这些兴趣活动中有很大的自主性,父母也是全力支持。一些社区活动的表演会,兴趣班的成果展等活动,父母都是郑重其事地参与其中,因为英国父母认为,多活动的“顽皮”孩子更聪明!所以他们往往很乐意为孩子的顽皮活动“埋单”。
英国注重培养孩子的绅士精神
英国父母注重培养孩子自我克制的忍耐力和对社会、对别人的责任心,提倡为社会服务和遵纪守法的精神,而这种绅士精神正是在和睦有序的家庭中自然培植起来的。
家庭教育始于餐桌
英国人特别重视在孩子幼儿时期拒绝让他偏食、挑食。他们认定,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放纵,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还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接近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在英国家庭,稍大一些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3岁以上的孩子进餐时如果不慎弄脏了桌面,父母会让他向旁人道歉,并立即找来抹布令其自行清理。英国父母认为,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和礼貌待人。
点评:英国家庭的餐桌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一律按规矩办事的习惯,他要学会独立行事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对周围的任何人礼貌客气。
服务他人的教育
有一次,在伦敦参观展览,记录片的放映厅很小,而参观的人比较多,椅子不够用了。很多家长叫自己的孩子坐到地上去,以便空出椅子给更需要的人。其中有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赖在椅子上不起来。他的父母过去一再劝说,直到孩子坐到了地上为止。对孩子的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家庭中大概是不多见的。
还有一次,我到曼彻斯特一位电视制片人家里做客。他们带着5岁的儿子到车站接我,一见面,男主人就把我的双肩背包接过去,递给了小儿子,说:“大卫,做个绅士。”于是,小小胖胖的孩子就一路拖着背包跟在我后面,让我感到很不好意思。他父母倒是若无其事,在他们看来,他们的独生子懂得给女客人拎包是很正常的,甚至是他们引以为自豪的。
点评:尼克松曾经在回忆录中说:“一个绅士就是要能够时刻想到别人、帮助别人。”这恰恰是英国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原则。
英国幼儿园进行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教育在英国幼儿园被称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通俗地来理解,就是让幼儿熟悉了解现代通讯系统,如应用较广的计算机、电话、电视、录音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在英国的国家课程中,计算机教育被法定为一门基础课程并要求在英格兰及威尔士的中小学中实施。
随着国家课程在英国各地的推行,计算机教育如一股科技的春风吹遍英伦大地,不仅在中小学中得以广泛的应用,而且也在幼儿园中普及开来。教师和家长不仅将计算机视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工具,而且也将其的掌握视为幼儿必备的一种生存技能。几乎每个幼儿班上都配有一台计算机,并有与机型配套的学习软件。幼儿可以自由地上机操作。 许多学校(附设有幼儿园)的指南手册上也将计算机教育列为学校最优先考虑的工作,并提出具体目标,如学校本年度准备增加多少台计算机,都是什么品牌的(在英国幼儿园使用最多的品牌是Apple、Acorn、BBc、Computer),多少学习软件,以及学习软件如何分配等。
计算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幼儿能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工具和资源分析、处理和显示信息,以及能使用信息技术来设计、测量和控制事物。具体来讲,计算机教育有三方面目标:
1、为幼儿创设信息技术活动的机会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能操作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技术的设备和软件。比如提供不同品牌的计算机让幼儿来自由操作,以增加幼儿学习计算机的自信心。交流和讨论幼儿自身的信息技术的经验;观察探索计算机系统和控制技术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让幼儿能使用计算机探索和处理在其他各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发展幼儿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让幼儿理解信息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的。可让幼儿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交流他们的思想或观念,如运用书面的、图表的、声音的形式来进行交流。能熟练操纵计算机来输入信息、贮存信息、检索信息、处理以及显示信息。
3、发展幼儿控制与设计信息的能力
使幼儿认识到控制是机器系统、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共同属性,控制无所不在。让幼儿发出直接的信号或指令看能产生哪些不同的结果,让幼儿描述他们的行为所导致的不同结果。让幼儿使用计算机模拟一些实验,这些实验是成人早有结论的,但对幼儿来说却是需要学习的新的知识与经验。通过电脑模拟实验使幼儿了解自然界的一些规律。
英国幼儿园计算机软件的内容,既有娱乐性较强的娱乐性软件,也有适合各科教学或与各科教学相关联的教育软件。计算机不但会教幼儿英文、数学、科学,还能带幼儿唱歌、画画、下棋、走迷宫。娱乐性较强的软件可以极大地激发幼儿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的介入,如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使幼儿轻松愉快的学习,增长才智。 计算机教育的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游戏法,也就是说计算机教育是从游戏开始的。
比如幼儿书写单词时,常把字母写错或写反,如有计算机帮助就可以克服这样的错误。因为只要一写错字母,计算机画面上的小宠物就会说“你写错了”,接着还会告诉幼儿正确的写法。
再比如认识形状的软件,它有多种设计内容,可以是屏幕上一边显示某一形状,另一边要求幼儿通过操作键盘画出同样的图形;也可以是屏幕上显示某一美丽的几何图形,让幼儿操作鼠标来确认不同的形状,并数出每一形状的数量。
再如让幼儿学习不同物品的制作材料,屏幕上可显示一把木制小椅子,一个玻璃杯,一件雨衣,另有木制品、玻璃制品、塑料制品的英文字样,幼儿通过操作将他们对应起来。做错了,会有提示或充满趣味的小小惩罚;做对了,会有相应的奖励机制。
计算机屏幕上的每样东西都有梦幻般的吸引力,都具有“多媒体”的特点,如花儿会开、铃儿会响、公鸡会叫、猴子会荡秋千、生日蛋糕会唱歌,还会有卡通人物伴舞等。
幼儿通过玩不同的教育游戏,掌握了不同品牌机的性能。
法国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
法国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
法国幼儿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培养出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幼儿,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尊重幼儿人格
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什么样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孩子讲的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就可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信赖的关系,接下来即使是父母指责孩子,孩子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对刚过1周岁的孩子他们也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法国家长很善于通过对话使孩子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然后主动地去做。他们从来不逼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或者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他们明白让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意味着他们把孩子当作是一个完整的人,尊重孩子的人格。
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独立能力
如果家里有客人,法国的孩子都会回到自己的房间。他们清楚地知道那是自己的空间,在自己的空间里自己是自由的。他们怎么装饰自己的房间,怎么玩儿,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由和个性。法国的父母们认为,让孩子们明白自我独立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这是人性教育的基础。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旅行,通过对文化艺术的亲身体验来感受生活。遇到困难的情况,他们不是无条件地为孩子排除困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面对困难,想办法自己解决,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和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孩子明确自己的想法,父母们不惜辛苦给他们创造一个能够使他们看得更多听得更多的条件,从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独立性比什么都重要。
有创意性的感性教育
法国被称作是热爱艺术的国家,他们的幼儿教育都是围绕着感性教育,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孩子进行音乐美术指导上,法国所有的幼儿园都把美术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幼儿园全部课程的80%以上都和美术教育有关。不仅如此,在一般人的家庭里,比起其他的玩具更多的是手工制作用的材料。为了使孩子们随手就可以画画,墙上贴有很多可以绘画的纸张或者是在家里到处都是绘画用的工具。法国的孩子们对建筑物或者是对音乐和美术的认识相比起其他国家的孩子更早熟,他们看见一幅画,就能谈到其配色、素材、明暗、构图等等,能够说出对画的感想。
法国的幼儿园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意性,他们重视培养孩子把感觉到的和看到过的表现出来的能力。所以,他们更重视参观和旅行之后的活动。这样的原则在文学教育方面也是一样的,他们让孩子把所读到的画出来。在地理、音乐等其他的科目中,也尽可能地使孩子们通过联想找到感觉,创造出只是自己独有的个性,培养了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这就是他们进行的感性教育。在这其中父母的作用是,比孩子先走一步,在前面拉一把,再站在孩子的后面推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