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支持身边每一个孩子
发布时间:2021-04-27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设计一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开学一个月幼儿园工作总结导读:对于自治力十分有限的幼儿而言,有缺点、有过失是在所难免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看到孩子的可爱之处,还要接纳孩子的不足,更要宽容孩子的“破坏”行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多元化已成为未来教育的趋势,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把儿童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切入口,以人为本,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促进幼儿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因此,我们的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上,我们不仅呼唤着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倡一种“平等交往”;更要去体察和探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并及时提供支持。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用欣赏的目光去注视身边的孩子。
在孩子的眼睛里,常常会写满对老师的崇拜,他们对老师是那么的尊敬和信赖,老师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我们也不妨时时用欣赏的目光去注视身边的孩子。
1.以公正的态度欣赏孩子
孩子们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赞赏,教师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就如同一场知时节的好雨,赋予幼苗向上的信心和生长的力量。如果教师把欣赏的目光、成功的机会只投向个别几个孩子的身上,那么,作为“陪衬品”的其他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会受到重创,对老师对班级的情感也会随之淡化。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给每个孩子以发展的机会。
2.以发现的目光欣赏孩子
这就是《纲要》所提出的发展性原则,要求我们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俗话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孩子间的禀赋品性也是各不相同,要使孩子的潜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就应以发现“美”的目光去捕捉、欣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孩子缺乏自信时,我们教师要鼓励其点滴进步,帮助他树立信心,而且,对于不同的孩子,也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去挖掘他们身上微小的闪光点。
3.以宽广的胸襟欣赏孩子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宽容孩子的过错,允许幼儿尝试错误、允许幼儿宣泄情绪、允许幼儿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自治力十分有限的幼儿而言,有缺点、有过失是在所难免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看到孩子的可爱之处,还要接纳孩子的不足,更要宽容孩子的“破坏”行动。
二.及时提供支持,促进幼儿的发展
如果说,欣赏的眼光能够使我们真正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世界,那么,当孩子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作为教师,我们又应该怎样支持他们,以引发其更有价值的学习行为呢?我认为:
首先,我们要学会倾听
要倾听幼儿心声,及时捕捉教育的契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深入地了解他们。在与孩子日常接触和交往中,我们教师要时时做个有心人,注意倾听孩子们说什么;耐心观看孩子们做什么;适时询问孩子们想什么,及时体察和探明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创造条件满足需要。
其次,我们要学会等待
就是当孩子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我们不要急于把知识呈现给他们或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给孩子充分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自己寻找资料,获取信息,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三,我们要学会适当的回应
在探索性活动中,由于幼儿缺乏知识经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借助特定的情景、材料,借助开放式的问题,适时地对幼儿进行点拨,引导他们发现新疑问,产生新主题,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活动向纵深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欣赏利于孩子自信的建立
导读:自信心是人性格的核心。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非但在学习和工作上难以取得成功,在生活中也很难有幸福感。得到他人的欣赏,是人内心的渴求。
星期二下午,只是一个普通日子,但对济南市民刘女士的儿子来说,这个日子却近似恐怖。这位才上小学的孩子一想起下午的三节语文课,就满脸不高兴。在山东电力公司供职的刘女士告诉记者:“中午放学一回家,孩子的情绪就很差,嚷嚷着不想去学校。”
孩子不喜欢语文课,原因非常简单:语文老师太严厉。有一次,孩子没完成作业,老师罚他抄了5篇课文。因为上课时和同桌悄悄说了一句话,孩子被罚站了一节课。这位老师订了一条规矩,家庭作业写错一个字,罚写50遍,课堂听写每错一字,罚写100遍。高压之下,孩子由害怕老师逐渐开始对她所教的语文课也产生了厌恶和恐惧心理。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惩罚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有专家调查发现,在农村小学,老师体罚学生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城市,虽然老师对学生硬体罚的少,但诸如罚站、罚抄写课文等软体罚仍是惯用的手段。一些教师恨铁不成钢,出于督促学生学习、纠正其不良习惯的本意,用惩罚的手段对待他们的错误,殊不知,这种简单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严重伤害。类似情况在中小学生当中比较普遍。济南甸柳一中有位男生,英语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是英语老师的得意门生,仅仅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英语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进行处罚,他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从此改变了对这位老师的看法,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日昌认为,成人对孩子期望过高,保护过度,管制过严,特别是负性评价过多,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或者胆小退缩、经不起挫折,或者凶狠残暴,对他人和社会充满敌意,表现出极大的攻击性和破坏性。
自信心是人性格的核心。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非但在学习和工作上难以取得成功,在生活中也很难有幸福感。得到他人的欣赏,是人内心的渴求。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应当采用积极的激励措施,放大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使他们在肯定中获得自信,产生前进的内在动力。
最近,记者与刘女士的儿子曾进行过一次对话——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对待那些写错字的学生?”
“会写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逼他们写多少遍呢?”
“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你会怎么处理?”
“谁遵守纪律,我奖给谁一支冰糕!”
童言无忌。让孩子在我们的赞扬声中成长吧,因为,未来的一切,需要他们自信地去面对。
案例:理解每一个孩子
孩子的需要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倾听自己的心声,是孩子们的一种需要。为此,我班创设了动物角,并准备了许多自制玩具和小朋友们聊天,其中有小猫、小狗、小猪等,可不知为什么,却没有人光顾这个角
于是,我与孩子们进行交谈。“他们都不会动”,“我喜欢活的小动物。”……
原因找到了,孩子们需要的是自己喜欢的倾诉对象。于是,我和朱老师商量让幼儿带来里两条泥鳅,生物角终于发挥了作用。
教师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并从孩子的需要着手,使每个区角都成为孩子们的成长乐园。
孩子是教师的一面镜子
一天,汤文建的妈妈送女儿来幼儿园,汤文建站在门口大声的向正在指导幼儿活动的我问好。孩子的话音刚落,便传来母亲对儿子的轻声教诲:“离老师这么远喊话,多不礼貌。”听到这句话,我马上联想到迎送孩子的时候,我常常是忙着手头的事,离孩子很远漫不经心的喊着:“你好!”“再见”……
虽是生活中的细微小事,却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教师的言行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大声对幼儿讲话,不经意间将垃圾扔到地上,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孩子就是教师的一面镜子。
教师应多关爱每一位孩子
许嘉琪小朋友是我班中途转来的幼儿,个子矮小,不起眼的他并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关注。然而,一天,他爸爸的一句话却让我对自己的失职感到惭愧,他说儿子最近告诉我“爸爸,人活着真累”小小年纪竟然说出这样的一句话,着实令我大吃一惊。之后,我便对他进行了细心的观察,我发现上课提问他时,他不敢直视我的眼睛,甚至会因回答不上问题而流泪。下课,他不和其他小朋友们交往,常常自己闷坐在那儿,大小便不敢告诉老师,针对这样的一个儿童,我及时对他进行了一番特殊的教育;人说教师的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沐浴在爱的甘露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于是我加倍关心爱护他,常常和他拉家常,夸他可爱是个好孩子……这样他对我已没有那么恐惧了,集体活动时,我鼓励孩子们和他交往,让他融入集体生活中去。平时,我尽量发现和表扬它的优点,让他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于明凯小朋友有了很大的进步,性格活泼开朗了许多,集体活动时也能主动参加,上课勇于举手回答问题,表现的很有上进心。看到他一天天在进步,我由衷的感到
高兴。
幼儿的变相询问
幼儿大多爱告状,告状的次数多了,便觉得心烦,有时对幼儿的告状,我心不在焉的说声:“好”便敷衍了事。后来我发现对于孩子的告状,不应把它当作坏事,从孩子的告状中,可以了解到其他孩子的活动情况,如果我们教育方法得当,还会提高教育效果。
吃饭时,有的幼儿告状,“××小朋友坐得不好”“××小朋友说话”“××打××”“××出去玩了”,当幼儿告状以后,发现老师“毫无反应”之后,坐得不好的、说话的、打架的幼儿更加肆无忌惮了,连告状的幼儿也坐不住了,出去玩的幼儿也逐渐多起来了。我逐渐明白了,原来幼儿的告状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询问,或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当她告诉老师“××坐得不好时”,其实也是告诉老师“我做得很好”,如果老师这是不及时表扬、批评,幼儿便认为老师可能让说话,告诉老师“××出去玩了”如果老师不及时批评,幼儿便以为只要吃完饭就可以出去玩。
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啊,及时明确的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当幼儿抱怨别人不守规则,要求使其遵守规则时,教师应支持孩子,明确每一个人都要遵守规则,并及时肯定其积极方面,以强化起积极行为。
案例:以宽广的胸襟欣赏孩子
有一次,我班开展区域活动,孩子们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分别来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内玩耍;我们班的黄健宏小朋友也不例外,他最喜欢到动手发现区玩,当我经过发现区时,突然看见发现区里的几个电动玩具和发条玩具被拆的四分五裂,弄的乱七八糟;当时,我真有点生气,这么好的十多个玩具,被谁拆成这样?经过我的询问才明白,原来是黄健宏搞的破坏!这些孩子们刚带来的玩具,愣是给他拆成了碎片。我强压住心里的怒火,一问原因才知道,原来他是想弄明白一个道理:电池和发条是怎么使这些玩具动起来的?
经过他的动手探索,他似乎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道理,还不由自主地高兴地告诉我发条玩具的一个小秘密:“周老师你看,我发现只要抓住发条的旋钮向一个方向拧,里面的铁皮就会卷得很紧很紧,等你一放手玩具就会动起来,你看,好玩吧!”看到他那副兴奋的样子,我这才知道原来他是想让我和他一起来分享他的快乐;我真庆幸自己刚才没有对他枉加批评,要知道此时此刻也许我的一句话,就会抹杀掉一个孩子的探索欲望啊;想到这随即,我又对他提出了新的要求:“哦,黄健宏真聪明,那你能把这些玩具重新拼装好吗?如果你能把它们拼装好那就更加能干了!”他用力地点了点头,然后就埋头去干了。活动结束时,只见他已经拼出了五六个玩具,但还有一些碎片由于拆的时候不小心,不是零件掉了,就是塑料坏了,已经无法再装了。他看看那些碎片又看看我,一付犯了错时刻准备接受批评的样子;当时,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拍了拍他的头;虽然我一点没有责备他,但是我想,他已经从中受到了教育,知道自己不该把玩具拆坏,使得别的小朋友就不能再玩这些玩具了。
反思:“生活就是教育”!其实,这个片段就是陶老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最好体现,作为老师怎样在一日活动中带领孩子有序的参与活动,同时在生活中老师运用一些好的方法去解决一些突然发生的问题,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更好的得到教育,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去深思的问题;在孩子的眼睛里,常常会写满对老师的崇拜,他们对老师是那么的尊敬和信赖,老师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那么,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又应该怎么做怎么去面对这群孩子们呢?
我们也不妨时时用宽广的胸襟、欣赏的目光去注视身边的每一位孩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宽容对待孩子的过错,允许幼儿尝试错误、允许幼儿宣泄情绪、允许幼儿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俗话说的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自治力十分有限的幼儿而言,有缺点、有过失那也是在所难免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不仅要看到孩子的可爱之处,同时还要接纳孩子的不足,更要宽容对待孩子的“破坏”行动。
通过上面这件事,它给了我们三点启示:
第一、孩子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后果,如果作为老师的我们以宽广的胸襟容纳、欣赏和支持孩子,那么就能使他们在获得尊重、信任的同时,进一步培养探索兴趣,从而达到逐步增强自信心的目的。
第二、对于孩子来说,在探索中体验成功与失败的不同感受,并让他们有机会尝试失败、纠正错误,这对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坚韧性,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同样是十分有益的。
第三、有时候,教师的宽容的态度和欣赏的微笑,远远比我们严肃的批评教育更为有用,它能使孩子得到反思和自省,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