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典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
发布时间:2021-04-28 绘本教育笔记 绘本教育教育笔记 生本教育读书笔记在做了妈妈后,是不是觉得整个世界都变了呢,是否曾经对孩子大发脾气,甚至动手打孩子呢,可你知道你的举动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吗?
德国经典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一只可爱的企鹅孩子向我们讲述了它和妈妈之间的非凡经历。(可爱的企鹅孩子,不就是我们可爱的孩子的化身吗!)
今天早上,我妈妈发脾气,冲着我生气地大叫。(早上确实是妈妈容易抓狂的时间,孩子磨磨蹭蹭,早餐凉了,上学上班快要迟到了!)
结果,吓得我全身都散开飞跑了......(妈妈的吼叫吓得孩子魂飞魄散!)
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内心里充满恐惧的孩子确实容易神游!以天马行空的神游来逃避令人恐惧的现实世界。)
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内心充满恐惧的人也容易贪食、过量进食,肚子像大海一样填不饱。)
我的翅膀掉到了热带丛林中。(内心里的恐惧、害怕还会让我们紧紧抓住某人或某物,形成病态互依关系。)
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嘴巴在高山上,是否意味着孩子想喊又喊不出来,想表达又无法尽意表达!)
我的尾巴呢?它在街上就像是个谜。(迷失在都市的繁华里!)
我就剩下了一双脚,跑啊跑......
我想叫,但没有嘴。我想找,但没有眼睛。我想飞,但没有翅膀。
跑啊跑,到了傍晚跑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我累了。
这时一个大影子罩住了我。(孩子就像小企鹅一样,看到坏脾气、大喊大叫的妈妈就想逃走,可是,一个小小的小孩,他(她)能逃到哪里去呢?想表达心声和需要,没有人听;想找到自己的方向,可是还不够有经验和智慧;想展翅高飞,可是被妈妈爸爸挡住了去路......)
是我发脾气大叫的妈妈开着大船来了。她已经把那些丢掉的部分给找了回来,并把他们重新缝好连上。(伤害了孩子然后再把伤口修补好,毕竟,会留下满身伤痕!而且,我们亲爱的小孩,不是卡通人物,摔不烂,打不死。他(她)是有血有肉、有感受有情绪、有理想有抱负、有无限潜能的人!)
最后找到了我的脚,这下全缝好了。(用自己的脚站立,走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
“对不起!”发脾气大叫的妈妈对我说。然后我们就开船回家了。(一句“对不起”,孩子就原谅了我们:“只要改了就还是好妈妈!”孩子无条件地爱着我们,我们是否也能无条件地爱着(他)她!)
当陪小朋友读完后,问小朋友说:“你觉得最后小企鹅高兴了吗?”他说:“嗯,可他还很疼呀,因为它是缝上的。”看来孩子什么都明白。孩子内心很柔软。
吼叫或许只是1分钟的事情,但对孩子的伤害却非常大。
后果一:孩子做事优柔寡断,不自信。
后果二:孩子情绪化严重,动不动就发脾气。
后果三:孩子变得好乖,但就是爱讨好人。
只有优秀的父母才能养育出优秀的孩子,能控制情绪的父母才能有性格健康的孩子。无论你是否吼叫过孩子,都要加油,时时反思,坚决不当“恶”妈妈!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心得体会:为友宽心,真有“零吼叫”的妈妈?
育儿心得体会:为友宽心,真有“零吼叫”的妈妈?
暑假伊始之时,我们全家受K阿姨之邀参加聚会,K阿姨,不但是爸爸和叔叔童年时的好朋友,而且也是爷爷奶奶家曾经的邻居,多年前就来到德州。这也是我们搬来德州参加的第一次聚会,主题是K阿姨一家乔迁新居,以及小朋友的6周岁生日。一帮与年龄相仿的小男生,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打打闹闹,真是欢不胜欢;但…不愉快的音符被K阿姨的一声吼“ShutUp”(闭嘴),打破了。作为童年好友,与其他客人相比,我们自然有份天生的特殊感与亲近感,尤其是爸爸与K阿姨多年未见。
等客人走后,男生们一帮,女生们一组(妈妈和K阿姨),我们开始话家常、聊育儿、谈体育。说着说着,K阿姨眼泪汪汪,妈妈顿时有种手足无措之感,认为是自己哪句话说错了,但K阿姨直言相告,“我真不是好妈妈,家里两个小男生,调皮加叛逆,真令人抓狂,我每天都是在大吼大叫中度过的,我这臭毛病,估计是这辈子也改不不了了”(英文经妈妈翻译成中文)。好吧!正在学习“正面管教”的妈妈,那就理论加实践地为K阿姨宽宽心吧!
诠释之一:大吼大叫的妈妈,并不是坏妈妈。
虽说大吼大叫,并不是大家所提倡的育儿方法,但妈妈觉得,大吼大叫,究竟是不是坏妈妈?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说吧!一是,妈妈提高嗓门,厉声说话或训斥,没有问题,只要言语中不含有辱骂、贬低或不尊重的词汇,就不能被界定为“坏妈妈”;二是,妈妈吼叫,很多时候,也是出于自己内心的焦虑,要么小朋友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要么小朋友屡教不改,要么小朋友处于某种危险之中(如跑向车流不息的马路),要么...总而言之,妈妈要说,因为此而吼叫的妈妈,不是坏妈妈,反而是好妈妈,如此的吼叫,是出于一种望子成龙,更是出于一种关心与爱心,那么什么样的妈妈不吼不叫呢?当然是对孩子不管不问的妈妈。
诠释之二:诚恳道歉,可以缓解妈妈吼叫对小朋友心灵的伤害。
不得不说,妈妈动辙就大吼大叫,是会对小朋友造成一定的心灵伤害,虽说这种伤害也是需要时间与机会来弥补,但妈妈觉得,只要事后能够对小朋友表达诚恳的道歉,就会很大程度上缓解与减轻对小朋友的伤害。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也是从一个侧面告诉小朋友,妈妈也会犯错误,而且犯了错误也会道歉,至于如何道歉?大家可以参见“情绪失控的妈妈,如何向小朋友道歉”一文。
诠释之三:绝对零吼叫的妈妈,是不存在的。
K阿姨说,“我真是羡慕那些从来不吼孩子的妈妈们”!虽说妈妈很反对以吼叫来达到育儿的目的,但坦白交待,妈妈也做不到绝对的零吼叫,而且...绝对零吼叫的妈妈,真的是不存在的。妈妈给K阿姨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之前在加州时的一位邻居,也是全职妈妈,这位妈妈真的是小鸟依人般的温文尔雅,说话斯文又轻声慢语,感觉嗓门再高也是蚊子在叫(有点夸张的说法,但大家明白妈妈的意思);一天,妈妈带着弟弟在邻居家门口散步看花,突然听到非常之大声音的吼孩子,妈妈当时很莫明奇妙“这声音是从哪里传来的呢”?仔细听一听,才知道真的就是这位几近温柔的邻居。妈妈顿时的感觉就是,关起门来吼孩子,好象是每家的必演之戏,只是一个频繁度的问题。
诠释之四:妈妈可以努力减少吼叫,但从此不吼不叫,不太现实。
正如“诠释之三”说到的,完全不吼不叫的妈妈,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是妈妈的另一位朋友,对于自己的动辙大吼大叫已经头痛无比,恰巧社区中心有免费的“妈妈零吼叫”讲座,这位朋友不但去听了讲座,认真记了讲座笔记,而且还和授课老师一起,制定了“零吼叫”计划,经过自己不断努力,这位朋友吼叫的次数是减少很多,但...偶尔地,还是会大吼大叫一通;如果说讲座前,吼叫的频率是每天一次,那么讲座之后,就是每周一次,甚至每月一次,但还是没有做到绝对的零吼叫。其实妈妈自己亦是如此,如何大言不惭地说从不冲兄弟俩吼叫,大家相信吗?妈妈也会吼,也会叫,只是频率非常低罢了;话再说回来,妈妈的大吼大叫,也是自己情绪的一种宣泄。
诠释之五:转变育儿理念,注意说话方式,无形中减少大吼大叫。
恕我直言,妈妈吼叫的主要原因,是对小朋友的不理解,更是对小朋友不配合的一种大动干戈。那么,如何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呢?一是妈妈一定要站在小朋友的角度考虑问题,毕竟孩子不是微缩版的成人,妈妈们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小朋友,一些妈妈眼中的人之常情,在小朋友心中就是天方夜谭;二是妈妈的说话方式,也决定了小朋友的行为是配合还是反叛,究竟如何改变或注意说话方式?妈妈之前曾写过一篇题为“妈妈的说话方式,决定了孩子的行为”的博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
妈妈最后语:写到这里,也许有朋友会问,既然绝对零吼叫的妈妈不存在,完全不吼不叫也不现实,那么…妈妈如何减少大吼大叫呢?至少得向着接近“零吼叫”的目标努力吧!关于“不吼不叫”与“心态平和”,妈妈之前也分享过很多的博文,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参阅文末“我的更多文章”处;如果您有更好的方法,可以给妈妈留言,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妈妈,请不要吼我。我怕”
我曾经认为,对于儿子,我足够耐心、温柔。直到昨晚,儿子的一句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
快十点了,三岁的儿子各种磨叽,拒绝去刷牙。我压住心里的火,强做冷静,提高调门,一字一顿对着儿子说:“如果不刷牙,就别上床睡觉!”
小家伙瞬间安静了,然后盯着我的眼睛,怯怯地说:“妈妈,别大声说话,我怕!”
很明显,儿子听出了我说话的强硬语气和强压的怒气。
我一下呆住了,问他,妈妈大声说话,是不是让你不舒服,甚至有点害怕?
他说,是呀,昨天你们也这样,爸爸把卧室门关上,不刷牙就不让我进;妈妈也大声说我。
父母无意的言行,原来已经伤到孩子的心了。我不禁一惊。回想之前,我似乎多次利用大声“下达命令”的方式,强迫他遵守规矩和习惯。
有时,他会认真地看着我,听我说话。然后使劲点点头,并“嗯嗯”地答应着;有时,跑过来,抱住我的脖子,甜甜地叫声妈妈;有时,他一边竖起右手食指,放在嘴边,做出嘘声状,一边夸张地压低嗓音,小声而轻柔地重复我的话语。
当时,我还纳闷,这孩子干啥呢。现在想来,估计是有意强调,妈妈也用这种轻柔的语气和我说话吧,别那么大嗓门。
其实,大多时候,看到他这种表现,我的气也就消了一半。如此看来,孩子的这一举动,似乎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熄灭了父母的怒火。
可是,他当时的内心一定是有些害怕甚至恐惧的。
想到这里,我有点懊悔,怎么那么粗心呢,我是他的天,我那么吼他,会否让他有种天塌的恐惧;有点感动,小家伙还是那么爱我,虽然我的言行让他小受伤;有点欣慰,眼前的这个小人儿长大了,知道说出自己的想法了。
我一向主张,通过温柔而坚定的方式为孩子建立规矩和边界,事实上,往往坚定有余,温柔不足。?有时,还会带些情绪,似乎成了呵斥。
为什么不能带情绪为孩子立规矩呢?
首先,没效果。儒家有一句话,“势服人,心不然”。你的严厉甚至呵斥,一时震慑住孩子,强迫他遵守了规矩。但一旦有了自由,他立马恢复“原形”。就像一个拉紧的皮筋,一松手,就收回去了。如果,你不希望一直用这种强压的方式,让孩子被动遵守规矩,那么,还是不要用呵斥、惩罚和打骂的方式。
其次,有创伤。呵斥和打骂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养成讨好或叛逆的气质。有的孩子灵活些,为免于被呵斥和打骂,他会生活得小心翼翼,习惯看人脸色行事,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的孩子则格外皮实,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挨打也不怕,甚至为了吸引你的注意,或者为了气你,偏要和你对着干。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相对民主公平的社会。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不卑不亢、富有平等意识的人,那么就要首先在家为他营造这样的氛围,而不是靠“暴力”以及成人的气势压制他。
可是,规矩还是要有。如何做?很简单,努力做到温和而坚定。
不过,熊孩子确实很气人呢。温和?妈妈做不到呀!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和诉求,武断认为孩子无理取闹。孩子并非不可理喻,他们往往比成人想象得明事理。
以我儿子为例,不想刷牙可能是觉得这让他不舒适,或者不够有趣。大人对于枯燥或不适的事情也会拖延或者逃避,这样想,我就不那么生气了。
找到原因,对症下药。赋予枯燥的事情以趣味。我和儿子说“你牙齿上住着哈克和迪克呢,咱们把他送到地中海吧”(绘本《牙齿大街的新鲜事》的情节,儿子很熟悉)。于是,儿子很配合地去刷牙了。
当然,如果能以这种灵活轻柔的方式,让孩子遵守了规矩,固然好。不过,有时,真的需要父母“坚定”。比如,我儿子有阵子饭前不洗手。后来,只要看他不洗手,我就把他抱离餐桌,当然是不带情绪哈。他跑过来,我再抱离。慢慢地,他就知道不洗手吃不到饭,也就习惯洗手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温和而坚定就是非暴力沟通。这原则适用于成人世界,也适用于亲子教育。感谢儿子的到来,让我不断学习和成长。未来路途仍远,请多多关照,我的宝贝。
妈妈的语气影响孩子一生
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信任的语气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星星,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语气:“就你这样三分钟热情还想打球啊?”就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令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
尊重的语气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跟你对着干,而粗暴地反对他。如你要求孩子学英语,可他还想再跟小伙伴们玩一下,你不能发脾气:“越大越不听话了,不好好学习,看你长大了能干什么。”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应该用尊重的语气:“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孩子就乐于接受了。
商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乱丢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这么说:“星星,玩具乱丢,多不好的习惯啊,你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你怎么搞的,玩具乱丢,快点去收拾好!”否则,孩子听你责备,心里就会产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开心的。
赞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有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画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劲儿就是最大的优点。当孩子把画捧给你看时,不能轻描淡写地应付几句:“画得一般,好好练。”这样会让孩子对画画失去热情和信心。应该用赞赏的语气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宝宝画得这么好,继续努力,一定会画得更好。”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有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
鼓励的语气
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烂了。你不能责备他:“连个碗都端不稳,真笨。”这样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应该用鼓励的语气:“星星不小心打烂了碗,没关系,以后先用手指试试烫不烫再去端。”这样,既教给实践的方法,又给了孩子再次尝试的信心。
德国妈妈选择宝宝择日而生
来自德国《Elter》的消息:从孕期的第35周开始,胎儿就“长成”了,可以没有什么大问题地来到人世。在德国,越来越多的准妈妈希望从这个时间以后在自己所定的时间让宝宝出生。
德国妇产科专家们认为,愿意让宝宝提前出世,妈妈们有很多的理由:比如,有些准妈妈睡眠比较差、双腿沉重等很多身体上所不能负担的原因,所以她们希望在合适的时候让宝宝提前降生。还有的因为父母希望孩子能和其中某一方一天生日,在周末出生或者是在丈夫出差之前出生等。
产妇们自己选择孩子的“生日”,在院方来看,也是愿意这样做的,因为提前生产与生产延后相比在医学上的风险要小,因此尽管为时尚早,医生们也愿意将宝宝引导出来。
德国专家也提醒父母们,宝宝被“取”出来和自己“瓜熟蒂落”对宝宝来说是不同的。有时候,时间过于提前的早产会使宝宝不得不应对一些问题,比如心肺功能方面的。而且很多引导性生产最好是依靠剖腹产来完成的。
洋妈妈中国择校经
不可不看的洋妈妈中国择校经!我和每一个老师一样,希望教出来的孩子能独立地思考,长大以后能改变世界,解决社会问题。什么样子的孩子是一个成功的人?什么样子的学校是最好的学校?我给我的孩子想选择最适合他的学校。
她是俄罗斯人,由于有一半韩国血统,长着一副“很中国”的脸庞,因此在中国当外教时还遭遇到不少误会;她精通六国语言,在北大读研时认识了德国籍的华裔老公并生出一个长得也很中国的小男孩;她是一个很强悍的母亲,不仅要在中国培养自己的儿子,而且还把3个俄国籍的侄子侄女也带到南京一起养育,现在这4个孩子在南京同一所小班化初中读书;她是个“文字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她用英文、俄文和中文“三国文字”记了整整10本约20万字的教子日记,并且还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择校经”。昨天,记者在孩子们的学校——南京24中见到了塔玛莎(Tamara)和她的4个孩子,一起分享这个“国际家庭” 眼中的中国教育。
她会六国语言的牛妈
4个孩子一起“中国养”
黑色的长发,黄色的皮肤,一口流利的中文,与想象中金发碧眼的外教不同,作为俄罗斯人的Tamara太中国的面孔着实让记者吃了一惊。“我的爸爸是俄罗斯人,妈妈是韩国人。因为爸爸是军人,从小我就跟着他全世界地跑。”来自俄罗斯奥伦堡州的Tamara笑称自己是个“联合国人”,曾在俄罗斯、新加坡、德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六个国家生活过,精通俄语、英语、德语、汉语、乌克兰语、哈萨克斯坦语等六种语言,是语言学、英语双硕士,后来又到北大学中文。
“1989年6月,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上海,当时我坐着‘黄包车’在上海转了一天,发现这座城市很有文化。”以前都是从爸爸的口中和历史书上了解中国,Tamara表示自己来到中国,感觉真的不一样:“1997年再次来到上海,发现变化很大,以前拍的照片里窄窄的小街都找不到了,中国好像一天一个变化。”当初为了学中文来到中国的Tamara没想到有一天会留下来。1998年,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Tamara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德籍华人 KopperChan(陈国兵),还生下了儿子陈伟。2000年,还在学校念书的Tamara和丈夫决定把两岁多的儿子送到幼儿园。“有了孩子就要什么都为孩子考虑,中国安全的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积淀让我觉得很适合孩子的成长,所以我们决定在中国定居。”Tamara说。
让人意外的是,Tamara要把中国式教育进行到底,还把三个原本生活在俄罗斯的侄子、侄女接到了南京,一起养育。据了解,这三个孩子来到中国后,也被迅速中国化,分别取名王惊虎、王熙龙和王秋月。
儿子陈伟和舅舅家的三个兄弟姐妹一起长大,这让他感到十分快乐。“小学时就是4个人住在一起,孩子很怕孤单,现在有兄弟姐妹陪他一起生活,他很开心呢。”据了解,因为要就近上学,Tamara特别在24中附近租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给孩子们住,而她每天要等孩子们学习完安顿入睡,她才回到江宁的家。“陈伟特别懂事,因为租的地方不够住,他就把床让给了其他人,每天自己打起了地铺。”
她总结出一套另类“择校经”
别人上奥数班,她让儿子“练拉丁”
孩子抄作业,她写信告诫“别当小偷”
“我的妈妈非常爱我们,但是她是个很严格、又很民主的人。她从小就告诉我们人要有底线,所以必须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陈伟说,“有一次,妈妈在看我作业的时候发现了抄的痕迹,她很生气,我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妈妈让我写自省书,虽然我只写了一两百字,但是她回给我的信用中文写了3页之长。”陈伟告诉记者,妈妈在信中告诫自己,抄别人的作业其实就是在做小偷。“妈妈说,这就像饥饿的人去偷别人的饭吃,可是偷了一顿,下一顿还是得饿肚子,难道你要做一辈子的小偷吗?从此我再也没有抄过别人的作业。”
为儿子选择小班化学校,注重快乐教学
在陈伟小学五年级时,和其他很多中国家长一样,为了孩子念一所好学校,Tamara几乎跑遍了南京所有初中。“因为陈伟小时候协调性不是很好,在很多中国孩子在拼命上‘奥数班’的时候,陈伟每周六都去上拉丁舞课。”Tamara告诉记者,小升初时因为儿子没有“奥赛”证书,这让孩子要进南京所谓的名校变得不易。“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我并不后悔。从心理学上来说,孩子从小学奥数会让他以后看问题变得很复杂。如果孩子以后打算在奥数方面发展可以从小学习奥数,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升学我不愿意逼着孩子学。”
Tamara告诉记者,她非常喜欢南京的“小班化学校”。“南京的名校一个班动辄四五十人,如果班级人数太多了,老师可能会顾不过来。当时来 24中的时候,一个班就是30个孩子,而且学校更注重快乐教学。据老师介绍,陈伟的成绩在班里一直不错,还经常在一些比赛中获奖:ACT口语比赛二等奖、 “希望之星”英语比赛一等奖等等。
经常开圆桌会议,一起讨论话题
据了解,现在每个周末,Tamara的家里都会聚集十七八个孩子,他们大多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们围在一起吃蛋糕,有的时候也一起学英语,Tamara会给他们辅导,但不是做试卷,是学着用英语写故事,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Tamara经常在家中召开“圆桌会议”,有时候还会进行主题讲座。“有一次,我们讨论的主题是:中学生必须知道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我们大家坐在圆桌边,每一个人拿出这篇主题文章开始讨论。孩子们告诉我哪些条件已经是他们生活中的习惯和规矩,哪些还没有能坚持。”
那天和孩子们谈话后,Tamara坐下来写教育日记。“这次我的感受是:虽然看见孩子还不完美,但如果每一个孩子能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题,每一项作业,每一个细节,我相信他们能做好任何事。”据了解,从儿子上学开始,Tamara就已经养成了记教育日记的习惯,因为思维跳跃,所以在记录时有时候会用俄语、有时候用英文,有时候也会用中文。目前这些日记已经记录了10大本,大约有20万字。
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在影响Tamara。“以前比起分数,我更关注孩子的家庭作业部分,字写得好不好,作业做得认不认真,因为这都是孩子学习态度的问题。我觉得孩子小事做好了,在大事上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是孩子如果每次考试分数都很低,那也说明有问题了。”Tamara说,除了开始看重分数,她也改变了以前的饮食习惯。“以前我总会带着孩子在外面吃饭,但我发现很多中国家长更喜欢自己烧菜给孩子吃。除了卫生,在烧饭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更重要。所以我现在也会烧一手中国菜啦。”
她是受欢迎的外教!
不过曾因“中国面孔”被误会“冒牌”
除了学生家长,Tamara在24中还有另一个身份——“外教老师”。在去年一年的时间里,每周三24中都有一堂学生们非常喜欢的—— Tamara老师课堂。“在我的课上,学生不是在学英语,而是在学讲故事,我会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画了图案的作业纸,学生要先根据自己的想象涂上颜色,再用最近学的单词看图写故事,一年下来,学生们把自己的作业做成了一本故事书。”Tamara说。
南京24中的吴虹校长告诉记者,一次翻开学生们写的“故事书”,她发现几乎每个学生的成绩都是“A”,不同的是旁边加的“星星数”不一样。“每次上完Tamara的英语课,学生们学英语的兴趣都会大增。有好多学生说‘原来英语还可以这么学’。”
Tamara现在的工作就是在一些大学里担任外教。不过记者了解到,因为她的中国式面孔,Tamara刚来中国教书时还曾受到过质疑。“我长得太中国了,所以没有人认为我是外国人,因为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还有人甚至以为我是从大山里出来的。”Tamara笑着说。不过,Tamara的魅力很快让学生们迷上了英语。
“择校经”摘录
喂孩子一口饭,孩子能长大;教孩子思考,孩子能伟大。中学是每一个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和所有家长一样,我希望我的孩子有很好的环境学习,很好的老师教育,很好的教育理念引导。我和每一个家长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功,长大以后做一个优秀的人才。我和每一个老师一样,希望教出来的孩子能独立地思考,长大以后能改变世界,解决社会问题。什么样子的孩子是一个成功的人?什么样子的学校是最好的学校?我给我的孩子想选择最适合他的学校。我的选择是24中。
●关键词:学习
一个高中的学生告诉我,她从幼儿园开始学奥数。上小学时,别的孩子弹琴,她做奥数题;她的表哥学画画,她做奥数题;她的同学上体育课,她做奥数题。因为奥数题,她妈妈天天批评她,因为奥数题,她几乎天天哭。到了中学,她妈妈让她上物理、化学和英语课。妈妈对她说,只要是她好好学习,在他们家她永远是最重要的人物。她告诉我,她没有朋友,同学也不喜欢她,因为她连自己的鞋带都不会系。我把她的话也记在了我的日记里。为什么为了得到父母的爱这个孩子需要满足那么多的条件,牺牲那么多的快乐?难道,学习就不能快乐吗?我选择的学校,必须要让孩子有快乐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小班
周末和我儿子上课的同学说:“我们班人真多,有些同学老师都不记得叫什么名字。多数时间见不到老师因为老师忙改作业。因为人多所以不搞活动。”我的孩子享受了小班教育。孩子知道,在每一个老师心中,他很重要。
●关键词:吃苦
有一次上课时,一个来自启东,现在在南京学医的研究生对我说:“在我们家,上学很辛苦。上课很早,下课很迟。我们只有四五个小时睡觉的时间。我们的试卷不是一张一张算的而是按斤称的。在我们家唯一的一条可以改变人生的路就是读书。能走出来的人都是幸运的。”她的话我也记在了日记里。选择孩子的中学,我想过这个问题。家长常常心疼孩子吃苦,但是如果别人的孩子能吃苦,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可以?“孩子吃苦”不是死路也不是毒药。学校教育就是要孩子能明白一个道理:当孩子辛苦,当父母其实更辛苦。——摘自Tamara的教育日记
外国妈妈的多项育儿经
1.怀孕时,期待过男孩女孩吗?
外国妈妈:女孩。我更喜欢女孩。怀孕早期时,我还以为是男孩,但在第16周时做了检查,发现是女孩,我很高兴,直到孩子出生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
2.怀孕饮食刻意摄取营养吗?
外国妈妈:不刻意。只是每天服用孕妇专用的维生素,吃东西比以前小心一些了,我觉得这样就足够了。我很喜欢吃水果,特别是橘子,所以孕期吃了不少橘子,但并不是因为它有营养而吃的。
3.给孩子做“胎教”吗?
外国妈妈:有过。我读过一些关于“胎教”文章,但我只拿听音乐当作“胎教”,觉得这就很好了。另外,怀孕时我还在澳洲参加了医院举办的一些讲座课程,学习如何在分娩时避免疼痛、如何呼吸等。
4.是自己带孩子,还是交给父母或者保姆?
外国妈妈:自己带。那可是一份很美好的快乐,怎么能放弃呢?在澳洲,年轻的父母有了孩子几乎都是自己带的,不可能奢望得到老人太多的支持,不像在中国,孩子的祖父母都会来帮忙。我除了自己带孩子,还请了阿姨,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让她帮忙。
5.是自己哺乳的吗?会因为担心身材走型拒绝喂养吗?
外国妈妈: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不在乎自己身材走型。其实在当妈妈之前我也有过顾虑,可是等孩子一出生,看着她粉嫩的小脸,我就有一种感觉—为了孩子我什么都可以不在乎了。我觉得母乳是孩子最好的食品,任何食物不能比。
6.孩子多大抱出门的?
外国妈妈:2周大时。越早越好。女儿2周大的时候就带她出去做检查了。每次我们带她出去,她都很高兴,而且食欲也增加了,睡眠质量也提高了,精神状态更好。我觉得越早越好,这可以让她长得更健壮。
7.多大给孩子吃辅食?
外国妈妈:6个月。主要喂她鸡蛋黄和米糊,因为这些食物富含营养,对孩子发育有利。不过要把它们做成孩子易于吸收的糊状物才行。米糊不像我们平常喝的米粥那样有颗粒,而是要熬更长的时间,让米粒彻底变成糊状。这样虽然有点麻烦,但对孩子有好处。
8.孩子多大开始独自睡?
外国妈妈:从生下来开始。一生下来我就把她放在自己独立的小床上了。我总是在她的床边,观察她的各种反应,并不防碍我照顾孩子。我们的传统就是这样,从孩子一出生就让她一个人睡,让她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空间,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很有好处。
9.有固定的陪孩子时间吗?
外国妈妈:有。周末一定是属于孩子的。平时她父亲每天至少和她玩1小时,周末我们全部的时间都属于孩子。她父亲很忙的时候,会尽量把工作带回家做,这样我们就能够在一起了。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待我们的。
10.会放心地让孩子在家里满地爬吗?哪怕有楼梯?
外国妈妈:会。我会放心地让她在地上爬,这没有什么不安全的,还能让她得到充分的锻炼与自由,也熟悉家里的地形。但我不会让她离开我的视线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