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唤醒一颗沉睡的心灵
发布时间:2021-04-30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我们大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叫**,我发现在每次活动中他总开小差,对老师安排的任务置之不理,该怎么玩就怎么玩,还经常扰乱别的孩子,小朋友们都不愿和他玩,我们对他感到非常头疼。但是,在一次绘画活动中,事情发生了转变,**小朋友给我看了他设计的宇宙飞船,这下可真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平时他什么也不愿意参与,我很难相信他能画出这么好的作品。我问他:“是你自己画的吗?”他肯定的回答:“老师,是我自己画的。”我说:“哇,你实在是太厉害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棒的飞船”,他听到我的表扬脸上立刻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高兴地和旁边的小朋友们说,老师表扬我了。
看到他兴高采烈的样子,我有点小愧疚,以前他总是捣乱,我很少表扬他,其实他除了调皮点儿,是个好孩子。我轻轻的把他叫到我的面前对他说:“你要继续努力呀,争取画得更出色。”从那以后,**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还有点儿小调皮,但慢慢的开始参加各种活动。
经过这件事我领悟到,读懂孩子是件不容易的事,唤醒孩子更是一件不平常的事。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多观察孩子的闪光点。平时对那些表现好的孩子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而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呢,往往被人忽略了,其实他们也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表扬。作为教师,我们往往忽略和觉察不到这一点,一句简单的表扬我们觉得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可对于一个孩子有着很特殊的意义,我们常说,这个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多关爱,呵护每一个孩子,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大学生范文网 WWw.1467.com.CN)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守护稚嫩的心灵
孩子天真、可爱,拥有一颗稚嫩的心灵,很容易受到伤害,可能教师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动作、一句话就会给他心里留下伤害……每天面对这些可爱的小家伙,我要用全部的细心、耐心、爱心来守护他们。
一天,我让孩子动手做福灯笼,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动起手来。完成的小朋友还会拿着自己的灯笼到处宣扬:“看!这是我做的福灯笼,漂亮吧?”“你怎么还没做完?我都完成了!”
老师把孩子们的作品悬挂起来做成了吊饰,很是漂亮。“小朋友的灯笼都挂起来了,就我自己的小灯笼没有挂起来。”忽然传来一个稚嫩的声音,原来是小森,他看到自己的灯笼孤独地躺在桌子上,很是不开心,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错了,我赶紧说:“小森的福灯笼太小巧精致了,老师还没给你的福灯笼找到合适的位置呢,要不小森自己来找个位置吧,老师帮你挂起来。”
“好。”
“老师,挂在这里吧!”
“哇,看我们小森的福灯笼挂起来更漂亮呢!”,小森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的作品有好坏之分,而在孩子的眼里,自己的作品永远是最好的,因为这是他的劳动成果,是他的骄傲。珍惜孩子的劳动成果,不要让你无心的举动来伤害他!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用真心、爱心守护孩子稚嫩的心灵,孩子的心田才能开出五彩绚烂的花朵!教师是孩子的蓝天,孩子才能是蓝天里快乐的白云!
教育随笔:敲开心灵之门
薛景浩是我们上学期小班新生,刚入园时不哭不闹,给他些积木、玩具,就自己静静地的玩半天,在我们面对那些大哭大闹,甚至哭的撕心裂肺的“小泪人”们,累的满头大汗,手忙脚乱时,看到他安静的待在那里,打心眼里感激这个乖宝宝:要是多几个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至于分身乏术。
慢慢地孩子们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每天开开心心的入园,在园里和老师小朋友一起游戏、吃饭、活动,一起度过开心的每一天。薛景浩还是像原来一样,自己玩自己的,不和身边的伙伴交流,也不进区域活动,游戏也不参与,只是自己安静地呆在自己的世界里。入园也不跟老师问好,离园家长来接也是漠然。这孩子怎么回事?找了个机会与家长交流一下,妈妈说,孩子很乖,很听话,由于偷生二胎时天天和孩子呆在家里不敢出门,他很少有机会和邻居家孩子玩耍,后来有了妹妹后妈妈,没有充足的时间陪他,也不能带他出去玩,可能是与外界很少接触的原因,孩子在家也很少说话,只是自己玩玩具,很少给妈妈添麻烦。跟家长反映了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家长也很着急,很为孩子的行为担忧,迫切想知道促进孩子与人交往现状的好办法。我们建议家长在家多抽时间和孩子交流,多和孩子聊聊幼儿园里的事情,多讲讲自己小时候和同伴玩的趣事,引起孩子与他人交往的兴趣,在园里我们也多和他沟通交流,促进幼儿的人际交往。
当我们老师试着去和他交流时,他很排斥我们只顾做自己的事情或玩自己的手指,或衣服,就是不搭理我们,我们想拉着他一起玩游戏,他把手藏到背后拒绝我们。我们让孩子去拉他的手请他一起玩,他甩开了孩子的手,转身趴桌子上谁了不理了。他就像一只小刺猬,静静地看着别人在干什么,当有人靠近时,就紧紧的把身子蜷缩起来,保护自己。我们不敢太张扬的去靠近他,只有慢慢寻找机会“下手”。一天早上入园时间,早来的孩子都进区域玩去了,他来了之后照旧坐在他喜欢的位置,建议他和伙伴一起玩,他无动于衷,我就给他端了几个动物、水果拼图给他玩,他成功的拼了几个,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后来一个玉米的拼图,他怎么也找不到最后一块了,玩具筐子里他翻了几遍都没找到,他很着急,放弃可惜,不放弃又找不着。我走过去轻轻的问他:“我帮你找找好吗?”他点点头,当我从别的筐子找到递给他的一刹那他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他把拼图拼好了,我边鼓掌边说:“你好厉害,拼出这么多了,我还帮你找到一块,谢谢我了没有?”他小声的说了声谢谢,我立刻表扬他是个有礼貌好孩子。
第二天妈妈来送他时就开心的告诉我说,薛景浩在家跟妈妈说,老师说他是个好孩子,他喜欢老师,想去幼儿园见老师。慢慢地我们和他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在我们的引导下,他也慢慢地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了,虽然与同伴相处的技能还有欠缺,但更多时候,他有欲望想去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
《指南》中指出要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长辈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或师生关系,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快乐,幼儿才能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孩子刚开始对陌生的老师是不信任的,他很排斥我们,怕我们会威胁到他的安全,所以把我们“拒之门外”,在慢慢的接触后,他知道老师能帮助他,他就把“门”打开了。在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就会敲开每个孩子的心灵之门。
教育随笔:走进孩子心灵
教育随笔:走进孩子心灵
常言道:“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人以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与教育的关系。这句话让我感受很深。班主任只有对学生倾注真诚的师爱,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自觉愉快地理解教师的教诲,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孕育情感的氛围中取得进步,,体验收获,,体验快乐。
一、学生帮我反思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抽打自己的鞭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即所谓高悬鞭策自警”。其实我在做班主任时内心经常会受到学生的挑战,以前有失去自控的时候,,也有过发火发怒,变得暴躁的时候。此刻回想起来,这样做不仅仅对工作有损无益,有损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形象,而且还会加深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误会和代沟。我陷入了沉思中,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个性是对待个别行为偏差生,更是好用贯有的思维定势来决定和处理问题。发生在严骏同学身上的事情就是一个例子。一天中午休息时间,,严骏与一位同学发生肢体冲突,得知消息,我迅速赶到教室,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严骏:你平时学习不认真,上课说小话,此刻发展到打架。他还想争辩什么,我很武断地打断他说:“还要狡辩你总是班级的麻烦制造者,先到办公室再说”。之后,从与严骏的谈话中和其他同学处得知了事情的真相:那一位同学乱垃圾,没有扔进垃圾箱,严骏让他捡起,那位同学却说严骏多管闲事,并辱骂严骏,才有后面的冲突。我的心里受到很大的震动,这事确实不是严骏引起的,那位同学就应负主要职责,严骏是在维护班级的纪律(班级规定扔垃圾,务必在下课时间扔进垃圾箱),那我怎样办呢我陷入了沉思,最后我决定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严骏道歉,并且表扬了他
。同学们的掌声让我感动,他们帮我反思,促我进步。作为教师就应做一个有错就改的快乐思想者,从学生中感悟自己的得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用心去发现他们个性是行为偏差学生的点滴进步,抓住有效的教育机会,教育他们不断进步。自己遇事也要冷静,真是应验了“急事缓办,缓事急办”这句话啊!
二、走进学生心灵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级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对每个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个性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张磊同学成绩不错,就是性格太内心,不爱说话,与同学交流少,在班里显得很孤单;在老师面前也是有上句没下句的,我几次都想主动找他解决问题,但一向都没有遇到好的机会。一次,我们班的同学在食堂包馄饨聚餐,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分组包,分组煮,分组吃。轮到张磊盛馄饨时,由于食堂地面湿滑,汤水洒出烫了手,结果气得他把馄饨全部倒掉扬长而去,学生告诉我后,让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怎样会这样呢?我意识到他不仅仅性格内向,而且偏激,容易出现更为严重的事故,再联想到媒体介绍的一些案例,感到有些害怕。我赶紧把他找到办公室,让他坐下,漫漫说出当时的具体状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讲得我嘴巴都快干了,最后,他最后表态说:“我以后会多和同学交流的,遇事也会冷静的”。但我仍不放心,以后再出现偏激的事怎样办呢?必须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他的问题。我除了注意观察他,抽空和他谈心外,还让班级几个比较开朗的同学成立帮教小组,带他多参加一些群众活动,如果他遇到难事,帮教小组的同学会帮他出谋划策,帮他解决问题。渐渐地他变得乐意和班级同学交往了,有事也愿
意和我交流了,人也变得乐观了许多。在一次家长会上,他的母亲提到他的变化时,对我表示十分感谢。一天,我在办公桌上发现他的一张留条,上面写到:“谢谢您,我的老师!”看完后,我欣慰地笑了。
班级工作千头万绪,但班主任老师只要用“爱”这根针就能把它们串起。教育学生,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并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就能到达“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就会收获更多的成功和喜悦。
教育随笔:打动我心灵的孩子
今年的九月份,我又教了一个新的小班。有一个叫小旭的小男孩特别爱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我们去家访,在他的家里。这个男孩大大的脑袋,忽闪着眼睛,笑呵呵地看着我们。真是一个快乐的孩子!一看到他,我就喜欢上了这个笑呵呵地男孩。
开学了,孩子们哭着闹着开始了他们的幼儿园生活。小旭挺有意思,他不哭,而是研究教室里的门是怎样打开的。门研究好了,知道怎样打开了,趁老师不注意,溜出门外,也不走远,看看走廊,好几次我们都把他抱了回来。
孩子们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啦,都喜欢上幼儿园啦,小旭每天也总是乐呵呵的来,乐呵呵的走。可是渐渐地我发现这个孩子不能完全听懂老师的话,就连小朋友的话也不是太能听懂。每次入厕,老师总是要拉着他的手带他去卫生间,喝水也是帮助他拿杯子,因为他不能明白老师说“贝壳组的小朋友去喝水啦。”等等。老师们都有些着急,我对其他的老师说:“不要着急,要慢慢来,说不定哪天,他就明白啦。”
有一次,中班的张老师要在我们小二班试教,她组织的是艺术活动《纸盒变变变》,张老师请小朋友们把纸盒打扮的漂亮些,送给小熊宝宝,因为小熊宝宝要过生日啦。孩子们都很开心,张老师提供了很多的装饰材料,孩子们自由的装饰起来。小旭特别感兴趣,他先用橡皮泥把纸盒装饰成一条条美丽的花纹,又用小贴画贴在纸盒上,还用水彩笔画了图案,观摩活动的老师都称赞小旭,小旭拿着装饰好的纸盒又蹦又跳高兴极了,我也被他感染了,也跟着乐呵呵的笑。
回到班级之后,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班级老师,班级老师都很震惊,因为这个孩子连老师说话有时都听不明白,没想到在做手工时,那样出色。从那以后,我就特别观察小旭,这个孩子对美术非常有天分,我们带孩子做手工、画画的时候,他都特别认真、喜欢,做完了、画完了,他总是捧着他的作品,呵呵地笑。
这真是一个打动我心灵的孩子,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孩子,也许有的孩子做事情就是慢慢的,但是要多给孩子时间,慢慢地,我们就会有惊喜的发现!我愿意陪着这些乐呵呵的孩子们慢慢长大!
教育随笔:灵动圈圈
教育随笔:灵动圈圈
又到了户外混合大游戏的时间,每当这个时候孩子们就欢呼雀跃起来,就像放飞的小鸟叽叽喳喳地:“我想玩轮胎、我想骑自行车……”孩子们按着自己的意愿选择了自己想玩的游戏。而我负责的是圈圈,大班的孩子主见性很强,游戏一开始就迅速拿起摆放在地上的圈圈带着小中班的小朋友到自己的领地去玩了。我一般习惯性的先让幼儿自己一人或二三人结伴玩圈圈,然后再组织集体玩。今天孩子们在自主玩的时候我观察到:
情景一:开火车跳圈圈
只见小朋友们把圈圈一个个摆放在我们平时做操的圆上,然后快速在外圈开起小火车来,其中一个大班的小朋友说:“快跳进绿色的圈圈”。结果中大班的小朋友都迅速找到了绿色圈圈,小班的小朋友正小火车开得起劲呢,还没搞清楚啥状况,这时大班的小朋友说:“没找到绿色圈圈的快表演一个节目。”小班的小朋友二和尚摸不着头的唱起了歌来,虽没明白怎么回事,但也笑容满面,很开心啊。
情景二:打地鼠
孩子们玩了一会儿觉得没劲了,都坐在各自的圈圈上休息了,翟康馨说:“还有什么好玩的吗?大家想想办法?”过了一会儿,朱俊泽说:“你们看我蹲在圈圈里,像不像小地鼠。”翟康馨说:“那我们玩打地鼠吧!”大班的一个小朋友马上跳出来说:“那我来打地鼠,你们一个个都是小地鼠。”大家一致赞同,做地鼠的要一会儿一站起来,一会儿蹲下去,一上一下的,可不好打,翟康馨还不断挑衅说:“来呀来呀,你打不到我。”几个回合,大班的小朋友累了,可还是一副誓不罢休的样子,只见他眼珠一转,做出一副要打另一个小朋友的样子,紧接着向后一个转身打到翟康馨这只“小地鼠了”,大家一阵拍手叫好。
在这次玩圈游戏中,我作为一名观察者,如何在幼儿的游戏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让一个小圈圈能玩出更多的花样来推进游戏,我觉得:
一、给幼儿充分自主游戏的时间与空间
教师要将游戏的决策权和使用权回归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做主,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并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对于一样幼儿已经非常熟悉的玩具,他们在不同时间、不同情景中萌生出来的玩法是不相同的。就如圈圈虽然是幼儿从小班就开始游戏的一种玩具,但在不同时期孩子的玩法却是不同的。小班年纪的小朋友也许只会跳跳、转转;中班的小朋友就会想花样了,如:几个圈圈滚出花样来,或者几个人拿着圈圈一起来钻山洞;而大班的小朋友就具有组织能力,带动小中班一起玩,一起探索新花样了。真正的让圈圈灵动起来。此外幼儿对一种玩具的探索也是需要时间的,因此教师要留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予支持,耐心等待,不随意打断或介入。
二、及时分享和交流
《指南》指出:“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在幼儿结束玩法后,教师可以请他们把自己创意的玩法介绍给大家,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小班幼儿玩圈圈的经验和了解玩法的规则,又可以在和同龄孩子的思维碰撞中创造新玩法,就像情景一中,结束的时候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一下,下次玩的时候小班的小朋友也会懂得规则怎样玩了,不会在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跟着傻玩。真正的让一种玩具在幼儿手中玩“活”,玩“火”,促使同伴进一步自主尝试的欲望,体验超越自我的成功与快乐。除了分享玩法之外,教师还可就此游戏场景中存在的问题与孩子讨论。如讨论:“大家游戏时该不该保护自己,注意什么?”提醒他们在游戏中不忘进行自我保护。
从这次游戏中还可以看出大班幼儿的自主意识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游戏中大班的孩子带动着小中班的幼儿,大班的孩子会出主意,中班的孩子会和他们探讨、配合,小班的孩子会融入进去一起玩,通过自己想主意,商量出玩圈圈的规则,并互相遵守着。喜欢挑战自我,激发他们一起合作玩圈圈的兴趣,这就是混合大游戏的好处
教育随笔《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
今天,我和往常一样怀着一份好心情走近了教室,准备开始着一天的工作。看见王涵钰一脸苦恼地坐在角落,我忙问:“涵钰,你为什么不高兴啊?”她不理睬我。我拉拉她的小手对她说:“告诉老师,或许我可以帮助你,你不告诉老师,那你会一直不开心下去的。”可她还是无动于衷。后来我向另一位老师了解到王涵钰是因为玩桌面游戏时没有找到积木里的轮子才不开心的,其实她因这种情况而不开心也不是一次了。
还记得有次晨间活动:玩沙包。就因为妈妈给她缝的沙包破了而不开心许久,不管老师怎么劝都不愿用被人的沙包进行游戏。孩子往往会认准一样东西或意见事情而不愿妥协,这也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具有固定性等特点决定的,但有时对她的过于执著而感到束手无策。她就像一只小乌龟,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学习用“缩头”的方式来逃避,她不予反抗,只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这样的性格更是我一直最为担心的地方,因为我明白这样的性格不利于孩子健康,主要是心理健康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太重要了。”是的,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了解孩子的需要。我一直在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不理我呢?”是我缺少亲和力吗?也不会啊,其他孩子和我还是比较亲热的。也许是我仍缺乏关注孩子个体发展、态度、情感上的发展需要。也许是我在引导其对待事物的态度的方式、方法不能再其身上产生作用,只是一方一位地在灌输,却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理解、接受、认同。看来要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路漫漫其修远,需要时刻提醒我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做一名有思想的智慧型教师。
幼师教育随笔幼儿园安全教育:一颗珍珠
导读:告诉小朋友们不要往耳朵、鼻子、嘴里乱塞小东西,如:小珠子、大豆、花生、扣子等等还要告诉小朋友不要乱捡地上的东西,要是见到了也要及时交给老师。小朋友们听得都很认真,好像是明白了。可没想到,隔了一天,就在小朋友们玩耍时,我发现王莉莉受里捏着一片小的装饰亮片,我立刻让她交了出来。在离园时交给了家长,并请家长一起跟我们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并强调了此事的严重后果。
说到珍珠,人们往往会想到漂亮,有光泽,有价值,对身体好等等,都是一些美好的词语和意境。可谁会想到它还会给我带来伤害呢?今天是个难忘的日子,我永远不会忘记那颗珍珠个我们带来的惊吓!
和以往一样,我认真地配着班,孩子们开心地唱着跳着,做着游戏,一番很热闹的场景,我和小朋友们也时不时地玩耍着,感觉很开心。不知不觉中就到了下班的时间,我正准备骑车回家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一看号码是我同班的彭老师,一听她的声音,很严肃很紧张,我赶忙问:“出了什么事了?”她说娅莉鼻子里有东西……
我一听,吓了一跳,怎么会呢?上午还好好的啊!容不得我多想,三步并作两步,急切地跑回了教室。只见那个小朋友的鼻子里有一颗亮亮的珠子,这是孩子吓得已经哭了起来,我亲切的对她说:“别害怕,老师一定会把它取出来的!”孩子的情绪稳定了下来,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们。这是我们想起了保健医生所讲过的,意外事故正确的处理方法。我们首先让孩子站起来,不要仰头,张开嘴,提醒她别吸气,鼻子使劲往外呼气,彭老师慢慢地按压她的鼻子,我们希望那个珠子能快点出来。还真管用,不大一会,那个东西就出来了。我们都很高兴,一看原来是颗珍珠!这时孩子的情绪好了很多,见她高兴了,我笑着问她珍珠的来历。原来是散步时捡到的。
针对这一突发事件,我们特意对小朋友们进行了一次安全教育,并让那个小朋友把她当时的感受给大家讲述了一遍,我还给小朋友看了那颗珍珠。
就这件事我也作了小结:告诉小朋友们不要往耳朵、鼻子、嘴里乱塞小东西,如:小珠子、大豆、花生、扣子等等还要告诉小朋友不要乱捡地上的东西,要是见到了也要及时交给老师。小朋友们听得都很认真,好像是明白了。可没想到,隔了一天,就在小朋友们玩耍时,我发现王莉莉受里捏着一片小的装饰亮片,我立刻让她交了出来。在离园时交给了家长,并请家长一起跟我们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并强调了此事的严重后果。
其实,我们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可今天看来,效果甚微,个别小朋友在家里就乱塞东西。我们要时时刻刻的提醒小朋友安全注意事项,时刻观察幼儿的行为。除了这些还不够,还要做好入园晨检工作,防止孩子把危险物品带入园,同时经常提醒家长检查幼儿衣兜,看看是否有不该带的危险物品,等等。我们和家长共同努力,让孩子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让我们的小朋友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育随笔:不再沉默的双双
在一个班级当中,能说会道、活泼好动的孩子往往成为大家注目的焦点、中心,而那些不善言辞、沉默寡言的孩子往往被忽视、冷落,受不到重视。但是后来我却慢慢地发现她们身上其实都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有着不可挖掘的潜力。
双双——一个懂事、乖巧,但又沉默少言的男孩子,从来没听到过她大声地叫喊,也没看见她开心时灿烂的笑脸,有的只是低垂的双眼,微微的一笑,加上那轻轻的、细细的话语。她总是慢慢地蹭到你的身边,用低低的声音告诉你她的事情或者她的发现。
一天中午,小朋友们正在午餐,我正站在还有几位没吃好的幼儿旁边督促她们。忽然身后有一双小手在轻轻地捶我的后腰,我转过头一看,原来是双双。她用她那一贯的、低柔的话语问我:“陈老师,你累吗?我帮你捶捶背,好吗?”看到这一切,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孩子多好,真会体贴关心别人。我高兴地把她拉过来:“谢谢你,双双,来,老师坐着,你帮老师捶捶,好吗?”她高兴极了,伸出那双小手轻轻地为我捶了起来。趁着这机会,我和她聊了起来,她的话也多了,声音越说越响,越说越兴奋,脸上挂着喜悦兴奋的笑。
这以后,我发现双双小朋友有事没事总是喜欢挨到我的身边,凑到我的耳旁说:“陈老师,我给你猜个谜语吧。”“陈老师,你知道我家里都有哪些书吗?”“陈老师,我和你一起跳绳吧。”“陈老师,我问你一个问题,好吗?”……每次,她来和我说话的时候,我总是耐心地倾听她的讲述,回答她的问题,和她一起游戏、玩耍。有时,我会故意让她把答案告诉我,她总是激动而又兴奋地边说边手舞足蹈。在她的眼中,我已经感受到了那份喜悦与笑容,也读到了那份自信。我知道,这孩子已经喜欢上了和我说话,并愿意和老师交往了,那个沉默的双双正在慢慢地改变着。
渐渐地,她的话多了起来,笑容也多了,声音也比以前响了。当她要求我和她一起游戏时,我会对她说:“你先去找你的好朋友玩,老师等会儿和你玩,好吗?”在她让我猜谜语时,我让她讲给其她小朋友听,让小朋友来猜。慢慢地,她的注意力从老师的身上转移到了同伴的身上,她呢,在同伴面前也尽量展示着自己的本领。
一天,我正在看几个小朋友玩旋转陀螺,大家正玩得高兴,一个声音传来:“陈老师,你知道自行车怎么会转吗?”我一看,原来又是双双,我摇摇头,问其她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小朋友们也摇摇头。我说:“双双,那你告诉老师和小朋友,怎么会转呢?”她得意地笑了:“好吧,那我来告诉你们。自行车前后有两个轮子,中间有链条、齿轮连起来,只要一踩踏板,链条转动带动齿轮,齿轮再带动轮子,这样,就转起来了。”我和小朋友都有点惊讶,小朋友问:“你怎么知道的?”她说:“我看见修自行车的人就是这样弄的。”想不到,她竟会观察得这么仔细!小朋友们都有点佩服她了。她呢,此时正兴高采烈地热烈地和同伴交谈着,我第一次看到她这么开心、灿烂的笑容。
这个双双,正逐渐地敞开她的心扉融入到了集体中,也正以其自己身上特有的吸引力慢慢地和同伴打成了一片。每一个孩子她的身上都有着可爱的一面,有着不可挖掘的潜力。只要我们多观察她们,多亲近她们,不轻易地为孩子下结论,真正地从她有利的一面带动不利的一面,取长补短,使她们成为一个自信的、活泼的、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