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记录:户外轮胎建构区域
发布时间:2021-05-05 区域观察记录 幼儿园观察记录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观察内容:
今天轮到我们班级出去玩户外轮胎建构区域,男孩子们选择了碳化积木,搬运着,搭建着。王**在给碳化积木垒高,当到达一定高度时,他放了一个圆柱体放在最上面,他还想继续垒高,可是发现圆柱体还是摇晃,不稳嘴里念着:“不对。”把所有积木打翻,开始第二遍垒高,这一次底座更稳一点。一旁的孙**,发现王**搭建的底座有点歪,会影响到上面的垒高,帮助王**把两块正方形积木挪正,但是这一次到上面时,积木坍塌了,王**并没有失败的情绪,有拾起积木继续搭建,最终他们几人合作,搭建出了想烟冲烧炉子般的物体。
旁边有一些搭建平面造型的幼儿,搭好之后喊着我:“老师,你看我铺的床。”“老师,你看我搭建的迷宫”
情况分析:
王**在搭建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当发现失败时也没有气馁,选择了重新搭建。孙**在发现同伴有问题,有困难时及时帮助,两人又很好的学习品质。但是和叛变的平面搭建幼儿来说,平面搭建幼儿空间思维有点薄弱。
教育措施:
1.为幼儿提供纸,笔,为空间思维再提升。
2.请空间思维强的幼儿带领薄弱的幼儿游戏。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建构区观察记录
区域活动许多老师会认为,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活动要求,产生愉快的游戏体验,根本不需要老师“教”也可以很好的游戏,很好的满足自己。通过对本班幼儿进区情况的观察,我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区域中总有个别幼儿无所事事,处于逗留闲转的状态。如:每次进区都会有个别幼儿占主导作用,而区域其他孩子总是一会儿动动这,一会儿动动那,没有目的的消耗时间。
2、教师缺乏有效,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因为基本区域活动都是放任幼儿“自由活动”。其实建构区教师还是起着主导作用,支持,帮助,引导,鼓励孩子们区建构。建构区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几个孩子在认真的拼搭,而有的孩子到处扔玩具,乱跑。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想办法把孩子吸引到拼搭的过程中,而不是任由孩子毫无目的的玩耍。
3、孩子缺乏协商合作的意识。现在的孩子都比较自私,都是经过老师的引导才愿意分享,而基本情况都是拿到自己手的就是自己的,别人别想动,别人手里的自己硬强,毫无协商合作的意识。
那么,对于孩子无所事事,我们要考虑到材料投放的丰富,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孩子的兴趣爱好,我们可以鼓励家长和孩子或者老师和孩子,自己动手制作感兴趣的游戏材料。其次,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去引导帮助鼓励孩子,在日常游戏活动中,要培养孩子的协商合作意识。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建构区)
观察实录:
区域活动开始了,梦涵和想想一对非常要好的好朋友又来到了他们非常喜爱的搭建区。这个区是这两个孩子比较钟爱的区域之一。今天,俩人先在搭建区里一边翻找着材料,一边聊着天,说着各自喜欢的玩具。梦涵在装有交通工具玩具的纸箱里找到了一辆小坦克,她对想想说:“咱们今天也拼个大炮吧。他们男孩子老是拼这些东西,我也想试试。”想想想了想说:“好吧!”俩人就开始搭坦克了。渐渐的,搭建区又来了别的小朋友,一看她们俩人正忙着,就问:“你们搭什么呀?”一听说是大炮,就兴奋了起来,“我也要搭,我也要搭。”搭建区里的几个孩子仿佛进入了工地,有时翻找着自己需要的材料,有时将搭好的又拆掉,嫌不如心意。又过了一会儿,冉亦可和檬檬的大炮建成了,一旁小朋友的战国也搭好了。他们相互观赏比试着。“我们的大炮可厉害了,我们有三个口呢,能一下子打三个炮出去。”“我的更厉害,是万能的轮子,什么地方都能去,我的车先开出去找到敌人,你们就打炮。”大家的都很棒,孩子们真开心,皆大欢喜。
分析与措施:
1.对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情况:
从小朋友们的活动情况能够看出,他们对班级搭建区的材料比较熟悉,日常区域活动时经常参与这个区的活动。对搭建区的材料,能认真比较其形状,依据形状选取适合的搭建自己所要的部位。比如:梦涵小朋友的“大炮”,选择了充分利用了圆柱体的奶粉筒和薯片筒,根据大小排放,使炮筒由粗到细,非常符合正常制作的特性,也是作品更具有层次性。
此外,还用了两个杏仁露的圆柱体铁罐,放在了“大炮”的最顶端,就像望远镜一样。真是巧妙的构思,一点也不像出自女孩子之手的作品。旁边的孩子也不弱,“战国”创作,将搭建的对称、架空、加盖等技能都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2.活动时专注程度与探究能力:
这次的自主活动中,两组完成作品的孩子的专注度是非常高的,他们沉浸在自己有目的的搭建中,会按自己所需要的寻找、选取材料,会用自己的观点,调整、更换材料,使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地按自己心中的所想去完成。从他们对材料及作品成长中,可以看出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也比较好。班级搭建区的材料比较杂,多为收集的纸箱、盒、筒之类的材料,能完成非常形象的作品,幼儿的想像、创造及大胆地探究都很让人惊讶。
3.教师指导情况:
在今天的活动中,老师基本示出现过直接的指导,但搭建区投放的材料,给了幼儿自主探究的机会。比如:小朋友们选择的玩具坦克就是他们口中所谓“大炮”的原型。另外,在持续的搭建活动中,教师通过展板,为小朋友们选择了一些成品的照片,这也是他们可以参考的素材。这些都是不教的指导。
观察记录:建构游戏、区域小游戏
动物园新建了一个熊猫馆,于是成成开始认真地用百变积木搭起了熊猫。很快,熊猫就完成了,周围的朋友都投来了羡慕的眼光,等他刚想把熊猫放进动物园时,他自言自语道:“哎呀,差点儿忘了熊猫要吃竹子的,我得再去加根竹子!”很快,一根绿色的长竹子就搭好了,旁边的轩轩说:“哎呀,这个好像有点像竹子,但竹子不是完整的一根呀!当中是有一个个节的呀!和甘蔗差不多,我吃过,也见过的。”成成表示怀疑,反复地问周围的其他朋友:“是吗?我没吃过甘蔗啊!所以我不知道是有节的呀!”轩轩马上说:“真的呀!待会儿叫老师帮你找图片给你看看。”成成就开始改装自己的竹子,在连接处加上了白色的积木表示节……
成成对建构比较喜欢,也能跟着动物园的变化而不断地动脑筋想出适合的动物,结合自己的想象,完成的作品还非常得逼真和可爱。另外成成没有忘记帮熊猫还搭上喜欢吃的竹子,让作品变得更漂亮,显然他也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轩轩看到成成的竹子没有一个个的节时是很有自己想法的,足以说明他的实际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善于观察贴近生活的甘蔗,外形和竹子是差不多的,而乐乐也能听取好朋友的建议后调整,最后的作品非常漂亮。
区域小游戏
弘弘和晶晶来到数学区,一起将篮子里凌乱的数字棋片反面朝上,在桌面上一字排开,然后,两个人开始石头剪刀布,弘弘出了剪刀,晶晶出了布,弘弘从一长排棋里认真挑了一个翻开,“是6,哈哈。”他开心地说,晶晶手指着一个个棋子,犹豫了下,翻开了靠中间的一个棋子,“5”晶晶淡定地说,“我比你小,你赢了。”说完随手将这个棋子递给了弘弘,接着开始下一轮的游戏~
上述中的两个孩子的游戏能力都较强,无论是定谁先出棋的石头、剪刀、布游戏,还是根据棋子上数字比较大小的游戏,他们都能相互配合默契自然。遵守游戏规则,愉快游戏。能很快速地比较出6以内数的大小,说明他们都能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个比大小游戏对于他们来说较容易,但他们并没有玩一会儿就走开,而能较长时间地反复玩,这也说明孩子对这一游戏的兴趣较高。
小班建构区自主游戏区域观察记录
观察区域:建构区
观察幼儿:雨翰、浩竹
观察目的:
1、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2、引导幼儿了解遇到困难要和其他幼儿商量,协商解决。
3、培养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增进彼此的合作能力。
观察实录一: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纷纷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区域游戏,雨翰和浩竹还有其他三位小朋友选择在了一组,开始探究了他们的积木之旅。这时候我听见雨翰在一边大喊:“你干什么?这是我造的玩具,我的城堡。”扭脸一看,原来是雨翰和浩竹在抢一个三角形的积木。我坐在他们的身边,询问是什么原因吵闹,雨翰说:是浩竹抢了我的玩具,我在做城堡。随后浩竹也是一脸委屈的意思,他也想用这个。然后他们两个就互不想让了。
观察实录二:
我在孩子们的身边告诉他们,今天呀要来小客人,可是你们两个的城堡都太小了,装不下我们这么多人,有什么办法呢?他们几个都说我们可以做一个大的啊!雨翰说:“城堡要高高的、大大的,有很多的房间。”浩竹说:“城堡院子里有很多的树和花。”这时,旁边的小朋友也参与进来讨论,讨论一会儿后,他们两个想了想都说:“要不我们一起来做吧!做个大的就可以了,说完他们和建构区的小朋友们一起,把所有的积木堆在了一起,大家一起开开心心的搭起了大的城堡,随后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评价分析:
小班孩子对搭积木的游戏很感兴趣,搭积木也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对于玩具的占有欲在这个年龄段还是有的,但是他们也在和其他朋友接触的过程中慢慢的学会了分享,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这样的问题,让他们懂得和其他人一起,可以获取更大的收获,并且懂得了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协商进行解决的。
思考与对策:
孩子们对见过的,体验过的,喜欢的事物印象特别深刻,而且也愿意用搭积木的方式把它们表现出来,也真的很好。积木虽然是孩子们自己选的,不代表他们能对积木的玩法很熟练,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帮助。在引导幼儿的同时要尊重幼儿的创意,让幼儿说说自己做的是什么,帮助幼儿理顺思路。教师适当给幼儿在创作中一些建议,帮助他们完成得更好。我想在下次的活动中,让孩子们之间有更进一步的交流,孩子们在交流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合作能力。
效果反思:
孩子们不仅在这个过程中懂得了遇到问题和其他的小朋友商量,不能靠哭泣或者动手进行解决,还懂得了好多事情其实分享更快乐,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别人,自己也会快乐。
建构区观察记录:涵涵建构区搭桥
环境描述:
这次是我们第五次开展建构活动,任务是请幼儿利用建构区里的材料搭建一座桥。在几天前,我们开展了《小班建构活动:小动物过桥》,活动中,请幼儿利用纸杯和长条形纸板为小动物搭建合适的桥,操作一:两纸杯、一纸板搭桥;操作二:桥梁加宽即再加入一纸板;操作三:桥加高即在原有基础上搭第二层。活动只涉及到操作,没有图纸设计环节,而今天的活动要求是先想好材料,再设计图纸,接着根据图纸搭建桥。
事件描述:
在我交待完要求后,涵涵就拿起笔和纸在建构区里转了约两三分钟,就回到座位上开始画图纸,画的过程中没有停顿思考,动作很流畅。画完了跑过来说:“刘老师,我画好了”我说:“好的,把笔收好,拿着你的图纸去搭吧。”涵涵把笔放回笔筒,来到建构区找材料,但是没找到,接着涵涵在区域外找到了放纸杯和纸板的篓子。涵涵把图纸放在桌上,从篓子里拿出好几个纸杯,从中拿出两个倒扣在桌上,又拿来一纸板横在上面,第一层完成。接着又拿了两个纸杯倒扣在纸板上,再在上面横放一条纸板,这时,第二层倒了。涵涵再次尝试搭第二层,成功了。涵涵开始搭第三层,第三层也失败了一次,也是第二次搭成功的。搭完三层后,涵涵开始看图纸,用手指着在看,看完后又准备去拿材料,但是材料还没拿到手,涵涵又回去看了下图纸。这次看完后,涵涵拿材料准备搭第四层,可是涵涵的手把桥碰倒了,涵涵从头开始搭,搭第三层的时候又倒了。这时我介入:“涵涵,要不你试试把杯子正着放”(涵涵失败了几次,我担心涵涵会就此放弃,所以犹豫了会儿还是介入了)涵涵接受了我的建议,开始把杯子正着搭,但是在搭第三层的时候,桥又倒了,因为杯底的圆比较小,纸板也比较窄,如果放的偏一点就会受力不均而倒下。涵涵转过头叫了我一声:“刘老师”,我第二次建议:“再加一条桥梁试试。”涵涵再次接受了我的建议,又去尝试了,她的动作不快但也不算慢,很小心的样子,终于成功了。涵涵转过来很淡定地说:“刘老师,我搭好了,”我说:“哇,涵涵真是个超级无敌的工程师,”涵涵似笑非笑(她平时得意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我又说:“涵涵,我们拍张照片吧”涵涵很配合地让我拍照片。
反思:
涵涵在建构的过程中,我有两次介入,分别是在她失败了几次后,我主动给予建议:把杯子翻过来试试;第二次是涵涵主动寻求帮助。
一开始,涵涵失败了好几次,我犹豫了一会儿,但是我又担心失败次数太多了会让涵涵有挫败感,从而放弃继续探索,所以我主动提出建议。涵涵在接受了我的建议之后成功了。但是在接下来她遇到问题之后,她没有再次去尝试,而是直接找我寻求帮助,而我居然没有鼓励她再次尝试,直接有给出了建议。最后的结果是涵涵成功了,而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涵涵有强烈的成就感,而我却有挫败感,我没有引导涵涵去发现问题,进而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觉得,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以介入,但是介入的时间、契机是需要考虑的,而且教师的介入并不是直接给出建议,确切的应该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然后鼓励幼儿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保护好幼儿的探索欲,才能增强幼儿的探索意识,提高探索能力。
建构区幼儿观察记录表
观察目的:观察小译在建构活动中是否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坚持性,顺利完成作品。观察目标:观察小译能否发挥创意,根据主题的行进搭建相关建筑,并和同伴进行适当的装饰。
观察记录
场景一:小译今天在建构区里搭了一个高高的升旗台,他用一张红纸剪了一面红旗插在一根竹竿上,然后庄重地对着旗帜举手敬礼,有几个宝宝围在他的身边啧啧赞叹。小译邀请我去看。我说:“嗯,这个升旗台搭建得真是庄严!”小译的神情显得十分自豪。
场景二:小译对建造小学兴致高涨,他邀请好友小豪一起在升旗台的旁边搭乒乓球台。我正好站在他旁边,他一边搭一边告诉我说:“我姐姐是小学生,我看见小学里有很有小朋友打乒乓球的。”他和小豪用薯片罐和硬纸板搭乒乓球台,搭好之后他俩蹲在地上,你一下我一下,开心地模仿起打乒乓球的样子。
分析评价
⒈最近带幼儿参观了城四小,孩子们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之情。看得出小译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毫不犹豫搭了一个升旗台,可见他对小学隆重的升旗仪式印象特别深刻。
⒉在搭完升旗台之后,小译还不满足,又请来好朋友小豪一起搭建乒乓球台,两个孩子在建构游戏中显得十分高兴。课程游戏化的本质,就是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小译和他朋友的表现符合《指南》的精神。
支持策略
⒈小译对于建构小学很感兴趣,为了提高他的整体建构设计能力,可以试着邀请他增加教学楼、操场等建筑,进一步完善建筑方案,提升能力。
⒉在他下次尝试搭建的时候,可以适当给他提供一点帮助,比如事先邀请小朋友及家长共同收集一些建构的材料,如硬纸板、茶叶罐、酒盒、塑料花朵等,让小译在搭建的时候更加从容,选择自如,满足建构需求。
⒊建议小译的父母晚上散步时带领孩子观察住所附近的小学,小学里还有什么建筑和设施,让小译心里有一个概念,用于下一次的建构方案中,增加小学的建筑物,进一步完善学校建构。
建构区观察记录:组装汽车
观察年龄段:大班
观察时间:10:05——10:08
观察环境:联合游戏户外建构区
观察目的:
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及能力
观察目标:
幼儿是否具备合作意识?幼儿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幼儿的探究能力如何?
观察记录:
三名幼儿在建构区用大型的建构材料搭了一辆车,六轮子两座位,座位前后共3块挡板。幼儿A坐上去往前走后轮掉了,幼儿B、A一起把车轮装进去,幼儿A又把中间的挡板拿走,幼儿A空车往前往后推、拉,车轮很好。三幼儿又观察了一会儿,幼儿B坐上去往前走,后轮又掉了。幼儿A把后轮卡进槽里,并用手按一按、拍一拍,确定车轮已装好,这时,幼儿B、幼儿C坐上去,幼儿A在后面边推边喊“一、二、三,用力推,”但车子没走,放弃了,他又把后轮装装好。这时幼儿C喊老师来看看他们的车,老师走近后询问了幼儿的困惑,又看了看车头,用语言指导幼儿。老师走了,又两人坐一人推,幼儿B离开区域,幼儿A推着空车往前、往后试了几次,后轮没掉。
分析评价:
《指南》中科学领域指出: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三名幼儿在遇到问题时都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且他们将生活中的经验带入了自己的游戏中,用建构材料搭建生活中常见的汽车,且有轮子,有座位。幼儿A在第一次尝试后失败了,但是他积极地去寻找问题。他先把后轮安上去,然后接着再思考怎么样后轮就可以不掉了,在幼儿A的影响下,幼儿B、C也一起积极参与探索。
《指南》中指出:幼儿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三名幼儿都具备了探究意识,并且通过观察、尝试,再观察,再尝试来解决问题,第一次失败后幼儿A就尝试推拉空车,试试车轮掉不掉,来检验车轮没有按上去。
《指南》中社会领域中指出:幼儿愿意与同伴交往,且能友好相处,关心尊重别人又能表现出自信。游戏中,三名幼儿合作游戏,互相谦让,不争不抢。当幼儿B坐上去后,幼儿A推,见推不动,幼儿C拉;当幼儿B、C坐上去后,幼儿A接着推,整个游戏过程中都没有发生不愉快,说明三名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发展的很好。
指导策略:
从整个游戏过程来看,三名幼儿遇到的问题是:人坐在车上往前走,后轮要掉。老师介入了,他们有语言交流(没听清楚说什么),最后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老师的介入没有起到效果,幼儿的探索也没有真正得到发展。教师应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然后紧紧地围绕问题展开探索,即“没有人坐车轮为什么不掉?人一坐车轮就掉了?”,发现问题后,积极地围绕问题去探索。教师的介入应是适时的、有效的,且一眼就能发现问题所在,然后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尝试、探索以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体验成功,并积累建构经验。教师的介入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介入,共同探索,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用语言指导,这种指导语言应简练,感觉是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话。
建构区观察记录:妞妞建构美丽的花儿
观察对象:妞妞
观察对象年龄:5岁
观察内容:集体建构活动
观察时间:3:10——3:25
观察地点:教室
观察者:刘**
观察环境:
今天,我们的建构任务是用建构区里的材料搭建花,还是先设计图纸再搭建。对于花的绘画与设计,平时美术活动中都有开展,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本次活动前面的交流、讨论的时间相对较短。
观察实录:
妞妞拿起记号笔和纸,先想了想,看了看旁边小朋友,然后开始画,很快一朵花就画好了,妞妞说:“刘老师,我画好了”我说:“那你快开始搭吧”此时,已经有一些小朋友围在一筐筐的积木周围开始搭了,妞妞来到毛毛虫积木旁边,毛毛虫积木旁边有三个小朋友,但是他们在我们之前搭过的毛毛虫造型。妞妞坐下来,把图纸放在旁边,开始搭建。妞妞先用积木搭成一个圆形,选了六个蓝色的和六个紫色的,搭完圆形后,妞妞拿出图纸,看图纸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拿起积木搭圆形周围的,用了五个积木。接着妞妞尝试搭花茎部分。花茎部分妞妞还是用搭圆形的组合方式搭,搭出的花茎是弯的,拼在花上竖不起来,妞妞尝试了几次后就放弃了,但是她也没有搭其他东西,而是坐在那里等。我走过去问:“妞妞,你的花好特别呀,可是还缺根花茎,怎么不搭了呢?”妞妞说:“一直要掉,竖不起来,”我说:“为什么竖不起来呀?要不你再试一下,”妞妞又尝试了一遍,我把第二个和第四个积木转了一下,说:“要不你试试这样搭花茎,会不会竖不起来”妞妞尝试后,笑着说:“刘老师,竖起来了,”我说:“太棒了,恭喜你成功了,来给我拍张照片吧”,妞妞说:“等一下,还有叶子没做呢。”
分析评价:
今天,妞妞在失败了几次后,我没有及时介入,而是在她放弃继续探索后再介入,询问原因,让妞妞尝试自己寻找问题,寻找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建议。妞妞的性格是比较文静的,安静的,属于慢性子,说话节奏也是满满的,声音轻轻的,性格不同于涵涵,所以妞妞不像涵涵那样失败了多次之后不放弃,仍然继续探索,妞妞而是尝试了两三次失败后,就放弃了,但是妞妞的放弃也不是转移注意力,寻找新的游戏,而是一种消极的等待,而且我也能断定就算妞妞放弃之后,只要我主动去帮忙,妞妞还是能继续参与探索的。
支持策略:
鼓励妞妞要多探索,不要轻易放弃,去寻找问题的原因,如果实在找不到问题之处可以请好朋友帮忙,请他们一起参与探索,或者请教老师,不要就此放弃。
当孩子在探索过程中,反复失败时,为了保护孩子的探索欲教师需及时介入,何时介入可以根据孩子实际的反应、孩子的性格等等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