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班级的花椅子
发布时间:2021-05-08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每次的区域游戏孩子都很期待,区域游戏时间快结束了,孩子们忙着收拾阅读吧的游戏材料。阅读吧传来萱萱和洋洋开心的笑声,我过去一看看,他俩居然在椅子上贴满了黏纸。“哪来的黏纸?”我问。萱萱用手指:“书里面的。”原来阅读吧的画报里有供孩子们操作用的黏纸。“为什么要把黏纸贴在椅子上呢?”“好看啊!”两人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时,阿姨看到了说了一句:“贴画贴到椅子上,擦不掉,会很脏的”。说实在的,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要是在以前我一定会抓狂。可是今天,孩子嘴里的那句“好看”却让我改变了想法,我得换个角度看问题。于是,我平静地对阿姨说:“没事,我来问问是怎么回事。”
游戏结束了,我把那把椅子放在活动室中间。和孩子们聊聊“花椅子”。我想了解孩子们多他们的行为有什么看法。“我觉得挺漂亮的”“椅子上不能贴贴画”“我觉得这个办法挺好的。”“我觉得蛮好看的,因为,我妈妈就是用这种办法缝补衣服的,有贴画遮住这些地方。”看来孩子们的想法与成人确实不一样。瑞瑞说:“但是他们把就贴纸全贴在椅子上了,其他小朋友就不能用这些黏纸在画报上操作了。瑞瑞的话得到了大多数孩子的认同,洋洋和萱萱也点头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时,我对大家说:“是的,以后我们在做事之前要想一想是否会影响别人。那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把椅子呢?”有部分孩子表示墙壁上、桌子上、椅子上都不能乱涂乱画乱贴,应该叫洋洋和萱萱把椅子清理干净。也有的孩子则认为“花椅子”挺特别的,不用洗干净,就把它放在活动室。
下午自主游戏时,几个孩子将“花椅子搬到了数学区,我帮助他们设计了统计图纸,可以数数椅子上不同图案的黏纸的数量,并用点卡操作。过一段时间我组织小朋友讨论“怎么样能比较容易地去除粘纸”,我们找了一个方法,用吹风机去除。在我们一起努力的的情况下,干净的椅子出现在我的眼前。
事实证明,让孩子在过程中自己去感受体验,从而学会思考,学会担当,远比劈头道脑的批评教有有用得多。只要教师能换个角度看问题,事情也许就能解决得更圆满。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小班11月教育随笔——搬椅子
我们小一班有一群讨人喜欢的小家伙,有时上语言活动时,我们都会让他们把小椅子排成马蹄形来进行活动,而操作活动时就把小椅子搬到桌子边上来。每当这时,教室里就会响起“咔嚓咔嚓、稀里哗啦”的声音,不但损坏了椅子,也使教室里显得格外乱,甚至有调皮的孩子趁这个“机会”进行捣乱。每次气得我都大声吆喝:慢点啊!轻点啊!这样,也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今天活动后,我和孩子们说:孩子们,老师闭上眼睛,看谁搬椅子时,让老师听不见声音。小朋友们很好奇,个个跃跃欲试。我喊:一二三四五!小朋友们开始搬椅子。当我睁开眼睛时,全班小朋友都整齐地坐在桌子边上了。我装作不知道的样子问孩子:你们是怎样搬的小椅子,我怎么一点声音也没听到?这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我轻轻地搬,轻轻放。有的说:我走路跟小猫一样没声音……。面对孩子们正确的回答我又趁机问:下次搬椅子的时候,谁还能让我听不见声音?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我、我……。这样连续几天,教室里再也听不见“咔嚓咔嚓、稀里哗啦”的声音了。
教育随笔:我会搬椅子
今天的体育锻炼结束后,又是到了吃早点的时间,于是我请孩子们搬起自己的椅子,这是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又拿起椅子的一角,像开火车一样往前推。于是我提醒他们这样椅子会弄坏的,要两手搬椅子。可是过了不久,在中餐后发线除了这几个小朋友外别的孩子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在“开火车”嘴里还不停的说着“我的火车要开了”。
分析这一现象产生原因:
1.方便心理对于托班的孩子来说,由于年龄小,在家自由散漫惯了,而且在家中也没有这么多的规矩,家长不会对于搬椅子作出怎样的要求,所以幼儿就已推或拉椅子这种最简便的方式来搬椅子。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2.好玩心理托班孩子生性好动,对于他们来说什么东西都是现成的玩具。自然而然,椅子也成为了他们的玩具之一,自从孩子们看了《托马斯小火车》这之后,更加把小椅子当作了小火车,一把接一把的椅子排起来,纷纷当作火车开起来。这样不仅破坏了课堂常规,还对椅子照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如何让孩子们能改掉这一,我决定从以下方面下手: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针对孩子们的这个现象,教师可以从孩子们最喜欢看《托马斯小火车》的方法入手,让孩子知道托马斯小火车,能遵守纪律,在轨道上开,并且会帮助大家做事。我们要学习托马斯小火车遵守纪律,做个好宝宝。或者教师还可以自行创编《椅子宝宝哭了》的PPT故事,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述。让孩子知道椅子宝宝“为什么会哭”“它得了什么病”,从而知道要爱护小椅子(两手搬,轻轻放)。不然椅子会生病。
2.榜样示范的作用教师首先要做到示范作用,对于教师座椅,教师一定要两手搬。并且让孩子学着老师的方法搬动椅子,此外表扬班级中爱护小椅子的小朋友,给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此鼓励别的小朋友,都向他们学习。另外请这些孩子做小老师,帮助老师一起监督。让孩子和老师共同来督促这些不爱护椅子的小朋友。在这期间教师一定要多加关注,时时表扬改正的幼儿,并且也给予一定的奖励。做到精神和物质双鼓励。
3.家园配合共教育在园内的教育,也要得到家长共同的配合,可以结合论坛的力量,上传一些孩子这样推椅子不文明的举动,引起家长的重视,然后请我们的家长配合老师共同在家督促孩子好好搬椅子,爱护椅子,养成好的习惯。
小班随笔:请扶起小椅子
今天幼儿在区域游戏的时候,我看到洋洋的旁边有一个椅子倒在了一旁,他看了看,大概他认为椅子不是他弄倒的,所以他走开了,我轻轻叫住了他,他看看我,我看看他。我又看看倒在地上的椅子,他忍不住问我干吗,我说:“你看到了地上的椅子倒了,你可以把他扶起来吗?这样别人也不会摔交了。”他说好就把椅子扶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对全班的小朋友说:如果你看到别人的东西倒了,你也可以帮助别人扶起来。今天有个小朋友就这样做了,我觉得他很棒。说完,洋洋忍不住告诉其他的小朋友是他做的,那得意劲儿就别提了!
小班幼儿还属于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自己本身很关心,关心自己的玩具,自己的椅子,蜡笔,而对于别人的东西却一点也不关心,有时候教室里东西倒了,书掉到了地上,他们走过路过都不会主动把它捡起来。对于这时候的幼儿,我用了提醒加鼓励的方法让他们引起重视,这样,久而久之,慢慢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的意识,让他们真正做一个有责任的人。
教育随笔:小班孩子整雪花片
(一)一塌糊涂的雪花片
每天中午吃完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在教室找到一席之地,拖拉着一筐和角色扮演有关的玩具,埋头苦玩起来。只要是身边能够利用到的材料,孩子们都给用上了。在带有扮演成分加多的游戏中,孩子们发现雪花片是一种很好的替代材料,可以是士兵们手枪里射出的子弹,可以是厨师们炒菜中的蔬菜,可以是探险家玩水车里的水,想象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可是,在每次游戏结束的收拾环节,麻烦就来了。地上的雪花片被洒落的到处都是,要让孩子们把雪花片按颜色一筐一筐的放好更是难上加难,到底该怎么办呢?
于是,我开始观察孩子们使用雪花片的情况。因为雪花片相对较小,而孩子们使用的时候有想要一次性大量的拿,所以常常是一路走着一路掉。这就意味着孩子们需要一个把雪花片从起点运输到终点的容器。而在收拾雪花片的时候,常常是由我给孩子们定了标准,沉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我有没有考虑过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呢?如果要按照颜色来分类整理雪花片,在那么多人一起收拾雪花片的时候,一个箩筐里放什么颜色的雪花片是不是应该有个提示的标志呢?进一步在思考一下,小班的幼儿真的需要按照颜色分类吗?如果雪花片放在一起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拿取使用是不是更方便呢?他们更愿意用哪种方式来收拾雪花片呢?
(二)能整好吗?
在发现以上的问题以后,我们就着手一系列的改进。第一,装雪花片的箩筐上张贴上对应的颜色标记;第二,让孩子们逐一来认识;第三,将归类整理的方法和孩子们进行讲解。一切就绪,中午的游戏时间到了,意味着雪花片的整理工作开始了。尽管一开始我们已经和孩子们交代了这些,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颜色标记被遮挡了,摆放位置有一些盲区,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看到标记;在拿取雪花片的过程中,仍然有孩子手握数片雪花片,移动过程中不断的掉落;最大的问题是在收拾的过程中,幼儿仍然会将多个颜色的雪花片混合在一起尔后在运输到汇总处,到达以后再将雪花片分开,造成了人员拥挤,从而导致收不整齐。
发现这一问题以后,利用午睡前的时间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讨论:你们觉得雪花片整理好了吗?哪里有问题?怎样才能收的又快又好?就小班目前的认知水平而言,他们并不能够想到按照一种颜色来整理雪花片,换句话说他们不知道分类(即自己想一种标准进行归类),而能够归类(有一种既定的标准)。因此就由我向孩子们介绍了整理的方法:每个人在整理地上的雪花片时只捡一种颜色。
趁热打铁,下午我们就开始了一次雪花片整理比赛,只要听清楚要求,孩子们就能够得到糖果作为奖励。游戏开始了,在游戏过程中,大部分的孩子已经清楚了整理的规则,但是仍然有6名幼儿并不知道,于是在整理的过程中,我有针对的反复的提醒他们,这六名幼儿中的四名在提醒2次以后就及时的纠正了自己的方法,而另外两名在反复提醒5—6次以后也理解和运用了方法。看似已经成功的整理方法,明天在游戏中能真的被运用吗?拭目以待。
中班教育随笔:静待花开
“教育需要欣赏,需要赞扬,需要宽容,需要聆听,需要花言巧语,教育是是‘慢’的艺术。花开很美,等待花开的过程更美。
那是一次折纸活动,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模仿,在摸索中,只有毛源拿着一张纸在那不动手,而且嘴巴里念念有词,我轻轻走过去:“毛源,你在说什么呀?”他看看我,还没有从他的世界反应过来。我又用手摸摸他的头:“毛源,你的小鸟呢?”他一愣:“老师,我的小鸟飞了。”“飞哪啦?”“大树上。”我忽然发现今天的毛源回答问题有点合乎逻辑。因为,他是一个有点特殊的孩子,每次我的问话,他都会词不达意的胡说一气。我暂时不问他折纸的事,又问他:“毛源,你怎么知道你的小鸟飞到树上啦?”“老师,你看,这不是一只小鸟,飞到了树上去了吗?”毛源指着我给他折纸的图片说。我一看,毛源说的是纸张上的图,是一只小鸟飞到了树上。我马上对毛源说:“你看得真仔细,这只小鸟非常高兴,它说要和你做好朋友呢,你愿不愿意呀?”毛源一听:“老师,我要小鸟做好朋友。”“那你快折一只小鸟,它就和你一起玩啦。”毛源很快拿起纸,可是却无从下手。“毛源,来我们一起来变魔术。”他拿起了纸,也跟我模仿摸索起来,尽管很慢,很慢,我没有催促,没有责怪,每折好一步,我都耐心等待。过了好久,一只弯弯扭扭的,皱皱巴巴的小鸟出现在我眼前了。我很高兴地在他的小鸟上打了几颗星。我知道毛源现在还是一朵花苞,需要给他时间,更需要给他关爱鼓励。我相信,总有一天,这朵花苞会静静绽放,属于他的魅力。
我庆幸今天我没有责怪他注意力不集中,也没有忽视他上课不认真,而是耐心地给予等待。我相信我教育的等待也会让我自己看到很多美好的东西。
教育随笔:有趣的花生
一天,有一个孩子偷偷的带了几粒花生藏在了自己的口袋里,其他小朋友知道后纷纷跑过来告诉我,于是我便索性坐下来和孩子们一起观察起这个花生。“唉,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花生壳是长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呢?”顾天乐说:“这个花生从侧面看好像一个小小的葫芦呀。”杨荟慧说:“我觉得这个花生像海上的波浪。”周雨田也说:“这个一粒的花生壳好像一个小碗哪。”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对这个硬硬的花生壳和里面的花生米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让孩子们第二天每人带了一些花生到学校里来。有了多一些的花生,每个孩子都把它放在手里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进一步的了解花生的样子。随后我带领孩子们进行了花生贴画的活动,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思考一下自己想要花生壳和花生米做一个什么造型呢?张思涵说:“我待会儿想做一条小鱼,因为小鱼的身上有很多一片一片的鱼鳞,就像这个花生一样。”黄晨宇说:“我想用花生拼成一颗大大的爱心,等到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给妈妈。”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着,也立刻着手动了起来。有的孩子想用毛线把动物的形状勾勒出来,但是自己一个人好像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于是他们小组上的小伙伴便帮她一起。勾好了轮廓再贴上花生,一幅幅漂亮的花生贴画便做成了!不管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还是小组合作完成的,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根据《3到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指出:4到5岁的孩子,能够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并且喜欢和乐于积极探索。孩子们对于这一颗小小的花生就有着千万种不同的想法,这就说明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幼儿提供自主观察表达的机会,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支持和鼓励孩子内心的各种想法,促进他们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但是在活动中,有的孩子在动手能力方面仍有些欠缺,教师对于这一类的孩子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多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多表扬,多激励,以促进他们在动手能力上的发展。
幼儿园随笔:老师的椅子
为了便于老师课间休息,幼儿园特意在班上给老师配了一把椅子,它比孩子们的椅子要高一些,也大一些,没想到,就是这把小小的椅子让我受到了教育。
下午,孩子们吃完饭,我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完后,我问孩子们:“谁能上前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可以坐在老师这把大椅子上讲,我们来个‘故事王’比赛!”话音刚落,就听见有孩子喊“我讲!”不看就知道是班里的小能豆――陈昭硕。他勇敢地走上前,讲起故事来,虽说他的声音越来越小,情节也有点语无伦次,可他会带动其他的孩子来表现自己,树立自信。讲故事比赛就这样开展起来,孩子们每天都期盼着那个幸福时刻的到来。
自从班里举办“故事王”的活动,许多孩子变得更开朗活泼了。张馥婷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很难听到她的声音,她也从来不主动与其他的小伙伴交流。这天,我就特意请张馥婷上前来讲故事,她低着头,没有回应我,我走过去,领着她的小手,把她带到前面,她依然低着头,其他孩子自发地拍手为她加油,她依旧不情愿。为了不让大家扫兴,我和她一起背诵一首学过的儿歌,我知道这需要时间,要慢慢来。
第二天,吃过早饭,就有孩子向我告状说有人打架,我赶紧过去,只见张馥婷和孙铭泽在抢那把椅子,他们互不相让,挣来夺去,我上前制止,孙铭泽松了手,张馥婷却乘机夺过椅子,坐在上面。我蹲下身小声问:“婷婷,你觉得这样做对吗?”她用从未有过的声音说:“我会讲故事,我要坐这把椅子!”说完竟哭了起来。我把她搂在怀里,轻轻地开导和教育她,“大家都可以当‘故事王’,只要你能大胆为我们大家讲故事,你也会成为一个非常棒的‘故事王’的!”。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我也中接受了教训,做任何事情,教师应考虑得周全,对孩子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尽量避免孩子们受到心灵上的伤害。
教育随笔:静待花开
教育随笔:静待花开
幼儿园是每个孩子成长的王国,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要想保证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来发现每个孩子不同的习惯爱好以及思想动态,进而因材施教。
宜宜小朋友是春季入园的孩子,来到幼儿园也有四五个月的时间。这个孩子给我们三位老师的感觉就是总是处于神游的状态,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比如户外活动、区域活动或者是一些游戏活动集体活动他都不感兴趣。可是从这周一开始的区域活动中,我发现情况有所改变。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区域进区环节,选择了用颜色鲜艳的手环作为进去的一个标志。一个区域一种颜色,每种颜色代表不同的颜色,开始我们以为孩子会把区域搞混淆,情况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他们玩了一次就知道什么颜色代表什么区域,可见,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记得很快。有一天我发现宜宜小朋友他选择了植物角,选择植物角的小朋友不多,欣宜第一次主动地选择植物角。她进了植物角之后,拿起了喷壶给每一朵小花都浇了一次水,而且非常仔细,不一会儿喷壶坏了,主动地来跟我说,老师喷壶怎么坏了,让我来修。之前,她很少和老师交流,好像从这一次活动中,她找到了在幼儿园的乐趣。此次后的几次区域活动她也都是选择植物角,而且玩得都很开心。户外活动也比之前活泼开朗了很多,也会积极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去。从这一点。我觉得有时候老师要善于给孩子创造一些新的事物吸引孩子的参与游戏的乐趣。这一次宜宜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可能是我们改用手环进区域吸引了她的兴趣,或许还有其他的什么原因。
总之孩子进步了,我们作为老师也很高兴。希望我们的孩子每天都进步一点点。作为老师也要关注到细节,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多为孩子创造丰富新颖的东西激发孩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