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幼教让我陶醉
发布时间:2021-05-08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教育随笔:幼教让我陶醉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读书,喜欢学习。也喜欢摘抄积累。过去,一首好的诗歌,一篇优美的散文,一句著名的格言或是一段精彩的语言片段等我都会认真地将它摘记下来。十几年过去了,我如今从事了幼教工作,一种对幼教事业的专注和酷爱,一种造就明日栋梁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促使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像海棉一样地吸取,一点一滴,不计其小;一时一刻,锲而不舍,勤于储蓄,日积月累。幼教让我陶醉,一种心灵的沉浸,一种思绪的放飞……。多变的字,让人好奇;简洁的词,让人感觉清爽;优美的句,让人心醉;动人的文章,让人思绪万千;才气横溢的小散文,让人耳目一新……
或许是对幼教工作的一种热爱,一种需求,慢慢地我注意收集积累好的谜语、诗歌、绕口令、小散文以及各类书籍中向幼儿进行各种语言训练的实例。无论是幼教三本杂志,还是《幼教园地》,《上海托幼》或是《启蒙》,无论是幼儿园小中大班教材,还是《学前班参考读物》或是《半小时妈妈丛书》,无论是教师参考还是其它,我都是那样以极大的热情在幼教的书海里寻找捕捉。一首《头上的海洋》诗歌以简洁的语言优美的韵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一篇《天鹅》小散文,以比喻的修辞格启发孩子对白鹅的描写及感受能力;“碧绿的湖水中,漂着洁白的帆船。碧绿的湖水中,浮着洁白的花朵,啊!那不是帆船,那不是花朵,那是洁白的天鹅,正从水面游过。欢迎你,天鹅,请住下吧!高贵的旅客”。读后给人以协奏曲的丰满和意味深长;像知识童话《驴子过河》《企鹅寄冰》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不是简单地从语言方面进行读、听、说,而是在故事读后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说明一个浅显的道理;像故事《帽子变小了》《迟到的小乌龟》《小猫上当了》《两个好朋友》《是谁帮助了小松鼠》《公鸡为什么脸红?》《小猴拜年》等不仅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幼儿听的模式,而是让幼儿在听故事中培养想象力,启迪幼儿去思考,去讲解,去寻找不同的答案。我在学习积累选材的同时,还根据幼儿不同年令特点突破教材框架,给幼儿以适当的启蒙,引导幼儿接触并欣赏一些著名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幼儿词汇和短句,引导幼儿讲述并学会倾听,培养幼儿初步地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伟大的诗人歌德说得好:如果要珍惜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为世界创造价值。有人说,画家的画,色彩之所以鲜艳,是因为注入了画家的心血;一名幼教工作者所以受到社会的称赞,也因为他们倾住了自己全部的爱。34年来,我坚信自己的选择,安心愉快乐此不彼地耕耘在幼儿园这篇小小的沃土上,迷上了幼儿教育,迷上了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们,他们的喜怒哀乐。言谈举止都会使我牵肠挂肚,寝卧不安。有多少个不眠之夜,我醉心于幼儿教育杂志中的篇章,醉心于有趣的故事、搭积木、捉迷藏、玩过家家…..“醉心于和老师们一起为孩子们自制玩教具,深入教学第一线主动帮助并指导教师开展优化幼儿一日活动。醉心于和老师、家长们开展一个又一个的幼教课题实验…..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我随时随地专心学习,不论在一线当教师、做教学园长或任园长我都细心观察,善于研究,注意学习新的思想,掌握新的思路和方法,从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我利用晚上的空余时间来梳理白天的所见所闻,我在新浪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博客,在教育在线建立了自己的书香专贴。我坚持阅读,坚持写作,善于总结,经过一番思考、分析、整合,从中得到的益处,要远比白天所获的高出百倍。因为我明白:由工作所积累的学识正是自己将来成功的基础,是我一生最有价值的财富。我不是为积累而积累,而是一种虔诚,一种热爱,一种对幼教事业的赤诚追求,一种对未来美好境界的向往与探索,我陶醉于其中,我喜欢名言警句摘抄,我喜欢幼教读物的积累,我更喜欢写作。我愿我的小小杰作能有效地投入并换取更丰富的“财富”。Www.Yjs21.coM
江河不择细流才终成浩浩江河,高山不择细土才终成巍巍高山。一个幼小无知的儿童最终要长成翩翩少年乃至威武青年,其间要受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深的教育这不是一日之功,而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辛勤耕耘和日积月累,在教育在线论坛或在我们杏花岭区新建的杏花教师家园,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在忙着自己的那块自留地,甚至无暇去光顾别人的帖子。其实我一年一路走来,我觉得每天写帖子固然重要,但读帖、回帖也非常重要,转帖更为重要!一名教师要向实践学习,向同伴学习,但更重要的还要向自己学习!作为教师只有处处学点新东西,才能垫高你自己。只有不断地学习,站在多个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发展自己。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生者,悟道、创造、发展也。我最大的们感受是:阅读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些知识素材,是思考把所读的内容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要最大限度地从书中收益,读者还必须是一个思考者。思考便是幸福。读书最大的好处不是在于我们所记得的内容,而在于它们对我的启迪,它们对我们一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平时学问上的努力和经验上的积累,在危急关头往往是我们最有力的支持者。
威廉`马修斯教授说“一个人要变得睿智博学,并不取决于他所阅读的书的数量,而取决于经过精心挑选的、已被他消化吸收的那些书的数量,这些书的每一个珍贵的思想都是一个挚友。”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教育随笔:我不想让爸爸走
今天薛凯铭一直不开心,早饭时他摇着脑袋说不吃了,他说在家里吃过了。集体活动时他像往常一样静静的听老师讲课,小朋友积极参与,他也没主动参与进来,薛老师邀请他参加活动,他才磨磨蹭蹭的参与到活动中。中午吃了很少就不吃了,散了会步就上了床准备睡觉了,他一声不吭的躺到小床上,把被子盖住了自己的脑袋,我喊他把被子拉下来,他把被子拉下来后就趴着,把脸藏在了小枕头上,我让他躺着睡,他转过脸的时候,我发现了他眼角的泪珠。我急忙走过去,问他:“你怎么了?肚子疼吗?”他摇摇头,“有小朋友欺负你吗?”他还是摇摇头。“你哪不舒服,告诉我”他小声的回答:“我没有哪里不舒服。”,我疑惑的问:“那你怎么不高兴了?”他的眼泪又瞬间落了下来。“我不想让爸爸走。”“爸爸什么时候走?”“今天就走。”我也跟着有点难过了。孩子爸爸在山区当兵,一年回来一次,在家陪不了孩子几天假期就到了,孩子是真心的不舍的爸爸离开自己,再见爸爸时又得等明年了。孩子心里一定难过极了。我摸了摸他的小脑袋:“爸爸会很快就回来的,他也不舍得你,等他一有假期就会回来看你的,爸爸那么疼爱你,他不在你身边的时候都会很想你的。”他点了点头擦了擦眼泪,闭上眼睛一会睡着了。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有哪个做父母的不想陪在孩子身边,陪他们笑,看他们闹,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收获一生中快乐的时光。作为战士的爸爸一样想长久陪在孩子身边。没有他们背井离乡,忍痛割爱,守卫和平的家园,哪来幸福温馨的小家,向他们致敬!
教育随笔:学会谦让
班上的孩子很喜欢听故事,不管是童话还是日常小故事,他们都会津津有味的听着。星期三早上,孩子们教学活动结束,女孩子排着队正在喝水,我们陈宇阳跑过来说:“吴老师,今天有没有故事呀!”我说:“你想听吗”?他说:“特别想听你讲故事。”大家都喝完水,我请孩子们安静的坐在座位上说:“小朋友今天上课都特别认真,那我就讲一个故事作为奖励,故事的名字叫孔融让梨。”孩子们很自觉地都做好,而我就开始有声有色的为孩子们讲故事,在过程中孩子们也会向我提出一些小问题,我也为孩子们一一作了解答。故事讲完了,孩子们依然意犹未尽,我告诉大家只要你们每天都表现得棒棒的,老师就会每天讲一个故事作为奖励。
下午起床张老师把午点拿上来了,今天吃的是香蕉,这时陈宇阳从盘子里拿出一个相比较大一点的香蕉,我心想,他要干嘛!我正在观察他的举动,这时他将香蕉给了坐在他旁边的好朋友元宝,自己拿了一个相对小一些的,我在旁边听到他小声的给元宝说:“我给你拿了一个大的”,元宝随口说了一声:“谢谢”!这一个小细节让我很感动,早上讲完孔融让梨的故事,陈宇阳就记在了心里,让我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在幼儿园孩子们都非常听老师的话,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都会特别注意并记在心里,有时家长的十句话都不顶老师的一句话管用,我们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我们传递给孩子的是正能量,让我们的宝贝从小做一个谦让、诚实、孝顺、懂礼貌的好孩子。
教育随笔:那一声“谢谢陶老师”
幼儿的礼仪教育已经融入到我们小二班的一日生活中。班级的孩子越来越懂事,也越来越有礼貌了。
一天,生活老师陶老师在餐前擦桌子时,无忧说:“陶老师,真辛苦,还要擦桌子。”我听后心里一震:孩子们的观察多仔细啊。陶老师每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就像妈妈一样爱着他们,他们心里是有感觉的,他们也很喜欢温柔的陶老师。作为教师的我们却没有给孩子们聊一聊陶老师的工作,真是不应该。我对孩子们说:“你们都看到陶老师擦桌子了,是吗?”孩子们眨着亮亮的眼睛,看着我点点头。我说:“陶老师擦桌子,还为你们做了什么事情啊?”孩子们开始说开了,有的说陶老师扫地很辛苦,有的说擦玻璃很辛苦……听着孩子们稚嫩的话语,我思索着,平日的教育,再怎么跟孩子们强调用餐的时候要会对陶老师辛苦的付出说声谢谢,可是大多的孩子都不知道到对每天给他们盛饭、盛汤,餐后还要把他们弄脏的桌子、地板擦得干干净净的陶老师说声谢谢。孩子们的礼仪教育多么缺乏!
我留心着陶老师工作中的每个细节,拍成图片,给孩子们看。孩子们看着这些图片,我问他们:“陶老师在给你们盛饭的时候,有谁说过谢谢啊?”孩子们不说话,我又说:“咱们小二班的小朋友们都是非常懂事的孩子,都知道陶老师很辛苦,以后陶老师再给你们盛饭的时候一定要记得说声‘谢谢’。”
中午用餐的时间到了,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端小饭碗,在我的提醒下,孩子们都用甜甜的声音对陶老师说:“谢谢陶老师!”陶老师可开心啦,不停地说:“不用谢不用谢!”打那以后无论陶老师是发水果还是盛饭、盛汤,孩子们总会对陶老师说声谢谢!
我们一直在强调礼仪教育,其实很多时候,很小的事情都是教育最好的契机点。那一声“谢谢陶老师”,让我们班的小朋友渐渐知道了感恩,学会了礼貌,慢慢地长大懂事。这也是我们开展礼仪教育最重要的意义了。
教育随笔:让幼儿远离“粗话”
幼儿生活的环境,往往会影响到幼儿语言的学习运用。有时候,幼儿喜欢模仿别人说话,说了粗话也不懂是什么意思。当幼儿说粗话的时候,不妨把它当成是一些平凡的字眼,不要给予过分的关注,切忌因此责备幼儿,这样只会加深他对粗话的印象。因为幼儿一般并不清楚粗话的真实含义,因此无需详细向他解释他刚刚说的话如何粗俗,只要告诉他这样的话会让大家不喜欢。
班里有的叫旭旭的小男孩,平时养成了说粗话的坏习惯。我心平气和地问他:“旭旭,说粗话好不好?”他清楚说粗话不好,当他回答“不好”时,我就进一步教育他。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尝试了解他说粗话的原因,以及想要表达什么,告诉他要发泄这样的情绪可以用什么字眼来替代粗话。
在幼儿园里,创造文明的环境,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如果发现身边的环境会让幼儿接触到粗话,应努力制止。例如幼儿的其它小伙伴有说粗话的坏毛病,就应当及时制止。你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手段,以防止对幼儿产生影响。如果遇到有人有意教孩子说粗话,应郑重警告,尽量让孩子远离这些环境,否则再纯净的孩子也会被污染。
如果幼儿大一点了,仍有这种说粗话的行为,可以先尝试“订立规则”,规定幼儿不能再说粗话,如果犯规就要受到小惩罚。要注意惩罚的度,过度会让他反感,只要给点惩罚让他学会反省就好。当幼儿做到时,要及时给予表扬。
教育随笔:谦让是美德
教育随笔:谦让是美德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要从小培养的良好习惯,我根据班里孩子的年龄特点,准备了一堂培养孩子们学习谦让这种品德的课程!希望孩子们能够吸取一些同伴之间互相谦让的精神。
在上课时,我首先利用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来引导孩子们学习孔融的做法,孔融刚四岁,和小朋友们一样大,甚至比你们还小,既然孔融都能够做到谦让,把大的梨留给哥哥,那中一班的小朋友们能不能做到,孩子们一听孔融这么棒,都说自己也可以做到。接着又给孩子们看了两只小山羊过桥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思考两只山羊在过桥时是怎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最后我给孩子们总结了一些互相谦让的小儿歌,希望他们可以吸取到互相谦让的精神。
我发现,他们做到了!在吃完晚饭的时候我看到徐徐和小琦都搬起了自己的小椅子,想从桌子旁边过去,但当时桌子旁边只能容纳一位小朋友搬着小椅子过去,于是我发现他们俩谁都没有过去,而是都向后退了一步一起说“你先过去吧”,当我看到这幅情景的时候,我很开心,走过去问他们两个“你们两个谁先过去呀?”他们又说先让对方过,“那徐徐先过去吧,好不好,小男生让着小女生一下吧”于是他们俩个都按顺序的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在这之后我又看到丽丽和乐乐他们俩都想看同一本书,但也都非常谦让的让对方先看,自己过一会再看,最后他们两个都看到了自己想要看的书。一会儿,我在所有孩子面前表扬了他们四个,希望能够激励到其他小朋友,让所有的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学会分享、谦让,这样做也会是自己变得开心,幸福!
教育随笔:让孩子哭吧
春天来了,好多孩子跟着爸妈到野外去踏青,给班里的带来了好多小蝌蚪,放在我们班上的动物角里,这下我们的自然角里可热闹了,除了一些种子、花草盆景,娃娃鱼。还有黑溜溜的小蝌蚪,可以让孩子们仔细的观察蝌蚪的成长过程。高兴了没几天,问题就出来了:一是没有食物可以喂蝌蚪,二是由于双休日漫长的两天没有及时换水,好多蝌蚪都死了,这让我心理感到很难过,这好事变坏事了。
有一天,阿姨叫小朋友换水,笑笑怕小蝌蚪溜走,使劲的呼喊着我给他帮忙,“林老师,帮帮忙,我不知到怎么给小蝌蚪换水。”“好吧,我跟你一起给小蝌蚪换水吧。”我拿了一个筛子的盆把蝌蚪倒在里面,样的器皿里换上干净的水。这是笑笑发现好多蝌蚪都死了,伤心的说:“它们怎么都死了。”这时好几个孩子围过来看,我趁机和他交谈:“小蝌蚪在我们这里已经住了好几天了,我们都很喜欢它,可是一点东西都没给它吃,你们知道他吃什么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我马上抓住机会说:“对呀,小蝌蚪长大以后本来可以为我们吃掉许多害虫,可他住在我们这里却要饿肚子了,多可怜呀。我们怎么办呢?”笑笑接过我的话说:“还是放走它吧,让它去吃害虫。”面对这样的提议,我说:“对,这些蝌蚪也是有生命的,它们也要找妈妈,关在小小的空间里它们就会死去。下次还是让它们回到大鱼池里,你们同意吗?”“嗯。”孩子们都兴奋起来。在不经意中让孩子们传递了让它们要保护小动物。
很多孩子在遭遇挫折后,通常都会嚎啕大哭,但常常会阻止孩子哭:“不许哭,有什么可哭的!”“停住,不许让眼泪掉下来!”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听了专家的讲座,让我感触很深,我们越是去抑制孩子消极情感的表达,越会使孩子生理、心理活动不平衡,越会使孩子常常过于情绪激动。想想还是让孩子的消极情感发泄出来,让他们在挫折中学会调整自己的情感,提高耐挫能力。
接受孩子的消极情感的前提是,无论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是对是错,我们应允许孩子把消极情感释放出来,其次要允许敢于让他们表达消极情感,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消极情感,无疑是最佳的疏通、调剂情绪的方法,特别是对性格内向的孩子,更要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而成人应该是倾听者。
教育随笔:要不要谦让
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区域游戏,这天孩子们正在“忙碌”中,响起了一片争吵声,我马上走近去一探究竟,孩子们便七嘴八舌的嚷开了:“老师我们小超市这里人太多了!是我们先来的,乐乐和越越他们是后来的,应该不在我们这一组。”还没等我说话,乐乐接着说:“我好久没玩小超市了,我想在这里玩。”原来孩子们是为了争取游戏资格而吵闹,看着大家僵持着,谁都玩不成,我就说:“要不你们再商量一下,那边的图书区,益智区也不错哦!”话音刚落,原本小超市里的浩浩和佳佳马上提出他们要去其他组,浩浩和佳佳刚走,其他的孩子也都高兴的玩了起来。
这个问题看似圆满的解决了,但是却引发了我深层次的思考。首先,我认为浩浩和佳佳早就选好了活动区,该退出来的不应该是他们。孩子们一旦在游戏和交往中出现需要协商和谦让的情景时,让步的总是这几个乖巧的孩子。长此以往其他的孩子就会觉得这些孩子就应该谦让,而不懂得理解他人的需要。
活动结束后,我先找来乐乐和越越告诉他们所有的事情都有规则要懂得先来后到,我组织全班幼儿讨论如何解决选择区域的问题,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对待幼儿间的冲突教师也不要简单化,要看到其中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有针对性的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小班教育随笔:爱让我们零距离
如果问孩子:“宝宝,你最爱谁?”我想大多数的孩子都会说:“妈妈”。是啊,从孩子呱呱坠地起,是妈妈给了孩子无限的爱和关心,这些在孩子心目中是没有人能够代替的。
我班有个2岁半的孩子,叫伟航,刚入园一个星期,每天来的时候,跟妈妈都会像生离死别似的,让人看着真心疼。因为每次来园,都是我接过他的,因此,不管我第一时间在不在班上,他都会坚持等我来接过他,妈妈走后,我抱着他,他的小手会一直缠绕在我的脖子上。我照顾别的孩子,他就跟在我身后就哼哼地哭,像个甩不掉的小尾巴,呵呵。
这一天,我接过他后,因为园里的其他事情,我悄悄走开了,由韩老师和杨老师带着他,我也想趁此机会让他跟其他老师熟悉一下。但是,我刚关上门就听到了他的哭声。
等我回来后
,他还在大声地哭,看着他梨花带雨的小脸,我心疼极了。看我回来,他挣扎着下地,向我扑过来,我蹲下来,把他抱在怀里,他的脸使劲贴到了我的脸上,我下意识地把他当成了我的儿子,我小声地说:“不哭,不哭,妈妈来了,妈妈在这儿。”没想到,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叫我“妈妈”。每当我离他稍微远一点照顾其他孩子,别的教师来抱他,他就会喊:“我找妈妈。”刚开始老师没有会意,以为他找自己的妈妈,就会哄着他说:“伟航乖,妈妈一会就来。”他就会指着我说:“我找妈妈,我找老师妈妈。”
从此以为,他就一直喊我“老师妈妈”,别的孩子也跟着叫“妈妈”,呵呵,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真的就像我有了这么多的儿子女儿似的。
孩子在离开熟悉的父母家庭后,最想得到的是跟以前一样妈妈疼爱亲热的感觉,因此,我们的老师只要想到这一点,把心中的爱真诚地奉献给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儿子女儿,我想孩子一定愿意走到你身边,爱会让我们零距离,爱会让我们彼此的心靠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