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你的孩子自信?
发布时间:2021-05-11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要想打好基石,就要从小把自信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美国新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父母要了解并给予孩子每个阶段最需要的,从而有助于孩子提升自我价值,建立自信。
将自信的种子埋在孩子心里
儿童的自信来源于他人接受他(她)是怎样的人。儿童需要感觉到无论他(她)是否能满足父母的期望,都会得到父母的接受。如果父母对儿童的喜爱和赞许是有条件的,孩子会尝试取悦自己的父母,去满足父母的期盼,去回应父母的需要,这些行为则会耽误孩子真实的自我、人格、能力和需要的发展。
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父母需要特别关注的点也不同。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的阶段特征界定,分析每个阶段孩子的特点,给孩子最需要的,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
0岁—1 岁:孩子需要培养信任
场景回放:在姗姗3个月时,妈妈开始在家里处理工作的事情。有时姗姗醒来,或是尿了或是饿了,大哭起来,妈妈却正忙着回客户的邮件或正和同事打电话交代工作的事情,不能及时满足姗姗的需求。时间长了,妈妈发现姗姗情绪越来越急躁,特别爱哭。
分析:第一阶段是婴儿期,埃里克森(Erikson)认为儿童需要解决的冲突为“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在生命的第一年,婴儿存在一种强烈的不信任这个世界的倾向。如果母亲能够给予婴儿足够的保护,对婴儿照顾周到,那么婴儿会感到这个世界是可以预测的、安全的,并且充满爱意。这样,孩子便会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会建立对自我的肯定,这是自信心形成的基础。
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及时发现姗姗的需求,做不到周到细致的照顾她。孩子从妈妈那里得不到充足的安全感,很难建立对妈妈的信任,这对姗姗以后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有一定影响。
建议:多给孩子关怀,避免产生不信任
经常拥抱亲吻孩子,不要把孩子总放在婴儿床/车里:美国最新研究发现,母爱与孩子长大后的情绪发展密切相关。母亲给孩子足以信赖的回应,能偶减轻孩子的烦恼,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生,培养应对技能,对他们长大成人后大有帮助。
经常对孩子微笑,不要忽视跟孩子交流的机会:对孩子微笑和轻声言语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对方喜爱自己,不仅使幼儿感到安全,对世界产生基本的信任,而且使幼儿感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充满信心、愉快地探索世界,并能够促进孩子言语能力的发展。
关注儿童的生理需求、情绪变化,不要认为孩子在无理哭闹: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这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他人关注的,被他人爱护的,能够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自我,也有益于幼儿与母亲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
2~3岁: 孩子需要自由和独立的机会
场景回放:闻闻2岁多了,每次出门妈妈都要抱着她,担心她摔倒,怕她乱摸东西,把手弄脏。小区里有个小沙坑,小朋友都喜欢在里面玩沙子,虽然闻闻也想去,但妈妈坚持不让闻闻过去玩儿……
分析: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称为自主对羞怯的阶段。该阶段孩子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果父母能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就能体验到自己的的能力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形成自主,自信的人格特点,反之,则产生羞怯、敏感等。
妈妈处处限制闻闻,闻闻没有自己动手的机会,也就没有体验自己能力的机会,不但会削弱闻闻的自主性,还得不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这对闻闻信心的建立是不利的。
建议:大胆让孩子自己活动,避免产生羞怯、胆小
多鼓励孩子做些简单的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先演示如何做一些事情,并且,最好采用边说边做的方式。比如,如何穿衣服,扣扣子等,并给孩子尝试的机会。除此之外,洗手、洗脸、玩具归位等也都可以让孩子做。
用心看待孩子的行为、不要一味否定:此阶段的孩子尤其喜欢亲自尝试做一些事情,如看到新奇的东西要摸一摸,或者摔一摔看看东西的内部构造,父母首先对孩子的目的进行询问,了解孩子的动机、想法,给孩子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给孩子自由决定的空间,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行为:父母要注意多给予孩子自主决定的机会。比如让孩子自己选择衣服的颜色、玩具的种类等;给孩子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尽量减少家庭环境中的危险设备,同时教育孩子如何回避危险。
宽容孩子的错误,不要苛求完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犯错是很常见的事情。如果孩子不小心所造成破坏后,他(她)自己也会非常后悔和难过,甚至感到恐惧。家长应该宽容孩子,对其给予正确的引导,明确告诉孩子:你的想法是好的,只是这种做法以后需要改正。批评和指责不仅于事无补,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再遇到相似的事情,会为了逃避惩罚而养成说谎的习惯;或者是因为怕失误而不敢做事,发展出懦弱、不自信的性格。
4~5岁:孩子需要成人的支持和鼓励
场景回放:5岁的小西,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爱问问题。妈妈对他很耐心,不管什么问题,都会耐心解答,不知道答案的,就和小西一起查资料,甚至和小西一起动手做实验寻求答案。在老师的眼里,小西是一个动手能力强,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自信满满的。
分析: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好奇心、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是主动性对内疚阶段。
妈妈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小西问题,并和小西一起探索寻求答案,这对发展不仅能发展小西的判断力,还能形成大胆创造的精神,增强自信。
建议:鼓励支持孩子的活动和建议,避免产生怀疑、内疚
尊重孩子的好奇心,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问题,妈妈要耐心解答,如果不知道答案,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或上网寻找答案,切不可简单粗暴,打击孩子探索的积极性。
重视孩子的学习成果,给予孩子展示自己的空间
父母可以在家中开辟一块空间,专门展示儿童的学习成果,让孩子知道自己受重视,有能力做到想做的事。
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内容,比如数字、古诗、歌曲、舞蹈等,孩子表现出的记忆能力很强,会不断受到大人的肯定和夸赞,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鼓励是他(她)前进路上的“小红花”,家长对孩子的鼓励,也表明家长在陪伴着孩子。
给予孩子自主学习的材料平台:给孩子提供多种知识材料,让孩子自主选择,不仅能够培养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还能够开阔孩子的视野,增加孩子的知识储备,使得孩子能够有机会和他人交流,这对于培养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也非常重要。
.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如何让你的孩子拥抱快乐
“我快乐,所以你快乐”
一个有关快乐的故事
一个犹太小男孩,在5岁生日前的一天,和父亲一起突然被纳粹抓进了集中营。小男孩的父亲用平常的语气告诉他:“我们正在参加一场惊险、刺激和有趣的游戏。如果我们取得了1000分,我们就会获胜,奖品是一辆坦克。”父亲和孩子制定了游戏规则,把凶恶的纳粹看做是敌人,在充满恐怖的集中营做着游戏。当感觉到濒临溃败的德国人将要进行最后的大屠杀时,父亲悄悄地把孩子藏在一个大柜子里,并告诉他,“现在我们已经积了940分,只差60分就是最后的大赢家了。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藏在这里面,不许说话不许动,不许任何人发现你。否则,前面我们的940分都白攒了!敌人就获胜了。只有当外面没有任何人时,你才能出来……记住:一直到外面没有人时,你才能出来”。天真的孩子以为父亲是和自己在玩游戏,他遵守了游戏规则,耐心地守在柜子里……一直到他确信外面没有了一个人。他对着人群里的妈妈欢喜大叫:“妈妈,我们赢了!1000分,坦克!我们赢了!”
这个故事感动了世界各地的观众,这位父亲的智慧和勇气值得现代家长们的学习。他为了不让孩子纯真、脆弱的心灵蒙上战争的阴影,用游戏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度过难关,走向光明。正是这位父亲的乐观、诙谐伴随着天真的孩子度过最黑暗的日子,最终走向光明。亲爱的家长朋友,你们又何尝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天天开心,天天快乐呢?可是,你们想过自己是否真正快乐,在孩子眼中你们快乐么?不妨也向这位伟大的父亲一样,多一些诙谐与幽默,让孩子的童年充满快乐的回忆!
请你不要这样说
我们倡导“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儿童,父母这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父母无意间说出的许多话,都可以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并储存起来,在今后的生活中支配他们的行为。所以,亲爱的家长们,请您“口中留情”,避免使用以下这些言辞:
“你怎么这么笨!”
“怎么和你爸爸/妈妈小时候一个样,没出息!”
“这么小的事情都做不好。”
“我不喜欢你这样的孩子。”
这些话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日后的生活带来阴影,所以作为家长,请您一定不要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
乐观的家长,乐观的孩子
要培养孩子乐观快乐的精神世界,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1、拥有快乐的情绪。孩子的可塑性强,好模仿,易受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并注意自己的情绪、性格和为人处事
,做到乐观豁达,不要把自己的坏情绪传递给孩子。
2、建立和睦愉快的家庭气氛。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受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孩子的快乐品质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有利于孩子快乐性格的形成。家长认为怎样做能令人快乐,就应该身体力行去做,而且要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们感到快乐,用自己的快乐感染孩子。
3、互相赞赏,互相激励。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用于坦白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过失,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父母有时候也会烦恼、发火,但应该尽量避开孩子。如果让孩子卷入压抑沉闷的氛围中,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要想使孩子成为快乐的人,父母自己首先要生活得快乐,乐观地对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4、密切同孩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的亲密关系,引导孩子如何与人交往。让孩子懂得与人和睦相处、与人关系融洽是快乐的一个重要条件。父母可以常带孩子走出去和别的孩子一起玩
如何让你的孩子学会倾听?
铁铁的妈妈最近遇到了烦恼,幼儿园里的老师告诉她,铁铁在班里的表现欲望过于强烈,常常喜欢打断老师的讲话,老师让其他小朋友回答问题时,铁铁也从来不听,有时候,老师明明给了铁铁明确的提示,但铁铁也还是陷在自己的思维里,不断重复自己的讲述,老师要求铁铁妈妈配合训练铁铁的倾听本领。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呢?
宝贝倾听的能力,是从父母开始倾听宝贝做起的。因为这种能力,是无法通过言语或者有步骤的假话来完成的,它是在双向交流和互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修养,所以建议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
1.倾听宝贝的声音
有一些年轻的父母很急躁,容不得宝贝延迟,听不得宝贝吞吞吐吐的话。宝贝年龄小,语言表达有限,爸妈应耐下性子,多给宝贝时间,让宝贝心情放松地把话说出来。同时,也要让孩子听一听你的想法。这是一个“讲道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彼此倾听的过程。慢慢地,孩子会体验到倾听的巨大力量,当在幼儿园中遇到交往问题时,他会很自然地想到用“对话”来解决。
2.注意宝贝肢体语言、观察宝贝的表情
即使宝贝说不出来,也没有关系,因为宝贝的身体语言是很丰富的,一句惊喜的尖叫,一个快乐的跳跃,一个浅浅的低头,都蕴含着宝贝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要注意去倾听和理解宝贝的肢体语言。
3.亲子阅读
通过亲子阅读,孩子能习得正确的语音,感受不同的语音语调,养成耐心地安静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在亲子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提问、追问的方法,提高孩子倾听的专注度与理解能力。
4.指令游戏
为了特别锻炼孩子的专注性倾听能力,我们不妨与孩子一起做一些富含指令性的亲子游戏。如“小手拍拍”,可以在孩子熟悉了原有歌曲歌词并会做出对应动作的基础上,改变唱法,随意改换动词,请孩子配合做出相应地变化动作。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
孩子自信与否,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对于父母来说,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呢?
一是对孩子要尊重和信任。要尊重孩子,使他切实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要信任孩子,放手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并给予积极关注,做好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做错了,要帮助他分析原因,寻求克服困难的方法,但切忌包办代替,更不可打击、讽刺。
这样既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品质,又培养了自信心。
二是给孩子合理而及时的赞扬。这里强调合理性,孩子能够分辨出家长的赞扬是否真诚,虚伪的赞扬只能使孩子感到家长的心不在焉,这样做反而刺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还要注意赞扬的及时性,做到合理和及时,有助于将孩子好的行为加以确认和巩固,促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家长要帮助孩子将审视自己的视线从学习方面扩展开,这对于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孩子尤为重要。培养孩子一技之长,给孩子一个自我骄傲的理由,这在自信心的培养中意义重大。如果你的孩子没有特别的天赋,就教给他如何爱人,如何与人合作。
一个人只要有成功的决心和信心,就能保持最佳状态,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所追求的目标上。只有坚信自己能成功的人,才会取得成功。相反,如果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就会对精神产生压抑,在这种情况下,大脑也会变得麻木起来。
在孩子努力拼搏,尽力向成功的顶峰攀援时,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支持吧!
如何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批评
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孩子从来没挨过批评,到处都是赞扬声,很容易变成“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小霸王,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是非不分,这对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毫无益处的;而当这些在儿童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抱有“敬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消极态度,他会无法面临挫折,更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对促成事业成功是不起任何积极作用的。因此,孩子还是需要适当的批评的。
德国著名的早期教育的典范卡尔·威特对于儿子的善行,他会加以表扬。尽管如此,老威特仍然提醒其他父母: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也不要表扬过头。原因之一是随便表扬,表扬也就失去了作用。原因之二则是不让他自满。父母总是炫耀孩子在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与众不同”,这很容易使孩子感到自满。孩子一旦自满起来以后就难以纠正了。因为一些潜质很好的孩子不能成为栋梁,源于孩子的骄傲自满,狂妄自大,正是骄傲自大毁掉了他的潜质,毁掉了他成为天才的机会。
那么,父母如何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批评呢?
1.教育孩子仍坚持以表扬为主。
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时,父母一定要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尝到战胜困难的喜悦。但要注意不要表扬过头,一定要让他感到做好事得到父母的表扬与支持是来之不易的。如小威特做了一件好事,父亲只是说“啊,不错”,当做了更大的好事时,表扬再深一层,他会说:“好,做得好,上帝一定会很高兴”,当小威特做了特别大的好事时,父亲才会抱着亲吻他,但这不是常有的。表扬之后,让孩子有意识地听到一些“反面”的批评,指出其“美中不足”,语气一定要温和,分析一定要中肯,以理服人。这种把批评蕴藏于表扬之中的做法,会帮助孩子早早意识到批评和表扬是同样常见的,培养他正确面对批评的心态。
2.批评时,千万不能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当孩子做了错事时,孩子处于悔恨之中,不知所措,此时父母批评孩子时,应先对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让孩子知道家长不是光把眼睛盯住他的错处。批评孩子错处时时,只谈眼前做的错事,不翻旧账,以前的事已经批评过了就应该“结案”了,不能老是记着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让孩子觉得在父母面前永无法翻身。这样很容易伤孩子幼稚的自尊心,孩子从内心里就会不接受这种批评的。
3.允许孩子做出解释。
如果批评不符合事实,也应允许孩子作出自己的解释。告诉孩子:给他解释权,目的绝不是推卸他所负的责任,而是要他实事求是地面对。如果你强硬地要求孩子改正错误,孩子从心理不服,他就会虚假地答应你,表面上接受了你的批评,但心里感到受了很大的委屈,这对他接受你的批评没有任何作用。
4.增加身体接触。
在批评孩子时可以搂着他的肩膀说话,或拉着他的手讲道理给他听。我们都知道忠言逆耳,有些听不得一句重话的孩子会非常排斥所有指责他的话。所以当我们实在需要责备他时,应该用眼睛正视孩子,在说着指责他的话时,身体部分要有接触,这样就能达到恩威并用的效果。
5.批评过后要表达对孩子的感情依旧。
批评过后,父母不要一直板着脸说话或不理睬孩子,如果本来打算和孩子出去玩,也不能以孩子今天做错事为理由不带他出去,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就应受到批评,但父母不会因为他做了错事就不爱他。实际上,孩子不爱听批评,问题还是出在父母身上。因此在批评孩子时如果能注意上面这些原则,孩子通常就容易接受你的批评了。孩子学会了善待批评,那么批评也会跟表扬一样,成为鼓励孩子前进的动力。
如何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因素、成长环境和经历,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这些决定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与人不同的个体。如果我们给孩子一个目标是成为最好,那就注定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不尽的孩子注定在我们眼中是“失败”的,因为最好在一个群体中只能有一个,而且这个最好很多时候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我们可以引导每个孩子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凭借自己的聪慧、就是在自己遗传因素确定的发展空间里面努力发展到一个较高的程度。
1、无条件的接纳孩子。
作为具有群体性生存属性的个体,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他人的接纳和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对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在群体接纳的人,在情绪上往往是消极的,在状态上往往是缺乏活力的,在行为上往往是主动性不强或者是叛逆的。作为高中生而言,他在身心方面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完全区分和正确对待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时,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在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过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
长对孩子的接纳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无条件的接纳孩子,不去讨厌他,不去打骂他,不去用言语或体态表达自己厌恶的情绪,接纳他的好,也接纳他的不足,把他整体接纳下来。
不是说对孩子的不足和问题听之任之、视而不见,无条件接纳的目的是为了在建立良好亲子关系、让孩子在家庭中找到归属感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正视问题并最终克服不足、超越自我。
2、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势,引导孩子学会接纳自我。
作为一个有智慧的家长,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势,并让孩子知道你看到了并且欣赏他的长处。这一点很重要,对孩子而言,父母是自己的重要他人,父母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孩子的自我认识以及亲子关系的培养都重要意义。作为父母我们要从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仅仅从孩子的学业发展出发来看待和评价孩子。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接纳自我,无论自己是优秀还是在横向比较中处于劣势,首先应当接纳自己,对孩子而言这实际也找到自己的优势并正视自己的不足。
孩子出现问题的诱因,家长要引导引导孩子放弃一些绝对化的观念,比如,我一定要考第一,我一定会成为最好的等等……
3、让孩子学会体验成功,引导孩子认识到经过努力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作为高中生更是如此,他们更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肯定和赞赏,需要通过他人的引导和自身参与,获得最强烈的、成功的内心体验!这不仅仅有利于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树立和强化。作为父母我们要在生活中注意引导孩子体验成功,在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也要让孩子认识到成功不是难事,成功不一定要人人皆知,成功未必是惊天动地,当我们为一件事付出了努力并最终有所收获,这就是一种成功。我们经过努力学会了修理汽车是成功,经过努力学会折纸飞机也一样是成功;我们升入了理想的大学是成功,我们经过锻炼克服了面对众人发言胆怯的问题也是成功。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并坚持下去,每个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4、困境中给孩子以信心和勇气,引导孩子看到希望和光明。
作为父母,我们往往希望孩子一帆风顺,不遭遇任何困难和挫折,但是,现实生活中谁也不可能真的一帆风顺,谁也免不了遭遇困难和不顺。作为身心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高中生,遭遇挫折时更容易看不到希望,失去信心和勇气。这时,作为家长就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找到自己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以及该如何去解决和应对,让孩子看到希望和光明,在此基础上付出努力、超越自我,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5、别把学业成就作为孩子唯一的目标。
作为现代人,学校是我们成长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境之一,学业发展的好坏对人的发展、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就人生而言,学业发展只是人生成长中很少的一部分,学业辉煌者人生未必成功,学业平平者人生发展也未必平平。作为父母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到什么样的成绩,而是要考虑如何让孩子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学业上达到自己能力所及的较高水平。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很多家长会表示自己孩子小时候明明很开朗,结果长大之后就变得很内向,也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其实这些都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现。那么,如何有效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
当孩子满怀期望对你提出要求的时候,比如说请你辅导一道不会做的题目。只要不是你在外面暂时不方便,都要尽力的为孩子解答。如果在外面也要告诉孩子,回家之后就会给他讲解,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他是被重视的。
2、征求孩子的建议
如果你决定带孩子出去玩,在征求孩子建议的时候不要问“你想去哪里“,而是最好给他选择,比如说“你想去游乐园还是动物园”。这样给了他范围,他就能够自己做出选择,增添他对自己的信心。
3、孩子犯错时不要强调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当众指出孩子的错误,或者是在当时刻意的进行强调这个错误,其实换个时间在教导孩子是最好的选择。
4、给孩子一个不受束缚的小天地
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孩子一个房间,或者是房间的某个部分,让他能够不受束缚的自由玩耍。这样他能因为拥有自己的领地而充满骄傲感,增加孩子的自信。
5、让孩子独立清洗小衣物
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清洗自己的小手帕或者小袜子,哪怕孩子洗的不是特别干净,也要给予适当的称赞。
6、帮孩子制定计划
很多孩子现在都会去参加课外的辅导班,比如说钢琴和绘画。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个练习计划,并且提醒孩子执行。这样能够让孩子养成按计划做事情的习惯,这样做事情才会慢慢充满自信。
孩子的自信是来自于每件小事中你对他的充分认可,也来自于孩子对你的信任。所以不要因为事情小而不给孩子鼓励,也不要因为事情小不让孩子去做,答应了孩子的事情却从来不去做,这样对孩子自信心的树立是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