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区观察记录:小小汽车工程师
发布时间:2021-05-14 幼儿园美教彩色小汽车说课稿 幼儿园观察记录 区域观察记录观察实录:
B坐上了用大积木拼成的小车上面,突然车的重甲部分断了,C蹲了下来与B一起用小手敲一敲、搭一搭,共同将车拼好了,A拿了一块长方体的积木来到小车边,将积木放于小车上,B说“我试试”他坐上了小车,A来到小车尾部将脱落的积木重新搭了起来,C坐上了小车,A来到小车头上用双手推小车,同时B也来到小车尾部用双手推小车,他们一起嘴巴喊:“一二三,一二三。”20秒后A、C走开了,B将小车来回挪,来了一位老师问“你们在干什么?”“老师快来看我们的车,”B坐上了车,A坐在了B的后面,C一看没位置了就蹲在车后面推,嘴里说“转弯,滴滴,倒车”。
分析评价:
1.从幼儿的搭建作品看幼儿的建构技能和认知发展。
游戏中,A、B、C一直在寻找积木往小车上放,看得出来幼儿已有上面、旁边的空间感知,且在小车坏掉的时候,幼儿寻找方法将小车修好,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良好,在游戏的最后,孩子们说“滴滴,倒车”,“转弯”,他用运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让游戏变得更加丰富。在游戏中,幼儿用的都是简单句,交流不多。
2.从幼儿的互动看幼儿社会交往和游戏品质。
从游戏开始到结束,A、B、C一直在围着小车转,体现了《指南》中科学领域“对周围事物感兴趣”的目标,当小车坏了,B与C能合作将小车搭好,说明他们已具备初步的合作意识,在老师介入的时候,A、B、C能大方邀请老师来看看自己的小车,体现了《指南》“愿意邀请别人与自己一起玩”的目标。
支持策略:
1.以幼为本,丰富幼儿游戏经验
前期经验,在环境提供方面,可以再提供一些低结构的材料,让幼儿更方便、更容易地改造小车。
后期留影,当幼儿完成小车的搭建,教师可以拍照整理,引导幼儿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材料说话,提供隐形教育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幼儿一开始想要改造小车,但是改造了几次发现积木不适合,放不上去,放上去会倒等问题,所以老师可以提供一些搭建图纸供幼儿自主学习,丰富幼儿游戏体验。
3.教师推波,助力幼儿发展
观察中,我们看见有一个老师介入,但是只是简单问了“你们在干什么”就没有后续了,所以,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契机推动游戏发展,比如幼儿说“倒车,滴滴”就可以作成一个“交警指挥”的小游戏,而不是让游戏停留在简单的坐车、修车方面,教师要做好游戏的观察者、引导者。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建构区观察记录
区域活动许多老师会认为,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活动要求,产生愉快的游戏体验,根本不需要老师“教”也可以很好的游戏,很好的满足自己。通过对本班幼儿进区情况的观察,我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区域中总有个别幼儿无所事事,处于逗留闲转的状态。如:每次进区都会有个别幼儿占主导作用,而区域其他孩子总是一会儿动动这,一会儿动动那,没有目的的消耗时间。
2、教师缺乏有效,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因为基本区域活动都是放任幼儿“自由活动”。其实建构区教师还是起着主导作用,支持,帮助,引导,鼓励孩子们区建构。建构区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几个孩子在认真的拼搭,而有的孩子到处扔玩具,乱跑。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想办法把孩子吸引到拼搭的过程中,而不是任由孩子毫无目的的玩耍。
3、孩子缺乏协商合作的意识。现在的孩子都比较自私,都是经过老师的引导才愿意分享,而基本情况都是拿到自己手的就是自己的,别人别想动,别人手里的自己硬强,毫无协商合作的意识。
那么,对于孩子无所事事,我们要考虑到材料投放的丰富,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孩子的兴趣爱好,我们可以鼓励家长和孩子或者老师和孩子,自己动手制作感兴趣的游戏材料。其次,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去引导帮助鼓励孩子,在日常游戏活动中,要培养孩子的协商合作意识。
建构区观察记录:涵涵建构区搭桥
环境描述:
这次是我们第五次开展建构活动,任务是请幼儿利用建构区里的材料搭建一座桥。在几天前,我们开展了《小班建构活动:小动物过桥》,活动中,请幼儿利用纸杯和长条形纸板为小动物搭建合适的桥,操作一:两纸杯、一纸板搭桥;操作二:桥梁加宽即再加入一纸板;操作三:桥加高即在原有基础上搭第二层。活动只涉及到操作,没有图纸设计环节,而今天的活动要求是先想好材料,再设计图纸,接着根据图纸搭建桥。
事件描述:
在我交待完要求后,涵涵就拿起笔和纸在建构区里转了约两三分钟,就回到座位上开始画图纸,画的过程中没有停顿思考,动作很流畅。画完了跑过来说:“刘老师,我画好了”我说:“好的,把笔收好,拿着你的图纸去搭吧。”涵涵把笔放回笔筒,来到建构区找材料,但是没找到,接着涵涵在区域外找到了放纸杯和纸板的篓子。涵涵把图纸放在桌上,从篓子里拿出好几个纸杯,从中拿出两个倒扣在桌上,又拿来一纸板横在上面,第一层完成。接着又拿了两个纸杯倒扣在纸板上,再在上面横放一条纸板,这时,第二层倒了。涵涵再次尝试搭第二层,成功了。涵涵开始搭第三层,第三层也失败了一次,也是第二次搭成功的。搭完三层后,涵涵开始看图纸,用手指着在看,看完后又准备去拿材料,但是材料还没拿到手,涵涵又回去看了下图纸。这次看完后,涵涵拿材料准备搭第四层,可是涵涵的手把桥碰倒了,涵涵从头开始搭,搭第三层的时候又倒了。这时我介入:“涵涵,要不你试试把杯子正着放”(涵涵失败了几次,我担心涵涵会就此放弃,所以犹豫了会儿还是介入了)涵涵接受了我的建议,开始把杯子正着搭,但是在搭第三层的时候,桥又倒了,因为杯底的圆比较小,纸板也比较窄,如果放的偏一点就会受力不均而倒下。涵涵转过头叫了我一声:“刘老师”,我第二次建议:“再加一条桥梁试试。”涵涵再次接受了我的建议,又去尝试了,她的动作不快但也不算慢,很小心的样子,终于成功了。涵涵转过来很淡定地说:“刘老师,我搭好了,”我说:“哇,涵涵真是个超级无敌的工程师,”涵涵似笑非笑(她平时得意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我又说:“涵涵,我们拍张照片吧”涵涵很配合地让我拍照片。
反思:
涵涵在建构的过程中,我有两次介入,分别是在她失败了几次后,我主动给予建议:把杯子翻过来试试;第二次是涵涵主动寻求帮助。
一开始,涵涵失败了好几次,我犹豫了一会儿,但是我又担心失败次数太多了会让涵涵有挫败感,从而放弃继续探索,所以我主动提出建议。涵涵在接受了我的建议之后成功了。但是在接下来她遇到问题之后,她没有再次去尝试,而是直接找我寻求帮助,而我居然没有鼓励她再次尝试,直接有给出了建议。最后的结果是涵涵成功了,而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涵涵有强烈的成就感,而我却有挫败感,我没有引导涵涵去发现问题,进而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觉得,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以介入,但是介入的时间、契机是需要考虑的,而且教师的介入并不是直接给出建议,确切的应该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然后鼓励幼儿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保护好幼儿的探索欲,才能增强幼儿的探索意识,提高探索能力。
观察记录:建构游戏、区域小游戏
动物园新建了一个熊猫馆,于是成成开始认真地用百变积木搭起了熊猫。很快,熊猫就完成了,周围的朋友都投来了羡慕的眼光,等他刚想把熊猫放进动物园时,他自言自语道:“哎呀,差点儿忘了熊猫要吃竹子的,我得再去加根竹子!”很快,一根绿色的长竹子就搭好了,旁边的轩轩说:“哎呀,这个好像有点像竹子,但竹子不是完整的一根呀!当中是有一个个节的呀!和甘蔗差不多,我吃过,也见过的。”成成表示怀疑,反复地问周围的其他朋友:“是吗?我没吃过甘蔗啊!所以我不知道是有节的呀!”轩轩马上说:“真的呀!待会儿叫老师帮你找图片给你看看。”成成就开始改装自己的竹子,在连接处加上了白色的积木表示节……
成成对建构比较喜欢,也能跟着动物园的变化而不断地动脑筋想出适合的动物,结合自己的想象,完成的作品还非常得逼真和可爱。另外成成没有忘记帮熊猫还搭上喜欢吃的竹子,让作品变得更漂亮,显然他也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轩轩看到成成的竹子没有一个个的节时是很有自己想法的,足以说明他的实际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善于观察贴近生活的甘蔗,外形和竹子是差不多的,而乐乐也能听取好朋友的建议后调整,最后的作品非常漂亮。
区域小游戏
弘弘和晶晶来到数学区,一起将篮子里凌乱的数字棋片反面朝上,在桌面上一字排开,然后,两个人开始石头剪刀布,弘弘出了剪刀,晶晶出了布,弘弘从一长排棋里认真挑了一个翻开,“是6,哈哈。”他开心地说,晶晶手指着一个个棋子,犹豫了下,翻开了靠中间的一个棋子,“5”晶晶淡定地说,“我比你小,你赢了。”说完随手将这个棋子递给了弘弘,接着开始下一轮的游戏~
上述中的两个孩子的游戏能力都较强,无论是定谁先出棋的石头、剪刀、布游戏,还是根据棋子上数字比较大小的游戏,他们都能相互配合默契自然。遵守游戏规则,愉快游戏。能很快速地比较出6以内数的大小,说明他们都能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个比大小游戏对于他们来说较容易,但他们并没有玩一会儿就走开,而能较长时间地反复玩,这也说明孩子对这一游戏的兴趣较高。
小班建构区自主游戏区域观察记录
观察区域:建构区
观察幼儿:雨翰、浩竹
观察目的:
1、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2、引导幼儿了解遇到困难要和其他幼儿商量,协商解决。
3、培养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增进彼此的合作能力。
观察实录一: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纷纷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区域游戏,雨翰和浩竹还有其他三位小朋友选择在了一组,开始探究了他们的积木之旅。这时候我听见雨翰在一边大喊:“你干什么?这是我造的玩具,我的城堡。”扭脸一看,原来是雨翰和浩竹在抢一个三角形的积木。我坐在他们的身边,询问是什么原因吵闹,雨翰说:是浩竹抢了我的玩具,我在做城堡。随后浩竹也是一脸委屈的意思,他也想用这个。然后他们两个就互不想让了。
观察实录二:
我在孩子们的身边告诉他们,今天呀要来小客人,可是你们两个的城堡都太小了,装不下我们这么多人,有什么办法呢?他们几个都说我们可以做一个大的啊!雨翰说:“城堡要高高的、大大的,有很多的房间。”浩竹说:“城堡院子里有很多的树和花。”这时,旁边的小朋友也参与进来讨论,讨论一会儿后,他们两个想了想都说:“要不我们一起来做吧!做个大的就可以了,说完他们和建构区的小朋友们一起,把所有的积木堆在了一起,大家一起开开心心的搭起了大的城堡,随后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评价分析:
小班孩子对搭积木的游戏很感兴趣,搭积木也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对于玩具的占有欲在这个年龄段还是有的,但是他们也在和其他朋友接触的过程中慢慢的学会了分享,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这样的问题,让他们懂得和其他人一起,可以获取更大的收获,并且懂得了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协商进行解决的。
思考与对策:
孩子们对见过的,体验过的,喜欢的事物印象特别深刻,而且也愿意用搭积木的方式把它们表现出来,也真的很好。积木虽然是孩子们自己选的,不代表他们能对积木的玩法很熟练,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帮助。在引导幼儿的同时要尊重幼儿的创意,让幼儿说说自己做的是什么,帮助幼儿理顺思路。教师适当给幼儿在创作中一些建议,帮助他们完成得更好。我想在下次的活动中,让孩子们之间有更进一步的交流,孩子们在交流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合作能力。
效果反思:
孩子们不仅在这个过程中懂得了遇到问题和其他的小朋友商量,不能靠哭泣或者动手进行解决,还懂得了好多事情其实分享更快乐,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别人,自己也会快乐。
建构区幼儿观察记录表
观察目的:观察小译在建构活动中是否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坚持性,顺利完成作品。观察目标:观察小译能否发挥创意,根据主题的行进搭建相关建筑,并和同伴进行适当的装饰。
观察记录
场景一:小译今天在建构区里搭了一个高高的升旗台,他用一张红纸剪了一面红旗插在一根竹竿上,然后庄重地对着旗帜举手敬礼,有几个宝宝围在他的身边啧啧赞叹。小译邀请我去看。我说:“嗯,这个升旗台搭建得真是庄严!”小译的神情显得十分自豪。
场景二:小译对建造小学兴致高涨,他邀请好友小豪一起在升旗台的旁边搭乒乓球台。我正好站在他旁边,他一边搭一边告诉我说:“我姐姐是小学生,我看见小学里有很有小朋友打乒乓球的。”他和小豪用薯片罐和硬纸板搭乒乓球台,搭好之后他俩蹲在地上,你一下我一下,开心地模仿起打乒乓球的样子。
分析评价
⒈最近带幼儿参观了城四小,孩子们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之情。看得出小译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毫不犹豫搭了一个升旗台,可见他对小学隆重的升旗仪式印象特别深刻。
⒉在搭完升旗台之后,小译还不满足,又请来好朋友小豪一起搭建乒乓球台,两个孩子在建构游戏中显得十分高兴。课程游戏化的本质,就是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小译和他朋友的表现符合《指南》的精神。
支持策略
⒈小译对于建构小学很感兴趣,为了提高他的整体建构设计能力,可以试着邀请他增加教学楼、操场等建筑,进一步完善建筑方案,提升能力。
⒉在他下次尝试搭建的时候,可以适当给他提供一点帮助,比如事先邀请小朋友及家长共同收集一些建构的材料,如硬纸板、茶叶罐、酒盒、塑料花朵等,让小译在搭建的时候更加从容,选择自如,满足建构需求。
⒊建议小译的父母晚上散步时带领孩子观察住所附近的小学,小学里还有什么建筑和设施,让小译心里有一个概念,用于下一次的建构方案中,增加小学的建筑物,进一步完善学校建构。
建构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班级:中二班
观察对象
小南
时间:****
观察区域:建构区(坚持性品质)
投放主题材料
建构积木、纸杯、纪念碑图片
幼儿活动情况
小南选择了进建构区搭建纪念碑,她先拿起几块长短不一的积木搭建纪念碑的台基,然后,又选择了一块最长的积木作为碑体,最后选了几块小积木搭建到最顶上方,没过一会,作品完成了,便在那里无所事事的左顾右盼,一会看看老师投放的纪念碑图片,一会看看其他小朋友的作品。
看到老师走过来,小南眼睛亮了一下,立马问道,老师,我的纪念碑搭好了,可以去其它区域吗?我看了一下他的纪念碑,问她你的纪念碑这么小,能写下那么多烈士的名字吗?你看图片,纪念碑那么高,那你的呢?我们在想想办法,将它搭建的更高一些吧。小南低下头考虑了一下,说好的,我再试试吧。
小南开始用各种方法尝试,有时用小方块,有时用长方形小积木,她的碑身搭的越来越高,这时,由于底下的台基没有搭稳,便塌倒了,小南很沮丧地说:老师你看,搭的高容易倒,怎么办?老师告诉她:“小南,你看建筑师能把纪念碑搭的这么高,还没有倒,而你的却倒了,是什么原因呢,动动小脑筋想一想,坚持一下,你一定可以像建筑师那么厉害,将纪念碑搭好的。”“好的,我一定加油,坚持就可以成功,是吗老师?”“是的”,我说。
于是小南继续看图片研究,老师也不断对她进行鼓励提示,终于,在进区结束时,她克服困难,成功坚持搭建好了纪念碑。
教师指导情况
1.给幼儿适当的鼓励与引导,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2.幼儿遇到困难,选择合适的时机给予提示帮助。
效果
在教师的多次提示鼓励下,幼儿坚持完成搭建作品纪念碑。
分析
纪念碑的搭建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比较简单,因此小南在搭建过程中表现的很随意,觉得太简单以至于不认真对待,但后来经过老师的提示后,发现自己的不足,改变态度,并参照图片,及时调整。之后在搭建时还奇思妙想的加入纸杯,最后搭出了一座与众不同的纪念碑,她能发现问题,主动找老师沟通商量,遇到困难没有放弃,在老师的提示鼓励下,越搭越好,并坚持完成作品。
反思
在认知层面给幼儿更多的图片提示,不仅仅局限于延安的宝塔山,而是更多塔的图片。
建构区观察记录:妞妞建构美丽的花儿
观察对象:妞妞
观察对象年龄:5岁
观察内容:集体建构活动
观察时间:3:10——3:25
观察地点:教室
观察者:刘**
观察环境:
今天,我们的建构任务是用建构区里的材料搭建花,还是先设计图纸再搭建。对于花的绘画与设计,平时美术活动中都有开展,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本次活动前面的交流、讨论的时间相对较短。
观察实录:
妞妞拿起记号笔和纸,先想了想,看了看旁边小朋友,然后开始画,很快一朵花就画好了,妞妞说:“刘老师,我画好了”我说:“那你快开始搭吧”此时,已经有一些小朋友围在一筐筐的积木周围开始搭了,妞妞来到毛毛虫积木旁边,毛毛虫积木旁边有三个小朋友,但是他们在我们之前搭过的毛毛虫造型。妞妞坐下来,把图纸放在旁边,开始搭建。妞妞先用积木搭成一个圆形,选了六个蓝色的和六个紫色的,搭完圆形后,妞妞拿出图纸,看图纸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拿起积木搭圆形周围的,用了五个积木。接着妞妞尝试搭花茎部分。花茎部分妞妞还是用搭圆形的组合方式搭,搭出的花茎是弯的,拼在花上竖不起来,妞妞尝试了几次后就放弃了,但是她也没有搭其他东西,而是坐在那里等。我走过去问:“妞妞,你的花好特别呀,可是还缺根花茎,怎么不搭了呢?”妞妞说:“一直要掉,竖不起来,”我说:“为什么竖不起来呀?要不你再试一下,”妞妞又尝试了一遍,我把第二个和第四个积木转了一下,说:“要不你试试这样搭花茎,会不会竖不起来”妞妞尝试后,笑着说:“刘老师,竖起来了,”我说:“太棒了,恭喜你成功了,来给我拍张照片吧”,妞妞说:“等一下,还有叶子没做呢。”
分析评价:
今天,妞妞在失败了几次后,我没有及时介入,而是在她放弃继续探索后再介入,询问原因,让妞妞尝试自己寻找问题,寻找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建议。妞妞的性格是比较文静的,安静的,属于慢性子,说话节奏也是满满的,声音轻轻的,性格不同于涵涵,所以妞妞不像涵涵那样失败了多次之后不放弃,仍然继续探索,妞妞而是尝试了两三次失败后,就放弃了,但是妞妞的放弃也不是转移注意力,寻找新的游戏,而是一种消极的等待,而且我也能断定就算妞妞放弃之后,只要我主动去帮忙,妞妞还是能继续参与探索的。
支持策略:
鼓励妞妞要多探索,不要轻易放弃,去寻找问题的原因,如果实在找不到问题之处可以请好朋友帮忙,请他们一起参与探索,或者请教老师,不要就此放弃。
当孩子在探索过程中,反复失败时,为了保护孩子的探索欲教师需及时介入,何时介入可以根据孩子实际的反应、孩子的性格等等综合考虑。
建构室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表
观察对象女孩A性别女班级豆一班
记录教师赵**时间地点建构室
观察目标建构游戏中女孩与人交往时的语言表达能力
观察内容幼儿搭建过程中的综合水平
观察背景女孩A是一个独生子,家中存在两种教育方式。女孩本人比较独立,好胜、强势。
观察记录
今天幼儿的搭建主题是小区。老师问大家:“小区里都有什么?”女孩A说:“有房子、停车场、马路、树。”女孩A与两个小伙伴一起搭建了小区里的房子。女孩B拿来两块马路积木,在房子左边拼了起来,B离开去拿材料。A来到B拼的物品处,用脚把物品踩,然后踢走。接着拿来马路积木开始在房子前面拼马路。B回来之后没有发现开始忙别的。师叫来A问:“你为什么要把B摆的踢走?”A说:“不是这样摆的”师问:“你怎么不和你的小伙伴一起拼?”A说;“我不喜欢她们拼的”
A到材料区拿来小汽车,放在自己摆的马路旁边,继续完善马路。A从C手中夺下小车。男孩C跑来跟老师告状:“老师A抢我玩具”A站在那里跟老师说:“那是我的小汽车,是我拿过来的”说着,A又开始搭建。
A在整理马路,男孩D过来在A的作品前晃悠,然后用手指把房子推到。A推了一下D跑过来告状:“老师,D把我的房子弄倒了”D说:“她的房子不好看”A又重新搭建出一样的房子。师:“A你搭建的房子上面都是什么?”A:“都是房顶”
行为分析
1.活动过程中的专注与投入度:在15分钟的观察中,A一直在进行搭建活动,可以看出A高度专注于自己的活动,对游戏内容、玩具和材料充满了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和搭建。搭建水平符合中班孩子。从A踢走B搭建的马路可以看出A以自己为中心,不为别人着想,自私。从A从C手中抢回车,与D之间的推挤,可以看出A对自己拿来的玩具看的很重要,也很强势。
2.人际纠纷:在15分钟的游戏中,A与B之间没有语言交流,A直接踢走B搭建的马路。A与C抢小汽车,与D之间推挤。可以看出,A是一个行动在先,语言在后的孩子,心中只有自己的对与错,不考虑他人。A在老师的询问下指导自己做的不好,也会说“对不起”但是语言上仍有欠缺,行动力很强。语言组织和表达方面仍需老师引导。
3.同伴交往水平:A最开始说有小伙伴,但是在搭建完房子之后,一直是自己在搭建,小伙伴在旁边搭建,自己想做的事情,属于联合游戏,缺少合作的方法。
4.主题目的性:A和小伙伴一起搭建的楼房,马路的搭建,说明建构作品主题明显,内容丰富,符合中班搭建水平。
5.在群体活动中的位置和作用:在游戏中,明显的可以看出A自主性比较强,有自己的想法,不允许别人更改自己的想法。A总是能抢过别人,说明A比较强势,力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