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不能做”的背后
发布时间:2021-05-14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在以前组织孩子们活动时,我总是关注“不能做”的事情。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在组织孩子们接火车。在走之前,我问孩子们一连串问题:“能使劲跺脚走吗?能推人吗?能蹦着脚走吗?能走出队吗?…………”我以这样的方式提醒孩子们以达到规范其行为的目的。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能。
孩子们知道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却不能明确什么是可以做的。我想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孩子们形成“关注负面”的倾向。上课也好,游戏也好,我总将目光集中在那些总是“做错”的孩子们身上,指出他们哪里做的不对,这使得孩子们逐渐成为“挑毛病”的好手,永远盯着别人的错误。
我意识到了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不能老抓住孩子的弱点批评。这样会造成他们的自卑心理,不易培养孩子的良好的性格。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改进自己的方法。在孩子没有遵守规则时,用温和的眼神提醒,尽量不点名批评孩子。不当着孩子的面说错点,在孩子耳边悄悄提醒。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肯定的眼神,为她伸出大拇指,告诉孩子老师喜欢她。(977139.COm 高分范文网)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刻反省自己,有哪些细节对孩子产生了无意的伤害,有哪些细节对孩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工作中不断的探索自己的教学方法,摸索出一套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教育随笔:“吵闹”的背后
放学前的几分钟,我组织幼儿看我们学过的故事动画。没过多久,后面的孩子就坐不住了。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窃窃私语。我连说了几遍“请安静”后,情况有所改变,但过不了两分钟。他们又开始闹腾起来了,这时,我特别恼火,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看的故事孩子们却不喜欢看,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坐在一块儿总有说不完的话。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看故事,我决定教育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我环视了一下,看见较远的那组孩子居然手拉手说说笑笑的,我便径直朝他们走了过去。
当我走近时,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张张胆怯的脸,一副准备受批评的表情,突然我就心软了,我很想知道孩子们究竟在玩什么玩得那么开心,便什么话都没说,在他们旁边找了个空位子坐下来。一坐下来,我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原来我班的电视机有点小问题,播放时声音很轻,以至于坐在后面的孩子根本听不清楚电视机里讲的是什么,于是他们干脆自发玩起了游戏。奥!原来是这样,于是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班的电视机声音有点小,很多小朋友听不清故事,那我们就改成手指游戏吧。”我关掉电视机,和孩子们一起玩起了手指游戏,结果孩子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一直到放学孩子还玩的兴致勃勃。
这一事件给了我很多启示,一方面,孩子的“出格”行为是有原因的,如果作为老师仅凭主观判断,往往会误解孩子。当我们组织了自认为很有意思的活动而孩子参与率不高时,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走到孩子的位子上去耐心地观察和了解,并及时引导和调整;另一方面,老师平时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以便尽早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我们的教育活动。
教育随笔:孩子“插嘴”的背后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上课时的状态也不相同,有的认真听讲,有的则是有时会有点走神,还有的孩子更是喜欢在课堂上插嘴。我们班上的裴毅甜,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经常会在老师上课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插嘴”。记得之前我上一节语言课《秋婆婆》,因为这个活动的目标是在倾听、学说散文中的话后让幼儿看着图自己创编的,当我出示图片后,孩子们都纷纷举手想要回答,可没等我点名请孩子回答,裴毅甜已经脱口而出把这幅画的意思说出来了,之后回答的孩子思路就被她局限住了,纷纷照着她的话讲,几次都是这样,次数多了,我也有点生气了,就批评了她,并告诉她老师不请不举手的小朋友。可是没过多久,她又开始插嘴了。
班里像裴毅舔这样的喜欢“插嘴”的小朋友很多,其实这也是中班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这个年龄段孩子知识面相比而言比较宽,自制力又不够,好胜心又强,总想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同,知道一点就会喊出来,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牛头不对马嘴;有时,孩子插嘴还可能是因为对谈论的内容有兴趣,当他们对你说的内容产生好奇时,往往克制不住的会提出问题希望你解答。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孩子插嘴很多情况下都说明孩子们在认真的倾听、积极的参与思考,但不断的“插嘴”又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教师要在平时也学会倾听,当孩子在表达想法时,我们就要用心的去听孩子们讲述,给孩子们一个好的榜样,知道在别人讲话时应该认真的听;其次,在课前老师就要强调课堂的纪律,给孩子一个提醒;最后,当孩子插嘴时,教师不能去严厉的批评,因为那样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我们要去肯定孩子的答案,但是要适当给她“冷处理”,如:“你的答案是对的,但是老师不请你回答,因为你没有遵守我们课堂的纪律,没有举手回答问题。”
当然,好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养成的,坏习惯也不是一下子能改掉的,但是我们老师也要锲而不舍,坚持引导幼儿养成正确的倾听习惯,日复一日,帮助孩子改掉“插嘴”的毛病。
教育随笔:输了,不能哭
教育随笔:输了,不能哭
今天下午的户外活动时间,我组织着我们班的孩子们进行跳绳比赛。比赛结束时,胜负定出,胜的队欢欣跳跃,输的队神情黯然。输队中,刘同哲蹲在地上抹起眼泪来。因为已到离园时间,所以我只是安慰他几句,就忙着迎接家长。在回家的路上,我眼前一直浮现着刘同哲被奶奶接走时红红的眼睛和郁郁寡欢的神情。不知怎的我的心里沉甸甸的,就像压上了一块石头。“不能让孩子输了就哭!”我在心里默默地想。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幼儿园等待刘同哲的到来,过了好久,才见他耷拉着头,一语不发地走进幼儿园、走进活动室、走到座位边坐下来。我微笑着蹲在他的面前,轻声问:“怎么了?同哲,还在为昨天输了比赛不高兴吗?咱可是一个男子汉,不能因为这一次输了,就哭,输了怕什么,只要继续努力,输就会变成赢!……”
教育活动时,我和孩子们又围绕着“输或赢”这个话题展开论,孩子们畅所欲言、情讲述着自己会如何面对输赢。其间,我也会适时加入一两句进行引导。渐渐地,我发现同哲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眼睛里重新有了光彩。“同哲,你来说说吧。输了不能哭,要坚强、要相信自己,只要再努力、再加加油,我们肯定会赢!”说完,同哲又伸出小手作了一个胜利的姿势:“耶!”“哈哈哈……”班里响起了欢乐的笑声,我也开心地笑了。因为,我相信“输”的阴影已影响不到我的孩子们了。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我,真心希望每一个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输时不哭,学会坚强,有愈挫愈勇的劲头……
教育随笔:不做“漏嘴巴”的孩子
教育随笔:不做“漏嘴巴”的孩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小班吃饭的情况明显好转,孩子们都能把饭吃完,可是最近一段时间,我班吃饭时,孩子们掉米粒的现象特别的多,尤其是中午吃午饭的时候,每次吃完饭桌子上都会有好多好多的饭粒。给他们讲农民伯伯种田非常辛苦,要珍惜粮食,他们都说知道了,但是,一到吃饭的时间就都忘了,这可怎么办呢?真是伤脑筋。不知如何是好?现在的孩子在家大多数是饭来张口,家长包办代替。那么,进入幼儿园以后,需要他们增强一些生活的自理能力,逐步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这一年龄的孩子力所能及的。注重幼儿独立进餐习惯的培养,不仅能使幼儿摆脱依赖的习惯,还将对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获得一些生活能力的锻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为了能使幼儿吃饭不掉米粒,我们也想了一些措施,比如利用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来教导孩子们,因为幼儿对故事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我想只有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孩子们才愿意去改正不良的习惯。
所以在一次吃饭的时候,我把班里漏嘴巴严重的小朋友(如:姚舒杰)套用到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的》当中。中午吃饭的时候就为小朋友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故事如下:一只大公鸡在院子里走来走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找不到虫子吃,急得“咕咕咕咕”地叫。姚舒杰捧着饭碗,坐在院子里吃饭。他一边吃,一边东瞧瞧西看看,饭粒撒了一身,撒了一地。大公鸡看见了,可高兴啦!它连忙跑了过去,嘴里嚷着:“好运气,好运气!今天碰到一个漏嘴巴的小朋友。”大公鸡跑到姚舒杰身边,啄起地上的饭粒来,“哆哆哆”,啄得可快呢。真好玩!姚舒杰这时很高兴,连吃饭也忘了。一会儿,大公鸡把撒在地上的饭粒吃光了。它还没吃饱呢。大公鸡抬起头来看了看,好咧,姚舒杰的裤子上也有饭粒,就来啄姚舒杰的裤子了。姚舒杰说:“大公鸡,大公鸡,你怎么啄我呀!”大公鸡说:“姚舒杰,姚舒杰,我不是啄你,我是啄饭粒呢!”姚舒杰害怕了,端起饭碗就跑:“大公鸡,大公鸡,别啄我,别啄我!”大公鸡说:“姚舒杰,姚舒杰,别跑,别跑,我不啄你,我不啄你,你嘴巴旁边有粒饭,让我吃了它!”大公鸡张开金翅膀,一跳,跳到姚舒杰的肩膀上,朝着他嘴巴上的饭粒,“哆”的啄了一下。姚舒杰紧张了起来:“老师,老师!”我不是漏嘴巴,我能把饭吃干净还不掉米粒。这时姚舒杰小心的吃着饭,不让米粒掉下来。这时我走过去说:“姚舒杰吃得真干净!”大公鸡要去找找其他漏嘴巴的小朋友了,这时,小朋友们都看看自己桌上有没有掉米粒,生怕大公鸡来啄他了。我看这个办法还真有用,这天中午,孩子们吃的桌子上很干净,以后吃饭的时候,只要有谁掉米粒了,我就把他套到故事当中,这样,孩子们既能记住故事的内容,又能把饭吃的干干净净,真是一举两得。
教育随笔:我可以不做‘唐僧’
世间最纯粹最暖人胸怀的乐事,莫过于看见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自己开诚相见。同样,要说服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为他着想,让他也能从中受益。在成人的世界里如是,在孩子的世界里亦然。
新学期开始后,我不但要把自己所有的爱与温暖展现出来,使孩子尽快度过分离焦虑期,还要在一定程度上的约束他们,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小椅子,你真乖,两只小手搬起来;慢慢走,不碰撞,一个挨着一个放。”这便是有关于常规培养的一首小儿歌,除了让幼儿熟悉儿歌之外,我还一遍遍的在孩子耳边‘唠叨’,不断的提醒他们两只小手搬椅子。但令我头疼的是,这个实施过程很不顺畅。虽然经过我‘唐僧’式的一遍接一遍的念叨,大部分孩子已经能遵守要求。但仍不时有‘漏网之鱼’从我身边穿过,让我倍感受挫。
有一天,早饭过后,小朋友们一个个搬着小椅子座到线上。这时我发现王子睿竟然用一只手拖着椅子向前走着。见此情景,我赶紧走了过去
“睿睿,快用两只小手搬着走。”
他看了我一眼,只是稍稍地把椅子提起来一点,便继续向前走。我只得再次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
“那~我觉得累~~~。”
没想到他一直用一只手搬椅子竟然是因为这个原因。
“可是用一只手不是更累吗?而且用一只手搬椅子很不稳的,要是没拿稳掉下来,很容易砸到脚的,那多疼啊。”紧接着我又给他讲了一个“某某单手搬椅子砸伤脚”的事件。努力让他感受到我是站在他的立场上的,进而来说服他。这一次,没等我说完,他就用两只小手搬了起来向线上走去。
虽然在我们的眼中孩子是那么的小,但是他们却和成人一样有自己的喜好与思想。不喜欢被人一味的约束限制。所以当问题出现时,成人可以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与之交流,使其感受到‘他是为我想的’‘这样做对我不好’‘我那样做可以很棒’。这样,不用我们多说也一定可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被他们所接纳。成人也就不再如‘唐僧’般喋喋不休了!
教育随笔:不做大喊大叫的老师
十一月了,小朋友们对幼儿园的一切已经很熟悉。有的孩子,越来越调皮了,喜欢拖拖拉拉,在教室里大喊大叫,幼儿园一日生活沦陷到无休止的催促与“”镇压”之中。慢慢的我对孩子的口头禅是“都别说话了,我看谁还在说话!xx你别说话了,再说话就请你出来”诸如此类,方法机械粗暴,这样发脾气只因为我自己也无计可施,慢慢的我发现单纯靠说教,厉声呵斥是不聪明,也不专业的。后来我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了一些生活环节组织的技巧,我就在班级里试了一下。
一天刚刚上完厕所,小朋友开始喝水,教室里乱哄哄的,这时候我说我想听到小朋友喝水“咕咚咕咚”的声音,结果班级里,所有的小朋友都开始认真的喝水,真的能听到他们“咕咚咕咚”的声音。
有的时候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或者走廊里玩,我说要回班级,但他们还是玩,这时候我说“芝麻要关门啦”,然后慢慢的倒数十个数,数到一的时候把门闭合一下,直到数到0的时候完全关上,这时候孩子们就明白了,倒数数字和门的闭合之间有了某种联系,孩子们开开心心的回到教室里。例如做早操,孩子们都在圆圈上,然后我数十个数了,孩子们知道找到小点点,站成早操的队形,这时候数字又与早操队形成了某种联系,这个过程让孩子们了解了数字的其他功能,与生活与学习有了密切联系。
这些小小的事情,让幼儿园繁琐的生活环节在玩中愉快度过,还有很多种方法,需要我们用眼发现,用心思考。
教育随笔:没有做不到,只有不用心
开放日活动刚刚结束,老师们一起交流本次活动中的不足和亮点,说到家长工作这个问题。好多班的家长来的都不全,个别班的家长来的特别少,而我们班的家长全都来了,有些家长还连续来了两天,家长们的反应也都不错。陈老师问我有什么秘诀,我就笑着说:“我选的活动好,亲子制作必须爸爸妈妈来,不来参加没人和孩子一起做了!”话虽然是这样回应的,但我心里最清楚了,我确实用心做家长工作了!
从预备班开始,除了每天孩子们在幼儿园的两个小时,其他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和家长交流。虽然孩子入园只有这短短两个小时,我做的事情可不少。我想尽各种方法去哄好那些哭闹的孩子,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玩耍。给他们拍照片,有时候我们一天能拍上好几百张照片,为了让家长们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表现。我还会分析孩子的性格特点,和他们聊聊自己的兴趣爱好。
这些事情看似很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为了让每个家长都能及时的了解孩子们的情况,我怕自己记不住,我都会拿笔记下来:今天谁有进步了,谁找到好朋友了,谁拉臭臭了等等。孩子们放学后我就开始和家长交流,给他们发照片,说说孩子的情况,了解家长最关注的是哪些方面的问题,下次我就会更有针对性的和他们聊。就这样,我每天都会跟家长聊天,发照片,跟进,公平的面对所有家长,一个也不放过。这两个月虽然每天只上两个小时的班,但我付出的努力别人都没有看到,有时候晚上和家长聊到十点多,自己的宝贝都没有付出这么多。这两个月的付出让我换来了家长的信任,通过我的努力让家长可以放心的把孩子交到我的手上,我成功的收获了家长的心。
正式开学后孩子们在幼儿园吃饭、睡觉,我并没有松懈,因为家长们对此都非常关心,所以我继续跟家长交流,关注到所有的孩子。让家长们感觉到老师对孩子们的关爱和细心的照料,我们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选择彩虹班是正确的。慢慢的家长也都放心了,对班级的活动也都积极参加,踊跃报名,许多活动中彩虹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
我是幸运的,我是幸福的,我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彩虹宝宝,我有一帮积极向上的家长团队,我有两个得力助手,我有一个充满了正能量的彩虹班!
我相信不管做什么事情:没有做不到,只有不用心!
教育随笔:上下楼梯不能跑
新学期开学一个多月的时间,中班的小朋友在日常活动中陆续学会并开展了早操活动。幼儿园每天都要做早操,整理队形就成了必不可少,必须强调的事情了,我们班在二楼靠楼梯间的位置,因此每天上下楼梯的安全也成了一个大问题。
我们班总有几个淘气的小男孩不听指挥让我很是头疼,每次上下楼梯都跟百米冲刺一般跑得特别快,为了让他们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避免上下楼梯出现安全事故,需要想一个办法帮助他们改变。这一次下楼之前,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整理队形,然后询问孩子们让他们自己来说上下楼梯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孩子们说起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的样子,就好像我不用说他们也都懂,但是当玩闹起来时,那些话仿佛就成了浮云直接就飘走了,所以作为老师,必须要多次提醒,并且,我特意强调,待会上下楼梯谁乱跑,不排好队的,做早操后的区角游戏就不让他参与。
随后,下楼梯的时候,在我不断提醒的情况下,孩子们表现的还不错,可是在做完早操上楼梯的时候就有三个男孩子冲在了前面,我赶紧提醒“不排队,乱跑的小朋友,可以参与游戏!”听见我的声音,小朋友迟疑了一会,还是回到了队伍,只有一个小朋友不管不顾仍然跑到最前面,可想而知,他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
在我不让他参与游戏的时候他流下了眼泪,他一直强调的是“老师不让我玩游戏!”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我跟他解释了一遍原因,并且告诉他你现在必须停止哭泣,安静的坐在这里五分钟,如果表现好,我会给你一次机会再次让你参与游戏,可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五分钟到了,他还在生闷气,觉得是老师不喜欢他才不让他玩,于是我又耐心的跟他解释,并且告诉他我很喜欢他,只是因为他不遵守规则,才不能参加游戏,
最后他认识到错误,并且接受这个小小的“惩罚”,我给了他一个拥抱,希望他之后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