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好玩的沙池
发布时间:2021-05-14 沙池活动方案幼儿园 幼儿学习故事 幼儿园学习故事注意:户外活动前,孩子们总是自言自语问道:今天玩什么呀?会不会骑小车?好想玩沙池.....这样一些列期盼的话语环绕在我耳边。其实孩子们最喜欢的是沙池,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尽情的堆砌、挖埋……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
今天带领孩子们继续进入了沙池,看在孩子们玩的那么尽兴时,我也加入了进去,刚开始只是跟孩子们一起挖,挖着挖着,挖出了一条道。我灵机一想:孩子们可以加入水,想加入水的自己去接。一会儿功夫,这里成了一条“水道”,这是孩子们大喊:“哇,太好玩了”“哇,变成一条河了”孩子们齐心协力一起挖沙、一起接水。孩子们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沙,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玩,感受到自我控制的乐趣,老师看到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他们在沙堆里任意地掏洞、挖沟,孩子们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也渐渐成长起来
识别:这告诉了我什么?
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引导幼儿可以添加一种物质的方法去玩,感受到创造的乐趣,他们的心情会很愉快。对于那些缺乏自信心或者比较退缩内向的宝宝来说,更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回应:下一步往哪里发展?
在刚开始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只是单纯的挖宝藏,做蛋糕。在我引导后,孩子们开始开拓思维,大胆想象。以后再玩游戏时都换一些游戏玩法,避免孩子定向思维。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学习故事:拼图真好玩
今天你搬着凳子来到了巧手吧,你在巧手吧里拿了一份拼图来到位置上坐好后准备开始拼拼图,可是刚开始拼你就遇到了问题,由于区域里的拼图都新的,所以表面的一层包装油纸没有撕掉。可是你尝试了很多次还是没有把拼图拿下来,于是你着急的大叫起来:“老师。”“怎么了?”我问道,听了我的话你焦急的说:“我拿不下来。”听了你的话后我转头看看放在巧手吧工具框里的剪刀说:“那该怎么办呢?”你顺着我的视线看了过去,发现了工具框里的剪刀,你笑了起来,高兴的说:“我知道了。”只见你来到工具筐前拿了一把剪刀回到了座位上。没一会儿你就把包装拆开了,见到包装拆开了你来高兴极了,高兴地拿着刚拿下来的拼图拼了起来。
在你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学习?
你一直对于巧手把当中的拼图非常感兴趣,但由于你的力气比较小,拼图也比较新,并不容易把包装从拼图上拿下来,所以你求助了老师,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你遇到困难敢于勇敢的求助他人。但我并没有帮助你,我只是转头看了看工具筐,但你很快发现了我的意图,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你是一个聪明的小女孩。通过我的提示你很快的就用剪刀把包装才开了,看着一高兴的笑脸我感到非常的欣慰。
接下来往哪里发展?
可以看出来你对于拼图非常感兴趣,但到底要怎样才能够把包装纸从拼图上拿下来呢?你可以和同伴们商量一下哦,相信小朋友们会非常高兴的跟你分享他们的想法的。
学习故事:轮流玩的故事
观察时间:***
观察地点:室内
观察对象:祺祺淼淼楠楠
观察者:**
观察背景:我跟小一班和小三班借来了不一样的桌面玩具,孩子们“抢着玩”的一幕被我记录下来……
注意:
孩子们的游戏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了。我看到祺祺皱着眉头,一只小手直直的朝着淼淼指去,还有一只手拿着玩具。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看到淼淼拿着她篮子里的同款玩具。我没有介入,一直观察着。一旁的楠楠看到了,走过去对淼淼说:“你应玩具先给祺祺玩。”“那我玩儿什么?”淼淼也皱起了眉毛。“大家轮流玩儿,祺祺先玩,玩好了你就可以玩儿了。”“那好吧,给你!”淼淼把玩具给了祺祺。祺祺拿着玩具继续她的拼插,淼淼则看着她玩。不一会淼淼又重新找了一个玩具,独自玩了起来。
祺祺玩儿了一分钟左右,楠楠说道:“可以让我玩儿会了吗?”祺祺就把玩具给楠楠玩儿了。两人就轮流玩了好几轮。
识别:
这是一次简单的游戏规则产生的过程。开始时,孩子们自主选择玩具。正巧祺祺和淼淼选择了相同的玩具,两人都需要,所以必须要有人退让。但是刚开始由于两个人毫无交流,游戏无法进行。我默默观察着他们两人下一步会怎么做。这时楠楠无意中成为了一个介入者加入了。她很有条理的给他们想出了游戏的办法,他们最终也接受了。
楠楠是个爱动脑筋的女孩,她能够根据情况想出解决的办法。祺祺在以前的游戏中是一个十足的淘气鬼,她得不到的玩具就会用抢的方式解决,而今天很不一样,她今天是一直在等待解决的办法。虽然没有主动去解决问题,但是也比以前有了进步。
淼淼是一个容易妥协的男孩,当他失去了自己的玩具后,等的不耐烦了。他选择重新寻找新玩具。
回应:
这次简单的轮流玩的方法,平日里都是需要我们的引导才能进行。今天我看到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增强了。但祺祺在游戏时,其他两个孩子就只能消极等待。适当引导孩子轮流玩,每人玩一会儿后换人玩等等。这样既可以让不在玩儿的孩子先玩其他的,又完善了游戏规则。
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参差不齐,在游戏中将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孩子搭配起来游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看看我们班发生在沙池里的好事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总会担心孩子不够懂事,害怕他们相互间争抢打闹,于是,时间长了,我们便渐渐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就好比你的孩子与伙伴打打闹闹,我们只会关注他打人了、下手了,而不去进一步了解为什么打、打人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孩子的发展有时候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别把那根筋绷的太牢,退后一步,或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呀,就请你跟我一起来看看我们班发生在沙池里的“好”事,引号表强调……
经过数个星期的轮换,本周我们班终于被安排在沙池里运动。软软细细的沙子确实好玩,但穿脱鞋套也着实是个大问题。
第一天,所有的孩子呼天唤地的请求老师帮忙,一个人只有2只手,三个人也不外呼6只手,面对齐刷刷坐成一排的孩子,还真有些力不从心,但我明白,孩子不会穿是正常的,毕竟玩的次数少,鞋套也不方便穿,所以第一天我只要求孩子们“学会等一等”,便一门心思的挨个给他们穿鞋套。其实,我的这个要求提得还是很随意的,只是希望孩子们别打扰我,让我专心忙。但在这过程中,耳边总能听到这样的对话,一个孩子说:“老师,我不会,帮帮我。”旁边另一个孩子会立刻提醒他:“等一等,老师会来的。”虽然只是简短的对话,但我却能充分的感受到我们的孩子慢慢有了初步辨别是非的观念,他们渐渐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甚至还能提醒身边的伙伴。
第二天,我依然只提了一个要求“请你一定要自己动手试试看”,这就意味着孩子们一定要自己亲自试一试。于是,孩子们开始动手试试,在这个过程中,呼喊帮忙的人数明显减少和延迟了,有些孩子失败了,但最起码自己试过了;有些孩子成功的穿上了鞋套,即便穿得不好但依旧快乐;有的孩子竟然还会弯下腰来帮助其他朋友……可见,教师向孩子提出要求能明确孩子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去做,而最重要的实施还是得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孩子们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些远比结果还要珍贵的东西,就比如今天互帮互助这样一个行为。
第三天的要求和第二天的一样,我请孩子们“一定要自己动手试试看”,不过与昨天不同的是,我重复这句话的遍数慢慢减少了,前一天我需要不断的回应每个向我求救的孩子“你去试一试。”但第三天孩子们似乎有了养成习惯的意识,所以我及时进行了表扬,于是,孩子们穿得更勤,忙得更勤。比起一对一盯着孩子去做,不如在他表现好的时候给点鼓励,那么他会更愿意去做。
第四、第五天的要求还是和前两天的一样,孩子们则渐渐养成了先自己试试后请求帮助的习惯,而且,特别好的是他们非常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伙伴,不仅仅帮忙穿鞋套,他们还会帮助伙伴脱鞋套,拍拍背上的沙子等等。这的确是件“好”事,也是件在教师预设之外延伸的“好”事。就这样,我们度过了这个充满“好”事的一周。
都说什么样的人养育什么样的人,其实真的如此,特别是在育儿这一方面,并不是抓得牢就能得到一切,你得抓得巧、抓得妙,这一、二、三、四、五天我没有苛求孩子一定要做到什么,只是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但实质挺难的要求,但最终我反而却收获了更多意想之外的东西。给孩子多留一些空间,别死死的看牢、钉牢、抓牢,这样他们能有更多发展的机会,不是吗?
学习故事 | 解救“沙包”行动
沙包,一样普通而又好玩的材料,在孩子们的眼中,一物多玩早已经深入人心。关于沙包,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们是怎么玩的。
观察01
奇思妙想“玩”沙包
早锻炼时间,小朋友们玩起了沙包,有的把沙包顶在头上走,有的把沙包装在小车里送货,又有的把沙包当成火球,你抛给我、我抛给他,还有的把沙包当成武器去“打怪兽”呢……老师们分散在场地各处,观察着小朋友们自主游戏。
顶着沙包走
推小车送“货物”
抛“火球”
打“怪兽”
02
出其不意“丢”沙包
ABC三个小朋友在玩“打怪兽”的游戏,站在离大树5米远的地方,指着大树说:“这是怪兽,我们要打败它”。说着,3个孩子拿起沙包,用力地向大树砸去。A一下子砸中了“怪兽”,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大呼着:“哇塞,我打到怪兽啦!我打到怪兽啦!”就在这时候,B惊呼:“哎呀,我的沙包出界了!”B和C也跟着大喊起来,一下子引来了许多小朋友们围观。
03
齐心协力“救”沙包
小朋友们一看到沙包“出界”了,有的说:“这可怎么办呀?”有的说:“我们想办法把沙包救出来吧!”还有的小朋友们已经动手“救沙包”了。小朋友们想出了许多办法:有的从围墙缝隙中用手“抓沙包”,有的用绳子“套沙包”,有的用软棒“撩沙包”……可是这些办法都没能将沙包“救”出来。就在大家烦恼的时候,D说:“我们用PVC管来撩沙包吧。”在一旁的F和G商量着哪里有PVC管子呀。“有了,教室里有!”说着,一溜烟跑回教师拿管子去了。
用手“抓沙包”
用PVC管子“撩沙包”
用绳子“套沙包”
用软棒 “撩沙包”
PVC管有点短,小朋友们没办法够到沙包。老师看着被问题难倒的孩子们,说道。“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这时A说:“我们把两个PVC管接起来吧。”D和F赶紧从教室找来了宽胶带和剪刀,想要把两个PVC管接起来。三个孩子合作着,D和F分别拿着两个PVC管的中间,将PVC管的接口尽量靠到一起,A赶紧用宽胶带小心翼翼地把两个PVC管接起来。这下,能够到沙包啦!可是,PVC管长了,B一个人难以控制好力度,C赶紧站到B后面,帮托着PVC管子微调PVC管的方向,终于沙包越来越近啦!沙包终于得救啦!小朋友们高兴地欢呼起来。
把PVC管接起来
识别扔沙包的这种低结构的、自发的游戏形式深得幼儿欢迎,情境二中,ABC三个小朋友将扔沙包变成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打怪兽”,使扔沙包这一活动具有游戏性。当B的沙包“出界”——掉到围墙外去的时候,A和C也跟着B一起喊起来,结果吸引了其他幼儿纷纷前来关注这件事。这也充分说明幼儿不仅喜欢在幼儿园的群体活动,而且对周围的事物、环境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情境三中围观的幼儿们都积极动手、动脑,帮助B来解决问题,说明孩子们遇到问题时能团结一致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然而,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办法都没有效果。最后,D的提议被赞同采纳——借助工具完成自己不能完成的任务。在齐心协力“救”沙包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不仅动手动脑,尝试解决困难,还在D的提议中,学会了借用工具、创造性得发挥工具的用途,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情境四中,参与救沙包的幼儿都秉着同一个目标,全身心投入营救之中,所以在这过程中并没有发生争抢,为相同的目标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哪怕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份力:有的抬PVC管、有的把握方向、有点喊加油……潜移默化中,幼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真正的高水准互相帮助、高质量的团结合作。
回应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虚构性以及社会性等最符合并能反映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特点。《指南》中明确提出:“要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幼儿园的晨间锻炼安排各班自主开展户外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自由自在地游戏,正因如此,幼儿才有机会和能力变化出各种关于沙包的游戏方法,才能在遇到困难情境时,自发地形成合力共同“解救”沙包。
正是这些珍贵的互动,让幼儿学会了观察、思索、感知、探究、互助合作、与人交往,勇敢、坚持的品格,民主、谦让的意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认知能力、情绪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全方位发展和提升。
学习故事:轨道轮着玩
游戏开始了,四个小朋友就各自站在了如图上的位置,分别就是四个方位。四个小朋友纷纷把材料拿到桌上开始组建轨道。凯凯、喆喆把长条的轨道摊在桌上,一条一条蜿蜒地拼接,拼到茗茗和贝贝的面前,凯凯:“到你们这了,你们拼啊。”就顺势让茗茗和贝贝接下去拼。而凯凯和喆喆把之前就拿走的小车开到了轨道上开始开过来开过去。
凯凯和喆喆玩了5分钟以上后,中途贝贝抗议了:“我没有车,给我玩。”两个男孩没有睬她。茗茗则是嘟着嘴巴,反扒在椅背上,一脸不开心。
看到两个男孩依旧没有想要分享玩具的情况下,我走过去问男孩们:“你们把汽车都拿走了,女孩子怎么办?”凯凯回:“她们又不会玩。”我又问:“你不给她们玩
,怎么知道她们不会玩?”喆喆对凯凯说:“给她们一辆。”茗茗和贝贝也开始玩了。
后来过去看,他们四个小朋友把汽车顺着轨道开了一圈又一圈,每个人面前都能玩到。
《指南》中社会领域指出:“中班幼儿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在他人帮助下和平解决。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个游戏中,幼儿就在是出现合作问题的时候,能够在老师介入后接受合作的建议,并最终愉快地游戏。所以虽然中途个别幼儿出现了不愉快的游戏情绪,但是也能友好和睦,展现了他们积极的游戏态度。
接下来这个游戏中除了固定的这些材料,还缺失了探索轨道游戏的材料,可以增加一些障碍,或者是可以在轨道上开的其他车类。教师还可以观察这个游戏的后续游戏过程,对其中出现的有亮点的游戏内容与大家进行分享。
学习故事:我要好好吃饭
观察时间:**
观察地点:教室
观察对象:张**
观察者:汤**
注意:天气渐渐冷了,张**小朋友入园以来总是不好好吃饭,老师把饭喂到他嘴里,他也是不慌不忙,吃到最后饭菜都冷了。在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孩子要吃饭的,有时也会自己吃的,就是在幼儿园不肯吃。今天,幼儿园吃的是面条,张**小朋友也不着急吃,先东张西望了一会儿,用勺子舀起一勺面条汤,放在嘴边吹一吹放入嘴中。他喝了无数口汤可就是不吃面条。我走过去,对他轻轻地说:“我们要使劲吃饭,吃得多身体好,长得高。”听完后,他说:“妈妈说了我好好吃饭会长很高很高的。”我说:“对啊!我们张**小朋友可棒了,现在都自己吃饭了!”听完,他开始用勺子挑起一根面条放入嘴中。这时,我拿起碗挖了一大口面条放入他嘴中,他大口大口的吃起来,不再东张西望,一直盯着我的勺子什么时候往他嘴里放。喂了几口他说:“我要自己吃。”我便表扬了他,他很高兴,不一会儿一碗面条就吃完了。拿着碗来到我面前大声说:“老师,我都吃完了。”我表扬了他,发给他一朵小红花,并且要求他以后争取在家里也这样。他点点头,非常高兴,不时拿着小红花给别的小朋友看,一副很自豪的表情。
识别:小班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还是比较弱。从今天观察的情况看来,张**小朋友在家里长久养成了一种“饭来张口”的习惯,他并不是很挑食,只是懒得自己吃饭。他吃饭时对他人存在着依赖性,这与他长期由奶奶喂养有一定关系。在老师鼓励,表扬下做到自己吃完饭,,说明奖励对他很有帮助,今后要多多对他进行鼓励。
回应:面对张**小朋友的情况,我们以鼓励为主,让孩子养成自己吃饭的习惯。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仅靠老师单方面的努力还是不行的,家长也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平时常与孩子家长多交流,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家庭膳食中,为幼儿的全面营养做些努力,要教育、帮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从小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才能健康成长
游泳池、小医院真好玩
大班的孩子有许许多多的想法,所以我没有为今天的活动设置主题,让孩子们自己构思游戏内容。一开始活动大多数的孩子们就纷纷动了起来,但是菲菲却迟迟想不出自己到底要搭建什么。这时候小曼说了一句话,她说:“天气这么热,我好想呆在水里不出来啊。”这句话让菲菲眼睛一亮,看到她亮晶晶的眼睛我知道她已经知道自己到底要搭建什么了。她笑眯眯地来到小曼身边对小满说道:“我们来做个游泳吧,然后泡在游泳池里玩水。”小曼听了菲菲的话后,觉得她的主意很好,轻轻的点了点头同意了菲菲的想法。于是他们两个人合作用小拖车从晨检室当中一块块的运来了正方形的大积木,放到一边备用。运了一段时间后她,他们两个觉得差不多了,于是拿起积木搭建了起来。只见他们运用围合的的方式将正方形的大积木围成了一个大圆,然后又运用垒高的方式将大积木一块一块的垒到已经搭建好的大圆上,很快一个简单的游泳池就搭建好了。可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游泳池太小了,只有一个人可以呆在里面。这可怎么办呢?两个人原本翘起来的嘴角耷拉了下去。两个人有激烈的讨论了起来,最终经过俩个人的商议,他们决定再一起搭建一个游泳池,这样两个人就都能够到游泳池里去了。两个人又运来了许多的积木,按照刚才的方法快速的搭建了一个游泳池,这回两个人终于都能够进去了,他们高兴地相视一笑。
小医院真好玩
区角活动时间到了,李怡婷、雷雨馨、王修武、周俐妃四位小朋友进入了小医院区角玩。怡婷做“医生”、雷雨馨做“护士”、王修武做“病人”、周俐妃在“药房”当会计,穿好衣服后,孩子们就开始了。作为“病人”的王修武小朋友拿着自己的存折,走到取钱的地方,蹲下来取钱,打开存折一看,存折里面就只剩下一元钱了,王修武在取钱的地方站了一会儿,走过来对我说:“胡老师,我的存折里只有一元钱了,不能看病了,怎么办呢?”我说:“你再想想办法,能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些帮助。”王修武说:“有办法了,我可以先借别人的用一用吗?”“可以的,但是,借了别人的东西要还的哦!”王修武点了点头。于是去找雷雨馨了,雷雨馨点了点头拿给了王修武,王修武有了“钱”就去“看病”了。时间差不多了,药房里的“会计”周俐妃开始发放工资了,李怡婷、雷雨馨、还有“会计”自己都发到了工资,王修武嘴里说着:“我还是没有钱花,也没有办法还雷雨馨的钱了,怎么办?”这时候,几个小伙伴低着头不说话…..过了一会儿,雷雨馨说:“王修武,要不然下一次咱们交换吧,我来做病人,你做护士,这样你也可以赚到钱了。”王修武笑了笑说:“好。”
我的课堂故事——好玩的高跷
为了丰富幼儿的运动器具,我们请家长帮忙,为幼儿搜集了许多旺仔牛奶的易拉罐。我们在易拉罐上部的两端钻洞并穿上绳子系牢,就这样一个简易的“高跷”就做成了。
在一次健康活动上,我想到了这些“高跷”,要想让孩子们体验一下这些自己参与搜集的高跷是怎么玩的。活动前,我双手提着许多易拉罐,叮叮当当地来到活动场地,孩子们马上好奇地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问开了:“老师,你提这么多易拉罐干什么?”还有人猜测道:“老师,一会我们要玩提水的游戏吗?我们是要提水浇菜吗?”我看着孩子们兴奋而又充满疑问的眼睛说:“这些是你们带来的易拉罐,老师穿上绳子做成了高跷。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玩踩高跷的游戏好吗?”孩子们都响亮地回答:“好”。我问:“谁想来试试?”一开始没人尝试。我又说:“不会摔跤的,由老师在你身后保护你。”这时,瑶瑶最先举起手,“老师,让我试试吧!”我看到她充满期待的眼神,我点头同意并将两个易拉罐给她。瑶瑶小心翼翼地将两脚分别踩在易拉罐上,将绳子扯紧,试探着再往前迈出一小步。然后慢慢地、一步一步走到场地的另一端。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鼓掌:“瑶瑶,你真棒!”我趁热打铁,“你们也能像瑶瑶一样勇敢地踩高跷吗?”“能”孩子们信心十足,并一一从我手中接过“高跷”。他们在仔细听完我提出的注意事项后,开始小心地踩到“高跷”上,一个个走起来。易拉罐踩在地上发出“咯噔,咯噔”的声音。不一会儿这声音由慢变快起来。“哈哈,我会踩高跷了,嘻嘻高跷真好玩!”“咯噔,咯噔”的声音与孩子们清脆的笑声相呼应,就像是在弹奏一首欢快的交响乐。
小小的易拉罐一经改变就让孩子们兴致盎然,只要我们教师有创新的意识,生活中很多废旧的材料,经过改造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充分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