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对“反思笔记热”的冷思考

发布时间:2021-05-21 教学案例反思 谁的脚印反思教育笔记 小班教育笔记案例

在反思性教学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幼儿园开始强调对日常工作进行全面反思。不少幼儿园要求教师撰写反思笔记,每周上交两三篇,有的幼儿园则规定一天一篇,由此产生了一股撰写反思笔记的热潮。

追踪反思笔记的缘起和最终去向,普遍的路径是:园长布置任务→教师按时上交→园长部分或全部批阅→向个别教师反馈批阅意见。据调查,能够及时得到反馈意见的个别教师常常属于园长欲进一步培养的业务尖子,大部分反思笔记则作为资料被保存起来,以备今后检查。结果,一些教师只是将撰写反思笔记作为一项外在的强加的任务来完成,对笔记的数量关注较多,对笔记的质量关注不够,敷衍了事,最终走进了日日谈反思、天天写反思,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增强的怪圈。

“反思笔记热”折射出一种自上而下的过于简单的管理思维方式,只看可见的且便于检查的结果——反思笔记,而将撰写反思笔记从增强反思能力、提高保教质量的系统中剥离出来,这是一种典型的简单化的做法。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供大家思考。

1、明确反思目的。反思的目的绝不在于写反思笔记,反思笔记只是对反思过程和结果的一种记录,写反思笔记也只是一种手段,反思的目的在于自主监控自身的教育行为,从而逐渐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实现与幼儿共同成长。

2、细化反思内容。反思什么是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我们不妨引导教师反思经多次讨论后确定下来的内容,先由幼儿教育的基本要素入手,包括一日生活、师幼互动、个别差异等,然后逐渐加以细化,使教师逐步明确反思内容,选择反思的问题和方法。

3、掌握反思方法,鼓励多元化反思。反思应当是一种个性化的反思,不同教师的反思活动应当具有不同的特色。教师根据个人的喜好和能力,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可以分析录像,可以发电子邮件与同行切磋,可以制作反思

课件等。

4、分享反思笔记。反思笔记可以记录教师的心路历程,记录教师的成长故事。然而个人的反思不免会存在“盲点”,可能经过多次反思,自己总也发现不了问题。因此,在个人反思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进行集体反思,通过看别人的反思笔记、请别人看自己的反思笔记等方法来反思自己,彼此“照照镜子”。

5、正确认识反思的质与量。反思要讲求质量,我们要进行“精反思”“深反思”,多篇简单重复、东拼西凑的反思笔记不如一篇实实在在、触动心灵的反思笔记。

在“反思笔记热”中,我们看到部分幼儿园领导仅仅将目光盯在反思笔记的数量上,很少考虑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关于葫芦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古代有个人种了葫芦,别人看见葫芦的叶子上生了虫子,就热心地告诉他,但他却置之不理,说:“我要的是葫芦,不是葫芦叶子。”当然,最后他也不可能得到他所要的葫芦。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要用生态的、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就反思而言,上述五个方面涉及“为什么反思”“反思什么”“怎样反思”“如何利用反思笔记”的问题,这构成了一个培养反思能力的系统,而撰写反思笔记只是该系统中的一环。倘若对这一系统中的其他问题视而不见,只抓反思笔记,最终必然只能是“走形式”,而难以取得实效。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案例:对“Orange juice”英语活动的反思


一转眼,每学期一次的听课评课很快就轮到了我,我这次准备的是一堂英语活动,而活动的目标则是引导幼儿认知字母“Jj”以及单词“juice”。

我为这次的英语活动准备了两个游戏:一个是通过肢体来引导幼儿认知字母“Jj”,并区分它们的大小写;另一个游戏也是请幼儿用自身的动作来,模仿榨汁机工作,并伴随“咔、咔、咔”的象声词来引起幼儿兴趣,从而朗读单词“juice”。

开课的这天天气晴朗,而我则怀着忐忑不安地心情面对着全园十二位老师开始了整堂课的教学。在这堂课上由于幼儿配合的较好,不一会儿20分钟就过去了,而我也终于喘了口气,好象卸下了重担。在当日下午的教研活动上,全园老师对我的整堂课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而我自己在课后也对这次的英语活动进行了反思。这次英语活动的目标达成度还是较高的,全班幼儿基本上都能认读字母“Jj”,而且孩子们很喜欢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字母宝宝,如:手臂伸开大写“J”、头戴帽子小写“j”,在玩的时候都表现的很兴奋,特别是对于第二个“我是榨汁机”的游戏,更是积极投入,全班24个小朋友好象突然间都变成了一个个的可爱榨汁机,耳边一片“咔、咔、咔”的声音,而在玩的同时,嘴里也在不停地念着“juicejuicejuice”。所以对于单词的认读度也是较高的。但是在事后,通过各位有经验教师的提点,我渐渐地觉得这两个游戏虽然很受孩子欢迎,但我在给孩子玩的时候,却过分的限制了孩子,没有彻底放开,孩子们只是坐在椅子上做着动作,而这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是不太适合的,作为我老师,因为是第一次开课,有些过于紧张,不敢把幼儿分散开来玩,故框的太紧,教师与幼儿之间几乎没有互动,没有融入到幼儿中间,孩子们虽然玩的也很开心,但游戏却并没有将整堂课推向高潮,整堂课显的平稳有余、精彩不足。

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将有很多次这样的听课、评课的活动,我将努力吸收好的意见,改正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修正、完善自己,力求做的更好。

案例:对幼儿教育的一种反思


谁都不会否认,幼儿教育应该给幼儿以知识,应该发展幼儿的能力,应该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我认为这还不够,幼儿教育还应让幼儿感受到幸福。并且,我坚信,幼儿有没有获得幸福,是衡量幼儿教育成效的最根本的标准。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种理论上的反思。

1.幸福是美好童年不可缺少的

幸福是人类的根本追求,人类的一切奋斗都指向最终的幸福。幸福是主体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是同人生的内在生命力量联系在一起的。一切与人的身心健康成长相关的积极感受才是幸福。因此,幸福不是一种外在的恩赐,幸福也不等同于物欲享受。儿童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机体在生长发育外,他的精神也在成长。儿童来到人世,就开始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进入如蒙台梭利所说的“精神胚胎”期。这个时期,不同于他的“生理胚胎”期,也不同于日后的成人生活阶段。蒙台梭利认为,“生活最重要的时期并非大学时代,而是人生之初,即从出生到6岁这一阶段。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正是人的潜能,其最伟大的工具,本身开始形成之时。不仅仅是智能,人的所有心理能力亦然。”精神胚胎期,儿童开始心理建构的工作。这种工作,是儿童生命本能的自然展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也许的确不能缺少成人的协助,但儿童主要的和根本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使自己长大成人。“儿童并非毫无能力,并非须事事依赖成人,好似一只等待成人灌注的器皿。正是儿童‘创造’了人,没有一个人不是从曾经经历过的儿童时代的创造而长大成人的。”“是儿童自己从周围世界中吸取材料,是儿童用这些材料造就未来的人。”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创造能力是其心理世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原动力。对于儿童来说,不受任何阻碍地投入到自己的创造活动之中,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把儿童在其内在的巨大潜能指引下的创造、建构活动,看作是对整个人类的建构和完善,是人类迈向真正自由和幸福的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创造了人类智能的所有要素,以及人类所幸具有一切。”对儿童而言,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幸福的过程,只有当儿童的精神建构活动不断受到成人的无理阻挡的时候是例外。

总之,儿童的幸福是与儿童的精神世界的成长联系在一起的。一切有利于儿童精神世界成长的活动,一切与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一致的活动都有可能给儿童带来幸福。一切违抗儿童成长内在力量的、外在强加的活动对儿童来说均无幸福可言的,甚至是不幸的。必须指出的是,幸福是一种真正的愉快,它可能外露,也可能内藏。所谓真正的愉快是指这种感受是发自儿童内心的,是与其成长的方向一致的。幸福的感受能引发儿童不断地创造、探究和成长。愉快不一定都是幸福,不当的物欲、无理的要求、侵犯他人的快感等均与幸福无关。

2.幸福为什么与部分幼儿失之交臂

现实生活是否让幼儿感受到了幸福?这个问题涉及到影响幼儿生活的所有方面,本文受篇幅所限,无法对这个问题作全面深入的讨论,而只从幸福为何远离幼儿、至少是部分幼儿的成因方面作一些粗略的讨论。首先,我要认定的一点是,许多儿童感受到了幸福,他们生活在幸福中,并为了幸福而生活着。同时,我也断定,还有许多儿童并没有真正地体验到幸福,或者没有充分地体验到幸福。儿童有没有体验到幸福,不是凭成人去问儿童幸福不幸福就可以断定的。这需要了解儿童的现实生活,了解儿童的真实感受,要从儿童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成长的历程中辨析儿童是否真正感受到了幸福。为什么有那么多幼教专业人士在呐喊“发展儿童的主体性,进行主体性教育”?为什么会在我们的儿童教育领域中出现“愉快教育”的术语?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教育实践甚至某些教育理论中,儿童没有主体性体现,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确认,儿童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到真正的愉快。进而可以说,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与儿童内在的不断萌发的生命力取得一致。因而至少并非所有的儿童都真正感受到了幸福。社会、家长及教师应为儿童真正的幸福而努力,这是一切真正关心儿童健康成长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那么,在一个美好的社会制度下,幸福是如何与儿童至少部分儿童失之交臂的呢?

幸福观的偏差。教师尤其是家长,经常把幸福等同于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裕,等同于成人为儿童创设的各种成人认为十分优越的条件。不可否认,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的确是影响人生幸福的一个方面,但这仅仅是外在的方面,物质富有者不能感受到真正幸福的大有人在。儿童同样也是如此。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儿童真正的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物质条件越丰富,就越幸福。对有的儿童来说,各种图书的确会给他带来内心的愉快感受,使他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但也有的儿童在众多的图书面前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图书并没有给他带来积极的感受。同样,有的儿童在钢琴面前积极而兴奋,乐此不疲;但也有的儿童见了钢琴就烦躁不安。成人经常为儿童在不断丰富了的生活中没有感到幸福或没有出现成人期待的结果而苦恼,这是一种偏差了的幸福观导致的苦恼。这种苦恼的背后,是儿童的不幸福甚至是由于被迫顺从而带来的苦难。因此,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幸福感受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个体所从事的活动、所获得的体验与其生命成长尤其是内在精神成长取得一致,内在的生命潜能得以不断激发时,个体才能有真正的幸福感受。所以,对于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成人来说,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了解儿童精神世界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就是“发现儿童生命的法则”。教师和家长“必须遵循这些法则而行动,因为它们表明了普天下共同的人的权利,”并为儿童的成长、为儿童生命法则的展开提供适宜的而非奢侈的条件。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幸福观偏差方面,还需要注意的是成人经常误把儿童的“高兴”、“愉快”当作幸福本身,甚至在生活和活动中刻意去追求这种‘高兴”和“愉快”的效果。在家庭经常能听家长们廉价的许诺;在幼儿园,经常能看到教师以本应属于儿童自身权利之一的游戏作为幼儿学习的奖赏,经常听到教师在要求儿童“高兴地”说和“高兴地”唱。其实,在这种要求下,儿童脸上挤出来的“笑容”是短暂而廉价的,也是转眼即逝的。那并不是真正的高兴和愉快,因为它们并不是发自儿童内心,并不是建立在儿童对学习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的,儿童的内在需要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

其次,对个体需要认识的偏差。个体能否真正体验到幸福,关键在于当前的活动是否与个体的需要或兴趣协调一致。在现实生活中,成人经常把自己的需要和意志强加给儿童。有的成人以为,自己需要的,儿童也一定需要。其实,儿童与成人处于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他们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需要。儿童在生命法则展开的过程中,有特殊的需要和兴趣。卢梭在其经典名着《爱弥儿》中有一段十分明了的表述:一个成年人确实必须知道许多对儿童似乎无用的东西。可是,成人所应当知道的一切,难道儿童都该学、都能学吗?把做儿童时用得着的东西教给儿童,你可以见到那已是很够他忙的了。为什么要叫他去求那也许终生都用不着的学问,而忽略那些足以满足他现时需要的学问呢?卢梭提出的问题,其实在今天的儿童教育中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家庭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展,在每周五天工作制下,还有许多儿童在并不愉快更不幸福地度过他们的“星期六”和“星期七”(对他们来说不存在双休日);幼儿园课程内容不断超载,人们只知道往幼儿园课程里不停地添加内容,从没有想到儿童的发展是否真正需要这些内容,也从不考虑是否要从现有的课程中减去些什么、课程的内容对儿童是否适合。人们要在幼儿园课程中注入成人自己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而需要学习的内容。但儿童不是成人,儿童的生活不同于成人的生活。正如杜威所指出的“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儿童世界的主要特质,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这个意义上的真理,而是感情和同情。”“儿童一切需要中最合乎人道的需要,即他的精神的、心灵的迫切需要,却被忽视了。在儿童心灵里活着的人依然被压抑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解放儿童。要知道,儿童自有其特殊需要,无视这些需要,就是无视儿童的幸福。

最后,对儿童学习认识的偏差。儿童是怎么学习的?3~6岁的幼儿是怎么学习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幼儿的学习不同于中小学生的学习。幼儿的学习是同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日生活是幼儿学习的内容,也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因此,除了集体教学活动以外,在幼儿园中,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如饮食、劳动、游戏、散步、卫生等等都是幼儿的学习活动,也都是幼儿的学习内容。幼儿学习这些内容的主要方式不是坐而静听,而是在特定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果缺少了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学习,这是现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所明示的。

而现实是,幼儿经常地被安置在一个需要端正静坐的环境里。在某些幼儿园,幼儿连动手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他们的手被要求摆放在自己的大腿上。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幼儿在动作中学习。但幼儿动作被控制了,难道不影响幼儿动脑吗?儿童需要活动。蒙台棱利在50多年前就揭示了这一点:“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如果我们给他这个活动场地,我们将会看到,这些从来不能满足的使人苦恼的小孩现在转变成为愉快的工作者。出名的破坏者变成他周围器物的最热心的保护者。一个行动和活动杂乱无章的吵闹喧嚷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精神宁静、非常有秩序的人了。”可见,活动对于幼儿是多么的重要,活动又是多么有效地在改变幼儿。是儿童的生命潜能作用影响着活动的时长及活动的性质和质量,并使儿童在重复有变化的活动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3.幸福是幼儿教育的应有之义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儿童的幸福与成人的作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成人的干预使儿童没有充分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同时,我们也可以认定,成人的努力──朝着儿童生命潜能成长的方向的努力能使儿童更好地拥有幸福。我认为,幸福是科学的幼儿教育的应有之义。这是因为:

一方面,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智慧性的文明事业,它是人类幸福的有机构成部分,即“幸福需要教育”。因此,教育是人类包括儿童幸福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教育是在人类幸福的光辉映照下的伟大工程,而幼儿教育是这一工程的核心和起始,幼儿正是由于接受了教育,才促进了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使他能更好地感受并创造幸福。另一方面,教育应包容幸福。当然,全面包容幸福的教育一定是依循现代心理科学、教育科学而实施的教育,是确实有助于儿童生命潜能发展的教育,即科学的教育。科学的儿童教育,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的幸福;科学的儿童教育,其内容和过程应该能够激起儿童的幸福感受,让儿童感到满足和兴奋。使儿童教育充满幸福的关键在于“在儿童教育中运用隐藏在儿童内心深处的那些力量”,这“不仅可能,而且必须这样做”。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事了。”只有这样,儿童教育才可能与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联系起来,与儿童的发展联系起来,最终与儿童的幸福联系起来。

案例:秋天的反思


我所执教的活动《我们爱秋天》是一直以来幼儿园较为经典的教材。下面我从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活动效果这几个方面进行自评反思。

首先从我的活动设计说起,教材中原有的活动目标主要是让幼儿学习有表情的朗诵和学习仿编散文诗等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新纲要》强调情感、意志、能力、认知、技能的培养,所以我又增设了一条目标:欣赏、感受、体验秋天美好的景色。欣赏秋天通过录相完成;感受秋天,运用实物水果直观感受,体验秋天,通过快乐的游戏来实现。

在活动过程中,我以故事的形式引发幼儿的想像,通过他们自己的思维、语言来出现散文诗,而不是强加给孩子的记忆,这种形式较好地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增加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水果娃娃的动画课件,激发了幼儿对活动的浓厚兴趣。环境的创设,情境的体验,使活动的重点“有表情地朗诵散文诗”和难点“仿编散文诗”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活动延伸与《奇妙的植物》这一主题目标又很好地结合起来。

从活动效果来说,活动中孩子们情绪高涨,兴犹未尽,观察、记忆、想像、探索、合作、创编等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培养,基本达到了活动目标。

但是活动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比如,教师在活动中较为拘谨,对幼儿鼓励表扬的方式也比较单一,活动过程依然存在传统教学的影子……

虽然我所执教的活动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但在活动中我始终坚持一种理念:就是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在玩中学,而不是学中玩,这种“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将会始终指导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案例:玩水的反思


玩水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喜欢把杯子里的水倒来倒去,托班的孩子更是如此!

有一天,周梦达小朋友玩水的时候把水洒到了桌子上,他就用手擦,擦着擦着他高兴得对旁边的妞妞说:“看!!我画了一条大金鱼!!”这一喊引来了许多小朋友,这时叮当用手指盏桌子上的水画起了画,周梦达用小布在桌上画了一个大虫子,王梓源干脆拿着小布在地上画起了大树……我忽然感悟到:这是一种多么有趣的玩水方法呀!孩子可以不受纸张大小、命题的限制自由大胆的表现。此时我并没有熟视无睹,而是用赞许的目光观察着他们,当时所有的孩子对这个举动都很感兴趣,积极的投入到这种有趣的游戏中……教师应该是孩子们活动的关注者、支持者、引导者。

我索性改变了教育内容,稍做了些准备,带孩子来到了操场上,让孩子们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的翱翔。孩子们在地上画呀画,那个高兴劲儿。航航边卷着袖子边向旁边的豪豪炫耀着:“看!!我画的苹果树多漂亮,上面还长了大苹果哪!”豪豪干脆把一杯水泼在地上,兴奋的喊道:”放花了!放花了!”就连平常不大喜欢画画的源源今天也画得特别起劲!

孩子的天真无邪、无拘无束的想象,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创造,教师要善于细心观察,扑捉信息,抓住教育契机,积极地加入到教育活动中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给幼儿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天空!

相关推荐

  • 案例:反思 案例: 星期一上午区域活动时,我在活动前先向幼儿介绍了《喝酸奶》的操作方法,即按照瓶上的圆点数量,插入相同数量的吸管,因为今天是第一次投放这个材料,所以,活动前必须向幼儿介绍操作的方法。 今天操作这个...
    2021-05-25 阅读全文
  • 案例:对“Orange juice”英语活动的反思 一转眼,每学期一次的听课评课很快就轮到了我,我这次准备的是一堂英语活动,而活动的目标则是引导幼儿认知字母“Jj”以及单词“juice”。 我为这次的英语活动准备了两个游戏:一个是通过肢体来引导幼儿认知...
    2021-05-25 阅读全文
  • 案例:对幼儿教育的一种反思 谁都不会否认,幼儿教育应该给幼儿以知识,应该发展幼儿的能力,应该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我认为这还不够,幼儿教育还应让幼儿感受到幸福。并且,我坚信,幼儿有没有获得幸福,是衡量幼儿教育成效的最根本的标准。本...
    2021-06-01 阅读全文
  • 考试反思日记 一般来说,周记应该是怎么写的呢?周记就是一种流露个人心情思考的过程,大部分学生都会有写周记的任务。今天由编辑精心准备的是“考试反思日记”,强烈建议您马上将此页面加入收藏,以备将来之需!...
    2023-10-09 阅读全文
  • 考试反思周记 在学习中,老师经常会要求我们写作文,通过写作既锻炼我们的动笔能力,又能提高语言组织能力。每天多试着写写作文,思维见解都会有所提升。也许你正在收集整理优秀的作文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考试反思周记,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从小到大教过我的老师有很多,都是我尊敬的导师。但是,我最尊敬,...
    2024-01-05 阅读全文

案例: 星期一上午区域活动时,我在活动前先向幼儿介绍了《喝酸奶》的操作方法,即按照瓶上的圆点数量,插入相同数量的吸管,因为今天是第一次投放这个材料,所以,活动前必须向幼儿介绍操作的方法。 今天操作这个...

2021-05-25 阅读全文

一转眼,每学期一次的听课评课很快就轮到了我,我这次准备的是一堂英语活动,而活动的目标则是引导幼儿认知字母“Jj”以及单词“juice”。 我为这次的英语活动准备了两个游戏:一个是通过肢体来引导幼儿认知...

2021-05-25 阅读全文

谁都不会否认,幼儿教育应该给幼儿以知识,应该发展幼儿的能力,应该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我认为这还不够,幼儿教育还应让幼儿感受到幸福。并且,我坚信,幼儿有没有获得幸福,是衡量幼儿教育成效的最根本的标准。本...

2021-06-01 阅读全文

一般来说,周记应该是怎么写的呢?周记就是一种流露个人心情思考的过程,大部分学生都会有写周记的任务。今天由编辑精心准备的是“考试反思日记”,强烈建议您马上将此页面加入收藏,以备将来之需!...

2023-10-09 阅读全文

在学习中,老师经常会要求我们写作文,通过写作既锻炼我们的动笔能力,又能提高语言组织能力。每天多试着写写作文,思维见解都会有所提升。也许你正在收集整理优秀的作文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考试反思周记,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从小到大教过我的老师有很多,都是我尊敬的导师。但是,我最尊敬,...

2024-01-05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