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让孩子们在自然角中获得更多的发现
发布时间:2021-05-22 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情景一:早晨户外活动的时候,杨凌峰小朋友从草丛中发现了一只大蜗牛,于是建议把蜗牛抓回去,放在班级的自然角。蜗牛一到班级来做客,吸引了全班小朋友的目光。做完早操上来,小朋友都往自然角里钻,迟迟不肯离开,怎么也舍不得去洗手吃点心。蜗牛一下子成了小朋友们的焦点,大伙在那七嘴八舌地议论起这个小客人来。杨凌峰说:“这只蜗牛好大啊,你看他的壳是咖啡色的,一圈一圈的。”陈斐:“快看,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一条线!”王亮凯:“蜗牛的壳好重哦,害他爬的那么慢。”刘鸿鑫:“你们看,蜗牛越爬越高了,顺着叶子爬到屋顶了!”……课后,小朋友第一时间又跑到了自然角去,这时,小朋友惊奇的发现蜗牛产下了一只小宝宝,小朋友们更是兴奋了,提出了许多问题:蜗牛妈妈是怎么生宝宝的,从哪里生下来?宝宝生下来吃些什么?哎呀,蜗牛妈妈怎么死了?……
情景二:第二天,一位小朋友跑来跟我报告:“老师,自然角又来了一位小客人,是大一班小朋友带来的螳螂,装在瓶子里呢。”听到了小朋友的报告,立刻走过去,发现螳螂的身边早已经围着一群好奇的宝宝。他们又在观察这可爱的小动物,陈文涛还模仿起《3edu》里的螳螂跳起“大刀舞”。一到下课,小朋友更是按耐不住兴奋,第一时间往自然角跑,平时遭受冷落的自然角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教师的体会:自然角是孩子们的主要活动区之一,以往我们总是常常在这里摆花养鱼。然而孩子们很少“光顾”,即使停留一下,也很短暂;孩子们的活动也就是给植物浇水;给鱼喂食、换水。还记得上学期,自然角来了三位小客人——巴西龟、春蚕和金鱼,这三位小客人受到了小朋友的热情款待。我们为小朋友设计了“**到我家做客”的观察记录表格,小朋友们都能很认真地对待,为了能让乌龟宝宝活的更好,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找资料,寻找巴西龟的饲养方法,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小朋友还为蚕宝宝、金鱼宝宝取名字,小心照料,仔细观察它们一点一滴的变化。一到自选活动的时间小朋友都往自然角里钻,放学也争着要把小动物带回家照料。自然角成了小朋友充分发挥爱心,接受情感教育的桥梁,成了丰富幼儿知识经验,发展观察能力的纽带。孩子们在与动植物的接触中探究和发现,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建构知识,从而获得真正内化的知识经验。不仅如此,孩子们在亲身经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还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了科学思维的品质,学会了学习。这一学期,由于工作的疏忽,忽略了自然角赋予的重要的教育意义。结合《3edu》的主题,开学的第一周我们请孩子采来了许多野花野草,经过孩子和家长以及老师的共同装饰摆放在自然角中,但是只吸引了孩子短暂的目光,随着花草的凋谢,孩子们观看的热情也随之熄灭了。自从孩子把蜗牛和螳螂请进了班级的自然角后,我发现孩子更感兴趣的是活生生的小动物。一切要从孩子的兴趣入手,下周起将调整自然角的内容,和孩子们一起商讨自然角的布置方案,一起动手将自然角布置起来,延续上学期较好的做法,通过表格记录等形式,进一步调动起孩子们观察的积极性,使自然角更加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出自然角的教育作用,让孩子在自然角中获得更多的发现,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双眼和智慧发现自然界的奥秘,目睹自然界的奇妙,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yJs21.CoM
今后,将不断提醒自己要用科学的理念、创造的热情和智慧来重新审视和重建小小的自然角。通过极力孩子探究动植物,萌发他们对自然、对科学的敬畏和尊重,萌发他们对自然、对科学的崇尚和追求。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让孩子和环境互动,让孩子更加自信
案例背景:
在《我们都是好朋友》主题中,孩子们学到了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朋友船》、《快乐公寓》、《孔融让梨》等,他们都很喜欢,午饭过后,区角里总能看到他们拿着书认真地在讲这些故事,于是,我发出倡议,回家把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请他们记录下来,布置在走廊上,作为一个故事展区。
案例描述:
在我倡议后的第二天,我收到了很多很多孩子带来的故事,我一张一张翻过去,发现有一个写的是《朋友船》四行字不到,一看名字是骆玉玺,骆玉玺是我们班语言发展较弱的孩子,平时课堂上很少发言,也不是很专心,打心眼里没想到他也能把故事的大概内容讲出来,于是,我把他请到前面,大大表扬了他,之后他说:“老师,我的故事也可以布置在走廊上吗?”我摸摸他的头说:“当然,可以!你有进步了,你很棒!”晚上放学时,我看到他拉着妈妈的手,高兴的说:“妈妈,我的在这里。”
案例分析:
我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结合了孩子的兴趣,通过孩子、家长、老师的三方合作,把故事以文字的形式来展现,从这个孩子的言行来看,可能他不是很优秀,但他也希望被得到肯定,而我把故事以文字的形式来展现,其实,就是对孩子的进步和能力的肯定。在这过程中,不仅能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同时孩子也从自己的作品再现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用孩子们的作品来创设环境,不仅让孩子和环境互动,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
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这足以说明幼儿环境创设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善于观察、果断决策,针对幼儿的表现,尊重幼儿的活动兴趣,结合主题活动运用家长资源和环境资源,让幼儿在积极的参与活动,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在大自然中收获成长
整理了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在大自然中收获成长》,希望对幼儿教育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第一次接触到CAN儿童与自然教育,在朱宝义老师一天学习中,我了解到大自然教育的重要性,第一次意识到最好的教育是免费——大自然教育,并且大自然一直都在那里,不离不弃。
思想上的冲击——是什么
在短短的一天学习中,我意识到自己的一些思想要彻底的转变。以前觉得知识非常重要,如果将我以为的知识下切,就只剩下人造的机械类知识,不仅把知识看得很片面,而且夸大了其重要性。影响我们的行为取决于思想,决定思想的又是我们内在的思维,思维的形成来源于信息,信息有两大方面:来自大自然的生动类信息和来自人类社会的机械类信息。孰轻孰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至今,经历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大多数的我们至今依旧觉得自然为我们所用,可是谁又能说在我们选择自然的同时,何尝不也是自然选择了我们的双向互动。我们可以理解花朵与蜜蜂是相互需要,依赖的关系,却需要很大的勇气才敢承认人与米饭,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不仅是忽略了生动类信息采集的重要性,我们更忘了我们本就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自我突破——为什么
在我们班上四岁的孩子身上,就已经出现严重的电子产品依赖症,家长会因为很多原因,将孩子交给电视、手机、ipad、游戏等电子产品,换来一时的安静,而孩子身上的问题也越来越来多。八岁的表弟将电子产品依赖症表现得淋漓尽致,完全离不开。那天,他问我有什么可以改变一下他的运气,我告诉他四叶草可以带好运,并且跟他说了四叶草的来历,于是那一上午,在大太阳底下,找了整整一上午,回家也没有玩游戏,而是开始制作标本了。现在,通过朱老师的讲解,我发现原来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魔力。大自然是唯一可以与手机抗衡的有益信息群,可以打通,打宽孩子的三大信息通道——视、听、触。孩子身上的诸多问题,追其本质都可以在大自然中得到解决,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难养,而以前在那样的环境下,也可以成长得很好的原因吧!
行动上的方向——怎么做
如何才能发挥大自然这个既免费,又是最好老师的作用呢?首先,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弄清玩乐与教育的区别,真正做到大自然教育的三大法则:融入自然——统一不对立:系统——途径规则;平衡——信息采集均衡。其次,进入自然的方法:跟随,引带,五不要。五不要包括不阻断,不替代,不总结,不比较,不强迫。这次朱老师的讲解,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大自然教育的理念,不仅给我们带来一场头脑的风暴,而且给我们以后的一个努力的方向,我愿意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
我相信不仅是孩子可以在大自然中获得成长,我同样也可以在大自然中,获得力量。每一次全情投入,都可以换来一次快乐的提升!
案例:让孩子在参与中学习
语言活动主要是让幼儿理解语言活动的内容,体验其中的情感。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发展不是让孩子强化大量的词汇,而是让孩子乐意交谈、注意倾听,理解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前的语言活动,我们通常是让孩子听故事,然后通过几个问题让孩子理解内容,最后在进行一个故事的讲述,通过反复的听,强化幼儿的记忆,以此达到理解的目的。我们很少考虑这样的方式孩子喜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孩子是否从心底里真正的理解。《给熊奶奶读信》这个教学活动,我改变了传统的语言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主动参与,通过看一看、试一试、说一说、听一听、再讲一讲、说一说、画一画,让孩子在多种感官、多次参与下进行学习,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效果也比较好,孩子从内心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我所应用的方法是:
1、在情景谈话中吸引孩子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源动力。因此在这个活动中,我利用熊奶奶收到了一封信看看是谁写来的?进行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在这个环节,注意力非常集中,都被这封信吸引住了,信一出示,孩子们的眼睛都一下子盯住了信。当我把信打开时,幼儿都非常专注,认真地看。这个环节在看一看的过程中就解决了两个问题:学会了看信封,了解了信的大致内容。
2、在体验中表演故事,教师与幼儿互动
在平时的故事教学中,我只会提几个问题,让孩子领会其中的思想含义,通过幼儿的回答来完成教学的任务。但这一次活动我是以熊奶奶的角色让小朋友帮忙读信。让幼儿自由地去看一看,读一读。幼儿更具有自主权,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同时又体验了故事的内涵,也发展了孩子的讲述能力。教师参与其中,与幼儿建立了平等的师幼关系,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讲得更有劲,胆量也更大。
3、重视操作,让孩子在操作中学习
本次活动在设计的时候,幼儿在理解和讲述故事、体验小动物内心所想之后,让孩子知道同一封信,用不同的语气、语言读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只要心里想着别人,就会受到大家的喜欢,如果心里老是想着自己,别人自然就不会喜欢你。最后一个环节是活动延伸,放在了区角活动中,利用“教师节”这个机会让孩子们学小熊把自己心里想对老师说的话用画画的方法给老师写封信。操作兴趣浓厚。
本次活动,环节的安排紧凑,形式也比较多,因此幼儿学习兴趣高,达成目标也比较好。综观活动,都将幼儿推在前台,提问中都处涉及到你怎样,这正体现了《纲要》中提出尊重孩子的理念。
当然,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于学生回答不太理想时,我的课堂应变能力及灵活性还不够。孩子的语言讲述能力还不够等等。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
案例:让孩子们生活得轻松一些
通常,午睡起床后,幼儿园都进行一些集体活动,如集体收拾床铺、吃午点。如果有的孩子不能跟着做,我会反复提醒“快点,就等你了”,惟恐孩子们不一致,会出什么差错。全班30多个孩子都聚集在我的身前,等我挨个儿检查完衣服、鞋子是否穿好,再走进卫生间洗手,然后坐在位子上安静地吃午点,这时我才会暂时松口气。我认为,老师只有这样,才是责任心强;孩子只有这样,才是常规好。
在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对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过多地组织集体活动有了一些思考,并尝试着减少对孩子的一些不必要的要求。
今天起床的时候,我没有按照往常的做法让孩子们集体行动。我悄悄地叫已经睡醒的小朋友起床,告诉还不想起的小朋友,可以在躺一会儿。那些先收拾完床铺的小朋友,有的三五成群地自然角观察乌龟,谈论着什么;有的站在新贴出的活动区记录表前,寻找自己的名字,讨论着谁的红花最多;有的干脆走到桌前,翻阅起老师中午备课时留在那儿的书。我没有打扰他们,因为孩子们都做着有意义的事情,说着感兴趣的话题。
为什么硬要打断他们,让他们都站在我的面前,等待我检查衣服穿好了没有呢?这样想着,我做在厕所门口,为先来的小朋友掖衣服,检查鞋。因为人少,没有了等待,厕所里没有发生打闹的现象。刚才在一边谈话、看书的小朋友,发现老师在检查衣服,就自然地走过来。有的小朋友还提醒那些没有注意到的小朋友去洗。我笑了,原来孩子们并非一定要在老师的指挥下才知道干什么。
经过一年多的幼儿园集体生活,他们已经熟悉了什么时间做什么,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己管理自己了。那么,为什么我们非要紧紧抓住每个环节不放,搞得大人、孩子都紧张地按照统一的常规,步调一致地做事呢?这样的被动服从又有什么意义呢?
幼儿园生活要有纪律,同时要让孩子生活得轻松,给他们支配自己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决定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这对他们今后主动适应社会生活,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一定的时间观念,有着更深远的意义。我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要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生活得更轻松些。
评析
幼儿园的孩子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历来由老师安排,好像是天经地义。为了照顾好孩子,我们要求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很多活动都得集体进行。当然,班级里孩子多,排队、等待就难免。孩子们消极、无奈地等待着,他们的时间被白白浪费,他们的主动精神被逐渐磨蚀。为了不“乱”,老师必然要规定“排好队”,“不要随便讲话”……一些控制能力差的孩子,活跃的孩子,主动性、自主性强的孩子耐不住这无聊的等待,会经常不断地影响纪律,从而招致老师的批评。过多的批评,造成幼儿与老师的关系紧张;过多的职责,又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受挫,失去上进心。可见,过多的集体约束会影
响幼儿的主动发展,应该尽早改革。
陈老师率先行动,尝试把自主权还给孩子。她给孩子们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根据情况决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学习合理地使用时间,安排自己的活动,做一个有头脑的、主动的人。这种锻炼,可以使孩子形成自主、主动的个性品质。它不但为幼儿今天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他们今后从容地面对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