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谎你简单粗暴了吗?
发布时间:2021-05-24 幼儿园小熊你长大了吗说课稿 幼儿园说课稿喜欢你 简单幼儿园游戏说到撒谎,我们都会想到一个代代相传的故事——《狼来了》,这是多数人对于诚实的第一节课。当我们从听故事的人成为了讲故事的人时,有多少人可以挺直腰杆地说自己从来没有说过任何谎呢?但有时谎言确实可以避免一些没有必要的麻烦和误会,所以聪明的人类把“善意”这两个字放到了谎言的前面,和其他的谎言加以区分。
其实,说这个的目的只是想告诉家长,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做得让孩子一句谎话也没有(当然,这也应该很难做到),而是让孩子有说谎的底线和自我的道德要求。
好了,言归正传,接下来我们说说要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谎言”。
1、全面了解事情真相
我们不能对孩子的谎言视而不见,但更不能冤枉了孩子。即使刚才他的谎言让你都快气疯了,但在你抓狂之前请将整个事件了解清楚,不能因为一个人的话而确定整个事件,要问事件里所有的人以及孩子,全面了解事情。
2、了解原因,对症下药
你问清楚之后可能更生气了,因为他真的骗了你,但在你二次抓狂之前请再了解一下原因吧。他为什么这么做,Why?如果都不知道自己生了什么病,那怎么能知道要吃什么药呢?
以下几点请对号入座:
1、他知道自己做错了害怕惩罚。
2、他想要你满足他的某种愿望。
3、他为了满足你让你高兴,从而自己得到表扬。
4、他希望引起你的注意,得到更多的关注。
5、他分不清楚想象和现实的区别。
好了,找到了病因,那我们来开药方。为了让各位更清晰的了解病症,我接下来给大家举例说明。
案例一
4岁的梓莫在幼儿园把不想吃的芹菜,偷偷倒进了垃圾桶,却告诉老师芹菜是自己吃完的。在老师问为什么这么做时,梓莫说:我怕批评我,我不想被批评。
分析:
对于孩子的错误可以进行适当的惩罚,但是惩罚目的是让孩子不再犯错,孩子因为惩罚而选择了说谎,就失去了惩罚的意义,反而加重了错误。这个年龄孩子即使有基本的是非观念,但更在意自己是否会受到惩罚。家长需要做的是教孩子正确处理事情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坚持正确的是非观。
建议:
⑴问孩子这样做是对还是错,与其让他人评价行为,不如让孩子自我评价。
⑵肯定孩子刚才的评价,并进行心理引导:“既然你知道这样做不对,我相信你刚才选择这样做时一定很难过很害怕。我也相信你以后不会这样做了。”
⑶给孩子这件事情正确的处理方法,因为这次说谎事件的根源是孩子不会处理这个问题。“以后你不想吃的东西,和吃不了的东西,一定提前告诉我,你也可以自己盛饭,吃多少盛多少。”
⑷后续完善:进行珍惜粮食的教育,同时引导孩子接受不喜欢的食物,比如了解芹菜的生长过程,去采摘芹菜,家里买种子种植一棵芹菜等。
案例二
5岁的初初想要一个芭比娃娃,但是妈妈没有同意,于是初初找到爸爸说:“妈妈让你帮我买一个芭比娃娃。”于是,爸爸晚上回家就带回了初初想要的芭比娃娃。
分析:
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说一些无伤大雅的谎,是这个年龄经常出现的问题。而问题的根源是教育环境不统一,父母对于这种“小事”不重视。
建议:
⑴把用这种方式要来的东西没收掉,或者放置在家里显眼的位置用透明的盒子装起来。并告知孩子“妈妈并没有说过让爸爸给你买玩具,你是不是记错了呢?尽管玩具买了回来,但是在我没有同意的情况下,这个玩具还是不能玩。”但没有必要一定要揭穿孩子,让孩子明白这种方式得不到满足就可以了。
⑵父母之间多沟通,对孩子的物质奖励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建立原则如:一个月一个玩具等。
案例三
4岁的橙子从幼儿园回来说:“刘老师今天表扬我吃饭很好!”但第二天妈妈无意中和老师提到时,刘老师说的是橙子最近吃饭都不好,昨天没有表扬。
分析:
就像父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一样,孩子同样也能发现父母喜欢什么,孩子无意中发现父母听到自己受表扬了很高兴,也会为了讨父母开心说一些谎话。
建议:
⑴告诉孩子:“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妈妈都爱你,就算是被批评了,做错事了妈妈一样爱你。你受到批评一定很难过,但告诉妈妈之后可能就没有那么难过了,希望你可以告诉妈妈,就像你受到表扬时一样。”
⑵家长约束自己的言行。不管孩子说自己受到表扬还是批评,家长都不要过于高兴或生气。在孩子受表扬时,鼓励孩子坚持,同时提醒孩子如何做到更好;在孩子受到批评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同时对其它方面进行表扬,助孩子平衡自信心。
案例四
3岁半的晓晓上幼儿园后,妈妈总是会问她:“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呀?”妈妈最近发现,在自己做饭时或做自己的事情时,晓晓就会走过来说:“今天嘟嘟打我了”但是和老师了解情况后发现嘟嘟今天都没有来幼儿园。
分析:
父母对于一些事情过度的关注,对孩子来说变成了“求关注”的方法。孩子第一次无意识地用这种方式得到关注后,在想得到关注时就会自然地想到家长的关注点。孩子很可能并不认为自己是在说谎。
建议:
(1)越是重视的事情,越不要表现得过于重视,避免孩子产生压力,或者拿这个做文章。YJs21.CoM
(2)平时多陪伴孩子,不要让孩子孤独到需要用这种方式才能得到关注。
(3)给孩子正确“求关注”的方法。比如:“告诉妈妈我想让你陪陪我。”
(4)换位思考。告诉孩子“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不要说,因为对方小朋友知道了会难过的。比如你没有打人,嘟嘟说你打他了,你开心吗?”
案例五2岁半的小丫一大早和妈妈说昨天爸爸答应今天带她去游乐场玩,但是昨天爸爸没有在家呀,但小丫哭闹着就说在家答应了的。
分析:
孩子出现想象、梦境和现实混淆的情况大多发生在3岁前,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以无意识思维为主,这属于孩子发育过程出现的正常情况。
建议:
对于梦境和现实建议助区分,对于想象和现实建议家长在适当保留想象力基础上帮助孩子加以区分。如小丫属于前者,妈妈可以让爸爸帮助孩子区分。再比如:孩子告诉家长:“这个玩具一定是昨天圣诞老人送给我的,他一定来过我家,还喝了我汽水。”这属于想象和现实的混淆,但是没有必要纠正。
3不贴撒谎的标签当知道了病因,拿到了药方,你可能就没有那么抓狂了。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刚才的问题处理中都没有强调或者批评“孩子你说谎了,你为什么说谎骗人”,只是在找原因、解决问题。
因为6岁前的孩子许多谎言并不是有意的,甚至有时候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是说谎。反而家长刻意的批评,下定义,贴标签会造成孩子后期说谎行为。同时,6岁前的孩子没有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人说他是说谎的人,他就会认为:哦,我是个说谎的人呀!
6岁前的孩子接触的事情少,处理事情方法少,可以先适当教孩子处理事情的正确方法,较少批评孩子的说谎行为,多用一些:“你是不是记错了,你想清楚了再告诉我吧。”“真的是这样的吗?我觉得有点不对耶?”“不说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这件事情发生过吗?”如果到了有必要批评时,这时的严肃批评也会更有威慑性。
4、以身作教
看到以身传教,你可能会说:我一直不和他说谎的呀!但我想说:NO!那是你没有发现。比如你答应了孩子去公园,结果你太忙忘记了;答应了孩子给买东西,你却以为就是随口一说,都没有当一回事儿;答应了明天可以不去幼儿园,但当第二天太阳升时还是把哭着的他送了过去……这些你答应了却没有做到的,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在骗他,都是谎言。
如果你做不到就不要答应,如果答应了确实没有办法实现了,一定要和孩子道歉,不要用“哄”的方式来教育——你现在哄他,他长大就会骗你。
5、故事的引导
之前说过6岁前的孩子最适合故事教育,同样说谎问题也可以用故事解决。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绘本故事,如《狼来了》《不要说谎哦》《不是我》等。
第二种是:家长自身的故事引导。
如:妈妈小的时候,也说过谎,我把外婆的发卡弄坏了,外婆问我是不是我弄的,我说不是,后来外婆什么也没有说,一开始我可高兴了,觉得外婆没有发现,但是过一天我自己心里可难受了,外婆那么相信我,我还骗了外婆,所以我就想受批评就受批评吧,总比心里难受好呀,后来就告诉了外婆,外婆说其实她早就知道了,只是想让我自己说出来。
这段案例中的内容也是我最后想和大家分享的,不要告诉孩子所有的谎言都能被发现,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有一次没有被发现之后,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在之前有说过,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有谎言的底线和自我的道德要求。你说的谎话有时候可以不会被揭穿,甚至没被发现,但是当你说谎时,你心里一定不好受。用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让孩子对自己有要求有约束,这样才是“诚实教育”最根本的方法。
歪歪兔情智乐园幼儿早教产品通过综合训练+亲子绘本+关键期早教指南+情智DVD,每月一套幼儿早教主题产品,从关键期的6大领域发展为重点,同时配合关键期的能力训练和各个阶段的行为习惯能力培养等想结合,培养宝宝好习惯好性格。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教你如何辨别孩子撒谎
虽然说当家长的要多信任自己的孩子,但孩子的有些谎言是不能置之不理的。不管是否要严重对待,起码你要有判断孩子有没有撒谎的本事。
1、奇怪的眼神交流撒了谎的孩子通常都不敢与家长进行眼神交流。
当然这只适用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那些15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很高的情商了,他们能够很好的伪装自己,就算与家长对视也不漏痕迹。
事实上,家长还是可以从对视的时间长短来做出判断,时间太长或太短都很有问题。
2、重复问题撒谎的另一个标志就是重复问题,因为编故事总是需要时间的。
比如说,你可能问孩子放学后干嘛去了,他们很有可能这样回答:“啊,我放学后干嘛去了?我放学后……”
3、孩子不自觉的摸脸孩子不自觉的摸脸、抓耳朵或是摸鼻子都有可能是撒谎的标记,还有舔嘴唇也是一条很常用的线索。
4、说话断断续续不连贯孩子说或断断续续是非常明显的撒谎标记。
5、反应不正常孩子在撒谎时通常都会反应过激,极力证明维护自己。
6、摆出一些奇怪的姿势孩子突然背着手站在你面前或是用很不自然的姿势表达什么事情,那他很可能是在撒谎。
7、老眨眼眼睛通常会泄露一个人的秘密。孩子说话时老眨眼或是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你都说明有事发生。
8、坐立不安,有些焦躁孩子跟你说话时总是在拨弄手指,四处张望,有点心不在焉慌慌张张也是说谎的表现。
9、话特别多孩子一旦说了谎,就总想着让你相信,所以可能补充许多小细节来证明自己。如果孩子总是在某件事儿上喋喋不休向你证明什么,那他很有可能撒谎了。
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我一直以为我自己很了解儿子。现在看来,这样的自信未免盲目得可笑,尽管他还不到七岁。
今天,本来是要儿子就他昨天不礼貌的行为向我道歉的,他不肯。我便说,在你道歉之前,我不会理你的。
儿子撇撇嘴说:“不理就不理,反正你也不喜欢跟我讲话!”说着竟流下委屈的泪水。
我惊愕了:“我什么时候不喜欢跟你说话了!”我的职业就是说话,决不至于吝啬和儿子交谈。
“走路的时候,你一老跟爸爸讲话,很少陪我说话。”说到这里,泪水更奔流得厉害了。
一种愧疚汹涌而来,儿子说的是事实。有时儿子走累了,落在后面玩着画片或者吃着零食。我们意识到儿子丢了很远的时候,才会停下来催促他快点。
我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时候,任何解释都是狡辩。我巴巴地望着儿子,乞求他的原谅,但是他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不肯原谅我。
老公打圆场说:“那时本来是爸爸妈妈有事,你又走得慢些,况且妈妈给你讲那么多故事,又没有给爸爸讲过,我还不是不吃醋。”
可这个非常合理的解释丝毫不能减轻儿子的委屈,孩子还不懂得换位思考。
老公又说:“也许是你太矮了,爸爸妈妈的耳朵离得近些,说话方便些。东烨,你有话可以跟我们讲,我们会听啊”狡辩里有黔驴技穷的无可奈何。
儿子依然执拗地说我不喜欢跟他说话。跟盛怒和悲伤的孩子讲理是白费力气的。我挪过身子,搂着他的肩膀,差不多是讨好地说:“你什么时候觉得妈妈不喜欢跟你讲话的?”
“很久了……”哭,大声。
我原以为,儿子是可以自得其乐的。原来还有着这样深沉的委屈,这真是我不可原谅的错误!
“我们今晚就去散步,爸爸妈妈都和你说话,我们三个手牵手好不好?”
“我不去,你们下次就不记得了。”
“我们都记着,好不好?”
“不好,现在记得,明年你又不记得了!”儿子说得那样肯定,使我的难受又加了一层。
大人以为孩子是不可理喻的,而孩子却以为大人是不值得信任的。我不知道我哪里给他留下这样的印象,尽管我还算讲信用,但是百密也难免一疏,答应了却做不到的时候一定也不会少吧。
有时候,会觉得对孩子讲信用是一柄双刃剑:不守,伤了孩子,蒙受欺骗的感觉多了,孩子会渐渐远离父母并且关上沟通的门;坚守,累了自己,追求每个承诺的兑现,意味着时间金钱还有心灵能量源源不断的输出。作为老师,我得以了解孩子的心声;作为母亲,我更能体会父母的无奈。这个命题,很重要,但谁也没有把握求证出通行的法则。
后来,我用零食来行贿,儿子才好不容易从悲伤中回过神来。
今天晚上这件事,在一般大人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但也正是通过这种认为,可以很准确地判断出大人的不了解孩子。
送儿子上学时,我常常会望着他的背影注目许久再缓缓离去。我看到,他和许多其他孩子一样,慢慢地走向学校,走向他将要呆上一整天的地方,走向他将要面对竞争和挑战的地方;我希望,他的老师会像我们一样关心他的心情包容他偶尔的小脾气,他的同学能够像兄弟姐妹一样互帮互爱接受他无伤大雅的小缺点;但是,我知道,儿子虽然是家里耀眼的太阳,是众星捧着的月亮,但是,在集体里,在社会里,他可能连小行星都算不上一颗!
世间所有的爱,恋人、朋友、甚至师生,都是以接近为目的的,只有亲子之爱,指向远离。纵使不放心,也要放手!纵使不甘甜,也要甘愿。成功的父母之爱,要给孩子远行的力量!
而那时,我们将更不了解我们的孩子——那个脱胎于我们的身体和灵魂的小小人儿!
今天,你骂孩子了吗?
今天,你骂孩子了吗?今天,给**喂过了睡前点心,我给他洗好澡,换上睡衣,他便要求喝牛奶。最近一段时间,我给他订了鲜奶,用塑料袋包装的。前阵子我都是将整袋牛奶先放到一个杯子里,然后插上吸管让**抱着杯子喝,今天想到那个杯子是瓷的,挺沉,决定给他换成塑料碗。结果是,**还没适应这只碗,因为相对杯子而言,这碗太浅了,**喝了几口牛奶后,注意到我放在床边的书本,想过去看看。挪动的时候,碗一倾,塑料袋里的牛奶倒出来大半,一下子将草席给弄湿了……
我忍了半天,还是表达了我的情绪:**!妈妈很生气!你看草席全部弄湿啦!妈妈有提醒你要小心,牛奶很容易倒出来的!
**一脸愧色。听任着我“摆布”他:我把他抱到小床上,然后连书连枕头那些东西也全部塞到小床铺,扯出草席去清洗和晾晒。他蹲在小床上自己翻书看。看了一会,觉得有些无聊,便在小床上走来走去,又过了一会,见我还没有理他,终于鼓起勇气,叫了我一声:“妈妈!”声音里含着试探和一些惧意。
我告诉**说:妈妈刚才生气,但现在不生气了!你等妈妈一会,洗完脸就出来陪你。
**说:妈妈不生气啦!妈妈不骂宝贝了!
心里不由一动。这是**首次自已用骂字。
我在想,这孩子每天要被妈妈“骂”几次呢?骂人的时候,一定是表情凶猛,声音很大,而且可能一没注意就带出了威胁和惩罚的内容。难怪**那么害怕。然后用了那么长时间来忍耐自己一个人呆在小床里的孤独和寂寞也不敢打扰妈妈。我相信他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担心的是妈妈还会不会爱自己,而不是考虑如何修正自己。这就是骂孩子的最大坏处:表面上是“严格教育”孩子,实际上却是在让孩子惊慌和担忧。
我要尽量地少骂孩子。
今天,你亲了你的孩子吗?
在采访早教的过程中,广州医学院心理学专家李幸民教授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他去意大利、奥地利考察早教的时候,发现那边绝大多数的早教机构(或者叫幼儿园)在门口都写着这样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天,你抱了你的孩子吗?你亲了你的孩子吗?”
李教授说,自己看了十分感慨,因为在国内的幼儿园门口写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一切为了孩子。国外说得很具体,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国内则说得很抽象,一切为了孩子,但没有说具体该怎么做。
还有一件事,也让李幸民教授感到印象深刻,那就是在国外的早教机构里,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都是在室外活动,比如在海边的沙滩上,孩子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尽情地玩沙子、戏水,你追我赶,好不热闹。不像在中国的早教,是把孩子们关在一个房子里让孩子们做游戏,就是早教了。
听了李幸民教授的话,记者不仅感慨良多。中国的父母应该说是最爱自己孩子的,对孩子是最有奉献精神的,就连早教机构的人都说,中国父母的钱最好赚。可是中国父母会爱孩子吗?这却是一个大大的疑问。不要让孩子躲在大人的身后,家长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不要对孩子过度保护,这些道理已经喊了很多年,可是仍然有太多太多的家长做不到,正是应了那句话:“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对于中国的早教,记者不得不借用孙文先生的话来概括当下的状态,那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所以,光是带孩子去参加早教班是不够的,每天父母都应在心底多问一问自己:“今天,我抱了宝宝吗?今天,我亲了宝宝吗?”
孩子:你知道错了吗?
刚吃了茶点不久,便传来诺诺小朋友的喊声:“老师,航航朝我吐口水。”他的话音还没落,这时的航航又想给另一位小朋友吐口水,我叫:“航航!”听了叫声,他在地上翻了一个跟头,装作若无其事地走开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又有一名小朋友很不开心地走到我的跟前,向我诉说着航航的不良行为。航航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妈妈在联系册中也有说过:不知道为什么,航航最近在家爱吐口水了。据老师们前几天的观察,他这种情况在幼儿园里一直没出现,为什么今天会这样呢?暂时把他叫住,只是治标不治本,怎样才能把他的坏习惯纠正呢?于是,我放下手上的碗,神情严肃地对着他说:“航航,请你到陈老师这边来。”
这时,航航感到不对劲了,一边揉着小眼睛,“水滴”一边哗哗地流着,哭着说,“Miss,我知道错了,下次不会了。”我摸着他的头,轻轻地问:“你说你知道错了,那错在哪里?”他回答:“吐口水。”我再问:“你知道把口水吐在小朋友的脸上会怎样吗?”航航不知道如何回答了,我耐心地告诉他说:“第一,吐口水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第二,吐口水也是不讲卫生的一种行为,有一些疾病就是通过口水传染的,如果被传染了,人就会生病,你是想自己生病还是让小朋友生病呢?是生病好玩还是不生病与小朋友一起好玩呢?”
聪明的小家伙说:“生病了就要打针吃药,没有力气玩了,很难受的,我想不生病,我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我接着说,“你想和小朋友玩,那你的小嘴巴就不能吐口水给小朋友,记住了吗?”航航边点头边说:“知道了。”“那你能做到吗?”他说:“能做到。”“做不到怎么办?”我说,他摇着头一句话也不说。我又说:“如果你没做到,又向小朋友吐口水,那你只有一个人玩了,好吗?老师和小朋友们都喜欢知错就改、讲卫生、有礼貌、说话算数的航航,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为了能加深他的印象,我与他来了个君子协定——拉钩,然后小家伙开心地跑回自己的座位,跟着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去了。
当孩子犯错了,老师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你知道错了吗?”小朋友说,“我知道错了”。听了孩子说“知道错了”,老师们便让他回到群体中,事实上孩子真正犯了什么样的错,犯了这样的错,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我想孩子们是不知道的。当孩子们犯错了,老师们要用实际行动进行教育,让犯了错误的孩子真正地知道他错的原因,怎样做是正确的,同时也要让他适当地承受做错事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