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用爱关心好朋友
发布时间:2021-06-28 幼儿园好朋友说课稿 好朋友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获奖说课稿好朋友班里有位特别热心肠的小女孩,名字叫欣欣,她有一个最好的朋友乐乐,每天她俩都会形影不离,笑口开颜的,活动室、操场上、、、、、、到处可见她俩友好的身影,每每看到那种场景,我都会为之而感动!
一次户外游戏后,小朋友自由地选择伙伴,当然,欣欣也不例外,当老师提示:可以自由玩游戏时,欣欣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嗖!”地一下跑向乐乐站的位置,高兴地抱着乐乐,嘴里还说道:“乐乐,我带你去攀登架那玩儿!”边说边拉着乐乐的手就走,到目的地以后,欣欣也总是礼让乐乐先上,眼睛也紧紧地盯着好朋友,嘴里还大声地提醒着:“乐乐,别害怕!我在下面保护你!”懂事的乐乐也勇敢地尝试着往上爬。“加油!乐乐!马上就爬到山顶啦!”“真棒!”、、、、、、
就这样,欣欣耐心地帮助乐乐勇敢地、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去又爬下来,最后,欣欣才开始开心得玩起来!
又一次午餐后,欣欣很快就吃晚饭了,她站在蓝线上,眼睛紧紧地看着乐乐,不一会儿,她又悄悄地走到乐乐旁边,贴近她的耳朵说着什么,在我的提醒下,她不忍心地边走边向盥洗室走去,后来,她真地等来了乐乐,热心肠的她,又会像大姐姐一样去照顾她、、、、、、
小班这个低龄的宝贝们,在家都是众多人精心地呵护,自我保护的意识淡薄,在幼儿园里,老师会通过多种渠道去鼓励宝贝们逐渐接触一些常见的自我保护方法,学会一些友好交往的语言、做法,但我认为,文中例举到的生动、逼真的感人场景,会具有很好的说服力,它们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又给我们进行疗好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最为可贵的素材。因此,我深深感悟到:从孩子们身上我提升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用爱关心好朋友
班里有位特别热心肠的小女孩,名字叫欣欣,她有一个最好的朋友乐乐,每天她俩都会形影不离,笑口开颜的,活动室、操场上、、、、、、到处可见她俩友好的身影,每每看到那种场景,我都会为之而感动!一次户外游戏后,小朋友自由地选择伙伴,当然,欣欣也不例外,当老师提示:可以自由玩游戏时,欣欣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嗖!”地一下跑向乐乐站的位置,高兴地抱着乐乐,嘴里还说道:“乐乐,我带你去攀登架那玩儿!”边说边拉着乐乐的手就走,到目的地以后,欣欣也总是礼让乐乐先上,眼睛也紧紧地盯着好朋友,嘴里还大声地提醒着:“乐乐,别害怕!我在下面保护你!”懂事的乐乐也勇敢地尝试着往上爬。“加油!乐乐!马上就爬到山顶啦!”“真棒!”、、、、、、就这样,欣欣耐心地帮助乐乐勇敢地、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去又爬下来,最后,欣欣才开始开心得玩起来!又一次午餐后,欣欣很快就吃晚饭了,她站在蓝线上,眼睛紧紧地看着乐乐,不一会儿,她又悄悄地走到乐乐旁边,贴近她的耳朵说着什么,在我的提醒下,她不忍心地边走边向盥洗室走去,后来,她真地等来了乐乐,热心肠的她,又会像大姐姐一样去照顾她、、、、、、小班这个低龄的宝贝们,在家都是众多人精心地呵护,自我保护的意识淡薄,在幼儿园里,老师会通过多种渠道去鼓励宝贝们逐渐接触一些常见的自我保护方法,学会一些友好交往的语言、做法,但我认为,文中例举到的生动、逼真的感人场景,会具有很好的说服力,它们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又给我们进行疗好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最为可贵的素材。因此,我深深感悟到:从孩子们身上我提升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教育随笔:我没有好朋友
一早上升旗仪式还没有开始,站在队伍后面的几个小朋友开始争吵起来,xx小朋友哭着向我诉苦:“老师,他们都不愿意和我做好朋友,也不愿意和我站在一起。”说着自己更伤心地哭了。周围的小朋友也都起哄说:“对,我们不愿意和他做好朋友。”升旗仪式眼看就要开始了,我安抚着xx说:“老师知道你很难过,我们先把升旗仪式结束再回到教室和大家讨论你的事情。”他点点头。
回到教室大家都坐好后,我把刚才的事情讲给全班小朋友听,请他们来“评评理”。我想孩子们会帮着xx小朋友一起批评另外的几位孩子,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把矛头全都指向了xx,一位小女孩说:“我也不想和xx做好朋友。”接着大家都说一样的话,我纳闷了:“为什么呢?”一个小男孩说:“上次xx非要和我抢椅子,所以我不想和他在一起玩。”另一个小男孩接着说:“有一次xx站队的时候非要挤我,我也不想和他做好朋友。”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类似的原因一个接一个。再看看xx小朋友他渐渐把自己的头低下来,我转过身问xx:“知道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和你一起玩吗?”他小声地说:“因为我总是欺负他们。”
案例分析:
1.通过案例中xx小朋友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现在的幼儿中,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总事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出现一些不友好的甚至有攻击性的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争抢物品等等。
2.因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宠爱形成唯我独尊心的性格。虽然家长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孩子入园前就会讲故事、背儿歌、数数,背三字经等,但是就这么一个小孩,不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娇惯,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任性霸道的性格。而家长对此也不是特别在意,觉得只要孩子聪明伶俐,健康活泼就好,更加纵然了这些不良行为。
大班教育随笔:好朋友一起玩
大班教育随笔:好朋友一起玩
在班里我们经常教育幼儿要团结友爱,我班有三个非常团结、非常要好的小朋友,一个是悦悦、一个是美美,还有一个是园园。她们三个好朋友每天一起入园,一起回家,就像三个亲姐妹一样,在幼儿园内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
今天下午,小朋友们都在户外玩各种玩具,几乎每个玩具上都有小朋友。她们三个一边走一边看,也许是想找一个适合三个人一起玩的玩具。她们先到跷跷板边看看,这时,宇宇说:“悦悦,你来这边玩吧1悦悦说:“谢谢,我想找一个我们三个人一起玩的玩具”,说完后她们三人手拉手一起走开了。走着走着又来到秋千边,正好有一个上边没人。这时,玲玲小朋友喊了起来:“快跑啊!园园来这儿。”园园并没有高兴的跑过去,而是,三个好朋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起微笑的对玲玲说:“谢谢你玲玲!我们想找一个大家一起玩的玩具”,说完她们拉着手儿走开了。她们没有找到合适的玩具,只见她们回头看了看,拉着手儿来到宽敞的土地上,做起了套圈的游戏,她们一边玩一边唱,开心极了!
今天下午,美美、园园、悦悦虽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好玩的玩具,但她们三个好朋友在一起游戏的很快乐。
我感叹:有朋友真好!现实生活中,朋友们之间可以相互诉说、倾听,遇到任何困难都能齐心协力想办法一起面对,真心的祝愿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正如一首歌唱的: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教育随笔:小朋友爱告状的原因
“老师,文文把汤洒到我衣服上了。”
“西西打我。”
“他不让我玩小汽车。”
幼儿园里每天像这样的告状不计其数,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小告状精”们呢?
爱告状是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的。他们为什么爱告状?告状的动机又有哪些?
还是来来听一听“小告状精”们自己的内心独白吧!
“请来保护我”
情境1两个小朋友同时来找老师,一个哭着说:“沐沐打我了。”另一个马上辩解说:“我没打他,是他先踢了我一脚,我才推了他一下。”
当幼儿之间的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方或双方就会向成人告状,想寻求帮助。这是孩子为了求得公正解决纠纷或请求成人保护自己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它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占很大的比例。
3岁左右的孩子,其实也有自己的小思想,和同龄人一起玩的时候不时会出现一些小摩擦。有些小孩当感觉自己受了委屈、处于劣势的时候,会第一时间向家长或老师求助。
见招拆招
老师可以问问事情的具体经过,适当安慰感到委屈的宝贝,告诉他们,有事要用语言表达,说出来而不是动手。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加关注胆小怯懦的小朋友,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请关注我”
情境2小佳最喜欢放学后和妈妈说说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今天小佳很自豪,因为衣服上贴了两个小贴画,她说:“雯雯睡午觉的时候总说话,我好好地躺着,所以老师奖励给我小贴画,雯雯没有。”
“求赏心理”是小朋友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尤其是当同伴出现违规行为时,大多数小朋友一旦发现就会迫不及待地向成人告状。这往往是小朋友为了让成人关注自己的表现而产生的告状行为,表面看起来是在维护规则,其实是为了向成人邀功,获得表扬。
见招拆招
针对这类告状,大人们首先要给予肯定,所以妈妈可以表扬小佳做得对,然后对孩子进行提示:“你既然知道中午应该好好睡觉,那下次雯雯再不睡觉的时候你就提醒一下她好吗?这样他也能得到小贴画。你们是好朋友,大家都好,那才更高兴呢!”这也是培养儿童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良好的克制力的一个好办法。
“我希望惩罚他”
情境3“老师,彬彬拉完大便没有冲水,也没有洗手。”“他把鼻涕抹到自己的衣服上了。”“老师,小海说他不喜欢你,说你胖,我喜欢你。”……
这样的场景一般出于孩子内心对公正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孩子想报复或者嫉妒,希望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见招拆招
老师只需要表示已经知道了就可以了。要预防小朋友因为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或怀有嫉妒心理而乱告状,所以,这种行为不宜鼓励,更不能当着告状孩子的面批评另一个孩子。
“这样做,行不行?”
情境4一个小朋友跑来向老师告状说:“老师,帅帅跑到桌子上蹦去了。”如果这时老师没有什么表示的话,告状的幼儿很可能马上学着被告状者的样子,爬到桌子上去蹦了。
这样的孩子很聪明,他为了试探大人的态度而去告状,目的只是想试探一下大人对这个行为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幼儿不确定某些做法是否违反了规则,是否能得到成人的允许,于是就采用询问、提示等策略向成人告状求证。他们希望老师能对“被告”的行为做出解释,如果老师毫无反应,那么照着做的孩子就会越来越多。
见招拆招
遇到这样的告状,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好孩子,咱们去叫帅帅下来,他这样做容易摔下来,是很危险的!”这也是培养儿童的正确判断力和克制力,同时也通过榜样的作用,让好的行为得到肯定,而我们不希望发生的行为得到控制。
教育随笔:用爱呵护
教育随笔:用爱呵护
我很喜欢小孩儿,小的时候就喜欢带着家属院里的一群小不点儿玩,长大了就选择了这样的一份职业。在幼儿园的走廊上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想:“用爱养育用心教育”这句话就是给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
近期,上海携程事件,令人发指,令人愤怒!教育工作者们在愤怒、痛心之余,更多的是深刻的反思。我今年带的是一届新生小班,这些孩子刚刚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对于幼小的他们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伴,他们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如何能让孩子们适应幼儿园,喜欢老师,喜欢同伴,这是我们在带每一届新生小班前必然会重点思考的。在孩子们开学前,我们首先去每个孩子家里家访,认真记录下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性等等,我还特意制作了一个便利本,记录下每个孩子的情况:有的小朋友睡觉需要轻轻地拍着哄睡、有的不会用宽口杯喝水、有的要小便的时候就得立刻上厕所等等,我把这个便利本放在班级最显眼的地方,便于班级老师随时了解幼儿情况。开学之后,我们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情况,进行耐心帮助。在班级几位老师共同努力下,孩子们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不哭了、不闹了,愿意让老师抱抱了,喜欢跟小朋友玩了,爱唱歌了,爱画画了,爱跳舞了。现在,短短的几个月,他们都能很愉悦地在幼儿园渡过丰富多彩的一天!家人来接,还跟我们依依不舍,都还想再玩一会。有时班级老师外出学习,不在园内,孩子们就会念叨:“孟老师怎么没来?”“赵老师去哪了?”等老师回园,都会叽叽喳喳的说:“老师,我都想你了!”这就是最单纯可爱的孩子,因为首先老师爱他们了,他们才会跟你亲哪!
我认为,学龄前的孩子,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不仅要在家庭教育中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在幼儿入园后,班集体中也要让幼儿形成安全感,这就需要教师关爱孩子,用最大的耐心养育、教育孩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义不容辞,我们责任重大,我们任重道远!而最为重要的首先就是要爱孩子,因为唯有爱,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随笔:爱心 耐心 恒心
小班的小朋友已经入学有一个月了,还记得刚开学时家长们送完孩子后,一张张不放心离开的面孔,多多少少都会跟老师打声招呼,告诉老师孩子在家里有哪些习惯,他会干些什么,不会干些什么。我们班冒王钦惠的家长是最不放心的,因为她告诉我们,她的孩子属于发育迟缓,各方面都比同龄小朋友发育的慢,孩子不太会说话,孩子走路不是太稳当,孩子的反应不是太快,孩子的理解性不是太好······。家长一边说着,我们老师就听着,知道了她和别的孩子有些差距,要个别对待。
于是,我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对她就非常的小心,对她多加的照顾,就拿她的大小便来说吧,我们经常去问她要不要小便或大便,有时她没有反应,有时就摇摇头,我们就硬抱着她去厕所,她就会反抗哭闹,这样我们就以为她没有,可是一来二去的,每天她都会弄在身上,我便猜测,也许她在家坐小马桶坐惯了,对蹲的厕所有恐惧感,于是有一天在卧室,我尝试着告诉她,卫生间里有小马桶,你要小便吗?她出乎意料的冒出三个字“要小便”,第一次听她清晰的说出这三个字,我开心极了,便带着她去小了便。可是不可能一直在卧室上小马桶,于是我哄骗着带她去了教室旁边的厕所,我告诉她一只手可以抓着把手,然后老师还再扶着她,可能是由于一段时间的相处吧,她对于我有了一点点的信任度,这次没有摇头,而是含着眼泪蹲下来了,蹲下时两腿都在颤抖,这次她蹲下了,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后来每次带她去,虽然还是有点怕,但她都能把便小掉。也许可能是不断对她言语的刺激,每次上厕所我都会重复这几句话“我们去小便,我们的冒王钦惠最棒了······你看站到厕所旁边,然后脱裤子,两只脚分开蹲,一只手扶着,小好后要提裤子,要洗手”,所以最近,发现她的进步特别的大,竟然可以自己去小便了,小好后虽然裤子提的不好,洗手经常会把袖子弄湿一点,但她记得了这样的一个流程顺序,让我们做老师的倍感欣慰。
经过冒王钦惠的事情,我更加的坚定,对待孩子一定要有爱心、耐心、恒心,这样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越来越优秀的!
教育随笔:幼儿友爱关系教育之我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教育幼儿“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等对孩子过多的溺爱,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就使大多孩子养成了“小霸王”、“小皇帝”的坏习惯。什么东西都想独占,不知道谦让。而矛盾一经产生,不是你打我一下,就是我抓你一把,严重的就会在脸上留下伤痕。这样回到家里,家长也不乐意了,有时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造成家长之间、家长和学校之间产生不可避免的摩擦,后果非常不好。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自我为中心并不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缺陷。因此,通过各种途径让幼儿在交往与各种活动中友爱意识,养成友爱行为是切实可行的,为此,我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
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爱的教育
我们运用直观形象的教育手段,通过讲故事、看图片、念儿歌、听歌曲、看幻灯片等方式,向幼儿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友爱相处的一些片断,引发幼儿思考与讨论,使他们亲身体会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不断增强幼儿团结友爱的思想意识,萌发关心别人的情感及愿望。如我在教歌曲《好朋友》时,即让幼儿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又请孩子进行情境表演,然后通过幼儿讨论:我们还可以为其他小朋友做哪些好人好事?并把生活中常见的好人好事续编成歌曲,让大家边唱边表演,这样不仅拓宽了我们的教学内容,而且让幼儿体会到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和做好事后的快乐心情!再如,在语言课中,我们把《孔融让梨》、《爱帮助别人的小河马》等故事讲给幼儿听,然后创设相应的生活环境,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处理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充分而深刻的体验,激发幼儿的爱心行为,领悟友爱、谦让、奉献的深刻内涵,让优良的美德从小在幼儿心中扎根发芽。
二、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爱的意识和行为
游戏是幼儿的基础活动,幼儿可以从游戏活动中学会很多东西。因此,为其创造愉悦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愉快的交往,增强其爱的意识,养成友爱行为很重要。为此,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创设游戏环境,以进一步增强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促进幼儿之间团结友爱、互助谦让的道德品质。
让幼儿在角色游戏“小医院”、“我是公共汽车小司机”中,扮演医生、病人、司机、乘客等角色,再现医生认真为病人看病、在汽车上主动让座的情景等等。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友情的社会环境,让幼儿在这种氛围中养成关心、同情,援助的优良品格。并通过了解“民族文化”的活动,为幼儿创造“我的兄弟姐妹”紧相连的角色扮演机会,让幼儿在游戏中互相体贴,共同努力、共同分享,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三、榜样示范,言传身教
良好的习惯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习惯的培养犹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所以培养好习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否则,良好的习惯之舟就会搁浅,甚至倒退。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我们也不能急于求成,要从点滴做起,且注重“身教重于言教”。幼儿年龄小,善于模仿,父母、老师等所有周围人的言语行为时刻影响着孩子的言语和行为。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力争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典范。
在一日生活中,我们特别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幼儿的心情好坏、健康状况、衣着冷暖,都在我们的关爱之中。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让他们有个好心情。我们在教育教学的潜移默化中把良好的行为习惯烙印在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中。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负责。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幼儿教育奉献光和热,让孩子因我们而快乐,让我们因孩子而幸福。
幼儿在家庭中主要是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家长在园行为规范等形成与家长相互沟通、达成共识。建议其在日常生活中应以身作则,善待长辈、关心帮助别人,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另外,要求家长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爱心”行为的电视节目让幼儿观看,讲述有“同情心”行为的故事给幼儿听,以激发幼儿的“爱心”行为。这样,我们家园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使幼儿的友爱教育具体而又充实,使幼儿园的品德教育更显成效。
另外,我们还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使用“欢迎您”、“请坐”、“欢迎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促进孩子们的友爱、互助、谦让的良好社会道德品质和活泼、开朗、大方的个性的形成。教育他们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还应照顾他人的利益和需要,做到心中有他人,提高了幼儿乐群、亲友、合作、共享等积极交往的能力。
由此可见,培养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对它们进行爱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团结合作的交往能力。要提高幼儿的团结合作、交往的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可以达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并进行悉心指导。孩子的童心是需要我们大家用心来呵护的,只有在孩子的心灵中种下爱的种子,再经过我们大家精心的浇灌、培育、呵护,这爱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教育随笔:我的“朋友圈”
教育随笔:我的“朋友圈”
为期一年的课题进行中,针对班上特殊幼儿,我们因势利导,对不同幼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大多数幼儿在情绪情感、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在此期间我们特别组织了“我的朋友圈”主题活动,请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同时也通过投票、举手表决等方式来确定自己的好朋友数量。对于在活动中人缘好,朋友多的孩子,请小朋友一起分析原因,对于朋友圈人数较少的幼儿进行鼓励,帮助其分析原因,改善自己的行为。个别幼儿事后留露出自己当时紧张的心情,“老师我都不敢看,有多少小朋友给我举手,原来还有那么多呢?”后面我们还陆续进行了几次这样的活动,发现孩子们的朋友圈在不断地扩大,一些内向的孩子也逐渐变得大胆、开朗,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也开始注意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
我们的朋友圈活动也引起了家长的重视,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朋友,有些家长和老师及时沟通,发现自己孩子的不足,并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尤其是刘禹辰的妈妈为了创造孩子和小伙伴的交往机会,不惜代价在节假日邀请小朋友在家组织活动或进行户外采摘,不但增进了小伙伴之间的感情,也锻炼了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