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父母该与不该说的话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1-07-03 幼儿园有哪些活动方案 幼儿园游戏有哪些 幼儿园的游戏有哪些教育中父母该与不该说的话有哪些
言语在教育过程中演变着很重要的一个角色,这是大部分家庭中饱学知识父母都能够了解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语言运用的是最多的手段之一,语言可以传达正面信息,也可以传达反面信息,具有最快捷、最直接等特点。下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 的方面列举出一些比较典型的家长在教育、影响孩子时应该常说的话和坚决不应该说的话,这样的话很多,可以有一百句,可以有一千句,不能一一列举,请家长根据列举出来的话,找到、找出您常说的话,对孩子有益的、应该说的要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不应该说的要立即停止,迈出改善您与孩子关系的第一步。同时,要 加大正面培养的力度,经过一段时间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应该常说的话
1、常说类似"爸爸、妈妈很爱你,你是个好孩子"的话。
作用:孩子不能缺少爱,特别是来自家长的爱。常说这句话,可以让孩子时刻感觉到来自家长的爱,家长就象一座大山一样给他们力量,使孩子有一种安全感和幸福感。
2、常说类似"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的话。
作用:可以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打上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的烙印,让孩子建立起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的认知,促使孩子自觉的去寻找到学习的快乐,学中乐,乐中学。
3、常说类似"我相信你一定能独立完成"的话。
作用:鼓励、坚定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独立学习、做事的能力和责任心。
4、常说类似"你做的很好,你行,继续保持,我相信你"的话。
作用:鼓励、强化正面认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上进心。
5、常说类似"你很聪明,我为你高兴"的话。
作用:运用暗示和反复确认的方法,暗示孩子是聪明的,反复确认你很聪明,靠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行,是鼓励的一种形式。有资料报道,有人做过一个实 验,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样的两盆花A和B,人们经常对A花说你很漂亮,我很喜欢你。对B花说你很丑,我不喜欢你。三个月后,A花长势茂盛,花开的艳丽。而 B花则枯萎死掉了。暗示对植物具有如此大的作用,对有思想、有意识的人的影响就更大了。
6、常说类似"我喜欢你这样做"的话。
作用:正面确认。当孩子做对一件事情时,用这句话鼓励他们,就会为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标准,他们就会按着这个标准,照着这个样板去做事情。
7、常说类似"爸爸、妈妈尊重你的选择,你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你的每一次努力家长都看在眼里"的话。
作用:充分肯定,培养孩子自尊心、自信心。
8、常说类似"你已经长大了,你的问题你自己来决定,你的时间你自己安排"的话。
作用:首先是尊重孩子的良好表现。其次是用暗示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暗示孩子你已经是大人了,已经具备了对事物做出合理判断、合理选择的 能力,有能力来决定自己的事情,增强孩子的自主性,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上进心。比如,孩子问你他是否可以看电视,你如果按上面的方法回 答,孩子的心中就会引发"我是否该看、看多长时间的"的思考,就会主动承担起决定自己行动的责任。
9、常说类似"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的话。
作用:可以使孩子认识到人人身上有优点,鼓励孩子学习他人的优点,建立起学习他人优点的好习惯,培养孩子虚心学习、虚心做人的态度。
10、要说类似"对不起,是我错怪你了"的话。
作用:当家长错怪了孩子时,不要回避,错了就是错了,不要不好意思承认错误。家长向孩子承认错误,不但不会有损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会使你高大起来,并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坚决不应该说的话
1、不说类似"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是很痛苦的事情,必须刻苦努力"的话。
作用:人具有逃避痛苦的本能,你说学习是一件很不容易、很痛苦的事情,需要"头悬梁、锥刺骨",就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学习是多么可怕的事,在孩子 心中就会产生害怕、远离学习的本能反应,一想起学习来,不痛苦也痛苦了,怎么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反之,你在孩子心中播种下学习就象游戏一样,他就会象做 游戏一样有兴趣对待学习。
2、不说类似"你是我的希望,我全靠你了,你能行吗?"的话。
作用:一是避免把家长自己的压力传导给了孩子,防止孩子认为如果我不好,家长就没有希望了,多大的压力。二是避免你能行吗?的疑问句,防止扼杀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
3、不说类似"这孩子太笨了,我是看出来了,你是没好了"的话。
作用:避免一句话为孩子定性为"笨"、一定不会好了,防止扼杀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
4、不说类似"小孩子家懂什么,少问少管" 的话。
作用: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5、不说类似"你不是我家的孩子,怎么这么不要强,一点都不像我"的话。
作用:避免给孩子留下家长不爱他们了、嫌弃他们的感觉,避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防止孩子认为自己什么都赶不上家长,远离家长,使亲子关系恶化。
6、不说类似"我说不行就不行、不完成作业就别想玩"的话。
作用: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理解不了你是为他们好。即使是理解,他们也希望你能和蔼可亲的与他们说。避免孩子感觉家长霸道、人格上的不平等,防止亲子关系遭到破坏,避免孩子觉得你不可亲,更不可敬。
7、不说类似"孩子,爸爸、妈妈求你了,你要听话,好好学习"的话。yJS21.COm
作用:避免把应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学习的任务,一下子背到自己的肩上了,防止孩子产生是为家长学习的错觉,促进孩子产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8、不说类似"那来的这么多好奇心"的话。
作用:好奇心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基础,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避免打击孩子学习、探索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
9、不说类似"我打你是为你好"的话。
作用:打孩子,还是为孩子好,逻辑上就是错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错误。避免让孩子产生家长爱孩子、为孩子好就要挨打的错觉,防止孩子产生"家长还是不要爱我、不要为我好"的感觉,疏远家长,惧怕家长。
10、不说类似"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别的什么都别想"的话。
作用:在孩子的眼中,一切活动都是游戏,学习也是游戏,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这样说话无形中把学习从孩子的生活中单独提出来,变成一种非常正经 的事,并赋予学习特殊的要求,使孩子的认知产生一种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学习的错觉,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加大了孩子对学习的恐惧感。同时,也剥夺了孩子 在做其他事情时学习知识、增长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孩子锻炼、实践的机会,更谈不上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孩子的情商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父母最不该说的五十句话
俞敏洪征集过一个话题:你认为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觉得父母最不应该说的话/做的事是什么?
该话题收到了近3000条评论的回复,网友们用自己的经历去回答了对成长中“受伤”的话题。
在@萌芽研究所BUD的《亲爱的,为什么我们总不自觉给孩子“贴标签”?》里,萌芽指出,反思童年和影响过的标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们动力去避免重蹈覆撤。是的,父母不该说的话,如果一一列出,恐怕出上10本书也不够。语言千变万化,关键的是从这些案例中学习自省,并摸索出合适之路,否则也不过徒具其表。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走马观花”,看看哪些话可以让我们有“共鸣”吧。
1丧失孩子主动学习的危机
1.你聋了?听不见我叫你啊?
可能的负面影响:影响孩子专注力发展。
2.这个部分应该这么做。
可能的负面影响:剥夺孩子的想像力。
3.不要让我丢脸!
可能的负面影响:模糊孩子的自我价值。
4.哟!你竟然也会用功!
可能的负面影响:削弱孩子的学习热情。
5.为什么,为什么,哪来这么多问题?
可能的负面影响:错过教授知识的良机。
6.你这个懒虫,从来都不会帮我做点事!
可能的负面影响:抑制孩子全面发展。
7.这个老师的教学水准太差。
可能的负面影响:误导孩子判断力。
“@荒岛千千:把自己跟别人比,当两代人价值观不同时(母:钱很重要,我:自我认可很重要。),采取情感要胁。
@猫_panda:还记得小学四年级时自己是整个乡唯一一个获得“县级的三好学生”,由于在山村学习,而且家乡学习风气不是很好,很多女孩子都出去打工赚钱了,所以很高兴得到这个奖,而我姐姐在县城读中学,高兴的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结果听到的就是这样一句话“你从小到大就不如你姐,又不会干活,拿点奖有什么好得意
@MOMO妈咪-vicky酱:母亲曾在气极的时候对我说:“你们把我气死就好了,我死了你们就开心了。”这是让我十分受伤的事,因为没有人比我更希望母亲健康的活着。而她往往气极的原因只是我没有听取或采纳她的意见,我只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2造成孩子心理压力的危机
8.为什么别人会,你就不行?
可能的负面影响:孩子产生比较心理。
9.是我没本事,不能……。
可能的负面影响:抑制孩子的梦想。
10.这么大了还尿床!
可能的负面影响:重创孩子自尊。
11.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
可能的负面影响:强调父母的经验和权威。
12.要是没有你该有多好。
可能的负面影响:造成孩子惴惴不安的情绪。
13.不准失败!
可能的负面影响:增加孩子心理压力。
14.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可能的负面影响:造成亲子对立。
15.胆小鬼,怕什么?
可能的负面影响:形成恐惧的阴影。
3塑造孩子性格偏差的危机
16.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可能的负面影响:孩子性格暴躁。
17.别烦我!
可能的负面影响:孩子容易情绪不稳。
18.你以前很乖,现在越来越不听话。
可能的负面影响:擅自为孩子贴标签。
19.再哭,叫警察把你抓走。
可能的负面影响:造成孩子怯懦怕事。
20.你竟敢用这种态度跟我讲话!
可能的负面影响:孩子不能自省错误。
21.你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可能的负面影响:孩子缺乏自信。
“@water-me-lon:我正在努力的和父母沟通交流,暂时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改善现在和父母之间的隔阂,对我伤害最大的也许是他们不知道要如何走近我,我也不愿意主动走近他们,现在这样的状态中很不好,也让我感到很受伤。
@阿Q的序:我们交流不上时我会大声吼叫,她后来就经常很言重的说:脾气不改你以后死定了,没人会理你。可前提条件是他们太多不理解我的想法,他们评论我时总是和我心里相违背的,所以我吼叫。
@-Jess-Li:不要把家长的身体情况下降归结为孩子造成,失眠也说孩子,烦躁也说孩子,会令孩子连反驳的勇气都没有,因为怕哪句话而失去最亲的人
4形成孩子处事障碍的危机
22.还敢顶嘴!
可能的负面影响:矇蔽孩子的理性。
23.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许插嘴。
可能的负面影响:抑制孩子处事、探索能力。
24.不准哭!
可能的负面影响:压抑孩子的思想行为。
25.你给我闭嘴!
可能的负面影响:造就孩子用情绪解决问题。
26.你去念书,其他事不用管。
可能的负面影响:孩子没有自理能力。
27.不错,很好!
可能的负面影响:阻碍孩子的认知能力。
28.你总是忘东忘西,没带脑袋出门吗?
可能的负面影响:孩子恶习越趋严重。
5降低孩子目标奋斗的危机
29.像你这个样子,长大怎么会有出息?
可能的负面影响:孩子丧失人生定位。
30.某科学得好,有什么用?
可能的负面影响:打击孩子的自我价值。
31.你早知道那样做才对。
可能的负面影响:削弱孩子的积极心态。
32.我让你赢一次。
可能的负面影响:扼杀孩子的挑战能力。
“@徐仁先:我从小就是一个在刺激信心中的环境中长大的,小时候父亲的教育无非是责骂和抽大。因为我那个时候的确是一个问题少年。最大的伤害就是一个家庭主要的亲戚朋友们都过来给我上政治课。
@maxax:我恨我的父亲和母亲的教育方式。小学五年级自己自己研究电池电机电路,父亲不让,把我的东西全部扔掉。母亲不听话了就把我抱起来往厕所里扔(当然是威胁),还经常说给我姐姐捡破烂都不要我。从前两年开始我常常为他们以前的教育方式和他们理论,但是他们自始自终一句话,再怎么说也是老子把你养大的
6让孩子信念不坚的危机
33.你怎么这么笨!
可能的负面影响:否定孩子全面能力。
34.都怪椅子,我们打它!
可能的负面影响:形成推卸责任的恶习。
35.他打你,你怎么不打回去?
可能的负面影响:灌输孩子错误观念。
36.算了!不带你去。
可能的负面影响:孩子学会找借口。
37.如果考一百分,我就拿钱作为奖励。
可能的负面影响:扭曲孩子的金钱观。
38.妈妈求你了。
可能的负面影响:助长孩子得寸进尺的恶习。
7让孩子人生堪忧的危机
39.你这孩子怎么都不听话。
可能的负面影响:降低孩子自主能力。
40.算了吧!你没有这个天分。
可能的负面影响:孩子无法面对挫折。
41.不要逞强,你还小呢!
可能的负面影响:抑制孩子的学习能力。
42.这么慢,动作快一点!
可能的负面影响:孩子做事不俐落。
43.如果你下一次再这样做……。
可能的负面影响:无法认清自己错误。
“@点点瑞秋:有句话,我已经不记得父母有没有对我讲过,但是经常能够听到其他父母对孩子讲,就是“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自己就会觉得很难受。对于幼小稚嫩的心灵,最爱的爸爸妈妈这样说,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啊。如果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一定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Cecilia-chun:本来6,7岁的事都忘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一个情景很深刻。那时应该就3,4岁啦。父母在打牌,我也忘了什么原因一直在大哭。当时就想他们能过来哄一下,我闹一下就好。但他们没有,不但只顾着打牌还说了些意思就是不管我,让继续我哭的话。或者小孩子哭真的很烦吧。妈妈对我很好,但我还是忘不了这件事
8让亲子关系渐冻的危机
44.怎么不说话,哑巴吗?
可能的负面影响:丧失与孩子的交流机会。
45.我没有你这样的孩子!
可能的负面影响:孩子容易自我放逐。
46.等你爸爸(妈妈)回来,看他怎么修理你。
可能的负面影响:影响孩子对父母的威信。
47.老毛病又犯了。
可能的负面影响:孩子得不到正面肯定。
48.不要难过,明天就会好了。
可能的负面影响:父母不能理解孩子委屈。
49.你做这种事真伤透我的心!
可能的负面影响:使孩子心灵受创。
50.看我不打死你!
可能的负面影响:造成亲子间的鸿沟。
父母该为孩子选择哪些书?
儿童图书的种类非常丰富,例如从材质上可以分为纸书、塑料书、布书、木板书、有声书;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儿歌、童诗、图画故事书、概念书、知识书等等。每一种图书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吸引力,家长们越来越困惑:我该选择什么?孩子只爱看与动画片有关的图书,我应该满足他吗?的确,在图书的价格与质量、孩子的兴趣与家长期望之间总是难以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其实,选择什么则要依据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希望以下几点建议可以为您提供参考。
选符合孩子兴趣和生活经验的图书
选择符合孩子兴趣和生活经验的图书是一个好的开始,比如《猪爸爸的屁》《爱尿床的小鼹鼠》等温馨的小故事会受到3岁孩子的热烈欢迎,而大一些的孩子更喜欢情节曲折、复杂的故事。找准了孩子感兴趣的图书类型,无疑为孩子走进阅读世界打开了一道门。但如果孩子只喜欢质量不高的图书,那家长就有责任给他介绍其他图书,而不能一味迁就。
选帮助孩子积极参与阅读的预测性图书
预测性图书是指有重复的语句、反复性的内容或情节的图书,比如大家熟悉的《拔萝卜》、《三只蝴蝶》等。这种书能鼓励孩子积极地加入到故事阅读中,通常大人为孩子阅读几遍之后,孩子就能看着书中的插图独立复述故事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是单调无聊的重复,孩子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好的预测性图书,每一页都有巧妙的相关变化,吸引着孩子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下去。
选丰富孩子语言的图书
让孩子接触丰富的语言和词汇可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简单的预测性图书在这方面就有局限了,而语言丰富优美的图画故事书、儿歌、童诗等则可以满足孩子语言发展需要。像《彩色的乌鸦》里的大段描写:“很久很久以前,乌鸦可不是像现在这样黑乎乎的……他们的羽毛有粉红色的,有金黄色的,有绿色的,有的还拖着紫罗兰色的尾巴,或是有着一道道鲜艳的条纹,就像彩虹一样美丽。”孩子容易对这些不常听到的词感兴趣,并会尝试着在生活中去运用。
选丰富孩子概念和知识的图书
概念书是描述一件、一类物品或一种抽象观念的图书,它能帮助孩子形成有关事物的名称、大小、重量、形状、感觉等抽象概念,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识字书和数数书也属于概念书的范围。而知识书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含--天文、地理、动物、植物、人体、机械等等,它能够满足孩子旺盛的求知欲,丰富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这两类书在市场上随处可见,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择概念和知识正确、符合孩子理解范围的图书。
掌握了这些原则,当年轻的父母下次再走进书店的时候就不会被一开始的那些问题弄得心烦意乱、望书兴叹了吧。
父母最不应该对孩子说的5句话
说话的确是一门艺术。不同的语言在不同场合,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你平时有注意过自己和孩子的说话方式吗?有没有觉得有哪些不妥当的地方呢?今天帮主给大家精选的这篇文章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一起来细数下那些和孩子说话时不该踩的“坑”!
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的力量真的很神奇,父母的一句话可以成为温暖孩子一生的阳光,但是也会成为没有烟火的武器,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以下5句父母最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新的一年,哪怕让它烂在肚子里,也不要再对孩子说啦!
给孩子贴负面标签的话
“你怎么总是这样,做事毛毛躁躁?”
“你怎么这么胆小呢?见了叔叔阿姨也不招呼?”
“你总是这么马虎呢?”
“你怎么这么笨呢?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
我们家长一旦生气,就会情不自禁地给孩子贴各种标签,什么“笨蛋”“自私鬼”“捣蛋鬼”各种负面词语当着孩子的面脱口而出。父母可能从未意识到,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就是“标签效应”。
大人随随便便的一句负面评价,会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埋下了自卑的种子,会给孩子很强的心理暗示,孩子很有可能朝着这个暗示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父母嘴里的那种孩子。
恐吓孩子的话
“等你爸爸回来,看他怎么收拾你!”
“你再这样,马上就滚出去!”
“这是最后一次警告你!再不听话,看我怎么跟你算账!”
父母经常说这样的话,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缺乏安全感,从而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越来越紧张。
此外,这类恐吓威胁的话,大都是家长一时的气话,基本上不会真的实行。这样的话一旦说得多了,孩子就不会再把父母的话当真,降低了家长的威信。孩子就会更加肆无忌惮,放任自己,父母以后再教育起来就不会收到太好的效果。
让孩子感到内疚的话
“我都是为了你好”
“你一定不要辜负我们的期望”
“爸爸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孩子听到这类的话,压力会很大,内心会有愧疚感。他们会为了回避内疚感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努力学习,去取悦、报答父母。可是,孩子们是因为内疚才去认真做功课,听父母的话,而不是因为他内心想去做。
因为内疚而去做某件事的孩子,他似乎显得很乖很听话,但事实上,他学习、听话的动机已经不单纯了,这是在愧疚感的控制下为了爸爸妈妈而做出的行为,事实上他们已经失去自我了。
而且,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某种期望时,他们会自责,比较敏感的孩子甚至会抑郁,甚至会自残、自杀等。
敷衍孩子的话
“宝贝,你真棒!”
“我正忙着呢,一会再说。”
“别问我,去问你妈/爸。”
像“你真棒”这样笼统的夸奖,家长真的是轻车熟路。但是这句话听上去真的很敷衍啊。我们都知道夸奖是要讲究方法的,夸具体不夸全部,父母应该具体指向孩子所做的事情,有针对性地夸奖。这样孩子才会体验到这样做的愉快心情,最终会强化这种行为,把好的表现坚持下去。
当答应孩子的某个请求时,只要合情合理,就一定要将承诺变为现实。如果答应了孩子某件事转身却忘了,次数多了,孩子就再也不相信大人,还会从心底里看不起父母。
当孩子问你问题或者想让陪伴时,不要以忙为借口随便打发孩子。如果总是这样敷衍孩子,孩子就真的不会来“打扰”你了,你也就真的“清闲”了,这真的是家长想要的结果吗?
所以,希望父母能够认认真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请求每一件事,不要总是敷衍孩子。
贬低自己或另一半的话
“爸爸妈妈没本事……”
“你爸太不像话了,那么懒,臭袜子到处乱扔。”
“你妈真的是太啰嗦了,烦死了”
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父母诱发的。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自卑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把自卑感传染给孩子。这种自卑感就像是二手烟,强迫孩子吸入,给孩子种下悲观主义的种子,越来越陷入无力感。
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诋毁另一半,说另一半的坏话,会让孩子左右为难,对父母都不满。而且还会让孩子排斥婚姻,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感。
涂磊曾说过:“说话的时候,刻薄嘴欠和幽默是两回事,口无遮拦和坦率是两回事,没有教养和随性是两回事,轻重不分和耿直是两回事。”
所以,说话有道,不要再用你的语言伤害你的孩子了。
孩子说不该说的话该如何做?!
孩子说不该说的话该如何做?!大人的言行对小孩子来说太重要了,因为你的一句不慎之语有可能会让小家伙学到并产生不良影响呢,这是发生在我家一件真实的事呀!
早上儿子骑了一会小自行车后就嚷开了:“我要看做菜电视,我要看大锅!”我和奶奶在厨房准备早饭,**爸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爷爷正好从房间里走出来,小家伙见我们大家都没吱声,就径直走到电视旁边将电视打开,拿起遥控器摇起来,小家伙现在本事强着呢,家里的电器个个都能打开,有时真令我害怕呢。电视里的画面刚出来,爷爷就逗他说:“快看,那不是大锅吗?”儿子瞅了一眼竟然对爷爷说了一句:“那哪是呀!傻笨蛋!”一语激起千层浪,但家人反应各不相同。奶奶听了哈哈大笑后说爷爷:“你没事逗孩子干什么,这下舒服了呀?!”爷爷只是嘿嘿地笑。**爸笑着说儿子:“怎么和爷爷说话呢?没礼貌!”惊讶最大的是我,我一个箭步跑过去,拉住儿子的手:“**,这是跟谁学的,怎么能这样和爷爷说话!”我几乎是很严厉地和儿子说。儿子一看这架势,不吱声了。我想此时再和儿子说什么他也不会听进去的,等今天再出去玩时我再和儿子好好谈谈这事吧。
不过反省一下,一定是我们大人说过的话才让小家伙学会的,令我们没想到的是小家伙现在用词很到位,用的场合也和切合实际,所以大人说话一定不能随口而出。后来我听**爸说,这个词他曾说过,那是和儿子玩早教机时儿子对里面的提问不好好做答老故意弄错,**爸无意中说他是个小傻笨蛋呀!此语出处终于找到,问题还是出在我们大人身上。此时我们大人听到这样的的话一定不能笑,这样他会觉得好玩而助长他继续使用,而应严厉制止,这样孩子会记住认为此话不好以后就会少用或不用了。
宝宝不听话该不该打
宝宝长大了,却不再像小婴儿时那么乖巧了,越来越调皮,还有了自己的小脾气,常常对大人哭闹不止。宝宝不听话时该不该打呢?不听话时,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
宝宝不听话该不该打
作为中国的家长,很多时候都希望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严,尤其是爱面子的家长,如果是大人说出的话或者发出的命令,就要孩子能够立刻执行,否则会非常严厉。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因为没有达到他的要求哭闹不止,有些家长就会忍不住怒气大打出手。其实打孩子是没有用的,而且也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孩子在下次犯错误时更谨慎的寻找别的方法。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对以后的身心发展都会带来很大的伤害。当宝宝出现种种问题,不听话时,父母应该静下心来,以更平和的态度解决问题。
宝宝不听话家长如何应对
宝宝越长大,却越不好管,常常会不听话,跟大人顶嘴,满足不了宝宝的要求他就会发脾气,而且哭闹不止。面对这些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办呢?其实当宝宝出现这些情况时,家长应该弄清不听话的原因,再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每个年龄段的宝宝都处于不同的敏感期,例如有的家长会发现宝宝脾气越来越大,爱扔东西。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处在性格的敏感期,当他得不到满足时还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让宝宝把不好的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当宝宝出现过激行为时,家长要安静地陪在他身边,支持他,让他的坏情绪慢慢地得到缓解,而不是用暴力的行为制止他。
打孩子的危害
打孩子不但让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失衡。如果孩子性格较内向,打孩子则会让他产生阴影,而且有自卑的倾向;如果孩子性格较活泼,就很容易有暴力的行为。打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不小心还会伤害孩子的身体,造成严重后果,只会教给孩子用野蛮的方法处理问题,同时也会破坏孩子与父母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