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怎样与孩子进行交流
发布时间:2021-07-07 怎样教育孩子 幼儿园应该学什么 幼儿园教师研讨交流父母应该怎样与孩子进行交流
一个秘诀:就是把自己也变成孩子
父母是否拥有一颗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抛开“大人”、“父母”等身份。当你接纳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纳你。
第二个秘诀:和孩子密切相处
要了解孩子,要多跟孩子接触,从他们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喜好、内在需要。
第三个秘诀: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
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很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孩子感觉与父母沟通不舒服,代沟必然越来越深。
第四个秘诀:体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父母却只是一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的”,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父母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五个秘诀: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
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
第六个秘诀:回答孩子的问话
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此外,对于孩子所提的知识性问题,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带着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样,孩子以后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会主动向父母询问。
第七个秘诀: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环”、“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第八个秘诀: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
这样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问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吸孩子。
第九个秘诀: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
亲子对谈的题材,往往来自生活之中,因此培养孩子一颗敏锐、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车子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林林总总,都可以为谈话的素材,孩子的观察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与孩子交流应该多听少说
许多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都是自己说让孩子听。其实,这样的交流,家长不会了解孩子的想法与感受。家长应该多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多让孩子说,而自己则应多听少说。
多听少说,是与孩子沟通中重要的一环。就算孩子真犯了错误,父母也要静下心来,听孩子说出原因。
当孩子再现问题时,父母首先要了解真相。方法之一,就是积极聆听,以屿与认同的态度,站在孩子的立场,让他心情倾诉,不要打断孩子说话,加插自己的意见与批评,否则,对孩子而言,交流对孩子来说根本就是无用的。专心倾听是父母的主要责任,孩子心中的感受得以抒发后,他的烦恼自然会消失一大半。
大耳朵、小嘴巴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当孩子有话要对你说的时候,尽管十分忙碌,也不要说:“你看不见我正忙着?等一下再说吧!”不然的话
,当你有空想倾听孩子说话时,孩子可能已经失去再说的兴趣了,因此,当孩子想向你说话时,你必须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诚恳而温柔地蹲下来,细心倾听孩子的诉说。
当孩子功课上有难题时,父母不要马上指出他的错处或教导他正确的方法,也不要不时插嘴追问孩子。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感受,不但可幸与孩子的感情,也可以让孩子明白,当遇到任何烦恼时,回到家里都会得到爹妈的体谅与支持,这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当然,孩子与更愿意在这种安全感中多与父母交谈和沟通,把自己的所感所想都倾诉给父母。
架起心灵的彩虹—怎样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一)
沟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施加科学的教育,从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合格的父母,不仅是孩子衣食住行的提供者,也是孩子的老师,更是孩子的朋友。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把家长的期望、爱和教育充分地传递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最适宜的成长环境和最有效的教育。
一、建立良好亲子沟通必须遵循的原则
要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家长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观察、了解孩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家长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就必须细致地观察孩子,了解他们的行为目的、情感愿望。
2、尊重、理解孩子
当孩子向你敞开心扉,向你倾诉他伤心、愤怒、害怕、困惑或者痛苦时,一定要记得向他表达你对他的同情和理解。因为在这样的时刻,没有什么比你的聆听和理解更让他觉得安慰了。即使你对他的某些做法和想法持否定的态度,也不要马上否定、教训孩子。你要谨记,你现在的态度决定着他下一次是否还向你表露他的心声。
3、父母要向孩子敞开心扉
中国的父母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但反过来却要求孩子向自己袒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往往成为亲子沟通的一道屏障。事实上,父母向孩子敞开心扉,表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信赖。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在孩子面前,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仅让孩子觉得你更亲近,从而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而且能把一种坦然、放松的处世态度传达给孩子。当孩子问:"爸爸,你为什么不高兴啊?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烦"的时候,你就应该认真地考虑一下,是否应该与孩子谈一谈,谈多少,怎么谈。如果你搪塞地说:"没什么,很好。"或"不关你的事,去玩你的吧!"你就很随便地将孩子对父母的关心推开。孩子所得到的信息是:父母如何不关我的事。正是父母不让孩子有爱心和责任心,日后我们也就没有理由抱怨孩子不关心父母。
4、养成与孩子交流的习惯
如果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家长就有意识地培养与孩子间的一种和谐的交流关系,那么亲子交流的大门就会敞开。而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和父母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习惯和交流渠道,那么今后这扇大门就有可能永远关闭。
二、与不同年龄段孩子沟通的要领
0~1岁:态度传达着更多信息
1、注意对孩子的态度
1岁以前的婴儿表面上看似不会沟通,可是不能低估他的潜在学习能力。而且他虽不会说话,也听不懂别人说话的内容,却能够了解别人说话的态度和声调是否亲切、友善,此时父母与孩子沟通,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发生的事情,来帮助孩子学习。以下是几个例子:
▲抱着孩子去散步时,用愉悦的声调将自己的心情和沿路的好风景告诉他:"爸妈很高兴带你出来走走,今天的天气真好!公园里的树好高,还有许多美丽的花。你看!那边有好多大哥哥、大姐姐在玩滑梯。他们玩得好开心啊!"
▲在家里一面做家务,一面照顾着摇篮里的孩子,用温柔的态度说明自己正在做家务:"妈妈现在正在叠刚洗好的衣服。瞧!这件粉红色的就是你的衣服,漂不漂亮?"
▲为孩子洗澡时,用兴奋的语气跟他说话:"哇!这盆里有好多水,让爸爸帮你脱掉衣服,来洗个舒舒服服的澡,很好玩呢!"
2、多用非语言沟通
与语言的沟通相比,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非语言的沟通,如注视、拥抱、亲吻、抚摩等表情和动作。
举例来说,当孩子很乖巧地玩着玩具或听着音乐时,可以不打扰他。当他把目光转向你,你可以注视他,告诉他:"你好乖啊!"或"音乐好听吧!"又如,当孩子发出"妈妈"的单音,或在地板上努力爬向你时,轻轻拍手鼓掌说:"你好棒哦!"
而当孩子做出不当的行为时,父母也可以用温和的否定态度和语气来教育孩子。例如,孩子在地板上爬向电源插座或风扇,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危险。父母可用平静的态度和语气,摇摇手告诉他:"不可以!"又如,孩子不知轻重地打父母和别人,也可用同样的方式告知。如此,孩子会了解和学习到什么行为是不允许的,进而减少不当的行为。但要留意的是,切勿用嘻笑的态度制止孩子不当的行为,因为这容易让孩子误解,以为你在跟他玩游戏,反而强化了他的不当行为。[!--empirenews.page--]
1~3岁:功效神奇的反映式倾听
有时,两三岁的孩子想表达的意思已经较为复杂,父母不容易了解。此时,倾听,而且是反映式的倾听,就更为重要了。所谓"反映式的倾听",就是指父母像一面镜子那样,把孩子说的话或表达的感觉接受过来,然后再反映回去。例如,孩子指着脚说:"我这里痛!"父母可以这样重复他的话:"你是说你的脚痛?"或者用自己理解的意思反映说:"你的意思是走路走得脚很累,有点痛,对不对?"如此一来,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他已被了解。另一方面也帮助他学习更清楚地表达。
反映式倾听表达出一种尊重孩子感觉的态度,表示愿意真诚地了解孩子的意思。
在下面这些情况下,经常要用到反映式倾听。
1、孩子情绪不佳
有时,孩子会因不顺心或不如意而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例如:在公园里玩了两个多小时,当父母提出回家时,孩子哭闹着说:"我不要回家!我不要回家!"此时切勿受他的情绪影响而发怒,可用反映式倾听说:"我知道你玩得很高兴,所以听到要回家很失望。"除此之外,亦可再加上一些说明:"可是我们现在必须回家,因为妈妈要回家做饭,改天我们再来这里玩。晚餐我做你最爱吃的菜。你喜欢吃什么?"以有趣的声调转移其注意力,对改变幼儿哭闹行为常是很有效的方法。
2、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有时,孩子可能没有明显的情绪表现,但父母却能感觉到他内心的心情,此时也可以用反映式倾听。例如,孩子一会儿吵着要看电视,一会儿又把电视关了,而且走来走去,好像很难定下心来。此时可以这样反映式倾听:"看起来你好像觉得很无聊,不知道干什么好,对不对?"经过父母的帮助,孩子澄清了自己的内在感受,也许就会想出一件让自己定下心做的事。如果他一时拿不定主意,也可以进一步建议他:"找张纸来画画如何?"
3、孩子用哭闹争取权益
当父母要拒绝孩子的要求时,更可以使用反映式倾听。除了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外,也显示自己坚定的态度。例如:"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我不给你买这个玩具。我的理由是家里已经有类似的玩具了(或太贵、不安全等)。"此时,孩子正以哭闹迫使你给他买。越保持心平气和越能帮助孩子了解无理取闹是行不通的。别上了孩子的当。也许,过去的经验让他学到,在公众场合哭闹,父母通常会投降让步。如果你想以后减少这种烦恼,并且帮助孩子学习一些限度或规矩,就不要顾忌面子问题。除了用上述的反映式倾听语句外,还可以再加上这句话:"我现在要到别的地方去了,你想不想跟我走?" 如果孩子依然哭闹且赖着不走,可以拉着孩子的手离开商场直接回家。此时越保持冷静越有力量,妥协让步或激怒生气都会后患无穷。
4、孩子口出恶言
有时,孩子会口出恶言,轻者如"你好讨厌"、"我恨你",重者如"你是最可恶的爸爸"、"你是混蛋"。不管孩子是从哪里学来的,父母都要教育孩子懂得尊重别人,让孩子知道对父母或别人说这种侮辱的话是不对的。此时用反映式倾听可这样说:"我看得出你对我很生气。你可以说'妈妈,我很生气'或'我很不喜欢你',但是不能说这种伤人的话。以后再说类似的话,我就不会理你(或者不会答应你任何要求)。"如果事情发生在家里,父母可以到其他房间去,或者要求孩子离开:"你现在离开客厅到房间里去,想一想你说的话。10分钟后你想回到客厅时再回来。"父母心平气和的坚定态度和语气,才能帮助孩子改过向善。
父母怎样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父母怎样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一、朱丹选择性教育的方式采取父母分工:
我从书店买了一本《人体奥秘》回来,打算跟孩子讲讲人的构造。6岁的老大望着书中18岁的女孩图画问我,“我们长大了是不是像她那样?”她手指着图上女孩的胸部,“也长出两块东西来?”3岁的老二问得更具体:“是不是长出两个波波呀?”我点点头,翻向下一页。
养育女孩和养育男孩是不同的学问。有了老三小儿子之后,我同太太商量,女孩的事情归她管,男孩的由我来负责。对孩子的性教育,父母责无旁贷,而分工却是十分重要的。
我不知道太太用什么方法同两个女儿进行性教育的,我只是发现大女的书架上多了一本《和妈妈谈悄悄话》,而二女儿常常翻看一本《小女生身体的秘密》。
二、在朱丹看来生活其实就是一大场性教育
生活是孩子性教育最好的素材。从小时候开始我会利用和儿子一起在公共场所游泳、在家里洗澡的机会,让他看到不同年龄的“裸男”,然后适当讲些男性的构造。孩子进了幼儿园,对于异性会有些好奇,诸如为什么男生站着尿尿女生却是蹲着的,为什么男孩女孩隐私部位都有不同叫法,等等,我会叫孩子将疑问记下来,然后我们一齐去科学馆、博物馆找答案。我记得有一年,德国有个神奇人体的科普展览在香港举行,我带着读小学的儿子去参观。科学展览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最好场所,有标本、实物、模型、图像等等展示比起干巴巴的枯燥味说教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三、男孩的性教育也是必须课,要知道男孩也是需要进行性保护的。
跟男孩子讲性教育是对每一个做爸爸的挑战。
有人担心男孩性教育,讲得不好会弄巧成拙;也有人觉得那是学校的责任与我无关;更多的人是不知从何下手,讲些什么?
我的提议:男孩性教育不妨从如何进行男孩的性保护开始。
一听到这,你可能提出非议,孩子性教育只会讲到女孩子的性保护,怎么男孩子也需要性保护?
你先听我讲个故事,今年暑假,小姨子带着两个小男孩从加拿大回来住在我家里。两男孩性格开朗很招人喜欢,尤其是老大,胖乎乎笑眯眯的。可是有一天他忽然哭着向妈妈投诉,小区保安叔叔拍打他的屁股,他妈妈紧张去了解情况。原来那叔叔看这个小胖子颠着屁股跑来跑去的,十分趣致,禁不住用手轻拍了一下。国情不同,对孩子的性教育也有所不同。小姨子告诉我,在加拿大,从幼儿园开始就会分别对男孩女孩进行性知识的分级制教育,其中核心内容是教会孩子们不准其他人接触自己的身体上的隐私部位,男孩子的屁股也属于私隐的区域。以前,我只知道教育孩子“不要同陌生人讲话”,现在还要加多一句,“不要同陌生的男人交谈”。同性,一般人会容易放松警惕。但近年国内外发生多宗男孩受性侵犯的事件,作案者大都是堂堂七尺的大男人。
对于朱丹来说,对孩子的性教育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让孩子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身体隐私部位的发育过程,让身体生理健康成长;二是当成长中出现生理和心理问题时,知道如何找答案,懂得向父母讨教;三是教会孩子学会保护自己不受性侵犯。
父母该怎样教育孩子
在过去,父母扮演的常常是严肃、不可侵犯的角色。有时候教育孩子语气难免会重了许多,这在很多家长看来还是“玉不琢,不成器”。其实,幼儿教育最忌讳的就是打和骂。有时候更加温和的语气往往能收获更加好的效果。
要了解孩子,就要从他们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喜好和内在需要。不要小看与孩子沟通这个环节,这也是教育孩子很关键的一步。因此,沟通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父母所用的语气,各位家长,你们知道孩子最喜欢的五种语气是什么吗?
01
信任的语气。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星星,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语气:“就你这样三分钟热情还想打球啊?”就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令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
02
尊重的语气。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当孩子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跟你对着干,而粗暴地反对他。如你要求孩子学英语,可他还想再跟小伙伴们玩一下,你不能发脾气:“越大越不听话了,不好好学习,看你长大了能干什么。”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应该用尊重的语气:“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孩子就乐于接受了。
03
商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乱丢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这么说:“星星,玩具乱丢,多不好的习惯啊,你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
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你怎么搞的,玩具乱丢,快点去收拾好!”否则,孩子听你责备,心里就会产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开心的。
04
赞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有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画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劲儿就是最大的优点。
当孩子把画捧给你看时,不能轻描淡写地应付几句:“画得一般,好好练。”这样会让孩子对画画失去热情和信心。应该用赞赏的语气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宝宝(宝宝食品)画得这么好,继续努力,一定会画得更好。”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有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
05
鼓励的语气。
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
如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烂了。你不能责备他:“连个碗都端不稳,真笨。”这样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应该用鼓励的语气:“星星不小心打烂了碗,没关系,以后先用手指试试烫不烫再去端。”
用更加温和的语气,既教给实践的方法,又给了孩子再次尝试的信心。这样不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