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随笔: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发布时间:2021-08-04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幼儿学习故事 幼儿学习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也要多以此事为例,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探索、尝试中得到更多的知识!
随着《幼儿园规程》的颁布和落实,老师们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班内的环境要成为幼儿的环境,要注重幼儿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环境真正的主人。
带着这样的目标,我和幼儿共同布置了本班的自然角。但在种蒜时,幼儿发生了争执,有的幼儿说放在泥里,有的说放在水里,还有的说什么都不放就能发芽。我觉得可以鼓励幼儿做一个很好的实验。因此,我让幼儿分成组,自己用自己认为能使蒜发芽的材料种植,并填上标签。在这开始,我一直认为只有放在水里的能发芽。
这样,我们天天观察、关注它,大大加强了幼儿的参与性。一天过去了,什么也没发生,二天过去了,水里的蒜发了一点绿芽。第三天,一位幼儿跑来对我说:"刘老师,我们用海绵种的也发芽了。"我马上过去看,还真是的。这时,又有一位幼儿说:"你看,它的根扎到海绵里去了。"真的,根部都深深地向海绵深处扎去。这是我以前不知道的。第四天,种在土里的大蒜也发出了嫩芽。
这次的实验,告诉了幼儿实验的结果,但事实上也告诉了我,更使我明白,老师应放手让幼儿去想、去做,他们会比你想得更多、更好。
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也要多以此事为例,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探索、尝试中得到更多的知识!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幼儿教师随笔:让感谢成为习惯
我在幼儿园担任体育教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临时安排到大班带生活活动。自主游戏后便是喝牛奶时间,我请孩子们排队来我这里打牛奶。我有个习惯,就是要等孩子说“谢谢老师”后,我才把牛奶递给他,这是几年前当保育员时形成的习惯。这倒不是我想满足被孩子尊重的虚荣心,而是想让孩子学会感谢别人。第一个来打牛奶的小男孩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力拉我手中的杯子,表情疑惑,似乎对我的举动很是不解。我也没说什么,只是对着他笑,杯子在空中僵持了一阵,我小心地松开手,叮嘱他回坐位的时候要小心。接着第二个孩子将杯子递过来,第三个、第四个……直到最后,也没有一个孩子想到说“谢谢”,我有些失落。等孩子们喝完牛奶后,我忍不住举起紧握在手中的杯子,对孩子们说:“刚才可能不少小朋友已经注意到,老师在给你们打牛奶的时候,没有把牛奶马上递给你们,是吗?”孩子们都注视着我,表情疑惑。
我用平静的目光从他们天真无邪的脸上一一滑过,说道:“老师给你们出一道思考题:你怎么才能让老师将打好的牛奶马上递给你?”话音刚落,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趁老师不注意,一下夺过来!”一个铜铃般的声音。“那如果牛奶泼出来烫伤人怎么办?”我否定了她的回答。“挠老师的痒痒,这样老师的手就松开了。”坐最后一排的小男孩大声说道。“这个小朋友动了脑筋,但要思考怎样才能让老师心甘情愿地把牛奶递给你?”我示意他坐下再思考。这时,坐在角落里的一个扎羊角辫的高个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的手犹豫地举到半空又怯怯地缩了回去,反复了几次。我慢慢走过去,一边微笑着用眼神鼓励她,一边示意她回答。“……亲亲老师的脸…”她站起来怯怯地说。孩子们一听,顿时哄堂大笑,乱成一团。这个回答还真出乎我的意料,我示意孩子们安静。“这倒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那你为什么要亲老师的脸呢?”“因为……因为老师帮我打了牛奶……”小女孩一边说,一边挠着耳朵。我连忙接过她的话:“因为老师帮你打了牛奶,你心里很……”“感激!”孩子们抢着帮她回答了。我满意地笑了笑,示意她坐下。
接着,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抢答,什么帮老师捶背,帮老师捏胳膊,话音此起彼伏。等孩子们的声音逐渐减弱时,我说:“刚才你们所说的方法都是想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其实有一种方法更简单也更有效,那就是对老师说一声-一”我故意拉长了声音。“谢谢——”孩子们积极应答。我笑着说道:“记住,以后老师给你们打牛奶或盛饭的时候,在你们有困难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千万别忘记说声‘谢谢’。”
这事已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孩子们接过牛奶时那理所当然的眼神时常在我脑中闪现,他们对这一切似乎已经习惯了。我并不贵怪他们,因为他们毕竟还小。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去教孩子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则是失职。
在一个集体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因为口渴,叫一个孩子帮忙把桌子上的茶杯拿过来,喝完后又叫他放回去,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没必要向孩子说声“谢谢”;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因为不小心碰掉了桌子上的一盒跳棋,玻璃弹珠蹦了一地,孩子自发地停下手中的“工作”,争先恐后地去捡拾弹珠,而教师却木然地站在一边或忙着张罗其他的事情。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不正指向教师肩负的责任吗?感恩之心是沉睡在孩子心灵深处最美的天使,愿天下所有教师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叩开孩子的心扉,去唤醒这个“天使”,让感谢成为习惯。到那时,我们的世界就会弥漫着爱的芳香。
大班幼儿教育随笔-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大班幼儿教育随笔-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小猫喵喵叫,小狗汪汪叫,小兔蹦蹦跳。。。。。。”在一次小班音乐游戏的教学过程中,游戏情节发展到高潮的时候,幼儿的情绪也发展到了高潮,在我缺乏指导游戏方法的状况下,逼迫性的让幼儿安静了下来,在游戏即将结束时幼儿却不遵守游戏规则,在我的指导下也没有起色,我没有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指导游戏,使幼儿对自我失去信心和对游戏的兴趣。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游戏是让幼儿获得愉悦的一种活动。幼儿在游戏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又不能成为成人愿望的执行者,那么咱们就应怎样去指导幼儿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去展示游戏自我的舞台呢?
1、咱们共同认为对于不一样年龄特征的幼儿要用不一样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如:小班的幼儿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个性钟爱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幼儿在游戏时咱们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当孩子对新的玩具不感兴趣、不会玩、不钟爱玩游戏时,咱们就用孩子不感兴趣的玩具玩游戏,这样就会引起孩子模仿的兴趣,对幼儿起了暗示性指导的作用。
2、中、大班幼儿,咱们能够作为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解决问题的帮忙者的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如果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咱们扮演一个主角参与幼儿游戏中,透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为幼儿带给一段时刻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透过幼儿之间的讨论,引导幼儿以他们自我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我认为不一样游戏主题的指导方法是不一样的,咱们要根据每一种游戏特点及幼儿需要指导游戏。
3、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咱们就应让幼儿自我确定想玩什么、怎样样玩、和谁一齐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平时指导幼儿游戏时,就需要咱们用心去了解幼儿的想法,不好把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好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要让幼儿自我的方式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让幼儿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的规则。因此,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游戏,自主决定游戏的方法。这是咱们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所在。
教育随笔:让感谢成为习惯
幼儿园里每一天都有吃点心的时间。今天我照例为孩子们分好水果,请孩子们排队来我那里拿。孩子依次来拿点心,什么也没说。我在等待着孩子们拿到水果后后说声“谢谢”。不是我想满足被孩子尊重的虚荣心,而是想让孩子学会感谢别人。想借此机会让孩子们明白,当别人为你做事后就应说声"谢谢",从小培养孩子要具有感恩的心。饼干发完了,也没有一个孩子想到说"谢谢",我有些失落,但孩子毕竟还小嘛。
于是在孩子们吃完点心后我就问孩子们:“老师为你们每个小朋友做什么了?你们有谢谢老师吗”有孩子立刻抢着说:“老师帮我们准备了水果。”“是吗,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我顺势问道:“那你拿了水果后就应怎样说呢?”这时听到一个细细的声音在说:“谢谢。”我笑着说道:“说对了。小朋友,记住,以后老师给你们发点心或盛饭的时候,在你们有困难得到别人帮忙的时候,千万别忘记说声“谢谢”。”孩子们一齐回答“明白了”。第二天吃点心时,我还是照例为孩子们准备好。刚开始时,几个孩子好像忘了昨日的事,之后刘思彤说了一声"谢谢"后,每个上来拿点心的孩子都会说声"谢谢"。我从心里感到高兴。而当孩子们为我做了什么事时,我也会对他们说“谢谢”。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感恩之心是沉睡在孩子心灵深处最美的天使,愿天下所有教师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叩开孩子的心扉,去唤醒这个“天使”,让感谢成为习惯。到那时,我们的世界就会弥漫着爱的芳香。
教育随笔《让幼儿养成排队的习惯》
排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种行为秩序,比如,我们去银行取钱、在超市买完东西后付款、挂号看病等都会遇到排队的情况,当大家都想办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有序地排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有序地排队可以避免危险的发生,可以提高做事的效率,还可以使本来很拥挤的地方变得不拥挤,所以,要遵守社会秩序,需要我们学会等待、学会排队。同样,排队也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环节,它对幼儿的常规培养以及有关活动的顺利进行,都有着密切关系。让孩子在幼儿园这个集体中学会排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开学初,老师说:“小朋友们,我们要喝水了。”所有的小朋友都会蜂拥而至到水桶前,争先恐后的拿自己的水杯接水喝,这种行为是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可是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又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动,要想让他们自己有序地排队往往是很困难的。面对班级的这种情况,我们做出排队常规培养。
我们进行了集体教学《我会排队》,通过教学活动,让幼儿了解排队的重要性,知道排队的好处,初步建立孩子的排队意识。然后老师根据孩子的身高情况对小朋友进行了队形排列,我们还制定了排队常规的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样增加孩子排队的趣味性。在进行入厕,喝水,站队等活动前,我们会强调:“请小朋友听音乐到水桶前排队。或者在卫生间门口排队”。我们会对排队好的小朋友进行表扬,起到榜样的作用。在培养中,班级的老师要做到一致性,统一性。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常规的建立和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会出现“站错队”,“插队”等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会有针对性的进行随机教育,及时帮助幼儿进行改正。
现在班级的排队常规得到改善,孩子们基本养成良好的排队习惯,这也能够帮助幼儿初步形成良好的“秩序感”和集体意识。
教育随笔:让幼儿养成排队的习惯
让幼儿养成排队的习惯
小班的幼儿入园已有一段时间了,他们渐渐的对幼儿园的生活开始适应,这时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开始出现,无论是课间还是户外活动回来以后,孩子们都要去排队喝水,可是那条队总也排不好,孩子们总是你争我强,你推我挤,还有几个调皮的小家伙总要去加塞,一个顶一个的往前挤,最前面的孩子被挤得摇来晃去,结果一下子把水都撒在自己身上了。对于这样的现象我提醒了好几次,可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一会儿队又乱了。这样的情况在别的活动中也屡屡发生。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容易造成意外事故,真是让我头痛。
运动回教室我也口渴了想喝点水,忽然我的脑子里灵光一闪,于是我端着杯子悄悄的走到了队伍的尾巴上。孩子们看见了都用大大的眼睛看着我,王盛问:老师你干什么呀?我说:排队喝水呀?他皱着眉头不解的说:老师喝水也排队呀?我回答:对呀!小朋友喝水要排队,老师喝水也要排队!这样才是好孩子呀!咱们一起比赛看谁排队排的好,好吗?王盛马上说:好,其余的小朋友也高兴的异口同声赞成,那几个小调皮也马上排到了我的后面。看到这我不觉的笑了。
回到活动室后,我引导孩子们讨论我们的队为什么总排不好,他们很快的找到了有人插队的原因,我们又讨论怎么才能把队排好,孩子们都积极的想办法,有的说,不推不挤;有的说,谁排的好就给五角星;还有的说,老师当小警察,监督小朋友。最后我采纳了小朋友的意见,但不是老师当小警察,而是小朋友自己轮流当小警察,不但监督小朋友的排队情况,也监督老师的排队。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当小警察,因为是孩子们自己想的办法,所以大家也都很听小警察的话,我们的排队乱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也从中体会到了维持秩序和遵守秩序的快乐。当然,在日常排队,户外活动中,排队秩序也大大有了改观。以后,我还要明确的要求,反复的强化,相信会得到更佳的效果。
通过这些活动我深切的感到:幼儿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熏陶、甚至感召孩子,对幼儿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的常规习惯养成非一朝一夕,需要有重点的关注、教育,并采取多种方式去进行培养。另外,常规教育也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民主与集中要相结合,不能死守。教师更应把握一切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亲身活动和情感体验来接受教育,也使幼儿能相对独立的解决力所能及的小问题,从而最终真正理解行为规范的要求。
教育随笔:让幼儿养成喝水的好习惯
教育随笔:让幼儿养成喝水的好习惯
春天干燥,孩子们更加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早上入园时,个别家长来到我面前说:“老师,麻烦你让我的孩子多喝点水。”下午离园时,也有些家长一接到孩子,就问孩子今天喝水没?可是有些孩子平时不爱喝水,只有等到很渴的时候,才想起来喝,其实,我们平时经常提醒孩子们多喝水,并且一个上午就提醒四五次。但这个提醒的作用不是很大,我悄悄地观察了几天孩子们喝水的情况:如果老师不盯着,孩子们就盛很少的水,而且喝很久很久。在幼儿园内,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保温桶,内盛温度适宜的温开水,每个孩子都会配备一个专用的、定期消毒的杯子,有的孩子说白开水不好喝没味道,也有的孩子说有种消毒过的味道。还有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做自己的事情。一玩起来,什么都顾不得了。
孩子不喝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与本班老师商量,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喜欢喝水,知道渴了就主动喝水。也为了让孩子认识到水对人体的重要性,培养孩子良好的饮水习惯,所以安排了孩子定时喝水的时间,如:早上来园要喝一杯水;集体教学后喝一杯水;早操户外活动后喝一杯水;午睡起后喝一杯水;游戏前喝一杯水;户外活动前喝一杯水;离园前喝一杯水等等,并让孩子知道和养成"自己渴了,会主动喝水。但有的孩子在定时喝水时每次都去喝少量的水,为了保证孩子的喝水量,教师就亲自把足够的水倒在孩子的杯里,刚开始由老师监督,孩子适应后,可以让孩子们互相监督,慢慢地帮助孩子养成自觉的行为。因为是小班所以孩子喝水时,要教育他不要玩水,以免水洒落在桌面上、地面上,要一口一口地喝,不要太急,不要说话。在培养孩子定时喝水习惯的同时,还不能忽视培养他们随渴随喝的习惯。其实定时喝水未必能满足所有孩子对水的需求,如果他们能随渴随喝最好了。所以在孩子活动中、游戏中我们就针对性地提醒他们随渴随喝。
为落实这一计划,平时到了喝水时间,我们便做出很渴的样子说:"呀!今天玩得真高兴,我都出汗了,觉得很渴,你们谁觉得渴了告诉我,咱们一起去喝水。"孩子们似乎也感到渴了,不约而同地说"我也渴了""我也想喝水"我们再给孩子们以鼓励和肯定,相信我们班的孩子会养成主动喝水的好习惯。
教育随笔:让孩子成为区域游戏中的主人
让孩子成为区域游戏中的主人
案例背景:说到区域游戏的开展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从小班的娃娃家、中班的生活角、大班的表演区。区域游戏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创设多种领域的学习区域。并提供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教师的任务是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和孩子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案例一:谁来当老爷区域活动开始了,小朋友都到自己喜欢的区域角活动去,只听见表演区里传来了吵闹声,“我要当小姐,是我先来的,我要当公主,我才不要当老爷呢”。我随声望去,原来是大家都为自己扮演的角色所争吵,很多孩子都吵着争当小姐。尤一卿和沈馨宁争着当公主,他们正互相争夺代表公主标志的头饰,谁也不肯让。而胡一桑当了夫人,只有一个老爷就是没有人愿意当。就在他们争执不下时,他们发现我在一旁,就把求助的目光指向了老师,希望老师给他们一点权威的评判。像这样争吵经常发生,真是见了头疼,原先我们是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给孩子一些自主权,就让他们自己选择角色,自己分配角色。
迫于无奈,我只好指定谁当小姐,谁当是公主,分到自己喜欢的角色的小朋友很开心,没有分到得嘟着嘴巴,最后见瑶瑶还没有角色,我就问她:“你来当老爷吧?”她说:“我才不要当老爷呢,我喜欢当夫人。”我说:“那到底谁愿意当老爷?”小朋友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愿意当老爷。反思: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这样能更好的按照自己兴趣能力来进行活动,能使幼儿体验成功、愉快的机会,从而激起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我班幼儿他们对于角色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最关心自己扮演什么角色,自己会选择喜欢的角色,却不善于分配角色。所以当她遇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往往会争论不休,这与他们的自我为中心状态有关。
作为老师可以不用硬性指派谁谁去当客人,可以采用相互协商分配角色,协商后没有争议了再开始游戏。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互相分配角色,以一种协商的态度来选择和分配,当孩子的意愿与角色之间相距太远而无法协商,这时教师应酌情协调,启发幼儿制定轮换角色的规则,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担任主要角色和自己喜欢的角色,当孩子得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教师应该对其提出一些游戏的要求,让他学会珍惜自己的机会。同时对做出谦让的幼儿进行表扬,这样有助于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去理解和满足同伴的需要,同时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案例二:乱七八糟了在开展主题――有趣的水时,其中有一个活动是〈溶解的秘密〉,教学活动时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做了有关溶解的实验,当时小朋友都很感兴趣,对于溶解非常好奇,在活动中对于那些介于溶解与不溶解的材料小朋友更是想探索。于是我们老师在益智区里给孩子提供了操作材料。区域游戏开始了,小朋友先是向上次教学活动一样,一种一种材料做实验,做完了还会在纸上做记录。我在一旁看了心想:他们到是挺乖的,把老师教的都记住了。过了15分钟左右,我又来到了益智区,可这次我看到的却不如人意。
只见桌子上面粉、颜料什么都有,小朋友的手都在用手抓操作材料,看到这情景真的很气愤。可孩子们却玩得很起劲,一边玩,一边还在叽里咕噜的说着写什么。曹杰小朋友还小呵呵地举起一杯黑乎乎的东西给我看:“老师,你看我调的毒药。”其他几个小朋友见了都问:“什么呀,乱七八糟的?”于是我也跟着搭腔:“曹杰,你这是什么呀,乱七八糟,黑乎乎的,就象泥浆水。”其他小朋友见我这么说,都大声笑了起来。没想到那小子头还挺老的,告诉我们说:“这是我用很多东西溶解在一起做的毒药,有洗发露、盐、糖、红色的颜料、黄色的颜料,对了,我还加了绿颜料和咖非的颜料。”其他小朋友听他这么一说也都纷纷往杯子里放各种东西。看他们那么投入,我也就没有再阻止,只是对他们说:“你们好好玩,别忘了把你的实验记录下来,一会玩好了,归你们整理干净。”
反思: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因为一时冲动而阻止小朋友的自主探索活动。我们觉得在科学探索性的区域中,应该多些自主,少些束缚――旧式的教育观、儿童观使教师忍不住要说、要管、要问。觉得班级常规不能不抓,游戏规则不能不讲。于是,“看图书不能说话、不同的玩具不能混着玩……”,这些所谓“规则”框住了孩子的言行,抑制了他们的自由创造和表达。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可见,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提供的应是支持、鼓励,而不是管理、束缚。老师应该多些鼓励,少些说教。当孩子面对成人赞许、肯定的目光时,孩子心理会更自信、思维会更活跃。我认为只要是孩子喜欢的、孩子愿意的、孩子主动的,在安全范围之内的,我们老师都应该有目的的鼓励孩子去尝试。我的感想:只有解开束缚,为幼儿提供一个尽可能宽阔的自主空间才能达到“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总目标。在幼儿区域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不吝啬赞美的语言,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鼓励他们大胆创造与表达。同时,要成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共享欢乐。教师的童心、游戏心会使孩子倍感亲切、自然和融洽,从而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使幼儿的游戏更自主、更愉快。
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小猫喵喵叫,小狗汪汪叫,小兔蹦蹦跳......”在一次小班音乐游戏的教学过程中,游戏情节发展到高潮的时候,幼儿的情绪也发展到了高潮,在我缺乏指导游戏方法的情况下,逼迫性的让幼儿安静了下来,在游戏即将结束时幼儿却不遵守游戏规则,在我的指导下也没有起色,我没有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指导游戏,使幼儿对自己失去信心和对游戏的兴趣。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游戏是让幼儿获得快乐的一种活动。幼儿在游戏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又不能成为成人愿望的执行者,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指导幼儿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去展示游戏自己的舞台呢?
1、我们共同认为对于不同年龄特征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如:小班的幼儿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幼儿在游戏时我们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当孩子对新的玩具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游戏时,我们就用孩子不感兴趣的玩具玩游戏,这样就会引起孩子模仿的兴趣,对幼儿起了暗示性指导的作用。
2、中、大班幼儿,我们可以作为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解决问题的帮助者的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如果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我们扮演一个角色参与幼儿游戏中,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我认为不同游戏主题的指导方法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根据每一种游戏特点及幼儿需要指导游戏。
3、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我们应该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平时指导幼儿游戏时,就需要我们用心去了解幼儿的想法,不要把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要让幼儿自己的方式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让幼儿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的规则。因此,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游戏,自主决定游戏的方法。这是我们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