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孩子的三个特点
发布时间:2021-08-05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游戏的特点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导读:家长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对孩子智力的了解应该比一次智力测验更为准确。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但是,到底怎样才算聪明,尚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有的人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就能算是聪明的孩子。其实,这种看法太片面。
聪明的孩子可以分为哪两类
一类孩子的聪明,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学习上,学习成绩好,考试的分数高。这类聪明的孩子,往往容易被父母和教师所发现和重视。
另一类孩子的聪明表现在能当“孩子头”、“孩子王”、“班干部”,这些孩子的聪明在于他们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合作能力、钻研能力等,这些就是“多元聪明”的孩子。
但是,这类聪明的孩子,往往不容易被父母和教师所发现和重视。
孩子聪明父母该做些啥
近年,美国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单单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选拔优秀的孩子。那么,就有可能使大约70%左右的具有高度独创能力的孩子落选。
这一点,应该引起广大父母、教师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为从我国现在的实际状况来看,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较为严重,往往在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上,学习成绩抓得紧,而对孩子的多种能力的培养常常就不太重视,这对孩子将来进入社会是不利的。
为此,我们更应提倡和强调培养“多元聪明”的孩子。父母必须懂得:孩子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社会有所贡献。因此,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多种能力,使孩子学会“生存”的本领。
说起孩子是否聪明,许多家长就会想到智力测验。有不少家长还带孩子到过不同的机构做过智力测验和咨询。有的家长非常看重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并以此判定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实际上,对儿童的智力测验的结果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因为孩子的智力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远没有最终定型和完善,一次智力测验的分数不能说明孩子智力发展的真正水平,更不能以此预见将来孩子智力能达到的水平。
聪明孩子的三个特质
家长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对孩子智力的了解应该比一次智力测验更为准确。那么,什么样的孩子聪明呢?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认为,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下面我们就从思维能力来看聪明的孩子有哪些特点。
1.思维具有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即能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如有一个四岁的男孩,在玩耍时将皮球掉到树洞中,无法直接拿出来,他想到了通过注水的方法使皮球浮上来,从而达到目的。
在这个例子中,这个孩子就表现出了思维的灵活性,因为他能在短时间内想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思维的灵活性可通过一定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培养的关键是使孩子养成积极思考和爱动脑的好习惯。
2.思维具有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能从不同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学生在解题时的“一题多解”就是一种典型的发散思维的训练。
如在一次试验中,一位五岁的儿童能说出“布”的三十多种用途和“水”的五十多种用途,表现出很强的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发散性强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想象丰富。因为想象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联想不同事物间的共同特征的过程,也即是发散思维的过程。
3.思维具有积极性
思维的积极性强的表现是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对于儿童来说,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
因为在同样的先天条件下,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越高,活动水平就越高,就越能促进智力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而高水平的智力又会反过来提高参加活动,积极探索的兴趣。而几乎每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段时间对外界的一切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引导他们发展更积极广泛的兴趣爱好。
以上简单列举了聪明儿童所表现出的思维的特点。当然,大多数的儿童的智力都较接近中等水平,特别高与特别低的都只占很少一部分。
智力是在先天神经生理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儿童的活动发展起来的,所以,只要孩子的先天发育正常,通过家长在活动中的正确教育引导,相信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聪明的孩子。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左撇子”孩子为什么更聪明?
人的大脑左半球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具有处理语言、进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数字运算及分析等功能;右半球支配在半身的活动,是处理总体形象、空间概念、鉴别几何图形、识别记忆音乐旋律和进行模仿的中枢。一般惰况下,左脑抽象思维功能较发达,右脑形象思维功能较发达。
大脑皮层上的分区活动决定了手部的动作,因而手的活动对大脑功能的开发利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常右利手的人大脑仅左半球的功能较发达,右半球的功能开发利用较少;而左撇子的右脑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这就能极大地提高其整个大脑的工作效率,并且唯独左撇子们才有可能将大脑在半球的抽象思维功能与右半球的形象思维功能合二为一。有的研究发现,信息从大脑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传递到左侧比传递到右侧快。
由于以上的原因,使得相当比例的左撇子智力较高。1982年日美等国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左撇子成长为艺术家、建筑师的比例要比右利手的人高。如14世纪文艺复兴的三杰: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菲尔都是左撇子;西班牙的绘画大师毕加索、美国电影艺末家卓别林等许多智力发达的著名人物也都是左撇子,在其他领域中左撇子胜人一筹者也同样大有人在。
左撇子现象启示我们,如果儿童在半身活动频繁,就会促使右脑发达,从而使左右脑的功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应有意识地训练孩子使用左手、左脚。家长可采取以下方法训练:一是夹积本,要求孩子用左手拿筷子把积本图案摆出来。二是拍皮球。要求孩子在拍皮球时双手交替进行。三是检火柴。要求孩子把火柴一根一根摆进火柴盒内,只能用左手,不准用右手。四是跳皮筋。要求孩子用左脚跳,不可用右脚跳。多引导孩子这样锻炼,孩子就有望更加聪明。
视听早训练,孩子更聪明
关于针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是利还是弊,教育界和心理学界一直各有说法,有人主张应提早开发孩子的大脑,但反对之声也不绝于耳。其实对于处在敏感期的儿童,适当的早期开发的确会有益于孩子的发展和成长,甚至会成为孩子未来发展的能力优势。
例如对孩子早期进行视觉和听觉的训练将会对孩子未来进入小学时代打好坚实的学习基础。现在有许多小学生存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阅读能力偏低等问题,就和他的视听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进行早期训练,发生这些问题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而且这些训练的科学性也早已得到科学界的证实。美国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对猫头鹰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它们的大脑产生持久的生理变化,这样它们在幼年学习到的技能也能保存到成年时期。科学家们引申说,对孩子进行的早期益智教育,也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永久印记。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克努森等人在《自然神经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的研究针对猫头鹰大脑中的某一区域。早先科学家已经发现,这一区域负责生成“听觉位图”,能把猫头鹰听到的声音转换成空间感,比如猫头鹰在黑夜里听到老鼠活动的声音,听觉就能引导它准确扑向猎物。
克努森等人给幼年猫头鹰戴上一副特殊的眼镜,使它所看到的世界都偏向一边,然后在它边上放一只尖叫的老鼠,但透过镜片来看,老鼠却是在正前方。研究人员发现,幼年猫头鹰很快就形成了新的“听觉位图”,并熟练抓住了老鼠。然后,克努森等人又为猫头鹰去掉眼镜,让它眼中所见的世界恢复正常,猫头鹰又很快回到正常的生活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当这只猫头鹰成年后,已经能熟练地在不同的视觉世界中“转换”。
研究人员发现,幼年时期经过训练的猫头鹰大脑已经发生了变化。它的大脑生成“听觉位图”的区域,与负责沟通视觉与听觉的区域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拥有这些新生成的神经细胞,幼年经过“眼镜训练”的猫头鹰即使到成年后也能轻松“复习”掌握早先的技能。
克努森认为,早期学习能对大脑的结构产生持久的影响。对人类来说,如果早期,即6岁之前在感知和理解世界等方面加强学习,将对大脑的高级功能区域发挥重要作用,所以6岁之前对孩子进行持续、科学的学习能力的训练,将对孩子的一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儿童6岁之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其实非常简单,比如在孩子婴儿时期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声音来进行听觉的分辨和空间定位训练。具体操作方式就是让大人站在婴儿不同的位置对孩子说话,孩子会做出相应的肢体反应。到了6个月以后则开始把视觉和听觉的训练同步进行,例如准备5张卡片,上面有不同的图案或文字快速地在孩子面前交替识别,每换一张时家长要发出声音,5次之后再让孩子进行识别。刚开始可能孩子的识别率并不是很高,但多做几次孩子的识别水平就会越来越好。
你知道孩子思维的特点吗
如果你是幼儿园的老师、幼儿的家长,或是一贯关心幼儿成长的人,你不妨多了解一下幼儿的思维特点。这些知识或许就是你教育孩子的一个好帮手,不信你试试。
模仿思维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尼克和他的爸爸一起去探望祖母。火车上,尼克时时把脑袋伸出窗外。爸爸说:“尼克,安静些!别把脑袋伸出窗外。”但尼克仍然把脑袋伸出去。于是爸爸很快地拿掉了尼克的帽子,把它藏在身后,说:“看,帽子被风吹掉了。”尼克害怕了,他哭了,想找回帽子。爸爸说:“吹声口哨,帽子或许就会回来的。”尼克凑到车窗外,吹起了口哨。爸爸很快地把帽子放到尼克的头上。“哦,真是个奇迹。”尼克笑了。他很高兴,飞快地拿掉了爸爸的帽子丢出窗外,“现在该轮到你吹口哨了,爸爸!”他快活地说。小尼克以为爸爸的帽子也能找得回来呢。
小孩子学习东西主要在于模仿。他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但只是简单地模仿。比如在课堂上,如果一个孩子说要去厕所,你最好确信他真的有这种需要,否则你班里的小孩子有很多都会提出这种要求。
单向思维如果你教给孩子1+1=2,但你千万别认为他已经懂得2-1=1,因为他只能从左边推到右边,不能从右边推到左边。又如,两只同样矮而宽的杯子装着同样多的水,其中一只杯子中的水被倒入另一只高而窄的杯子里,那么让学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比较多时,可能就会出现高而窄的杯子里水多的答案,因为这时儿童还不能很好的利用运算来解决问题,而利用的只是他们仅有的直观经验。所以在教育幼儿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能自己做一些逆向思维。
形象思维你在孩子简单运算的时候,比如还是1+1=2,知道1+1为何等于2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如果您说一支铅笔加上一支铅笔等于两支铅笔;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他知道了1+1=2的道理,但以后他在算1+1=2的时候,也还是要借助实物的。经过形象思维的积累,他才能从一个一个的实物中提取出抽象的数字概念。所以在教幼儿学数学时尤其要注意,多利用直观教具,让幼儿自己从实物中得到抽象概念。象“负数”这种抽象概念,很难利用实物示教,最好不要在幼儿时期传授。
主次不分有这样一个小笑话,杰克放学回家,母亲看见他满脸血迹,就问道:“杰克,你又打架了?怎么丢了两颗牙齿!”杰克急忙说道:“妈妈,牙齿没有丢,我把它们放在口袋里了!”可见,孩子完全没有搞清楚妈妈的意思,妈妈责备的是他又和别人打架了,他却说牙齿没有丢。从孩子的观念来看,牙齿确实没有丢,因为丢的意思对他们来说是找不到了,不见了,而他的牙齿还放在口袋里这能算丢吗?还有一则笑话,也能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母亲对孩子说:“留神别吃下苹果里的虫子。”孩子说:“为什么我要留神呢?该让它留神我才是。”多可爱的童言呀!所以,幼儿说话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父母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来倾听。
单维思维有一则故事能够说明这个问题,母亲教育儿子说:“凡是重要的东西都应该锁在箱子里,才不会遗失。”儿子记住了这句话。过了几天,母亲要开箱取东西,却怎么也找不到钥匙了。儿子连忙说:“妈妈,钥匙在箱子里面呢!您说钥匙总该是重要的东西吧,所以我把它锁起来了。”可以说孩子只知道钥匙重要,而他却忘了只有钥匙才能够打开箱子。还有小明正在吃冰淇淋,别人告诉他冰淇淋有一只虫子,大人的意图自然是让他别把虫子吃到嘴里,而他却有点恶狠狠地说:“冻死他!”孩子的思维居然与大人的思维迥然有别。
发生认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将此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总结为前运算阶段;奥苏伯尔也提出了相近的前运算水平阶段,而且也把年龄规定为学前儿童,认为学前儿童只能理解和运用初级概念及其间的关系,这些初级概念是学习者从具体实际经验中获得的,学前儿童不能进行可逆性的思维,不能掌握什么是守恒,不能进行真正的逻辑运算。
知道了这些后,您是不是对您的小孩子增加了一些了解呢?
聪明儿有10个标志
有创意的孩子像猫一样顽皮,他们比较快乐。许多研究发现,聪明的孩子具有下列特质:
(1)比较独立、自律,有时会反抗权威。
(2)常捉弄别人,表现出小丑般的幽默,惹人开心。
(3)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强。
(4)喜欢冒险、挑战性的游戏。
(5)对例行公事及令人厌烦的事物,非常没有耐心。
(6)扩散思考能力强,记忆力广且会注意细节。
(7)喜欢阅读,有广泛的知识背景。
(8)常常需要较多时间思考。
(9)对有兴趣的事非常专注。
(10)敏感,好奇,有丰富的想像力,感觉特别灵敏,如听到某种声音就想到某种颜色。
孩子眼睛好、听觉灵敏,观察力就一定很强?不一定。观察力并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其实,它是在综合了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触觉和嗅觉能力、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图形辨别能力、认识时间能力等多种能力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它也是形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和智力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这项能力非常重要,一般父母可按照以下七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从保护感觉器官开始
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视觉、听觉输入大脑的。因此,训练孩子的观察力,要从保护感觉器官开始,尤其以眼睛的保护最为重要。如果任由宝宝在电视机前一连呆上几个小时,对眼睛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步:感觉训练全方位展开视觉
1.带宝宝到大自然中多看美丽的风景;
2.把房间布置得色彩柔和而又漂亮。
3.让宝宝多听些动人的音乐;
4.每天父母和宝宝对话多一些。
触觉
1.给宝宝洗澡时,用不同柔软度的刷子摩擦宝宝的身体。
2.把宝宝包在床单里做大摇船的游戏,会使宝宝的平衡能力、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得到培养。
第三步:提醒和肯定宝宝的观察
宝宝最初的观察活动,是无意识的。如果这时能得到你的肯定,他的观察行为就会得到强化。
比如:你带宝宝到街心花园玩耍,宝宝在草地上发现许多好玩的东西,他的眼前有:绿绿的草、几朵小花、一小堆土、一群蚂蚁,还有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大妈。这个时候,宝宝可能会兴奋地扭来扭去,欢快地叫起来!你就可以问他:宝宝,你在看小蚂蚁吗?小蚂蚁好可爱啊!对小蚂蚁的强化,就有可能使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在蚂蚁上更多的时间,增加注意的深度,观察得更认真、更细致。
第四步:引导宝宝进行有序观察
当你和宝宝在看一本大开本的图画书时,宝宝看到鲜艳的图片很开心,但他往往一眼看过去就着急地想翻到第二面看有什么更新鲜的。这个时候,需要妈妈细心地指引他注意:画书上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大的是什么?小的是什么?藏在房子后露出一条尾巴的是什么?引导宝宝注意到局部和整体。
第五步:培养宝宝观察的多感官化
买菜回来,你不妨拿出一棵小菜给宝宝玩耍,让他仔细摸一模、看一看、尝一尝、嗅一嗅、举一举、折一折。其实,宝宝天生就是个能运用各种感官去探索新事物的小天才。
第六步:给宝宝一份意外的惊喜
只要父母肯动脑筋,就给宝宝的观察增加神奇的乐趣!小宝宝都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每当爸爸妈妈从一块毛毯后面探出头来说“喵!”宝宝总是开心地大叫。所以,在引导宝宝观察时,给宝宝一份意外的惊喜是增强宝宝观察力的好方法。宝宝观察色块时,当他发现一只藏在色彩中的小狗轮廓,他会从中体会到发现的快乐,从而能够长时间津津有味地进行观察活动。
但是,父母切记:不要给宝宝“观察的成果”以外的奖励,因为,那样反而会影响宝宝喜欢观察这一爱好的培养。
第七步:让我们一起观察吧
爸爸妈妈如果和宝宝一起观察,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但是宝宝眼睛移动的速度、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宽度是不如爸爸妈妈的,如果爸爸妈妈捷足先登,一下子就把东西看好看准了,然后开始指导,这不但会影响宝宝观察的兴致,也剥夺了宝宝观察的权利。如果你要做宝宝观察的伙伴,最重要的是:留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宝宝,面对观察对象,让宝宝仔细地看一看,从中得到快乐。
宝宝聪明可爱,自然是每位爸爸妈妈的希望。但是你知道吗,聪明宝宝是可以“订做”的,如果你在宝宝的日常饮食、运动和教育上早做规划、多加注意,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轻轻松松,打造一个健康聪明的宝贝儿。
案例:尊重孩子,更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
2001年9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像一面镜子,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如何才能做好新世纪合格的幼儿教师。
在《新纲要》中,有很大部分涉及到了教育评价的内容,这使我想起了上海市教研室周老师曾讲到的一个小故事。在一次小班活动中,两名幼儿互相争执,在争吵中矮个的幼儿吃了点亏,顺势便倒在地上大哭起来,但此时在一旁的班主任并没有马上去安慰孩子。事后,周老师向班主任询问了这件事情,班主任的回答很令人意外,她说:“孩子哭是孩子所特有的年龄特征,与其马上去安慰孩子,还不如让孩子哭够了之后再想一想今后如何避免出现此类情况更好,作为老师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就可以了。”
这位老师的回答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确实幼儿之间的争吵、纠纷是幼儿人际交往中的矛盾表现,在争吵甚至打闹中,幼儿便有了观察和分析的机会,有了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并在观察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与同伴相处的技巧,如果此时的老师只主观的采取制止或安慰的做法,很可能会让孩子失去一次锻炼的机会,大大抹煞了孩子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其实,带过小班的老师这样的体会肯定会更多些。如: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的年龄小,语言能力、交往能力都很弱,因此喜欢某一位同伴时常常会咬一口或打一下,此时较多的老师往往会采取训斥的办法,同样也忽略孩子的年龄特征,而这种做法是与《新纲要》所提倡的原则相违背的,作为老师首先要关心尊重孩子,而尊重孩子更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试想,孩子的小嘴巴还不会说,当然最直接与同伴交往的方式便只有咬一口或打一下了,所以在评价孩子的行为时,老师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要把孩子的年龄特点放在首位,关注发展的特点与倾向,避免用划一的标准去看待每一个孩子,承让和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差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要想让每一位孩子长大成材,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一定要在活动中时刻以《新纲要》为镜子对照自己的行为,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年龄特点,让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