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缺的“课”,学校真的没法“补”
发布时间:2021-08-11 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 感恩父母活动总结 大庆学校开学时间家庭教育遗留的问题,学校教育无法从根本上弥补,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教育从家开始,学校不过是帮一下忙。”
不少父母以为,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缺失或者遗留的问题,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会得以弥补和矫正,因此他们常常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不以为意,而对学校教育充满期待。
事实不是这样的。
家庭教育遗留的问题,学校教育无法从根本上弥补,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教育从家开始,学校不过是帮一下忙。”
一个不再咬指甲的小牛
第二天,小牛进入班级。孩子们很快接纳了这个新伙伴,日子过得平静安详。
一周之后,班级的数学老师小杨偶然遇到了小牛的前班主任。对方告知,小牛是出名的捣蛋大王,经常带着一大帮人大闹课堂,专跟老师作对。他转学的时候,老师们夹道欢送,热烈鼓掌,成为一大笑谈。
听到这些,杨老师并不意外,她猜到小牛不是个省事的孩子,要帮助他,需要等待时机。
杨老师发现小牛总是咬指甲,十个手指甲,个个颜色粉红,伤痕累累,有的已经发炎、肿胀。
心理学上说,这样的孩子,通常是过多被批评指责,或缺少陪伴,没有安全感,或缺乏督促监管,坏习惯难改。
帮助孩子矫正坏习惯,一是要陪伴,二是从正面积极引导,而不是反面强化它的坏处。比如一节课没咬手就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
于是杨老师和小牛做了协定:“半个月不咬手,我请你吃肉;你要再咬手,你请我吃肉。”
半个月后,小牛把指甲剪得干干净净给杨老师看,这是从他5岁到15岁的十年间第一次剪手指甲。
但小牛谢绝了老师请吃肉。
他说:“老师,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讨论过这件事,我们都认为,咬手指甲是我5岁就有的坏习惯,从来没有人敦促我改。我转学到咱们班才不到一个月,你都帮我改掉了,我应该请你吃肉才对!”——这个曾经想方设法抵触老师的孩子,不仅改掉了坏毛病,还懂得感恩。
人见人爱的“暖男”小牛
有一天小牛对杨老师说:“老师,你发现没有?专注学习,独立思考或乐于助人的时候,我特别帅!因为你说过,这些时候我都目光炯炯,你还说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内心外化出来的帅才是真的帅!”
杨老师感到很温暖,因为自己说过的话,小牛都记在心里。
清明节放假,杨老师辗转千里回老家为母亲扫墓。回来时,父亲指着桌子上的两大袋面包说:“这是你学生送来的。两个男孩,我问名字他们不说,其中一个穿着鲜红的运动衣,胸前有‘中国’两个大字。”——是小牛。
于是杨老师问小牛为什么送面包给她。
小牛却说:“不是给你的,是给你家爷爷的。你走了,没人做饭给他吃,我俩就凑钱买了六样口味的面包,一顿吃一种口味,吃两天你就回来啦。”
……
“亲其师,信其道。”小牛的学习成绩也随之不断进步,并以优异的成绩、平和的心态、开朗的性格毕业。杨老师把小牛作为自己的教学成果,在很多场合与人分享。小牛暴躁的父亲,也对杨老师和任课教师们感激不尽,早忘记了之前的摩擦。
结果似乎皆大欢喜。
把我的一生交给孩子是最好的幸福
杨老师在教学一线30年,担任班主任25年,不仅与这本书的案例中的人物有接触,而且有过深度交流,与他们共同成长。杨老师希望通过这本书,以学校教育连接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二者既有融通也有碰撞,既有和谐也有锋芒。
《好老师教你做好父母》中的内容来源大致有三条渠道:一部分取材于她的教学经历,一部分取材于她的育女经历,还有一部分杂糅各种受访对象受教育、教育人的经历或者心灵感悟。力争寻找教育的共性与个性,力争不辜负每一个拿到这本书的家长、教师和孩子。让大家打开这本书,都有值得阅读和思考之处。
正如杨卫平老师在书中为自己写道:“把我的一生交给孩子,是最好的幸福。”
令家教君意外的是,杨老师选择了一个失败的案例作为整本书的开篇头文。她用小标题写道“我最终没能帮到他”,一个老师的遗憾和惋惜跃于纸上,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写下这个故事时,杨卫平在主人公小牛同学身上寄托的希望和最终叹息的收场。或许作者正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醒父母,家庭教育有多重要。
班里转来个红发“小混混”
八年级开学第一天,杨老师见到了这样一个转学生小牛:胸前斜挎着空瘪的书包,染过的暗红色头发盖住半个脸,斜着肩膀曲着腿站着,全身还轻微的摇晃——分明是一个小混混!
于是杨老师对小牛和陪同前来妈妈说:“回去把头发理一理,颜色也恢复黑色。还有,孩子,你得有一个像样的站姿,下午再来好不好?”
母子离去后,小牛爸爸气势汹汹地打来电话:“你会不会当老师啊?我儿子有什么不好,你告诉我,我在家里摆平他!你不能不让他上学吧!”小牛爸爸纠缠了好久,在电话里声嘶力竭……
下午,小牛在父母的陪同下回来,头发剪过也还原了黑色,但还是长,于是要求他再剪。小牛爸爸暴跳如雷:“你这么为难我们,当心我到教育局告你!”
小牛妈妈试图用眼神阻止丈夫,但根本无效。
杨老师没有退步,以她的经验,帮助一个孩子要先从改变形象开始,绝没有错。
我最终没能帮到他
小牛上了高中,还经常回来看老师们。在杨老师眼中,他还是那么体贴、可爱。
可是半年之后的寒假,小牛和小伙伴一起回学校的时候,小伙伴说:“老师,他又开始咬指甲了!”
小牛说:“现在的老师同学,不像你们一样懂我,他们不管我……”
其实,他所说的“管”,就是一种集体的安全感。所谓“没有人管他”就是觉得不被爱。他原先是为一个集体,一群爱他的老师同学而改变自己,当这个集体解散,他就回到最初的状态了。
一个靠别人“管”的孩子,是缺乏意志力的。而意志力的培养训练,越早越好。习惯的养成很复杂,坚持、奖赏、监管、时机等都是影响因素。孩子念初中以后,也有意志力磨练成功的,但极少。
从这个角度说,孩子小时候,父母责任重大。习惯的养成,仅靠学校是不行的,因为教师有几十个甚至一百多个学生,他不可能帮每个个体建立最恰当的成长习惯。一个教师培养的习惯,可能到别的教师那里,又不奏效了。总之,孩子的成长,最强有力的依靠,是父母。
小牛爸爸脾气暴躁,孩子从小在家里就被他训斥,不知不觉也像他一样暴脾气。以暴躁来抵抗暴躁,是人的本能。
果然,不久,小牛和同学发生矛盾,大打出手,后果很严重,校方很生气,他被劝退。
换到另一所学校,只念了不到一个月,小牛又和班主任发生激烈的争吵。他总觉得老师偏心,找他茬儿,于是,他逃课一周。
小牛说那些老师都不理解他。
杨老师心里很难过。之前在班级里,小牛对大家那么好,是因为大家爱他,他回报大家,而不是因为他懂得了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杨老师最终没能帮到他。
请给你的孩子安全感
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大部分应该由家庭和父母来给予。在学校,他则要受不同教师的不同教育,教师们的学识、眼界、胸怀、性格与教育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中小学他要受12年的学校教育,学校和班主任最少要换4个,任课老师换得更勤了。这些人的想法和做法,不可能是个完整统一的链条。哪个老师对他口味了,他就在那个时段成长好一点;不对口味了,他的弱点就成了盲点。
卢梭曾经说过:“如果几种教育在一个学生身上相互冲突,那么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
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或缺失,学校教育无法纠正和弥补。
该父母承担的责任,父母只能担着。这样,孩子才不至于在学校生活中左右冲突。
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两条相同的河流,更没有完全一样的孩子。书中所写,可能有你孩子的影子,但并不是你孩子的全部。如果你从一个案例,看到更多的孩子,得打更多的思考,找到教育的规律,那么无论对于身为父母的你、对于孩子甚至对于作者而言,都是最大的幸运!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从孩子的表现看父母的缺点
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你今天对孩子喊,就别怪他明天对你叫;你今天对孩子没耐心,就别怪他明天对你不耐烦;你今天训孩子不如别人优秀,就别怪他明天怨你不如别人爹妈有权势;你处处苛求孩子完美,就别怪他自卑懦弱;你习惯打骂孩子,就别怪他崇尚暴力或奴性十足;你自己界限不清,就别怪他不负责任。
从孩子的表现看父母的缺点,震惊很多人!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场修行,是孩子的纯真、无私、灵动洗濯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历程。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通过孩子这把镜子,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新我来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我们是在教育的过程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1、如果您的孩子喜欢谴责别人,是因为平时您对他批评过多。
2、如果您的孩子凡事喜欢抱怨,是因为您总是挑剔他。
3、如果您的孩子喜欢对抗,是因为您对他有敌意和强制。
4、如果您的孩子不够善良,是因为您是一个缺少同情心的人。
5、如果您的孩子胆小、羞怯,是因为他经常被嘲弄、辱骂。
6、如果您的孩子不跟您说心里话,是因为您捉孩子的话儿把,翻老账。
7、如果您的孩子不辨是非,是因为您专制,没有给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机会。
8、如果您的孩子很自卑,是因为您对孩子总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励。
9、如果您的孩子嫉妒、敏感、怕受伤,是因为他的家庭没有宽容和温暖。
10、如果您的孩子不喜欢自己,是因为您对他缺少接纳、认可和尊重。
11、如果您的孩子不上进,不努力,是因为您对他要求过高他做不到。
12、如果您的孩子很自私,是因为您对他太溺爱,要什么给什么。
13、如果您的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是因为您没有教会他理解别人。
14、如果您的孩子退缩、逃避,是因为遭到了您的轻视和打击。
15、如果你的孩子懒惰和依赖,是因为您替孩子做的事和决定太多了。
16、如果您被孩子控制了,是因为您不敢严厉管教,总是哀求孩子。
17、如果您的孩子撒谎、骗人,是因为您不够宽容,喜欢惩罚孩子。
18、如果您的孩子冷漠,攻击他人,是因为您对他的讽刺和冷眼太多。
19、如果您的孩子有暴力行为,是因为您常用暴力来处理孩子的问题。
父母必看:给父母的忠告,句句真理
【忠告1】不要让“好孩子”成为负累
孩子的心灵是否舒展才是教育成就的关键。
父母用近乎神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父母自己都不完美,却想让孩子完美!孩子不能被唤醒就是因为做好孩子太累、太累了。
在这种心态下父母往往不允许失败,跌一跤也不行。孩子犯一次错误,一次考砸了,老师,同学,甚至爸爸妈妈都瞧不起自己。
父母教育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时候为什么不累呢?因为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花早开有早开的美,迟开有迟开的美,各有各的好,迟开的花也许更美。可父母缺少“花苞心态”,别人的花开了,我们的花还没开?掰开来,结果成了死花!
【忠告2】找感觉,尝甜头
让孩子尝成功的甜头,而不是吃失败的苦头。
唤醒好孩子的第一招是找感觉,找什么感觉呢?找好孩子的感觉!要不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播撒天才的种子,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状态下快乐成长。
第二招是尝甜头,让孩子尝成功的甜头,而不是吃失败的苦头,现在父母的教育老给孩子吃苦头,过分强调孩子努力了才能成功。怀疑孩子不努力,响鼓还要重槌敲。于是问题出来了,父母整天盯着孩子的缺点,短处和不足。小题大做,无限夸张,唠唠叨叨,非把孩子搞得灰溜溜的,以为尽到责任了。而我教育女儿的特点是让女儿尝成功的甜头,因为对孩子而言,成功了才会去努力。父母对孩子应该“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慢慢少”要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上,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好孩子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忠告3】说你行,你就行
“行”这个字为什么这么灵?因为它满足了孩子无形生命最大的需求——赏识。
孩子动作慢,我们看成是未来的快,是慢中生快;孩子粗心,我们看成是未成的细心,是粗中生细;孩子胆小,我们看成是未来的胆大,是小中生大;孩子成绩差,我们看成是未来的好,是差中求好;
用这种赏识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缺点和弱点,孩子就不怕犯错了,现在的不行就会变成未来的行。
越是胆小的孩子,越渴望胆大;越是粗心的孩子越是渴望细心;越是动作慢的孩子越渴望动作快;如果还讲他胆小,粗心,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是负面强化。就像头发少的人谈秃子问题,谁受得了?
【忠告4】优点不说不得了
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孩子的无形生命像一棵棵的果树,果树有果枝(优点),也有疯枝(缺点),父母抱怨的目光盯着不长果实的疯枝,疯枝就会疯长,父母赏识的目光盯住果枝上,果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硕果累累。
希望孩子动作快,老说孩子慢;
希望孩子细心,老说孩子粗心;
希望孩子胆大,老说孩子胆小;
希望孩子聪明,老说孩子笨。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的缺点反而得到了强化。往往还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而赏识教育的观点恰恰相反;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忠告5】高目标化为低要求
目标定得太高,孩子容易放弃;目标要刚刚好,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
现在很多孩子没有自信、成绩不好的根本原因是父母“高标准,高要求”的结果。目标定得太高,要求太严,容易破坏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容易放弃;
目标要刚刚好,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把一个大目标分成几个小项目,让孩子从成功走向成功!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父母——父母学校
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教育。其实在幼儿园中,我们老师所教所传授的东西、知识、方法,都是结合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而生活中很多人、事、物、现象等都是教育的题材,都可以引发幼儿的欲望、兴趣及好奇心,只要我们身边的父母都学会善于发现、挖掘、把握,那么我们身边的孩子一定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成一个非常敏锐、聪明的好孩子。那么,生活中作为宝贝们最亲近的家人、大朋友,他们该如何去指导、挖掘呢?以下是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的几点看法!
1、希望每位家长每天至少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陪同孩子。
5、家中的作息时间尽可能与幼儿园的时间保持一致,坚持周末午睡的习惯!
6、勤阅读、勤浏览班级门口的各项通知及“家园栏”内容,第一时间知道孩子在园的动态和班级的情况。(如需配合、完成的任务及时完成好,养成良好的习惯,给自己的孩子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
7、有关特殊的节日可以提前告诉孩子,让他们事先积累、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经验!不懂的地方及时地通过查找、学习告诉孩子,使得大家一起提高!(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立夏、端午、中秋、春节、元旦等等,国家统一的节日。)
8、作为父母我们要言传深教,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让孩子们学习、模仿!!
父母教育孩子学习的方法
父母怎样教育孩子为人处事呢?
怎样担当成功父母角色,家教理念:不仅仅要做孩子合格的引导者,我们还要尊重孩子的“狡辩”、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针对孩子的反馈,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另外注意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
1
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管自己“教”,一点都不在意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家长想要的目的。
方法二: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
2
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作出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这种反馈作出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分析,还要连同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进行分析。
但是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的反馈是不是“狡辩”,都务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馈。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中,当孩子说出“我们班小朋友都这样说”的理由时,那位妈妈没有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分析,就对孩子大吼,这是不是不尊重孩子反馈的一种表现。所以,这位妈妈也并知道孩子反馈的真正还以——并不认为“你真蠢”是脏话。
可以想象,家长误解孩子的反馈,并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压制,长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会对妈妈的教育进行积极反馈了。没有孩子的配合,家长势必将更没有办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方法三:针对孩子反馈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3
当家长分析出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就可以针对孩子的反馈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他不知道讲礼貌的重要性,家长就算再也不会,也可以通过实例,道理来讲述讲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是他不想知道承担最近错误言行所造成的责任,家长就要鼓励孩子做一个知错就改,敢作敢为的人。
总之,不管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馈,尊重和认真分析孩子的反馈,都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方法四: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手表定理
4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个人一块手表,当别人问这个人时间时,这个人能够快速而且自信地说出时间;然而,当给这个人两块不同的手表时,这个看表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说出时间了。因为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手表现象”,并由此而引伸出了一个结论:在做事情时,只能有一个指导原则或价值取向。后来,人们把这个结论称为“手表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