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怕生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1-08-13 孩子厌学原因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宝宝入园导读:2岁以后的孩子仍有怕生现象,那就得赶快纠正,否则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体做法很简单,那就是“走出去,请进来”。增加幼儿与人交往的机会,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不断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识记能力和记忆储存能力。
3个月大的小宝宝,亲友来访,多会手舞足蹈笑脸相迎。可是过了两个月后亲友再来访时,竟又哭又反抗,并极力躲避。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3个月以内的婴儿,虽能感知人脸的模样,还能逐渐辨认出亲近之人和陌生人,不过,却无记忆保存能力,因此转眼便忘。可是到了5-6个月以后,宝宝开始出现记忆储存能力,不仅能区分亲人和陌生人,而且对陌生人还会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于是会出现哭闹、拒抱的怕生现象。这种现象说明婴儿的感知能力和识记能力在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正常过程,也是一种天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到了18个月以后,由于接触陌生人的机会增多,“见多不怪”,宝宝会逐渐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感,怕生现象逐渐消失。yJS21.com
如果到了幼儿期还怕生,那就得在家长身上找原因了。不少家长总是让幼儿生活在自己视野范围内,很少让幼儿与外界交往,怕宝宝在外面会闯祸、受欺侮,还怕宝宝染上疾病。加之现在家庭结构多为三口之家,居住结构多是独门独户,使幼儿与外人接触的机会很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惟有与父母在一起最安全”的心理定式,见到陌生人则恐惧不安。2岁以后的孩子仍有怕生现象,那就得赶快纠正,否则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体做法很简单,那就是“走出去,请进来”。增加幼儿与人交往的机会,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不断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识记能力和记忆储存能力。带幼儿在生活小区散步、游玩,与年龄相仿的幼儿一起玩耍等都是必须的举措。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宝宝喜欢搞破坏的原因
导读:孩子是破坏专家,什么东西在他手里都能瞬间捣毁,你生气?你教训孩子?首先你应该知道孩子搞破坏的原因。
刚给孩子买了个电动小汽车,可没两天却发现已经被孩子拆成一堆零件了。洋娃娃本来穿着漂亮的裙子,宝宝却把她的裙子给脱了,胳膊也扭了。甚至你会看见孩子把镜子打破了,却努力地用胶水粘,想“破镜重圆”……面对孩子的“破坏”你会怎样呢?生气、呵斥孩子再也不许拆东西,还是帮孩子一起完成他的“杰作”?对此,我们的专家提醒家长,千万不要粗暴地干涉孩子的探索欲。
“这样的‘破坏性’其实是值得鼓励的。”幼教专家说,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拆开,是孩子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他们不是故意去破坏一个东西,而是因为他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很多男孩喜欢把玩具拆开,去看车子里面到底是什么,车子为什么会动等,他是沉浸在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里面,并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幼教专家认为,对于孩子这样的“破坏”: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有宽容的心态。因为破坏的过程就是个学习的过程。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也千万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等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因为家长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
其次,家长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并且参与进来。因为孩子“破坏”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所以,当家长看见孩子把机器人拆了,应该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机器人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的啦?”……引导、帮助他们一起寻找结果,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幼教专家说,家长们在鼓励孩子“破坏”的行为之余,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提些问题让他们去猜、去想,比如,闹钟滴滴答答地走,家长可以问,闹钟为什么会响,为什么会走呢?皮球为什么一拍就跳很高,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要在问题提出后,主动带领他们从“破坏”中寻找答案。
二、“破坏狂”心理揭密--善意、有趣、发泄、好奇......
很多妈妈常常抱怨到:“我家的孩子简直就是个破坏狂,什么东西到他手里立刻变成废品,弄得家里都不敢随便放东西。好像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珍惜,难道破坏东西让他很高兴吗?真不知道孩子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其实,对于爱破坏东西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很复杂,有很多种类型,父母需要耐心、有心地去发现,不可一棍子打死,不能轻易地以打骂来应对孩子的破坏。一般说来,孩子爱破坏有以下的几种心理类型:
(1)好心办坏了事
幼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结果事与愿违。有的孩子见金鱼缸里结了一层薄冰,怕金鱼冻死,把金鱼全捞上来包在手帕里;看到盐有点脏,把盐放在淘米篮里用水淘;出去打开水摔坏了水瓶……成人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想法是好的,接着告诉孩子失败的原因。自己不懂的事先要请教大人,自己力不能及的事长大了再去做。
(2)感到有趣
有些幼儿损坏东西,并未意识到行动的后果,而是对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觉着好玩。例如把图书中色彩鲜艳的画面撕下来折叠玩具;到田里揪下菜花、豆角、嫩瓜;用刀、笔在墙上、桌上乱刻乱画……成人发现后要及时制止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这些东西损坏就再也恢复不了原样了。要适当引导幼儿兴趣,例如对爱撕书折叠的,可给孩子色彩鲜艳的彩纸,由他折叠;对爱乱刻乱写的,可给他硬纸、刻刀、彩笔及作品范例,让孩子模仿着刻画。
(3)发泄心理
因未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与大人赌气,故意损坏东西,发泄心中的愤怒。某些被溺爱的孩子常以此要挟成人,以达到个人目的。对这种故意破坏的行为,成人绝不能姑息迁就,既要严厉批评,也要让孩子尝到破坏的滋味。例如摔坏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内不买新玩具;捣熄了煤炉,让他与家人一起挨饿;砸坏了碗碟,告诉孩子两周内不买他最爱吃的冷饮,以省下购买新碗碟的钱。孩子受到一定的惩罚后,会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着性子耍泼了。
(4)满足个人需求
有的孩子因提出的要求被大人拒绝,便耍手段,迫使成人“就范”。例如故意磨破衣服、鞋子,让父母买新的。为了得到自己最想吃的东西,故意淋雨,使自己患感冒。为防止这类行为发生,大人要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若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就要把原因告诉孩子,取得孩子的理解。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不良行为,要严肃批评,且绝不能简单满足他,更不能不容分说就加以打骂。
(5)发泄心理
因爸妈未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便赌气,故意损坏东西,发泄心中的愤怒。某些被溺爱的孩子常以此要挟大人,以达到个人目的。对这种故意破坏的行为,大人绝不能姑息迁就,既要严厉批评,也要让孩子尝到破坏的滋味。例如摔坏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内不买新玩具;砸坏了碗碟,告诉孩子两周内不买他最爱吃的冷饮,以省下购买新碗碟的钱。孩子受到一定的惩罚后,会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着性子耍泼了。
(6)好奇心理
好奇是幼儿心理的主要特征,他们对不理解的事物,都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摸摸、看看、闻闻、尝尝,弄个明白,喜欢拆卸钟表、玩具、收音机、笔,乱按电器开关或遥控器,从而损坏了东西。
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可引导孩子把拆下的东西装配起来,恢复原样。平时,父母要明确告诉孩子,哪些东西是不能乱摸乱尝的(如电器、药品),以防事故发生。对爱动手的孩子,可为他们购买拼插、组合玩具,使他们在装装拆拆的活动中体会构造的快乐。
(7)盲目模仿心理
爱模仿是幼儿典型的心理特征。孩子把大人当作行动的榜样,大人怎样做,他也机械地跟着学,由此产生不良后果。例如见父亲刮胡子,便将小猫胡子剪了;看见妈妈化妆,趁大人不在时,也将自己化成个大花脸……对于盲目模仿的孩子,爸妈在事后要给孩子补充有关知识,使他们明白为何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破坏。平时要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学成人的样子做(如刷牙、洗脸、摆碗筷、洗手帕等),哪些不能。
(8)嫉妒心理
孩子见别人东西比自己的好,产生嫉妒心。由于孩子的情感外露、冲动,自控力差,嫉妒往往直接付诸行动,搞破坏行为。例如故意剪坏别的小朋友的新衣服,弄坏同伴高档玩具,摔坏同伴新书包、新铅笔盒……嫉妒是一种阴暗、狭隘的心理,它既给孩子心中带来了苦恼,也影响孩子的成长及与他人的交往。为此,爸妈要从小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别人,让孩子的心胸开阔起来。
(9)报复心理
有些幼儿因弱小,斗不过“强者”,便偷偷地采取报复破坏,以求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对孩子的这种报复行为,爸妈首先要及时制止和批评,然后再问清孩子这样做的原因,若孩子果真受了委屈,可告诉对方父母或老师,寻求恰当的解决之道。
三、如何教育小小“破坏狂”?
首先,家长要对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你就不会面对小小“破坏狂”不知所措了?
孩子在六七个月时,开始对因果关系特别感兴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玩汤匙。当孩子手拿汤匙时,会咬一咬、敲一敲,下一步就是把它扔到地上;你拾给他,他等一下又会把它扔掉。孩子的这些举动,并非故意要惹你生气,其实他已开始探究事情的因果关系。?
孩子到一岁时,已经能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如说:你会知道按墙上的电灯开关,电灯会亮;玩具小狗上了发条才会走。通常孩子到两岁的时候,就能从结果推想原因了,这种能力是靠着一次又一次的学习累积而成的。所以,当孩子对某些事物一再尝试,或将家里搞得一团糟时,家长先别生气,因为对一岁的宝宝而言,这正是学习的最佳环境。?
既然“扔东西”是这阶段孩子正常的行为,作父母的就不必为此沮丧、发脾气,反而要为孩子准备一些扔不坏的东西,充分满足孩子扔东西的欲望。您可先将家中不能扔的东西收拾好,再设计一些活动,如:准备一篮大大小小、硬的软的球,让孩子尽情地、有目标地扔,训练他的控制和协调能力。?
孩子一再重复的实验行为,对父母的耐心的确是一大考验。不过父母必须了解,如果仅仅为了维持一丝不乱的环境而处处限制孩子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浇灭孩子对事物的好奇与兴趣。?
给年轻父母一点建议:让孩子自由且安全地探索、发现与学习,只要保持环境的安全与清洁,混乱一点又何妨?
宝宝爱吮手指的原因分析
“小宝宝的手指头上是有蜜的”。我家的宝宝果真就是这样。小手吃得可起劲了,把他一只手拿下来另一只又塞进去了,还吸得啧啧作响,特别有滋有味。宝宝为何爱吃小手?这是个让众多爸爸妈妈们都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让他吃吧,一是担心不卫生,二是担心会对宝宝将来牙齿的发育有影响。可这个给宝宝带来快乐的习惯,纠正起来还真是不容易。宝宝的“手指棒棒糖”需要戒掉吗?怎么戒?让我们来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据调查研究显示,1岁6个月的宝宝中,有19.2%的宝宝有吃手的习惯;3岁宝宝中,有10%的宝宝仍爱吃手;而3岁6个月的宝宝中,保留吃手习惯的比例下降至7.8%。看来吃手的习惯在宝宝当中还真是个普遍现象。
专家告诉你:2岁是个分界点
2岁以下的宝宝吃手爸爸妈妈不用担心
2岁以下的宝宝偶尔地啃啃脚丫子,吮吸小手,妈妈们不用为此太担心。因为,这时宝宝的牙齿发育不会受此影响。宝宝在5~6月的时候长的是虚牙,吃吃小手磨磨牙床并没有什么坏处。
吃手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
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人世,外物对宝宝来说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初到人世的宝宝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大脑的定位系统尚不成熟。因此,把手放在嘴里吃对这个时期的宝宝来说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宝宝再长大一些,手指功能开始分化,初期的手眼协调功能也开始显现了。2~3个月后的宝宝会开始出现手的动作,他往往会挥舞着他的手臂和这件大“玩具”玩得不亦乐乎。当宝宝真正能把手放在嘴巴里啃的时候,则说明宝宝的运动肌群与肌肉控制能力已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了。这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爸爸妈妈应当为宝宝的这个举动自豪才对。
吃手是宝宝心理发展的需要
宝宝长到2~3个月时正处于口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很多宝宝喜欢含着妈妈的乳头或是咬着小手睡觉。有个东西放在嘴里对他们来说会多些安全感,而一旦吸吮、舔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让他不安,并产生暴躁、抑郁的不良情绪。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认为,在宝宝吃手的活动中还包含了人类性快感需要的自然反映。这里的性快感只是一种近似于成人快感的情绪,吃手可以消除宝宝的不安、烦躁、紧张,具有镇静作用。强制性的让宝宝停止吃手,会使得宝宝产生逆反心理或是心理上的阴影。据国外研究发现,在这个时期若宝宝的行为受到强制约束、口的敏感期没有得到正确对待的话,当他长大后将更易形成具攻击力的性格。男孩易具有暴力倾向,女孩则会更爱说闲话,讽刺挖苦人。
总结:两周岁以前的宝宝有吃手的行为,爸爸妈妈不用特别担心,没有必要去阻止它。吃手是宝宝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发展阶段和心理需求。大部分是一种一贯性的行为,长大后也不大会养成吃手的习惯。爸爸妈妈要做的只是经常帮宝宝洗手,保持宝宝的手部卫生,以防细菌入侵引起宝宝的胃肠道感染。
宝宝虐待小动物的原因分析
孩子出现虐待小动物的现象,可能源于以下几种情况:
出于好奇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知水平有限,孩子只是出于好奇,想看看这样做,小动物有什么反应。有的孩子可能对小动物的叫声感兴趣,他不认为这是小动物痛苦的叫声,因为他的移情能力差,不会设身处地替小动物着想。对于这样的孩子你应该告诉他:你这样对待小动物它会很难过的,因为你打它,它很痛,如果妈妈也这样打你,你是不是也很疼呀!你希望妈妈打你吗?而且你以后可经常带孩子去动物园,让孩子看看饲养员叔叔如何喂养动物,也可以让孩子轻轻摸摸温顺的小动物,让孩子体会和动物和平相处的乐趣,这样孩子不但知道应该如何对待小动物,也培养了他的同情心,并由此增长了很多的知识。
感情的宣泄
你的孩子1个月后就送到乡下爷爷家,叔叔又不喜欢他,在这种缺乏“爱”的家庭中孩子得不到温暖。孤独和冷漠造成了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尽管小小的年纪也会看人行事,真实的感情受到压抑。这种压抑的情感是要宣泄的,因此比他更弱小的动物就成了他宣泄的对象,孩子在虐待小动物中显示自己的力量,获得感情上的满足。这样发展下去,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因此当孩子回到你的身边,要给孩子更多的“爱”,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是真心地爱他,每当孩子受到你们的表扬或批评都要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情感,发泄过后给予引导。多和孩子做一些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让孩子的精力转移到其他更有趣的活动中去。
效仿大人
孩子年龄小,很多的生活经验是通过效仿大人获得的,不管好的坏的,照收不误。因此孩子生活的环境以及家长的行为规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这个道理。你孩子生活的周围是不是有虐待小动物的现象,对孩子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你们要注意孩子生活环境的净化和检点大人的行为,培养孩子同情心,让孩子逐渐明白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大家应该和平共处。让你的孩子同你一起喂养你们家的宠物,共同照料,在饲养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体贴入微地关怀和照顾小生命。明确告诉孩子:对虐待小生命的现象要加以批评,而且家长要说到做到。相信孩子在你的关爱之下,一定会转变的。
训练宝宝不怕生
导读:通常宝宝在5~7个月时有怕生的表现,见到生人会大哭,怕生人碰,这是正常的。但1岁以后如果仍然很怕陌生人,很怕新环境或对新的物品总高度警惕,不敢接近,总是粘家人的话,就显示出宝宝开始启动缓慢气质了。尽早引导宝宝大方起来,越早注意,越容易纠正。
宝宝怕生很大程度上与自身的气质有关,气质是指宝宝对环境刺激做出应答的行为方式,而且气质特征是天生的、相对稳定的。
4种气质类型
难养型
易养型
中间型
启动缓慢型
怕生的宝宝多属于启动缓慢型气质,见到新的东西(不论是人还是事情),都表现躲避或拒绝,等自己慢慢观察和揣磨后才能接受。
你的宝宝会这样吗?
2岁半的小丹丹,正在高兴地玩玩具,突然家里来了一个亲戚,小丹丹立刻躲到妈妈的背后。亲戚对宝宝表示亲近,但丹丹并不理会。
妈妈知道丹丹怕生,以为宝宝大一些就会好。其实,不用等到宝宝长大些,现在就可以帮助宝宝,要知道,宝宝年龄越小,越好引导,否则部分宝宝容易发生自我关闭、孤僻、忧郁等不良心理。
训练宝宝不怕陌生
通常宝宝在5~7个月时有怕生的表现,见到生人会大哭,怕生人碰,这是正常的。但1岁以后如果仍然很怕陌生人,很怕新环境或对新的物品总高度警惕,不敢接近,总是粘家人的话,就显示出宝宝开始启动缓慢气质了。尽早引导宝宝大方起来,越早注意,越容易纠正。
常用方法
引导和鼓励宝宝与小朋友交换玩具或物品,让宝宝体会交换的乐趣;
引导和鼓励宝宝在人多的场合说话,表演、传播信息等,增加宝宝的自信心,同时给宝宝向外表露的机会。
运动性心智训练法
运动性心智训练,可以促进宝宝的大脑触觉,平衡感觉和本体感觉信号发展,认知能力就会提高,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宝宝就开始逐渐认识了,怕陌生的现象就可以得到纠正,对宝宝的整体生长发育也有帮助。
运动性心智训练的内容有,匍匐爬行送物品,后退直线摸取物品、蒙面单足站立取花生、袋鼠跳送物品等。最好能够几个小朋友一起做,效果会更好。
例如后退直线摸取物品这种运动性心智训练的具体实施方法,你可以灵活掌握哦。
STEP1
在地上画3厘米宽的直线,直线长3~5米,
STEP2
用布口袋(也可以用枕套、裤子双腿等代替)将不会损伤宝宝皮肤的玩具当目标物品放在里面,备用,让宝宝用手去摸,不能用眼看。
STEP3
在线的起点画上标记,在线的终点放个台子(桌、椅等均可),将装有目标物品的布口袋放在上面。
STEP4
每天定好闹钟。闹钟一响,运动正式开始,全家人最好都参加观摩。妈妈引导宝宝按照地上画的直线后退,起初让宝宝边看边退,逐渐不看,到了终点后用手到布口袋中摸去1个物品,并说出是什么,然后取出来。观察宝宝是否偏离直线,帮助宝宝纠正。如果有2个以上小朋友,让小朋友们互相观察和纠正。
STEP5
每天记录宝宝在直线后退运动的正确度、摸去目标物品的总数量和正确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