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随笔:最小的孩子也请一视同仁
发布时间:2021-08-15 简短的给孩子的一封信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幼儿是独立的人,也有自尊心,需要得到别人的关注和尊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面向全体孩子,重视孩子渴望被关注,被爱护的心理需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孩子。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人人都说孩子小,其实人小心不小,你若认为孩子小,那你比孩子还要小。”
邱月是个早产儿,也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孩子。一次,我们玩“剪纸游戏”,请小朋友废旧利用,将废旧的书刊、画报上的人物、动物、植物分类剪下来,然后贴到“剪剪贴贴”活动区,这样既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又锻炼幼儿手脑的协调能力。我给小朋友们把要求说了之后就给每个幼儿发了一把剪刀,请他们按老师的要求剪下需要的图片。这时,我担心邱月太小,(只有2岁)怕她不小心伤着自己,就给了一本画报给她看,之后,我就去关注其他幼儿去了。
第二天,邱月的妈妈送她入园时告诉我说,孩子不知怎么了,不想上幼儿园,还一个劲的哭。我赶快抱过正在哭泣的邱月问“月月,怎么了,为什么不想上幼儿园呢?你不来老师会想你的。”月月低着头不说话,我又反复耐心地问了几遍,她才小声的说“老师不喜欢我,给其他小朋友剪刀,没给我。”听了她的话,我的心顿时扑腾了一下连忙说“对不起,月月,老师很喜欢你,老师是因为你太小,担心你不会用剪刀伤着自己。”“你别说我小,你别说我小,我会用,我会用。”月月着急地说。“老师知道了,月月,下次老师一定第一个发给你,好吗。”这时,月月开心的笑了。
幼儿是独立的人,也有自尊心,需要得到别人的关注和尊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面向全体孩子,重视孩子渴望被关注,被爱护的心理需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孩子。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人人都说孩子小,其实人小心不小,你若认为孩子小,那你比孩子还要小。”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教育随笔:一视同仁
教育随笔:一视同仁
幼儿是独立的人,也有自尊心,需要得到别人的关注和尊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面向全体孩子,重视孩子渴望被关注,被爱护的心理需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孩子。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人人都说孩子小,其实人小心不小,你若认为孩子小,那你比孩子还要小。”
邱月是个早产儿,也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孩子。一次,我们玩“剪纸游戏”,请小朋友废旧利用,将废旧的书刊、画报上的人物、动物、植物分类剪下来,然后贴到“剪剪贴贴”活动区,这样既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又锻炼幼儿手脑的协调能力。我给小朋友们把要求说了之后就给每个幼儿发了一把剪刀,请他们按老师的要求剪下需要的图片。这时,我担心邱月太小,(只有2岁)怕她不小心伤着自己,就给了一本画报给她看,之后,我就去关注其他幼儿去了。
第二天,邱月的妈妈送她入园时告诉我说,孩子不知怎么了,不想上幼儿园,还一个劲的哭。我赶快抱过正在哭泣的邱月问“月月,怎么了,为什么不想上幼儿园呢?你不来老师会想你的。”月月低着头不说话,我又反复耐心地问了几遍,她才小声的说“老师不喜欢我,给其他小朋友剪刀,没给我。”听了她的话,我的心顿时扑腾了一下连忙说“对不起,月月,老师很喜欢你,老师是因为你太小,担心你不会用剪刀伤着自己。”“你别说我小,你别说我小,我会用,我会用。”月月着急地说。“老师知道了,月月,下次老师一定第一个发给你,好吗。”这时,月月开心的笑了。
幼儿是独立的人,也有自尊心,需要得到别人的关注和尊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面向全体孩子,重视孩子渴望被关注,被爱护的心理需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孩子。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人人都说孩子小,其实人小心不小,你若认为孩子小,那你比孩子还要小。”
幼教随笔:让最后离园的孩子也开心
离园环节很短但很复杂:喜迎家长、笑送孩子、交流沟通、叮咛嘱托…..老师这时不论多忙,都不可忽视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帮助没有接走的孩子稳定情绪,因为这时他们的情绪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而我调整后的游戏化离园活动,正好满足了幼儿的心理,吸引住了他们使之开心,同时也使晚接的家长看到孩子的表现后能够对我们老师放心。
入园一个月时,幼儿已经能够逐步接纳教师的安抚,愿意尝试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离园时看见别的小朋友接时,大家还是免不了出现心急的情况,急着走出门去张望家人来接了没有,这样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如何才能既保证幼儿的安全,又能使孩子离园的整个过程中使大家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呢?如何才能既保证幼儿的安全,又能使孩子离园的整个过程中使大家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呢?于是我们开始思索并尝试借用蒙氏班的走线活动,我们在睡觉屋的地上用纪实贴贴了一个长方形,并在睡觉屋准备了六个地垫,每名幼儿吃过晚饭盥洗后,就先到睡觉屋拿地垫自选玩具玩,待幼儿基本都吃完饭后,大家随收玩具的音乐把玩具地垫送回家后,开始和保育员老师听轻音乐走线,听着优美的音乐,变换不同动作的走线,帮助幼儿调节了着急离园的烦躁心情,同时幼儿在睡觉屋活动,与家长接孩子的地方相对隔离开,确保了幼儿的安全,使大家能很好的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
反思:
离园环节很短但很复杂:喜迎家长、笑送孩子、交流沟通、叮咛嘱托…..老师这时不论多忙,都不可忽视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帮助没有接走的孩子稳定情绪,因为这时他们的情绪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而我调整后的游戏化离园活动,正好满足了幼儿的心理,吸引住了他们使之开心,同时也使晚接的家长看到孩子的表现后能够对我们老师放心。
面对不同的孩子,你真能做到一视同仁吗?
面对不同的孩子,你真能做到一视同仁吗?为什么一些特别的孩子就受到了老师的特别关注,而许多中等的孩子却常常很少得到关注呢?“两头顾、中间疏”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一些班级中,许多老师也意识到了这点,我也想起了以前的一个孩子文,今年她该高考了,不知去向哪里?那时,文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孩子,她心地善良、默默无闻,第一眼看见她肯定不会觉得眼前一亮,穿着打扮土里土气的,满头浓密的短发把额头遮得严严实实的,一幅令人看了不爽快的样子,早上她向我问早时我总是习惯性地点点头就完事了。一天,午睡起来,我在给女孩子扎辫子,文走到我旁边,默默地看着我。我突发心思:“来,老师也帮你打扮打扮吧。”她高兴地任我摆布她那满头满脑的短发。我把她前额上的头发往左右分开,用两只发夹分别夹住,再把长到眼睛的刘海剪剪短,一看,哇,看上去比以前明朗多了,只见她也微笑着幸福地看着我不说话。我拿来镜子让她照,问她漂亮吗?她快乐地说漂亮!第二天,她来园的时候变了。头顶上左右两边扎了两只小辫子,还系上了红色的蝴蝶结。尽管还是那张不太标致的脸,但比以前可精神多了。这以后,那个灰暗的文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阳光般的孩子。上课时,她比以前专心了,眼睛看着老师听得十分认真。吃餐点时,她会默默地把餐点省下一点递到我面前,我问她:“这是干什么呀?”她说:“给张老师吃。”我听了,笑着说:“老师不要吃,你自己吃吧,”她就会听话地自己吃了。有时她会像只小绵羊似的跟在我的身旁,轻轻地递上一颗糖说给老师吃。她的这一切行为使我感觉到她对我产生了一种信任和尊重,她喜欢亲近我、和我在一起。我也比平时更多地去关注她了:看看她是否还梳着小辫儿,看看她正在专心地做什么,试试她口算的能力强不强等。我一改以前对她疏忽大意的态度,眼光开始较多地落在她身上,这真是一个好的变化。也许,这样平淡无奇的事大家见得多了。是啊,我们平时忙于教育调皮的孩子,常常疏忽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不起眼的孩子,而这些孩子是多么需要老师的点滴关注啊。如果我们能多去关心他们、多去挖掘他们的美丽可爱之处,让他们也感受到老师给予的温暖与关怀,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就会多一些美好回忆,这不是很好吗?
幼教感悟:一视同仁 不偏爱
俗话说:“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人与人相处不同程度上存在投缘不投缘的问题。老师当然也不例外。不可否认,有的孩子一看就招人喜欢,有的则不然。但职责所在,是不能偏私厚薄的。饶是这样,有时说不定还不自觉地带出点来。所以总是严格要求自己,面向全体幼儿,因材施教,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
这不,班里的孩子们因为年龄特点,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什么事都想尝试一番。这里摸摸,那里爬爬,时不时偷偷看老师一眼,以观察老师的态度。有时还尝试与他人攀比,从而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比如,老师看一个女孩子没梳头,便给这个孩子梳小辫,结果看的孩子眼馋,马上也要你给她梳,有的竟还故意把好好的头发弄乱。再如,要把集体的玩具带回家;要别的小朋友的小发卡。又如,排队争抢排头……等等。怎样对待幼儿的这些无理要求,是我们在幼教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通过观察发现,出现类似情况的孩子并不是不想作某件事或故意去做某些事,而是想通过攀比、生事、耍赖等方式来试探老师是否偏爱某一幼儿,并也想得到这种偏爱。要是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势必会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阴影,对他今后的成长也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因此,在对待孩子上我一视同仁,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偏爱,对无理取闹的孩子也决不任意迁就,避免出现误区。
一句话引发的
教师节头天晚上,女儿兴致勃勃制作贺卡,说是明天把最美的送给她最喜爱的英语老师,又让我说一些赞美老师的诗句和名言。我未加思索,脱口而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蓦地,也是自然而且必然地就联想到了陶行知先生,想到了他的做人,他的书,他的学识,他的贡献,他的至理名言——我的座右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是呀,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是教孩子学会做人,以后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教学生学做真人,教师要时时处处教真、做真,学生方能真才实学,学真成真,成为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
极喜欢陶先生的书,于质朴中透着睿智,于平实中藏着策略,对于教育的指导意义自是不言而喻。他所写的小儿歌琅琅上口,小故事浅显易懂,却无不蕴含着大道理。诸如什么“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谁说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等等,都是为我们所熟识的。他的许多话,列举的许多范例,读来让人沉思和反省,学习和借鉴。他让我们明白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他的这些教育理念,诸多教学方法,对于我们幼教工作者来说是多么地贴切而又实用啊。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我和众多同行们的座右铭,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无题
今天是星期天,我去练车,因学车的地方离家比较远,所以中午没回家,就近到超市简单买点儿吃的。
超市一隅的用餐点已没有空座,就近的两张餐桌前坐着三对母女,桌上摆满了饭和零食,看样子是结伴出来玩的。那桌的小女孩一个三四岁的样子,一个也就五岁,这桌的小女孩三岁左右。见她们旁边的两个位子上放着包和衣服,便搭讪道:“请问,我可以坐下吗?”孩子们没有反应,幸而一位年轻妈妈起来把东西拿开了。我感激地对她笑笑:“谢谢!”然后,坐下吃我的饭。
和我一桌的小小女孩大概吃饱了,小眼睛四处瞧着,然后就指着那桌大女孩面前的一摞芝麻焦饼说:“我要那个!”她妈妈赶紧说:“我给你从琪琪这拿块。”说着不请自到
小班随笔《让最后离园的孩子也开心》
导读:每名幼儿吃过晚饭盥洗后,就先到睡觉屋拿地垫自选玩具玩,待幼儿基本都吃完饭后,大家随收玩具的音乐把玩具地垫送回家后,开始和保育员老师听轻音乐走线,听着优美的音乐,变换不同动作的走线,帮助幼儿调节了着急离园的烦躁心情,同时幼儿在睡觉屋活动,与家长接孩子的地方相对隔离开,确保了幼儿的安全,使大家能很好的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
入园一个月时,幼儿已经能够逐步接纳教师的安抚,愿意尝试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离园时看见别的小朋友接时,大家还是免不了出现心急的情况,急着走出门去张望家人来接了没有,这样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如何才能既保证幼儿的安全,又能使孩子离园的整个过程中使大家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呢?如何才能既保证幼儿的安全,又能使孩子离园的整个过程中使大家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呢?于是我们开始思索并尝试借用蒙氏班的走线活动,我们在睡觉屋的地上用纪实贴贴了一个长方形,并在睡觉屋准备了六个地垫,每名幼儿吃过晚饭盥洗后,就先到睡觉屋拿地垫自选玩具玩,待幼儿基本都吃完饭后,大家随收玩具的音乐把玩具地垫送回家后,开始和保育员老师听轻音乐走线,听着优美的音乐,变换不同动作的走线,帮助幼儿调节了着急离园的烦躁心情,同时幼儿在睡觉屋活动,与家长接孩子的地方相对隔离开,确保了幼儿的安全,使大家能很好的保持一种愉快的心
反思:
离园环节很短但很复杂:喜迎家长、笑送孩子、交流沟通、叮咛嘱托…..老师这时不论多忙,都不可忽视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帮助没有接走的孩子稳定情绪,因为这时他们的情绪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而我调整后的游戏化离园活动,正好满足了幼儿的心理,吸引住了他们使之开心,同时也使晚接的家长看到孩子的表现后能够对我们老师放心。
教育随笔:重视孩子的进步
教育随笔:重视孩子的进步
当孩子偶尔有一天早早起床,跟你一起锻炼身体的时候;当孩子第一次把心爱的食品留给你,与你分享的时候;当孩子学着收拾屋子,把东西摆得井然有序的时候,你是怎样做的呢?是高兴、赞扬,还是漠然置之?家长、老师,你们是否知道,孩子什么时候最需要表扬?只是取得光彩夺目、显而易见的成绩的时候吗?我想告诉你,孩子那些萌芽状态的优点,需要你去肯定、去赞美!萌芽状态的优点,往往引不起人们注意,甚至连孩子们自己也只是无意识的。这些优点可以生长、发育,可以开花结果。但这些优点也像小苗儿一样,很难经得住风吹雨打,如果得不到阳光和雨露,就很可能枯萎。细心的老师,请留心你周围的孩子们吧,孩子们的心灵是最单纯、也是最执著的。不是吗?彦熙恩小朋友很难入睡,我就坐在她床边轻拍着她,她很快睡着了,我表扬了她,她眼里闪着光,仰起的小脸笑成了花。就是这种力量,使她每天会早早睡了。方卿妤小朋友早上来园时不敢向老师问好,我就鼓励她叫,那天她轻轻的叫了一句王老师早上好,我当时就表扬了她,以后的每天都会听到她稚嫩的声音,“老师早上好”……有一次这位小朋友搬椅子的时候,不下心碰到了我的脚,虽然不疼,我还是下意识的蹲下摸摸脚,期待着她的道歉,还没等我开口,她就走过来说:“王老师对不起,”我笑着说:“没关系”。这不就是表扬的力量吗?当孩子在某一方面有了良好的开端,当孩子取得了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请不要吝啬,真诚的赞美他们吧!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使他们终生受益。
教育随笔:让孩子也来评理
谢力翱哭丧着脸来告状:奚海霞抓我。我说:知道了,把奚海霞喊上来。谢力翱去叫她时,她气鼓鼓地不搭理,于是我示意她来到我身边。她极不情愿地拖着缓慢的步子上来了,撅着嘴巴说:“他坐了我的位置。”我说:“是他坐错了吗?”她摇摇头;“是他想在你的位置上玩一会儿吗?”她还是摇摇头。于是将谢力翱也叫上来,两个小朋友轮流说了事情的经过。原来他俩本是同桌,谢力翱跑到奚海霞的座位坐了一下(不知为何去坐),奚海霞二话没说,对着谢力翱的脸就抓。
一旁的吴佳薇听了说:“奚海霞不对。”我一听,何不让孩子们一起来评理呢?于是待幼儿安静后,让他们各自将经过给大家再说一遍。刚才的吴佳薇又在那儿大声说:奚海霞不对,谢力翱对。可和奚海霞要好的李兴彪却说:奚海霞对,谢力翱不对,因为谢力翱不该坐奚海霞的椅子。这下可好了,由于奚海霞的“人缘儿”较好,许多孩子都跟着说奚海霞是对的。奚海霞渐渐得意起来。吴佳薇一看急了,站起来大声说:是奚海霞不对,她不该打人。于是我故意说:谢力翱把他的位置占了呀!这时许多幼儿在思考:那到底是谁错了?一些幼儿说话了:谢力翱坐了她的位,也不该打他,应该喊她走。“怎样喊他走?”我引导幼儿说出后面的话。苗苗说:“请你让一下,我自己要坐。”“那她还不走怎么办?”许多幼儿都接话了:“告诉老师,告诉阿姨,反正不能打人。”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中,奚海霞渐渐收起了得意之色,低下了小脑袋,很不好意思地站在那儿。
我看孩子们议论得差不多了,就问奚海霞说:“现在该怎么办?”奚海霞低声说:“给谢力翱说对不起。”两个象仇人一样的孩子又成为了好朋友。
幼儿之间每天都会发生许多的小矛盾,他们也有是非观念,这些观念要在成人的引导下趋于完善和理性。所以在发生矛盾后,孩子的自评、互评,老师的点评,能使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印象也特别深刻。
教育随笔:要重视孩子的细小环节
教育随笔:要重视孩子的细小环节
一个孩子只有建立起自尊心,才能建立起自立精神,孩子的自尊心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我们应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我女儿也算得上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孩子,她从幼儿园开始就知道小红花、奖状之类都是表现好的物证,她很珍惜这些奖品,每得一个奖品,我也很认真的给她贴到她自己房间的墙上,她也为每一张奖品感到高兴和自豪。
前不久,我女儿又到市里文艺汇演得了二等奖,当老师打电话让我去拿奖品的时候,她那高兴劲就别提了,迫不及待的催我赶紧去拿,可是当我用电动车带者茶具和奖杯回家的路上,我不小心把茶具从电动车上滑了下来,当回到家时,女儿满怀希望的接过奖品,拆开来一看,啊?茶壶的茶嘴竟让我打了下来,当我说明原因时,女儿把嘴一撅,泪水夺眶而出,我忙向女儿道歉说:“是妈妈不小心把它打的,对不起,边说边去擦女儿脸上的泪花,虽然女儿没有说什么,但是我看到女儿泪水仍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淌,我忙说要不妈妈用高明的方法把它修好行吗?”女儿爽快地点了点头。这时我拿来透明胶小心翼翼地粘了起来,好不容易终于粘好了。虽然这是哄孩子的手段,茶壶还是不能用,只是外表好了,这时,我看到女儿露出了甜甜的微笑,我也松了口气,为这事我内疚了好长一段时间。这事就这样湖弄过去了。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女儿用手扶摸着这个茶壶发愣,我的心象刀割一样,虽然我们彼此都没有说什么。
由此,我体会到,在人格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体,他理应受到平等的对待,要想培养起孩子的自尊心,作为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像尊重领导、同事、朋友一样尊重孩子,包括尊重孩子的荣誉,尊重,在孩子生命早期最重要的表现是让孩子说话,让他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话说完,不要用你的判断代替他的判断。珍惜孩子的每一份荣誉。哪怕只是一个小红花,对孩子来说也是努力争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