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宝宝是会恋爱高手吗?
发布时间:2021-08-17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宝宝入园 什么是幼儿园的游戏导读:根据一个12个月大的婴儿的性情举止,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他在21岁后是什么类型的恋人。
美国媒体2月14日报道,一项在美国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显示,从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的行为,可以预测他(她)将来在恋爱中的表现。该研究以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表现出的焦虑和在成年后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为研究对象,目的是确定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辛普森和同伴们用20多年的时间对78个人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表明,根据一个12个月大的婴儿的性情举止,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他在21岁后是什么类型的恋人。
测试
婴儿期举止“平衡”or焦躁
调查从这些人还在襁褓中时就开始。在实验中,母亲们抱着各自的婴儿进入一个房间,然后母亲们短暂离开,把婴儿独自留在房间内。婴儿因此变得非常焦躁。但心理学家们感兴趣的是母亲回来后,婴儿们的反应是什么?
一些婴儿会紧紧偎依在母亲怀里,要求母亲抚慰他,然后迅即安静下来。但另一些婴儿则不然,尽管母亲已经哄了他半天,他还是不肯安定下来。一些婴儿甚至拒绝母亲和他亲热。
研究人员由此发现,举止“平衡”的婴儿在担心的时候,会去寻求父母的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可以依赖父母去解除自己的担心。遇到问题时,他们会向别人求助。而那些过于焦虑的孩子则认为,母亲离开他,要么是将其抛弃,要么是对他不关心。于是,他们就会想到用抗议的方式获得别人对他的关注。
小学期
与人沟通or爱发脾气
在随后的实验中,同样是这些孩子,研究人员询问他们的小学教师,他们和同学相处得如何。特别是在他们生气的时候,如何与同学相处,是向别人发脾气,还是和别人沟通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青年期
要朋友安慰or独处
在孩子进入青年阶段后,研究人员会分析他们对朋友的信任度和依赖度是多少。研究人员会向他们提出此类问题,“你是需要同性别的要好朋友来安慰你,还是希望自己独处?”
答案
恋爱时期幸福指数
当这些受调查者进入21至23岁这个年龄段的时候,研究人员会研究他在恋爱以后,从中感受到的幸福和悲伤程度。研究人员还会要求他(她)的恋人来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对恋人将被置于冲突状态,并用30分钟来解决问题。研究人员则会拍摄下恋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他们的各种表情。
辛普森说,“我们发现,如果一个人在1岁的时候表现得过于焦虑,很可能这个人在今后的生活中将不善于交际。当他16岁以后,生气的时候,他不会很容易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向同性朋友倾诉。当他21至23岁的时候,在恋爱过程中,会有比其他人更多的负面情感。”那么是否所有在婴幼儿时代焦虑的人都会在一生中经历不幸呢?辛普森表示,“能够在婴儿时就有一个良好的起点自然最好,但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学习如何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吸手指是宝宝的专爱
导读:婴儿都有种本能的冲动去吮吸物体,但这种现象会在他们六个月大之后就逐渐减少。但是许多婴儿还是会继续吮吸拇指。最后,吮吸拇指可能会变成了婴儿和低龄儿童的一种习惯,当他们饥饿、害怕、睡觉或者烦闷的时候用吮吸拇指来使自己得到满足。
婴儿和低龄儿童出现吮吸拇指的现象都是正常的。由于吮吸的本能所以一些宝宝会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甚至出生前就开始吮吸拇指。婴儿可能还会吮吸其他的手指、手掌或其他奶嘴等。
婴儿都有种本能的冲动去吮吸物体,但这种现象会在他们六个月大之后就逐渐减少。但是许多婴儿还是会继续吮吸拇指。最后,吮吸拇指可能会变成了婴儿和低龄儿童的一种习惯,当他们饥饿、害怕、睡觉或者烦闷的时候用吮吸拇指来使自己得到满足。大部分的儿童在3-6岁的时候都能够自己停止吮吸拇指。
吮吸拇指会引起什么问题?
长时间的吮吸拇指可能会使孩子出现牙科问题。吮吸拇指还可能引起孩子的牙齿长得不整齐甚至会向前倾等,严重的话还可能会使口腔内的上颚部分出现畸形。上下牙的错位咬合能够在孩子停止吮吸拇指后自己矫正,但如果孩子还是不能停止吮吸手指的话,以后很可能需要借助牙齿矫正治疗来治疗。
同时吮吸拇指还可能会引起言语问题,包括错发成咬舌的音和说话时候会咬到舌头等。
吮吸拇指的问题在什么时候该引起家长的注意?
如果四岁以下的儿童出现吮吸手指的现象的话通常还不用太担心。但如果4-5岁的儿童还经常吮吸手指的话就很容易引起言语问题。如果孩子5岁以后还吮吸手指的话就可能是他们的情绪表达出现障碍,例如表达焦虑。出现这种问题的孩子需要接受专业的治疗。通常经过一些简单的治疗之后孩子就能停止吮吸拇指。
如何治疗吮吸拇指?
许多专家都建议学龄前的儿童如果有吮吸拇指的现象的话家长都不用过于担心。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够自己慢慢停止这种行为。但如果出现以下的情况的话就要让孩子接受治疗:
·吮吸手指的时候还拉扯自己的头发,特别是在1-2岁的时候;
·在4-5岁以后还经常吮吸拇指并且力度较大;
·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停止这种行为;
·由于吮吸拇指而出现牙科问题;通常要矫正孩子这种习惯的话可以在家通过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和设下规定等的方式:
·尽量减少孩子可能会吮吸的时间和机会;
·给孩子的拇指戴上绷带或者专业的设置等,并且向他们解释这并不是惩罚而是想让他们戒掉吮吸拇指的习惯;
·如果宝宝不吮吸拇指的话可以奖励或者表扬他们来帮助他们戒掉这种习惯。
你了解你宝宝的性格吗?
导读:孩子极端地热爱某一种颜色,他的个性往往越突出,这种个性常常是他优点和缺点的“爆发点”。找准了这个“爆发点”,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可以更加有的放矢。
每个孩子似乎都有自己无意识的色彩偏好,孩子们玩的24色橡皮泥、36色绘画水笔,总有一两种色彩早早需要“补仓”;去童装柜台买衣服,款式再怎么新颖可爱,售货小姐也无法说服孩子接受他“意料之外”的颜色。
孩子极端地热爱某一种颜色,他的个性往往越突出,这种个性常常是他优点和缺点的“爆发点”。找准了这个“爆发点”,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可以更加有的放矢。
发现之一:粉红色-依附性特别强
大部分的女孩子喜欢漂亮的粉红色。如果您所爱的小女儿喜欢粉红色的话,表示您的家庭经济环境在一般水准之上,而且,也象征着双亲爱心的充分表现。
在爱心的保护下,这种女孩子多具备“高度审美观”、“细心体贴”,“优雅”,“柔顺”的物质,亦正是吸引人之处。
4~6岁的女孩中,也有特别讨厌粉红色的人。粉红是这样一种颜色,讨厌它的人特别讨厌,而追捧它的人,连枕头和漱口杯都要买“粉红色,上面有五瓣小花”的。大量的证据表明,热爱粉红的女孩与父母的亲子关系特别黏乎,在心理上特别依赖父母,大小事希望大人替她拿主意,站在前面替她做“挡箭牌。”如果父母拒绝当这个“挡箭牌”,让她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她的眼泪马上像开了闸的水龙头,关也关不住。蓉蓉就是一个例子,她的一切用品都是粉红色,人又胖,外号“粉红小猪”,但就是这么个高胖女孩,连同伴错拿了她的皮球回家,她都不肯去“交涉”,非要拖着妈妈去跟对方小朋友说。
妈妈常常叹气:这一朵温室小花,将来还能够移栽到野地里去吗?
发现之二:绿色和蓝色-讨厌竞争
热爱绿色和蓝色的小朋友都有回避竞争的倾向,绿色尤甚。喜爱绿色的孩子,个性上较随和开朗,没什么心机,具有包容宽恕的心胸及强烈的好奇心,而且颇有求知的上进心。此类型者,成人后适宜于领薪阶层,如能有恒心踏实做下去,也可有成功的一日,许多才气纵横的男孩多属此类型。
连小三轮自行车也要选择“青草绿”的卓珊,宁可在幼儿园植物角看一下午“蚂蚁大游行”,也不愿与一群小朋友玩“抢椅子游戏”。“她明明眼急手快,能抢得赢,不知怎么一玩这个游戏就要上厕所。”除了讨厌这个“8人抢6椅”的游戏,卓珊还聪明地避开与同伴的“残酷竞争”,比如要排演《白雪公主》没人想演“凶恶的王后”,卓珊就举手说愿演王后,因为白雪公主有12位小朋友想演,11个人注定要体会失败的滋味,卓珊说:我不想跟别人去争。又说,要是有一个童话,能让每个小朋友都分上一个角色皆大欢喜,就好了。
妈妈有这种忧虑:卓珊热爱的绿色,是否平息了她心中的骚动和表现欲,令她向往一个没有竞争关系的、和睦且各司其职的世界?孩子将来必须直面残酷的竞争时,会不会喉头发紧、两手冒汗,兴起“逃之夭夭”的念头?
发现之三:紫色和橙色-过度情绪化
偏爱橙色和紫色的孩子都有情绪波动剧烈的倾向,只不过偏爱橙色的孩子更乐观,情绪颠簸时会往好处想,比较善于自我开解。“橙色系”的孩子惟一的缺陷是,被坏情绪掌握时可能有攻击性。热爱紫色的小孩则完全相反,他的情绪失控不会向外,只会向内——别人一个眼神、一句话的语气,他都能在心里放大很多遍,非常敏感,你对他的态度有些许变化,都能左右他一两天的心情。父母和老师不得不经常尴尬地抚慰他:“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那个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喜欢紫色的男孩比女孩还多,这或许可以解释两个事实:第一,为什么神经质有成就的艺术家从来是男多于女;第二,为什么“生闷气”的怪男孩屡见不鲜。敏感的女孩会用眼泪来释压,男孩从小被教育“不许哭!要坚强!”男孩就只剩下“闹别扭”一种表达方法了。
假若发现热爱紫色的小男孩在“闹别扭”,千万别呵斥他,想一想如何有效安抚他那颗“容易受伤的心”吧。
你的宝宝能吃苦吗?
导读:在我看来,吃苦教育有三重境界,其一是“捱”,其二是“适应”,其三是“超越”。
吃苦的精神是当代青少年严重缺乏的,现在孩子身上的毛病很多是“惯”出来的,许多真的已经对孩子毫无办法,三者共生,于是社会上冠以“魔鬼训练营”、“行走训练营”的各种活动一下热了起来,然而喧嚣之下,实际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因为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是有学问的,大部分的组织者和父母朋友还不懂其中的规律。
在我看来,吃苦教育有三重境界,其一是“捱”,其二是“适应”,其三是“超越”。
“捱苦”是最低的境界,就是成人强行安排孩子受苦,孩子极不愿意,又没有办法,只好“捱”,直到成人的安排结束。这种情况,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我记得小时候,父亲也有意的锻炼我的吃苦精神,当时在农村,他的方法是增加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但是,他的教育是失败的。他让我产生的是对劳作的厌恶和惧怕,不仅没有增长相反减小了我对痛苦的忍受能力。
“适应”是一个更高的境界。随着时间的延长,孩子的承受能力得到很大的增强,训练结束后,再遇到一般的困难和“苦”就不怕了。但是,“适应”只是增加了人的承受力,并不能减少孩子的惰性,增强孩子的意志,这个经验来自于我的一个同事,曾经是北京市皮划艇冠军队的成员,他告诉我:以前训练太苦了,可以说挑战人身体的极限,所以现在碰到熬夜加班等或苦或累的事情,都受得了;但自己的惰性并没有受到抑制,还是能懒就懒,另外自己的进取性和自制力也没有比接受训练以前有过增长。
“超越”才是最高的境界,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对此,我有过两次深切的体会,其一是2004年正月初八骑自行车200多公里到河北大学,其二是2006年元宵节绕北京二环步行一周;两次都是独自进行,行前内心都有较大写作压力,都有明确的自我激励的愿望。当行程结束后,不免想起《老人与海》里圣迪亚戈说的那句话:床是我的好朋友,床会成为了不起的东西。然后是舒服得不能忘记的睡眠,是接下来好长时间的积极和热情。整个过程中,虽然饱尝筋疲力尽的滋味,但是心里一点都不苦,相反越苦越有成就感,还想再苦一点,到了目的地后还想再走一段。
怎样才能做到第三种境界呢?为什么大部分魔鬼营、行走营,不仅收效甚微而且造成身心伤害呢?我认为与教育方式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你要求孩子什么、训练孩子什么并不重要,关键的是你让孩子感到了什么。在于教育者是否激发起孩子对困难的斗志、改变自己的决心,在于教育者所提倡的形式是否能够被孩子接受,在于孩子是否认为教育者这样做很有必要而且出于好意。
如果不考虑这些,把“苦行”“高强度的训练”强加给孩子,这不仅教育效果很难达到,而且也是不人道的,很容易走火,事实上是越来越多地走火。大家从对这些形式的推崇向往,已经渐感失望,甚至开始声讨。
其实,就形式来言,我并不反对,教育需要各种各样的尝试,换句话说,我并不认为“行走营”之类的活动本身有什么不好,让人担心的是当事者对这种形式的操作方法,和他们对教育原理的理解程度。
假如我们能够先激发孩子的斗志和上进心,能让孩子渴望获得那种锻炼带来的坚强和成熟时,孩子们就会对吃苦的锻炼充满向往,拦都拦不住。
当然,我们需要考虑到劳累和痛苦的分寸,这要依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制定,既不可缺少挑战性,又不可损害孩子的身体。
看看你的孩子的吃苦能力指数
1因为特殊情况,你熬了一个通宵,第二天你会逢人便说“太困了,昨晚一宿没合眼”。(是否)
2晚上回家很累了,你会像平常一样去冲凉,而不是倒头便睡。(是否)
3如果没有洗衣机,你就不愿意洗衣服。(是否)
4天气很热了,你宁愿走十分钟去坐地铁,也不打车。(假如你的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是否)
5和你的同学相比,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经受过锻炼的人。(是否)
6你们小组劳动时,你通常都是最卖力气的人。(是否)
7和父母在一起时,你总是替他们拎东西。(是否)
8你在自己家里吃饭从不刷碗。(是否)
说明:第1、3、8题选择“是”得0分,选择“否”得2分。其余题目相反。
0-4分你应该多多锻炼了,否则你将变成一个废人。
4-10分普通,你应该增强自己的吃苦意识。
10-14分你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就凭这一点你也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