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选个好保姆
发布时间:2021-08-25 宝宝入园 给幼儿讲故事 宝宝班教育笔记导读:一些保姆带孩子,就是着眼于如何“照顾”好孩子,不让他们饿着、哭着、累着、困着,完全一副“公事公办”的姿态,只要完成主人交给的任务就行了,至于如何让孩子更健康、快乐,如何和孩子建立更亲密、温暖、信任的关系,根本不在她们的考虑之内。
如今,许多家庭为了减轻育儿负担,纷纷请来保姆,而保姆在幼儿成长中的影响,却往往被父母忽视了。常有这种情况:父母的性格都比较活泼、开朗、善于交际,而他们的孩子却文静内向不善于跟人和睦相处,原因是与他朝夕相处的保姆的性格正是如此。还有的幼儿甚至连处世的态度、说话的语气都酷似保姆。由此看来,保姆的性格很有可能为幼儿的性格打上深刻的烙印。
笔者接触过这样一位保姆,她来自偏远农村,今年21岁。她说自己选择这份工作,纯粹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可是刚给一个1岁半的男孩做了几天保姆,就被辞退了。问及原因,她说人家嫌她不会笑,对孩子总是冷冰冰的。她委屈地说:“我觉得自己也没做错什么呀,他们让我做的,我都尽力做好了,照顾孩子吃好、喝好、睡好。孩子又不是我的,干嘛让我总对他笑,再说,我也笑不起来。”
这位保姆到此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被辞退的理由,就更谈不上如何让她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了。身体健康上的照顾固然重要,但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更重要的是给予心理上的关爱和温暖。从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保姆带孩子,就是着眼于如何“照顾”好孩子,不让他们饿着、哭着、累着、困着,完全一副“公事公办”的姿态,只要完成主人交给的任务就行了,至于如何让孩子更健康、快乐,如何和孩子建立更亲密、温暖、信任的关系,根本不在她们的考虑之内。即使偶尔与孩子亲昵等也只是出于完成任务的考虑,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家长爱宝宝也要爱保姆?
导读:如果因为自己的忙碌已造成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年轻的爸爸妈妈也不用过于担心。相信,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慢慢理解父母的这份无奈。
最近徐女士有点烦,原因是家里辞掉了保姆,她那八岁的儿子一时无法适应,整天哭着喊着要把保姆找回来。“唉,都上学了,难道还要把保姆留一辈子啊!”
这是现代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当遇到孩子与保姆比与自己亲时,家长们有怎样的良策呢?
支招从小培养亲子之爱讲述人:张悦(职员)
身为一名职业女性,我早就意识到,有一天当自己休完产假重返工作岗位后,会面对令人揪心的与孩子的“亲情”问题。
这不,我的一位同事因为儿子过分“黏”保姆,接连换了四任保姆来换取孩子的“情感所有权”,结果弄得四岁的儿子变得特别胆小、怕黑,没有安全感。这真是前车之鉴呀!
我觉得培养亲子之爱必须抓住关键期。就像“鸭子跟随实验”,小鸭子将第一个看到的移动物体视为母鸭,而倍感亲近。我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尽量不要离开孩子,不然对健康的亲子关系形成十分有害。
工作再忙,我保证每天与孩子45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接触时间,好好享受孩子为我提供的这份纯真世界。要知道亲子互动不仅使孩子得益,妈妈也是受益者——它令你体验卸下面具、本色示人的快乐。
支招让孩子有更多的“玩伴”讲述人:吕光宇(职员)
我曾经看到一本育婴杂志上介绍,“孩子最早的信赖感形成于六个月前,新生宝宝看似没有记忆力,但一般在六七个月的时候,孩子会开始‘认生’,这其实就意味着最初的信赖感已经建立起来。”
因此可以理解,长期由一个固定养育者来抚养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认生”反应,而如果孩子在六个月前由几个抚养者不固定抚养,则孩子就不容易形成对某一个人的信赖感,从而延长其安全感的建立。
在我儿子六七个月时,我们家不仅有保姆,退休了的爷爷奶奶也会经常到家里看看宝宝,带他到公园去玩。所以我的儿子似乎没有认生的毛病,性格也很开朗,也不“黏”人。
这个时期,而我也尽量做到多呆在孩子的身边,单位一些应酬能推则推,尽量多陪陪孩子,保持一种健康的亲子关系。
支招母亲的角色谁也不能代替讲述人:吴媚(公务员)
书上说,2岁以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收集判断个人的存在价值,以及他是否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如果他在与父母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确认“我是可爱的”。他的任何需求都能得到及时和积极的回应,会确认“爸爸妈妈很爱我,我可以爱自己,也可以爱别人。”
因此,在女儿这个时期,我特别心细,只担心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孩子“没有自信心,很难相信周围的人”。
尽管在我们家也有保姆帮着照顾孩子,但她的作用是帮着料理家务,照顾女儿的饮食起居,而与女儿的大量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都是我自己来的。
我上班这段时间,我让保姆多带女儿到公园走走,多跟公园其他小朋友玩玩。下班回家,我的任务就是陪女儿玩,教她念儿歌,给她讲故事,跟她做游戏……我尽我所知让她有更多方面的体验。
不是说“喜欢动的孩子更聪明”吗?我相信这点,也尽量多陪她玩,而这个过程是保姆或老人无法代替的。
支招父母要做“说了算的人”讲述人:林光良(医生)
我觉得,这种“夺爱”看似是隔辈人或保姆的某些行为“越界”,其实是由于父母的影响力不够所致。
也许这些影响力不够的父母所在的家庭比较复杂,家里除了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保姆等,而为人父母者或工作忙碌,或安于有他人帮忙的现状,成了孩子身边“靠边站”的角色。为人父母不能做“说了算的人”,怎么可以让自己的子女意识到你的重要。
在我们家,我们的房子因为拆迁还没交付到手,只能与父母住在一起。但家里两位老人很懂得回避,当他们养育的观点与我们年轻人不同时,他们不是呵斥我们的不是,而是退到一边,让我们自己来安排。这样,我们对孩子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编后语
如果因为自己的忙碌已造成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年轻的爸爸妈妈也不用过于担心。相信,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慢慢理解父母的这份无奈。
但与此同时,为人父母者也要“亡羊补牢”,尽可能弥补孩子这种不健康的心态,更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告诉孩子你们很“爱他”!
给宝宝选择一个搭档
宝宝两两在一起活动比许多儿童在一起活动更有利于社交行为的发展。因此,您需要仔细观察宝宝的社交活动,帮他选择一个他最喜欢的小伙伴经常在一起玩;也可在许多友好的小伙伴中经常两两在一起游戏,进行较深入的交往。
·和大孩子在一起玩
让宝宝与比他稍大一些的孩子在一起玩有许多益处。一个2岁多的幼儿,最容易理解比他小1岁的宝宝在交往情境中发出的1-2个字音的意思;小宝宝也往往能听懂小孩子的吩咐,也喜欢模仿大孩子的语言,这对宝宝的语言发展十分有益。尤其是当宝宝会说8-10个字的宝宝复杂的句子之后,他往往喜欢参与孩子们的"娃娃家"游戏,听从大孩子的吩咐,帮着给娃娃看病、打针、吃药、上街买菜、哄娃娃睡觉等,这时宝宝乐于参加到孩子们的"家庭"中当信小角色。大孩子们当爸爸妈妈,小宝宝自然就当孩子,各得其所,乐在其中。在这些角色游戏中,宝宝能学会许多交往的规则技巧,获得与人交往的成功体验。
·小玩具与大型玩具的作用
宝宝的交往大都是围绕着玩具或物品而发生的,而大多数的同伴冲突往往是因争夺玩具而起的。当宝宝在玩一个小的、可以个人控制的玩具,如汽车时,别的小伙伴发现了,也想要,并试图去拿,这时,宝宝就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将玩具给别人玩,要么自己继续独自玩。前者可使两个孩子的交往顺利展开,后者则地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成人不宜过多干预。例如,当宝宝抓住玩具不让别人抢时,您大可不必强迫孩子放弃保护自己的权利。当然,您可以在旁适当地指导,如让别的宝宝用自己的玩具和宝宝交换玩耍,或让宝宝和别的孩子在一起玩,共同分享。当两个孩子发现他们共同玩一个玩具,各自都想控制玩具时,对方的存在,对自己有一定的约束性,从而学习注意别人的需求与情感反就,以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多带孩子到有大型玩具的场所和同伴们一起玩耍。大的、不可独占的玩具,如荡船、滑梯、攀登架等,能减少小伙伴之间的冲突,使孩子学会按秩序、等待、谦让、互助等更复杂的积极的交往活动,使孩子的社交能力健康发展。
给逆反宝宝一个良好环境
导读:对逆反宝宝,不能强硬对待,要善于引导,温柔安抚,然后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如何安抚宝宝的怒气
把宝宝紧紧抱在怀里,一边摇晃一边哼些歌使他平静,然后打些比方来表示你有多么喜欢他,例如说:“我好喜欢你哦,我的喜欢有花那么大……有房子那么大……有天空那么大……”你要越说越大,还要孩子一起帮忙想出更大的东西。
对着宝宝的耳朵说悄悄话,通常可使他停止哭叫;若你能想出一些更好的话来,说不定孩子听了心情会变得很愉快。告诉宝宝,他肚子里面装有一个叫做“笑”的东西,如果让它跑出来就会转变成格格的笑。这招通常会使他忘了发怒,真的格格地笑出声来。
帮宝宝发泄怒气
我们可以为宝宝设计个沙袋或者大沙包,让他用来发泄自己的怒气。等宝宝发泄完后再询问他发怒的原因。
可以让宝宝用各种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比如说让他很大声的数数,或者播放段节奏比较快的舞曲让宝宝在随着节奏舞动的过程中发泄怒气。或者让宝宝自己画张画来表现心中的不满等等。
和宝宝讨论他为何生气的原因,若只是因为不能称心如意而生气,就要劝他忍耐,要宽宏大量,肯为别人着想。家长还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宝宝沟通,设法让宝宝说出使他生气的事情,并建议他下次遇到这种情形该怎么办。鼓励宝宝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愤怒,譬如教他说一些你认为可以接受的表示愤怒的字眼。
如何平息争吵局面
让争吵的宝宝们做深呼吸,并让每个宝宝心平气和地说明争吵的理由,然后请他们提出解决方法,他们会很乐于接受这个建议。
让两个打架的宝宝相互拥抱对方。这样他们再想打架时就会多考虑一下,因为没有人喜欢去抱住正在跟他呕气的人。宝宝打架时,你可以走出屋子,或到浴室去避开一下,跟处理发脾气的宝宝一样,没有观众往往就没有劲再打下去。
要宝宝自己说说有什么解决纷争的办法,即使他们的办法行不通,也可以缓和一下局面,让他们去考虑下一步的行动。
要两个吵架的宝宝,面对面地坐在房间相对的两个角落里,让他们互相商量,通常能使他们讲和。或要每个宝宝说出一项他认为对方具有的长处,互相称赞一番便能结束争吵。把引起争执的东西拿走或把宝宝分开,也能促使他们和解。
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宝宝平稳度过反抗期
家庭环境是宝宝个性产生、发展和形成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家庭中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对宝宝的精神进行熏陶。和谐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气氛是宝宝身体、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宝宝的世界应当由爱、温存、体贴关怀和欢乐组成。家庭成员对宝宝的要求一定要保持一致。尤其是老人们跟年轻的父母之间的教育观要协调一致,由于老人们的“隔辈疼”往往使我们的宝宝容易钻空子,在父母和爷爷奶奶面前的表现不一致,而导致反抗期的表现更加突出。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沟通,教育观点要保持一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生活理念、态度以及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对孩子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反抗期并不可怕,只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正确的引导方法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一定会使您的宝宝顺利地度过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
给宝宝自由
导读: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是蒙氏“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简单的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
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三大原则,即:
1、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
2、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
3、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
蒙特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静的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
我想,在家中的大人们对孩子平日的生活教育,也应把握上述的观念。
让幼儿自己做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metodoitbymyself”(幼儿在呐喊: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的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
让我们来听听幼儿说什么:
我听到了,
但随后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记得了;
我做了,
我就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