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撕书,父母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1-10-05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导读:孩子见书就撕,你有好方法对付吗?各位妈妈各有高招,看看她们是怎么对待撕书孩子的。
用废纸来满足撕书欲
宝宝撕书,我知道可能是他正处于手的精细动作发展时期。同时撕书时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很好奇。所以,我会为他专门收集一些没有用的草稿纸或干净的报纸,来满足他撕纸的愿望。
此外,我还特为给他一些彩色纸,让他撕出各种形状,这将有利于宝宝创造力的发展呢!霏霏妈妈
买不容易被撕坏的书
我一般会为宝宝买一些不容易被撕坏的书,譬如布书或硬书,并陪同宝宝一起阅读色彩鲜艳、图多字少的书,让宝宝逐渐养成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君君妈妈
暂时取消他的看书权
对于宝宝撕书,我会暂时取消他看书的权利。这种情况下,我会对宝宝说:“今天,妈妈要看你能否爱护书宝宝,如果没有把它撕疼,也没有摔坏它,我再让你和书宝宝做好朋友。好吗?”燕燕妈妈
让他明白撕书的后果
我看到宝宝撕书时,会明确地告诉他:“书是不可以撕的!”然后一边“抢救”书,一边向宝宝解释:“你把书撕了,我们就只能讲一半的故事,后面发生了什么就不能知道了。”月月妈妈
关键要让孩子喜欢书
两岁左右的宝宝撕书是常见的行为,它可能是好奇,一个东西加上一种行为(撕),就会变成两个东西。所以,作为妈妈不要责怪孩子,要让宝宝对书感兴趣,并且喜欢上书。譬如在看书讲故事时,先讲上一段,然后放到明天再讲,并告诉宝宝,如果他撕了书,故事就不能再继续讲下去了。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孩子有事不愿意找父母沟通怎么办?
朋友的女儿不慎怀孕了,不敢跟父母讲,自己找同学弄了不知什么东西打胎,结果肚子痛到在地上打滚,而且下体出血不止,把父母吓坏了,紧急送医才救回一命。我的朋友非常不能接受孩子有事不跟她说这件事,她认为孩子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并未假手他人,孩子有事不告诉她,是对她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伤透了她的心。
曾有一位老师忧心忡忡地对我说,他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跟父母关系这么疏离,孩子有了问题不敢找父母商量,父母也看不出孩子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不会主动询问。他班上有个孩子被同学勒索,整整一周没吃午饭,午餐钱都“捐”出来了,父母居然没有发现;还有一个学生偷偷骑车摔倒了,皮破血流,不敢让父母和老师知道,自己叫同学从家里带草药来敷,结果脚发炎肿到裤子都穿不下,父母也没察觉。这位老师很心疼这些孩子小小年纪就要学会“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独自去面对人生的黑暗面,没有大人伸出援手,也担心这种觉得“没有人关心我”的孩子长大后人格会不会扭曲,会不会愤世嫉俗。
我听了很难过,因为我记得有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在学校被人勒索,不敢回家告诉父母,先到公园去哭了两个小时,结果第二天他从学校三楼摔下来,也不知是被人推下去的还是失足;还有个正值花样年华的女孩,因为误交坏人,积欠20万赌债,被逼从泰国走私毒品,结果被判无期徒刑。
孩子有事不找父母,反而先找同学,在台湾是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一点我们大人要检讨,不能先怪孩子不信任父母。孩子小时候都是信任父母的,有事一定先找父母;弄到后来不敢去找父母,中间必然出了什么差错。
一般来说,成人往往不能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事情。当拒绝孩子的要求时,通常没有先考虑一下孩子的心理,也很少解释为什么不行,就直接说“不行”,而且语气斩钉截铁,没有通融的余地。另一方面,中国人较少称赞别人,比较擅长泼冷水,对孩子尤是。可是人都喜欢听赞同的话,不喜欢跟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在一起。假如孩子有什么事,每次开口告诉父母都是挨骂,下次有事自然就什么都不跟父母讲了,少说少挨骂,孩子跟父母也就愈行愈远。
曾经有父母问:“每次都答应孩子的要求会不会宠坏了孩子?”其实问题不是在答不答应,而是在要求合不合理。如果是合理的要求,为什么要担心宠坏孩子呢?
假如我们能从小让孩子知道:人一定会犯错,只要跟父母讲了,父母会和你一起面对困难。孩子有这种信心,许多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敷衍。孩子兴高采烈地回家报告他很得意的事,而大人忙于生计,不是不注意听,就是随便应付一下,连眼睛都不抬起来看他一下。孩子是非常敏感的:既然你不想听,那我下次就不说了。
中国的父母其实非常关心孩子,只是关心的方式大部分是物质上的而不是精神上的。许多父母整天盯着孩子多穿衣服,多吃饭,却较少坐下来跟孩子谈心,不去了解孩子心里的感受。而且孩子大概过了小学三年级以后,父母与他们就没什么肢体上的接触了。中国父母的关心是含蓄的,不挂在嘴边的,需要孩子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去体会父母的用心。偏偏我们的孩子因过度保护,在人际关系这方面的智慧开得比较晚,有的甚至上了大学还不能体会到父母的爱心,而以为父母不在乎他。
宝宝逆反父母怎么办?
导读: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发现成功人士和普通人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因此孩子的独立品格对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事。
一过了整天要妈妈的一两岁,宝宝就开始变得闹腾了。和父母做对、故意耍赖、犟、不听话、在大院里疯跑、不爱回家。以前父母给他们吃啥,他们就吃啥。现在也不行了,他们开始要吃这个,不吃那个,不穿这个衣服,喜欢那件衣服,自我意识开始特别强。
这时,习惯照顾宝宝、一切都由自己做主的父母倒不习惯了,开始纳闷这孩子怎么不听话。孩子怎么了,难道想造反不成?这时候,打呀骂呀,怎么管教似乎都不见成效,孩子哭喊,父母也焦虑。这时怎么了?
其实,真正的根源是,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有了“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意向,到了五六岁乃至更大,就是一个自我开始发展建立的过程。这时,父母也要学习如何合理的应对,除了照顾孩子吃喝之外,更要照顾他们的心智。
宝宝要自由
宝宝两三岁的时候,开始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表现。这种表现特征事是要求“摆脱成人控制”。他们开始学会用手脚等多种方式认知世界,喜欢到处看到处摸索,不要人抱,甚至不愿让大人拉着手走路。已经能够用简单语言来表达他们意图的宝宝,开始学会说“不”,“我会,我自己来。”,他们要自己吃饭、自己喝水、自己走路,不过,他们往往因为手脚动作还不十分协调,走或跑容易跌倒,喝水打翻杯子,而遭到父母的批评,说他们“不听话”、“犟”。这时候的宝宝非常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幼年时期的独生子女尤其明显,喜欢与邻里的小孩子玩,甚至会说“没人陪我玩,没劲”等。而父母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为由限制他的交往。
此外,这时候的宝宝对自已有点会但还不熟练的事情最感兴趣,喜欢自己反复做,如反复摆弄某一类玩具,重复进行一种游戏等。
当出现这些特征时,父母要开始注意了。因为这是培养孩子性格最重要的时期。当孩子的独立要求得到支持时,小孩就会表现出“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当孩子开始闹独立时,很多父母最常见的反应就是“这孩子怎么这么调皮”,其实,我们应该给他们热情鼓励和支持,才会让他们健康发展。
父母要支持
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根据他们独立性的表现,乘机培养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否则错过时机,很容易形成孩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
其次,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这一点对于家长来说尤其困难。谁不爱自己唯一的宝宝呢,但如何爱,一定要有智慧有方法。应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不要压抑孩子独立性活动意向,解放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为形成良好个性打好基础。此外,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与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当孩子要求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不要斥责他们,同样,当他们不愿自己去做,习惯依赖父母的时候,也要从兴趣上培养他们自己做事情的能力。比如,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宝宝做些象征性的劳动。如果能经常地坚持,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孩子在幼儿园爱走神怎么办
问:儿子在幼儿园爱走神怎么办?
儿子现在3岁10个月,最近在幼儿园爱走神,班上有个老师脾气较暴躁,老让孩子罚站,有次被我看到,那个心疼啊!为了不让孩子遭罪,大家多支点招我,怎么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急盼!
答:其实孩子这么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本来就有限,很正常的,如果非要强迫他集中注意力去做某些事情,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况且,孩子上课时注意力能否集中跟老师引导的方式也是有很大关系的,问题更不应该归结到孩子身上了。说实话,这么要求孩子确实有点不近人情。真正懂得孩子心理的老师会有一些特别的方法来引导他对课程产生兴趣,而不会以罚站的方式来惩罚孩子的。这个问题牵涉到老师,比较复杂。建议了解一下他们上课的内容,然后根据他们上课的内容以及孩子的兴趣给他一些引导,让他将注意力集中到其中的某些环节,或许可以延长他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问:孩子在幼儿园经常处于游离状态该怎么办呢?
我家鱼儿两岁七个月了。入园已经半年。可从我的观察和老师的反映来说,她经常在幼儿园是处于游离状态。就是不太和小朋友和老师一起互动,基本上就在旁边看。只有唱歌跳舞的时候比较积极一点,还有在室外自由活动时,自己玩得很开心。她每天回家后我都问她今天在幼儿园高不高兴呀,她总是很开心地回答说高兴。
平时在家里时她都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因为她一直比较懂事,不会出什么危险的事,所以我基本上没限制她,而且她总是喜欢自言自语,自已编故事或自己做游戏假装做什么事,或是听着音乐自己跳舞,我总觉得她太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了。她是个敏感的孩子,和我们大人在一起时,很容易受快乐感染,变得像个“小疯子”一样哈哈大笑,看书或电视时也很容易自己体会到别人的难过。她从小就不爱和小朋友一起玩,我也不知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很高兴很投入时她不能融入其中呢?林怡,或别的有经验的朋友能谈谈你们的看法吗?
答: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不同类型的孩子有不同的参与游戏的方式。对于她来说,不参与,能在旁边观察,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参与了,她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感受,当她的观察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他可能就会参与了,所以不用着急,孩子的很多行为其实都是正常的,不要拿她跟别的孩子去比较,每种类型的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再说孩子是总在变化的,也许某一天,他突然就变得很热心去参与这些活动了。
问:儿子今年秋天转入另外一个幼儿园,开始了一段全新的生活。班主任的儿子和我儿子年龄相仿,且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看得出,儿子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很快乐。
昨天开家长会,老公去的,老师反映了儿子的一些缺点,说是散漫,别的小朋友们听课时,他不能安安静静地坐着,喜欢玩旁边小朋友的衣服,老师叫他名字,也往往不理睬。午睡时,躺在床上高声唱歌,并且常常从床上起来,影响别的小朋友睡觉。对于第一点,上课坐不住,以前幼儿园的老师也这样反映过,我一直不以为然:毕竟,孩子是在活动与实践中学习认知的,坐得住的孩子才不正常呢....。。话虽这样说,心里又有些疑惑,如果孩子以后上学一直这样又该怎么办呢?毕竟周围的环境还是要适应的。对于第二点儿子影响别的小朋友睡觉,我觉得老师说得对,是应该进行教育的。不过老师说儿子其它方面都还好,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得也很开心。
还有,现在幼儿园要搞英语行色教学及蒙氏数学,虽然说是出于自愿,也可不报名缴费,可是大家都在一个班级里,如果不报名参加,影响孩子集体感不说,老师不标准的英语发音也势必会被孩子一股脑吸收。 答:孩子的事情我觉得还是自己要有个界限,只要没突破你的界限,不见得就非要把别人那些说法看的那么严重。琛琛从上幼儿园开始,也一直都不是个特别规规矩矩的孩子,但是大体上还可以,我觉得就行了。因为不那么规矩,难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我一般也不会太往心里去,就当是对他进行挫折教育好了。
那些老师从小到大都特别喜欢的孩子不见得将来就一定特别有出息,同样的,那些不那么受老师欢迎的孩子也不见得将来就没出息。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路要走,他之所以成为他,就注定他将来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孩子有孩子的一些心理需求,并不是每个老师都了解孩子,所以老师的话不可不听,但是也不可盲从。孩子坐不住,我觉得很正常。尤其当他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兴趣的时候,那就更正常了。影响别的小朋友睡觉,那是因为他自己无法入睡,但是,又找不到别的事情可作,所以才会这样。教育他别影响别人,同时也指给他别的对待这个事情的路子,也许他就不会去影响别的小朋友,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事情去做了。
琛琛小时候也是不肯午睡,我是给他带了书去幼儿园,他自己睡不着的时候就会自己看书,但是不影响别的小朋友。建议跟老师沟通一下,看看能否允许他做别的事情?至于那些额外的班级,那就看孩子的状况了,如果他也喜欢,让他去参与一下也没什么坏处,如果他不喜欢,那就别强求他了
孩子压抑时怎么办?
不安的睡眠
夜晚对孩子来讲是很难度过的。把婴儿或咿呀学语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分开,他们会很自然地感到焦虑。如果你的孩子长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扰着他。在睡觉前和你的孩子聊天,给他一个机会说出心里话,这有可能会改善他的睡眠。
拒绝吃饭
很多专家提醒父母注意孩子的饮食。如果出现厌食,往往是孩子们的情绪出了问题,父母应认真对待。如果对此忽视,就有可能发展成饮食节律紊乱。作为父母此时
千万不要强迫你的孩子吃饭,而是应该经常改变饭菜的种类,鼓励孩子帮你做饭,帮你准备他们爱吃的饭菜。如果他在饮食方面的不良倾向持续很长时间或体重减轻很多,应及时看医生。
疾病反复
如果你的孩子叫嚷肚子痛或头痛,但又没有任何外在的症状,那么他可能就是精神紧张。曾经有一个父母正在闹离婚的孩子表现得非常焦虑,他不断去校医务室检查,说自己头痛,校医束手无策,于是请心理医生会诊。心理医生了解到孩子家里的恶劣家庭关系时,终于找到病因。
攻击性行为
每个人都知道咿呀学语的孩子也会发脾气,但这些行为总是古怪的。语言能力有限的儿童,减轻压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负他的玩伴。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虽然和电视上的暴力情景不无关系,但孩子的愤怒更可能源于心情压抑,这就是说,你应该尽量少一点地告诉他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否则只能增加他的压力。因为孩子需要无忧无虑的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
过度忧虑
孩子看到电视里飓风灾难的报道后而害怕飓风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样,学生害怕邻近的考试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他们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们越感到软弱无助,害怕的东西就越多。
孩子爱缠人该怎办?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其实,孩子缠人是有一定的心理原因的: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是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
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首先,要使孩子不缠人,自己先不要撩孩子。这一点很重要,有的父母忙的时候恨孩子缠住自己不放。但仔细想想,当你和孩子一样闲得没事的时候,你是否主动先撩孩子呢?许多家长正是这样干的,这反映出你对孩子的感情依赖也够强的。这就形成了高兴起来撩孩子磨你,不高兴起来又恨孩子磨你。如果有这种情况,孩子缠人的情况就说不上改了,因为你们彼此都需要对方关注,都缺乏感情独立。
如果孩子是缺乏与父母的感情交流,因孤独而缠人的,需要父母从两方面去做,一是注意安排出时间与子女讲话,增加感情交流;另一方面教导孩子学会自己学习、游戏,逐步使孩子感情独立。因为要得到好处而缠人,要分清情况,应该满足,或者认为孩子磨了之后可能同意的事,要干脆利落地早答应;如果是不能同意的事,从头到尾态度要坚决,不给孩子有可趁之机。
以上都是缠人现象和现象的纠正。要从根本上纠正还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会作出负责的选择,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
对总打人的宝宝父母该怎么办?
导读: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您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否您家人经常会说或不经意对别人有这样的动作及语言,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是以模仿方式来学习的。
孩子总打人人怎么办?家长想帮助孩子纠正打人行为,却又不知道从何下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位家长的问题,也许会对您有所启发:
问:我儿子现在一岁8个月了,口齿很伶俐,很爱说话!可是最近不知道是怎么了,一有使他不如意的地方他就会大声说“打”,打妈妈,打姥姥,打小朋友,还掐。当然我承认这些话有可能是我们在教育他的时候无意中说过的,可我们认识到错现在已经不再说了,但他却越说越来劲了,据旁人说,当我(我是他妈妈)在他身边是他就会变得格外嚣张!!真是的!!其实我一点都不惯他啊!!有哪个朋友和我有共同经历呢?想听听你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答:针对您家宝宝的情况:
一、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您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否您家人经常会说或不经意对别人有这样的动作及语言,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是以模仿方式来学习的。
二、就是您家宝宝和外界是否有团体的接触,因为这个阶段的宝宝有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渴望,会产生交往方式的不正确,这一点对您的宝宝很重要,这是他接触外界学习东西的很好时机,也是锻炼的最佳阶段。
对您家宝宝状况给予正确交往方式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