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别让孩子对你的期望值负责

发布时间:2021-10-09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对教师的管理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学会控制情绪——不要让孩子为你的期望值和面子负责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可是却收效甚微。孩子还是那样懒散、任性、不听话、没有好习惯。家长们很困惑,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问题就出在您是一位很努力但却没有效能的父母。

因为教育孩子光有努力是不够的,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才是最终的目标。

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有过高的期望,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父母就会很生气。尤其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起来,自己孩子的表现会让他们感觉很没有面子。

冬冬每每犯错,无论是失手打了一个碗或是考试没考好,都要承受妈妈的责骂。

这次,冬冬在单元测验中又考砸了,他想,老师可能已经给妈妈打过电话了。他心情紧张地回到家。果然,一进家门,妈妈就拉开嗓门骂开了:“真是丢人丢到家了,考出这样的成绩,你要我把脸往哪儿放?”冬冬心里七上八下,还没弄清楚老师到底对妈妈说了什么,这时爸爸正好下班回家,见到盛怒的妻子和发愣的冬冬,叹了口气,丢下一句话:“你这孩子真是无可救药!”就回房去了。

那一刻,冬冬恨不得有个地洞可以钻,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冬冬的父母很少打孩子,但是责打在孩子心坎上的语言,却像鞭子一样令人痛苦。他们不是不爱孩子,只是他们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孩子的表现成了他们的形象与尊严的代表。这样的心态,难免在孩子有错时,夸大情绪地责备孩子。

孩子做了惹父母生气或伤心的事时,父母总是告诉他:“孩子你错了!你该为我们的反应负责。”生气的父母很少试着去了解孩子行为的真正理由,他们只是打骂孩子一番,告诉他们惹父母生气是不对的。孩子在这种信念下长大,孩子也觉得自己该为父母的不悦负责。那么这个信念当然也可以延伸给孩子的另一个相同的模式:别人该为我们的喜怒哀乐负责。自己痛苦了,自然可以责怪别人。因此,父母要了解情绪的主宰者是自己,自己的情绪不是因为孩子的行为直接引发的,而是因为自己的信念或想法产生的。当孩子没有依照我们的期望来生活时,我们通常觉得受到了伤害或生气;对他人有期望没什么不对,但如果让这些期望都变成现实,那就苦了——因为任何人都办不到。家长们应该明白,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不是他的错,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期望。

因此,家长必须花一些时间思考自己对子女有什么期望?这些期望是否合乎孩子的能力、兴趣、理想?甚至可以问自己:对孩子要求的标准是否是自己期望的成分较多?当父母感觉非常沮丧、懊恼时,可以检视内心关于引发情绪的想法,把不能忍受、自责等不合理的信念去除,直到合理的感觉和情绪产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别让iPad“拐走”你的孩子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赵女士近日反映,她不满3岁的女儿点点最近迷上了平板电脑iPad。“本来是想买来自己用的,没想到现在却成了孩子的游戏机。”赵女士无奈地说:“点点只要在家,就会抱着iPad看动画片、玩游戏,碰都不让我碰一下。对着闪烁的屏幕,一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顺着赵女士提供的话题,本报记者又采访了孩子刚4岁的陈女士。她说,偶然一次为了让孩子不哭闹,她将iPad放到孩子面前。“本以为他只是随便拿小手点着玩玩,没想到却上了瘾。虽然现在不哭闹了,但也变得不爱搭理人了。”

喜欢玩iPad的孩子并不在少数。据调查显示,在511名被调查者中,有82.19%的家长会让宝宝接触iPad,这些孩子的年龄基本都在3岁左右,他们最初希望利用iPad对孩子进行“早教学习”,但没料到最后不少孩子对游戏着了迷。另有媒体报道,在浙江某幼儿园进行的防拐演练中,iPad对孩子的吸引力远大于零食和玩具,全班36名小朋友,竟有10名被iPad“骗走”。为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儿童卫生保健部研究员蒋竞雄提醒家长,教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很重要,但不能让iPad偷走孩子健康。

蒋竞雄表示,两三岁的孩子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重,接受能力也强。iPad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使孩子能直观地针对物体进行操作。逼真的互动模式加上悦耳的声音和超炫的动画元素,孩子很容易上手,并沉迷其中。但对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明亮的色彩和过于强烈的视觉刺激,可能会引发孩子视神经疲劳。长时间久坐不动,对孩子身体发育也没有好处。而且,过分依赖iPad这种电子产品,可能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削弱孩子和其他人面对面沟通的技巧,长时间独自玩耍也容易让孩子变得孤单和寂寞。

“家长在给孩子提供电子产品之前,应该仔细考虑清楚。”蒋竞雄指出,以下几个方面是家长需要顾及到的:1.3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接触电视或iPad 之类的电子产品。2.如果孩子特别感兴趣,可以将每次玩的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一天不超过1小时。3.在玩手机和iPad等比较小的电子产品时,最好将它们架起来,垂直放置,让眼睛平视,避免颈椎受累,但不要让孩子蜷在沙发上玩,更不要在行驶的汽车和地铁上玩。4.选择游戏时多挑一些寓教于乐的益智游戏,避免玩画面过于血腥和激烈的对战游戏。5.增加和孩子的互动活动,多花时间陪孩子聊天、运动,别为了解放自己,让孩子变成“电子娃娃”。

别怕孩子让你“丢人”


别怕孩子让你“丢人”

第一个事例

有个儿童教育中心即将举办体育课,活动即将开始,可场面上极其混乱。近20个4岁左右的孩子在教室里面大呼小叫地玩耍,当给孩子发完坐垫、老师准备开始时,许多孩子还不能安静下来。于是,老师开始利用“木头人”游戏,试图把孩子聚集在一起,可依然有几个孩子满场飞。

其中有个女孩儿拿着垫子在地上玩,时不时还招呼几个认识的小朋友一起玩,老师不时地提醒孩子赶紧坐好,说老师马上要讲故事了。几位家长都按撩不住了,马上劝说自己的孩子安静下来。而当老师真开始讲故事,所有孩子都立刻安静下来,认真地听故事了。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经常发现孩子让父母"丢人"的情况,特别是周围的眼光都聚集到我们和孩子身上的时候,不少家长真希望地上有一个洞。那孩子都做了什么?无非是当众哭闹了,或我们说的孩子不听,或孩子说了让我们难堪的话,或我们的孩子和其他孩子表现大相径庭,或他做了不符合成人道德观念的事情,等等。而最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只是自己的孩子表现得不如别人孩子“好”,有些家长就感觉丢人了!

对于这个问题,其根源何在?为什么家长非常在意孩子在外面的表现,难道就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若孩子得到"赞许"和羡慕的眼光,就算孩子做得不好,父母也感觉挣得了脸面。而当父母觉得孩子犯错误,或得到鄙视的眼光,就不管孩子做得是否正确和恰当,立刻感觉自己丢人了!为什么这样,其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根本就不看问题的实质,仅把孩子的表现,当成自己荣耀与耻辱的象征。

就像上面的场景那样,假若我们也遇到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孩子已经听从老师的话,已经坐好的了,老师说“请小朋友安静下来”,并且老师的眼光无数次扫过我们不“老实的孩子”,其他家长也“鄙视”地看着我们的孩子时,我们会脸红和感到丢人吗?会去强制自己孩子安静下来,还是先带孩子离开这里?

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孩子而言根本就不是问题。当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环境时,是比较拘谨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能够很快适应。所以,孩子不是相对安静和审慎,就是通过大声说话、捣乱来排解自己的恐惧。如果带孩子去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上课,家长应该带孩子提前半小时左右到达,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适应场地和结识其他孩子。

比较特殊的是,孩子到了陌生环境里,而其中又有几个熟识的小伙伴,则环境影响会大为下降,孩子们反而会快速适应环境,并主动去发现、利用环境进行游戏,甚至是由于环境陌生反而激发出探索的欲望。

假设孩子们“散落”在各处各玩各的,老师又不能充分调动起孩子的兴趣和注意,这时老师想要求纪律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反,孩子不仅不会跟从老师的指引,反而还会把这当成一种好玩的游戏。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利用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才是控制局面的关键。

另一个事例:

某男孩平时几乎不喜欢吃零食,一天看到另外一个女孩在吃零食,就向对方要,可对方却不给。于是这男孩就打了女孩几下,结果小女孩的父母开始责备女儿太小气,搞得男孩的父母也很难堪,当着众人的面训斥男孩丢人!可问题是,这男孩的父母为什么感觉丢人?就是因为自己孩子打人,且对方孩子挨打,感觉自己的孩子没有教养,所以让自己很丢脸?

说实话,小男孩的父母感觉丢人,其实是大可不必的。当问起男孩为什么打人,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饿了”!而男孩为什么饿呢?因为这一天小男孩是在中午11点半吃的午饭,而事发时间是傍晚7点,孩子不饿才怪。虽然那女孩不会分享,有可能有一定问题,但这么长的时间,男孩父母没有注意到孩子需要进食,是不是责任更大呢?

所以,孩子出问题了,就应该找问题的根源。而不要看表象。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其天性的自然体现,成人的道德观在他们那里,是说不通的。做父母的忽视孩子的最基本需求,怎么还能要求孩子展现优良的精神?

这两个例子是很相像的,对家长而言,感受都是难堪和丢人。但两个例子比较大的区别是,前者家长可以暂时旁观,因为孩子没有什么错误。而后者则必须向孩子承认错误了,因为爸爸妈妈没有尽到照顾孩子饮食的职责,导致孩子饿了才向别人要吃的,是爸爸妈妈的不对。同时非常重要的是,必须要求自己的孩子向对方道歉。

许多时候,父母看待孩子的表现,不能站在自己的“脸面”立场上。孩子让家长“丢人”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家长的心态是否平和,是否耐得住环境的眼光。只要我们坚信这样做是对的,就算“丢人”也没什么。而当家长感觉“丢不起人”的时候,对自己和对孩子都会失去耐心。当然,当孩子做出-些出格的事情,就需要及时制止,一是防止事情进一步恶化,二是让孩子明白界线在什么地方。

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就是孩子,我们不能总是用成人的视角来判断孩子的行为。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耐心和静下心来分析原因“丢人”事小,错过了观察孩子行为背后原因的机会,则损失更大。

一个家长遇到孩子让自己“丢人”时,其实不是坏事。一方面,很多父母感觉“丢人”实际上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是孩子正常和充满活力、探索的表现,也充分说明我们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做一些预防,让孩子学会快速适应和正确应对。而另外一方面,这也可能是一个很强烈的信号,说明家长有忽视孩子的地方,或是自己教育不到位了,让你知道问题所在。

别再让你的孩子学“乖”了


我的专业是教育学,经常对教育问题保持特有的敏感和理性,对于传统的育儿理念当然也也持有谨慎的接受态度。

在传统的育儿理念中,我们最喜欢用的词是“乖!”你想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对孩子用“乖”?是不是他在非常守规则的时候,如吃饭时乖乖坐好,去超市是压抑自己想去触摸的愿望而只是旁观,或者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最爱的玩具被别人分享而压抑自己的真实的想争抢的想法?这些时候你都会忍不住夸赞宝宝,“宝宝真乖!”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当你要宝宝压抑自己的时候,恰恰是在压抑宝宝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切情感,你认为宝宝学会了自制,可以此同时,在被规则的压抑下宝宝变得越来越没有自己的想法,越来越跟随者社会的期望压抑自我,在一个盒子里蹦跶,(有一本关于鼓励孩子创造和想象的书,隐喻为“超越盒子的教育”)缺乏创造性,进而越来越没有主见?

对中国孩子创造性急缺的非议责在此是不是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和大家分享一下。同时G女士是一位事业心很强的女性,不到40岁就获得了教授的职称,有一次的偶尔交谈中和我谈起她的儿子,因为同样的教育学背景,所以她提供的例子以及分析直接就是教育学立场,无需我再度加工,只需如实记录就好。

“我的儿子是个非常刻板的人,怎么说呢?比如说他每天晚上临睡觉前,会把鞋子袜子,上衣、裤子,都整整齐齐的叠好摆在床头;写作业的时候将未作的作业放在一摞,写好了就一本本的整齐的摆放在另一边,有一次,我看了下他写好的作业并随手丢在旁边,他立刻捡起来放在原来的位置。(这不是个好习惯吗?)并非如此,其实做事情并不需要如此刻板,这是不是反应了他的一个心态——担心自己的东西不在合适的位置自己找不到?这实际上是他内心紧张的一种反应。我总是说你不用叠衣服,已经很晚了,你把衣服放在房间里明天直接就可以找到了,时间很晚了,抓紧睡觉吧,好嘛,现在他衣服倒是不叠了,但是还是要放在床头按照顺序摆好,然后才能安心睡觉,这样刻板下去,尤其是男孩子,我担心他有点强迫的症状。”

(是不是受到家里人的影响?)

“我们家里没有任何人有这个习惯,我的衣服从来都是随意摆放,也不叠,有时间的时候就挂起来,他爸爸更是不会如此,他奶奶倒是很整齐,但是他根本没有和他奶奶在一起生活过,(也许是隐性遗传)是啊,隐性遗传的力量也太大了吧。”

(这也无关大雅吧)

“我的孩子从小就是个非常守规矩的孩子,从来都不可能破坏规则,任何一个规则只要你告诉他,他一定是个坚定的执行者,有的时候我甚至鼓励他去破坏规则,如采摘公园里的花,他根本就不能去的,无论我怎么劝解。”

(是不是你们小时候对他限制的太多)

“没有啊。他得违反规则,我才能去制定规则啊,他根本就没有违反过规则,在集体中他是一个很完美的人,但是对于创造性他是没有的,因为他太循规蹈矩了。我想我也不是乖乖女啊,小的时候初中老师大部分我都和他们争执过,他的爸爸小时候也是淘气的不得了,他爸爸也很纠结他的这一点,真的是很奇怪的天性。”

其实,据我所知,G老师的儿子挺优秀的,只是这一点好像很让她纠结。

"比如小时候,如果我抱别的孩子,他根本就没有说这是我的妈妈的意思。有别的小朋友来家里玩,一件一件的拿光他的玩具,他立马会换一个,而不会把自己的玩具抢回来。他好像没有自己物品的占有欲,(这的确有点与众不同,因为点点这个时候会拼命的守卫自己的玩具,自己的妈妈,自己的奶奶,自己的一切,我对他限制太多,从此后让他尽情占有吧!)有一天他想玩羽毛球拍,刚蹲下来伸手捡,另一个小朋友过来了,直接把他的手踩住了,这我觉得是个很好的应急行为,但是我的儿子永远是不会这样的,他总是退缩。他抽出了自己被踩疼的手,默默让出了球拍,即使是应急反应,我的儿子也是退缩式的”。

“后来上了小学,整个一二年级,每天他带5支笔到学校,中午回来了一只都没有了,不知道哪里去了,他对自己的物品完全没有占有的意识,这延续了很长时间,直到长大了才好点。”

我觉得真的是很独特的孩子,要知道自私是孩子的天性,他直接跃过这一关键期,这对他将来的生活究竟是什么影响呢?结合他现在的刻板表现,也许不良影响更大一些。

G老师很有反思精神。紧接着分析道,因为现在是独生子女,所以我们的目光会更盯着孩子的全部,潜意识里想要孩子更完美,如果孩子很多的话,我们会看到每个孩子的优点,而不是现在纠结于孩子的一个方面的不良表现,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也在尽力纠正自己的这个问题,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毕竟人无完人。

我非常赞同!

因为你过分纠正孩子,实际上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好的,而降低自己的自信度和自我接纳度,你只要接受孩子的样子,不是因为他是个完美的孩子你才爱他,而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家长也要学会成长接纳孩子的缺点,接纳孩子的一切!

不过从今天的谈话中我还是有很多的启示:

以后我会让孩子尽情舒展自己的天性,而不去限制和压抑,即使他很自私,即使他很不讲道理,即使他很“不听话”,压抑孩子你能得到什么?世界本来对孩子就很宽容,允许孩子的自私,为什么你非要把他压磨成和成人一个样子呢?让孩子为我们的世界增加一抹不同的色彩不是很好吗?

不要让孩子过分遵守规则,规则是人定的,是灵活的,如果小小年纪就被规则妨碍,孩子的创造性如何成长,当你相信孩子的创造性时,他自己会一步步在尝试甚至错误中自己习得正确的规则。

对于孩子天性中的成分,我将不会用一些刻板的规则去压抑他。谢谢G老师和我的分享,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经验,因此在此和大家分享,希望你也能有所领悟。

让你的孩子对上学多一点期待


暑假来临,孩子已经在读书的家长,担心孩子暑假玩疯了,忙着找辅导班、夏令营来“绑”住孩子;一些小学新生的家长更焦虑———“孩子成天只知道看动画片、玩奥特曼,上学后能适应吗?”“孩子坐不住,怎能上完40分钟的一节课?”

新生家长陷入恐惧

日前,一位孩子即将上小学的妈妈向记者表达了她的担心。前几天孩子在入学面试时,表现得很胆小,说话声音很轻。一些简单的加减法,孩子平时能做出来,可人一多就做不出来了。

这位妈妈说,现在幼儿园的孩子就有一些简单的课业要完成。除此之外,为了准备上小学,孩子已经学了拼音和珠心算。可是即便如此,她和孩子爸爸仍很担心,孩子的爸爸更是不让孩子在暑假回老家,认为这会让孩子习惯变坏。他准备在暑假天天陪孩子读拼音、学算术,严加管束,为上学好好作准备。

其实,不少孩子即将上小学的家长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焦虑情绪。他们或忙着辅导孩子学习,或是到处打听各种教育信息,甚至会与同样有孩子的朋友交流、攀比。不少家长感叹,孩子要上小学了,做家长的负担也更重了。

多给孩子一些期待

鲍晓妹老师说,暑假里,很多家长忙着让孩子多学点数学、拼音,有点像病急乱投医,是家长太紧张所致。她认为幼小衔接的暑假,最重要的是弄清楚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让孩子作好心理准备。

“‘你开心不了几天了,到小学有你受的!’有的孩子在上学前,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于是,小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地方。还没跨进校门,孩子的心态就出了问题。”鲍晓妹说,“所以,千万不要用‘上学’来吓唬孩子,而要设法激发孩子对上学的期待。”

家长在和孩子聊天时,可以不时传递这样的信息———“你长大了,就要上小学了,爸爸妈妈真高兴!”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上小学而感到自豪。

另外,家长的焦虑情绪也会影响孩子。平时,家长应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很紧张,保持正常作息,暑假里的活动也应该正常开展。比如,带孩子外出游玩、多一些亲子互动等。孩子轻松自在地度过暑假,对他们迎接新环境是有帮助的。

相关推荐

  • 让孩子为后果负责 每个孩子都处在逐渐成长的阶段,对孩子们来说,生活中有太多未知的东西,他们需要认识和学习的东西非常多。 在每个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发生一些小错误,有的错误是孩子自己没有预料到的,有的错误是来的比较突...
    2020-11-02 阅读全文
  • 对女儿的期望让我不堪重负 月月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她从来不吝惜流露她对我的爱。幼儿园里吃蛋糕,她会偷偷藏一半在口袋里带回家,虽然衣服弄得脏兮兮,但那份情意让我洗多少衣服都心甘情愿。她聪明,也好学,每天晚上我都会给她讲故事,教...
    2021-04-03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要对孩子负责 今天下午,我在门口接孩子的时候碰到了一位家长,我问起孩子这几天怎么没上学,这么一问不要紧,她哭诉起来,真拿我老人没办法,孩子说早上起不来,老人就舍不得让孩子来了,这几天在家玩呢。 孟意珂,她儿子今年4...
    2021-06-01 阅读全文
  • 别让iPad“拐走”你的孩子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赵女士近日反映,她不满3岁的女儿点点最近迷上了平板电脑iPad。“本来是想买来自己用的,没想到现在却成了孩子的游戏机。”赵女士无奈地说:“点点只要在家,就会抱着iPad看动画片、玩游...
    2021-02-26 阅读全文
  • 对自己负责的句子 "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所做的选择承担后果,这个事实永远无法被我弥补。”在我看来,《对自己负责的句子》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文章,它包含了许多精彩的句子。随着数字交流成为人们展示自己的重要途径,大家喜欢使用一些简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良好的句子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
    2023-07-12 阅读全文

每个孩子都处在逐渐成长的阶段,对孩子们来说,生活中有太多未知的东西,他们需要认识和学习的东西非常多。 在每个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发生一些小错误,有的错误是孩子自己没有预料到的,有的错误是来的比较突...

2020-11-02 阅读全文

月月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她从来不吝惜流露她对我的爱。幼儿园里吃蛋糕,她会偷偷藏一半在口袋里带回家,虽然衣服弄得脏兮兮,但那份情意让我洗多少衣服都心甘情愿。她聪明,也好学,每天晚上我都会给她讲故事,教...

2021-04-03 阅读全文

今天下午,我在门口接孩子的时候碰到了一位家长,我问起孩子这几天怎么没上学,这么一问不要紧,她哭诉起来,真拿我老人没办法,孩子说早上起不来,老人就舍不得让孩子来了,这几天在家玩呢。 孟意珂,她儿子今年4...

2021-06-01 阅读全文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赵女士近日反映,她不满3岁的女儿点点最近迷上了平板电脑iPad。“本来是想买来自己用的,没想到现在却成了孩子的游戏机。”赵女士无奈地说:“点点只要在家,就会抱着iPad看动画片、玩游...

2021-02-26 阅读全文

"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所做的选择承担后果,这个事实永远无法被我弥补。”在我看来,《对自己负责的句子》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文章,它包含了许多精彩的句子。随着数字交流成为人们展示自己的重要途径,大家喜欢使用一些简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良好的句子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

2023-07-12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