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宝宝学会知错就改
发布时间:2021-10-30 宝宝入园 宝宝班教育笔记 宝宝睡前故事导读:幼儿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不足,不知道改正。随着道德感、羞耻感等高级情感的发展,幼儿将逐渐学会知错就改。
培养幼儿知错改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幼儿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不足,不知道改正。随着道德感、羞耻感等高级情感的发展,幼儿将逐渐学会知错就改。
家长应正确对待幼儿所犯的错误,避免使用责骂、逼迫等粗暴方式,这不仅不会帮助幼儿认识错误,反而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1?让宝宝学会认错
宝宝没有学会道歉,可能是因为不懂得是非概念,不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改正错误。因此,家长切不可对宝宝动辄责备,应耐心地告诉宝宝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
认错需要一定的勇气。宝宝不敢认错,可能是害怕承担后果,家长应给宝宝一种安全感,告诉宝宝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改了就是好宝宝,避免宝宝产生畏惧感。
2?宝宝犯错要及时纠正
当宝宝做错事时,家长应及时地给予并纠正,让宝宝知道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谅。家长千万不要在宝宝做错事后,一味地批评、指责宝宝,这样易导致宝宝产生逆反心理,以后犯错时就会总想找借口推托。
对懂得道歉但又频繁犯错的宝宝,家长不仅要注意宝宝的言语道歉,更要关注宝宝改正错误的行为。
因此,如何处理宝宝所犯错误的方法,比宝宝犯的错误更值得家长思考。
3?家长应学会向宝宝认错
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家长向宝宝道歉,会丧失自己的威严,所以,不少家长为了维护作为大人的面子,仍然坚持即使做错了也不向孩子认错。
研究显示,父母向孩子认错,不仅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并且可以用现身说法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错的时候,认错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父母向宝宝认错,不仅不会因为认错而丧失尊严,反而会让宝宝更加尊敬。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如何让宝宝学会用筷子
导读:使用筷子还有一大功能就是提升大脑发育能力。有研究表明,手指头是宝宝的智慧所在,不断的运动会刺激大脑皮层,提升那些“负责”想像、创造力区域的活动能力,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对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帮助。
筷子是中国人吃饭的主要工具,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学龄期的宝宝不仅可以通过学习使用筷子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还能锻炼手指灵活能力。使用筷子,一定要用力得当、协调,才能夹起食物。研究表明,用筷子吃饭,可以锻炼包括肩部、胳膊、手掌、手指等30多个大小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能力,这对正处于精细动作发育中的宝宝来说,不失为最好的锻炼方法。
使用筷子还有一大功能就是提升大脑发育能力。有研究表明,手指头是宝宝的智慧所在,不断的运动会刺激大脑皮层,提升那些“负责”想像、创造力区域的活动能力,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对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帮助。
培养宝宝使用筷子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合适的时间
2周岁左右的孩子才刚刚开始学用勺子吃饭,未必能很好地完成用筷子吃饭的动作。虽然手部动作的训练可以促进大脑发育,但也要以大脑发育到一定水平为前提。对孩子各种能力的训练要遵循儿童大脑发育的客观规律,所以太小的孩子大脑发育还不完善,不适合用筷子。
选择合适的筷子
塑料筷子对刚开始练习使用筷子的小朋友来说太滑,不容易夹菜。孩子用的筷子要比成人的短些,最好是较细、圆的木筷或竹筷,可以选择带有卡通图案的筷子使宝宝乐于接受。
循序渐进,鼓励为主
3岁的宝宝可以学习使用筷子了,在学习用筷子吃饭之前,父母可以先试着教宝宝用筷子夹一些大块不易滑落的东西,比如蛋糕。等宝贝学会拿筷子了再练习夹细小的东西。宝宝学习使用筷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做好引导的工作,引导宝贝使用筷子的兴趣,当宝贝学不好的时候要多多鼓励,不要挫伤宝宝的积极性。
害羞宝宝如何改变?
乐乐每次在家讲故事都只讲给自己听,只要妈妈一凑近,他的故事便会戛然而止,而且羞得满脸通红,连忙央求妈妈走开……每回老师上课提问,猫猫都默不作声,当老师的目光扫到她时,她立刻低下头去,再也不敢抬起来……害羞的宝宝还真不少呢!细究每个害羞的宝宝,原因还不一样呢,当然,改变他们的对策也要有所不同哦。
第1类害羞宝宝
成因:缺少社会交往
对策一:提供交往机会
对于这类宝宝,首先家长要对他多鼓励,少批评,尽可能地多为孩子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例如: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在家可让孩子接待客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动,让他为客人送茶水、糖果、搬椅子、鼓励孩子回答客人的问题;父母带孩子上街买东西时,让孩子自己告诉售货员买什么东西,并向营业员道谢,告别等;督促孩子参加班里的一些讨论或活动;向邻居借东西时可跟在孩子后面让孩子去说、去做;过生日或有事找亲戚、朋友时可让孩子传话。
对策二:尊重孩子的意见
在给孩子提供交往机会的同时,爸妈还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见,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并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孩子的长处,也是很重要的,这样孩子的害羞心理会有所改善。
第2类害羞宝宝
成因:自主性没得到发展
对策一: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幼儿期的孩子爱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在行为特点上,喜欢争着做事,并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并常常表现出顽皮、不听话等倾向,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父母如果总是事事代劳,或有的指责孩子,有的心疼孩子小,生怕孩子做不好等,那么,结果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胆怯心理。因此,我们要多鼓励孩子做些简单的事,如自己穿衣,自己洗手洗脸,整理玩具、图书等。孩子做对,要给予肯定表扬,做得不太好的地方,除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外,还应该鼓励他们下次做好,增强幼儿发展自主性的积极性。
对策二: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爸妈要让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群体中,孩子会找到自己的榜样,然后模仿他的行为,这样,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相对就减少了。在集体中表现自己,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他自主能力的发展也是一种促进。同时可多让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加强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第3类害羞宝宝
成因:受到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
对策一:爸妈少指责宝宝
爸妈要了解孩子在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对孩子做错事时要辨证地分析原因,多注重动机,少强调结果,不能一味地指责。比如:有的孩子看见妈妈在擦桌子,想帮忙也去擦桌子,不小心把东西打坏了,如果家长任意指责,不首先肯定孩子积极性的一面,就很容易会造成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害羞胆怯。同时,对孩子不良行为习惯也不能只批评指责,更不能讥笑打骂,否则更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对策二: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
父母教育子女时,要采取民主和平等的方式,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形成和善交际、能和人合作又能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如果采用专制的方式,那么孩子较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胆怯、看见陌生人害羞等现象。
如何让宝宝敢做敢当?
导读:孩子做了错事,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是出于疼爱孩子。然而,这种“疼爱”不是真正的疼爱,它在客观上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从而也不可能谨慎自己的言行,很可能还会重犯过去的错误。
孩子做了对人没礼貌或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要不要孩子向别人赔礼道歉?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懂什么,非要道歉不可的话,由家长替孩子道歉就行了。这种处理方式是错误的——
日本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学者高桥敷先生,在他《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曾详细记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高桥敷先生在秘鲁一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曾与一对来自美国的教授夫妇比邻而居。有一天,这对夫妇的小儿子不小心将足球踢到了高桥先生的家门上,一块花色玻璃被打碎了。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高桥先生和他的夫人按照东方人的思维习惯,估计那对美国夫妇会很快登门赔礼道歉。然而,他们想错了。
那对美国教授在儿子闯祸之后,根本就没有出现。
第二天一大早,是那个孩子自己,在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送来了—块玻璃。小家伙彬彬有礼地说:“叔叔,对不起。昨天我不留神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为商店已经关门了,所以没能及时赔偿。今天商店一开门,我就去买了这块玻璃。请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谅我的过失。这种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请您相信我。”
理所当然地,高桥夫妇不仅原谅,而且喜欢上了这个通情达理的孩子,他们款待孩子吃了早饭,还送他一袋日本糖果。
事情本来可以划上“句号”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孩子拿着那袋糖果回家之后,那对美国教授却出面了。他们将那袋还没有开封的糖果还给了高桥夫妇,并且解释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个孩子在闯了祸的时候,不应该得到奖励。
在他们看来,这个小“男子汉”应当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担起他能负的责任了,这孩子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为了赔偿这块玻璃,他几乎花掉了自己存折上所有的零花钱。但是,他决不会因此得到家长一分钱的“财政补贴”,如果钱不够的话,父母可以考虑借钱给他,但他必须有自己的还款计划。比如,早晨为附近的邻居送牛奶、取报纸,周末为别人修剪草坪,节约自己每周的零花钱,等等。之所以这样做,是让他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只有付出这种代价之后,他才能接受这个宝贵的人生教训。
孩子做了错事,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是出于疼爱孩子。然而,这种“疼爱”不是真正的疼爱,它在客观上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从而也不可能谨慎自己的言行,很可能还会重犯过去的错误。
孩子小时候,一般还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但由于家长总是出面认错,代孩子“受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有家长给他“兜着”,很容易放任自己的言行,逐步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到那时候,家长可就后悔莫及了。
中国有句古话:“好汉做事好汉当。”孩子做了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让他自己向人家道歉,赔偿损失,这不仅是为了取得别人的原谅,更重要的是使他从小就对自己的言行切实负起责任来,这对增强孩子的自律精神、谨慎言行,以便将来独立地全面承担人生的责任和义务,顺利地进入社会生活,是非常有好处的。
如何不让宝宝吮手指?
导读:几个月的小宝宝啃手、吮手指是认识世界以及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宝宝通过对不同物体,包括自己小手的舔、咬,来感受外界物体的不同;啃手、吮手指还能满足吸吮的需要,给小宝宝暂时的安慰,当他单独一个人时、感觉饥饿时、临睡前,啃手、吮手指明显增加。如果父母处理不当,如在宝宝需要安抚、陪伴的时候没有给予及时、足够的关注,就会使这种行为延续,到宝宝两三岁时,还时不时地需要吮拇指、咬手指来进行自我安慰,甚至一直持续到上学以后。
同样是吃手,不同年龄的孩子做出来,感觉就不一样:三四个月的小宝宝将小手放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又啃又咬,你会觉得憨态可掬,惹人喜爱;两三岁的宝宝将大拇指塞进嘴里吸吮或不停地咬手指,你会皱皱眉头,觉得不太卫生;而当一二年级的孩子还时不时地咬指甲、吮拇指,你会认为这是一种坏习惯,需要马上纠正!所以,吮拇指、咬指甲虽然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但是迟迟存在,就演变成了一种不良的习惯。
吃手背后的故事
几个月的小宝宝啃手、吮手指是认识世界以及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宝宝通过对不同物体,包括自己小手的舔、咬,来感受外界物体的不同;啃手、吮手指还能满足吸吮的需要,给小宝宝暂时的安慰,当他单独一个人时、感觉饥饿时、临睡前,啃手、吮手指明显增加。如果父母处理不当,如在宝宝需要安抚、陪伴的时候没有给予及时、足够的关注,就会使这种行为延续,到宝宝两三岁时,还时不时地需要吮拇指、咬手指来进行自我安慰,甚至一直持续到上学以后。
不过,也有一些孩子吃手、咬指甲并不是从小延续而来的,而是在环境发生某些变化时或在受到某种挫折而情绪波动时出现。因此,当你发现孩子突然出现咬指甲、吮拇指,或这些行为明显增加时,不要一味指责孩子,而应该了解孩子最近有什么改变,是否有什么问题让孩子感觉紧张、担忧,需要用这种方式进行自我安慰。比如很多孩子在刚入园时由于环境变化,吮拇指、咬指甲明显增加;学习压力大,与同学、同伴关系不佳,或家庭发生某些变动等都会诱发或增加孩子的这种行为。此外,如果父母自身也有咬指甲的习惯,那么孩子在你的潜移默化中也很容易形成这样的习惯。
6招,可以让他不吃手
想让宝宝不吃手,你得有点妙招才行——
1、对于1岁以内的小宝宝来说,吮手指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就让他好好享受一下“蜜”手指的滋味吧,不用去阻止他。
2、两三岁宝宝的还在吮手指,可以采用赞扬的口吻对他说:“宝宝长大了,不吃手指了!”也可以告诉他:“手太脏了,不能放进嘴里,否则要生病的!”
3、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告诉他手指缝里有很多脏东西,有会使人生病的细菌,还有铅等有害物质,会影响健康。甚或可以和孩子一起在网上搜一搜,看看我们的手指缝里究竟有什么脏东西,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克服这种坏习惯的动力和决心。
4、仔细观察孩子在什么时候比较容易出现这些行为,有的放矢地给予帮助。如,很多孩子咬指甲是在做作业有困难时,家长除了提醒以外还要在学习上给予帮助;也有不少孩子是在看电视或无聊发呆时咬咬指甲,那么家长就需要花一点时间多陪陪孩子,与孩子一起做手工等,既能减少咬指甲,又增进亲子关系。
5、当发现孩子正在咬手指时,可以心平气和地拉出他的小手,然后陪他玩一会儿,让他小手忙得没功夫塞进嘴里。
6、如果在家无法帮助孩子把吃手的毛病改掉,可以带孩子到医院进行矫正。儿童口腔科可以采取很多措施管住孩子的不良习惯。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来设计矫正措施,就像量身订制服装一样。
给爸爸妈妈的提醒
●要想让孩子改掉吃手、咬指甲的习惯,最有效的办法是表扬。只要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就应该给予表扬,千万别“吝啬”。
●坏习惯的形成需要时间,而好习惯的培养也同样需要时间,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