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家长之一“暴力家长”
发布时间:2021-11-04 家长育儿心得 家长教育 大班第一学期家长会中国儿童中心的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为14.2%,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占4.6%。而这些“问题”孩子恰恰源自“问题”家长的“问题”教育。
每个孩子初生后基本都是一样的,天真烂漫、惹人疼爱,为什么到了五六岁尤其上学之后出现了明显的差别?有心理学人士在跟踪、研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定站着一位有问题的教育者。
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从教育成人开始――没有问题家长,才能没有问题孩子。
很多很多的爸爸妈妈在孩子慢慢长大以后,发现孩子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然后把孩子的问题无限扩大,孩子的问题也就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障碍。
其实,爸爸妈妈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最应该改变的是家长自己。让我们来看看“问题”家长的表现。
“暴力”家长
暴力被父母们所鄙视。但是,有时,孩子表现出我们不喜欢、不需要和不理解的特征时,我们没有想过怎么样去认识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爱他们,我们涌上的最大一种冲动就是改变他们!
暴力,就在无意中悄悄溜出来,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创伤,把孩子带进我们最不希望有的一种生活中。
其实,孩子有孩子自己的天性,比如,孩子做许多事情都是以玩为出发点的,与好坏无关,与对错无关,与成败无关。
我们的误区在于,总想把孩子教育成什么什么样,而不考虑他的孩子能够成为什么样。
孩子们是自由人。这样的身份能使他们获得更健康的心态,更快乐、自由地成长。
所以,爸爸妈妈们,别不小心成为“暴力”家长。
1、强权型家长:
理念:孩子属于父母,孩子应该绝对服从于父母。
孩子从小没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比如,买东西时妈妈说:只要我认为需要的,再贵的东西,我都给你买;如果只是你想要的,而我觉得不需要,再便宜也不买。
导致的后果:不会选择!长大后,关注的不是自己内心的需要、喜好,而是别人的喜好、别人的认可。
2、溺爱、帮助型家长:
理念:要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爱,给他全部的帮助。
比如,宝宝打不开纸盒,妈妈就轻而易举地帮助打开;离宝宝3尺之遥的玩具,不让宝宝自己去拿,奶奶马上帮助拿过来;宝宝跌到了,正在爬起来,爸爸上去就给抱起来了......
导致的后果: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要寻求大人的帮助,而且脾气特别大。
3、在孩子身上寄予莫大希望型家长
理念就:孩子是自己未来的希望,所有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都要通过孩子来实现。强迫孩子遵从大人的意志。
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爷爷想当艺术家,没有实现,他希望孙子要当艺术家;奶奶想当工程师;爸爸想当植物学家;妈妈想当数学家------,这些大人一生都没有实现的愿望全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导致的结果:你的幸福或许得以实现了,但孩子的幸福跑到哪里去了?
4、“灌输”型家长
理念:在“游戏”中“快乐”地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
比如,孩子在玩拼图,她不停地尝试图片的位置。这时妈妈走过来,告诉孩子先拼头部,在拼身体,并把这些部位的图片都帮孩子找出来。孩子在妈妈的帮助下很快就拼好了。孩子得到了妈妈的夸奖。你每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就剥夺了孩子一次学习的机会。他的快乐不是来自游戏本身的快乐,而是赢得掌声后的快乐。
导致的后果:孩子的兴趣坚持时间缩短,很快厌倦。
5、“对”与“错”型家长
理念:用“对”与“错”、“好”与“坏”来区分问题,告诉孩子,简单明了。
大人在引导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取消孩子犯错的必然过程,让他直接得到正确答案。大人能分清对错的事情,马上指点孩子,害怕孩子犯错误。其实,犯错误有犯错误的乐趣,犯错误有犯错误的合理性。
导致的后果:标准答案模式,会导致孩子思维偏差,使孩子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的问题是家长问题的反映
今天姥爷很严肃的给我说,优优现在有个毛病一定要给他纠正:喜欢别人的东西就问人要。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能贪图别人的东西,这是一个人应具有的品格和素质。姥爷说这件事的起因是,姥爷接优优时,发现优优问别人要爆米花吃,吃了好吃,还追着别人要。
关于优优的这个现象,我和优爸也发现了.比如最近的秋游,优优喝了老师拿的奶好喝,喝完了又跑去问老师要了个。但与此同时,我让他把自己带的奶分给老师时,他也很痛快地分给了老师,而且是把我们带的三盒奶都拿出来分给了三位老师。别人的东西,他喜欢就去要,但与此同时他的东西很自然的就与别人分享。所以综合这两方面的现象,我觉得优优的问题还没有上升到品格和素质高度,他的问题是三岁的孩子还没建立起物品的归属感,另外跟他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优优三岁前,基本在自己家、姥姥家、奶奶家、姑姑家、小姨家来回转,他的活动空间基本一直在自家人的圈子里,所以只要喜欢,东西随便拿、随便吃、随便喝,他对物品的归属感是模糊的。但随着进入幼儿园了,优优已经走出了“自家的圈子”,但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没有及时给他建立起物品的归属概念。以后我们要多跟他强调,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相信优优不存在姥爷担心的问题。总的来说,这件事给我最大的感触还是教育专家的那句话,,孩子的问题是家长问题的反映,是我们没有根据环境变化及时给优优建立物品的归属感,我们一定要尽快给优优建立起物品的归属感!
动画片一定无暴力?家长帮忙把把关!
动画片是孩子看电视时的首选,相比于其他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父母对动画片更加放心。但许多父母不知道的是,尽管都是动画片,也有一些是“少儿不宜”的,这片原本属于儿童的纯真天地里,已污染上了成人世界中色情、暴力等精神垃圾。那么,如何给3—6岁的孩子挑选合适的动画片呢?有下面几个小贴士可以参考。
画面稳定清晰、色彩鲜艳
有些动画片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故意抖动画面;有些则是粗制滥造,画面效果比较差。这样的片子,对孩子的视力有弊无利。
人物造型可爱、充满童趣
卡通人物千姿百态,但是无论美丑,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可爱、有趣,让人忍不住产生喜爱之情。不过,目前有些卡通片(尤其是日本卡通片)却在人物造型上走了“性感”路线,甚至会有卡通人物“半裸”或“全裸”出镜。爸爸妈妈可要当心这样的片子,别让小孩子接受如此的“早教”
远离暴力
大多数欧美的卡通影视公司对出产的卡通片都有明确的受众年龄定位。若是专门针对幼儿的卡通片,会有严格的规定,确保在镜头中没有与暴力相关的道具和动作,如:刀、枪、打人、杀人及流血等。在国内,目前还没有这么详细的规定,这就要靠爸爸妈妈的“火眼金睛”来加以鉴定了。
思想积极向上
这是一句老话,所谓的积极向上指卡通片中所宣扬的是善良、真诚、友好等精神和品质,这一点相信大多数的卡通片都能做到,但家长最好留心一下,谨防“漏网之鱼”。
家长别用“冷暴力”凉了孩子心
如今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溺爱孩子已屡见不鲜,但记者昨从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获悉,目前,以“冷暴力”形式虐待儿童的家长不在少数。
16岁的男生小林(化名)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3年前辍学在家。近来,他出现了一些怪异举止,如对人说“我要当经理了,随便一赚就是几百万”;偷家里的钱消费,一周花掉几千元;甚至对餐厅女服务员动手动脚。昨日,他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病发时有狂躁和抑郁两种情感轮流替换),须入院治疗。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病区接诊医生马筠主任介绍,小林的异常行为源自其不良家庭环境。经交流得知,小林的父亲是一位高官,母亲只是普通工人,因两人感情不和,父亲平时很少回家,除了给生活费外,对孩子不管不问;母亲将自己对丈夫的不满转嫁到儿子身上,不仅在儿子面前埋怨丈夫,还常数落他成绩不好。在教育方面,父母两人潜意识中都对孩子有种“抛弃”心理。
马筠说,小林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的是“冷暴力”,属于情感虐待范畴。然而,不少家长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虐待孩子,甚至对这类行为习以为常。如有些家长(以父亲居多),因孩子达不到自己的理想要求就对他不理不睬、拒绝爱抚和拥抱孩子,离婚后对孩子不管不问等,相对于“棍棒出孝子”等躯体虐待行为,这些情感虐待更隐蔽,会伤害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孩子成年后焦虑、抑郁、易怒、精神异常、自卑等心理问题,严重时导致品行障碍,当孩子出现反 社会倾向后,还很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她强调,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敏感、漫长的过程,父母应以充分的耐心、细心,多与孩子沟通,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用亲情和爱呵护孩子的成长。
想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先这样问
每个孩子从呱呱坠地起,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如何引导孩子解决他们身边发生的难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不用赘述。
Professor通过观察发现,美国父母的教育方式独特在于,他们会尽量避免先入为主,也从不会代替孩子做决定。家长们想知道如何引导孩子,先要学会做一个提问者和倾听者,看孩子对遇到的难题如何描述。听过孩子的表达后,父母们才能更好地了解那些难题的来龙去脉,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帮孩子们解决好他们身边遇到的难题。
今天要分享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教育技巧,Eight questions affect the whole life of children!
提问一:
“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
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提问二:
“你的感觉如何?”
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
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提问三:
“你想要怎样?”
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
提问四:
“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
Brain-storming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他!
提问五:
“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认知有差距,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让他明白现实真相。
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提问六:
“你决定怎么做?”
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家长们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
家长们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
提问七:
“你希望我做什么?”
提问时,表示出可靠、支持的态度。
等到事情过去之后,问他最后一个问题。
提问八:
“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
也可以这么问,“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这个问题会提示孩子去检视自己的判断。
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有一段时间就要过年了,亲戚朋友之间少不了走动,孩子之间免不了会遇到各种问题。对此,Professor建议瑞爸瑞妈们,不要急着插手,先问孩子这八个问题,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
往往问不到几个问题,事情就已经很清楚并得到解决了,家长们不妨可以一试,相信大多数的难题都会事半功倍,得以解决。这样的好方法,你学会了吗?一般人,Professor不告诉他~
家长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
家长如何回答孩子问题上星期学习《家长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爱提问题,表明他有求知欲,我们家长应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充分利用孩子渴望求知的机会对他实施各种知识教育,培养他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一.解放孩子的嘴巴
在我们家的平时教育中,我们一直是鼓励孩子提问的。对于孩子的提问,我们都是耐心回答的。所以**比较爱说话。在学校课堂上,老师说他是班级回答问题的主力,而且很积极举手回答。
二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
对孩子的问题一定要有耐心。有时**会对一个问题很长时间,孩子的思维与我们大人不一样。
三用孩子的语言来回答问题
孩子的思维是跳跃的,他们喜欢用想像来思考答案。所以我们父母要学会用孩子的语言来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孩子就喜欢和我们交流。比如前一阵,**掉了一颗牙。他在书上看到一个故事,说有牙仙子晚上会来收孩子的乳牙,就问了好多问题。以下就是我与**就牙仙子的对话
**“妈妈,我今天下午掉了一颗牙,书上说是乳牙,我把它包好放在枕头底下了,你说牙仙子今晚会不会来取走我的乳牙,牙仙子会送什么礼物祝贺我长新牙牙呢?”
“奥是吗,那颗松动的牙终于掉啦?恭喜你啊,**马上有新牙长出来了。奥,还有牙仙子来取**掉下的乳牙啊?你咋知道的,爸爸妈妈咋不知道呢?”
**很神秘的趴在我耳朵边小声说“嘘,我是在书上看到的,小熊维尼第一次掉的乳牙放在枕头下,牙仙子就给取走了,牙仙子还托小豆给维尼带来一件礼物的,所以我也把我的牙放在我的枕头底下,等牙仙子取走,妈妈牙仙子会取走我的牙吗?送啥礼物给我祝贺我呢?”
原来是这么回事,还要牙仙子送礼物的。“**,是这样啊,牙仙子会取走你的牙的,至于送啥礼物,那看明天早上你枕头底下有啥礼物了,那赶紧睡吧,要不牙仙子都不好来取你的牙了。”
**赶紧闭上眼睛,想一想又睁开眼睛“妈妈,我的牙上有点黑,你说牙仙子喜欢白牙还是有点黑的牙?”
呵呵又担心这个了“牙仙子肯定喜欢白的牙的,白的牙说明小朋友讲卫生爱清洁,没有蛀牙。虽说你的牙有一点黑,第一次牙仙子估计不会和你计较的,但你以后要注意力,不能吃糖了,要不牙仙子就会不来取了。”
**点点头,又问“妈妈你说牙仙子是从哪里进我们家来取我的牙的?窗户还是大门?那你回头告诉爸爸姐姐别让他们把们关死,给牙仙子留点们好来取牙。”
呵呵小脑袋瓜里问题可不少“我也不知道,我估计是从门缝进来的,因为他们是仙子,都得等我们睡着后来取的,那让爸爸把门不反锁了,留点们缝好让牙仙子来取牙。你赶紧睡吧,要不牙仙子都等急了。”
**赶紧点头“妈妈,你们也赶紧睡吧,让牙仙子早点来取牙,早点送礼物给我。”呵呵,还不忘牙仙子的礼物。
孩子的思维就是童话式的,所以我们大人就要用孩子的语言与孩子对话。
四认真回答孩子的性问题
**对性的问题问的还不多,就只有一次问我他是怎样从我肚子出来的。由于生**时是破腹产。所以我就告诉**他是阿姨手术从妈妈肚子抱出来的。
五怎么面对无法回答孩子的问题
有时**问的问题我回答不上来,我一般采取(!)我就告诉他,这个问题我还不确定,等妈妈确定好了我再告诉他。
(2)我告诉**有个地方知识是非常全的,那就是书本,从而引导**多读书,现在**遇到问题,**都会自言自语,去书里找找。
(3)我们有时会和**一起到网上去查找答案。
所以我们家长要不断的认真学习,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我们如果遇到自己也不会的问题时,千万不要爱面子,不懂装懂,不负贵任地糊弄孩子,给孩子一个错误的答案。知识是孩子要记一辈子的。孩子提出的问题,我们如果回答不出来,我们不要顾面子,要诚实和孩子说明白。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查书,或上网查找答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我们给孩子作出示范,孩子以后也会养成遇到问题,向书本请教的良好习惯。
我们在日常亲子沟通中也要讲究方法,引导孩子去思考问题、我们回答孩子的提问,要启发式的教育,孩子提出的问题,我们不一定马上回答,可以引导孩子自己思考。我们还可以启发孩子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遇事思考的习惯。
家长每天都要问孩子的四个问题
家长每天都要问孩子的四个问题
我有位教子有方的朋友,他女儿学习很棒,情商也超高,而且和他非常亲,有什么事儿都愿意和爸爸说。但却很少见这位朋友教育女儿,我觉得非常神奇,却发现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
具体怎么独特呢?他从来没有特地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一会儿,而且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
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我回家仔细品味了一下,发现这四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第一个问题调查价值观。孩子的观念问题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健康的三观塑造优秀的孩子。而小学生有时独立思考思辨能力不强,在班级整体风气不好时容易随大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坏了”。
这个时候孩子如果拿一些陋习来当好事说就能及时引起家长的警惕,在三观出问题前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第二个问题是激励。孩子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一定会仔细的回顾一下今天的校园生活,可能会发现一些自己都没有发现的好的表现,而在孩子骄傲的向你展示这些小事时,也会无形中增加了自信。
同时,家长可以通过这个过程给孩子一些好的反馈,如恰当的表扬等,这对孩子来说更是一个正向的激励,长期下来孩子会在其中积累起坚不可摧的自信心,对以后的人生而言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这里要明确的是:收获不是物质上的,是精神上的,可以是今天的学习成果,这是对一天的学习的总结,或者是明白了什么道理,这是对一天生活的总结。
经过和家长的确认,孩子会潜意识中将内容捋顺,让知识变得更有条理,所以也相当于一种变相的复习,利于孩子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上难免有一些烦恼,限于自身的阅历,有些很难靠自己解决,但家长不问的话,偏内向一点的孩子也不会主动跟父母说,这就可能造成一些隐患,小事如作业不会,大事如校园暴力,如果家长不问,就会酿成大错。
每天的日常询问能够给孩子另一个解决的渠道——向家长求助。这些问题就很大程度上可以迎刃而解。所以这个问题也就显得重要了。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孩子就是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而每天的四个问题,恰恰是一座亲子关系的桥梁,在给孩子关爱关心的同时,也给了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在这样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下塑造出的孩子,哪里能差得了呢?
家长不要问孩子无关紧要的问题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交流是必须的方式,正确的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人生观念与价值观念,因此家长应该多注意日常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方式的使用。下面来考虑一下吧。
通过积极的言语交流,可以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提问习惯,激发孩子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孩子观察事物,提高思维能力。
家长要善于提问,所提问题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思维发展水平。言语发展早期应当多提问类似“要不要”、“好不好”的问题,重在引导孩子参与思考和表达。
家长要善于抓住提问的时机。当孩子兴致较高时,可以就当时的情景事件提问,所提问题要接近生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问要具多样性。有些家长翻来覆去总是几个问题,比如“想我了吗”“爱不爱妈妈”之类,孩子只是习惯应答,并不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
当孩子提问时,及时应答最重要。有些家长应答较为迟钝或不耐烦,会挫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这不仅影响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训练,还可能影响其个性发展。
生活中的提问和应答尽可能以自然发生的形式进行。家长要放下教育者的心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不必过于关注教育性,总担心自己的回答有错;也不必刻意维护权威,不懂装懂,这不仅会误导孩子,也是自身心态偏差的体现。当然,在进行某些教育之前,家长也可以事先丰富自己的知识哦。
家长应该多注意一些方法的使用,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家长可以多参考一下这方面得内容,帮助矫正方法的同时还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这样的方式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很乐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