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家长注意:孩子这10种行为属于心理问题!

发布时间:2021-11-06 孩子教育问题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

爸爸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聪明又健康,孩子的身体健康是家长们十分关心的,但家长们是否关心过孩子的心理健康?

育儿专家说:孩子的有些表现是家长难以控制的,比如说孩子拼命得哭闹,不停地动,或者坐在那里不理人,那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活动与成人不同,非常复杂。

其实,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通常属于心理问题,家长应该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并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

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儿童本身缺乏适切表达能力,所以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们常会透过一些怪异行为表达,例如:想博取关心而佯装头疼、以反抗父母掩饰内心的焦虑。诸如此等问题,我们绝不可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临床症状也不见得与成人相合,例如:忧郁症;成人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儿童却无此种倾向;同样地,成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可能是幻觉、妄想、幻听等,不过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却是退缩。

另外,由于儿童正逢利用周遭环境建立自我概念的阶段,如果能及早治疗,较具成效、且对孩子的伤害会减少许多,但是若拖延处理时效,就得多费一番周折。

以下10种孩子可能出现的行为就属于心理问题,家长要注意咯:

1、宝宝大了依旧爱吸吮手指

表现:一些较大的宝宝经常吸吮手指或脚趾,以吸吮大拇指多见,严重时还会导致大拇指变形,有些孩子不吸吮手指睡不着觉。

主要原因:随着大脑发育的完善,多数宝宝会逐渐改变吸吮手指的行为,但是较大的宝宝仍有吸吮行为就属于心理问题,如曾经受到较大的心理创伤,吸吮手指可以起到抚慰作用。

干预技巧:分散宝宝的注意力

父母应多跟孩子沟通,找出孩子的心理问题,此外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多陪孩子玩,用有趣的玩具逗孩子开心,或是让孩子帮忙做些小事,增加手的活动,逐渐纠正吃手指的习惯。

2、喜欢咬指甲、撕手皮

表现:有些孩子特别喜欢咬指甲,以至于撕裂指甲床或指尖咬出了血,而且明知道咬指甲不对还是控制不了。有的孩子还喜欢撕手皮,一看到有一点手皮就要去撕。

主要原因:孩子爱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等身体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包括家长关心不够,家庭关系不和谐造成孩子压抑、情绪紧张,父母期望过高或学习压力大等。

干预技巧:寻找心理焦虑原因,转移注意力对于爱咬指甲的孩子

父母平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或外出活动,对减少孩子焦虑,纠正咬指甲有好处。对于爱撕手皮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减少皮肤起皮的现象。

3、容易冲动发脾气或暴怒发作

表现:有些孩子非常冲动易怒,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而且攻击性非常强,有些家长以为这是天生的性格,或是低情商的表情,其实很多时候是心理问题。

主要原因:虽然有些宝宝确实由于先天神经系统的反应存在冲动、易激怒的情况,但是大多数脾气大的孩子还是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有关。

干预技巧:暂时性隔离+家长做好榜样

如果孩子大发脾气,可以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将其隔离在比较单调的场所,冷静几分钟,同时要避免任何人去安抚他,这种冷处理的方式对暴怒的孩子比较有效果。除此之外,家长务必要自省,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坏榜样。

4、三岁以上的宝宝过度依赖父母或家人

表现:3岁以上的孩子依然十分依赖父母或家人,查医师的患者中有一名3岁的孩子就像树袋熊一样,一直趴在爸爸肩膀上,即使是玩最感兴趣的玩具,也一定要爸爸陪同。

主要原因:有些大孩子有严重的依赖症可能跟从小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大人有关,比如过分照顾和保护孩子,让孩子觉得什么事情都需要大人才能完成。早期失去母亲的照顾(尤其是3个月~1岁之间)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造成依恋问题。

干预技巧: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

对于依赖症的孩子,家长应该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尤其是让孩子体会到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慢慢地孩子会发现脱离父母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

5、过度恐惧

表现:孩子出现恐惧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超过了正常范围的恐惧就需要引起注意,比如害怕天黑,一看到医生就以为要打针,或是有“上学恐惧症”等。

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对生病、死亡、独处、黑暗及想象中怪兽的恐惧,在4岁时达到顶峰,而到了6岁以后,开始下降。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从父母身边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关。

干预技巧:体会孩子的恐惧并安抚+解释真相

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对于还不会表达的孩子,可以多搂抱、拍抚以及轻声安慰,降低孩子的恐惧感;对于可以表达的孩子,家长应鼓励孩子说出来,在安慰孩子的同时适当给孩子解释真相,比如说说为什么会天黑。

6、退缩行为

表现:有些孩子显得孤僻、不合群,尤其是上幼儿园以后,经常独坐一处,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不参加做操等集体活动,不与人讲话,也不回答老师提问。

主要原因:退缩行为可能是先天适应能力差导致,但也跟后天的抚养教育不当有关,有些家长从小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或是过分照顾和迁就,就会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差。

干预技巧: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

家长应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

7、厌食和偏食

表现:有些孩子长期食欲不佳,或是严重的挑食和偏食,这样的孩子通常身体瘦弱,易感冒、腹泻,且营养不良。

主要原因:挑食和偏食是典型的小儿心理障碍的表现,若就餐前或进餐时心情紧张、焦虑、压抑,睡眠不足或疲劳,食物感官性状的不良刺激等,也会使小儿产生厌食心理。

干预技巧:营造愉快的饮食氛围

孩子不想吃饭时,切不可打骂、强迫、惩罚、哄骗,要细心分析小儿产生厌食的心理因素,采取诱导、暗示、鼓励的办法,一定要营造愉快的饮食环境。

8、6个月至两岁的宝宝屏气发作

表现:有的婴儿在遇事发怒、惊恐或不合意的时候,突然会大哭不止,直到呼吸暂停,严重者甚至伴随呕吐、抽筋,而后恢复原状,这种现象叫屏气发作,又叫呼吸暂停症。一般发作时间在半分钟~3分钟之间,可数月一次或一日数次。一般在6月至2岁内发作较多。

主要原因:这个时期的婴儿还没学会说话,没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满等情绪;有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殊不知宝宝的任性是从襁褓中就开始养成。

干预技巧:及时安抚孩子

父母平时要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尽量避免情绪方面的刺激,以减少宝宝屏气发作的次数。

9、拔毛癖

表现:有些孩子喜欢拔自己的毛发,比如眉毛、睫毛、头发等,而且经大人反复劝说之后无法改善。

主要原因:孩子出现拔毛癖,大多是因为孩子与家人的心理冲突或在学校的心理冲突,如亲子关系不良、教育方法不良、人际交往不良、学习压力等,出现情绪焦虑和忧郁导致。

干预技巧:找出焦虑原因并改善

首先要找出孩子焦虑紧张的问题所在,家长多和孩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改变造成孩子问题的教育方式,要像朋友一样跟孩子聊天,鼓励孩子跟爸爸妈妈说心里话,多组织一些亲子活动,促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10、撞头、打滚等行为

表现: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撞头的自虐行为,比如跪地磕头就是撞墙。此外,常见的自虐动作还有摇头、打头、打滚、捏自己、抓头发、扯耳朵等。

主要原因:孩子在情绪受到刺激、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疼痛因素刺激时,就会出现自虐行为怪癖。YjS21.coM

干预技巧:弄清自虐原因

多数孩子是只有在不被满足的情况下才采取自虐行为,因此更有可能是心因性引发的。家长要弄清楚孩子自虐的起因并进行矫治,比如检视父母的婚姻关系等。如有必要,应该咨询心理医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长为孩子选择课外学前班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起跑线的提前,学龄前教育引起家长的普遍重视。那么,报课外班有哪些好处?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来看看家长们的经验分享。现在一讲到课外班,很多家长就深恶痛绝,又怕孩子太辛苦,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纠结呀。其实课外班到不一定都是不能上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现在一讲到课外班,很多家长就深恶痛绝,又怕孩子太辛苦,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纠结呀。其实课外班到不一定都是不能上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个人认为在学前上一些孩子喜欢的兴趣班,还是有一些好处的:

首先可以先适应一下以后上学上课的气氛,其次可以提前对有些知识产生了解,同时也可以让家长发现孩子的天赋或兴趣,以后有针对性的培养。而且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没有上学的压力,学习起来比较轻松,也有时间在一两个兴趣上花时间学习。

不过我想选择课外班有以下几个注意事项:

第一、要孩子感兴趣,这之前家长可以做一些功课,也可以适当引导孩子,比如舞蹈跳出来好看,乐器拉起来好听,奥数可以越学越聪明之类的,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第二、要选择好老师,好的老师可以把枯燥的东西讲得生动有趣,好的老师还懂得启发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乐趣。

第三、要选择好的环境,一些教育机构教室狭窄,通风不好,冬冷夏热,都不太适合学前儿童上课。

另外学前的课外班有几点要注意:

第一,不要唯成绩论,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

第二,不要与其他孩子比较,尤其是孩子学得不是很好的时候,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就可以了。

第三,家长尽量陪同,让孩子有安全感。

现在的教育体制,我们这些老百姓只能适应,毕竟出国上学这件事只能说少数人可以操作的,看到过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轻松健康,在幼儿园期间不报任何课外班,也不教授数学、外语、写字之类的小学知识,可是一旦孩子上了小学才发现,其他孩子都学了,自己的孩子成了班里的“差生”,这时候开始学,首先学校功课就不少,孩子已经疲于应付,再去报班,孩子累上加累。反而不如提前学习一些的孩子:首先可以比较轻松的完成学校的功课,其次可以有时间继续自己的音乐、绘画、舞蹈等兴趣的培养。现在所谓的快乐教育,又真的有多少学校可以做的到,敢于这样做呢?即便是做到了,面对今后小升初的压力,家长有怎敢放松。

孩子学英语家长要注意9大问题


孩子学英语家长要注意9大问题

1.英语环境是建立英语思维的土壤和必要条件。英语环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接收的是英语信息;其次:英语信息量大。二者缺一不可。

2.语言思维是语言的灵魂,是掌握语言的根本。语思维是用英语方式去理解和思考事物。

3.建立英语思维最大的敌人是翻译的干扰。孩子的语言天赋在于掌握语言思维。实质是孩子在英语环境中可以做到不翻译。

4.让孩子用汉语理解学习英语,是在破坏英语思维的建立。用汉语理解和学习英语,是在浪费孩子们的语言黄金期,而且使翻译成为一种本能,阻碍英语思维的建立。

5.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先"语"后"文"。任何一种语言都分为"语"和"文"两部分。"语"的表现是听说,实质是语言维;"文"的表现是读写,实质是语言思维的书面表达方式。

6.英语文字与汉字是完全不同的。汉字是象形文字,有形无音。而英文是字母文字,是按发音规则创造的文字。学英语千万不要"背单词",往往孩子强记的只是汉语翻译。

7.不要把英语当作高深莫测的知识,它只是一个工具。

8.英语环境非常容易建立。比如听一盘磁带,看一部原版电影等。

9.面对英语环境,只要培养起好习惯,并坚持不懈,每个人都可以掌握英语。好习惯包括:听英语时不翻译的习惯;天天听英语的习惯。保持好习惯是成功的开始。

家长这个行为才是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根源


浩浩是一名9岁的孩子,也是爸妈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经常上课不专心听讲、课下一做作业什么也不会,遇到期末考试,做的小测试经常只有四五十分……为此,班主任经常不是微信提醒家长,就是课下找家长谈话。

浩浩爸妈也很苦恼,打也打过,骂也骂过,就是没什么效果。一边是繁忙的工作,一边是注意力不集中,老出状况的孩子,浩浩爸妈因此患上严重的焦虑症。

像浩浩的情况非常常见,作为一名孩子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是不是也遭遇过这样的情况?

面对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认真、成绩差时,你是不是也经常责骂孩子,认为是孩子的错:为什么别人都能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课,成绩优异,为什么就你注意力不集中,成绩跟不上……

专家这样说: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90%都是父母惹的祸!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是否经常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时不时的给孩子喝口水、吃口东西,肆意打扰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跟你说话时,你是不是经常不耐烦的打断孩子的讲话,而不是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

孩子在认真观察、探索好玩的事情时,你是不是经常嫌弃孩子弄脏了衣服、搞坏了玩具、太调皮,而愤怒的制止孩子?

而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恰恰是扼杀孩子注意力的“根源”!

注意力不集中,危害究竟有多大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考试成绩差,表面看似是小问题,事实上,却往往隐藏着“大祸害”!

危害一

天天才和庸才的差距,往往差在注意力

根据国外的一项研究报告证实:99%的孩子智商都差不多,只有1%的孩子是天才,也只有1%的孩子是弱智,可为何在100个孩子当中,成绩却存在天壤之别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持续地学习与做事。

危害二

没有注意力,成为问题孩子几率大

国外专注儿童教育的机构调研得出:孩子长期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安、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会造成感觉综合失调,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容易惹事生非,甚至成为打架、逃学、早恋等问题孩子。

危害三

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人际关系

注意力不集中与人际关系也有关系?没错!经常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经常搞小动作,会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自控能力差,还会给孩子造成极大压力,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可能使父子、母子之间关系恶化。

危害四

注意力不集中,造成不自信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任务完成不好,考试成绩差,得到的都是家长和老师的责骂,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很多孩子一自卑就更加完成不好任务,往往还没做事,就会出现悲观、失望、胆小、怯懦等现象。

看到这里的家长们,你还会认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多大问题吗?在此提醒各位家长:良好的注意力是成功的保障,造成孩子学习成绩差异的基本原因就在于注意力!家长一定要及早训练孩子注意力,不要让孩子造成终生遗憾!

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点


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点

一、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过分的关心只能会使孩子失去自信,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通常孩子可能会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这样长期的下去就会给孩子培养成一个自高自大的人。

二、无论是任何时间任何事情家长都不要贿赂孩子。如果你贿赂孩子他将失去了理解能力,孩子是不能分辨是非的。家长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然孩子知道如果不尽义务就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整天以孩子为中心,过于太亲近孩子。要从小给培养孩子的集体适应能力。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玩耍游戏和生活、学习等。不要给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他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这样就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要知道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的,如果家长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一些事情的话,那么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五、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因为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养成一种自卑和胆怯还有逃避等不健康的心理,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反抗、残暴或是说谎还有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孩子的胆子经不起吓唬,这样就会使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对于父母的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给孩子足够的面子,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因为你的这些行为会造成孩子的怀恨和害羞的心理,这样就会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无论是做事还是取得了优异成绩,你都不要过分的夸奖。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因为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还有一个重要之处就是家长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导致孩子情绪不稳或是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同时父母要多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只是帮助和引导。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提醒家长的是,要想让你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方式,同时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你的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

家长最让孩子伤心的四种行为


家,就像冬夜里守候游子的一盏窗灯,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更让人温暖。但是,爱是一门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艺术,殊不知一些不经意的疏漏,可能让家成为孩子的伤“心”之地。

问题一

意见矛盾,孩子逃避

《红楼梦》“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贾政为教育宝玉,对其实施“笞挞”,闻讯而至的王夫人上前阻拦,威胁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我,再勒死他。”这一情节虽然是古人的文学创作,但在今天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教育孩子时,父母经常一方“唱白脸”,一方“唱黑脸”。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杨甫德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对这种教养方式埋下的隐患十分担忧。

“今天上午,我刚刚接诊了一个小姑娘,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杨甫德告诉记者,这个女孩正在上初中,妈妈对她的学习要求严格,而父亲则习惯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总是替她说好话。可最近,孩子表示不愿上学了。

“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杨甫德说。人从小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们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找庇护。此时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可以想见,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很容易见了困难绕着走或者依赖别人,办了错事也为自己开脱,没有责任感。”杨甫德说。

此外,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李新影还指出,父母的分歧还可能影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从幼儿时期开始萌芽,比如孩子剩饭时,如果父母多次一致地告诉他“剩饭不对”,孩子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错了,以后就会尽量把饭吃光。这种不断调整不当行为、发扬正确行为的过程就发展了自我控制能力。反之,父母意见常常相左,这种能力自然无法发展。

虽然弥合父母教养方式上的鸿沟不是件简单的事,但一点点的变化却能让家长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为是”的障碍,不妨放心地让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对方跟自己一样,都是有道理的。其二,如果短时间无法统一意见,那么也别当着孩子公然对抗。在对方教训孩子时,你可以出去转转,等到夫妻独处时,再跟爱人争论也不迟。其三,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共同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借“权威”调整两个人的认知,进而改变不当的行为。

问题二

相互埋怨,孩子自卑

“你怎么当妈的?孩子老跟着一群小混混胡闹,你看不见啊?”赵明(化名)的父亲大声嚷嚷。“就知道说我,难道你当爸的不用负责任吗?你什么都不管,现在倒埋怨起我来了!”母亲也不甘示弱地反驳道。

而赵明则直勾勾地盯着电视节目。于他,这样的情景早已见怪不怪。母亲见到赵明这幅模样就来气,冲他吼道:“不争气的东西!就是因为你!”赵明关掉电视,在一声高过一声“你不负责任”、“都是你的错”的相互谩骂声中摔门而出……

杨甫德说,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自卑是最为普遍的心理特点,最坏的情况则是让他们走上歪路。人生在世,孰能无错,更何况年龄尚小的孩子,他们在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用犯错误来获得成长。然而,有些父母就如赵明的家长一样,在孩子犯错后,就开始相互埋怨,把责任都推到对方的身上,“有些家长必然也会连同孩子一起进行炮轰。”杨甫德指出,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他们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就容易产生“这都是因为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责下去,就在不自觉中放大了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羞耻感和无助感也油然而生。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压抑而自卑。“反正自己会给人惹麻烦,那就干脆把它变成现实。”杨甫德说,自卑催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从而“破罐子破摔”,让有些孩子真成了不良少年。

这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可以说是最不负责任的,杨甫德建议,家长应该彻底反省一番。“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杨甫德说,父母不要急着从对方身上找原因,应该把焦点对准孩子,就是要仔细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为,分析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然后,跟孩子好好谈谈,旁敲侧击地问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如赵明的父母就可从“最近都常和哪些朋友在一起”、“他们是不是比以前的朋友更谈得来”等等,以此来判断孩子是不是真像自己所想的那样,结交了不良朋友。最后,才是要自我反省,并且和爱人交换一下想法,但千万不要过分埋怨对方或自己。

问题三

父母溺爱,孩子放纵

古代有个人从小恣意妄为,他的父母从不加约束,结果他成人后因杀人被判极刑。临刑前,他提出想再吮吸一次母亲的乳头。出人意料地是,母亲揭开衣襟后,他竟然狠狠地咬下了母亲的乳头,嚎啕大哭道:“当初你们要是早些管教我,何至于有今日之死!”

这个故事看似极端,但却让人们看透了溺爱之祸。杨甫德接受采访时说,一味地溺爱轻则让孩子缺乏主见、不善与人沟通、没有能力应对危机,重则导致孩子放纵无度。

一方面,有些父母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竟然到学校帮孩子做卫生,这样的事情还挺多。”杨甫德说,这些事情虽不大,但却容易让孩子觉得一切事情都可以询问父母,甚至推给家长,以至于养成凡事不动脑筋、没有主见的习惯。而一旦这些孩子走进社会后,他们就会认为周围的人照顾自己理所应当,这会造成人际交往上的障碍。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被呵护惯了,他们遇到困难就会异常脆弱。

另一方面,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心里想什么就会做什么,他们往往只顾满足自我欲望,而不懂得遵守规则。比如父母对孩子上幼儿园独占玩具的行为不加以约束,就会让孩子在一次次得逞后,体会到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今后就极可能变得横行霸道、肆无忌惮。

要想让溺爱型父母有所改变,其实没那么容易,杨甫德表示,能提醒父母的就是“不要感情用事”。家长要试着“狠”下心,拒绝几次孩子的过分要求,并对其不当行为进行责罚,让孩子和家长都形成“奖惩分明”的习惯。

问题四

一紧一松,孩子极端

家长心情好,就对孩子溺爱得要命;而一旦心情糟糕,看见孩子就觉得不顺眼,少不了训斥打骂。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看来,一紧一松的家庭教养方式实在有些糟糕。

“很多人都认为严厉教养不好,其实,父母时紧时松的方式更是弊端重重。”郑毅分析说,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家长对孩子严加管教是会起到正面效果的,能够帮助他们学会遵守既定规则,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而一紧一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孩子人格缺陷。

对此,北京安定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梁月竹解释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情绪的起伏变化直接作用于孩子,这会使孩子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成人之后,情绪也会起伏不定,忽冷忽热。轻则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重则可能会演变成边缘性人格,即看待事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容易走极端。

梁月竹指出,问题的关键是父母,“我建议,这样的父母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在外面受了刺激,可以在回家前找个合适的途径进行排解,如找人倾诉、运动、转移注意力等,而找心理咨询师学习一下情绪控制则比较有效。退一步说,如果父母心情正不好,孩子还惹是生非,那么教育时要对事不对人,别伤孩子自尊,而是教他们为错误承担责任。

孩子成长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现在很多的家庭都是独生。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以后二胎也许会变多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两个孩子一男一女。有时候宠的也比较很。关于成长的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跟精力。小孩子生长有许多的麻烦,应该注意的事情有很多。多带孩子进行亲子游也是种方法,有注意了这些事情才能让小孩好好的长大。一个孩子的长大需要很多的事情,也需要注意很多事情。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健康的长大。

首先,当孩子很小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情就更加多,不能冻着,不能惹着,对于小孩子常出现的问题应该密切的注意。头疼发烧那就是小事一件,在小孩子长大的过程中肯定会经历这些。现在人们的条件都变好,空调很多人都有,也就是因为这样让很多的小孩子在吹空调的过程中不小心冻着,便会发烧感冒,如果发现不及时很可能会有发展成其他的比较严重的病。本来小孩子的免疫力就不太好,一般情况下,得了病就得好久才能好,他一有病就不能吃饭,然后就慢慢的变得瘦。

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加强对孩子的一些沟通跟交流。在小的时候都喜欢让爸妈带着自己去公园,游乐场,商店等等,那个时候跟孩子相处的很好,经常跟小孩一起进行亲子游。育儿知识大全,这里面有关于育儿的的很多种情况处理的知识跟技巧,有了这本书就能够及时的处理一些突发状况。也能为你增加一些底气。不仅如此,他还能帮助你做很多你想不到的事情。

除了以上的问题之外还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很多。当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之后还应该关注他的心理问题。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家长们的注意。有些孩子因为心理问题会出现很多种麻烦。有的小孩子因为这个问题让不少人走了弯路,有的人会出现抑郁问题,有的人会出现自闭等等。这些都是心理引起。所以呢,家长们是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健康的长大。

婴儿三大心理问题需注意


从儿童心理门诊接收的病例发现,儿童心理障碍主要是三大方面的问题:学习能力障碍、情绪性格问题、心理障碍和疾病。能主动就诊的孩子中有80%属于学习能力障碍,即感觉统合失调。情绪情感问题比较少,真正发展到心理疾病的就更少了。

在以往,人们都认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粗心大意是有意的,实际上这都是由儿童整体感觉发展不平衡所致的。之所以有这么多孩子有学习能力障碍的问题,与儿童的出生经历及早期教育有关。

首先,在胎教中,现在很多母亲还在给胎儿听胎教磁带。现已发现有些幼儿由于听觉刺激不适当,反而造成失聪。胎儿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生长环境,不应该受到无端的打扰。在母体中,胎儿要听到羊水的声音、心跳的声音,音乐穿过羊水再传到胎儿的耳朵里,胎儿能够感受到的很可能就是噪音了。这种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就会显得比较烦躁。音乐要听,但是不应该直接放在孕妇的腹部,而是孕妇自己听,心情愉快之后,供氧的能力就增强,就会有益于胎儿生长。

其次,与出生方式有关。出生时窒息或难产等会影响婴儿大脑皮层的功能发育。

再次,与没有经过爬行训练有关。现在2/3的城市儿童缺乏爬行训练,过早地使用学步车。婴幼儿在爬行的时候,会努力抬头,四肢、手眼的协调能力得到训练。没有爬行经历的孩子,长大以后手可能会不听指挥,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时过慢。

另外,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儿童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象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因此,为避免孩子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应着重从几个方面进行:①一岁以内,进行大肌肉训练,主要是抬头、爬、抓、旋转、翻、坐等,锻炼大脑对四肢的指挥能力。②进行小肌肉的精细动作的训练,如抓、握、抠等。③进行语言系统的训练。④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要经常和孩子聊天,带着孩子到朋友家做客,让孩子有适应陌生环境的机会。⑤进行感觉训练,要经常抚摸孩子,和孩子有身体的接触,让孩子感受到与人接近的安全感。

孩子入园后出现这6种行为,需要家长重视!


孩子刚上幼儿园初期会不适应幼儿园,有一些哭闹现象,或者上了幼儿园的孩子也有可能害怕,一旦孩子出现了以下6种行为,爸妈要引起重视,务必帮助孩子及时调整心情。

在幼儿园不说话

宝宝在幼儿园里不说话,坐在角落里呆呆地什么都不愿意做,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不参与游戏,也不敢与老师交流。

对策:妈妈送孩子上幼儿园后,要经常与老师交流,并让孩子看到这一亲切情形,或者邀请老师来家里进行家访、利用离园时间带孩子和老师聊聊天,逐步将宝宝消除对老师的陌生感。

从不在幼儿园幼儿园大便,经常拉在裤子上

宝宝从来不敢在幼儿园大便,甚至小便也时常拉在裤子,或者有时候整天憋尿,一放学就立即拉。

对策:妈妈可以将事情向老师反映,让老师经常提醒、带孩子上厕所,让宝宝习惯在幼儿园如厕,当然老师是不会强迫孩子在幼儿园大便的,这个家长不必担心。

一上幼儿园就大哭,拉着大人的手不放

宝宝早上看到妈妈拿起书包就哭,不肯上幼儿园,即使到了门口,宝宝也拉住大人的手不放。

对策:妈妈跟宝宝约定时间,什么时候会回来接宝宝,还可以跟孩子约定,晚上会跟宝宝一起做的事情。如果还不行,妈妈只能狠狠心走了。要相信宝宝的适应能力很强,也要相信老师是有方法的。

上幼儿园就喊肚子疼或不舒服

有些孩子一提上幼儿园就喊肚子疼、头晕,甚至呕吐、晕厥,可到了医院又查不出原因。这就是孩子的躯体障碍。焦虑时,宝宝会出现一些躯体性症状,如肚子疼、发烧、腹泻、出虚汗等。比如有的孩子每到周日晚上开始肚子疼。

对策:家长需要先带孩子去医院,排除身体疾病。如果表现严重,妈妈可以考虑让宝宝暂时休息几天,并带孩子放松心情。

说害怕老师

宝宝经常说害怕老师,甚至要上幼儿园时,会紧张恐惧,这种情况爸妈就要考虑老师是否曾经惩罚宝宝,或者做了让宝宝害怕的事情。

对策:妈妈要耐心询问宝宝,为什么会害怕老师,根据宝宝反馈的情况,再进一步采取措施。

在幼儿园特别乖,对老师言听计从

宝宝在家里很活泼,但是到了幼儿园之后,显得特别乖,而且老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刻也不敢怠慢。

对策:妈妈可以有意识地找宝宝同班的小朋友,周末跟宝宝一起玩耍或郊游,让宝宝在幼儿园里有熟悉的小伙伴,消除恐惧感。

相关推荐

  • 与注意力问题相关的行为 与注意力问题相关的行为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将ADHD型行为分成三大类:注意力缺乏型、多动型和冲动型。里面列举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对ADHD的详细诊断标准...
    2022-01-16 阅读全文
  • 家长为孩子选择课外学前班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起跑线的提前,学龄前教育引起家长的普遍重视。那么,报课外班有哪些好处?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来看看家长们的经验分享。现在一讲到课外班,很多家长就深恶痛绝,又怕孩子太辛苦,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纠结呀。其...
    2021-03-19 阅读全文
  • 孩子的心理问题需要家长的更多关注 导读:孩子的心理其实是很复杂的,当然他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家长应及时发现及时帮助解决,莫让心理问题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儿童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活泼,有的安静;有的爱和他人交往,可称之为社...
    2021-09-25 阅读全文
  • 孩子学英语家长要注意9大问题 孩子学英语家长要注意9大问题 1.英语环境是建立英语思维的土壤和必要条件。英语环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接收的是英语信息;其次:英语信息量大。二者缺一不可。 2.语言思维是语言的灵魂,是掌握语言的根...
    2021-06-21 阅读全文
  • 家长这个行为才是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根源 浩浩是一名9岁的孩子,也是爸妈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经常上课不专心听讲、课下一做作业什么也不会,遇到期末考试,做的小测试经常只有四五十分……为此,班主任经常不是微信提醒家长,就是课下找家长谈话。 ...
    2022-01-24 阅读全文

与注意力问题相关的行为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将ADHD型行为分成三大类:注意力缺乏型、多动型和冲动型。里面列举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对ADHD的详细诊断标准...

2022-01-16 阅读全文

随着起跑线的提前,学龄前教育引起家长的普遍重视。那么,报课外班有哪些好处?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来看看家长们的经验分享。现在一讲到课外班,很多家长就深恶痛绝,又怕孩子太辛苦,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纠结呀。其...

2021-03-19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的心理其实是很复杂的,当然他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家长应及时发现及时帮助解决,莫让心理问题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儿童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活泼,有的安静;有的爱和他人交往,可称之为社...

2021-09-25 阅读全文

孩子学英语家长要注意9大问题 1.英语环境是建立英语思维的土壤和必要条件。英语环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接收的是英语信息;其次:英语信息量大。二者缺一不可。 2.语言思维是语言的灵魂,是掌握语言的根...

2021-06-21 阅读全文

浩浩是一名9岁的孩子,也是爸妈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经常上课不专心听讲、课下一做作业什么也不会,遇到期末考试,做的小测试经常只有四五十分……为此,班主任经常不是微信提醒家长,就是课下找家长谈话。 ...

2022-01-24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