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诱饵”,让孩子好好吃饭
发布时间:2021-11-08 幼儿园好孩子说课稿 小班教育笔记吃饭 幼儿好故事在幼儿园里,每天孩子们吃饭时,我们老师总是要不断地提醒大家快快吃饭,吃饭时不要说话,可是,过一段时间,孩子们就会自发产生免疫。吃饭时磨磨蹭蹭,占用了太多时间,不利于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
之后,我找到了让孩子快快吃饭的“诱饵”,在我们班“小老师”这一称号是孩子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荣誉。其实,“小老师”就是老师的小助手,可以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吃饭时我们就很好地利用了“小老师”这一角色对大家的诱惑。我们告诉孩子们吃饭最快的前几名将会成为“小老师”,下次吃饭时,可以帮助老师给小朋友分碗、发勺子,而且“小老师”可以在吃饭时坐到桌子的前头,这些特权是孩子们吃饭速度很大的动力。
自从实施这一方法后,孩子们吃饭的速度明显提高。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也得以很好的进行,而且孩子们乐于助人的品质也得以提高。
可见,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诱饵”并加以恰当的引导,孩子们做事情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一定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反思,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一岗位上收获快乐和成就感。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学习故事:我要好好吃饭
观察时间:**
观察地点:教室
观察对象:张**
观察者:汤**
注意:天气渐渐冷了,张**小朋友入园以来总是不好好吃饭,老师把饭喂到他嘴里,他也是不慌不忙,吃到最后饭菜都冷了。在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孩子要吃饭的,有时也会自己吃的,就是在幼儿园不肯吃。今天,幼儿园吃的是面条,张**小朋友也不着急吃,先东张西望了一会儿,用勺子舀起一勺面条汤,放在嘴边吹一吹放入嘴中。他喝了无数口汤可就是不吃面条。我走过去,对他轻轻地说:“我们要使劲吃饭,吃得多身体好,长得高。”听完后,他说:“妈妈说了我好好吃饭会长很高很高的。”我说:“对啊!我们张**小朋友可棒了,现在都自己吃饭了!”听完,他开始用勺子挑起一根面条放入嘴中。这时,我拿起碗挖了一大口面条放入他嘴中,他大口大口的吃起来,不再东张西望,一直盯着我的勺子什么时候往他嘴里放。喂了几口他说:“我要自己吃。”我便表扬了他,他很高兴,不一会儿一碗面条就吃完了。拿着碗来到我面前大声说:“老师,我都吃完了。”我表扬了他,发给他一朵小红花,并且要求他以后争取在家里也这样。他点点头,非常高兴,不时拿着小红花给别的小朋友看,一副很自豪的表情。
识别:小班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还是比较弱。从今天观察的情况看来,张**小朋友在家里长久养成了一种“饭来张口”的习惯,他并不是很挑食,只是懒得自己吃饭。他吃饭时对他人存在着依赖性,这与他长期由奶奶喂养有一定关系。在老师鼓励,表扬下做到自己吃完饭,,说明奖励对他很有帮助,今后要多多对他进行鼓励。
回应:面对张**小朋友的情况,我们以鼓励为主,让孩子养成自己吃饭的习惯。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仅靠老师单方面的努力还是不行的,家长也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平时常与孩子家长多交流,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家庭膳食中,为幼儿的全面营养做些努力,要教育、帮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从小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才能健康成长
让吃饭成为孩子的愉快时光
幼儿园教师随笔孩子进餐时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如不小心把别人的饭菜碰洒了,咳嗽、打喷嚏喷别人一脸饭…过去,老师总是赶紧设法解决问题,指出错误,教给方法,最后让孩子互相道歉。这样做,问题看似解决了,但往往影响孩子进餐的情绪和食欲。课题组的老师们重新思考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不在进餐时论是非曲直,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感受,用适宜的方式安慰各自的委屈。进餐后,引导孩子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使他们学会理解、善待和宽容。这样才能保证――让吃饭成为孩子的愉快时光。
孩子们正在吃早饭,忽然,祁峥带着哭腔对我说:“高老师,兆南抓我。”果然,他的手背上有两道红印。还没等我问是怎么回事,坐在他对面的兆南也委屈地对我说:“高老师,祁峥打喷嚏,喷了我一脸。”我再一看,他脸上还粘着许多嚼过的馒头渣呢。两个孩子都一肚子委屈,兆南无端被人喷了一脸馒头渣很难受,而祁峥因为自己的无意行为挨了别人抓也很痛苦。我想,这时说谁不对都不合适,简单地说一声“对不起”也不会起什么作用。那么,怎样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这类小事,让孩子学会正确交往、宽容待人呢?我决定先安慰两个孩子。我爱抚地拉着祁峥的手边吹边说:“有点疼是吧?没关系,高老师给你吹吹。现在好些了吗?”他点点头。我又用毛巾替兆南擦了脸,说:“现在不难受了吧?”他也点点头。两个孩子情绪平静了,又吃起饭来。然后,我把这个情况反映给带班的任老师,建议她抓住这个机会,饭后组织孩子们讨论一下:猜一猜祁峥为什么打喷嚏?脸上被别人喷了许多嚼过的馒头渣有什么感觉?针对刚才的事情想一想怎样做更好?让孩子们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也抓紧时间做好餐后整理工作,然后加入了孩子们的讨论。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祁峥,你应该跟兆南说对不起。”禹禹说。
“祁峥,你再打喷嚏时,要用手捂着嘴。”蕾蕾说。
“小朋友有事要好好说,别抓人,多疼啊!”欣欣说。
我也举手发言:“小朋友说得真好。你们没用老师帮忙,自己就帮同伴解决了问题,真了不起!以后,大家遇到这样的事,都按刚才说的做,学会关心别人、宽容别人,大家就能成为好朋友了。”孩子们听完我的话都鼓起掌来。
虽然这是件小事,作为保育员劝劝两个孩子也说得过去,但是我认为,那样不能让孩子明白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通过讨论,孩子们既学习了自己解决问题,又初步懂得了在生活中要善待别人、宽容别人的道理。
怎样让孩子们自发的快快吃饭呢
每天孩子们吃饭时,我们老师总是要不断地提醒大家快快吃饭,吃饭时不要说话、嬉戏。可是,对于老师的说教,过一段时间,孩子们就会自发产生免疫。吃饭时拖拖拉拉,占用了太多时间,不利于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
怎样让孩子们自发的快快吃饭呢?
随着孩子们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他们开始追求大家对自己更多的肯定。在我们班“小老师”这一称号是孩子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荣誉。其实,“小老师”就是老师的小助手,可以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吃饭时我们就很好地利用了“小老师”对大家的诱惑。
我们告诉孩子吃饭最快的前几名孩子将会成为小老师,下次吃饭时,可以帮助老师给小朋友分饭、发勺子,而且“小老师”可以在吃饭时做到坐到桌子的两头。这些特权是孩子们吃饭速度很大的动力。
自从实施这一方法后,孩子们吃饭的速度明显提高。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很好的进行,而且孩子们乐于助人的品质也得以提高。
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诱饵”并加以恰当的方法,孩子们做事情的积极性都会得到正向提高,班级内也会呈现积极、和谐的师幼关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一定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反思,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一岗位上收获快乐和满足感。
别让“好意”限制了孩子
户外活动时,几个男孩正在攀登架前跃跃欲试,但试了几次都未成功。我正想着是否给予帮助,高高的攀登架上忽然出现了一个灵巧的身影,我本能地大叫起来:“扬扬,小心点!”扬扬的笑容立刻僵住了,停在那里无所适从。而后他缓缓地垂下头,身体慢慢地往下挪,目光中流露出一丝恐慌:“老师,我错了。”扬扬的声音怯怯的。“你哪儿错了?”扬扬的紧张让我有点莫名其妙。扬扬不敢直视我:“我不该上攀登架,我不该,我……”扬扬受惊的样子让我回想起一幕又一幕的情境:当伟伟兴高采烈地尝试新发明的游戏时,我总是替他捏一把汗:“伟伟别玩危险游戏!”当鑫鑫登梯爬高时,我总是一脸的紧张:“鑫鑫,不许!”当浩浩在水池里探索物体的沉浮时,我总是对他说:“小心,休息一会儿。”……为了孩子的安全,我总是“好意”地限制他们做一些他们喜欢做的动作。今天,我的“好意”显然阻碍了扬扬的尝试,使他失去了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
我的“好意”是在保护孩子的安全,还是在限制孩子的发展?
带着反省和内疚,我紧紧地抱住了扬扬:“你是个勇敢的孩子,老师相信你能爬得很高,但胆大还要心细,不要紧张,去玩吧!”轻柔的话语消去了扬扬僵硬的表情,紧紧的拥抱消除了他的胆怯与戒心。“加油!加油!”孩子们在我的带动下为扬扬拍手助威。在大家的鼓励声中,扬扬十分敏捷,稳稳当当地到达攀登架顶部,他自豪地向我们挥手,脸上洋溢着自信。
扬扬快乐的神情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小心点”“别这样”去表达自己的“好意”,否则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和压力,影响孩子的自主发展。比较合适的做法是教师既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又暗中关注,适时支持,让孩子体会到自主探索、成长的快乐。
怎样让孩子睡个好觉
常常有家长抱怨孩子不想睡觉或睡觉不安稳,来求教保育员,“有什么法子让宝宝睡个好觉?”据我们的观察,托儿所的孩子,有的上床后很快就进入甜甜的梦乡,而有的孩子睡不踏实,似睡似醒,也有个别孩子躺在床上,翻来翻去怎么也睡不着。造成宝宝入睡难,首先有个体差异。有的孩子睡眠的时间比别人少,晚上入睡就晚,让他早睡,他就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翻身叹气,可是,他白天的精神不错,活泼好动。可见,这种孩子睡眠的确比一般的孩子少。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只能顺其自然,不能强求他早睡多睡。另外,通常还有以下的原因:1.疲劳过度。睡前玩的时间太长,情绪过度兴奋、激动;或白天受了某种惊吓,心情焦虑,神经情绪不能放松,得不到抑制。2.卧室及卧具不舒适。最常见的是室内空气通风不良,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卧室光线过于明亮,没有良好的睡眠环境。3.饮食不当。晚饭吃了太多的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既增加消化道的负担,迫使胃不停地蠕动,又影响了睡眠质量。这点常常被父母疏忽。4.运动量不足。有的孩子天性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同样的活动量,别人已经累了,他还没个够,他需要发泄更多的精力。还有的孩子则是各种原因造成运动不足,白天运动不足会导致血液循环不良,所以,就不容易自然地入睡。5.疾病的影响。宝宝身体上常会有一些小毛小病,不那么舒服,如头痛、咽痛、鼻炎、有蛔虫等,而这些不舒服又常常得不到大人重视,没能及时帮助孩子消除,影响了睡眠。我们的建议:*建立一个基本固定的睡眠作息制度,尽量按时起床,按时入睡,夜晚以8:00入睡最为适宜。*睡眠的环境要保持安静,空气清新,室温以摄氏18~20度为宜,卧室光线要柔和。*宝宝最佳的睡眠姿势是右侧卧位,身体略弯曲。*晚餐不要吃太饱,睡前喝一杯温牛奶;*睡前用稍热的水浸泡双脚,有助于孩子入眠。*白天多让孩子参加一些安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增加活动量,有条件的话可适当延长户外活动时间。
让孩子的好奇心飞翔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总会看到,孩子们总是有许多在我们看来不可理解的做法,帮妈妈把盐放在水里,因为想要把它洗干净;用开水浇花,因为怕花会感冒……在我看来,作为一位幼儿园老师,应该去正确的教育引导他们,而不是一味的指责他们的好奇心。我想,用他们的思维去思考,理解,宽容他们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班的远远就是这样的孩子,对一些新鲜事物非常好奇,很爱动脑思考,遇到不懂的事情会马上问老师,有一天,我正在上一节音乐课,歌曲名字叫《小草》,在上课时远远询问我,为什么小草会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呢?我愣了一下,这是所有小朋友都没有想到的
,我说古诗中有一句话叫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之所以生命力这么顽强是因为它有强大的根系,野火烧去的是小草的表面,并没有损害它的根部,所以来年春天它还是会重新长出的,这也是小草有顽强生命力的原因。接着,我又用通俗的话和他们解释了一遍,小朋友们学到了新的知识都很开心。
接下来我们学了这首歌曲,因为之前的事情,孩子们都学得很努力,所以虽然这首歌不是很简单,但孩子们都很快就学会了。通过这次的事情我发现,作为幼儿教师,一定不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心,还要努力维护,要用儿童懂得的语言与他们相处,为孩子的好奇心留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
教育随笔:利用孩子的好奇心促进孩子阅读
利用好奇心,增强目的性。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幼儿的好奇心特别大,他们从不懂到懂,从无知到有知,对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往往感到稀奇。教师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当孩子明确了阅读的目的时,阅读的兴趣会更浓。
在阅读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找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或者是让孩子把在阅读时有困难不理解的画面夹上书签,大家一起讨论。这样,就能增强幼儿阅读的目的性,让孩子带着目的去阅读。与幼儿一起看图书时,可与幼儿讨论画面的内容,并设计一些启发式的提问,让幼儿自己进行探索、想象、讲述、表达。
养成好习惯,延长持久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人小,可塑性很大,容易“先入为主”,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而且幼年时期形成的习惯也比较牢固,不易改变。专家们普遍认为阅读是伴随幼儿一生成长的活动,所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尤为重要。有了好的习惯,幼儿阅读的持久性也就提高了。
好的教育应当让孩子像孩子
郑州市某幼儿园举办了一场家长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家长如何理解孩子、赏识孩子等方面的内容,几名胸前挂着“监考官”工作证的娃娃做起了父母们的监考官。园方称,这样互换角色,是为了让家长和幼儿学会更好沟通。(肖绺摄)
这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
首先,幼儿园里考父母,这样一个安排就非常与众不同。从画面上看,年轻的父母们聚精会神,个个提笔凝思,却又似乎遇到了难以回答的问题。这正反映了今日中国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过去是孩子不了解父母,父母很神秘;现在是父母不了解孩子,孩子很神秘。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第一是因为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孩子虽小也接触了海量的信息,如看电视、看广告、看书刊甚至上网。有人或许不以为然,说小孩子看的不少懂的不多。问题恰恰在于,孩子的复杂性往往是因为看了太多成人的东西,他们不懂或不全懂,或许还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第二可能与独生子女现象有关。一般地说,人的许多方面经验是来自兄弟姐妹之间的传递,而与同龄人的密切关系也有助于保持儿童的天性。可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他们被迫在成人之间周旋,极容易成为怪怪的小大人。这对于并未做好充分准备的年轻父母来说,了解孩子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其次,占据图片中心位置的小女孩的神情告诉人们许多奥妙。按照正常的理解,小孩子总是喜欢考大人的,因为他们太小,他们渴望像大人那样生活——儿童的游戏几乎都是模仿大人就是证明。因此,一旦在某些方面比大人强,小孩子总会欢喜若狂。然而,这个小女孩的神情却似乎有些傲慢,有些冷漠……当然,这个小女孩还不会懂得这些,从她夸张地交叉着双臂可以看出,她还是在儿童的模仿之中,问题是她在模仿什么呢?显然,她模仿了一些不良的东西,她把某些“恶”当成了“善”,她把某些“丑”当成了“美”,这正是儿童模仿能力强而辨别能力弱的体现。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的病态是成人教育的病态所致,如媒体上所说,应当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概括地说来,复杂的对象,简单的教育,正是今天教育苍白无力的重要原因。所谓简单的教育又是什么呢?据图片说明介绍,这家幼儿园考父母的内容之一是赏识教育,而赏识教育就是简单化的教育,赏识教育不当就孕育小女孩那样的神情。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是最简单的教育,似乎抓住了决定孩子命运的核心环节,而实际上是教育的荒废,即把真正的教育即人格的教育荒废了。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的生活,这才是现代的教育。
一幅图片引发如此之多的感慨,是因为信息时代人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挑战已经体现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每一个毛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