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孩子需要不同的爱
发布时间:2021-11-12 新生开学需要做哪些调整 幼儿园需要说课稿 不同房子幼儿园说课稿导读: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特质,作为妈妈应该能够发现,并且尽可能地用最适合的方式来爱他们并引导他们。
为人父母,你一定避免不了将他与别的孩子相比较。如果你的孩子太过调皮,你一定会羡慕别人的宝宝乖巧,并且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那样安静和易于管教。但专家说,对不同的孩子有相同的期望是错误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个性,而且每种个性都有着成功的可能,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发掘和引导孩子的个性。那么,你是否已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了呢?你是否能够发掘出孩子内心最大的潜能呢?
凯凯是个野性十足的孩子。这个8岁的男孩,无论是溜冰还是刷牙,都会使出浑身的精力和嗓音来折腾,说他是匹脱缰野马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而他的表弟,5岁的豆豆却是个乖巧而敏感的孩子。经常一个人专注地玩填词游戏或者静静地坐在他妈妈膝上。孩子的妈妈们自认为她们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直到有一天凯凯大声地对着他妈妈大减大叫:“你不如豆豆妈妈爱他一样爱我!”时,两位妈妈才发现,孩子的世界并不像她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听到孩子说自己不爱他,这是妈妈们最不愿意听到的批评。凯凯39岁的妈妈苏纹有些无可奈何,“我当然和豆豆妈妈一样爱着自己的孩子,可他总是那么好动和调皮,我误认为他不需要我过多地去表现我的爱,并且我也不知道如何去爱他。而乖巧的豆豆却更容易引发大人们对他的爱。虽然听起来有些可怕,但事实的确如此,乖巧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得到父母们的爱。”
自从你家宝贝呱呱落地那天起,他的性格,他内在的个人特质,这些先天遗传的东西,就开始从他的睡姿、他的哭声等各种行为表现出来。这时候,你要耐心地去读懂他的肢体语言,因为它们往往暗示了你应该如何引导他。否则,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去管理一个天性狂野的孩子,或者去了解一个害羞得只肯从你腿后看这个世界的孩子的想法,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很多妈妈都和苏纹有一样的想法,认为每个妈妈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多的,尽管他们性格迥异。但事实是,妈妈们做不到,不过,也不必做到。
如果每个妈妈对孩子的爱是一样的,这只能说明妈妈们忽视了孩子之间的特有之处。活跃的孩子希望妈妈能够喜欢他们的思想,淘气的孩子希望妈妈喜欢他的好奇心。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特质,作为妈妈应该能够发现,并且尽可能地用最适合的方式来爱他们并引导他们。为了帮助妈妈们做得更好,专家们将各种孩子进行了分类,发现孩子们的性格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较真型
露西是一个7岁的孩子。这本应是个无忧无虑的年纪。但她却个很难快乐起来,除非她能把所有事都能做得非常完美。她妈妈说,“她是自己最大的挑剔者”。几乎没有能让她高兴的事情,包括玩耍。就算是打羽毛球这样简单的事,她也会因为没有接住一个球,就拒绝玩下去。“认真是件好事情,”她妈妈说,“可是我担心她永远也无法享受游戏过程中的一些快乐,因为她太较真了。”
挑战:有一个对自己非常苛求的孩子,对父母来说也是件非常苛求的事。谁愿意看见自己的孩子被小小的挫折打败呢?并且你也没办法对一个较真的小孩说“放松一些”。因为她们还太小不懂得如何放松。对于这种性格的小孩,更好的办法是,将事情变得简单,将困难的事情分成几个阶段去做。在开始之前对她说,“这将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让我们先试着做半小时,不行再重做。”另外,幽默也是非常有效的。如果她正在做一个太阳系的模型,不妨将其中的一个星球变成自己红色的大鼻子来逗她。让她慢慢地学会享受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结果。另外,笑对缓解紧张的情绪非常有效。通常较真的孩子紧张情绪比较多,所以常常逗他开心,慢慢地就会有所改观。
优势:有一个较真的孩子,父母们虽然比较累,但却不用担心他成为同伴压力的牺牲者。因为较真的孩子,尽管也会犯错误,但是他们在做每一个决定之前都会思考,很多时候甚至想得过多。所以像露西这样较真的孩子,长大后大有成为工程师和医生的可能,并且很容易在自己选定的职业中取得很高的成就。
害羞型
如果没有事先踩过点,吴敏几乎不敢带她的儿子去任何地方。6岁的杰是个异常害羞的孩子,如果贸然地带他去一个有很多陌生人的地方,他会躲在妈妈身后不敢进去。不管去哪儿,去之前吴敏都要告诉他去哪,都有谁,可以和谁玩。吴敏说,“他很想加入其他的孩子,却不知道要如何做。很多时候,我真想冲着他大叫‘你到底怕什么,他们不过是同你一样的孩子!’,不过更多的时候,我只是担心。”
挑战:害羞是最容易被误解的一种性格。专家说,“现在的社会,似乎更青睐那些有野心和更懂人情世故的人。”但害羞并不意味着胆小,大部分害羞的人和其他人一样自信,只不过他们显得更安静一些。想让你家那害羞的孩子走出自己那封闭的壳?首先要让他感觉到舒服。安排他参加一对一玩耍的游戏,再慢慢地变成小团队活动。让他在心理上先感觉到安全和自在,他才不会有害怕的感觉。在活动中,你可以是他的精神支柱,但不能让他一直依在你身边,让他慢慢学会独自一个融入自己的圈子。记住,千万不要操之过急,逼一个天性害羞的孩子参加大规模的活动,这样只会让他变得更加敏感和封闭。无论什么时候,是孩子而不是父母来决定要不要加入一个大群体。
优势:害羞的孩子习惯站在拥挤的人群后面,这并不代表他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事实上,害羞的人可以是很个冷静的观察者,他们可以发现很多常常被外向性格的人所忽视的细节。专家说,害羞性格的人通常都是很好的倾听者,可以听到那些已经说出,甚至还没有说出的东西。这是上天很好的礼物。害羞性格的孩子有成为观察家、科学家和伟大的作家的潜质,当然还可以是忠诚的朋友。
散漫型
对于童童来说,考试中得高分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她妈妈对她却很是头疼,“对什么事,她都漫不经心,临时应付,从来不做认真对待。”她很担心孩子这种自由散漫的个性会受同伴们影响。“她非常在意朋友们的想法。虽然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我发现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导致她不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认真思考”。
挑战:有一个自由散漫型的孩子,父母们最大的担心莫过于害怕他虚度一生,所以通常给他过大的压力。但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因为这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更好的办法是,和孩子一起规划一些有建设性的事情。比如让他参加竞选班长或者成为校运动队的队长。这两项工作都可以充分发挥你孩子的能力,并让他得到更好的校园地位,所以他会开始认真对待以取得良好的成绩。同样,如果学习优秀能够有助于他进入更好的班级或团队,相信他也会从主观上更认真地对待学习。所以对散漫的孩子,不妨为他设计一个目标,让他有努力的动力。
优势:不做准备,临时应付是需要很大自信的。自由散漫型的孩子活得更自我一些,因为他们从来不被生活和压力所累,而是坦然接受生活的原生态。恰恰是这种没有压力的状态,使得他们有时反而容易把事情做得更好,尤其是在公关和市场领域。
好动型
林风说,跟她4岁的儿子一起生活就像是养了只充满活力的兔子。“他比任何一个堂兄妹都好动和冲动。”每天带他都觉得筋疲力尽,但他永不知疲倦。“对他来说,‘不’并不代表着‘不’,而是继续的意思。真是让人头疼。”
挑战:让好动的孩子变得乖巧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但要明白孩子们的抵抗,大部分时候,并不是反对你,而是他强烈好奇心导致的结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一样听话或乖巧,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生来就是不尽相同的。经常批评孩子,只会让孩子自我感觉很差。同样,也会让你自己有种强烈的挫败感,因为强迫孩子做违背他天性的事情只会适得其反。接受和宽容他这种精力旺盛的事实,并找出对策。当他们放学回家后,先让他们在小区里玩耍或者打上半小时的球,然后再让他坐下来写功课。另外,尽可能在家中开辟出一块较空旷的场地让他尽情玩耍,在这里没有害怕破坏的豪华装修也没有易碎的物品。他可以尽情地疯狂,但此领域之外,就要乖乖地听话。
优势:这些小时候好动得让父母们发狂的孩子,长大后却往往能给父母惊喜。因为这类孩子非常的顽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勇往直前。这种特质决定了他们有长大后成为执行官的潜质,非常适合成为企业家或者出色的运动员。
尽管孩子各有性格,但作为父母应该明白,不管哪种类型的孩子,都要顺其自然。因为每种类型的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关键看你如何发掘和引导孩子身上的这种特质和潜能。人生成功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你要做的就是引导他用自己的方式做到最成功。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同孩子说话不要用儿语
导读:在与刚会说话的孩子交流时,千万不能顺着孩子来说话,同孩子说儿语,更不能用儿语来教孩子,比如看见汽车过来了,不能对孩子说“看笛笛来了”就是错误的,这时候大人要纠正并引导孩子来摆脱儿语,把规范的语言教给孩子,正确的应该教孩子这样说“汽车,一辆红色的汽车”,要强调你教给他的是“汽车”。
这时期的孩子刚开始会说话时常会说些单音重复的话,如“饭饭、灯灯”,这种语言现象称之为儿语,儿语是幼儿语言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语言能力低的一种表现。这种现象会在成人的正确指导下,随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会逐渐摆脱。
有一些大人在听到刚会说话的孩子说出儿语时,会觉得很好玩,会不由自主学着孩子的样,也用儿语来同孩子的说话,这是不可取的,这种低水平的语言交流是不利于孩子语言发育的。一旦孩子习惯了与用儿语来说话时,他们以后就很难摆脱儿语,稍长大些,还是用儿语来和同龄孩子说话时就显得很幼稚,听上去再也不觉得好玩了,这时候家长还要花上一定的时间来纠正孩子的儿语。因此,在与刚会说话的孩子交流时,千万不能顺着孩子来说话,同孩子说儿语,更不能用儿语来教孩子,比如看见汽车过来了,不能对孩子说“看笛笛来了”就是错误的,这时候大人要纠正并引导孩子来摆脱儿语,把规范的语言教给孩子,正确的应该教孩子这样说“汽车,一辆红色的汽车”,要强调你教给他的是“汽车”。以后看见汽车后,可以问孩子“这是什么?”,让孩子告诉你说出汽车。在你的正确教导下,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加强,儿语现象会成为过去。
孩子不同哭声代表不同心情
导读:我们发现婴儿在“撒娇”、“生气”、“饥饿”、“困倦”、“难过”等不同心情状态下,所发出的哭声是不同的。声音的高低(频率变化)及其变化模式、强弱(音量变化)及其变化模式、速度等都是不同的。
我所在的长崎大学医学系的研究小组,曾经找到20名志愿者,她们都是生产不久的母亲,我们到她们家中观察婴儿的哭声以及当时的状况,并对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然后将婴儿的哭声与当时的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我们想知道婴儿在撒娇、饥饿、困倦等各种状况下所发出的哭声是否存在差异。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婴儿在“撒娇”、“生气”、“饥饿”、“困倦”、“难过”等不同心情状态下,所发出的哭声是不同的。声音的高低(频率变化)及其变化模式、强弱(音量变化)及其变化模式、速度等都是不同的。
我们收集了婴儿“撒娇”、“生气”、“饥饿”、“困倦”、“难过”等不同心情状态下的哭声,并根据这些哭声的特征,研发出可以自动判别婴儿哭泣理由的程序。这一程序的准确率为66%(是盲目判断的准确率的3倍),基本上可以判读婴儿哭泣时的心情。目前,我们正准备将其应用在育儿和临床领域。
为了帮您简单地理解宝宝哭声的“含义”,接下来我将按照宝宝的“倾诉内容”,分别介绍他们哭声的特征(主要是声音的高低)。
◎“撒娇”时哭声的特征
“抱抱我吧!”“好无聊啊!”当宝宝想向父母撒娇时,发出的哭声比较高(与“困倦”、“难过”时的哭声相比)。也许因为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所以这种情况下的哭泣大多不会流出眼泪来。
◎“生气”时哭声的特征
当“没有找到好玩的玩具”、“尿布湿了,很难受”的时候,宝宝就会“生气”甚至“发怒”,此时发出的哭声与“撒娇”时的哭声相比,声音更高,而且尖锐、刺耳。通俗地形容,就像被火烫到似的。另外,也许是过于亢奋的原因,有时也会产生反作用,所以时而也会夹杂一些低音。
◎“饥饿”时哭声的特征
当宝宝肚子饿了,想吃奶的时候,发出的哭声大多混有“m”音。此时宝宝的哭声中,大多伴有类似“manma”、“ma—ma”的呼唤声。有趣的是,不管说什么语言的国家,婴儿时期饥饿的时候,大多都会发出混有“m”音的哭声。
◎“困倦”、“难过”时哭声的特征
宝宝“困倦”、“想睡觉”时的哭声,比“撒娇”时的哭声稍微低沉一点。当因为“妈妈不见了”、“妈妈都不抱我”而感到“难过”时,宝宝的哭声还要更加低沉一些。
不同年龄有着不同的恐惧
导读:近年,国外医学、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害怕或恐惧其实从一出生便开始了。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指导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促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地生长发育。
近年,国外医学、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害怕或恐惧其实从一出生便开始了。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指导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促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地生长发育。
恐惧对生存的积极意义
害怕或者说恐惧的含义是什么?恐惧是对真正或可感知到的威胁做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当危险解除后,恐惧就会消失。恐惧可以使人做好准备避免危险,或在危险不可避免时抵抗伤害或压力。因此恐惧对一个人的生存是有积极意义的。
恐惧与外界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对它在感觉和理解上的巨大差异,直接影响恐惧的出现及恐惧强度。比如,能够激起婴幼儿恐惧的刺激,可能并不会使学龄儿童害怕。
儿童害怕或恐惧的特点
儿童存在的害怕或恐惧,一般情况都较轻微,并有年龄特点,也是暂的。有些恐惧,会随着儿童正常发育过程消失。不同年龄的儿童会有不同害怕的对象,某个年龄段存在的恐惧特定内容以及恐惧强度,取决于每个儿童的学习和体验的历程。随着他们认各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儿童会有更多的经验来判断新环境是否具有新厅性或威胁性,对这些环境的反应也会随着年龄而改变。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恐惧
1-6个月
婴儿在早期,听觉是较为敏感的。因此,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但偶尔的一两次刺激,不至于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在婴儿哭泣时,给予足够的安抚就可以了。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继续强化。
6-9个月
在婴儿期,对于新奇刺激,特别是陌生人,产生的反应取决于多种情境因素。比如,婴儿所熟悉的人在场还是不在场,与所熟悉的人接近程度,所在的环境是否熟悉,以往与陌生人接触的经历,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反应方式(婴儿能否爬到妈妈或的人那儿去)及婴儿个性特征,陌生人的特征,陌生人接近婴儿的方式等等。
婴儿对陌生人普遍有恐惧感,但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却不同。在某个环境,婴儿见到陌生人会哭泣或回避,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对陌生人产生兴趣,并做出愿意接触的姿态。因此,在这一时期,父母要对婴儿与陌生人的接触保持警觉,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比较安全的环境。在婴儿出现不安情绪时,父母应该及时进行安慰。
同一时期,婴儿还会对高度产生恐惧。因为婴儿在这时已经对高度产生感知。到了九个月,身体发育已经使他们能够翻身和爬行了,但这些运动能力的掌握,不足以使他们应付对高度产生的恐惧,对高度的恐惧几乎是天生的。不过,随着婴儿年龄地增长,身体控制能力的增强,这种恐惧会慢慢消失。
12-24个月
儿童与看护者分离所产生的焦虑,高峰出现在18-24个月时,而且是极为普遍的反应。儿童对分离产生的反应,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年龄、过去的分离经验,对环境所具有的控制能力,认知水平,性格特点,母亲与孩子关系的好坏以及在分离时母亲的行为。当儿童进入学龄前期时,与监护人的分离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熟悉的人是否在场,环境是否熟悉,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如何等。通常,和母亲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分离性焦虑要明显轻得多。他们知道母亲会回来,在母亲离开期间会呆在比较适宜的环境中。
由此可见,母子之间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极为重要。同时,还应注意母子分离要逐步进行。比如,一开始先短时间分离,然后再逐渐拉长时间。需要提醒的是,看护者一定要在向孩子保证的时间内回来,让孩子心理有底。
2岁以后
在进入第二年后,儿童的恐惧变得更为个人化。对于较为具体的刺激产生的恐惧反应,让位于对想像出来的东西的恐惧以及对求知情况产生的预想性恐惧,比如独处、黑暗、死亡、绑架者及抢劫者等。一般来说,这些恐惧在四岁时达到高峰,并且在四到六岁这一年龄段维持高峰,此后高峰开始下降。
6-12岁
在6-12岁期间,恐惧大多与学校,身体损伤和自然灾害有关。更为抽象的社会焦虑和对成绩的焦虑出现,对于损伤,自然时间和社交产生的恐惧可以维持一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认识到死亡。有时他们的手出血了,就跑去告诉妈妈:“我的手出血了。”很可能孩子说这些话的潜台词是“我会死吗?”妈妈对这种出血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保证,会成为孩子的定心丸。
儿童除了对自身关注外,也会对父母关注。他们害怕父母死亡,那样,就会没有人照顾他们了。因此,让孩子拥有一起受保护的感觉,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利。这种感觉,可以来自父母口头上的保证,也可以来自父母的实际行动。
注意观察孩子的异常恐惧
在对儿童的恐惧进行分类和诊断时,必须考试儿童所处的发育阶段和行为的严重性。某些恐惧在特定的年龄或发育阶段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同样的恐惧出现在一个不同的年龄段,就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常。比如,分离性焦虑出现在幼儿身上是预期之中的,但若出现在学龄儿童身上就是不正常现象。因此,父母需要密切观察孩子,如果预期中的恐惧过于严重,以至影响孩子的适应或发育,则这种恐惧是异常的。
害怕或恐惧是有限度的,当对外在,无危险的物体或环境产生极端,持久及适应不良的恐惧时,就成为了恐怖症,比如,陌生人,孤独一人,黑暗,动物等。儿童一般在有极端不愉快的经历或创作后,才会产生对特定物体或环境的恐惧,如在医院打针的疼痛经验、被狗追咬及意外事故等。除非创伤极为严重或不断被强化,否则这些恐惧会自行消失,不会变为恐怖症。
当孩子害怕和恐惧时
这时,父母的正确应对极为重要,否则,恐惧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发育。当孩子太小不会表达时,父母对他们的抚摸和搂抱则是最好的肢体语言。除此,轻声安慰的话语也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反应;当孩子学会表达后,父母除了对身体安抚外,还要认真倾听孩子对恐惧的表述,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释恐惧是不必要的。另外,父母还应该学会听孩子说话的弦外之音,以便了解孩子到底怕什么。如果孩子的恐惧以属于正常发育范围,父母不必过于担心。不然,父母对孩子的恐惧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很可能使他们的恐惧感被强化,日后不易消失。如果孩子的恐惧属于异常,父母的各种安抚都不能缓解,那么最好及早找专家进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