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多手多脚”
发布时间:2021-11-19 幼儿园多热闹说课稿 幼儿园说课稿猜猜我有多爱你 幼儿园为什么不放寒暑假导读:宝宝在成长阶段,他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探索外界和对新事物感兴趣的特性就自然显露出来了。宝宝会通过听觉、视觉、触觉这几个方面来学习和增长知识,通过自己动手去探索、认识和了解世界。
5岁的倩倩只要看到东西,就想拿到手里玩一番,尤其是和妈妈去超市购物。倩倩坐在手推购物车里,什么东西都要伸出小手抓。妈妈不让倩倩坐手推车,“小人儿”身手更加灵活,自己跑去货架前动手拿自己看上的东西。妈妈不准她随便拿,倩倩就大声尖叫,弄得妈妈很尴尬。
倩倩为什么喜欢“多手多脚”,妈妈该怎么办呢?
专家分析——
随着宝宝一天天成长,家长会为宝宝不断出现的“坏”习惯而困扰,如咬东西、扔东西、“多手多脚”摸东西等。可是慢慢地去观察,这些行为并非真的都是“坏”习惯,而是宝宝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宝宝在成长阶段,他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探索外界和对新事物感兴趣的特性就自然显露出来了。宝宝会通过听觉、视觉、触觉这几个方面来学习和增长知识,通过自己动手去探索、认识和了解世界。倩倩在超市“多手多脚”抓东西,妈妈会担心孩子的手弄脏了,或把物品抓坏了,因此会不准她随便拿,其实小孩子很单纯,她并不懂得去区分超市的物品是要购买才能拿走的,孩子这个行为的目的是去感受某样东西的软硬冷热等的触碰度,不是存心去搞破坏。
除了好奇和探索,宝宝行为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想模仿大人的行为。这就跟电话响了,宝宝抢电话听,坐车抢方向盘开一样,宝宝想成为一个大人,因此去做大人做的事情。妈妈在超市里购买东西,倩倩就去模仿,这是一种自娱自乐,当妈妈不准时,她就不乐意了。
专家支招——
1。要引导宝宝自己在抓玩中学会思考和观察。比如包子是软软的,不能用力抓;花瓶是脆的,松手就会摔破;饮料是可以流动的,容易倒出来;水果用指甲捏会坏的……这样不仅满足了宝宝认识事物的好奇心,也为他提供模仿学习正确生活常识的机会。
2。允许宝宝“犯错”。比如他把鸡蛋抓起来摔破了,家长可以引导他去认识鸡蛋的特点,让他在错误中学习,而不是指责他。孩子的思维世界与大人不同,他们的成长是需要体验的,如果不通过亲身体验,即使是父母告诉他一些生活常识,他也可能记不住,实际生活中,仍然会犯同样的毛病。
3。提供一些机会给宝宝模仿大人。比如协助她打电话给姥姥,购物时可让她去拿某样物品回来,结账时把钱给她,让她交给售货员等。
作为疼爱子女的家长,如果试着以宝宝的视角来考虑和探究宝宝行为背后的原因,烦恼的事情就比较容易解开了。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宝宝为什么爱告状?
导读:爱告状”在幼儿期比较明显,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致消失。“爱告状”既是幼儿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未成熟的表现,也是孩子和他人沟通的方式之一。
“爱告状”在幼儿期比较明显,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致消失。
“老师,我被他打了。”“妈妈,他拿了我的东西不还。”让不少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头疼的是,孩子经常拿各种小事情来找自己告状。一些父母不知所措:对他的告状很关心,怕孩子养成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不去理会吧,又怕孩子真的遇到了问题,受了欺负。那么,为什么孩子这么爱告状,是不是应该制止他们的这种行为呢?
心理学家认为,“爱告状”在幼儿期比较明显,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致消失。“爱告状”既是幼儿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未成熟的表现,也是孩子和他人沟通的方式之一。这个现象也表明,这个时期也是幼儿人际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实,孩子“告状”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实际上,孩子的“告状”是否应该制止,主要看其“告状”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的告状动机主要有这么几种:1。被别人欺负后,想寻求大人的保护。2。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3。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4。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5。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6。嫉妒他人,企图利于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年少的孩童爱告状是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大人对于孩子实事求是的告状要认真对待,及时予以正确处理,当然更重要的是强化孩子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淡化其“告状意识”乃至依赖心理。例如,大人可以这样对孩子讲:“他弄坏书不是故意的,以后你和他一起爱护书好吗?”如果对孩子的“告状”不置可否,不仅会使一些有害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还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而如果鼓励他们的告状行为则会使其他孩子争相效仿,以致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会使一些小孩养成时时窥视他人秘密的不正常心态,导致其人格的畸形发展。所以一旦孩子告错了状,父母们与幼儿园的老师应及时对他进行提醒、帮助和纠正。
宝宝为什么爱吃纸?
导读:孩子吃纸多由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引发,查明原因,找对方法,改变孩子吃纸的习惯。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宝贝就像瑞瑞一样,把身边碰到的纸拿起就往嘴里塞,吃得还津津有味。大人看了,先是担心不卫生,对宝贝健康不利;接着会很纳闷,宝贝怎么会对纸张感兴趣呢?难道那味道很可口吗?其实详细分析起来,宝贝爱吃纸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常常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
一、生理原因引发
宝贝处于乳牙萌出阶段,喜欢咬纸、咬衣服边角或其他的东西来缓解长牙齿时的不适。
妈咪应对策略
1.给宝贝准备适合啃咬的物品
*地瓜干
地瓜干是寻常可见的小食品,正好适合宝贝的小嘴巴咬,价格又便宜。买上一袋,任宝贝咬咬再扔掉也不觉得可惜。如果妈咪觉得宝贝的嘴比较幼嫩,地瓜干又太硬,怕伤害宝贝的牙床,那么只要在米饭煮熟后,把地瓜干撒在米饭上焖一焖,地瓜干就会变得又香又软。
*胡萝卜条
胡萝卜略微加工,也可以成为天然的磨牙棒。把新鲜的胡萝卜洗净,刨去那层薄薄的外皮,切成食指大小并适合宝贝手抓握的条状,什么调料都不用放,隔着水蒸一下,硬度视宝贝的需要而定。最好制成外软内硬的程度,这样,既让宝贝可以吃到胡萝卜又不至于被消耗太快,是不错的磨牙物。
*香菇饼
香菇也可以做成磨牙饼。把香菇去除根蒂部分,只保留顶盖备用。在沸水或汤中投入整个的香菇顶盖,煮熟即可。千万不要炖得酥烂,待香菇变凉就可以拿来给宝贝当磨牙饼,既鲜香又软硬适度,咬烂了就再换一片。宝贝较小时最好用新鲜香菇,肥滑、弹性好、硬度较低;待宝贝大些可以改为水发香菇,加强韧度和硬度。
*水果条或蔬菜条
把新鲜的苹果、黄瓜或西芹切成手指粗细的小长条,清凉又脆甜,还能为宝贝补充维生素,也是宝贝磨牙的上品,同时还可以锻炼宝贝的手指抓握能力。
*磨牙饼干或手指饼干
各种磨牙饼干既可以满足宝贝咬的欲望,又可以让他练习自己拿着东西吃。有时候,他还会很乐意往妈咪嘴里塞,表示一下亲昵呢。要注意的是,不要选择口味太重的饼干,以免破坏宝贝的味觉培养。而且,一次给的量不要太大,以免影响宝贝吃奶和其他正餐的胃口。
*牙胶
牙胶通常由无毒塑料制成,有很多不同种类,如带香味牙胶、入水牙胶、摇铃牙胶,更有许多带牙胶功能的玩具等。牙胶有不同的厚度,能让宝贝体验各种咬嚼的感觉。不过,使用时妈咪要注意清洁消毒。
2.按摩缓解宝贝出牙不适
妈咪洗净自己的双手,用一根手指轻轻来回按摩宝贝的牙床,这对减轻宝贝的疼痛非常有效。
二、心理原因引发
1岁以内的宝贝处于口欲期,往往喜欢用嘴去品尝身边的各种物品。用舌舔或用牙咬是宝贝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正常途径,只要是干净的纸,让宝贝啃啃其实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像报纸这类的纸,就不要让宝贝啃了,因为会对宝贝的健康带来损害。
妈咪应对策略
1.将报纸等随时收纳好
看完报纸,要随时放到宝贝够不到的安全地方,以免宝贝顺手拿起来塞到嘴里。
2.制止宝贝吃捡起的脏物
当宝贝捡起洒落在地上或路边的脏东西时,妈咪要眼疾手快,制止宝贝吃这些东西,同时告诉宝贝“不行”,“脏”,面部作出皱眉痛苦的表情。渐渐宝贝就会明白这些东西是不能吃的,吃了会生病。
三、健康原因引发
如果宝贝的身体中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缺锌,就容易导致异食癖,表现出吃一些不该吃的东西,比如爱吃纸。
妈咪应对策略
1.重在预防
孕妈咪及哺乳期的妈咪应注意膳食平衡,多吃动物蛋白及含锌量多的食物。新生宝贝尽量早开奶吃到初乳,鼓励母乳喂养,及时按月龄添加各种辅食,自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挑食。
2.无缺锌症状的宝贝也应多吃富锌食品
无明显缺锌症状的宝贝,在饮食上也应多吃富锌食品,尤其是春夏两季。因为,每年四五月份,是宝贝一年中生长最快的季节,有“神秘五月”之称,各种营养素需要较多。适量补锌除了可增加锌元素外,还可增加食欲,有利于其他营养素的摄入;而夏季出汗多,自汗液中损失的锌较多,也应适量补充。
3.宝贝一旦缺锌要及时补锌
一旦宝贝出现缺锌症状,首先从饮食上进行纠正,多吃富含锌的动物性食物。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适量补锌制剂。补锌的同时应注意摄入足量蛋白质,同时补铁、钙等。提醒一点,补锌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补锌过多,造成锌中毒。
宝宝为什么会恐惧呢?
洗衣机、抽水马桶乃至街坊邻居的宠物狗,这些在你眼里司空见惯的东西对于一个1岁大的小宝宝来说,也许就像是侏罗纪公园里那些奔跑的怪兽。周围的世界,既充满惊喜也带来莫明的恐惧。
如果说有一只“野兽”徘徊在你的卧室,你会不会莫名惊诧?当然,那个发出怪声的东西实际上只是你家的吸尘器。但对于一个1岁的小宝贝而言,它可能就是一个要随时会跳起来捉住他、咬他的怪物。至少,14个月的嘟嘟就应该是这么想的。嘟嘟的妈妈觉得又好笑又无奈:“每当我用吸尘器给家里的地毯吸尘时,嘟嘟就会声嘶力竭地大叫,跺脚,那恐怖的样子真是让我不知道该怎么劝他!”
恐惧心理动物、惊雷乃至哪怕是相貌最和善的陌生人,都可能让1岁的宝宝受惊吓,甚至大哭。
动物、惊雷乃至哪怕是相貌最和善的陌生人,都可能让1岁的宝宝受到惊吓,甚至大哭。不过家长们也不必因此而过度担心,这时候的孩子对满是新鲜、稀奇“怪物”的世界产生恐惧(有时候还伴随着猎奇)的心理,是很普遍的,这是孩子认知发展的一个健康标志:这意味着小宝贝从此可以从记忆里获取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判断,以预测未来的动向——比如预知曾经向他咆哮过的狗可能再次向他吠叫,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能感知恐怖)意味着孩子已开始能对他所不熟悉的东西产生知觉。当被暴露在与以往不同的或奇怪的事物面前时,1岁多的小宝贝心里会感到脆弱和不安全。”明尼苏达大学婴幼儿发展训练中心的副主任,阿米·苏斯曼-斯蒂尔曼博士这样说道。
孩子因恐怖而焦虑的程度部分地取决于他天生的气质与脾性。但是,不管你的宝贝是一个勇敢的小探索者,还是一个羞怯的小乖乖,家长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正视孩子的忧虑,并且给他提供足够的保证,让他感觉安全。下面是一些经常会遇到的状况,希望这些化解的方法能够帮得上你的忙。
恐惧之一:妈妈不见了
“妈妈!妈妈!”苗苗终于还是发现妈妈不见了!尽管家人在妈妈上班准备离开的时候,拼命分散他的注意力,逗他玩耍,敏感的苗苗还是发现了妈妈的离去。叫“妈妈”对于一个1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熟练之功,于是苗苗伤心地大哭,嘴里一直喊着:“妈妈……”
1岁左右的宝宝最为恐怖的事情,莫过于妈妈从身边离开。
如何化解:
所幸,这种在孩子15~18个月时将达到极致的“分离焦虑”不会永远存在。此前,你要让孩子学着适应你的暂时离开并与你平和地道别。临走的时候,不妨亲亲他,告诉他你要去哪儿、什么时候会回来,不要因为觉得可能孩子不懂就省略这些“仪式”。美国天佩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助理教授,凯瑟琳·赖麦里博士建议说:“与孩子分手的时候,让孩子拿着他最喜欢的玩具,并保证说你会想他。或者答应他,你回来时会和他一起搭积木。
恐怖之二:巨大的声响
轰隆隆……又一声响雷!闷了好几天的暴雨也哗哗地下起来。果果从前一次闪电就开始变得有些惊惶了,他指着窗外,拼命向大家“诉说”,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或要发生什么。雷声巨响,果果一下扑进了妈妈的怀里,还好奇心不减,偷偷看着巨响后的暴雨。
生活里充满了各色1岁宝贝闻所未闻、惊心动魄的巨大声响。这些小不点儿可不明白这些可怕的怪声是从何而来的。
如何化解:
这时你要告诉宝宝噪音不会伤害到他。同时,简单地向他解释这“怪声”的来源。如果孩子讨厌或恐怖的是家庭用具,比如吸尘器所发出的声音,那么,你不妨展示给孩子如何开和关这些东西,让他觉得自己可以控制这个发出怪声的“怪物”。平时,你也可以用噪音来与孩子玩些游戏,比如和宝宝一起用敲锅或罐的方式来模仿雷声,同时告诉他下雨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声响。
宝宝为什么会任性呢?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通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即宝贝的任性是他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与父母的娇惯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宝贝的成长发育,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更多的事物,这些事物带给宝贝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惑,为了解开自己心头的疑问,宝贝总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宝贝看到邻居小弟弟有一辆电动小汽车,而他的电动小汽车与自己的不太一样,他急于探究这种区别存在的原因,于是宝贝可能会任性地坚持要妈咪给自己买一辆一模一样的小车来延续自己的探索活动。这时候,因为宝贝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他会凭着自己一时的情绪与兴趣来行事,宝贝的任性便显露出来。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对一切事情都想亲力亲为,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行为,往往会不合情理不合时宜地表现出来,这就导致了我们所说的任性。父母对宝贝的这种任性行为既不可惟命是从,也不要断然拒绝,而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区别对待,毕竟它也是宝贝的一种心理需求,应该得到尊重。
宝宝为什么爱咬下唇?
我女儿15个月了,很可爱。她上、下都已经长了4颗牙,可1个月前,她开始用自己的上牙使劲咬自己的下嘴唇。她没事时咬,和我们一起讲故事、玩游戏时也咬。我发现她晚上,尤其是晚上睡觉前,咬的比较多,要么就像吃奶一样吸吮自己的下嘴唇,直到睡着为止。但如果她睡得不沉的话,还是会咬嘴唇。为此我很着急,担心她这样咬下去,牙齿会长成包牙。我该用的方法都用了,可她就是改不了。我跟她说道理、逗她张嘴巴、她咬嘴唇我就用手掰开她的小嘴,还按照老的方法在她的嘴唇上涂过辣椒、清凉油。我心情烦躁的时候也会大声指责她,并且威胁她“再这样不乖就不要你了”。她或者哭,或者能坚持一小会儿不咬,然后一切照旧。她这么小,哪里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到时候长得不好看了,还不都是父母的责任?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对付她了?
您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您是一位爱宝宝、对宝宝负责任的好妈妈。您在进行了各种尝试和努力之后,勇敢地跨出最关键的一步:及时地向专业的心理医生求助。这为宝宝提供了实际的帮助。要想宝宝一生健康平安,父母首先就要在意识上先赢一步。
这个年龄的宝宝正处在是乳牙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及时纠正宝宝咬下嘴唇的习惯,将会对宝宝的乳牙和口腔颌面部的发育和形态造成不可挽回的坏影响,甚至还会影响恒牙的发育。宝宝咬自己的嘴唇的行为,实质上是宝宝缺乏安全感所造成的,宝宝发出的这种身体信号说明她非常需要安全感。所以,父母首先需要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父母可以利用各种机会给宝宝安全感,充满爱意地抚摸宝宝,紧握宝宝的小手,用力亲亲宝宝的小脸,拥抱宝宝,告诉她:“宝贝,我爱你,你是我的亲亲宝贝!”宝宝睡觉前,可以轻轻地抚摸她的额头,“宝贝,安心地睡吧,我就在你身边,美美地睡吧!”
父母看见宝宝在咬嘴唇时,尽可能用积极的方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淡化处理。这个年龄阶段宝宝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转移,父母可以积极地利用宝宝的特点来帮助宝宝。如:“宝贝,我们来藏猫猫!”或者“宝贝,请你把手套递给我!”等等。让宝宝的注意力从自己的嘴唇转移到外界的事物上。
增加宝宝咬食物的机会。这一年龄阶段的宝宝一般都有8颗牙了,父母可以给宝宝咬一些偏硬的食物,如:馒头、包子、水果、蔬菜、饼干等等,以满足宝宝用牙齿的愿望。同时,父母也要积极地给宝宝做正确的示范,让宝宝从小就懂得牙齿的作用和正确的使用方法,让宝宝明白牙齿不是用来咬嘴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