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发布时间:2021-12-01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好习惯故事 帮助宝宝养成吃饭的好习惯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贯穿于人的一生。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生受益,坏的习惯不但不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危害社会。因此,家长应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幼儿的可塑性很强,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好的习惯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也容易形成。家长在好习惯与坏习惯方面应该有一个正确地把握,发现孩子有不良习惯的倾向时,要注意及时纠正,把孩子向好的方向引导。
那么,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幼儿哪些方面的好习惯呢?
一是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早睡早起,安静入睡并有正确的睡姿,吃饭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少吃零食,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要刷牙,饭后要漱口等等。
二是要培养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教会幼儿使用“您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等礼貌用语。
三是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爱动脑筋、细心观察、好探索等好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考试祝福网 www.692P.coM)
四是要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使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还能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以外,家长还应注意培养孩子其它方面的良好习惯,如爱惜粮食,保护图书和玩具,做事有始有终有条理等。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大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计划
大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计划
要养成幼儿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爱清洁、讲卫生,养成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等。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行为就是一种习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身。故本班选择了园本课程“礼仪教育”中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班级特色。
一、指导思想
以园本课程“礼仪教育”为以依据,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新时期教育中加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通过扎实细致、持之以恒的“好习惯我知道——好习惯我能行——好习惯伴我行”养成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要点
1、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户外锻炼的兴趣,促进孩子身心健康。
2、品德行为教育与培养,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为培养"四有"新人打基础。
3、智力培养,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习惯,促进幼儿智力与语言能力发展。
4、审美教育,萌发孩子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塑孩子美好的心灵
三、具体措施
1、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因为各种习惯内容涉及健康、社会、语言等许多领域,因而将这些内容通过规范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来付诸实施的,以直观生动的方法,让幼儿理解内容,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帮助幼儿练习巩固,形成动力定型。
2、日常生活中随机教育。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时时会出现各种情况,而这些情况就蕴含着教育的内容,随机教育的契机最多,因此,捕捉这些有效的教育时机,及时实施随机教育。
3、运用鼓励、帮助等手段,加强常规的监督和评价。在幼儿的习惯建立过程中,教师的鼓励、帮助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肯定评价可以提高幼儿遵守活动要求的自觉性,教师的帮助可提高幼儿遵守活动要求的行为水平。同时,对已建立的规则进行监督和评价,防止有反复的倾向,坚持一贯、一致的教育。
4、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为人师表,积极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好习惯影响孩子。
5、积极开展健康有益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各种活动,为幼儿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心,培养兴趣和能力。
6、家园共育,形成合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家庭教育来完成,因此,做好家长工作,使家长积极配合,是好习惯养成的一个前提。
培养新入园幼儿良好饮食习惯
幼儿的饮食习惯与生长发育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更会影响幼儿的身体素质。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将使人终身受益,而好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培养,自小形成的。因此,对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我从培养其良好的饮食习惯抓起。
一、做好就餐前的心理准备
就餐前,老师先介绍当日菜谱。如吃草虾时,老师就给幼儿猜一则谜语:驼背老公公,胡子翘松松……,等幼儿猜出谜底后,老师再出示煮熟的虾,并告诉幼儿虾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吃了能使小朋友长得高、长并结实,还能使小朋友更聪明,这样,使幼儿了解了虾的外形、特征及营养作用,吃得更加津津有味。又如在介绍蔬菜时,可以对幼儿说它是我们的好朋友,能使牙齿变得坚固,使小朋友长得健壮.还能帮助我们把身体里的废料运走,并教念儿歌:豆腐青菜营养好,宝宝吃了哈哈笑。通过老师的介绍,激发幼儿食欲。
二、教幼儿正确的就餐方法
入园前,这些三岁左右的孩子都由父母或祖父母喂食,偶尔有几个幼儿会用勺子吃饭,也是杯盘狼藉。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先设计一节课(布娃娃学吃饭),请幼儿动脑筋想办法帮助布娃娃学会正确的吃饭方法。幼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有一种表现的欲望。他们思维活跃,积极动手、动脑,想出种种教布娃娃吃饭的方法。最后老师把他们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类:吃饭时,左手挟碗.右手拿勺,吃一口饭再吃一口菜、要细嚼慢咽,不把饭莱洒到桌上、地板上,一份饭菜吃完后,能主动地请老师添饭:不留剩饭剩菜,吃饭时不讲话。老师表扬他们说:“大家想的办法真棒,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吧。”这时,幼儿的情绪饱满,进餐的欲望就更强烈了。
三、照顾幼儿用餐
幼儿用餐时,老师播放一些轻松柔和的音乐,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进餐氛围。同时,观察每一位幼儿的情绪,及时纠正幼儿的姿势,对一些挑食、偏食幼儿的进餐情况作认真的观察、记录,并与他们的体检情况结合分析。对一些体弱、身体不适的幼儿作特殊照顾,为他们配一些细碎烂软营养丰富的饭菜,让他们先吃。每当幼儿有一点点进步.如没把饭菜洒到桌上或独立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等,老师就给予肯定和表扬。使每个幼儿都感到自己受到老师的重视,都能充满信心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无忧无虑地生活。
四、餐后管理
幼儿吃完后,请他们把碗、勺分开放到指定地方,拿自己的杯子用温开水漱口。然后用消毒过的毛巾擦嘴,最后自觉地到老师那儿去排队,做散步的准备工作。
经过多年的尝试、实践和总结,我园对新入园幼儿的就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但幼儿是发展的独立的个体。常常受环境和情绪的支配.因此,我们在一日活动中,要时刻关注每位幼儿,持之以恒地把爱洒向每一位幼儿。才能使幼儿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我们的饮食管理中,才能使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得到强化,使其终身受益。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导读:外国人的家庭教育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有资料表明,日本人的家庭教育主要注重于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习惯,培养孩子正直果断、丰富的感情和个性,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和自制力。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则注重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他们教育孩子做到:(1)宁苦而不娇,(2)家富而不奢(3)严教而不袒护。在这种家教思想的熏陶下,他们的孩子到了20岁,个个都站得住,不用父母去管他。可见,外国人的家庭教育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要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1996年一本期刊的编辑部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学生中同时进行了一次“心目中最受尊敬的10个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二位都填了自己的父母亲,美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三位中有两位填了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10个人”中填的大多是电影明星、球星等。悲载,中国父母!难道是中国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吗?非也。其实,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攀比,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子琴,我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台钢琴: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脑,我要给孩子买个更高档的。他们有的成了孩子的“奴仆”,为孩子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只知道单方面的付出只知道一味慷慨给予、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对社会的爱。给孩子养成了自私、冷漠、任性、放纵、没有责任感的不良习惯,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害了社会。
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需要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行为习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他律阶段(6~8岁)、自律阶段(8~10岁)和公正阶段(10~12岁)。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阶段,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在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或老师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儿童行为习惯发展的他律阶段,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没有形成恒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主要受周围人们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以及一起玩耍的同学和朋友。
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稳固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防止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