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注意孩子的嫉妒心理

发布时间:2021-12-06 使幼儿注意的活动方案 冬天家长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家长冬季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这种“负面情绪”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十几个月大的婴儿当看到妈给别的孩子喂奶时,就会出现哭闹不安等反应。有的孩子长到五六岁时,嫉妒心更会上升,如见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比自己的好,穿的衣服比自己的鲜艳,骑的童车新颖,便会感到不快。上学以后,有的孩子会因老师表扬同桌而嗤之以鼻;有的对小伙伴在表演节目得奖而闷闷不乐;有的见自己最好的朋友因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会莫名其妙地耿耿于怀……?

在男女孩中,嫉妒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有关专家指出,有嫉妒心的儿童,性格怪僻,难与小伙伴相处,若不及时进行纠正,人格会进一步扭曲,灵魂受到污染,理智被摧毁,良知泯灭,长大后很难有融洽的人际关系,给事业、社交带来意想不到的困境。那么,如何让孩子远离嫉妒呢?

言教身教并重。家庭是孩子的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研究表明,生活在充满嫉妒心家庭中的孩子,因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往往产生较强的嫉妒心。所以,家长要率先垂范,以自己美好的言行来教育孩子。wwW.yJs21.COm

当家长发现孩子显露出嫉妒心的萌芽时,不要严加批评指责,更不能冷嘲热讽,以免孩子丧失自尊,身陷嫉妒的痛苦之中。应面带微笑,静静地倾听孩子的诉说,然后和孩子共同分析问题,在和风细雨中化解孩子心中种种不快的阴云,消除孩子因敌对情绪产生的愤怒。理解和体谅,可给孩子带来愉悦感,并将嫉妒转化为激励孩子前进的动力。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小孩子爱写爱画,遇到事儿爱问为什么。但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这些作为,不是鼓励,而是呵斥指责。这种做法,极易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学家指出,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嫉妒心。有鉴于此,家长对孩子每一长处要给予由衷的肯定和赞美,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要善意的指出,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对。赞扬和理解可使孩子心中充满安全感、满足感和快乐感,大大增加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健康的心理使他们从小心胸开阔,大度乐观,也远离了嫉妒。

培养孩子的宽容心。如今的孩子有许多是由爷奶或外公外婆带大的,对孩子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极易形成以“我”为中心,只有克服这种“自我中心”,才能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学会接纳他人、理解他人、信任他人。有了宽容心,将来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融洽和谐。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你会处理孩子的嫉妒心理吗?


导读: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竞争、攻击和对立。嫉妒心理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具有不良的影响,会妨碍孩子的进步。对于嫉妒心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日常生活中,许多孩子都具有很强的好胜心。虽然一定的好胜心能促使孩子在生活、学习中更加努力,但是如果好胜心过强,发展成嫉妒心理,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上有嫉妒的火苗时,应及时采取措施熄灭它。

别人受表扬。别的孩子受了表扬,有的孩子就会暗中不服气,甚至会公开挑别人的缺点。“我儿子小学5年级,年龄不大,嫉妒心理却挺强。前几天,我带他到同事家做客。同事有一个女孩儿叫小雪,钢琴弹得特别好,当众给我们表演,几个大人就多夸了小雪几句。没想到,我儿子突然说了句,‘你弹得再好也成不了郎朗。’”张家口的陈先生说,儿子的一句话让他十分尴尬,也表现出了孩子的嫉妒心。

同学受到老师重视。有的孩子因为不被重视或与老师关系不好而嫉妒受到老师重视及与老师关系好的同学,并且常常迁怒于老师,背后议论老师,甚至对班上的某些事情采取消极的态度。“我儿子最近老是在家里说他班某个同学和班主任的坏话,后来我一打听,原来是这个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好。”邯郸夏女士对儿子的嫉妒有点莫名其妙。

本该天真单纯、心理充满阳光的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嫉妒心理呢?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刘毅玮教授分析说,孩子产生嫉妒心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环境的影响。如果在家里,大人之间互相猜疑、互相看不起,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心理。其次是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长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他在什么方面不如某某,使孩子以为家长喜欢别人而不喜欢自己,由不服气而产生嫉妒。此外,有的孩子能力较强,但在某些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这样的孩子就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能力较强的孩子,会因为自己经常得到肯定而形成一种‘惯性’,如果有一次没受到重视和关注,就容易产生嫉妒。”

其实,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竞争、攻击和对立。嫉妒心理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具有不良的影响,会妨碍孩子的进步。对于嫉妒心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而帮孩子克服嫉妒心,家长可以尝试这样做:

第一:建立良好的环境。嫉妒心理和行为的产生,虽有多种原因,但从根本上讲,是孩子自身的消极因素和外部环境的消极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果在家里,大人之间互相猜疑,互相看不起,或当着孩子面议论、贬低别人,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心理。因此,家长应当在家庭中为孩子建立一种团结友爱、互相尊重、谦逊容让的环境气氛,这是预防和纠正孩子嫉妒心理的重要基础。

第二:要正确评价孩子。家长要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不能因疼爱和喜欢,就对孩子的品德、能力的评价随意拔高,过分赞赏,以免孩子对自己产生不正确的印象。家长还要适当地指出孩子的长处和短处,使其明白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朋友之间要互相学习,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第三: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有嫉妒心理的孩子一般都有争强好胜的性格。家长要引导和教育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能力去同别人相比,竞争是为了找出差距,更快地进步和取长补短,不能用不正当、不光彩的手段去获取竞争的胜利,要把孩子的好胜心引向积极的方向。

培养孩子热情、乐群的性格和集体主义观念,也有助于孩子克服嫉妒心理。家长还应特别重视的是,千万不要溺爱孩子,因为溺爱是滋生嫉妒的温床。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经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宽容大度,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学到如何正确对待比自己更成功的人,使个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怎样可以克服孩子的嫉妒心理


导读:嫉妒心理在孩子中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向着自己,好东西都应该是自己的。再加上心理调节能力差、社会经验不足,以及羡慕别人,渴望受到师长重视等原因,都是造成嫉妒心理的因素。

林林下午放学后对妈妈说:“我再也不去幼儿园了,我的手工做得好,老师却把涛涛的手工放在柜子里展览,他做的一点也不好。”当老师表扬其他小朋友时,林林总会闷闷不乐,而且经常故意攻击受表扬的小朋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根源是嫉妒心在作怪。

嫉妒心理在孩子中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向着自己,好东西都应该是自己的。再加上心理调节能力差、社会经验不足,以及羡慕别人,渴望受到师长重视等原因,都是造成嫉妒心理的因素。

孩子的嫉妒行为在大人眼里可能很孩子气,认为无关紧要,但是如果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下去,当孩子长大后会形成性格缺陷,变得心胸狭窄而且对别人的成绩十分仇视,最终结果是被周围人挤出局外。

作为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战胜嫉妒心理,首先要肯定他争强好胜的心理,并鼓励他在行动上超过别人。其次要让孩子接受别人的成绩,并进一步鼓励他去向小朋友学习。对自卑感强的孩子要有意识地让他明白成功的快乐是多方面的,他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成功。

解除孩子嫉妒心理有妙招


导读:而有经验的教练父亲不希望姐妹中的任何一方在朝夕相处的手足面前产生挫败感或者优越感,更不希望她们彼此嫉妒。有经验的父母都知道,嫉妒,不可能只产生于优秀的威廉姆斯姐妹之间。

美国网球名将威廉姆斯姐妹年龄相差2岁,从小一起训练,但是,她们的父亲老威廉姆斯却从来没有让她们跟对方比赛过。为什么?因为有比赛就有输赢,就有比较,而有经验的教练父亲不希望姐妹中的任何一方在朝夕相处的手足面前产生挫败感或者优越感,更不希望她们彼此嫉妒。

有经验的父母都知道,嫉妒,不可能只产生于优秀的威廉姆斯姐妹之间。

实例1独生子女的嫉妒

9个月的牛牛本来在自得其乐地玩沙子,妈妈的朋友过来了,带着自己的孩子金金。牛牛妈热情地打招呼,然后把金金抱在怀里亲热一下。牛牛立刻扔下眼前的沙子蛋糕,冲妈妈直伸手,意思是也要妈妈抱。妈妈把他也抱起来了,牛牛同时就把金金往外推……

实例2:姐妹间的嫉妒

双胞胎姐妹玉玉和璧璧从来都穿一模一样的衣服,用一模一样的毛巾和牙刷,朋友问她们的母亲为什么非要如此,母亲无奈地回答:如果买不一样的东西,两个人一定会吵架。一般都是妹妹玉玉总想要璧璧的东西,而璧璧也绝对不肯跟玉玉对调,哪怕是让妹妹先挑选都不行,而玉玉看到姐姐的选择后,仍然会改变主意……

安全感,是早期儿童嫉妒心理的根源

嫉妒,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品性,从理论上来说是因为对别人拥有的东西或能力怀有“本应该属于我”的心理而产生的一种怨愤的情绪或行为。牛牛是从温和地争取妈妈的注意——要妈妈抱他开始,一步步发展到采取排他行动——把仍然被抱在妈妈怀里的“外来者”金金往外推。玉玉对姐姐的嫉妒表现为:总是觉得璧璧的东西比自己的好。类似的嫉妒都跟孩子的安全感有关。牛牛是直接争取妈妈的关注和爱,玉玉则是通过拿到最好的东西来自我确认自己在父母那里的地位和受到的关怀。安全感,是早期儿童嫉妒心理的根源。

TIPS:孩子可能会以很多方式来展现他们的嫉妒情绪,有的孩子也许会吃手指,有的孩子可能变得脆弱易怒,爱发脾气,甚至咬人。

实例3幼儿园里的嫉妒

青青的父亲是画家,耳濡目染,青青的涂鸦之作也显得跟其他孩子很不一样,老师就常常夸奖她,还把她的画贴出来给大家看。贝贝看在眼里,在青青画画的时候,就三番五次故意往她的画上乱涂几笔搞破坏,把青青弄得委屈地大哭。老师一再批评,也制止不了贝贝。

这是幼儿园课堂上常见的一幕。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孩子的嫉妒往往由对父母关爱的争取转变成对老师的关注的争取。贝贝通过搞破坏,成功地把老师的注意力从青青的身上转移到了自己身上——因为批评也是一种关注。

稍大一点的孩子,嫉妒心还会从单纯地争取成年照护者的关注上慢慢过渡到对同伴能力和成就的排挤和否认上。上手工课,做纸片恐龙,东东麻利地依着线条剪出恐龙的形状,又快快地涂上了漂亮的颜色,抹上胶水,粘上彩带,最先完工,老师给了他一个小星星贴在手背上,作为表扬。旁边的毛毛立刻过来对老师说:东东今天没有写字母作业,不能给他星星。

有时候,孩子告状是因为打了闹了,有时候,则是因为嫉妒。特别是一些在家中总是受到表扬和奖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跟其他孩子相处的日寸候,往往受不了屈居第二的情况。

TIPS:

嫉妒不一定是坏事。一般来说,嫉妒会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和行为,但当发生在小孩子身上时,引导得当,未必就没有积极作用,因为嫉妒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尝试自己的限度,学习协商的技巧。

消孩子嫉妒情绪的4个方法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教育学硕士,富于幼教经验的安德鲁-格瑞先生对家长和老师如何把握和引导孩子的嫉妒情绪,提出了4条建议:

No.1应该避免在孩子之间进行比较

毛毛为什么会心生妒忌?因为东东被认为是最快最好的,别人都比不上他。好胜的毛毛当然就受不了了,采取了告状的方式来扭转局面。对此,老师不妨先口头表扬东东,然后给每个孩子都发一个小星星,告诉他们,大家都很棒。

No.2应该承认孩子的感受

嫉妒是人之常情,只是孩子不懂得掩饰而已。孩子表现出嫉妒的感受时,大人不应该立刻站出来否定,而是应该给予承认和接受。比如,当牛牛试图推开金金的时候,家长不妨跟他说:“你不喜欢妈妈抱别的孩子,是吧?你觉得妈妈应该抱你,对吧?”当孩子的情绪得到承认的时候,他的愤怒往往会减弱甚至消失,然后,再进行引导,更容易得到孩子的接受。

No.3应该让孩子自主解决纠纷

预先给孩子设立底线,比如不能打架等,然后,当两个年龄和能力都悬殊不大的孩子发生争执时,如果没有发展到武斗的程度,大人最好在一旁观察,而让孩子自己解决纠纷。璧璧和玉玉的母亲不妨给孩子买来类似但稍有区别的东西,让两姐妹自己分配,但同时告诉她们,如果有人哭了的话,就会把东西收回去。这样也许还是会有争吵,但是,为了顾全大局——避免东西被收回,往往总有一方会作出让步。

No.4应该保持冷静和清醒

童言无忌,孩子说什么做什么确实是直截了当的,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行为后面就没有深层次的动机。贝贝一再破坏青青的画,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每次搞了“破坏”,他都会受到奖赏——对他来说,老师的批评就等于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也许应该尝试给予“受害者”青青更多的抚慰和鼓励,而“忽略”贝贝——只给予他平静简约的批评。这样几次下来,贝贝得不到预期的“观众”的关注,自然就觉得没意思而可能放弃搞“破坏”了。

孩子有嫉妒心该怎么处理呢?


嫉妒是与他人在比较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待遇、享受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这种情绪很复杂,羞愧、愤怒、怨恨等等兼而有之。

小孩子有嫉妒心理吗?有人觉得这么小的孩子不太可能。

其实科学证明,嫉妒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产生是很早的。有人做过实验,15个月的孩子,如果妈妈当着他的面抱别的孩子,他就会有所反应,非要让妈妈放下别人抱自己,并紧紧搂住妈妈,好像在说:“这是我的妈妈,不是你的。”

生活中我们发现,好多种情况都能使孩子产生嫉妒。

比如,家里来了别的小朋友,妈妈夸赞几句或表示亲呢些,自家的孩子就会嫉妒,对外来的小朋友来取不友好的态度。

如果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好玩的玩具,自己没有,心里就会不好受。

两个孩子玩游戏本来好好的,一个孩子看别人搭积木搭得又快又好,自己却怎么也搭不好,他很着急,索性把两个人的积木全都推了,“我搭不好,你也别想搭成!”……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这样的例子很多。可见嫉妒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程度不同的反应。

现在的城市家庭大都是一个孩子,由于整天众星捧月一般,许多孩子都染上了“娇”“骄”二气,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做得好,也不愿听夸奖别人的话,嫉妒已成为一种愈来愈严重的通病。

嫉妒是一种低级情感。有嫉妒心的孩子,往往爱指责别人,或想办法让别人不如自己。

有些孩子还会性格逐渐变得古怪起来。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是有害的。

作为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嫉妒心理后,应及时进行疏导。

首先,要防止幼儿嫉妒心理的产生。

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平时要多关心孩子,注意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这一时期家长对孩子的表扬,称赞要恰当,不能过分夸大,应该客观,实事求是。要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既表扬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又要指出还存在的不足,以免由于孩子盲目自满而产生“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的心理。

其次,一般的孩子见别的小朋友获奖,往往心里会不太好受,家长此时应注意进行感情引导,也就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另一种积极情感来冲淡和代替伤害性的情感。比如,家长陪孩子聊聊天,用温柔的话语,鼓励的目光,给孩子以暗示,表示自己的希望。

这时家长不能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人家怎么能做好,你真笨!”“没出息”等等。

因为这时孩子已经是妒火中烧了,再听这些,无疑是火上加油,不但鼓励不成,反而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嫉妒心的孩子,多数有自卑感,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只知道嫉妒强者,给自己造成心理上的内耗。

所以,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很有必要。

另外,家长还应培养孩子从小就养成宽容,厚道,友善等健康的心理品质,让幼儿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不骄不躁,这样对孩子的一生都将有好处。

第三,对已经产生嫉妒心理的孩子要做工作。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讲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取得成功的,他们平时是怎么努力的。以防止孩子只看见别人获得奖励,而忽略别人付出的劳动过程,对那种处处要占上风,事事以他为中心,爱嫉妒,不容人的孩子,家长也要严厉批评,使其认识错误,奋起直追。要避免孩子受自悲,自弃,攻击等不良心理的影响。

拔掉孩子心里嫉妒的刺


古埃及有这么一则寓言:

鸟儿子问:“爸爸,人幸福吗?”

鸟爸爸答:“没咱们幸福。”

鸟儿子问:“为什么?”

鸟爸爸答:“因为人心里扎了根刺,这根刺无时不在折磨着他们。”

鸟儿子问:“这根刺叫什么?”

鸟爸爸答:“叫嫉妒。”

鸟爸爸的回答一点儿都没有错。人天生有嫉妒心理,加拿大约克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嫉妒心理;婴儿从16~18个月就开始出现嫉妒表情;2~3岁的宝宝嫉妒吃醋的心理就已经很明显、很复杂了。我们每个成人都有过因嫉妒别人而使自己感觉不安的体验,宝宝同样会被嫉妒折腾得不高兴、不愉快,甚至担心害怕……哪些原因,是引发宝宝嫉妒心理的导火索?怎么做,才能顺利拔掉宝宝心里嫉妒的那根刺?

妈妈宠爱别人而忽视了自己

生活场景

妈妈带着小南在楼下晒太阳的时候,正巧隔壁的琴阿姨也带着自己的宝宝茗茗下来玩。妈妈亲热地抱过茗茗说:“茗茗,让阿姨抱抱。”正当妈妈抱着茗茗和琴阿姨聊天的时候,一直在一边不说话的小南,突然伸手一巴掌打在茗茗的身上,一边把茗茗往下拉,一边说:“这是我的妈妈。”表现出很强的敌意。

宝宝心里话

我的妈妈怎么去抱别的宝宝了,还亲他呢?是不是不要我了?妈妈,妈妈,快点放开弟弟,来抱抱我呀!怎么还不来?呜呜……哼,让你抢我的妈妈,看我不打你。

解析

小南由于嫉妒妈妈对别的宝宝亲热而引发了生气的情绪,这是一种强烈的社会信号,在告诉你孩子感觉到被你忽视了,需要更多的爱。

妈妈做法:给孩子足够的爱

你充分的关注和爱能使宝宝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特别是当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时,你要注意态度,不要因对别的孩子太亲热而刺激宝宝,引起他的嫉妒。同时告诉宝宝,你爱其他小朋友,更爱自己的宝宝,这样宝宝和其他小朋友才能友好相处。

别人得到了表扬而自己没有

生活场景

绘画课上,老师一一观赏小朋友们的作品。看完后,老师特别表扬了露露,说她是小朋友中画得最快最好的。没想到话刚落音,坐在露露旁边的小琪就伸手拿过露露的画,飞快地用黑笔在上面横七竖八地乱画一通,然后满不在乎地还给露露……

宝宝心里话

老师说露露得画好看,难道比我的还好看吗?现在露露的画被我涂黑了,不好看了,这下老师该表扬我的画好看了吧!

解析

如果孩子是因为这种情况而嫉妒别人,家长就应该手把手地教他知识和技能,蓄积自身的潜能和优势。同时,要善于挖掘孩子的特长和优点,帮孩子建立自信心,一旦孩子足够自信,就不会因为某个方面比不上别的小朋友而嫉妒。

妈妈做法:给孩子自信

嫉妒心强的孩子往往是由于自身存在某方面的不足而导致,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出他的不足,

妈妈应该告诉宝宝,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如果家长平时就能做到这一点,等于是在给宝宝的嫉妒心理打预防针。随着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会知道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什么都比别人强,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力量,激发他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别人有漂亮的玩具而自己没有

生活场景

周末参加亲子活动时,一个小朋友带来的玩具遥控车很漂亮、很有趣,好几个小朋友都围在那个小朋友身边和他一起玩。超超看着自己手里的玩具车说:“我也有小汽车。”可是其他的小朋友还是围着另外一个小朋友,只见超超在旁边站了一会,突然跑过去抢过遥控车,

抱在怀里就跑。

宝宝心里话

那个小哥哥的玩具车比我的大、跑得比我的快,其他小朋友才不理我的。不行,为什么我不能拥有它?我一定要占有它,怎么办?“明抢”?“暗拿”?“破坏”?看着它干着急?各种招数都试一试吧,只要能拿到就最好!

解析

有时宝宝嫉妒别人时常会情不自禁地伤害别人,如抢别人的玩具、将别人心爱的玩具弄坏,甚至打人。一般情况下,孩子都很喜爱和拥有玩具、用品、零食多的同伴在一起玩,因为他可以从中得到益处。但当同伴不愿意将自己拥有的东西与他分享时,他往往就会表现出嫉妒情绪,如损害同伴的玩具。

妈妈做法:让宝宝学会自我调节

妈妈的微笑能有效帮助宝宝控制情绪,你可以微笑地说:“是这样啊,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也有很多玩具啊。”妈妈的轻松可以有效地使宝宝控制住嫉妒心,强烈的情绪会渐渐隐退。要帮助宝宝摆脱伤害性情感的困扰,保持舒畅心情,及时鼓励。对宝宝进行情感的暗示,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力,是他用另一种情感冲淡或代替嫉妒心。

弟弟妹妹夺走了自己独占的爱

生活场景

多多3岁的时候弟弟出生了,这个新出生的小弟弟很快成了家中的焦点,多多再不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了。多多不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把弟弟扔了吧。”甚至对着刚出生的弟弟说:“你还是回到妈妈肚子里去吧,这里不欢迎你。”大人发现多多会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掐弟弟或故意咬弟弟的手指头。

宝宝心里话

妈妈为什么一定要生弟弟/妹妹呢?他们太让人伤心了,夺走了本该属于我的一切。我不喜欢弟弟/妹妹,趁爸爸妈妈没注意,我就是要欺负他,都是因为他,爸爸妈妈才不像以前那样围着我转了。

解析

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情绪反应强烈,自控能力差,还不会理性思考,他希望独占父母的宠爱,现在却要跟弟弟妹妹分享。更令人难受的是,所有的人都更关心小宝宝,自己变得次要了,大孩子当然会感到空虚和冷清。孩子对爱的需求并不因为已经得到过,现在就不需要了。

妈妈做法:不要顾此失彼

家长需要对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并帮孩子把他的想法说出来。比如,当妈妈正忙着照顾弟弟的时候,爸爸可以对大孩子说:“你看见妈妈一直照顾弟弟不开心了是吗?”“这没什么,妈妈和爸爸一样爱你,只是弟弟还不会穿衣服,所以妈妈要帮他。”当妈妈给小宝宝喂奶时,爸爸可以陪大孩子一起玩,也可以让大孩子帮爸爸妈妈拿尿布或奶瓶。这样大孩子就觉得自己和小宝宝之间有联系,会积极参与到照顾宝宝的事情中去。

相关推荐

  • 你会处理孩子的嫉妒心理吗? 导读: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竞争、攻击和对立。嫉妒心理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具有不良的影响,会妨碍孩子的进步。对于嫉妒心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日常生活中,许多孩子都...
    2021-09-06 阅读全文
  • 怎样可以克服孩子的嫉妒心理 导读:嫉妒心理在孩子中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向着自己,好东西都应该是自己的。再加上心理调节能力差、社会经验不足,以及羡慕别人,渴望受到师...
    2021-11-06 阅读全文
  • 解除孩子嫉妒心理有妙招 导读:而有经验的教练父亲不希望姐妹中的任何一方在朝夕相处的手足面前产生挫败感或者优越感,更不希望她们彼此嫉妒。有经验的父母都知道,嫉妒,不可能只产生于优秀的威廉姆斯姐妹之间。 美国网球名将威廉姆斯姐妹...
    2021-09-23 阅读全文
  • 请给孩子安全感,嫉妒心理随风去 源于缺乏安全感、自我价值感 南宁市兴华文化教育培训学校首席讲师李铮认为,“嫉妒”这个词是用来形容成人的,在孩子的世界里,类似这样的行为是源于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 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2021-12-11 阅读全文
  • 孩子有嫉妒心该怎么处理呢? 嫉妒是与他人在比较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待遇、享受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这种情绪很复杂,羞愧、愤怒、怨恨等等兼而有之。 小孩子有嫉妒心理吗?有人觉得这么小的孩子不太可能。 ...
    2021-12-11 阅读全文

导读: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竞争、攻击和对立。嫉妒心理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具有不良的影响,会妨碍孩子的进步。对于嫉妒心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日常生活中,许多孩子都...

2021-09-06 阅读全文

导读:嫉妒心理在孩子中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向着自己,好东西都应该是自己的。再加上心理调节能力差、社会经验不足,以及羡慕别人,渴望受到师...

2021-11-06 阅读全文

导读:而有经验的教练父亲不希望姐妹中的任何一方在朝夕相处的手足面前产生挫败感或者优越感,更不希望她们彼此嫉妒。有经验的父母都知道,嫉妒,不可能只产生于优秀的威廉姆斯姐妹之间。 美国网球名将威廉姆斯姐妹...

2021-09-23 阅读全文

源于缺乏安全感、自我价值感 南宁市兴华文化教育培训学校首席讲师李铮认为,“嫉妒”这个词是用来形容成人的,在孩子的世界里,类似这样的行为是源于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 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2021-12-11 阅读全文

嫉妒是与他人在比较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待遇、享受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这种情绪很复杂,羞愧、愤怒、怨恨等等兼而有之。 小孩子有嫉妒心理吗?有人觉得这么小的孩子不太可能。 ...

2021-12-11 阅读全文
Baidu
map